[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怎样亲近善知识 四、依师乃为学法,恒常修信念恩
 
{返回 学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950

怎样亲近善知识(四)

四、依师乃为学法,恒常修信念恩

    亲近善知识的目的,是为了依师学法,按照闻思修、戒定慧的次第一步一步深入,走解脱、成佛之道。因此学佛需要两方面的条件:第一是外在的因缘——要有善知识的摄受;第二就是自己的精进努力,依着善知识的教授教诫行持;二者缺一不可。我们容易产生的一种心态是以为有了善知识就万事大吉了,其实未必如此。在《六祖坛经》里面讲到:“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执谓须他善知识方得解脱者,无有是处。”(卷一)这点也就提示了我们,对于老师不能生依赖心。如果说我的师父很厉害,他到时候就会来度我,那连佛都度不了你。自己不用功修行的话,指望你的老师来度你,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自己不修就能得度的话,那十方三世的佛菩萨无量无边,早就该把你度了。因此亲近善知识不能生依赖心,如果觉得依赖他以后就有保证了,那你的功夫怎么能够上路呢?不发心,不精进,怎么能够有成就呢?经论上讲学佛对自己要做“病人想”,是让你知道自己在病当中,所以要看病,要依止善知识学法,法才是治病的良药。不是说“我是病人,你要可怜我啊!”这个“病想”就错了,走到反面去了,这些东西都是要不得的。所以有一个偈颂说“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众生苦,非移自证于余者,示法性谛令解脱”。      

    因此我们依师学法,就是将善知识所说的法用在自己的身心上面去实践,过失一点点地断除,功德一点点地积聚,让我们的心续同善知识的心续越来越接近,最终能够与善知识心心相印,达到善知识一样的成就。

    善知识有两种:一种是外在的,一种是内在的。外在的是我们眼前可以接触到、可以亲近的老师。内在的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个善知识虽然不一定在你的身边,但是他所教导的佛法,你自己能够理解、消化。当你遇到具体的境界,遇到生活当中种种的困难和问题时,你知道如何来抉择。因为依师的目的就是要学法,学法就要得到智慧,智慧的特质就是抉择,抉择就是面对各种境界时知道怎么做。也就是通过对佛法闻思修的能力不断地提升,自己这种觉察、观照、思惟的能力都在增强,慢慢地自己就能够自立了。到了一定的程度,你会觉得自己的这种抉择符合善知识的标准。这就是说你内在的抉择能力已经同善知识的能力一样了,你的心已经能够和善知识的心相应了,这就是内在的善知识。依止善知识就是要让自己的心与善知识的心相应,你能够相应几分,就会有几分的成就。

    大家都知道禅宗“拈花悟旨”的公案,昔日佛陀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大众皆默然不解佛意,只有摩诃迦叶破颜微笑。这时佛陀告诉大众:“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佛陀与摩诃迦叶在这一刻以心印心,心心相印。

    中国的祖师也是如此,当年六祖惠能大师在五祖弘忍大师那里,经过历时八个月的学习以后,五祖把他叫到内室,为他印证讲说《金刚经》,当说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六祖豁然大悟,脱口而出五句禅语:“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一剎那,五祖和六祖心息相通。

    现代高僧能海法师在亲近康萨仁波切时,得到仁波切极大的称许:“能海对我之教传心领神会,虽因汉藏语言文字不同,法相时有出入,但以我师徒两人心心相照,现量契印,彼能深刻领悟,如理作意。”

    为什么祖师大德们能够密契师意、传承善知识的心法?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对所依止的善知识都有清净的信心。因为修学佛法最重要的是亲近善知识,而亲近善知识的第一关就是对善知识要修信心。如《华严经》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断除疑网出爱流,开示涅槃无上道。信无垢浊心清净,灭除憍慢恭敬本,亦为法藏第一财,为清净手受众行。”(卷第十四)这里说得很清楚,信心是道的根源,一切功德之母,所有的功德都是从这个地方长出来的。《佛说大乘十法经》说:“信为最上乘,以是成正觉,是故信等事,智者敬亲近。信为最世间,信者无穷乏,是以信等法,智者正亲近。不信善男子,不生诸白法,犹如焦种子,不生于根芽。”反过来说,如果我们对善知识没有信心的话,就象种子被火烧焦了一样,是长不出根芽来的。当年阿底峡尊者入藏后,弟子问他:“藏地有这么多的修行人,为什么他们的修行没有得到殊胜的成就呢?”尊者回答:“大乘功德生多生少,全是要靠善知识,你们藏人把善知识仅看成是平庸的凡夫,怎么可能得到成就呢?”我们看到这个公案时,应当引起极大的警觉和反省。一般人修行之所以没有成就的主因就在于此:将善知识作凡庸想。因此经论上一再说明,对善知识的信心要达到视师如佛的程度,要把善知识作佛想。     

    如《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说:“常恭敬听法,深信不毁谤,供养说法师,如佛世尊想。”(卷第九)《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说:“善男子,于是佛法中倍应恭敬爱念生清净心,于善知识中应生如佛想。何以故?为善知识守护故,菩萨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卷第二十七)《华严经》(六十华严)说:“无谄于知识,智能广无量,专求佛菩提,利益诸众生。恭敬善知识,其心如佛想,勇猛精进力,具因陀网行。”(卷第五十六)《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说:“汝所从闻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当于是处起大师想,汝应知恩念当重报。汝善男子,应作是念,我所从闻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是我最胜真实善友,我从彼闻是妙法故,速于无上正等菩提得不退转,我由彼故得近如来应正等觉,常生诸佛严净国土,恭敬供养诸佛世尊,听闻正法植众德本,远离无暇具足有暇,念念增长殊胜善根。汝应思惟筹量观察诸如是等功德胜利,于为汝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菩萨法师,常应敬事如诸佛想。”(卷第三百九十八)

    我们不仅要经常思维善知识的功德,培养尊师重道的信心,还要常常忆念善知识的恩德。要知道我们在佛法上所得到的成就,都是同善知识有关的,善知识为我们的付出,我们很难完全体会得到。在世间,父母生养了我们的色身,老师教给我们知识和学问,而善知识教给我们佛法,让我们沐浴在法性的光明之中。世间的孝子都会对父母念恩、报恩,更何况修学佛法的人呢?反过来说,如果我们不知道感念善知识的恩德,就会以为在佛法上得到的一切都是自己应该得到的,或者是靠自己得到的,这样就会造下远离善知识甚至堕落的业,这条路就不可能长远地走下去。我们只有常常思维、忆念善知识的功德和恩德,才会想去亲近,才会想如法地恭敬承事依止,这样我们才会有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走这条成佛之路。在这方面,我们应当效法善财童子,看他是如何思维忆念善知识的功德和恩德的。在《华严经》中说:“善知识者,能救护我,令我不堕一切恶趣;善知识者,能引导我,令我得入平等佛慧;善知识者,能显照我,令我了知诸夷险道;善知识者,能开示我,令我解了大乘奥义;善知识者,能劝发我。令我速入普贤诸行。善知识者,能晓悟我,令我速到一切智城;善知识者,能诲谕我;令我趣入法界大海。善知识者,能劝诱我,令我普见三世法海。善知识者,能教授我。令我得与众圣集会;善知识者,能增长我,令我出生一切白法。念善知识,能以如是利益众生,善财童子如是思惟,涕泪盈目。”(卷第十三)

    在《华严经》中又讲到:“善男子,我复略说,一切菩萨行,一切菩萨波罗蜜,一切菩萨所住地,一切菩萨安忍门,一切菩萨三昧门,一切菩萨神通智,一切菩萨总持门,一切菩萨回向智,一切菩萨四无量,一切菩萨广大愿,一切菩萨普遍成就,一切佛法,如是皆由善知识力而得圆满,以善知识而为根本,从善知识来,依善知识生,依善知识长,依善知识住,善知识为因缘,善知识能发起。”(卷第三十三)这是经典中对善知识重要性的一个总结,所谓“万善根本从师出,能生利乐如良田”,作为一个学佛者,时刻不能忘本!

    我们在人生漫长的学佛历程中,选择、亲近善知识是至关重要的一步。通过我们亲近善知识、听闻佛法,坚定自己的信心,在善知识的提携呵护下,建立起正确的修行知见,然后精进用功。

    我们在今生能够如理如法亲近依止善知识,学修佛法,非常地幸运。通过这一生的努力不断地造作依止善知识的善业,保持这种难得的等流,在未来的生命中,这种善业得到相续增长,乃至生生世世得到善知识的摄受,跟随善知识走上成佛之道,直至成就无上菩提。


《法音》2007年第10期 (总第27期)第19页

 


{返回 学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依师闻法 精进学修
下一篇:怎样亲近善知识 三、了知知识德相,如理寻访明师
 感悟人生 第一讲 感悟人生 七、超越自我
 不忘宗旨 不忘目标 不忘发心
 生处能熟 熟处能生
 学佛为什么要代人着想
 感悟人生 第三讲 佛教是一种系统完整的生命教育 四、苦乐源自内心 生命..
 精进佛七开示(二) 四种念佛方法
 行出家之道 做人天师表 (2003年安居开示节要)
 感悟人生 前言
 苦乐人生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三讲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涟珠甘露 略述禅宗的印证心法[栏目:果煜法师]
 《历代清规集成》序[栏目:本焕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