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义品1
p.141.
一 欲经2
七六六 欲求欲对象3 若彼已有成
人得所欲者 确然彼心喜 (一)
七六七 若人有此欲4 生起此欲者
彼诸欲失灭 烦恼如中箭 (二)
七六八 回避诸欲者 如避蛇头足5
世间之爱着 有念正超越 (三)
七六九 黄金田器具6 佣仆与牛马
若有追求者 妇女亲欲多 (四)
七七○ 彼无力战胜 彼被危难破
如是彼随苦 如破舟进水 (五)
七七一 故人常有念 诸欲应回避
如船除积水 到达彼岸者
彼等舍诸欲 断欲渡瀑流 (六)
欲经竟
注1 义品原文之Atthaka-vagga,乃有「八品」之意义,或应为「八法品」或「八偈品」亦说不一
定。本品之第二经为Guhatthaka-sutta(窟八偈经)第三经为 Dutthatthaka-sutta(瞋
怒八偈经)、第四经为Suddhatthaka-Sutta(净八偈经)、第五经为Paramatthaka-sutta
第一八偈经atthaka者,此等诸经皆由八偈而成故,明显为「有八」、「八偈」之意义。若依
此意Atthaka-vagga,亦可解作「八偈经之群」的意义。然除去本品由第二经至第五经之四
经以外,其它十二经均非由八偈而成。故本品若全部冠以「八偈品」之名,亦并不适切。加
之Atthaka-vagga,如在梵文Arthaka-vargiya(JRAS.1916.P.712)又Artha-vargiya
(Yasomitra,Abhidharmakosa-vyakhya P.33;Bodhisatva-bhumi P.48)皆为「义
品」,于汉译诸文献,亦于摩诃僧祇律卷二三(大正藏二二、四一六a)为八跋祇经以外
Atthaka并未采作八(astaka)之意义,又在大智度论卷一(大正藏二五、六三c),除
阿他婆耆经之音译外,总解为义(artha or arthaka)之意。
即在汉译中其译语当如左示:
义品:杂阿含五五一经(大正藏二、一四四b、c),义足经:义足经(大正藏四、
一七四以下),十六义品经:五分律卷二一(大正藏二二、一四四b),十六句义:四分律
卷三九(大正藏二二、八四五c),句义经:同卷五四(大正藏二二、九六八b),说义:
毘尼母经卷三(大正藏二四、八一八a),众义经:大智度论卷一(大正藏二五、六○c) ,
义品:同卷一八(大正藏二五、一九三b),众义品:大毘婆沙论卷四、卷一三七(大正
藏二七、一七a、七○六a),义品:同卷三四、(大正藏二七、一七六a),众义经:阿
毘昙毘婆沙论卷二、卷一六、卷一八(大正藏二八、一一c、一一八a、一一三c),义
品:俱舍论卷一(大正藏二九、三b),义部经:俱舍释论卷一(大正藏二九、一六四a)
义品:顺正理论卷二(大正藏二九、三三七b),义品:瑜伽师地论卷一九、卷三六(大
正藏三○、三八七b、四八九a)。
上列义足经之义足与四分律之句义与毘尼母经之说义,其原文或为Artha-pada或Pada-
artha 亦未可知,其它经典则总为Arthaka-vargiya Artha-vargiya当可以推知。此可
见于V.I.P.196;S.III,P.9;P.12;Ud.P.59。等内所被引用,相当于Artha-vargiya 依用,Att
haka-vaggika之名由之可知。即由多数部派所传之Atthaka-vagga 是「持义集经」与「持
利益集经」之意,故称之为义品,今亦译作义品。
此义品或可通于各部派所集之十六经,巴利文之本品、汉译之义足经均有十六品,如
左表所示,在五分律及四分律有云十六义品经、十六句义。于Udana P.59亦有Solasa At
haka-vaggika各点,当可明了。与本品相似者有吴支谦译义足经二卷。义足经与本品
比较,各有十六经,但顺序则稍有不同。各经彼此相似,与本品之偈相似者,在义足经中
皆有。今将两者之十六经相互比较如左:
本品 义足经
1 Kama-sutta 一、桀贪王经
2 Guhatthaka-sutta 二、优填王经
3 Dutthatthaka-sutta 三、须陀利经
4 Suddhatthaka-sutta 四、摩竭梵志经
5 Paramatthaka-sutta 五、镜面王经
6 Jara-sutta 六、老少俱死经
7 Tissametteyya-sutta 七、弥勒难经
8 Pasura-sutta 八、勇辞梵志经
9 Magandiy-sutta 九、摩因提女经
10 Purabheda-sutta 十、子父共会经
11 Kalahavivada-sutta 十一、异学角飞经
12 Culaviyuha-sutta 十二、猛观梵志经
13 Mahaviyuha-sutta 十三、法观梵志经
14 Tuvataka-sutta 十四、兜勒梵志经
15 Attadanta-sutta 十五、维楼勒王经
16 Sariputta-sutta 十六、莲花色比丘尼经
本品与义足经体裁之不同处,本品仅由偈而成,反之在义足经各经之偈前,则附有因
缘故事,而在本品则在各经之注中加以说明。而巴利文注书中之因缘故事与义足经相比
较,其中颇有类似者,又其内容相异而其所说之旨趣则同一者,互相印证谅必有某种关系
之存在,但亦有二三经之因缘故事则完全不同。兹就彼此互相一一比较,当请参照各经之
注。
如其它各部派所流行之义足经,亦附有因缘故事之义品。依中央阿细亚所发现之梵文
义品三经之断片(JRAS.1916,PP.711-718)及大智度论卷一八(大正藏二五、一九三b)所
引用之义品一经,皆在偈文前附有因缘谭。
2 本经依注所示:佛因一婆罗门于舍卫城与祇树园中间之阿致罗伐底河畔种麦,已至成熟
收割之时,因河水泛滥而全部流失,心中甚为悲叹,而佛为之说法。在与本经相当之义足
经卷上之桀贪王经(大正藏四、一七四b以下),其因缘故事与本经之注释文相类似。且较
本经之注更为详细。义足经之故事,本生经之四六七(Kama-jataka,J.IV,PP.167-175.)
当较本经之注更为类似。本经注释其详细之说明当推上述之本生经。又本经各偈语句之逐
字解释,见于Maha-niddesa PP.1-22故,请就彼处参照。
3 本经亦出于J.IV,P.172。以下本经之六偈,可参照义足经卷上(大正藏四、一七五c)与
七六六偈乃至七七○偈之五偈相似者,可参见瑜伽师地论卷一九(大正藏三○、三八七
b)。由七六七偈至七六八二偈被引用于Netti.P.5;P.69。相当于此七六七偈、七六八之
二偈者,可参见大毘婆沙论卷三四(大正藏二七、一七六a 以下)。相当于七六七偈者,
可参见义足经卷上(大正藏四、一七五b)、阿毘昙毘婆沙论卷一八(大正藏二八、一三
三c)。七六七偈前半被引用于Vm.P.378。
4 本偈被引用于Vm.P.576;SA.I,P.32。相当于本偈者,可参见俱舍论卷一(大正藏二九三
b),俱舍释论卷一(大正藏二九、一六四a),顺正理论卷二(大正藏二九、三三七b)
等。
5 本偈可参照Thag.V.457。
6 本偈被引用UdA.P.120O。与本偈相当者,可参见大毘婆沙论卷五六、卷一九六(大正藏二
七、二八八b,九八○c),阿毘昙毘婆沙论卷三一(大正藏二八、二二三a)。七六九偈
乃至七七一偈之三偈,则被引用于Netti.P.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