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入行论讲记》第六册 第七品 精进 第九十五节课
 
{返回 入行论学习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365

第九十五节课

前面已经讲了六度中的布施、持戒、安忍,今天开始学习 第七品 精进

丁三(精进)分二:一、以承上启下方式教诫精进;二、宣说应当精进。

戊一、以承上启下方式教诫精进:

忍已需精进,精进证菩提,

若无风不动,无勤福不生。

前面讲了安忍的道理,不管在修行佛法上,还是遇到痛苦时,我们都要有忍耐之心,有安忍以后,就需要勇猛精进。根据弥勒菩萨的教言,在六度当中,前前为因、后后为果。比如说,能舍弃身体财物等一切的人,可以持戒;能受持清净戒律的人,可以修持安忍;而能安忍的这种人,一定会精进的。彼此之间有这种次第。

倘若没有精进,得不到今生来世的种种功德,有了精进才能证得无上菩提。《慧海请问经》中言:“菩萨若能发起精进……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为难得。何以故?慧海,由精进故乃得菩提,若懈怠者于佛菩提远中复远。”精进不但对修行非常重要,世间上做任何一件事情,没有精进也不行。月称论师说:“功德皆随精进行,福慧二种资粮因。”有缘福德资粮和无缘智慧资粮的根本因是什么?就是精进。弥勒菩萨在《经庄严论》中明确地宣说:“一切善法资粮中,精进乃为最殊胜。如果有了精进,便可圆满世出世间的一切功德。”《摄集经》中也说:“精进不灭百法德,获得无边佛慧藏。”所以,精进在修持佛法的过程中非常重要。

一旦有了精进心,短暂的时间内也能证果,历史上不乏这样的例子:佛灭度后一百年,印度阿育王个性凶残好杀,设“人间地狱”,陈列各种杀人刑具,命刽子手滥杀无辜,凡误入者必死无赦。当时有一名为海比丘,遥见此地楼房高广,外表富丽堂皇,以为是富豪之家,进入化缘,被刽子手所擒,欲行死刑。为海比丘并不怕死,只恨出家多年道业未成,就此断送性命实在不值,因求缓刑一个月,以便精进办道。刽子手不肯,仅答应宽限七日。

由于时间有限,为海比丘废寝忘食,精进修行,但到了最后一天,仍末开悟。傍晚,人间地狱处决一名妇女,为海比丘亲见行刑,顿感人命无常,四大无我,而入空观,终证阿罗汉果。

处决妇女后,刽子手将为海比丘抛入大锅中,加薪烧煮。但火焰熄灭,长出一朵莲花,为海比丘端坐花中。刽子手急报阿育王,阿育王赶赴刑场后,被为海比丘威德摄伏,求哀忏悔,即毁人间地狱。自此,阿育王敬信三宝,广造塔寺,大兴佛教,成为佛教的护法功臣。

无上大圆满中强调:上等精进者,即生成就;中等精进者,中阴成就;下等精进者,来世成就。在学佛的道路上,精进的地位举足轻重,倘若没有精进,任何事情均不能圆满。以比喻来说,我们的身体活动、语言交流,全部依靠风的力量 ;山河大地、森林江河的动摇,也要借助风,假如没有它,万物会处于一片死寂。同样的道理,精进犹如风一样不可缺少,它是积累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的关键因素,如果少了精进,修行根本没办法增上。

因此,大家不要太懒惰、太懈怠了,否则,不管是自己修行,还是成办世间事情,都不可能成功。古往今来的成功人士,除了任运自成的大成就者以外,皆离不开精进心。成功来自于努力,来自于奋斗!

戊二(宣说应当精进)分三:一、认识精进本体;二、断除其违品;三、增上对治。

己一、认识精进本体:

进即喜于善。

什么叫精进呢?指喜爱善法的欢喜心。心态是一种欢喜心,对境是善法,从这两方面来定义。唐代澄观法师(即清凉国师)在《华严大疏》中说:“精进,练心于法名之为精,精心务达名之为进。”与此处的解释大致相同。概言之,精进就是法融入心,断除懈怠懒惰的一种善心。

在这里,首先要明白精进的范围。世间上有些人特别能干,为了经商务农,披星戴月、早出晚归,人们称之为精进;还有些人,说话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讲多长时间也不觉得累,这也叫做精进。但此处的精进与之不同,它强调的是一种心态,而不是外在的身语。因为心的力量极为强大,身体和语言的精进虽然也属于精进,比如我喜欢讲经说法,这叫语言的精进;我喜欢顶礼、转绕佛塔、做善事,这叫身体精进。但这些都是精进的果,真正的精进是一种心态。

精进的对境是善法。若对杀生特别努力、任劳任怨,按本论的标准来衡量,这不叫精进,当属一种懒惰。因为它的对境不是善法,而是恶法或无记法。所以,对于精进的范围,大家应该搞明白。

精进可分多种,《大圆满前行》中有擐甲精进、加行精进、无厌足精进三种;《经庄严论》中加上了不畏精进;《阿毗达磨》里面又再加了不退转精进。其余的如《瑜伽师地论》讲了九种精进,《华严经》讲了十种精进。但归纳而言,就像龙猛菩萨在《大智度论》中所言,精进主要分身精进与心精进。行布施、持戒为身精进,修忍辱、禅定、智慧为心精进 ,心精进是最关键的。

大家一定要清楚精进的作用、精进的力量。如果相续中没有对善法的喜爱之心,那么修再高深的法也不会成功,一旦有了喜爱善法的精进,修持任何法都不会困难。

精进的违品是懒惰(下面会具体讲解),要遣除懒惰,不精进是办不到的。所以佛陀在《正法念住经》中说,太阳的光芒普照时,黑暗全部会消失,同理,如果心里产生精进,懒惰这一违品将销声匿迹。

当然,在精进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种种违缘障碍,但千万不要被这些吓倒。佛在《菩萨藏经》中教诫道:“发菩提心的大乘行者,应当舍弃身体生命、抛弃懒惰而希求菩提之果。要放弃自己的血肉皮肤骨骼及一切的一切、断除懒惰而希求菩提之果。”这些教言,每个人都要铭刻于心。因为大家已经发了菩提心,现在若不精进,整天都浑浑噩噩、懒惰懈怠,那什么时候才能精进起来呢?

尽管每个人的根基和缘分不同,有些人背书笨一点,有些人稍微轻松一点,但只要肯精进、肯努力,必定会有一定的收获。每年我们考试都可以看出,那些对佛法有精进心的人,不管在哪项考试上,都有很明显的成果。精进即热衷于善法,这是一切功德的根本,无著菩萨也说:“成就菩萨功德法的唯一因,就是精进。”

试问,谁不想获得大乘菩萨不可思议的功德?但想获得的话,整天睡懒觉是不可能的。有些人很想马上得到密宗的超胜成就,开天眼、飞起来……要求很高,可是在实际行动中,却没日没夜地蒙头大睡,白天晚上都分不清楚。“精进”达到了这样的程度,能获得心目中的果位吗?

己二(断除其违品)分二:一、宣说所断懈怠;二、断除方法。

庚一、宣说所断懈怠:

下说其违品:同恶散劣事,

自轻凌懒惰。

精进的违品有千千万万,简言之就是懒惰。《大乘阿毗达磨》中云:“懒惰属于愚痴,是障碍善法的一种心法。”归纳起来,懒惰有三种:同恶懒惰、耽著恶事懒惰、自轻凌懒惰。有了这三种懒惰,善法始终不能成功。大家平时应该观察自己的相续,是不是这三种懒惰把你捆得死死的,一点自由也没有?

下面解释一下各自的含义:

一、同恶懒惰:

所谓的同恶懒惰,也叫推延懒惰,即平时所说的“这个人特别懒,很懈怠”。做任何一件善事,他不立即开始执行,而是以各种借口拖延——“今天太累了,我要好好休息,明天再说吧。”明天又推到后天,后天推到大后天……这样一直耽误下去。

我们有些人想做善法或者想出家,常以“过段时间再说”、“慢慢来”为借口,致使许多良机擦肩而过。所以我自己每做一件善事时,性子特别急,希望尽快把事情做好,生怕拖下去的话,以后就没有机会了。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中说:“行持时,应如饥牛食草一般。”饥牛吃草是一口接着一口,根本不会耽误时间。行持善法也应如此,倘若总是“明日复明日”,只会导致“万事成蹉跎”。

同恶懒惰是精进的一种违品,如果有了这种懒惰,必须千方百计地加以断除。只要是行持善法,就要下决心马上去做,今天该背的、今天该修的、今天该听的,不要拖到明天去。现在外面有些人听课,动不就以这个借口、那个理由不参加,这个星期需要完成的功课,推到下一个星期,到了下一个星期时,又因为一些事情来不了。整个学期结束时,懒惰者所学的寥寥无几!

因此善法方面不能拖,但是恶法方面,拖的时间越长越好。如果你今天要发脾气吵架,那告诉自己:“明天再来吧!”也许明天的气就消了,那时候也不用发火了。以前的大德经常这样讲:“行善方面不能拖,造恶方面尽量地拖下去,很有可能以后不会做了。”

二、耽著恶事懒惰:

什么叫耽著恶事懒惰呢?指散乱于无意义的世俗劣事,把修行成就置之不顾,这也是一种懒惰的表现。世间人整天将精力浪费在一些琐事上,做农务、搞商业、唱歌跳舞、操持家务,看起来忙得团团转,实则一点意义也没有。

我们在座的道友,除了为公家发心、为僧众和众生做有意义的事情外,假如每天都有做不完的琐事,即属于这种懒惰。表面上你似乎非常精进,不是做这个、就是忙那个,但你的心没有与法相融,不论说什么话、做什么事,都陷入一种懒惰之中。

这种懒惰的人,连鬼神对他都不屑一顾。宋朝有位光孝安禅师,一天他在定中见到两个僧人倚着栏杆交谈,开始有天神护卫并恭敬谛听,后来天神离去,不久便听到鬼神在旁谩骂。禅师出定后追问原由,得知两位僧人刚开始讨论佛法,所以天神护卫恭听;接着叙旧事、拉家常,天人没兴趣就离开了;最后谈到接收财物供养,连鬼神都不愿意听,在旁边吐口水骂他们。从此之后,光孝安禅师发愿终身不谈世俗琐事。

有些修行人平时坐在一起,就天南海北地乱侃一通,这样耽误时间实在没有意义。包括有些发心人员,在打电话了解外面的学习情况时,也不要尽说些闲话。当然,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工具,如果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很多弘法利生的事情没办法展开。但有些人特别啰唆,一方面浪费金钱,一方面也耽误时间。所以大家在说话时,应该像光孝安禅师那样,不说一些无关紧要的话,尽量说对众生与佛法有利的语言。该说的,就要说出来;不该说的,还是尽量少说。希望我们的发心人员,语言比较简略,不要喋喋不休。除了特殊情况外,本来两分钟可以说完的事,不要转弯抹角,两个小时还说不完,这样听者也特别累。

有些人的说话是这样,做事情也是这样,尤其大城市里的人,每天都是没完没了,我有时候看后特别想说,但可能说了也不起作用。那天我问一个居士:“你从学院回来后精进吗?”“唉,城市里哪有精进的人啊?我还算不错了,每天念一遍《喇荣课诵集》,除此之外也没有什么,反正城市里的人就是这样。”可见,他们耽著劣事的懒惰非常严重。

包括山里的修行人,也没有必要做一些琐事。无垢光尊者在《三十忠告论》中云:“住家之时致力严饰屋,寂静山间寻求圆满福,琐事令自人生虚耗因,断尽诸事即是吾忠告。”我们住在深山里的人,如果整天希求名声,或者自己当木匠,拿个铁锤在屋子里装修,用这些来消磨时间,还不如念一点咒语。虽然我们不一定有机会像前辈大德那样住山洞,但起码也不要为了房子耽误很长时间,否则不太像一个修行人!

三、自轻凌懒惰:

有些人对自己没有信心,经常说:“我天生特别笨,现在又一大把年纪,身体不好、心情不好,工作特别忙,丈夫不争气,孩子不听话……我这样的人业力深重、烦恼重重,有什么资格修行呢?修行人应该像你们这样,反正我是没有希望了,这一辈子已经完蛋了!”这种自暴自弃、甘于堕落的人,其实心里也有一种懒惰。

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不利因素肯定存在,也会有一些烦恼障碍,但只要肯精进,不管再忙、再累、再怎么样,也有成就的机会。所以大家要自强、自信,不然在当今社会中,恐怕很多修行人都会倒下去。有漏的身体,谁没有疾病?谁没有烦恼?这些都是正常现象。尽管如此,有些人还是很精进,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心的力量比较强,做任何一件事情,没有意义的尽量放下,有意义的就坚持到底。

以上讲了三种懒惰,大家首先务必要认识,认识之后,下面分别讲了断除的方法:

庚二(断除方法)分三:一、断除同恶懒惰;二、断除耽著恶事懒惰;三、断除自轻凌懒惰。

辛一(断除同恶懒惰)分二:一、认识因;二、断除彼。

壬一、认识因:

贪图懒乐味,习卧嗜睡眠,

不厌轮回苦,频生强懈怠。

同恶懒惰的产生有三种因:一、贪图舒适快乐的感受;二、喜欢躺卧床席,爱好睡懒觉;三、对轮回的痛苦不起厌烦心。有了这三种因,便会屡屡生起强烈的懈怠。龙猛菩萨在《中观宝鬘论》中也讲了同恶懒惰的一些因,基本上与本论相同。下面一一具体分析:

一、“贪图懒乐味”:有些人对行持善法一点兴趣都没有,平时不愿意念咒,也不愿意闻思,只想躺在床上好好休息。很多人常说:“我要养养身体,稍微放松一下。”放松什么呀?我们也没有被绑起来,四肢本来就是放松的。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说,三界轮回的众生,无始以来都在放松,如果再劝放松的话,简直是太过分了 。

有些人整天坐在家里,像马上要离开人间一样,连上课都不愿意,其实身体一点病都没有。甚至有些年轻人,明明身体非常好,却请病假不上课。我通过某些途径了解,有些据说非常严重的“病人”,身体特别健康,一看他的脸色和饮食,就知道精力充沛,应该没有病。但由于他的相续中有了同恶懒惰,只要一有机会,就在家里靠着或躺着,什么也不做,好几个小时一会儿就过去了,这样他觉得很舒服:“我的选择很好啊!你看现在请了病假,法师也都开许了,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快乐得不得了!”然后在屋子里自己跳舞。这就是同恶懒惰的一种因。

二、“习卧嗜睡眠”:假如身体姿势不端正,要么靠着、要么躺着,气脉会不通畅,进而引起身心昏沉,这样之后,懒惰自然而然会生起。

其实,我们的睡眠是可以断除的,否则对修行有障碍。修行人应该学会调整睡眠,纵然无法完全断除,尽量减少也是可以的。倘若保持坐姿端正,则不需要睡得那么多。《大师在喜马拉雅山》一书中,有位96岁的瑜伽圣女,她从不躺下睡觉,而是彻夜静坐。作者问:“您为什么不用睡觉?”她回答道:“喜欢瑜伽三昧的人,为什么要睡得像猪一样?”

三、“不厌轮回苦”:对轮回没有厌离心,对轮回的苦好像没有感觉,所以就睡得特别香。太阳都已经出来了,但把窗户关得黑黑的,还在那里蒙头大睡。这种人从来不观想轮回痛苦,如果观想一下,肯定会睡不着的。修行好的人,之所以睡眠非常少,就是对轮回痛苦、人身难得等道理深信不疑,因此他不贪爱睡眠,并不是他失眠了。

去年我去深圳“弘法寺”时,本老(本焕老和尚)刚满100岁,听他的侍者说,老和尚每天早上三四点钟必须起床。我们寺院也有位老堪布,今年82岁,他不管在别人家还是自己家,清晨四点必须起床念经,从不间断。这些老修行人不管是八十岁、一百岁,一生中已经用了那么多时间修积善法,但是仍想到人身很难得,临走前应该为来世多准备资粮,于是还在精进用功。可是我们有些人,刚学佛没几天,修行也特别差劲,却想继续睡下去。这些老年人如果四点钟就起来,年轻人不管从哪方面来看,就算两点钟起不来,也不能迟于五点钟。但事实上呢,有些人七八点钟还在被窝里,起来时也是一边打哈欠,一边睡眼惺忪、迷迷糊糊。

这些人为什么精进不起来呢?就因为对佛法没有信心,对轮回的苦没有厌离心。按照《大疏》中解释:“由于不厌离轮回的痛苦,从而沉湎于懒惰的快乐享受中,并由此贪爱睡眠。”若能像高僧大德那样生起真实无伪的出离心,很多人一定会精进的,不会整天都懒惰,也不会睡得那么香。

壬二(断除彼)分二:一、生起精进之意乐;二、以加行修持。

癸一(生起精进之意乐)分二:一、思维今生无常;二、思维后世痛苦。

子一(思维今生无常)分二:一、决定无常;二、思维迅速死亡而劝勉。

丑一、决定无常:

云何犹不知,身陷惑网者,

必囚生死狱,正入死神口。

这个教言讲了无常的道理。让自己不懒惰的办法,就是修无常,可是很多人的无常修得太差,所以特别懒惰懈怠。在座的道友也是同样,很多人说自己精进不起来,为什么?就是你对无常没有修好,对轮回的痛苦没有观好。如果对人身难得、寿命无常好好思维,怎么可能天天散乱放逸?

作者在这里给我们的教言是无常观,前面讲忏悔时也说过:若没有赶快忏悔,死亡来时怎么办?从这个侧面讲了无常。而此处是说:我们修行不精进的原因,就是因为懈怠,要断除懈怠的话,必须从内心观修无常。

颂词意思是这样:我们为什么还不发觉自身已陷入烦恼的网罟中,被贪嗔痴慢嫉及八万四千烦恼控制束缚,由此定会困入生老死病的轮回监狱中,一步步地迈向死神之口。麦彭仁波切在《君规教言论》中亦云:“生命如住阎罗齿,然诸世人不修法,呜呼人行真稀奇!”

此处可用渔夫的比喻来说明死亡无常。比如,有个渔夫用网把鱼网住了,拉到岸上,投入鱼篓里,那么这条鱼已经被判死刑,没有解脱的机会了。同样,不管是年轻人、老年人,每个人都在无常的网中而渐渐趋入死亡,如果对自身的安危毫不了知,整天处于懈怠状态中,那真是非常可怜!

世间上的有些人,偶尔会明白这个道理,鞭策自己精进两天,但凡夫有一个毛病——不能长久坚持。昨天我跟有些领导谈话时,不知不觉讲起了尸陀林,一个领导说:“去年我也去过那里,看到尸体后特别害怕,觉得自己的身体也是同样,但回来后便没什么感觉了。”我当时就想起了一个比喻:有些精神病人,神智偶尔会清醒过来,但一会儿又不行了。这些世间人亦是如此,见到好多秃鹫抢吃尸体,当时会觉得不管什么样的人,即使再有钱、再有地位,死后拉到尸陀林,也不过如此而已。但这种正念如果没有经常串习,又会被自己的身心纷乱蒙蔽了。因此,修行人无论住在寂静地或者城市里,都不能离开上师三宝的教言,以此再三提醒自己观修无常。

既然我们处于死神的口中,现在有什么理由不精进呢?经云:“恐怖死亡魔,随逐诸众生。”恐怖的死魔紧紧跟随着每一个众生,只是大家没有发觉罢了,一旦有人已经死去,才晓得死魔确确实实存在。

藏地有一个故事:有个人修单坚护法神,结果真的修成了,已经达到人与人交谈般的境界。那个修行人对护法神说:“我要接近死的时候,请给我表示一下。”护法神应允了。有一次,单坚护法神对他说:“山那边死了一个男人,是如何如何死的。”他说:“噢,死了是吧?”没有在意。第二次护法神又说:“山下死了一个妇女,是如何如何死的。”那个修行人还是没在意。过了不久,护法神对他说:“你的寿命已尽,马上要死了。”那个修行人开始抱怨:“不是早跟你说过吗?怎么不提前给我表示一下?”护法神说:“我早已表示过了——山那边的男人死了,给你说过;山下的女人死了,也给你说过。当时你只要求‘表示’一下,并没有说要明示。”

我们有些人平常看到尸体,觉得无所谓;听到别人死了,也没什么感觉。但实际上,不管是人也好、动物也好,任何众生的死,都在给我们发信号:“要注意了,你的生命也会这样!”但可惜的是,很多人根本不明白。上师如意宝在《无常道歌》中说:“眼见众多流转中阴身,自己决定不可常住世。”谁都不知道自己何时会死,所以不要再拖了,应该赶快修行!

下一颂用屠夫的比喻来说明无常:

渐次杀吾类,汝岂不见乎?

然乐睡眠者,如牛见屠夫。

自己同类的人们逐渐被死主所杀戮,难道没有看见吗?并不是没看见。我们见得非常多,听得也非常多。但却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继续贪执睡眠、吃喝玩乐、世间八法,如同屠宰场的牦牛一样愚笨。

屠宰场的牦牛是已经判了死刑的,它们一一在等待被宰杀。但有些牦牛却毫无反应,仍悠然自在地吃草喝水,好像自己会安好无损。有时候我去宰杀场的牛圈里,真觉得这些牦牛非常笨,即使看见同伴被拉去宰杀,自己也没有丝毫恐怖,甚至表现出很欢喜的样子。

同样的道理,我们所有的人也会一一离开人间,今年死一个,明年死一个,再过几十年以后,我们在座的人基本上都会死,短暂的这几年中,谁先离开也不知道。假如一点都不修持善法,天天贪执世间八法、贪执睡眠,那实在是太没有心脏了。

大家一定要忆念死亡无常的教言,这样我们的懒惰才会消失,不然的话,精进心没办法提起来。当然,所谓的无常,听是听过、学是学过,但实际做起来时,还是有一定的困难。不过,听了这些有加持的教言后,短期内应该会起到一些效果——相信你们很多人明天会起得很早!


{返回 入行论学习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入行论讲记》第六册 第七品 精进 第九十六节课
下一篇:《入行论讲记》第五册 第六品 思考题
 《入行论讲记》第五册 第六品 思考题
 《入行论讲记》第五册 第六品 安忍 第八十二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三册 第四品 不放逸 第四十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 正知正念 第四十九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一册 第二品 忏悔罪业 第十五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九册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七十一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五册 第六品 安忍 第八十六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三册 第三品 受持菩提心 第二十九节课
 入菩萨行广释 序言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 正知正念 第四十八节课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师父您有童心的一面吗?[栏目:宽见法师·心灵答疑解惑]
 我们从生活中来成就[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禅法]
 没发起菩提心之前造作的业,不管善恶,会障碍出离轮回吗?[栏目:开愿法师答疑]
 “国际佛光会禅净密三修法会”对宗派融合之意涵[栏目: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
 前行讲记 第二百三十二讲 祈祷-前行备忘录-发心-方法-四无量心-正行-舍心2[栏目:大圆满龙钦宁提前行引导讲记]
 各有所长[栏目:智空和尚讲禅]
 中国佛教与审美关系初探(刘艳芬)[栏目:佛教与艺术]
 僧人与禅修[栏目:禅宗文集]
 大方广佛华严经中卷卷大意略叙(李通玄)[栏目:隋唐居士名家文集]
 法华经品题略解—序品第一[栏目:张秉全居士]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