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 正知正念 第六十二节课
 
{返回 入行论学习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235

第六十二节课

下面宣讲平时的行为要寂静。前面已经讲了以正知正念来摄持三门,并且在众生面前说真实语。现在很多人说话不真实,这是非常麻烦的事情,尤其作为大乘修学者,自己的话不管被谁听到,都应该有一种可靠性,这个问题大家应该值得重视。

今天的内容是这样的:

移座勿随意,至发大音声,

开门勿粗暴,常喜寂静行。

当移动床榻、桌椅、板凳时,不要随便发出巨大的响声,开门关门、敲门推门时也不要特别鲁莽粗暴,作为发菩提心的修行人,三门的行为时时刻刻都要寂静。

我们做任何事情随时要观察自己的身心,不要像疯狂者般四处惊扰他人。比如平时搬行李或搬床榻桌子时,要尽量保持寂静,不要惊动他人。不管你是否修学佛法,随意发出噪音影响周围,都是非常不好的。如果一个人修行很好,每天除了精进闻思以外,家里没有任何声音。但他的邻居世间八法搞得很厉害,天天大吵大闹,嘈杂之声不绝于耳,这会对别人造成极大的干扰。尤其作为发了菩提心的人,在任何场合与任何人交往的时候,一定要保持威仪寂静,不要大喊大叫,说一些粗言恶语。

如果我们到上师或道友家里去,应像《事师五十颂》里讲的那样,小声叩别人的房门,动作不能太粗鲁。有时候通过敲门等细小行为,也能看出一个人的修养。有些人一边使劲砸门,一边高声喊:“人在不在?喂,快开门啊!”而真正有道德修养的人,做任何事情都寂静调柔,别人看到也会生起信心。

倘若周围的邻里行为粗野,经常影响自己闻思修行,则应提醒他不要这样。比如你的邻居喜欢唱歌跳舞、大声喧闹,这时你应好心好意地劝他,不要这样影响别人。前段时间有个道友在修行时,旁边的邻居一会儿唱、一会儿说,让人不得安宁,后来他实在忍不住,就敲他的房子说:“不要唱了,好不好?不要大声说话,好不好?”后来稍微有点安静。应该这样!我们在寂静处的修行人,虽然跟世间人比起来,行为比较寂静,但每个人的水平不同,有些地方还是不太如法。如果自己大声背书、大声辩论,首先一定要考虑对周围有没有影响,有智慧的人不但要想到自己,也要想到旁边的人。

尤其在听闻佛法时,大家必须要保持寂静。听说外面有些人一边在电视前听课,一边说话、吃东西,这是故意造恶业!听佛法要保持寂静,一个人发出声音,会直接影响许许多多的人,你还不如不听好。所以在听法的过程中,自己绝不能发出声音影响别人。当然,我们佛学院及寺院里的环境与此不相同,以前法王如意宝传讲佛法时,有时候几十万人同时在听,下面一点动静都没有。听法就应该有这种态度!否则你一边说话聊天,一边想接受佛法,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希望不管听受上师讲法也好,接受出家人、居士辅导也好,都应该对法和人有一种尊重,这样才能得到真实的利益。

行为寂静对修行也有帮助。堪布根霍在《入行论讲义》中说:“住在寂静深山里的修行人,不要经常来来往往。”真正的修行人,应该经常坐在禅房里修行,在外面从来都看不到他的影子。而有些人却恰恰相反,商店里的人和公用电话的老板经常看到他晃来晃去,这说明他内在的境界是没有的。现在城市里有些人也是这样,即使不买什么东西,每天也要到街上逛一逛,这种习惯不太好。我们作为修行人,除了非常重要的事情要处理以外,平时应尽量安住在修行之处,不要经常到外面去。

行为调柔寂静,不但对自相续有很大帮助,也能感化世上许多不信佛教的人。舍利子以前在家时,20岁就告别故乡和父母,出外访师问道,追求真理。由于外道的学问不能打动他,于是他和目犍连创立一个学团,招收弟子,并傲然以为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他俩更有智慧的人,没有人够资格做他们的老师,全印度的学者没有一个他们看在眼里。有一天,舍利子在王舍城的街上,巧遇佛陀的弟子马胜比丘 ,他的威仪行止非常庄严,徐徐而行,寂静调柔。舍利子一见,心中非常惊奇,禁不住上前问道:“这位修道者,你叫什么名字?住在哪里?”马胜比丘缓缓地回答道:“我叫马胜,住在城外不远的竹林精舍!”“你的老师是什么人?他平时教你们什么道理?”“我的老师是释迦族出生的释迦牟尼佛。佛陀所讲的宇宙人生真理,浅学的我还不能完全领会,不过,就我记忆所及,佛陀常讲的道理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又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对于佛陀所说的言教,我实在有说不出的感激。”从马胜比丘的口中,舍利子听到佛陀及其教法,犹如朗朗日光照耀,他眼前顿时光明起来,心中对宇宙人生积聚的疑云一扫而空,对佛语产生了不共的信心。于是他赶紧回家告诉目犍连,二人一起去拜访佛陀,后成为佛陀的两大弟子。历史上,像舍利子和目犍连那样的智者,在没有遇到佛陀前相续中也具有如是的傲慢心,后来看到威仪调柔的佛弟子,内心中才生起信心,终皈依佛陀获得圣果。因此佛陀常说威仪非常重要,原因也在这里。

前段时间,有一位居士打电话说:“我以前认为自己证悟最重要,别解脱戒和外在威仪都是多余的。现在学了《正知正念品》以后,才明白原来这些也很重要。”的确如此,佛陀所说的任何威仪,每个人都不能忽略。

有些行为不太如法的道友,参加卸货等集体劳动时,正知正念全部都跑光了,原来的习气暴露无遗,言行举止也没有分寸。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如果相续中真有佛法的境界,行为上也可以体现出来。假如一个人说话、走路、吃饭非常寂静,他没有皈依佛门的话,那他肯定有一定学问;如果他是出家人,修行应该很了不起,别人见后也会马上生起信心。

泰国、斯里兰卡等南传佛教国家,对出家人的日常威仪相当重视,至今仍保留着佛陀时代的一些朴素传统,僧人们如法的威仪、调柔的行为感化了无量众生。但现在有些人却认为身语的威仪并不重要,内心的证悟才有意义,身体成天疯疯颠颠的,语言也是胡说八道,这样完全失去了佛教徒的形象。所以大家在这方面应该值得注意。

下面以比喻进行说明:

水鸥猫盗贼,无声行隐蔽,

故成所欲事,能仁如是行。

此处所讲的三种比喻——水鸥、猫、盗贼,都是悄声潜行,以达成自己所求之事。同样的道理,发了菩提心、守持菩萨戒的大乘修行者,也应该向猫学习、向盗贼学习、向水鸟学习,(向猫学习的话,天天抓老鼠,盗贼怎么偷东西我们也怎么行。开玩笑,不是这个意思!)一言一行都要做到如此寂静,不要像疯狂者般野蛮粗暴。

水鸥,是生活在海洋、江河、湖泊上的水鸟,通常以鱼类为食,在天空飞或水面游时,动作悄无声息,不会惊动水中的鱼儿。猫,不管是窜到墙上、卧在草丛中,还是蹲在角落里,都不会发出任何声音,连走路也非常轻盈。我们藏地有种说法:“猫在角落中睡着,它的爪子不睡。”猫在睡觉时,爪子一直在动,想抓老鼠,最机警的老鼠也很难发觉它。

盗贼,不知道你们有人当过没有?他偷东西时蹑手蹑脚,很难被人发现。以前有位石屋禅师,一次他的禅房里来了小偷,他发现后问道:“你是干什么的?”“我是个小偷。”“你在这里做什么?”“我在悄悄地偷东西。”“哦,那你前后偷过多少次?”“数目搞不清楚,反正偷了无数次吧。”“你始终都不能满足吗?”“不能。每偷一次东西,两三天内可以满足,然后又不满足了。”小偷又反问:“那法师你呢?偷过东西没有?”“偷得不多,只偷过一次。”“你偷一次就不想再偷了?可不可以教我一下!”禅师听后,马上抓住他的胸口对他开示,小偷当下开悟。这是禅宗的一个公案。《米拉日巴尊者传记》中也记载,米拉日巴尊者晚上睡觉时,一个盗贼在山洞里摸来摸去,他察觉后放声狂笑,说:“我白天都找不到东西吃,你半夜三更的又能找到什么?”所以,盗贼为了成办自己的利益,行为是非常寂静的。

既然这三者为了自利,行为都如是的寂静,那我们为了成办一切众生的利益,这样做就更不用说了。大家不要认为行为寂静不是很重要,倘若自己行住坐卧如理如法,对心的证悟、心的调伏有非常大的帮助。鉴于此,佛陀经常在大小乘经典中,特别强调修行者的威仪。

作为发了菩提心的人,做事情不能像没有学佛的人一样吵吵闹闹,吃饭、走路等方面,世间人没有这样的教育,但我们修行人有。有时候看某人的行为寂静,也知道他肯定学过戒律,或者受过菩萨戒。跟世间人比较起来,真正的修行人,一举一动截然不同。所以,大家千万不要认为大声说话没关系,走路随便跑也无所谓,倘若小的威仪经常违犯,大的学处也很难守护。《涅槃经》中云:“莫轻小过,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若不重视身口意方面的简单威仪,好的修证是搞不上去的。

尤其在寂静的地方,说话、走路一定要注意,尽量不要影响其他道友。我平时经常问一些人:“你旁边的某某道友对你修行有没有影响?他平时都在干什么?”有些人说:“啊,这个人真的很好,每天除了念佛以外,家里就像没有人一样安静。”有些人则不尽相同,家里每天人来人往,来的人也是不三不四的。所以在这里我给大家提两个要求,一是不要以不如法的行为来影响他人,另外,自己说话、走路、做事情,不要大声喧嚷,否则对整个清净的道场有一定的影响。

前一段时间,学院里开出租车的人,可能是学大城市吧,经常在路边嚷嚷:“到色达,到色达”、“到炉霍,到炉霍”……以前我去拉萨、成都时,也经常听到有人这样吆喝。昨前天要求他们开个会,以后在学院里不能这样大声喧哗,不然的话会影响很多地方。大城市里有这样的声音可能无所谓,但在清净的道场中,这些还是有一定影响。世间中有时候也是这样,楼上的人如果没有道德,经常吵吵闹闹的,对左邻右舍尤其是楼下的人会带来很多麻烦。因此,不管处于什么环境中,我们既要想到自己,也要想到别人。

寅二、必定随顺他众:

宜善劝勉人,未请饶益语,

恭敬且顶戴,恒为众人徒。

此颂有两种解释方法:第一种,从三层意思来解释:我们应善巧劝勉别人行善断恶;对未受委托也善意劝诫的饶益语,自己应恭恭敬敬地顶戴接受;作为发菩提心的人,恒常以徒弟的身份去恭敬身边每一个人。第二种,从两层意思来解释:对于善巧劝勉他人行持善法的人,或者未受委托也心甘情愿利益他众的人,都要恭恭敬敬地顶戴,恒常恭谦地做他们的弟子。

“宜善劝勉人”一颂也有两种解释:一是应随顺他人对自己的好言相劝。比如有人劝你不要造恶业、不要杀生、不要说妄语,认认真真地学习佛法,这时你应虚心接受,不要想:“这个人在说什么啊?他连自己都管不了,还想教训我!”别人好心好意地劝你行善,真的非常不容易,所以一定要恭敬他。

另一种解释是,我们劝他人行持善法时,应当具足善巧方便,说话不能太直了,否则会伤害别人的感情。现在的社会中,做事情需要一些善巧方便,本来你心里想的很好,但如果别人不能接受,暂时可通过其他途径来进行劝勉,这样才能让他真正获得利益。

当然,像佛陀那样的善巧方便,我们现在是没有的,佛陀不管度化哪一个众生,都有非同寻常的方便方法。以前摩登伽女爱上阿难后,用恶咒迷惑阿难不成,第二天便穿着新衣、挂着花鬘,站在路上等阿难。一见到阿难,她就一直跟在身后,不肯离开。阿难没有办法,回到精舍告诉佛陀。佛陀把摩登伽女叫来,说:“阿难是个有修行的人,要做他的妻子,必须先出家修行一年,你愿意吗?”“我愿意,佛陀!”摩登伽女觉得佛陀真慈悲,这么容易就成全她,不要说出家一年,出家一万年也可以。(开玩笑,这是我加的!)为了做阿难的妻子,摩登伽女非常高兴地剃发染衣,做了比丘尼。她很热心地听佛陀说法,在比丘尼的僧团中,和众比丘尼共同过着出家生活。摩登伽女的欲海情心一天一天平静下来,出家还不到半年,便知道过去的行为是可耻的。她很后悔,跪在佛陀座前流泪忏悔,最终在佛陀的教化下,证悟阿罗汉果。所以,像佛陀那样调化众生,我们末法众生也很难做到,但一般来讲,劝人行善时应该有一些善巧方便。

“未请饶益语,恭敬且顶戴。”有些人虽然没有受人委托,但好心好意为你的修行进行劝告,宣说一些道理,对此自己理应欣然接受、恭敬对待。现在有些地方的道友非常负责,经常宣扬佛法劝人行善,有人就觉得他多管闲事:“为什么总打电话让我学习佛法,我跟他又没什么关系。”千万不能这么想!在这个世界中,别人让你做坏事,你很容易被迷惑,觉得他的话言之有理,每天都是跟着他。现在好不容易有人劝你行持善法,在这种情况下,自己应该乐意接受。以前上师讲过:“在这个世间中,如果别人劝你行持善法、断除烦恼,这种语言一定要接受。”善天论师也说:“凡是能对治烦恼的一切善说,实际上都是佛的加持,与佛亲口所说无异,故而应当赞叹。”所以不管别人通过什么方式让你行持善法,你一定要欣然接受、恭敬顶戴,不要随便置之不理。

“恒为众人徒。”恒时成为他人的徒弟或奴仆,世人经常说“我们要当人们的公仆”,作为发菩提心的人,时时都要虚怀若谷,愿意接受别人的意见。萨迦班智达也说:“智者知识虽渊博,亦取他人之微德。”如果经常学习他人的长处,把所有的众生都当作善知识,修行必定日进千竿。不管是有智慧有地位的人,还是一般的普通人,乃至特别可怜的人,见到后都应把他们当作自己的老师,有了这种心态,你修行的境界会非常了不起。

然而,现在很多人并不是这样:看到上面的领导,就恭敬得不得了,在他面前磕头也可以;看见自己的下属,就傲气冲天、不可一世。这种行为不合理。任何一个众生,都应把他当作自己的上师,这就是一种修行的境界。宣化上人也讲过:“我是一只小蚂蚁,愿意住在一切众生的脚下;我是一条道路,愿所有众生从我身上由凡夫地步向佛果。”这种教言非常殊胜,以此可断除自相续中的傲慢。

麦彭仁波切曾说:“如果自己有功德,没有傲慢最好,也不需要傲慢;如果没有功德,傲慢则是非常可笑的事情。”因此,大家最好不要有傲慢,一定要恭敬所有的众生,向所有的众生学习,只有这样,相续中的功德才会越来越增上。但可惜的是,现在世间人并非如此,他们稍有点钱财、地位、学问,就谁都看不起,总认为“在这个天底下,唯一我最了不起”。从他的眼神和语言中,始终散发着高高在上的气息。其实修行境界越高,在别人面前越谦虚、越恭敬,这才是真正的智者。

一切妙隽语,皆赞为善说,

见人行福善,赞叹生欢喜。

对于他人所说的一切至理名言,都应称赞为善说。不管是佛陀在佛经中的语言、高僧大德在论典中的语言、传承上师通过不同方式传下来的教言,都应该交口称赞。看到有些法师传讲佛法,也要由衷地随喜赞叹:“这位上师真了不起,你看他讲得多好啊!”现在科技比较发达,通过DVD、VCD可以听到国内外很多法师的讲法,他们讲的毕竟是佛法,大家不要养成一种挑毛病的恶习,应在众人面前宣扬他的功德:“这位法师讲得太好了,对无量众生肯定有利益!”“那位法师也讲得好,他在书里说得非常透彻。”

有智慧的人愿意赞叹别人功德,就像萨迦班智达所说的,智者常以谦卑心宣扬所有高尚人士的功德,就好比马拉雅山的檀香味被风吹送传到四面八方 。而愚者只愿意宣扬自己,从不愿意赞叹其他智者的功德。现在有些人:“这个上师讲得不好,那个上师讲得不好,只有我才讲得最好。”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任何上师或法师给你传法,哪怕只传了四句偈颂,对他也应该非常感激,这说明自己有良心。但有些人并不是这样:“我们的法师讲得一般般,不如我,凑合听吧,马马虎虎还过得去。”以这种态度来听法,任何加持和功德也得不到。一个人学得越好就会越谦虚,对哪个善知识所讲的妙法甘露,都愿意欣然接受,认为他这样讲法,能利益许许多多的有缘众生。应经常以这种方式观清净心。

“见人行福善,赞叹生欢喜。”如果见到他人行持积功累德之事,比如上供下施、放生、传授佛法、闻思修行、转绕佛塔、做有漏无漏的各种功德,此时应断除一切嫉妒,赞扬此善举并生起欢喜心——“啊,今天某某道友放生了,非常好!”“今天有个道场举行法会,很多人在那里供灯,多随喜啊!”这并不是口头上的赞叹,而要从内心中真正生起欢喜。

嫉妒心是非常可怕的。有些人只承认自己做的善法,认为这些功德广大,而对别人所积累的善根,始终觉得这个不如法、那个不如法,实际上,这种心态能摧毁自相续中的善根。乔美仁波切在《极乐愿文》中说:“听到他人行持善法,若舍弃嫉妒而诚心诚意地随喜,自己也能获得同样的福德。”所以,我们见闻别人行持善法、积累资粮时,一定要从内心数数欢喜,假如实在生不起欢喜心,觉得别人放生特别多、法本能广大地利益众生,而自己弘法利生的事业好像越来越展不开,也要尽量地压制嫉妒心,随喜别人利益众生。

前两天开极乐法会,我遇到一些老乡,他们内心中的随喜,我都觉得非常惭愧。他们说:“这里每天那么多人一起念佛,满山遍野都是拿着转经轮的人,光是这种善根功德就不可思议,这次真是非常圆满啊!”以前我在坛城上也遇到一个工人,他衣服特别破烂,对佛教半信半疑,但心地却非常纯洁,他说:“法王如意宝建立这样的道场,这么多人每天闻思修行,功德真是不可思议啊!”虽然他的语言很平凡,人也很普通,但从这些话语中能得到如意宝般珍贵的东西。我们平时不跟人交往是不可能的,在交往的过程中,别人的信心和语言,有时候也能给自己一些启发。

值得一提的是,对自己有恩德的上师、法师,我们应该赞叹他们的功德,但在赞叹的时候,语言应该真实。原来有个人说:“我平常在大人物面前做事,他们这些人要当面吹捧、赞叹功德。”我觉得这是不对的,大人物也好,小人物也好,有什么功德要实事求是,不应该阳奉阴违。现在有些法师,几年来一直传讲佛法,大家应该感谢他,可有些人不但没有一句感谢的话,反而越来越生厌烦心:“你还要传啊,怎么还讲不完?这个讲完以后要不要休息?”以前有些高僧大德,看到弟众求法的信心不足时,显现上会生起厌世心而趋入涅槃。当然,你们也没有必要故意假装,心里明明不愿意他传法,嘴上却说:“你要不要再传一点?你讲得真是太妙了、太绝了!”以前麦彭仁波切曾说过:“一些虚假的语言,对自己的根本上师也不能赞叹。”因此,内心若对法和上师没有信心,口头上说得再好听也没有多大意义!

暗称他人功,随和他人德,

闻人称己德,应晓知德者。

我们最好暗中赞叹他人闻思修行、弘法利生、人格高尚等功德,为什么要暗中赞叹呢?因为当面赞叹很容易变成阿谀奉承,而且修行境界不高的人,听了这些赞叹后,经常会产生傲慢心。因此,若要赞叹一个人,当面称赞也可以,但最好是背后赞叹。

同时,当有人宣说别人功德的时候,自己也要随声附和,欣然赞同:“对对对,你说的没错,他确实如是了不起!”而千万不能中间搞破坏。《毗奈耶经》中有这样的公案:有位比丘尼叫波嘎姆,她听到另一个比丘尼说:“吉姆比丘尼非常了不起!在释迦牟尼佛的持戒弟子中,她的行为极其调柔,威仪也十分庄严。”波嘎姆马上说:“这有什么了不起,以前听说她还吃过人肉呢。”那位比丘尼又说:“众生主母非常了不起!她是佛陀的姨母,在佛法修为上也获得了殊胜的成就。”“这也没什么了不起。以前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她有些行为不如法,而且她出家时,亲教师、阿阇黎都不齐全。”“青莲花比丘尼非常了不起!她在所有比丘尼中神通第一。”“这没有什么,她以前不是一个妓女吗?”……我们有些人也是这样,别人赞叹某个上师或道友时,他往往中间搞破坏:“哎,那个人没什么功德。你不知道,他以前是如何如何坏啊!”不但不随喜人家的赞叹功德,反而将所有人的清净心全部毁坏。这种行为很不如法!

我们应当暗地里赞叹别人的功德,听到他人赞叹别人时,自己也要尽量随喜。然而有些人当面对人赞叹,一转身以后,马上开始背后骂他,这种情况也有。以前我父亲去世时,寺院里给他念四十九天的经,当时我和另一个法师在那边呆了几天。我有个叔叔叫索塔,一天他和一个老年人在我们帐篷里坐着。他们坐着的时候,互相赞叹得不得了:“你一定要保重身体,吃东西时一定要注意。你们家族中出了非常了不起的人,你千万不能离开人间啊!”我当时觉得他们的关系真是不错,心里非常随喜。下午那个人离开时,两人也是惺惺道别:“小心啊,走路要慢一点,你一定要如何如何。”但回来以后:“哼,这个人坏得很!他不是人,是狗。他们家族中没一个好人,胆子都是特别小……”那位法师感到非常奇妙,刚才他还赞叹得不得了,一转身就完全变样子了。所以,表面上互相赞叹,而在背地却诽谤别人,这样不太好,应该暗地里赞叹别人的功德。

“应晓知德者。”别人评赞你的功德,比如说你的修行了不起,此时不要骄傲自满,而应认识到别人是了知功德者,是观清净心、有修养的人。千万不要沾沾自喜,认为自己真有如是的功德。倘若为此自我陶醉,那是极愚蠢的表现!


{返回 入行论学习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 正知正念 第六十三节课
下一篇:《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 正知正念 第六十一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 正知正念 第五十五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九册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七十一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六册 第七品 精进 第一百零四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十册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八十一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三册 第四品 不放逸 第四十三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九册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六十七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 正知正念 第五十九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 正知正念 第六十六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八册 思考题 第八品
 《入行论讲记》第三册 第四品 不放逸 第四十五节课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灌顶的意义[栏目:昂江扎西仁波切]
 那先比丘经 第三十九问 人因何事而产生忆念?[栏目:那先比丘经·白话文]
 追随佛的境界[栏目:静思晨语·证严上人]
 人间佛教的思考(济群法师)[栏目:人间佛教]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六八集[栏目:阿弥陀经疏钞讲记·净空法师]
 人性本善,不善的是--习气[栏目:开愿法师]
 四十华严卷 6-10[栏目:03 四十华严]
 Training in Courage[栏目:Dzigar Kongtrul Rinpoche]
 欣赏残缺之美[栏目:本性法师·禅思录]
 没文化不等于无智慧无佛性[栏目:卢志丹居士]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