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学佛就是学做人
净空法师讲述
{返回 净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057

净空法师讲述

  自古以来,觉悟的人不多。在净土宗,东晋庐山远公大师的时代,只有一百二十三人往生,这是我们在历史上看到最多的一会。而在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会下开悟的,也只有四十三人。从这些地方,我们很清晰的明了,觉悟的人不多。什么样的人能觉悟?彻底牺牲自己利益的人能觉悟,如果对世间名闻利养放不下,五欲六尘的享受放不下,恩怨的情执放不下,就不可能觉悟。真正觉悟之人,并非要特殊的天才。释迦牟尼佛会下的周利盘陀伽是愚钝之人,他在世尊会下时间不长,亦能证阿罗汉果,原因就是他能放下。

  我们在多生多劫之前,就曾经学过佛,遇到佛菩萨,供养过佛菩萨,种植深厚的善根。为何不开悟?病根是我们的情执没有彻底放下。彻底放下情执之人,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为一切众生服务。我们常听说“为民服务”,此范围小,这只是十法界里的人法界。而为一切众生服务,此范围大,除了人之外,其它的九法界都包括了,这个心量多伟大!决定没有自己,知道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就是自己,为众生服务就是为自己服务,此理很深。

  若只为自己,不肯为人、为众生,这是迷惑颠倒,迷失了自性,还害了自己,就是害自己生生世世永远不能脱离轮回;说得再明白点,永远不能脱离三恶道。应当要晓得,我们生在人、天两道很幸运,但时间很短促,佛经上的比喻说,我们是出来旅游的,三恶道是故乡,所以在三恶道的时间长。这是什么原因?自私自利造成的,贪图世间五欲六尘享受造成的。所以为自己是害自己,为众生才是真正利益自己。这些道理与事实真相,迷在六道、迷在情欲之中的人不懂,也不会觉悟。

  今天我们非常幸运知道这些道理与事实真相,对于佛菩萨的大慈大悲,才能体会到几分。也开始渐渐醒悟过来,能够学习佛菩萨,舍弃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以真诚的爱心,无私的布施供养,无条件的帮助一切众生,这样的人才会觉悟,才会开智能。智能与烦恼是一桩事情,迷的时候,也就是我们没有放下自私自利的时候,我们的智能都变成烦恼。若我们放下妄想分别执著,放下自私自利,无量无边的烦恼马上就转变成无量无边的智能。佛经上讲:“烦恼即菩提”,菩提是智能;“生死即涅槃”,这是一桩事情。佛菩萨何以有智能?佛菩萨没有自己,只有众生,念念为一切众生,这就是佛菩萨;念念想到自己的利益,这种人就是凡夫,佛菩萨与凡夫的差别就在此地。我们真正清楚、明白了,在学佛过程当中,才能做到“转恶为善”,这是第一个阶段。

  我们从第一个阶段,提升到第二个阶段“转迷成悟”;希望再提升到第三个阶段“转凡成圣”。何谓凡圣?虽然转迷成悟了,但是还无法脱离六道轮回,那还是凡,脱离六道轮回才称作圣。六道以外是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此四种人是小圣,这还在十法界。佛法有小乘、大乘,这是小乘的圣者。超越十法界才是真正的大圣,即《华严经》上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大圣的观念跟小圣不一样,小圣慈悲、爱护、服务的对象,是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所以他的心量是三千大千世界。大圣的心量更大,是尽虚空、遍法界,无量无边诸佛刹土里的一切众生,为他慈悲、爱护、服务的对象,这就是佛法讲的大乘。超凡入圣是世尊、诸佛如来教导我们真正的目的,是希望我们作大圣,而非作小圣。

  “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是大圣的心量。这两句话,虽然读的人、念的人很多,但心量还是放不开,还是不能脱离自私自利,只是用这两句话来赞美释迦牟尼佛及诸佛如来,这两句话永远是别人的,不是自己的,这是我们的过失。这两句是真实话,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的心量,都是包虚空法界的。由此可知,遍虚空法界是我们的真心,是我们本有的心量。佛说我们迷惑了,把这么大的心量迷失了,现在变成很小的心量,连两个人都容纳不下。听人家造谣、毁谤,就几天都睡不著觉,这个心量多小!

  我们学佛学的是什么,自己要知道。上根人拓开心量,中下根人改过迁善,从事相上逐步改正自己错误的行为、想法、看法。上根利智之人从根本修,根本是观念,即现在学术里讲的人生观、宇宙观;观就是看法,对宇宙人生的看法。从根本修是将过去对宇宙人生错误的看法,立刻扭转过来,与诸佛菩萨同一知见,《法华经》上讲的“入佛知见”。只要观念转过来,思想、见解、言语、行为全部就转过来了,这是佛家讲的上根利智。

  上根利智之人毕竟是少数,我们能否做到上根利智,佛明白的告诉我们,这个没有难处,总在遇缘不同。实在讲,虽然说没有难处,但还是有条件的。第一是名利心要看得淡,日常生活容易满足,粗茶淡饭的生活能过得很自在、很快乐,这是好条件。第二是要遇到善知识,或者没有遇到善知识,能遇到佛法,喜欢读经。只要具备这两个条件,长时熏修,钝根也会变成利根,愚痴也会变成智能,周利盘陀伽就是很好的例子。因此,我们要想在一生当中,熏习成上根利智,只要依照佛的教诲去做,向古大德学习,他们在一生当中能成就,我们在一生当中也能成就。所以,只要愿意过最低水平的生活,再加上一个“好学”就行了。好学一定是向佛学习,向菩萨学习,向祖师大德学习,这哪有不成就的道理!

  烦恼少,智能开;烦恼断了,智能就圆满。圆满的智能,圆满的爱心,圆满的服务,佛家称作大圆满。这样的人是少,正是善导大师所说的遇缘不同。我们今天很幸运,因缘具足,所以希望同修们要认真努力,我们一切为法界苦难众生,我们不成就,他们就多受一天苦;我们早日成就,早日为他们服务,他们就早日脱离苦难。要常存此心,勉励自己,勇猛精进,才能圆满菩提。

 


{返回 净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学佛就是学做人
下一篇:如何接引眷属学佛
 净空法师对四十三位天主教修女讲演
 无量寿经讲记 菩提道场 第十五
 未来理想的修学环境
 无量寿经讲记 发大誓愿 第六
 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四卷
 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十卷
 大乘无量寿经简注易解 慈氏述见 第三十九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第十四卷)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往生论) 昙注节要讲记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第四十一卷)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平静的第一堂课:观呼吸·第十四章:正念与禅定[栏目:德宝法师]
 受戒、学戒与持戒(释圣严)[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大智度论阅读笔记 第七卷[栏目:大智度论阅读笔记·学诚法师]
 善导大师思想研讨[栏目:善导大师净土思想研究]
 前世今生论 附录[栏目:引路明灯]
 中国佛教史概说 第十七章 清代的佛教 第一节 清朝对于佛教的统制[栏目:中国佛教史概说]
 降伏其心 一 关于善知识[栏目:万行法师]
 第五十六 优波离经[栏目:第二篇 中分五十经篇]
 《入菩萨行论》第23课[栏目:入行论讲记·生西法师]
 关于“嗡啊吽”念法的问答[栏目:传喜法师·信众问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