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入行论讲记》第五册 第六品 安忍 第九十三节课
 
{返回 入行论学习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392

第九十三节课

昨天讲了理当恭敬众生,因为佛陀尚且舍弃身体而利益众生,我们凭什么对众生傲慢?所以,让佛陀欢喜的根本因,就是利益众生。今天宣讲的是,我们以前害众生的所有罪业,应在佛菩萨面前诚心忏悔,发誓以后永不再犯。

卯二、忏悔不敬之过:

因昔害众生,令佛伤心怀,

众罪我今悔,祈佛尽宽恕。

我因为曾经加害众生,令佛陀显现上很不欢喜,所有这一切罪过,我今天都发露忏悔,祈求诸佛原谅宽恕。

从无始以来到现在,我们都伤害过众生,想不起来的有很多,想得起来的,从孩童时代到年轻时代,有意无意中害过的众生不计其数,每个人若回忆上半生,可能都有不同的感觉。以前当学生时、后来参加工作时,不说别的,仅仅为了一顿饭,过年、结婚、宴请等,自己杀害过多少众生?这种行为,全部是让诸佛菩萨不欢喜的因,如果一边杀众生,一边要马上获得佛菩萨的果位,祈请得到佛菩萨的加持,这怎么可能呢?就像一个无恶不作的坏人,到领导面前要求马上当官,领导完全了知他的底细,清楚他违法乱纪的事情做了多少,绝对是不会答应的。同样的道理,有些人要求很高:“我马上要即生成就,不成就的话,我就不回去。你可不可以给我传个教言?我需要一个礼拜成佛。”想法倒是不错,可是你这个人到底怎么样,且不说无始以来,今生从出世到现在,坏事你做过多少?尤其是害众生方面,造了多少恶业?既然造的痛苦因无量无边,不要说即生成佛,你来世去哪里都成问题。

没有闻思修行的人,总觉得开悟成就轻而易举,抱怨为什么自己还不开悟。而我们闻思过的这些人,前前后后的很多道理,如前世后世、因果规律,通过思维和研究后,知道顿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尽管对利根者来说是可以,但所有的众生不一定那么快就悟道了。

我们做过那么多坏事,现在通过上师的开示和本论的加持力,明白自己今后的道路后,一定要在诸佛菩萨面前,忆念无始以来所造的罪业,恭恭敬敬地发露忏悔,祈求诸佛菩萨和上师们的宽恕。以前我们不知道众生是如此严厉的对境,现在通过学习已经一清二楚了,因此,我们要发誓重新做人。

佛教历史上也有许多成就者,过去曾经造过恶业,后来通过精进忏悔而获得成就。比如佛陀在世时,未生怨王结交恶友提婆达多,造了三个无间罪。后来他被佛陀所感化,全心全意地忏悔,最终成为佛门的大施主。三藏的第一次结集,就是他来护持的。他死后往生极乐世界,获得上品中生的果位。

当然,忏悔的方式多种多样,有些通过四种对治力来忏悔,还有些利根者,就像《六中阴》里面讲的那样,当下认识了心的本性,这是最无上的忏悔。《涅槃经》中说,阿阇世王天生性格粗鲁,嗔恨心非常重,他杀了自己的父亲之后,患上了痛苦难忍的病,无药可医。当时世尊为他宣说甚深的空性法门,使他了达罪性本空,罪业当下消释,他在认识本性时说:“无因亦无果,无生即不灭,此名大涅槃,闻者破诸结。”

宋朝的《高僧传》中记载,唐代有一位真表法师,他家族世代以打猎为生,他在年轻时也很喜欢打猎,杀害过不少野兽。后来因缘成熟,他对杀生造业生起了极大的悔意,于是很想去出家。但出家时遇到了违缘,实在没办法,他就到森林中,自己剃发出家。此后他一边痛切忏悔自己的罪障,一边祈祷弥勒菩萨为他传戒。他一直不吃不睡,经过几个七日七夜的精进祈祷,首先见到了地藏菩萨,尔后弥勒菩萨也亲自显现,给他传授戒律,并赐给天杖和钵盂。历史上,在人间获得弥勒菩萨钵盂天杖的人,唯有真表法师一人。

伏藏大师列绕朗巴的传记中说,他年轻的时候也当过猎人。(以前我们去新龙时,曾见过他打猎的那个森林。)由于他是莲花生大师二十五大弟子之一,后来他前世的善根苏醒,开取了无数伏藏,遣除了整个雪域的一切违缘,对藏地的功德是无与伦比的。

以前当猎人、后来成为高僧大德的,现在也比较多。我曾看过净空法师的一段话,法师说:“我第一次读《地藏经》时有很深的感触。我年轻时很喜欢打猎,古代用弓箭打猎,杀生的数量毕竟有限。可是我们去打鱼,用黄色炸药去炸,炸药爆发之后,鱼是成千上万条,不是被炸死,而是被震死的。我跟父亲打猎打了三年,记得是16、17、18岁这三年。我父亲是45岁走的,我亲眼看到他的现世报。他病发时像疯了一样,几个力气大的人都压不住。看到水,就往水里钻;看到山,就往山上跑。我读这个经文之后,知道自己杀业太重,就发心吃长素、放生、印经布施,诚心忏悔。

本来很多看相的人都说我短命,和父亲一样,只能活到40来岁。到了45岁时,我生了一场大病,觉得自己的寿命可能尽了,就放下万缘一心念佛。没有想到,过了几天病就好了。这几年来我讲经说法,后来甘珠仁波切见到我时,说讲经和放生的功德很大,我寿命也延长了。现在我已经70多岁了,还是很健康。”

大家应该知道,净空法师对汉传佛教的净土宗贡献非常大,以前虽然对密宗有些看法,但现在他老人家也常宣扬密宗大德的功德。就像以前的弘一大师一样,早年对密宗显现上不太了解,但后来也是加以赞叹。我觉得任何一位高僧大德,只要正面地判断佛教,大家都应该由衷地随喜。

从法师一生的经历来看,他起先也是当过猎人,后来通过忏悔,成为了世界高僧。包括海涛法师,在有些开示中也经常提及他在家时所造的恶业,一方面在四众面前发露忏悔,一方面也劝导大家精进持念金刚萨埵心咒,奉劝后来者引以为戒,尽量不要冒犯众生,做令诸佛菩萨不欢喜的事情。

诸位也应该认真观察自己,以前到底有没有害过众生。我在《悲惨世界》里写过,很多人的童年行为非常可怕,常以残害小动物为乐,当然,这也跟自己的生活环境、后天教育有直接关系。这些人没有信佛之前,造了无数罪业,信了佛以后,由于烦恼和习气的强烈驱使,也身不由己地伤害众生。当年寂天菩萨曾对伤害过的众生一一忏悔,并发愿以后不害任何众生。我们能不能也做到这一点?如果能的话,希望大家尽量发这个愿,实在不能的话,也应该想“我将来要发这样的愿”。每个人的根基不同,全部做到也是不现实的,但学了大乘佛法以后,应该知道众生的珍贵性,对此务必要牢记于心。

下一颂主要讲发愿之后不再害众生:

为令如来喜,止害利世间,

任他践吾顶,宁死悦世主。

为了让如来欢喜,我发誓一定要制止损害众生,积极地利益世间,哪怕众生用脚践踏我的头顶,我宁死也不会反抗,以此令世间的怙主——诸佛菩萨喜悦。

许多注疏中说,此颂是寂天菩萨当年所发的愿。这种誓愿,哪怕在短时间中生起,对灭除整个世界的灾难痛苦、增长快乐幸福也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所以,大家也应该像寂天菩萨及传承上师那样,一心一意地想:“我以前确实害过众生,从现在开始,众生怎么样害我,即使用刀砍、用矛刺、用拳头打,我也不还手。”其实这是很容易的,别人打我记耳光,稍微揉一揉,一会儿就好了。就像有人被无意打了耳光,他自己也不知道是痛还是麻,在脸上摸一摸就没事了。但是作为一般的人,最受不了的是什么?就是别人用脚踩我的头。因为别人最低下的就是脚,而我最高贵的就是头,用脚踩在头顶上,这是凡夫人不容易接受的。

以前法王去美国传法,当时大家坐在地上,有个人在来往走路时,经常踩到法本。法王告诉他:“这个不能踩,下身不能踩佛经。”他回答说:“上身和下身都是一样的,不要太执著。”法王就开玩笑:“既然如此,那你们现在的总统是克林顿,用你的脚踩克林顿的头,他会怎么对待?”后来那个红头发有点省悟了:“噢,原来是这样啊!”

所以我们最难以接受的,就是被人用脚践踏,如果众生当面挖苦我、伤害我,百般制造违缘,我都能尽量地安忍,即使无故踩我的头,我也心甘情愿地接受。这就是寂天菩萨的发愿,每个佛教徒也应该这样做到。

记得在1986年的那个夏天,当时是释迦牟尼佛转*轮的日子——六月初四,上师如意宝在僧众面前念此偈三遍,带大家一起发了这个愿。他老人家说:“现在学院的僧众近一千左右,明年要朝五台山——文殊菩萨的道场。从现在开始,我们一起发这个愿,明年到五台山在文殊菩萨面前,也要发这个愿:为了让十方诸佛菩萨欢喜,从今天开始,无论众生如何伤害我、践踏我,我不但不反抗损害他们,而且用慈悲心来对待。(当然,法王以前肯定发过这个愿,但显现上也是带我们一起发愿。)”

当年我也参加过,然而惭愧得很,直至现在实际行动中也没有做到,只有在上师三宝面前忏悔。后来上师如意宝大概在1997年又传过一次《入行论》,当时讲这个颂词时说:“我们在十多年前发过这个愿。后来在弘法利生的过程中,如整顿佛教、开取伏藏等,虽然我有些特别好的朋友站在敌方立场上造违缘,但我也没有违越自己的誓言,众生怎么样对待我,我也从来没有反抗过。”上师的一生就是这样,无论众生如何加害,他老人家也毫无怨言,在如此善妙的心态中显现上已经离开了人间。

而像我这样的人,当时也跟法王一起发过愿。后来在实际行动中,有时候想到自己发了愿,不管别人怎么害我、诽谤我,我还是要忍着,所以也能做到好几次,但很多事情并没有完全做到。

我们在座的道友也好,电视前的信众也好,今天趁这个机会,大家也应该共同发愿:“从今天起乃至生生世世,尽量不害任何众生,即使众生践踏我的头顶,我也情愿去接受,不能伤害他们。”如果发了这个誓愿,以后在修学过程中,遇到违缘也能转成一种顺缘。

以前有个老喇嘛,在文革期间受过种种迫害折磨,每当有人批斗他,他就默默念诵这个颂词,一直没有害过别人。那个时代的人好像发疯了一样,以前跟他无冤无仇的,当时也想置他于死地,在那种环境中,他始终依靠《入行论》的这个偈颂修安忍,没有失毁自己的菩提心。

我前段时间也讲过堪布贡噶旺秋,他在监狱里关了二十多年,这期间所受的虐待是无法想象的。后来他被释放后,历经千辛万苦去了印度。在那里,他每天给僧众们讲经说法,培养了无数优秀的僧侣,得到观音上师的极大赞叹。观音上师在接见他时问:“你在监狱里受折磨时,心中最害怕的是什么?”“我最怕的,就是对那些加害的人失去慈悲心……”

看了那个纪录片,我真的非常感动。如果我在监狱里关了二十年,最怕的会不会是这个呢?可能不是吧。也许我最怕的是他们把我打死了,或者自己吃不到饭,尽考虑一些最小的问题,至于大悲菩提心,也许压根儿都没有想过。

在人生的历程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违缘,如果没有修行基础,恐怕到时候无法面对。我们以前肯定伤害过众生,今天在传承上师及寂天菩萨为主的诸佛菩萨面前,应当励力地忏悔,从现在开始,凡是有生命的众生,小至蚂蚁以上,不管怎么损害我们,都要想起高僧大德的这些教言,尽力以慈悲心来对他们。

寅二、佛将众生作为我:

大悲诸佛尊,视众犹如己,

生佛既同体,何不敬众生?

大慈大悲的佛陀,早已证悟了平等的法界,(一地菩萨开始证悟平等,到了佛地时,圆满证悟了诸法一体。)从胜义的角度来讲,众生与佛一味一体,众生就是佛,佛就是众生。从世俗的角度而言,佛在因地发了菩提心后,把众生和自己观为一体,通过自他交换、自他平等、自轻他重等修持菩提心,众生的悲苦喜乐全部都是自己的感受。既然佛把众生看作自己,我们不恭敬众生的话,又怎么恭敬佛陀呢?因此,不恭敬众生,就是对佛不恭敬的“最好”表现。

佛经中记载,佛陀在世时,有一次提婆达多拿箭射天鹅,佛陀将天鹅的痛苦自己带受。还有阿底峡尊者的上师仁慈瑜伽,在讲法时有个人用石头打狗,他表情上显得特别痛苦,从法座上掉了下来,那条狗却安然无事。后来弟子们观察时,清晰地看见上师背上在那条狗遭打的同样部位已经高高肿起。所以,很多上师在世俗中,也是把众生看作自己。

通过教证和理证来分析,佛陀和众生的确是一体的,胜义中如此,世俗中也是这样,倘若我们害了众生,其实就是害了佛陀。以前在藏地,有些人对上师的信心很大,请上师到家里来,马上杀一头羊让上师好好吃一顿。汉地也有这种习惯,今天请上师吃青蛙,明天请上师吃鸡头,过年各个地方的传统不相同,反正他们最喜欢吃的东西,认为上师也喜欢吃。这是非常不好的。害众生的话,佛陀和上师绝不可能欢喜,如果有些上师特别欢喜,那不知道是谁的化现。此外,你们平时供佛时,看到供品上有小虫,也不应该杀害它,否则的话,最好不要供了。如果害众生,佛陀是不会欢喜的。

从实相上来讲,佛陀和众生是一体的,众生均是未来佛,当年释迦牟尼佛成道时也说:“无一众生不具如来智慧德相。”《如来藏经》中也说:“佛观众生类,悉有如来藏。”意思是说,在佛的智慧观照下,所有众生都有如来藏。如来藏的本体就是佛陀,从这个角度而言,众生跟物品完全不同。

因此,大家以后一定要以慈悲心来对待一切有生命的众生,这样会令佛陀欢喜,相续中的功德也会自然增长,有机会与佛心相应。如果所做的全是令上师诸佛不欢喜的事,表面上的善根功德再大,离佛果也会越来越远。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必须要懂得它的要义,就像使用机械时,先要看好说明书,不然的话,再聪明有时候也不管用。同样,修行必须要有一种善巧的智慧,没有智慧的修行,就是所谓的盲修瞎炼!

丑三(观察果当恭敬)分三:一、宣说取悦众生是诸善之因;二、以此方式教诫勤奋;三、摄义。

寅一、宣说取悦众生是诸善之因:

悦众令佛喜,能成自利益,

能除世间苦,故应常安忍。

想方设法取悦众生,诸佛菩萨必定欢喜。若能做到这一点,既能真实成办自己的利益,也能遣除一切世间的痛苦,所以要时时刻刻修安忍,不能损恼众生。

末法时代五浊横流,众生的性格形形色色,可能会以种种粗暴的行为来伤害我,在这个时候,我应该以正知正念来摄持,一方面想到众生就是佛,另一方面想到自己已发了菩提心,尽量不要害众生,若能如此,修什么法都容易成就。作为一个发了菩提心的人,自己的利益就是要圆满智慧资粮和福德资粮,圆满这两个资粮的话,修持安忍必不可少,以此才能令众生欢喜,圆满自己的断证功德。对菩萨而言,所谓的自利就是利他,正如《经庄严论》中所说,发了菩提心的人,并没有自己的事情可做,众生的事情就是自己的事情,要圆满自己的事业,便是让众生获得欢喜,这就是菩萨的无上事业。

华智仁波切讲过:“想得到福报,布施是最好的窍诀;想令事业圆满成功,让众生欢喜是最快的途径。”以前上师如意宝也经常说:“如果你能利益众生、帮助众生,自己的事情会无勤当中获得圆满。”昨前天我给一些大学生开示时,也跟他们讲了:“你们做事情不要目光短浅,应该多想到众生,多想到人类的利益。如果对众生和人类的事情非常关心,并在你的行为中处处体现出来,那你根本不用愁生活饮食,这些都会自然具足的。”

其实利益众生就是利益自己,如果你让众生欢喜,不仅自己的事业会圆满,且能遣除世间上的一切痛苦。真正有利他心的菩萨,无论居住在哪个世界、到哪个城市,那里的战争、饥荒、瘟疫等都能一并扫除,若将这位大德迎请到该地,那里就会获得吉祥。法王如意宝还没有圆寂时,我原计划想请上师从南方到东北走一遍,就算没有讲经说法的时间,光是到了那个城市,对众生的善根和相续也有莫大利益。但后来在实行过程中,我们只去了一部分,全部倒没有去成。

通过菩提心的加持力而遣除灾难,历史上也不乏其人。明朝的憨山大师,被充军流放到海南岛时,那里正值大瘟疫,百姓十室九空、家破人亡。当时大师坐在累累尸骨中,坚持修法,很多人劝他不要这样,否则会受瘟疫传染。但法师置若罔闻,以坚定的利他之心,一直住在那里,后来使疫情顿然消失。

修安忍的方法非常多,但归纳而言,就是当你受到侵损时,只要对众生有帮助,就一定要忍下来。这类公案在佛陀广传中有不少,莲池大师的《缁门崇行录》中也有一个:佛在世时,有位比丘到珠宝店去化缘。珠宝师刚好在为国王穿珠链,见比丘来乞食,就把宝珠放着,进去拿食物。可是宝珠没有放好,滚到了地上,他家养的一只鹅刚巧进来,就把宝珠吞了。珠宝师出来后不见宝珠,除比丘外别无他人,于是怀疑是比丘偷了。比丘怕鹅被杀,既不承认、也不否认,任由宝珠师狠打,打到头破血流,倒在地上。那只鹅又来舔血,珠宝师怒气未消,迁怒于鹅身上,把鹅也打死了。比丘不禁悲伤流泪。珠宝师觉得奇怪,问他何以被打不哭,鹅死反而哭。比丘因鹅已死,遂告之真相。珠宝师打开鹅的身体,果然发现宝珠在其腹中。

大家想一想,我们遇到这种情况时,为了保护一个旁生,以身体甚至性命为代价,能不能这样修安忍?如果能,这就是真正的菩萨,即使什么地位都没有,什么证书都没有,那也当之无愧。不管你是在家身份,还是出家身份,只要为保护一个众生的生命,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这就是所谓的高僧大德。现在真正的高僧大德,有时候不一定有这种菩提心,而默默无闻的一个普通人,甚至在街上流浪的乞丐,也可能是了不起的大菩萨。因此,真正的境界,从外表上根本分不出来,只有内心了知自己到底是什么样。

寅二、以此方式教诫勤奋:

譬如大王臣,虽伤众多人,

谋深虑远者,力堪不报复,

因敌力非单,王势即彼援,

故敌力虽弱,不应轻忽彼。

打个比方来说,具有势力国王的某位大臣非常恶劣,经常损害许多民众。没有远见的人,极容易生嗔恨心,马上开始报复。而深谋远虑、高瞻远瞩的人,想到以后的利害,尽管当时力所能及可以把他打一顿,但也不进行报复。因为他明白对方看来只是孤身一人,但其背后有强大的靠山,国王的势力就是他的援兵。因此,敌人虽然力量薄弱,也绝不能等闲视之,轻易地冒犯他。

其他讲义中还有另一种解释:前两句是比喻,后两句说敌人的力量虽然薄弱,但他的后盾就是诸佛菩萨,解释方式稍微有一点不相同。但此处则按照《善说海》的观点来分析。

世间上也有这类情况。比如领导的儿女亲属天天都欺负你,你只好忍气吞声,不敢轻易得罪他,否则自己的前途不保。同样,有些坏人经常以野蛮的行为、粗暴的言行来对我,我忍无可忍时,杀害他并不是很困难,但他的背后有诸佛菩萨,他与诸佛菩萨是同体的。《般若经》中有个公案:有一个女仆,她的主人及家眷不时地虐待她、欺负她,但她始终忍下来,因为她知道如果进行报复,也许他们会杀了自己,也许自己被扫地出门,连今后的生计都成问题。所以,明智的人会以长远目光去观察,冷静地处理这些关系,从来不会鲁莽行事。

《悲惨世界》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唐代的张易之和张宗昌,深得武则天的宠爱,在皇宫里分别号称“五郎”、“六郎”。兄弟二人仗着皇帝的靠山,干了很多奸邪贪赃的坏事,肆无忌惮地伤害百姓,有远见、识时务的人一直忍着,敢怒而不敢言。后来到了中宗皇帝复位时,两兄弟都被杀死。老百姓对他们恨之入骨,把他俩又肥又白像羊脂似的肉,一块一块割下来,用火烤着吃。

那些人也是特别残忍,我们藏族有种说法:“你跟我之间的怨恨,即使我吃一口你的肉,喝一口你的血,心头的嗔恨也不会消失。”所以那些人先不敢反抗,因为对方的后山非常可怕,而后来一旦他失势,大家就开始拼命报仇,这种现象在如今比比皆是。

生活中也看得出来,若别人有一些领导做靠山,虽然他经常欺负自己,也有能力对付他,但有远见的人并不会这样做。同样,众生的靠山就是佛菩萨,我们对众生随意欺负,比如看到有个小蚂蚁,马上用开水把它烫死,路上看见一个小动物,使劲用石头把它砸死,从世间而言,这也是没有修养的一种表现。

大家应当将《入行论》的这些教言,尽量在实际行动中用得上。这些颂词字面上倒是简单,从词句上滑下去,我也容易,你们更容易,现在有些道友讲考时,一个颂词很快时间内就解释完了,他自己也觉得很满意:“我讲得怎么样?还可以吧。”你讲得确实很不错,但毕竟是口头上的,还要融入相续才可以消化。否则,纵然你讲得天花乱坠,每天讲好几遍《入行论》,但看见众生时依然我行我素,里面的教言一点也没有实行,那你只有闻法的功德,除此之外意义并不大。前面也讲了,所谓的佛法不要变成口头禅,应逐字逐句地融入相续,这样之后,自己的弘法利生的事业才会越来越广大。

 


{返回 入行论学习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入行论讲记》第五册 第六品 安忍 第九十四节课
下一篇:《入行论讲记》第五册 第六品 安忍 第九十二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七册 第八品 静虑 第一百二十三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五册 第六品 安忍 第八十四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十册 第十品 回向 第一百九十四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六册 第七品 精进 第九十五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七册 第八品 静虑 第一百一十七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十册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八十六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十册 第十品 回向 第二百零一节课
 入菩萨行广释(上册)
 《入行论讲记》第十册 第十品 回向 第一百九十六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三册 第三品 受持菩提心 第三十四节课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说法[栏目:明法尊者]
 中阿含经卷第五十五[栏目:中阿含经新译·悟慈法师]
 用慈悲、智慧和禅定的功夫来修持忍辱(慈成加参仁波切)[栏目:忍辱]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七五四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八集]
 求福报(圣印法师)[栏目:福慧修行]
 契入空性引导之关键[栏目:般若]
 佛教思想和先秦儒家思想之比较[栏目:清远法师]
 1974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明 妙叶集)[栏目:净土宗人之著作]
 佛相在哪里[栏目:首愚法师]
 觉情书:圣严法师谈世间情 编者序[栏目:觉情书]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