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入行论讲记》第六册 第七品 精进 第九十九节课
 
{返回 入行论学习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031

第九十九节课

癸二(修缘难成而懒惰之对治)分二:一、无有怯懦之因;二、有欢喜之因。

子一(无有怯懦之因)分二:一、断除难行之畏惧;二、断除长期之厌烦。

丑一(断除难行之畏惧)分二:一、宣说邪念;二、断除邪念。

寅一、宣说邪念:

若言我怖畏,须舍手足等。

大乘六度万行的境界不可思议,尤其是发了菩提心后,在漫长的修行道路中要布施头目脑髓、妻子儿女等等。听到这些之后,对佛教一无所知或小乘根基的人就产生畏惧:“如果要我也这样布施身体、将自己的一切施给众生,在三大阿僧祇劫当中苦行,那简直是太可怕了!不要说布施整个身体,就算割一块肉、拔一根毛也很痛,我肯定受不了这种苦行,所以大乘佛法的精进很难以接受。”

下面就断除这样的邪念:

寅二(断除邪念)分二:一、以观察而断;二、以修习而断。

卯一、以观察而断:

是昧轻与重,愚者徒自畏。

作者回答说:你们这样害怕也情有可原,因为你们对轻重的差别一无所知,才会信口开河说大乘精进无法接受。你们这样的愚者无端自生畏惧,以盲导盲,令自他都会误入歧途。

其实佛陀开示的教言,真正去行持的话,根本不用害怕。世间上有一部分人,认为学佛非常困难,因为要遵守很多清规戒律,否则就会堕入地狱;还有些出家人的生活也极其艰苦,吃穿住等哪方面条件都很差。实际上,这只是他们不了解而已,真正了解的话,最严重的痛苦就是没有学佛、没有出家,整天深陷苦海而不自知。若以智慧来详细观察,佛教里面的持戒、修行一点也不困难。

比如说我们出家,是自己对人财物等已经看破,以善妙的智慧进行抉择后,才选择了这条殊胜的道路,既然心甘情愿,又怎么会觉得苦呢?而且佛教中的任何修行,都有一套次第性的窍诀,绝对不会揠苗助长。佛教里的各种戒律,如皈依戒、居士戒、出家戒,以及大乘菩萨戒和密乘戒,相当一部分人不敢受,实际上不用害怕,除非你想继续受苦,如果愿意解脱的话,这些约束完全是解脱的方便。

不仅佛教有这些约束,世间中也是如此。每个正规的企业或单位中,都有一整套规章制度,用来约束员工的行为,保障企业的正常发展。如果这些都愿意遵守,佛教中的戒律为什么不行?而且皈依后也不是什么都不能做,佛陀曾经慈悲开许,假如只能守一分戒或部分戒,这样都是可以的。皈依佛门并不是入了一个圈子没办法出来,没有必要生畏惧之心。

当然,修行到了一定境界时,就像《入中论》里面所讲,即使布施自己的身体,也不会有任何痛苦。在藏传佛教中,多珠·晋美桑给 是一位非常著名的大成就者。有一天,他经过西藏西部的一个地方,遇见一大群人正在围观一个要被处以极刑的小偷。小偷跨坐在一匹金属铸成的马匹铁鞍上,马腹内正用火加热,他惊恐地惨叫求救,但围观者只是笑骂他的罪行。处于无法忍受的大悲心,多珠站了出来,对人们说:“我才是真正的小偷,把他放了!”残忍的人们不分青红皂白,砍断小偷的束缚,把多珠捆绑在铁鞍上,狂笑着点起了火……这位超凡入圣的瑜伽师,笔直坐着,凝视苍穹,无声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高僧大德的这种利他行为,是我们无法想象的,我们不要说布施身体,身上稍微切一小块肉,也是痛得不得了。但若将佛法的境界融入内心,断除了我执与我所执,那么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的种种行为,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

现在的社会上,很多人不了解佛法,听说密宗高深莫测,入了密宗后非常可怕,就开始担忧自己学密好不好。其实这完全没有必要,只要你对密法有信心,那就可以进入,进入之后,密宗跟显宗一样会应机施教,不会强迫你行持做不到的事情。

如今有些地方的学佛团体,完全被外道的思想所控制,一点也没有佛教的味道。还有一部分人,本来信心、悲心、智慧样样具足,但因为对佛教一无所知,所以根本不敢趋入。这些都是没有懂得佛法所致,因此,我们了解佛法、认识佛法相当重要!

无量俱胝劫,千番受割截,

刺烧复分解,今犹未证觉。

刚才说有些人害怕入了大乘后,因为精进而受苦太严重,所以不敢趋入。实际上这是一种愚昧无知的表现。假如不入大乘佛法一点痛苦都没有,那不趋入也可以,但若分析趋入和没有趋入的差别,没有趋入大乘佛法的痛苦更严重。

为什么呢?正如《宝鬘论》所言:“六道生死轮,无初中后转。”按照显宗的说法,众生漂泊在漫无边际的轮回苦海中,是没有开始的。在这么久远的时间中,我们饱尝了无量痛苦,尤其是堕入地狱时,在千百万劫中,一再被狱火焚烧、被阎罗卒砍割、被各种兵器刺杀,口中被灌入燃烧着的铜汁铁水,身体被锯子分解成一块一块。假如这些痛苦对解脱或积累资粮有点意义,那接受也是值得的,然而一经分析,无始以来的这些痛苦,的的确确毫无价值,也没有成为趋入菩提之因,反而在轮回中越陷越深。

众生无始以来沉溺在这样的苦海里面,如果以前的痛苦完结了,以后不再感受也可以,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倘若没有趋入大乘佛法,没有发菩提心,将来的时日中将永无止境地感受痛苦。在座的道友也是如此,假如没有发菩提心,相续中没有生起出离心和解脱之心,今后必定还会在轮回中沦为地狱、旁生等可怜众生。有些人说:“反正我的命很苦,不管发心也好、没有发心也好,怎么样都不会幸福的。”既然如此,那还不如发心好,发了菩提心趋入大乘佛法之后,就没有那么多痛苦了!

下面对此问题继续分析:

吾今修菩提,此苦有限期,

如为除腹疾,暂受疗割苦。

今生为了解脱而修习正法所受的苦,与轮回的痛苦比起来,前者的苦受轻多了。虽然我们发心之后为了趋入菩提之果,需要行持六度万行积累资粮,在这个过程难免有一些痛苦,比如说布施时舍不得财物,持戒时要战胜烦恼,安忍时受到别人的损害,精进时无法克服懒惰睡眠。可是这些痛苦从时间上看,只是这一辈子或者乃至菩提果之间受苦,并不是生生世世、永永远远。从痛苦的轻重来讲,大乘修行之苦可以说微不足道,根本无法与地狱饿鬼的痛苦相比。从意义上说,为求菩提而忍受的苦行,无论对众生还是自己的了脱生死都有相当大的利益。方方面面进行比较,我们受小小的痛苦就能遣除巨大的痛苦,受短暂的痛苦就能遣除长久的痛苦,所以还是应当趋入大乘佛教的精进。

打个比方说,为了去除腹部的肿瘤疾患,身体暂时能忍受医疗所致的创伤痛苦。有些人得了急性阑尾炎后,为了保住生命宁愿开刀。以前有位法师在成都放生时,突然病了,医生诊断为急性阑尾炎,问他要不要开刀。他立刻说:“不用问任何人,马上开刀!马上开刀!”开刀后他就恢复了,现在身体还是非常好。所以,谁都愿意以暂时的痛苦解决长期的疾病。同样的道理,修行过程中的无吃无穿、六度万行中的一些苦受虽然难忍,从高僧大德的传记中看,他们也经历过无数的寒酸艰苦,但这样的痛苦对自他有重大的利益,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愿付出一些代价呢?

学习了这部大乘论典之后,很多人应该愿意发菩提心,愿意学习佛法的真理。以前有些人一直顾虑:“如果入了大乘佛教,到时候会不会非常麻烦?会不会反而痛苦呢?”这完全是多此一举,你们应该生起一种无比的欢喜心,为什么呢?因为即生中遇到如此殊胜的大乘法门,听受了上师的言教,尽管每个人的痛苦不相同,但这种痛苦是有意义的,有意义的事情为什么不去做呢?

再次用比喻进行说明:

医皆以小苦,疗治令病除,

为灭众苦故,当忍修行苦。

医术高明的良医为了治病救人,会以小小的治疗痛苦去除疾病,比如说做手术、针灸、输液、打针,这对病人来讲还是有一定的痛苦,但以这样的小苦治愈长期受苦的重病,不管是任何一个患者,肯定都愿意接受。

这一点,在现实生活中非常普遍。一个人只要患上一些病,马上就到医院里检查,结果出来以后,如果还有希望,开刀动手术也愿意。假如医生觉得结果不太理想,已经成了晚期癌症,为了安慰病人,就说:“你的病不是很严重,回去吃吃中药就好了。”所以我们以后生病时,如果医生说吃中药,要提高警惕啊!否则,到底是回去吃中药还是回去等死也不好说。万一到了晚期,那么没必要住在医院里,还是回家吃一些“中药”。按照我的理解,吃中药是念阿弥陀佛的意思,因为决定会死,所以应该回去念阿弥陀佛。总之,我们以后生病的时候,应该注意医生和家人的表情,如果报告来了以后,家人的脸色不对,或者医生的态度怪怪的,那可能是无可救药了,开玩笑!

既然治疗的痛苦都愿意忍受,为了利益三界轮回的所有众生,让他们圆满获得快乐,远离一切苦难,就更应该安忍了。比如修持佛法时,早上起来特别困;修安忍时,受到别人的危害忍不了,这些痛苦跟无始以来的轮回之苦比起来,那简直是不足挂齿。

每一位学习大乘佛法的人,应该好好思考自己趋入大乘好,还是不趋入大乘好?趋入大乘的话,的确是有些痛苦和磨难,这一点也是事实,但如果没有趋入大乘,永远都沉溺在轮回苦海中,痛苦何时才有尽头啊?所以我们应该知道,自己选择的道路非常正确,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千万不要遇到一点点违缘和不顺,就马上退失信心:“我要离开这个道场,以后去当个道士算了!”这是非常可怜的想法,对佛法的见解没有打下稳固基础的话,恐怕经常会飘飘悠悠的,自己也不知道在干什么。

我经常这样想: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应该在十几年、二十几年中学习佛法、闻思佛法,这样自己的见解才会稳固,否则,短暂的时间内学一点,而且学得也不是很踏实,那这种见解不一定永恒存在。尤其是有缘分的话,应该从小就背诵串习大乘经论。

刚才还没有上课时,一个9岁的新加坡小孩,在电话里给我背《入行论》的一至五品,他背得特别好,我心里真的很高兴,但后来快要上课了,时间来不及我就下来了。9岁的孩子能背《入行论》,而且背得很快,那他长大以后,不管受到什么样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会有一种佛教的方向感,做任何事情都不会离开慈悲和智慧。作为父母,对孩子的这种教育还是非常重要。

在座的有些道友,倘若从小就受过《入行论》、《大圆满前行》的教育,见解行为会非常正,但因为长期没有受到这些教育,而且接受了一些不太好的世间教育,相续中有许多邪见垃圾需要清理,不清理的话,将会对解脱一直作障碍!

凡常此疗法,良医皆不用,

巧施缓药方,疗治众疴疾。

上面已经说了,从总体方面讲,世间的痛苦和大乘精进的痛苦完全不同,世间的痛苦极为严重,而大乘精进的痛苦并不可怕。现在换一个角度来讲,佛陀所提倡的苦行,绝对没有世间的痛苦厉害。这个道理该怎么理解呢?

世间平常的治疗之法,如吃药、针灸等,有些手段非常残忍粗暴。有的道友在生病时,如果遇到不太好的医生,打针的时候极其可怕。所以作为一个病人,首先要看医生的脸慈不慈悲,假如他比较慈悲,那心里有一种安全感,如果满脸凶相,就心惊胆战、非常害怕。

而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是治疗一切众生身心疾病的良医,佛陀并不用世间医学的治疗方法。现在有些治疗非常可怕,比如换肝脏、换心脏,听说有些医院不打麻醉药,直接把肚子划开做手术,病人一直撕心裂肺地惨叫。释迦牟尼佛的佛法中哪有这样的?虽然强调布施身体,但下文中也会讲到,自己先要达到一种境界,那时候布施身体一点痛苦都没有。

还有些人说:“佛教要布施很多钱财,这个我不愿意,所以不皈依。”其实佛教并没有强迫你必须布施,佛陀说布施的时候不能有吝啬心,如果稍有一点吝啬,觉得“哎哟,太多了吧”,那不布施也可以,没有一点强迫性。

良医佛陀遣除众生烦恼的方法,采用极为温和的措施,让我们做起来简便易行,根本不会有任何痛苦。不管是行持六度中的哪一度,佛陀都有非常善巧的方便方法,并以奇妙的智慧进行摄持,有了这些智慧和方便之后,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痛苦。

比如我们相续中有八万四千烦恼,为了遣除这些烦恼,佛陀开示了八万四千法门。虽然烦恼比较多,总的可分烦恼障和所知障,烦恼障又分根本烦恼和随眠烦恼,根本烦恼中的贪心,种类也是非常多,如贪财物、贪人、贪自己身体,但一切的对治法均可归摄为一种,即看破、放下,或者说观空性、观无常,这种方法谁都愿意接受。

表面上看来,山上的修行人特别苦,有些新闻记者或领导来到这里,看见有些道友的房子和他的生活状况后,瞠目结舌:“这么苦啊!一个人这样活着,难道不会死吗?”其实换个角度来看,我们住在木屋里清净地修行,看见世间人烦躁复杂的生活后,也可以反过来问:“这么苦啊!你怎么过得了这种生活?我是一天也呆不下去,还是到寂静地方去吧。”虽然每个人的价值观不相同,但有些人的价值观确实没有价值,就像眼翳者看海螺是黄色的一样,他的价值观是完全错误的。

释迦牟尼佛所讲的甚深教言,世间的任何学问也无法与之相比。虽然孔孟之道是中国文化的精髓,里面也有些教言值得借鉴(如生活简朴),但一遇到深奥的地方,他们往往采取回避的态度。比如有一个弟子问孔子:“到底鬼神存不存在?”孔子回答:“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又问:“人死后是什么样的?”孔子回答:“未知生,焉知死?”所以完全是一种回避。若是我们佛教的话,对鬼神的存在怎么样了解,对死亡的到来怎么样面对,这些问题讲得非常清楚。我们很多人以前学习古文时,觉得古文的含义很深奥,古人的文化思想很有价值,但是遇到了佛法以后,的确有“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世间上的文化全部可以包含在佛教中。所以,任何一种相似的智慧想反对佛教的话,我们应对他生起无比的悲心,如果有机会,则应以佛教的真理一一推翻他如山王般的邪见,这是非常容易的事情。

总之,大乘佛法的精进,根本不需要害怕,如果你心里畏缩,行为也会畏缩的,如此一来,普度众生的事业根本没办法做下去。反之,倘若你有勇气、有志气,做众生的事情绝对不会有问题,实际上这也并不困难,堪布根霍在讲义里面说:“修持大乘佛法时,只需要端坐在舒适的坐垫上,内心观空性或者观慈悲心,以此即能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这有什么困难和痛苦呢?”所以,修行人的生活非常非常快乐。我们若有一些能力,应亲自做些有意义的事情度化众生;如果实在没有能力,内心的力量也不可思议,应住在适合的环境中观修大悲心。

总而言之,所有的佛友千万不要舍弃大乘菩提心,也没有必要舍弃,因为大乘菩提心能利益自他一切众生,而且在行持的过程中,一点困难和危害都没有。

释迦牟尼佛甘露般的教诲,是真正能生起功德的妙药,对我们来讲,这是至高无上、无与伦比的如意宝。今生遇到了这样的教言,如果厌弃它、放弃它,这个人可以说没有心脏,愚笨得跟猪没有任何差别。真正有智慧的人,应当通过智慧来了解佛法的奥义,以此解开人生道路上的生死迷茫,趋入光明正道而利益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


 


{返回 入行论学习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入行论讲记》第六册 第七品 精进 第一百节课
下一篇:《入行论讲记》第六册 第七品 精进 第九十八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十册 第十品 回向 第一百九十六节课
 入菩萨行广释(上册)
 《入行论讲记》第七册 第八品 静虑 第一百三十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二册 第二品 忏悔罪业 第十八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二册 第二品 忏悔罪业 第二十五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七册 第八品 静虑 第一百三十三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六册 第八品 静虑 第一百一十一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五册 第六品 安忍 第九十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十册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八十五节课
 《入行论讲记》第三册 第四品 不放逸 第三十八节课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各有所长[栏目:智空和尚讲禅]
 打坐之正行[栏目:阿松活佛·利乐心语]
 法师说要成立无形的孤儿院,什么叫无形的孤儿院?[栏目:海涛法师·佛学问答]
 对拥有的一切心怀感恩(济群法师)[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四[栏目:杂阿含经新译·悟慈法师]
 佛七开示:净宗修行方法要点[栏目:正净法师]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五七集[栏目: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
 变鬼神为护法 与众生结善缘[栏目:达真堪布]
 鸡足山游记 四[栏目:明镜台·法清法师·诗文]
 菁华语录[栏目:星云日记]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