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禅者孔子
 
{返回 论语禅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123

禅者孔子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是书眼,几乎对整个《论语》都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它是《论语》的总纲,是《论语》的眼睛。如果开篇这几句话弄明白了,那么整个一部《论语》就容易读懂了。

  由于国学热渐渐升温,解读《论语》也变得时髦起来了,但解读《论语》,如果不从《论语》的根本入手,则往往会舍本逐末。有人认为,《论语》文字实际并非难懂,告诉大家的东西,也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这话对吗?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

  第一,《论语》文字好懂又不好懂,若不能言外顿悟,那么最简单的文字也会误会。

  第二,《论语》是告诉我们如何得到快乐的,孔子一生说“道”,就是要人得到快乐的。不仅孔子如此,所有的古代圣人都是如此,像释迦牟尼一生说了那么多经典,也是要让人离苦得乐的。世界上几大宗教的教主其终极目的,都是要人得到快乐的。然而,到底什么是快乐?快乐在哪里?世界观不同,快乐也不同。

  快乐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我们感官的一种愉悦,相反人们往往被感官所迷惑,自以为在享乐,而实际上却反而是在堕落。这就是老子所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因此,解读《论语》,我们首先要明白孔子说的快乐是什么样的快乐?然后才能够进一步去探寻如何去得到这种快乐?如此说来,《论语》说它简单却又是不简单的。

  《论语》一开篇就说快乐的,可到底如何理解这种快乐呢?现在一般通行教科书都把“学而时习之”翻译为“学习并且经常温习,难道不是很快乐吗?”

  然而,“学习而又经常复习它,不是很快乐吗”,学生是反对的。因为学生不会认为读书复习功课会很快乐,因为读书已经很辛苦了,在休息时间还要温习功课,没有人会觉得快乐。

  为了理解《论语》开篇这句话,有必要把这句话在翻译时进行扩展。如果仅仅是直译还是难以理解孔子的原意的,因此,这段话的翻译要做如下的把握:

  “学”就是觉悟,觉悟就要时刻把握自己当下一念,不断地反省,警惕自己时时不犯错误。如果你能够时时善念相继,那就是“时习”的功夫了,一旦善念相继,你也就没有恶念了,你也就发起了广大无边的慈悲心,那么你还不快乐吗?你自己有了这种无限的慈悲心,就想要让天下人都得到这种快乐。那么,有朋友从远方来找你,当然也是一件极其快乐的事情。可是并非大家都达到了这种至善的境界,那么如果有人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他,这样我不就是一个君子了吗?

  从上面我的扩充翻译来看,大家想想,孔子是不是一个禅者?什么叫做“禅”,简单地说,禅就是观心,就是主宰和把握自己当下一念,禅修就是通过反省观察,去掉一切私心杂念,进入无我的境界。禅宗起源于印度佛教,在中国获得大的发展,它不立文字,言下顿悟的特点,具有实践的可操作性。中国禅宗六祖是一个文盲,一样可以参禅。而孔子所说“学而时习之”正象征着禅宗的实践性,他类似于神秀禅师所说的“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神秀的这个禅风,被总结为“渐修”,与慧能的“顿悟”是没有矛盾的,因为只有在“渐修”的基础上才能达到“顿悟”的境界。孔子的“学而时习之”就相当于神秀的“渐修”禅。

  “时习”实际是指我们用功的方法,就是要检查你当下一念是否觉悟,儒家又叫做“慎独”。“习”实际就是“练心”,也就是“修心”。过去经常有人将“学而时习之”这句话翻译为“学习并且时常温习”,是因为没有去寻找孔子所说快乐的根源,忽略了孔子的出世之道。孔子的学习不是做学问,他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觉悟。要走向觉悟的彼岸,必须学以致用。即是要把老师所讲的道理,在生活实践中进行对照和观察,自己行住坐卧、言行举止是否都能够做到?最主要是观察自己每时每刻的意念是善的,还是恶的,当达到纯善的境界时,也就是“仁”了,永恒的快乐也就出现了。所以只有觉悟,才能得到人生的真正快乐。

  孔子这里所说的“君子”是求“仁”的人,这个概念相当于佛教所说的“菩萨”。菩萨就是发大慈悲心,要让天下人都离苦得乐,他在生活中利益众生,对于一切众生都平等看待,不因为别人不理解我,就歧视别人,不仅不歧视,而且还要发愿在后世去度他。

  一般认为儒家思想是入世的,可孔子的思想它的本质与佛教一样也是指向出世的。孔子的哲学,我们一般理解为“天人合一”的哲学。如何理解“天人合一”呢?“天”就是出世之道,“人”就是入世之道,“天人合一”就是说出世之道是离不开入世之道的,而入世之道又是离不开出世之道的,“天道”和“人道”是辩证统一的。可是,对于我们来说,理解孔子的学说多从入世的层面去理解,而忽略了孔子之道的出世意义。因此,把“学而时习之”理解为“学习和复习功课”就可知其根源了,那就是大家没有从孔子的出世精神去理解。孔子一生弘扬大道,他虽然立足于入世,但是目的是出世的。

  子贡曾经感叹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庄子说:“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我们认为,不是圣人不讲不论,而是我们没有去仔细体会。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段《论语》开头的话就可以体会出世之“道”,也是全书的书眼。

  曾子《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段话正好是对《论语》书眼的诠释,它把入世和出世有机地结合起来了。“大学”不是我们现在的“大学”,而是做人的学问,既大人之学,用我们现在通俗的话说是如何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如何做一个高尚的人呢?曾子提出了“大学”的培养目标是明明德,即发扬自性本有的美德,这种美德体现在“亲民”二字上。

  “亲民”是入世的,其意君子是不能离开众生的,必须与大众打成一片,要热爱人民,处处关心他人,普度众生。“亲民”其核心要以民为本。我们说孔子儒学的核心是“仁”,而“仁”就是“爱人”的意思,从孔子的“仁爱”,到曾子的“亲民”,再到孟子“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真正的儒学,谁属于原汁原味的?我们认为,曾子是得到了心传的人,孟子是再加以发扬光大的人。

  从入世精神来看儒学,“亲民”两字概括了一切,可朱熹认为这里写了错别字,硬将“亲民”改为“新民”,既不能体现入世精神,自然也不能体现出世之旨。

  然而,仅仅明白“亲民”的入世意义还是不够的。入世“亲民”的目的是什么?是“止于至善”。如果我们“止于至善”了,实际就是连“善”也不执着了,一切都无相,一切都空了,这就到了大快乐大解脱的涅槃境界。因此这里也即体现了大乘佛教的菩萨道。世人拜菩萨,却不知道菩萨就是自己,菩萨就是利益众生的人,佛是“觉悟”的意思,即佛觉悟了,“止于至善”了,不再会进入轮回受苦。而菩萨还没有达到觉悟,就必须利益众生走向无我的涅槃之境,所以菩萨就是就是自利利他,自觉觉他。利他即是自利,觉他即是自觉。

  因此,“亲民”就是入世修行的菩萨,“止于至善”就是已经达到天人合一的圣人,或者说是已经走出六道轮回的佛陀,而要成圣或者成佛,就要入世做“亲民”的菩萨,这就是说要“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业”。

  如何“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业”呢?这就是整部《论语》所阐述的内容,其纲目包括在《大学》所说的“正心诚意、致知格物、齐家治国”等八个条目中间。其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体现出世精神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体现入世精神的。八个条目以修身为本,修身就是修心养性,通过入世修行,回归自己本有的善性。所以《大学》其根本目的是出世的,《论语》的根本目的也是出世的。

  论语禅:

  不离开众生而渐修,不离开时习而顿悟。


{返回 论语禅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行菩萨道
下一篇:已经没有了
 美在天然
 文与质
 禅者孔子
 非暴力主义
 内省
 颜回的“一指禅”
 仁者的平等心
 一念之间
 一贯之“道”
 孔子的音乐禅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四大菩萨 (无限的慈悲—观世音菩萨)[栏目:文珠法师]
 敢为天下先[栏目:王雷泉教授]
 可以观想过世的大德传授灌顶吗?[栏目:藏传佛教疑问解答300题]
 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讲记 第三十一:净国照见十方愿[栏目: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讲记]
 438.莲池祩宏禅师悟道因缘[栏目: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
 相应96经 退失法经[栏目:相应部 35.六处相应]
 半路出家好还是粗衣出家好修?[栏目:海涛法师·佛学问答]
 戒烟的新观念[栏目:观念·圣开法师]
 扫心地[栏目:瓜熟蒂落·达真堪布]
 358.问曰:若五众空者,空即是菩萨?[栏目:大智度论·四百问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