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求神不如求己
 
{返回 论语禅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602

求神不如求己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樊迟问孔子什么是智,孔子说:“例如,以民为本的意义,那就是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这样就可以说是智了。”樊迟又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这可以说是仁了。”

  刘宝楠说:“‘敬鬼神而远之’者,谓以礼事神也。《表记》,子曰:‘夏道尊命,事鬼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郑(玄)注‘远鬼神近人,谓外宗庙、内朝廷也。’案:尊命、尊礼尚施,皆近人之事,周礼与夏道略相似也。近人而忠,即是务民之义,于鬼称事、神称敬者,礼数故言事,礼疏故言远也。但事亦是敬,故《论语》此文统言‘敬鬼神’。夫子所以告樊迟,正是教之从周道。”

  朱熹说:“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而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又引程子曰:“人多信鬼神,惑也。而不信者又不能敬,能敬能远,可谓知矣。”

  我们认为,要弄懂“敬鬼神而远之”说这句话,必须分析说这句话的环境。当时樊迟来问什么是“知”,即“智”的问题,孔子则以“敬鬼神而远之”来说明这就是智,而这个“智”还有一个前提,即“务民之义”。也就是说,什么是智呢?孔子就回答:“例如,以‘务民’的意义来说,那就是敬鬼神而远之,如果能够这样做,就是智了。”务民,那就是致力于人民的事业,也就是以民为本的意思。那么孔子这句话应该理解为,以民为本,就要做到敬鬼神而远之。仁者爱人,如果统治者爱民、亲民,敬鬼神而远之,当然就是智了。

  “神”是各种宗教所信奉的主宰物质世界、超自然和超人间的精神存在,为超自然体中的最高者,又称神明、神灵、神仙、神道等。

  “鬼”是人死后的灵魂。中国古代宗教习俗称人死及其魂灵为鬼,有“人归为鬼”之说,如《礼记》所言“大凡生于天地之间者皆曰命,其万物死皆曰折,人死曰鬼”;“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

  孔子所处的时代,鬼神信仰非常普及,以致人们陷于迷信之中而不可自拔。《论语》公冶长篇孔子批判臧文仲为龟建庙,媚神求福。臧文仲那么有钱,为什么不去为民造福呢?他这样谄媚鬼神,却不管人民生活,难道是智吗?

  当然,“敬鬼神而远之”,并没有否定鬼神的存在,不仅没有否定鬼神存在,而且对于鬼神要尊敬,所以孔子说“敬鬼神”。在生正直,死后为神,所以鬼神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但是尊敬他们是要以他们为榜样,学习他们的仁德,为民造福,所以要把精力放在“务民”这件大事上,这才是真正尊敬鬼神。鬼神之所以能够成为鬼神,是他们自己为善的结果。他们不能给人类带来福祉,人类的幸福是靠自己去创造的。

  要改造自己的命运,求神不如求己。如何求己?孔子提倡追求仁,只有追求仁才能改变自己,并且能够改变整个国家。对于统治者来说,仁政爱民,以民为本,可以让天下太平和谐。对于个人来说,以仁修身,不仅改变自己的命运,还可走向至善的最高境界。对于个人来说,怎么才能做到仁呢?樊迟提出了这个问题,孔子说“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这实际就是菩萨精神,因为仁者就是入世的菩萨。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给宗教下了一个定义:“宗教是支配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民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非人间的方式。”这个定义一般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本质定义。《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定义是:“相信在现实世界之外还存有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力量和实体。认为这种神秘力量具有绝对权威,主宰着自然和社会,决定着人的命运与福祸,因而对之产生敬畏和崇拜的情感心境,并形成相应的信仰体系及礼仪活动。”如果按照这些定义来衡量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显然不是宗教。儒家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哪一个环节不是面对现实世界?哪一个环节采用了非人间的力量来反映现实?哪一个地方认为神秘力量可以主宰人类祸福?儒家思想核心是“仁”,仁讲的就是人与人之间关系。所以,儒家思想的哲学基础就是民本主义。

  不仅儒家思想不是宗教,以恩格斯和词典上的定义来看禅宗,禅宗也不是宗教,禅宗打倒偶像,提出自性即佛,人类的幸福不仅鬼神主宰不了,连佛菩萨也主宰不了,人是他自己命运的主人,这是禅宗的宗旨。只有信主的宗教,才相信上帝主宰一切,上帝创造了人,也创造了一切。对于整个佛教来说,不仅禅宗提出自性解脱,不由外力主宰,所有佛法都否认外力主宰人的命运。所以儒佛相通,其本质意义在于此,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中国是一个非宗教的民族。

  论语禅:

  人是自己命运的主人。


{返回 论语禅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静定则寿
下一篇:契理契机
 预测三千年
 善恶报应看三世
 在爱情中实现涅槃
 菩萨之忧
 井有仁焉
 不为境转
 礼让不是软弱
 直心是道场
 事亲并非只是顺从
 一贯之“道”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藏传净土法 第七十七课[栏目:藏传净土法学习讲记]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