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教的生态智慧与可持续发展
 
{返回 宗舜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105

佛教的生态智慧与可持续发展

  苏州戒幢佛学研究所 宗舜

  佛教是一个充分尊重生命、尊重自然的宗教,而且,这一观念从最初起,即通过佛教的思想理论(教义)和行为准则(戒律)得到传播和实践。
  佛教把生命状态分为两种,即有情众生与无情众生,所谓“情”,即情(感情)识(意识)。凡是有情识的,如人与动物等,都叫有情众生。没有情识的,如植物乃至宇宙山河大地,都叫无情众生。有情众生又依生活的世界分为六类:天道有情、阿修罗道有情、人道有情、畜生道有情、饿鬼道有情、地狱道有情。尽管在佛经之中强调,佛陀乃是出现于人间,在人间成佛,所以六道之中,最尊贵的是人道。但是,佛教确立“六道轮回”的观念,说明如果生活在人道的有情造恶业的话,将来仍然会堕落到饿鬼或者地狱之中,并非一成不变。所以,佛教虽然肯定人在六道中的特殊性,但并没有“唯人独尊”,其他万物都是为我所用、必须无条件为我服务的观念。相反,佛教一再强调,因为六道的轮回,一切有情众生之间,有着不可思议的亲缘关系。《梵网经》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从这点出发,佛教坚决反对杀生,不仅不能杀人,也不能杀害其他五道的有情。不仅不能杀害,也不能损恼他们,佛教戒律里面,有很多不得鞭打牛马,让牛马过于负重的规定。而是要本着这些众生曾经是我的父母,曾经生养过我,曾经于我有恩的想法,时时要对他们怀着深深的感恩之心,并要用各种方法使他们脱离苦难——最根本的办法就是教化他们通过学佛而成佛,彻底断除生死轮回。而对于大心菩萨来说,更是发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地藏菩萨)。所以,佛教对待有情众生最根本的两点,即平等和报恩。
  佛教对无情众生的态度,与对待有情众生的态度是紧密相关的。佛教并不因为花草树木、山川河流的“无情”,而轻视他们甚至滥用和浪费他们。佛教把我们由于过去世之业因而感得的有情之身心生命称为“正报”,把国土世间等无情众生,称为“依报”。佛教认为,外在的环境乃是有情众生“共业”所感之果,也就是说,“依报”的好坏,是由有情众生来决定的。如果有情众生都心存善念、勤行善业,则依报就会变得美好,如西方极乐世界的和乐、富足与庄严,就是由于阿弥陀佛及往生有情的功德所感。反之亦然。从这一点来说,佛教只承认“人祸”,不承认“天灾”,因为一切的天灾的根源就是人祸!要解决可持续性发展的问题,重点不在外部的自然界,而在我们的内心世界。只有通过不断的内省,迁恶向善,由“净心”实现“净土”。佛教戒律中规定,不可“以恶心故放大火,烧山林旷野”(《梵网戒》),比丘不得“踏杀生草,断众生命”(《四分律》),并反复强调对自然财富的珍惜和合理利用。甚至在合理合法的饮食之时,也要“食存五观”,要观想此食垦植收获舂磨、淘汰炊煮,所费功夫甚多,而且施主减其妻子之分,为求福而施,故受食时,要“计功多少,量彼来处”。要反省自己的德行,是不是受得起施主的供养。要对于饮食滋味不贪美味,不憎粗砺。要把饮食看成是治疗“饥渴疾病”的良药,为修成道业而受用饮食。所以,佛教对待无情众生最根本的两点,即自律和珍惜。
  佛教的生态智慧观的出发点是慈悲的精神。在《普贤行愿品》中,有一段特别令人感动的话:“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是呀,当我们用慈悲的眼与心去对待一切众生的时候,时刻不忘是众生成就了我们,我们又怎能不与其他生物和谐共处,而整个世界又怎能不实现可持续发展呢?

  附注:本文发表于《中国宗教》2004年第8期,为“关注:宗教的生态智慧与科学发展观”特约稿之一。
 


{返回 宗舜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极端”思想从来不是正信宗教的合理内核
下一篇:佛教的包容性与宗教对话的原则
 略论禅宗与念佛--以四祖至六祖为中心(上)
 略论禅宗与念佛--以四祖至六祖为中心(下)
 浅释密宗的“即身成佛”理论
 长者子说
 灾难中的平常心(《时尚健康(男士)》专访)
 佛教的包容性与宗教对话的原则
 《浙藏敦煌文献》佛教资料考辨
 明星学佛为哪般?
 护持正法与说四众过
 发菩提心 报四重恩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变与不变[栏目:成功的理念·迷悟之间 ]
 地藏经 马来西亚槟城开示 第四集[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
 求戒(比丘戒、比丘尼)的标准是什么?[栏目:妙祥法师·开示问答]
 正法与三十七菩提分法的实践[栏目:林崇安教授]
 2011百日共修 不共之五内加行 上师瑜伽(六)[栏目:达真堪布·百日共修开示]
 西藏石刻艺术[栏目:西藏佛教·观察与研究]
 三十八世 睦州道明禅师[栏目:佛祖道影·再增订版]
 踏上心灵幽静 第7章 为魔鬼命名 如何开始命名[栏目:杰克·康菲尔德]
 内观的开发[栏目:[南传]其它法师]
 杀业的四种情况略说[栏目:达真堪布]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