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子行三十七颂讲记 五
年龙上师父母仁波切讲授
{返回 年龙上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707

修行当中还是需要一种证量的,就是说,虽然你今天懂得了这样的方法,那么你要观察一下自己的心中何时能够堪任。这个“何时”有上、中、下三根的差别。上根的人,一天就可转变;中根的人一个月就可以转变;即便是最钝的下根的人一年也完全可以转变。自己在修行的时候看一下,如果你一天一天地好起来的话,就可以证明这是上根;即使不是这么好,一月一月渐渐地好转也很好;或者观察一下自己很多年以来,都在熏修佛法,看看自己的心是否能够与法相应。这样就知道自己多么地需要观察自心。所以,大家都需要好好的观察。 现在讲难忍之境转为道用,分两个部分。一、讲的是你以恩德施与他反而遭到仇报,那么这个时候如何转为道用的。

颂中是这样讲的:

若我犹如亲子爱护者 反而视我如同见敌人

待之如母看护患病子 犹加慈悯是为佛子行

这就是说,比如说有一个人,你曾经以法上或世间各种布施、各种恩德来对待他的,对他真可谓是关爱有加;可是,他不仅对你没有报恩的心,反而想要骂你,打你,甚至看见你就想取你性命一样,产生这么大的恶念;这时,做为已发菩提心的你,就应该象一个母亲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母亲对她的子女非常疼爱,可是子女不管她母亲心中如何想,他觉得母亲不理解自己,用打骂的方式恩将仇报的专门使母亲伤心;可是作为一个慈母来讲,她这个时候不仅不会失去对自己子女的关心,反而想,我这孩子可能是疯了吧,他有精神病吧,在这样的时候,我应该是比过去更加地对他慈爱才行,因为他是患病的人,应该对他更加的关心,所以不仅不起嗔恚,反而更能生起增上的意乐。这是慈母的发心。那么,我们学习菩提道的人,如果有这么一个我们已经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去照顾的,从世间或出世间上面,都付出很大努力去照顾的人,可他却恩将仇报,这个时候,因为大悲心的缘故,因为菩提心的缘故,不仅不看他的过失,反倒想是因为他烦恼粗重的缘故,反而要生起对他尤加慈悯的心,就是一切佛子所奉行的稀有的行径。

转恶境为道用的时候,要这样去观察。就如《四百论》当中所说的,不论别人对自己做如何的欺辱或者是诋毁,不论你对他付出了多少,这个时候,作为你自己,要安忍住他那种恶行的话,就是一切圣者的行径。就是说我们在自己的行为当中,不论做了多少利益别人的事情,而别人反过来对自己如何的恼害或者是如何的仇视,那么你自己心中也一定要对他生起一种堪忍,并且尤加爱悯。如果能这样的话,这就是菩提心的发心,而且这也是圣者的行径。所以随学于菩提萨垛之后的这些弟子们,应该切实的奉行。

阿底峡尊者也是这样说的:如果碰到了一种恶境的时候,不要说我忍不住,我不能够再忍下去了。

我们平素的时候,有很多的环境,就平常的一些小的事情,我们可以忍受得了;但如果碰到一种粗重的外境的时候呢?比如说,自己付出很多的利益于别人,但是别人反过来敌对你的时候,会有一种很大的嗔恨心加到你的头上,这个时候自己可能就难以忍受了,并且说:我再也忍不住了,我不想忍了,反正他对我这么坏,那我就跟他也是顶着干吧!如果你这样的想的话,那就已经退失了菩提的发心。因此,不要说自己忍不住,也不要自己忍不住,因为这样一个粗重的外缘正是检验自己的时候。所以自己在任何时候都要这样的观察自己。

经书上也是这样说,无著菩萨他们也是这样讲的。

所以,在自己平素的时候,要好好地观察自己的心境。如果你的心境能够于外界所有的违缘显现能够生起修行忍辱的话,就会安住于菩提发心之中。安住其中是非常重要的。要知道,这一切的外界都是你忍辱之境,而这些都是为你增上菩提心的顺缘。所以,对这上头要产生一种善的正当的观察,并且能安住在其中。

二、是将难忍之境转为道用的另一种情况,把和自己平等或者低于己者的欺凌转为道用的支分。

颂中说:

与己平等及或低下众 以我慢力于我作欺凌

将彼如同上师置我顶 极其恭敬是为佛子行

就是说,我们在平素的时候,也许会遇到一些人,说自己的过失或者是恼害自己。这些人也许跟自己功德也好,财富也好,长相也好或者能力也好各个方面都是平等的,或者是有一些还是不如自己的。那碰到这些人在你跟前说你过失的时候自己心中就有些不忍了。如果高官啊,或者比自己大的那些权势人物什么的,如果他们在你面前说一些不太讲理的话,你就会说:对,是这样的。就得去好好的听命;如果是一个跟自己一样身份的人出现,对你说:你得这样的,你得那样的。你会很生气,会马上说:咱们谁听谁的?就是谁都不服谁;如果比你低一些的人呢?就比如说他不如你聪明,也没有你富有,也不如你的容色漂亮,或者说就是一个瞎子,又老又丑这个样子,而他在你面前还在说你这个家伙这样那样的时候,你心里头就非常地恼火,然后就说:你是个什么,凭什么这样说我;如果你认识很多的字,有一个不识字的人在你跟前说:你是个笨蛋一个字都不认识。你的心里马上就感到非常恼火,就会说或者想:你才是笨蛋呢!你一个字都不认识,不是我不认识字。就是这样的。很多时候,当自己碰到了这种真正的外境的时候,尤其是不如自己的人说自己的过失,而且污辱你、羞辱你,在这样的时候,你是最难忍受的。

如果碰到这种情况,当作如是想:他是以我慢的缘故来欺凌我,但是我是一个随学佛法的人,是学诸佛菩萨的人,所以说我不应该以我慢和他去敌对,而是马上要想到他能以我慢力来欺凌我,我应当处于一种菩提心的誓愿当中,把他当做对我有恩德的上师一样,安住在顶间,并且对他是非常地恭敬。如果能够这样做的话,那是一切佛子所应奉行的稀有的行为。

虽然我们这样讲,但是又有多少时候能够自己非常谨慎呢?就是平素的时候,比如说碰到有人说自己的过失的时候呢?自己心中就已经非常难忍了。如果别人说你,你都说“对,你说的很好”,这是难以做到的,可是做为菩提的发心,你应经常观察自己心中的那种失误,那么,有人对自己欺凌的时候,都要想到这是恶业的边际,自己要这样地去认持它,并且自己要安住于忍辱之中,这是对恶境修忍辱当中最殊胜的方便,要是你失去了这样的外境,修忍辱也是终不可得的。

所以说,在修行忍辱的时候,正象是《四百论》当中所说的,倘若有人来伤害自己或者来污辱自己,甚至是不如自己的人,这样的时候,你要知道这就是自己的忍辱之境。是这样说的。其它的续经当中都是这样讲的,尤其无著菩萨他是这样说的:如果是不如我或者跟我一样的这些人来恼害我的时候,我不仅不能对他产生嗔恨心,反倒要生起增上的菩提心;当我碰到非常难以忍受的外境的时候,就要激起我的誓愿。就像我们今天上午授菩萨戒一样,当时我们已经发愿了,我们现在已经发了菩提心了,也让上师三宝还有一切的护法空行他们做为见证了,愿他们能够得到欢喜的,我们既然有了这样坚定的誓愿,当我现在遇到了这样外境的时候,能够忘掉当初的发愿吗?能够自己马上以嗔恨心来对待他们吗?

如果是按平常人的习气来讲,遇到别人对自己有任何的诋毁,尤其是不如自己的人对自己有任何的诋毁的话,因为习气的力量生起了很重的嗔恨心,这当然是很正常的;可是对一个学习佛子行的人,我们就不应该是这样,应该发现自己心中的这种过失,这都是我执的缘故;那么别人当众揭发自己,或者是不如你的人在说你的过失的时候,你当以慈悯的心来包容他,并且要对他真正地生起感恩之心。这是很重要的。

平素的时候,自己多多地观察自己的心境,在遇到所有的对境时,要多多地想,就是说,你自己是否依照我慢的缘故,依照执着的缘故在面对他们,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丧失了自己的菩提发心这种坚定的意乐。就像无著菩萨和寂天菩萨他们的论著当中所讲的,如果我在一些外境上产生分别和动摇,就是失去自己坚定誓愿的一个开端。所以,希望我们遇到任何外境的时候,都能以坚定的誓愿来任持自己的心境,让自己不被外境所动,能够坚固于菩提的发心当中,我们要经常这样地观察自己,并且让自己心中坚定生起这种信念。

下面是转衰败为道用的支分。

颂中说:

生活贫困他人常欺凌 遭受艰辛病痛魔障频

反将众生苦乐摄自身 毫无畏惧是为佛子行

就是说,当我们自己在修行当中,因为自己的各种因果的缘故,因为自己过去因位造就的各种恶业和自己的果报的缘故,生活非常贫乏,没有衣食,没有任何的东西。那么这个时候别人对自己也毫不在意,而且是经常遭受白眼,或者是被殴打,总被人欺负。就这样的,很多很多的波折艰辛。比这些还要苦痛的是还有很多的重病,还有很多的魔障等等,频繁地降临在自己的身上。这样看上去,真的是让人非常痛苦。可是自己是学习佛子行的人,做为一个修行菩萨道的人,应该如何思维呢?应在这个时候转一切的苦乐为平等,要这样的想,所以自己的心中不仅没有丝毫的执着,反而想到我今天在学了菩萨行的时候,尚且难以忍受,再想想一切的众生,又如何忍受这种种的痛苦呢?想到这些之后,不仅自己不再感到恼火,反而要想,我愿意以我自己的这种痛苦来领受一切众生的痛苦,让一切众生的痛苦都在我身上来受取,就是他们因地上所造的这种恶业,还有他们果地上应该受到痛苦的这种果报,我都为之代受。如是发心,这是佛子的行径。

所以说,我们学习菩萨道的人就应该发起坚定的信心。那么,碰到外境的时候,比如受到了打击,心中就会产生很多衰败的意识,自己难以忍受,就容易产生一种逃避的意识,如果这样的话,那不是菩萨行的行径。因为就象无著菩萨他们所说,如果没有痛苦,如何能够产生出离呢?所以说我们要经常转痛苦为道用。在自己痛苦的基础上,还要把一切众生的痛苦摄取于自身,这个是一切善逝佛子的行径。

在过去经书当中,佛也是这样赞叹的,像寂天菩萨或无著菩萨或阿底峡尊者他们也都是这样说的。自己碰见这样的违缘的时候,如果能把一切的痛苦和违缘摄取于自身的话,那自己就能坚住于菩提发心之中。这就是说,让自己的心越来越坚实才可以。碰到了任何痛苦的时候,知道这是恶业力,并且以菩提心力让自己心里想,我代一切众生受苦。要这样地想起来,那就是菩提的发心了。莲花生大士也是这样讲的,“无有违缘无悉地”。所以说,如果产生很多的违缘,自己非常难忍,让自己非常恼火的话,那么这个时候自己应该在心中不仅是不退失勇气,反而能生起更加坚强的勇气来。这是很重要的。有位格西他是这样讲的,如果自己碰到违缘的时候,碰到了痛苦的外境的时候,当不舍自己的菩提心力才行。

我们平素的时候,当没有违缘的时候,自己心里非常地坚强。就比如说,自己修善法的时候,就非常地勇猛;但是如果碰到了违缘的时候呢,心里就马上懈怠了,就觉得我可能做不到吧,我的能力是有限的。这样想是不行的。所以说经常地检点自己的心境,看看自己的心是否堪忍任何的一种外境,如果自己碰到任何一个痛苦的外境都能够毫不怖畏地这样摄持的话,那是菩萨的胸怀。做为一个菩提萨垛是这样的:一切的苦乐全部都是能够平等的。有的人想:我可能不用这样想,因为我又有吃的又有穿的又富有,而且别人对我也挺好。你这样想的话,那是你自己的一种执着。要知道哪怕再富有的时候也绝无贪执,再贫穷的时候也绝不气馁,这样才是菩萨道的心境。所以我们学菩萨道的人,要在任何环境当中,让自己的心能够坚住,使自己的勇气不败,这样才能在菩萨道当中得到堪任。就像阿底峡尊者等所说的,即便你衰败的时候,贫穷的像野兽一样,什么都没有--这应该说是穷的不能再穷了,即使如此,你做为一个菩提萨垛道路上学习的人,都不舍自己的心力,都能勇猛地发起殊胜的菩提心来,安住在菩提法行当中,这样是菩萨的行径。

所以说转痛苦为道用,转衰败为道用,这是菩萨应学的;也希望我们大家在自心当中反复观察自己是否对这种苦乐都有平等的勇气;面对苦的时候,能够有不失自己发心的勇气。如果能经常这样地观照自己,并且使自己心中提起勇气,这是一切诸佛佛子稀有的行径。

现在讲把繁荣转为道用支分。

颂中说:

美名传布众皆作礼敬 获得财宝等同毗沙门

但见世间丰裕非坚实 了无骄矜是为佛子行

就是说,因为善业的缘故,在物质上也好或者在寿命上也好,财宝上也好,各个方面都是非常丰足;而且名声也非常好,大家都非常尊重你、敬重你。也许你获得的财宝像毗沙门天王一样富足,但是,即便是在这时,也不应该产生执持之心。

像刚才所讲的,做为一个学习菩萨道的人,应该时时刻刻知道任何显现都是毫无自性的,而且苦乐本身是等位的。如果执着于有乐,反而是自己的轮回之因。因此对一切都是能够等舍的。抱着这种心,看到世间种种有为法,一切的事情,不论是赞叹还是财宝,都是绝对没有自性的,绝对不坚实的。所以说,在这个时候不仅不我慢,而且绝无任何骄矜或者夸耀自己的心态,把这些全部抛弃,就是没有任何的执着。这个是一切佛子应该奉行的行为。

由于我们平素不观察自己的心境,稍微有些顺缘的时候,很容易生起骄矜之心。这时,因为我慢的缘故,就会摧毁自己的这种菩提发心。寂天菩萨他们所说的一定要知道:如果一遇到了外在的丰德、富裕、财宝、名誉等等,应该马上观察到它的自性是无常的,是空性的,便马上调伏自己的骄慢之心,让自己住于平等中。阿底峡尊者还有其它的经书上也是这样说的。如果看到任何的丰裕显现,任何的富足出现,都知道这只是一种因缘显现而已,不仅不应该对它产生贪执,而且反倒更加小心才是。如果我们不小心的话,外表的一切富裕或者是它的种种顺缘,很容易使我们产生贪执之心。因为这种贪执之心造下轮回之业,那就是轮回道。我们既然是希求解脱道的人,那么,对轮回道的一切当即放弃是很重要的。还有格西郎日唐巴也是这样说的:如果碰到了这种外境的时候,自己要知道一切的外境皆是无常的自性,在这种自性当中,自己不要生任何的执着之心,这是菩萨的法行。

所以说,我们在任何的时候都要善防自己的心念,还有自己要注意到就是不论自己财宝多么富有,当然,即使是你自己再富有也不会有毗沙门多,也不要产生贪执之心。在几个人当中,就是你自己富有一些,这个时候都很容易产生这种贪执之心。就是有三四个人围在一块说你几句好话的时候,已经美得不得了啦。这个样子自己的心是很难得到调伏的。所以说,如果不谨慎地观察自己的心念的话,就很容易丧失学习佛法当中的坚定信心。所以说,自己要经常善防心念才是。

无著菩萨是这样讲的:当自己见到这些丰裕的时候,见到任何外表产生富足或者圆满之相的时候,当下知道它是无常的自性,而且对它们没有任何的执着,而且能善防自己的心念,不生任何的我慢和执着之心,让自己的心平伏在本来清净心上。

是这样的。我们平常需要这样观察。如果不仔细的观察自己的心境,心很容易追随外界的表相,就把自心漂流在妄想当中去了。所以说观察自己心境是至关重要的事情。在修行的时候,倘若自己产生一点功德,要知道它根本没有什么是坚实的,而且要知道它本身就是无常的,是空性的,这时候你才能从这种执着当中、妄想当中超越出来。我们修行时,要经常观察自己的心境,看是否已经执着了外在的名誉或者是美称,或者是任何的一种显现。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要知道他的自性无常,这样就能生起一种强烈的信心去观照它。当然,这全靠自己的信心来对治,不是说由谁来骂一骂或者是拿棍子打一打,你就没有这种我慢心了。这是很不容易的。即便是上师也不能用棍子,把你的我慢心打下去。这是非常困难的事情,要调伏这样的我慢心和粗重的分别,除非你调伏自己的心。因为只是你自己的心在我慢,只要把自己的心调伏,那么这种我慢自然会消失的。所以关键是如何地去观察它的无常或不真实不坚固的自性。那么,能够好好地调伏自心的话,就一定能够超出这种我慢对自己的困扰。所以,要坚定自己的意念,要立誓不要任何方式的执着,苦的时候没有苦的执着,乐的时候没有乐的执着,苦乐等味。如此观察自己的心和调伏自己的心,这才是一切佛子稀有的行径。

现在讲嗔恨心转为道用的支分。

颂中说:

自心贪嗔敌怨未调服 调服外界敌怨反增胜

故而当以慈爱悲心军 调伏自续是为佛子行

就是说如果碰到敌人的话,最可怕的敌人是谁呢?实际上,就是自己的嗔恨心。自己的嗔恨心不能调伏的话,外头的敌人是不可能被调伏的。调伏了一个会有两个,调伏了两个会有三个或者是更多,这样一来,就永远不可能调伏尽了。这个时候,你不要把自己的心朝外去观察,外头有多少敌人。你要想一想自己心中的过失;那么这个时候,你要按这种愿一切众生都永远具足安乐的这种慈心,和愿一切的众生都永远远离痛苦的这种悲心,以军队一样勇猛的慈心和悲心来调伏自己,只要你的心得到调伏了,外在的敌人自然是不存在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如果是朝外看的时候,你任何时候都要知道自己的心是产生嗔恨的根源。如果你心中没有嗔恨这种根源,那么外在哪有敌人可得呢?

正象寂天菩萨所说,用你的赤脚走遍满荆棘的大地的时候,想用牛皮把地铺满的话,这个是不可能的。没有这么大的皮革。但是你能做一双鞋套到自己的脚上,那么你再到任何一个地方都没有问题,都可以做到的。好象我们去黑龙江也好,到海南也好,或成都等地方也好,不管多远的路,要想走的时候,不是说要把大地上铺满皮革,而是需要穿一双这样用皮革做的鞋,这样就完全可以了。再说,地也不可能因为你的缘故而变得让你的脚那么适应的、那么柔软的。只要你在自己的脚上套上这么一双鞋,就和一切的地变成柔软是没有什么差别的了。所以说,自己的心如果是调伏了的话,外头是没有一个敌人可以战胜你的。尤其是你朝外调伏总是非常的困难的,只有向内的时候是非常的容易的。

总而言之,就如善知识们所讲的那样,你如果朝外头调伏敌人的话,那敌人会越来越多;如果朝里调伏的话只需要调伏一个—自心。所以,从难易上来讲,你也应该走一条易行的道路。你要调伏自己的心,这个也非常简单。因为你只要观察一下自己的心,观察一下自己的心是否调柔,为什么有嗔恨心,观察这样的因缘并使自己的心能安止,这样就可以;这样一来,心中就没有任何的嗔恨,那外头的敌人自然会消溶,没有任何的敌人可言了。

外头是不是有敌人是次要的,如果你心中的烦恼不调伏的话,自己就会夜不成眠的。躺在床上的时候就会想,好象有谁说什么的,这个人怎么怎么想的,那个人怎么怎么做了,然后,就会想对这个或者那个起这种报复的心念。因为这种心念不能熄灭的缘故,你的嗔恨心就永远在这当中滋生,这样一来就恼害到了你自己。

所以调伏自己的心境,这是唯一能够调伏外敌的一种殊胜的方法。外敌可以有很多,可是这一切的根源是你自己的心。这一点自己是要清楚的。因此,就象无著菩萨他们所说的,如果你肯调伏自己,只要善调自心,那么外头没有敌人;如果不能善调自心,那么自己就是敌人。我们在平素的时候,应该善于观察自己的心境和善于改变自己的心境,让自己的心经常地安住于一种清净正念当中,而不是停留在外境的分别中。对于不论是魔鬼啊、敌障啊、魔王啊等等,不要想这是魔王在恼害我,部多在恼害我,非天在恼害我,或者有一些妖女在恼害,不要有这样那样的想法。实际上,这一切的恼害都来源于你自己的心境。如果你的心得到调伏的话,外界的一切都不可能对你产生真正的恼害。因此,调伏自己的内心是调伏一切外敌最殊胜的方便教授。所以希望大家把自己的心安住在调伏之中,并且观察自己的心是否能够如理地生起慈心和悲心;如果能真实生起慈悲心的话,那么一切的敌军会自然地消亡,所以说调伏自心是殊胜的方便。

下面讲贪心转为道用支分。

颂中说:

贪之功德犹如盐水同 随所饮用干渴亦随增

故于一切生贪物品等 当即舍弃是为佛子行

那么贪的“功德”是什么呢?就比如说,我们对于妙色啦、美味啦、妙香啦等等,这些的欲求的“功德”呢,就像你口渴了的时候再喝盐水一样,那么肯定是你越喝口越渴,不仅不能解决你口渴的问题,反倒使你的干渴更加严重;我们现在对一切事情,从贪执上来说,有时候也许对一件小小的事情不注意,心想有一点贪心也无所谓,得到一点,再得到一点,就越来越想多得一些,越来越想多要一些,就是如上面所讲的口渴喝盐水一样的。那么这样一来,自己的贪心就会非常地炽盛。所以说,对于一切能够让你生起贪心的任何一种东西,当即就舍弃对它的贪心。

就像释迦牟尼佛在一部经中讲的:世间众生这种贪心,即便是空中降下了黄金之雨,他也绝不饱足的。贪心的人不会去想:黄金的雨快停下来吧;而说的是“多一点好,多一点好”,就想能让它一直下,那怕是看到黄金雨把自己淹没了的话都不会满足贪心的。所以,人们的贪欲是非常强的,没有人稍微有一些就满足的。有时,对于小小的事情就产生了贪心;有时,对于一些大的事情有了贪心;有时,对一些感觉产生了贪心等等,像这样贪的环境非常多,贪念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不断滋生。当我们在观察的时候,要依靠圣者们的现量或者是比量。他们通过教证、理证说,这个贪心是轮回的因。贪心产生的时候,你就被束缚在一个物质上面,这样一来你将不得自在,更不用说得到解脱了。所以要这样地观察:是否对外界产生了贪心?如果产生了贪心的话,自己应该如何地去对治它?

善知识们都是这么说的。如果发现有了贪心的时候,要让自己当即舍弃,别在贪心之上执着,让自己马上安住在平等的自性当中。就像刚才说的渴了喝盐水一样,越喝越渴;如果我们要贪执的话,于轮回是越来越近了,于解脱道是越来越远了。所以,做为随学于菩萨道的学人,应该善巧地看到一切世间的东西都是空性的,都是虚妄的;即便是再好的,也应该知道他们这一切都是无常的,因缘和合而显的;那么,自己心中就不生丝毫的贪心;如果产生了这种贪心,应马上让自己舍弃;如果不去对治这种贪心,自己就会贪执于外境之上,这样就是离解脱道就越来越远了。所以说,所有随学于菩萨道的人,大家都应该好好地观察自己的心境。对于易于生贪的欲求外境,全部观察为一种过失。要知道,一切的外境,任何的丰足也好,或者任何一种贫穷也好,这些本来是平等的;而且少欲知足就是最殊胜的成就标志。

你说什么叫做成就?要知道对任何的事物都已经能够真正地看破,而对任何事情没有贪执,这就是成就的一种标志。

比如说,你如果有很多的钱,还总是不够的话,那么你这样还是个穷人;如果你没有什么钱,可是你自己少欲知足的话,那么你已经很富有了,因为你已经满足了的缘故。所以说究竟是贫还是富,关键在于你的心中是否知足。这是一个根本。因此,少欲知足是一切修行人的法财。就比如说我们看七法财当中就是这样讲的,少欲知足非常难得,是修行人的财宝。所以说如果要是趣于菩萨道,就应该好好观察自己的心境;经常停留在少欲知足当中;对一切生贪的物品当即舍弃;让自己停留在菩提发心当中。果然能够如此的话,这是一切诸佛佛子悉应奉行的稀有行径。因此,是我们应加以随学的。

胜义菩提心的修法分成两个部分:1、入根本定的时候如何修行;2、后得位如何的修行。

1、入根本定的时候如何修行离戏无执的支分。

颂中说:

此等一切显现皆自心 心性从本远离戏论边

知已于彼执持标相等 决不作意是为佛子行

对于我们现在见到一切所显现的外境,不论是善业也好,恶业也好,全部都是由你自己的妄想心现起的。而你如果真正地能观察自心的时候,会发现你自己的心续本来是远离一切“生、灭、常、断”戏论边际的。如果懂了这一切,对于一切有漏的执着,比如说能执的心,还有所执的外相,便知这一切全不可得,从内心深处将之断弃,这叫决无作意。对一切外相都没有丝毫执着的念头,那么这个时候,就是见到一切诸法空性的境界。当然,如果修行的时候,从佛子行上,最终根本的时候可以和大圆满相合;如果是得到大圆满口诀的人,这个时候,空性就是你自己的自性。那么,你这样想,自己本来的实相,它远离一切分别和执着,就在如同虚空自性当中平等安置。如果能够这样,一切的显现只是一种虚幻影象而已。这些影象是显而无自性的,它是一种空性,不需要去执着的。能这么安住的话,这就是自己本住的空性。这里头讲的最重要的就是远离戏论。这一切它本来是空性的,空性之上可以合和大圆满的见地相应来修。

2、下面讲的是于后得位当中如何修行。

后得位当中如何观待贪境无实呢?颂中说:

倘若值遇适意可爱境 犹如夏季所现之彩虹

虽现美丽见彼不真实 舍弃贪恋是为佛子行

假如我们值遇到了一个很适宜的非常可爱的外境,就比如说自己的亲戚、朋友啦、让自己非常心疼、非常喜爱的这些,还有就比如说受用啦、福德啦等等这一切,能让自己的心觉得悦意的东西,就要知道这些就像夏天雨后天空中显现出的彩虹。看上去它的确具足了各种绚丽的色彩,但是事实上它根本是不实有的,没有人能够把握住它。虽然是美丽的,但是它的自性是不坚实的;就是说不真实的一种自性,是虚幻的。那么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一切外境,不论是亲戚也好、朋友也好,你自己所贪恋的任何外境都是由你自己心中所现起的影象。如果你认真观察,你的心从本就不成立,也没一个东西可称之为心的;心的自性本来空性的缘故,这一切本来就是不存在的。所以说,所有显现的外境都是来自你虚幻的心。你虚幻的心所显现出来的虚幻的外境本来不真实,因此,对于可爱的外境舍弃贪恋、对于一切不真实的都能舍弃贪恋,这是一切诸佛菩萨殊胜稀有的行径。

现在讲的是如何观待不顺缘如幻的支分。颂中说:

各种痛苦梦中丧子同 惑境执为实有诚艰辛

故而值遇不顺因缘时 视为迷乱是为佛子行

这里面说的各种痛苦,就是我们见到的各种不快乐的境界。比如说看到的不是亲友而是敌人,或者是鬼啊、怪啊,或者自己见到一切不好看的色,不好听的音声等等令自己不悦意的一切,所有这一切,全部能让自己产生这种厌离之心的。

在刚才,是让自己产生贪心和爱乐的境界;现在是不可爱的外境、音声触觉等等的所有造成痛苦的境界。它们的一切显现就象过去所讲的一个公案,说有一个少女做了个梦,梦里自己成了家并且有了一个孩子,孩子出生的时候她非常的高兴,后来孩子死掉了,她又非常的痛苦,当她梦中醒来时,才知道梦中的高兴、痛苦了无所得。那么,世间之事亦复如是。当你执着它的时候,认为它是实有的,实际上这一切本身是如梦如幻的。它本来是虚幻的,你却执为实有。这真是非常可笑,而且我们还为之非常地辛苦。所以,我们修行大乘道的人,应该从自己的心中马上就观察到,一切的显现都是自心的幻像,而这些显现全部是毫无实在的,就象是在空性当中所显现的幻术一样,所以说这一切是如梦如幻的境界,如果要把如梦如幻的这种幻境执着为实有的话,那就是轮回的险处。所以说,看到这一切轮回的本身就是一种迷乱。不论是碰到任何的顺缘、逆缘的时候,自己心中马上就应该知道这些全都是不实有的,所以把它视为迷乱的。这是一切佛子的行为。

(三)、菩提心的学处。现在分成五个部分来讲:1、六度;2、经所出四种教言;3、断除烦恼;4、综上所说义,具足正知正念,饶益有情;5、修学善根回向。

1、六度:布施波罗蜜多的颂词说:

为证菩提尚需舍身命 何况身外区区诸物品

故当不图果报异熟等 发放布施是为佛子行

就是说为了修证无上菩提的缘故,哪怕是生命尚且应该舍弃。就比如说我们的导师释迦牟尼佛,他在往昔因位的时候,处有学道,为了求四句偈,宁可舍弃生命;而且在他无量生世以来,为了修行佛法,他都是不惜生命和自己的财物,连生命都毫不吝啬地施予,更何况是身外的那些东西呢?任何东西都会舍弃,佛就是这样做的。你们想了解详情看释迦牟尼佛的本生故事就知道了。在这个布施当中最重要的,不是为了得到什么,无论是现世的果报,还是来世的异熟。我们现在也应步佛陀之后,像世尊所做的那个样子,也应该是毫不贪图异熟果报,毫无希求心的来布施,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平素做任何布施的时候,如果怀着一种为了得到什么或者是为了图什么的话,那么这种心就非常不清净了。如果你真正发菩提心的话,在菩提心的摄持下,哪怕你是布施一抟之食,哪怕是一分钱,只要这样的话,都算是菩提的法行;当然,如果你没有菩提心摄持的话,比如说,你布施的时候是为了面子,或者是为了什么,这样的话就不好了。因为有几个人在一起,想不布施又感到没有面子。像这种为了面子而布施的话,都不是真正的布施。因此,我们在任何一个时候都要注意自己的心境是否有真正的菩提心。有真正的菩提心的布施当然是没有任何的贪图的。

就像寂天菩萨他们所说的那样;如果是为了今生的回报或者为了来世的异熟的话,那么这种布施就不清净。

布朵瓦格西他也是这样跟人们讲的。“如果说真正不贪图异熟果报的话,这样的布施是真正的布施。”

无著大师也是这样讲的,“不贪图果报和异熟的布施,释迦牟尼佛说这是最胜的布施。”

因此不论从哪个方面来说,我们都要做真正的布施。这种布施应该是无执的,是出于菩提心的缘故,是施与众生的。是为众生获得安乐的缘故而做布施,而不是因为其他的缘故。自己心中一定要这样想。所以,我们经常要观察一下自己的心境,我们是否真的有这样的一种布施心呢?是不是真正的没有计划得到什么呢?如果你真正这样想,就发现了真正的布施,是不贪图任何果报的。那么我们也应该这样的去做。开始可能做不到,我们可先做一些小小的布施,然后再逐渐大起来,这样的话就养成布施的串习。你如果自己不布施的话,开始,是对一把柴禾都不舍得布施;后来,渐渐地贪嗔心越来越增长,更不舍得、更谈不到更大的布施了。所以说刚开始从小做起是非常重要的。你真正发心的话,那怕是一个线头,那怕是一分钱,那怕是一抟之食,从这个小小的方面开始做起,那么未来这种布施就一定能坚定起来。所以自己要有这种发心。

布施也有非常多的种类。我们这里所说的是三种布施,一种称为财施,一种叫法施,一种叫无畏施。

财施就是我们通过各种方便为了众生获得安乐的缘故向他发放的布施。这个也叫散施。

第二种叫法施。法施就是我们出于一种清净的发心,为利众生一刹那间生起无上菩提心或者是一瞬间生起大悲心或者希求解脱的信心,这样都称之为法施。如果你真正为众生得到这种利益而发心的话就可以称之为法施了;可是你如果心中所想的是我现在给他们讲半天的法,他们会不会供养我很多的财产呢?他们会不会对我很恭敬呢?或者名声是不是会很好呢?如果你自己心中这样想的话,那么你所做的就不是真正的法布施了,是在希求异熟果报了。因此,这就成为不清净的布施了。清净的布施就是从你真正发心当中才有的。

第三个无畏施。就是如放生等或者做任何善业的时候,施与有情无畏,给他们生存的能力,给他们更多的安乐,这样的话称之为无畏布施。

从财施、法施和无畏施这三种不论是从哪个方面看,真诚发心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希望大家从内心深处真正的串习这种布施的善心。如果能够真正的以三轮体空的方式,为利益众生的缘故而布施的话是一切诸佛佛子所稀有的行径。

持戒波罗蜜多的支分。颂中说:

若无戒律自利尚不成 欲作他利诚乃失笑境

故当了无世间希求心 护持戒律是为佛子行

对于我们希求解脱的人来讲如果没有戒律的话,利益自己是肯定不可能做到的。如果破戒的话,莫说是有漏的善业,就是地狱当中还要多次受生。因此,没有戒律的人利益自己都做不到,如果说要利益众生、要使众生获得解脱和遍智佛果是不可能的事,甚至让人想起来都只不过是失笑而已。

因此,我们对戒律应该是抱着一种非常清净的护持戒律的信心,而不是对于世间的安乐时有贪求,只是因为轮回中痛苦的缘故生起厌离心,然后才护持戒律的;我们还要想在离开了恶趣之后,我们要生到善趣,是为了增上生?或者是为了自己造成某种善业的缘故吗?持戒者是为断者言,因为戒律的根本就是断。断什么呢?断弃自己的烦恼和执着,断弃一切恶行。所以最重要的是决断自己心中的恶行和执着,以出离心来任持自心,并且以希求究竟解脱之果而生起勤勇。

正如阿底峡尊者所说的那样,戒律是为利他言,因为是为了利益众生的缘故所以才护持戒律的。正像续经当中所讲的戒分为三种。哪三种呢?第一种叫遮恶行戒:把一切恶行全部都不再造作,也叫遮止恶行戒。如果遮止了这一切所不应做的恶业并且都能断弃的。这种是摄外行的戒律。第二种叫摄善法戒,就是把一切的善法如理的奉行,这也是一种饶益有情的行为,如此可以使自己的功德增上并且获得决定胜的解脱。第三种称为饶益有情戒。这是纯一为了利益众生的缘故,生起无上的发心,愿使一切的众生得以究竟成佛。以闻思修的道理而趋向究竟解脱。那么这正是戒律的自性。

如果不好好的护持戒律的话,将使自己连今生的利益都不能够得到,更何谈决定解脱的利益呢?所以说,在我们的心中要经常来观察自己是否戒律清净,发心是否清净。

有些人心中想,我这样护持戒律是为了让自己获得解脱的。但是,获得解脱这种心应该是对于轮回的出离心和对于无上佛果的希求心,而绝对不是厌离了三恶道和希求三善道的这种发心,否则,那样的戒律是不清净的。所以说所谓戒律,指的是由真正的发心和清净意乐所生起的。

正像无著菩萨所讲的,如果我具足了戒律的话,就可以修行无上的佛法;在佛法中获得决定利益,就可以利益有情;因此,让我能够时常护持清净的戒律。所以说戒律当中所讲的最主要的就是要有清净的发心。

寂天菩萨他们也都是这样说的。如果没有清净发心的话,任何真正利益都不能成办。

因此,希求无上佛果的人,希求究竟解脱的人,为了利益众生的人,在心中应该生起坚定的出离心,以这种出离心来任持自己所受的戒律,那么,为了利益一切众生的缘故,使自己的戒律能够得以清净,能够如此的话,离无上菩提会越来越近。因此,护持清净的戒律是非常重要的。这种清净从别解脱戒的角度上来讲,比丘也好,沙弥也好,居士也好,大家都应该严格护持自己的戒律。像比丘二百五十三条的戒律,像沙弥的三十六种支分的戒律这些都要好好的护持。倘若自己没有真正清净的戒律的话,一切的功德都难以出生增长。因此,大家都要从内心深处来观察自己的相续,就是于细微的戒律也不应该去违犯。发一个真正的利他心,这是真正护持戒律的根本。因此,希望大家好好地观察自己,从内心深处生起护持净戒的誓愿,这是一切佛子的稀有的行径。

修行忍辱波罗蜜多的支分。颂词说:

希求受用善果佛子众 作恼害者皆与宝藏同

故于众皆了无憎恶心 修行忍辱是为佛子行

为了获得究竟成佛的一切佛子,就是菩萨道的随行者们,对于我们来讲,一切违缘对我们作的恼害都好像是永不穷尽的宝藏。前头已经讲过,这是我们修行忍辱之境;如果没有忍辱之境的话,自己的心是非常难以坚定的。因此,于菩提道中如果产生这样的忍辱境的话,都是真正的宝藏,就像无价的摩尼宝一样。所以,对我们来讲,一切为我们作恼害的人,对他们我们心中应没有丝毫的憎恶之心,而是以之成为自己修行忍辱之境。如果能够这样的话,这是一切佛子稀有的行径。

就忍辱来说,自己应从内心深处来好好观察自己的心境。什么样是忍辱呢?就是真正观察外境当中,是否对自己做恼害,而你自己的心该如何生起,这些都要仔细的观察。那么,观察之后,你会发现,能够对你作恼害的这些全部与善知识无异。所以,要生起这样的信心,就像过去《经庄严论》中所说的那样,倘若是遇到了恼害自己的人的时候,要知道这正是你修行忍辱之境。在阿底峡尊者和他的弟子仲顿巴《师徒问道录》中阿底峡尊者是这样子说的,遇到恶人这正是应该修行忍辱的时候;恶人要杀你,这就是杀生的果报;认识到果报的话,当然马上就能接受,不管是杀戮或是任何的侮辱,都是可以接受的。

所以,我们真正要懂得忍辱的自性是什么。忍辱的自性有三种。第一种忍辱,就是说你要知道这一切为你做恶的,全部都是他们应当这样做的,你要受取这种恶业,发心要生起,并且能够受取。这是第一种忍辱。也就是说,产生任何不顺、违缘的时候,任何外境都是自己的果报,自己能够生起一种受取这种恶报的发心。第二种忍辱,是于法产生决定信的忍辱。于法产生决定信,这就表示对佛法中所讲究竟的空性义,都能现量的了知,并能现前通达的缘故,那么一切的显现是不生不灭的,在自性当中能够让自心获得坚固和把握,果能如此,这是一种于法产生决定信的把握。第三种就是说一切恶业没有不出现的必要的,也就是允许它出现的,这种忍辱就是任何一种因缘、任何一种出现都是可以的,认可这种出现,这是一种忍辱。过去阿底峡尊者还有寂天菩萨他们所说都是这个样子的。出现忍辱之境的时候,自己当下要观察自己的自心,并生起一个增上的意乐。这样的话,才称得上是忍辱。

修行忍辱是非常重要的。在戒经上也好,还是在其他论著中也好,都再再的提到了忍辱的功德。因为一切功德由忍辱而得以出生;如果不忍辱的话,那我们的烦恼就会十分的粗重。就像无著菩萨所说的,忍辱能降伏嗔恨心。如果产生嗔恨心的话,忍辱就能把它破坏掉。而且,寂天菩萨还讲,如果没有忍辱的话,就没有一个僧人。就是说僧众是忍辱的自性。就比如说,你是一个僧人,但只是嗔恨心大些。没有这种说法。只要是僧人的话,那一定是能安住于忍辱的。因为自心有如大地一般,可以安住于忍辱当中。

因此,在任何时候都要观察自己的心是否能安住于忍辱当中。忍辱就是相对不起我慢。因为我慢心的缘故,才能不忍,才能发起嗔恨心;所以我慢是最大的敌人。抛弃自己的我慢,就是修行忍辱。所以说忍辱是非常重要的。在其他经典故事中也一再提到了忍辱的功德。如果不好好修行忍辱的话,一切的功德都为之摧毁。我们平常修行的布施也好,修行的任何的善法也好,如果自己不忍的话,都可能因一念嗔恨心得以摧毁。续经当中,再再地提到过忍辱的功德和利益,比如说你经过百千劫修行的福德和善根,如果你不忍的话,瞬间的嗔恨心就能把你所有的善根摧毁。因此,于一切的善根能损害者就是嗔恨心。那么,你自己要想得到真实的功德,并于解脱有把握的话,不修忍辱是不可以的。所以说,我们从内心深处。要对忍辱生起一种定见,并确认在自己的心中。知道安住在三种忍辱当中,如果能这样安住的话,一切的功德,自然能出生;如果不忍的话,所有的过失就由此而产生。所以说,嗔恨心就是无边过失之门,而忍辱是无边功德之门。因此,修行忍辱是一切诸佛佛子的稀有行径。

精进波罗蜜多的支分。颂词说:

即便专修自利声缘众 亦见如救头燃之勤勇

为利有情进则功德生 故当勤作是为佛子行

声闻和缘觉他们虽然是为了自己的利益,都能够好像是救头上着的火一样的勇猛精进;可是,我们现在不光是为利益自己,而是为了三界六道一切如母众生都能够究竟成佛的缘故,在这样广大的发心当中,能不精进吗?所以说只有精进才能产生功德,毫不怯懦的精进,这是佛子所稀有的行为。

像《宝蔓论》当中所说的,所谓精进,是于善法产生欢喜还有殷重心。精进的意义是很大的。有三种精进之门。三种精进是这样的。

起初有被甲精进,就是说见到一切众生的时候,自己的心中升起一种力量,产生欲度众生之想,这时见到了轮回之苦,并且于解脱生起了坚定的信念,于是,就好象身披着铠甲上战场一样,在修行的时候,毫无怯懦,这种让自己勇猛的心力能够坚定生起的精进,就叫被甲精进。

第二种,称为摄善法精进。所谓摄善法精进,就是见到一切善法能够利乐有情的缘故,由自心中生起了欢喜之心,然后精勤愿做,这样的话,就是摄善法精进。

第三种,是饶益有情之精进,就是于一切有情面前见到众生痛苦,生起欲救助之想,然后于救助众生之门当中毫无厌倦,如此称之为是饶益有情之精进。

于这三种精进之门当中经常调伏自心这是很重要的。阿底峡尊者是这样说的:精进是能够产生一切功德之门,那么精进的自性是断弃一切懒散和放逸。所以,我们要经常好好地观察自心是否被懒散所持。比如说在修五加行的时候,有些人今天念了念皈依,明天磕了一两个头,然后就说哎呀太累了,太辛苦了,算了吧,以后再修;或者索性就不修了。如果抱着这种想法,那就是被懒散放逸所持。《正法念住经》说,懒散与放逸是盗窃自己精进之贼。就是说懒散与放逸能把精进全部偷走。所以说,在修行善法的时候,最重要的是好好把握和摄持自己的心,要注意千万不要懒散,心里不要放逸和懈怠。这是非常重要的。寂天菩萨、无著菩萨他们是这样讲的。如果自己没有精进,那么一切善法都不能成就;为了成就善法的缘故,愿我的心中生起精进来。所以说精进需要一种心力。

那么,你自己如何生起这种心力?《正法念住经》里面是这样说的,如果你观察到轮回之苦的时候,观察到生死无常的时候,你会生起被甲的信心。那是生起被甲精进之因。所以我们要经常观察轮回之苦。正如前头所讲的,天道当中的安乐也是无常的,这样来观察轮回的苦,应该知道轮回的无常的自性。但处轮回,即无把握;唯修善法,方趋解脱。如此观察作意就一定能产生精进。就像阿底峡尊者所说,如果没有精进的话,一切的善法皆不得生,而懒散是破坏一切善法之贼。所以说我们在修行时千万要记住,如果没有精进,一切佛法的根本就会为之断失。这一定要小心。

《正法念住经》里是这样讲的,如果没有精进的话,一切善法皆无从得生。所以说,如果我们不修行精进,如果不用三种精进之门都摄自心的话,一切法都不存在了;因为这个时候,懒散和放逸会把一切的功德,都让它渐渐地丧失。所以说,没有精进就没有任何的法,没有任何法能产生加持的意义。所以说,修行精进是一切修行当中的最极殊胜之门。倘若没有精进,一切善法都不得成,这是大家要知道的。所以说精进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我们可以思维一下,声闻缘觉为了获得自己的利益都如救头燃一样,我们现在为了一切众生的利益,为了饶益一切众生的缘故,能不精进吗?所以说,自己在内心深处,要生起坚定的誓愿,一定要断弃一切懒散和放逸;千万不能稍微碰到一点麻烦,就说我明天再修吧;如果这样的话,是你懒散的缘故,是你放逸和懈怠的缘故,那这善法功德是绝对没有办法让他生长出来。因此精进是非常重要的。(待续)


{返回 年龙上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子行三十七颂讲记 六
下一篇:佛子行三十七颂讲记 四
 阿傍大伏藏师会供略说
 灯供仪轨
 佛子行三十七颂讲记 五
 佛子行三十七颂讲记 三
 佛子行三十七颂讲记 七
 佛子行三十七颂讲记 六
 佛子行三十七颂讲记 一
 南卡郎巴的忠言
 开示集萃
 佛子行三十七颂讲记 二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圣者言教 第三课(十五)追求人天乐果的过失[栏目:圣者言教]
 太虚大师全书 目录[栏目:太虚法师]
 心之明性[栏目:其它善知识]
 慈悲与智慧不二[栏目:六祖坛经说什么]
 难遭难遇[栏目:永海法师]
 第十六回 等待悲心[栏目:自然的代价]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五六七集[栏目: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
 专一念阿弥陀佛,也能救度苦厄吗?[栏目:印光法师·问答汇编]
 何谓三藏十二部? What are the Three Treasuries and the Twe..[栏目:宣化老和尚开示 Venerable Master Hsuan Hua's Talks]
 因明讲记十三[栏目:因明学讲记]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