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论语》“颜渊问仁”新思
 
{返回 禅林衲子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353

《论语》“颜渊问仁”新思
文/见愿法师   

  《论语》是个人修身处世的依循宝典,书中处处论及个人的德行修养,去除私欲、进修德业,成就智、仁、勇兼备的君子,为生命提供一安身立命的归处;与佛法息灭贪瞋痴、勤修戒定慧,以成就悲智双运的佛果之道,不谋而合。因此,对于发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修行者而言,《论语》是不可或缺的助道宝典。

  《论语》中,“仁”为最重要的思想观念,可以说,孔子的思想,就是以“仁”为中心的思想,孔子与弟子们常常论及“仁”的涵义及如何实践“仁”。然而,“仁”的涵义究竟为何?孔子在《论语》中并未给予统一的答案和解释,总是因材施教地回答,赋予“仁”丰富及多面的涵义。本文则是以孔门中最优秀的弟子──以德行和好学著称的颜渊──向孔子问“仁”,来探讨“仁”的涵义和实践之道,并从中反思仁德的实践与佛法修行的关系。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问孔子,何为“仁”?孔子回答:“克己复礼为仁”,是从个人修养德行的角度切入来说明“仁”。“克”,从甲骨文来看,字形如同人穿戴盔甲,意指壮士能够胜任艰钜、克服困难,有“克服、胜过、克制”的意思。“克己”则是克服胜过自己;“复礼”,“复”乃反复、回复之意,“礼”则是人类行为的规范。这种规范是发自内心的道德规范,而非仅是外在的约束和法度,故“克己复礼”即是克胜自己种种不合礼之处,无论是外在不合礼范的行为举止,甚至于内心不合礼度的心念、私欲皆须克服,由内而外,由身而心,只要是不合礼的地方都要克制、约束,使自己的心念、行为,合乎正当、合宜的礼度。当能克胜、约束自己种种不合宜的心念和行为时,使之合乎正当的礼度时,此时所作所为即是“仁”的表现。由此可知,“仁”必是个人内在私欲的约束、外在正当行为的展现,从内而外,身心一致地合乎正当的礼度。因此,孔子认为,实践仁德非靠他人,唯有自己实行,才得以成就。

  颜渊更进一步地请问实践仁德的实行细项,孔子答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从视听言动当中,防范、远离不合礼的事情产生。孔子先从大原则说明实践仁德的方法,在于克制自己不正当、不合宜的心念和行为,使之合于应有的礼度,现在又更清楚地指示,要从眼、耳、口、身,亦即佛法所谓的六根来下手,防范自己的身行违背仁德。从这个观点来看,孔子所提出行仁的具体方法,正与佛法从六根门头来防心离过的道理相当一致。

  《法句譬喻经》中有一则公案。佛陀时代,有一位修行人远离尘嚣到水边闲静处修行,由于六根始终攀缘外面的尘境,故十二年来修行无有成就。佛陀慈悲观察其得度的因缘成熟,于是化现成沙门前往度化。一天晚上,两人在水边打坐时,一只乌龟爬到岸上,正好遇到出来觅食的狐狸。狐狸见到乌龟,马上飞奔上前猛咬,乌龟赶紧将头及四肢缩回壳中,狐狸咬了半天,始终无法伤害乌龟,只好悻然离开。佛陀所化现的沙门藉此因缘向修行人说法:“外面的尘境就好像狐狸,修行人就应该像那只乌龟一样,应时时缩起首、尾、四肢,收摄六根,不应放纵六根攀缘六尘,让心念无有止息。”修道人听了,马上止住妄心,专注用功,成道证果。

  这个故事正好与孔子所说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相互呼应。非礼之事,就如同外面的尘境,时时诱惑着我们,让我们步出正当的礼度、轨道,与自己的本心仁德相违背;而六根门头则是出轨的发韧处,一切的烦恼、执着,皆是六根攀缘六尘而来。因此,为防止自身与仁德相违,与清净本心不相应,就必须从六根门头下手,时时收摄,止住攀缘妄想,心就能如同不再摇动的水一般,逐渐地沉淀下来,最后达到心如止水,如实地映照世界万物。若能如此,发之于身的所作所为,则能如实合宜,无有过失。


{返回 禅林衲子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法会有感
下一篇:知恩、感恩、报恩
 这个与那个
 歇下狂心 就是菩提
 网开三面
 原味与加味
 提起觉性善念 探勘快乐活泉
 修行──一条永不回头的路
 护念
 禅修是心灵教育的良方
 断除病因,从生活中做起
 重新出发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高级佛学教本 第卅五课 净土宗 (六)[栏目:高级佛学教本]
 《佛说无常经·临终方诀》要略(释复华)[栏目:临终关怀]
 佛学问题解答系列 12[栏目:佛学问题解答]
 杂阿含经卷第九(二五二)[栏目:杂阿含经]
 如何看透身体的虚幻无常?[栏目:雪漠]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