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6 卷六
 
{返回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白话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104

6卷六


离世修行的因缘

世尊演说菩萨的阿兰若行以後,会中有位大菩萨名叫乐远离行,惟恐佛陀所说,会中的大众,尚有不完全明白的,当即秉承佛陀的威神力,从座位上起立,为诸菩萨,对阿兰若行,作补充演绎,於是普告一切菩萨说:「凡出家的菩萨,安住於阿兰若中,应当这样想:『我是什么因缘,远离世间一切,安住於阿兰若处,修清净妙行?各位佛子,一心谛听,我现在承佛力的加持,为你们分别演说阿兰若行。」

诸菩萨同声说:「太好了,大士!你能为我们及将来求菩萨道的人,说菩萨法,我们是很乐意听的。」

乐远离行菩萨继续对大家说:「一切世间,都有许多令人恐怖的事,出家的菩萨,厌恶世间种种恐怖,所以舍离父母及诸眷属,住於阿兰若处,修远离行。

到底有那些恐怖呢?由於观念的各自不同,所见也并不一样,有等菩萨以执着有一真实的自我,最为恐怖。因为一切烦恼,皆由这我而产生,若没有我,自然也就没有一切烦恼了。

有等菩萨,以执着我的所有,最为恐怖。因有这一占有欲,故起种种恶念,造种种恶业,乃产生种种烦恼。

有等菩萨,却说七种我慢心,为产生烦恼的主因,是很恐怖的。我慢的本质,是恃己凌人,既有此心,对一切善法,不能虚心接受;对一切善人,不能诚心恭敬尊重;於是产生种种烦恼,甚而导致相残相杀,而使自己身败名裂,人格堕落,所以我慢心是很恐怖的。

有等菩萨,认为贪、瞋、痴三毒是产生烦恼的根源,最为恐怖。因为这三毒能使人造种种恶业,以致轮回於三恶道中,受无量苦报,所以三毒是最令人恐怖的。

有等菩萨,以财、色、名、食、睡等五欲之乐,最为可怕。因为世人贪恋於五欲之乐,难免沦堕三恶道,或生没有佛法的世界,或生长寿天,或生而盲聋瘖哑,或为世智辩聪之士,或生於佛前佛後等八难处,不见佛,不闻法,永不得真正解脱。譬如世间有种七步蛇,毒性剧烈,若人被咬,走不出七步,必然毒发身死。一蛇的毒液尚能致人於死地,何况五条蛇,共同咬伤,中毒必更强烈,岂能保全性命?世间的五欲,就像五条毒蛇,每种欲乐,都能引起八万四千微细尘劳,迷惑愚人,使堕地狱、饿鬼、畜生等恶道,或使生於其他五种难处,受各种大苦恼。贪求五欲之乐,已经这样可怕,何况普遍贪恋世间一切尘境。虽然过去有如恒河沙数的佛陀,出现於世,说法教化,但都如白驹过隙,瞬息即逝,这些贪恋五欲之乐的愚痴众生,始终没有机缘见佛闻法。他们常以恶道为家,长住八难之处,以难处为乐园,永远舍不得离开。过去有佛,欲使众生厌弃五欲之乐,特以偈语教化说:

譬如飞蛾见火光,以爱火故而竞入;

不知焰性烧燃力,委命火中甘自焚。

世间凡夫亦如是,贪爱好色而追求;

不知色欲染着人,还被火烧众来苦。

譬如群鹿居林薮,贪於丰草而自养;

猎师假作母鹿声,群鹿中箭皆致死。

世间凡夫亦如是,贪着种种可意声;

不知声能染着人,还受三涂诸苦报。

譬如蜜蜂能飞远,游於春林采众花;

为爱醉象颊上香,象耳因之而掩死。

世间凡夫亦如是,爱着一切受用香;

不知香能染着心,生死轮回长夜苦。

譬如龙鱼处於水,游泳沈浮而自乐;

为贪芳饵遂吞钩,爱味忘生皆致死。

世间凡夫亦如是,舌根躭味以资身;

杀它自活心不平,感得三涂极重苦。

譬如白象居山泽,自在犹如师子王;

欲心醉乱处昏迷,追寻母象生贪染。

一切凡夫亦如是,趣彼妙触同狂象;

恩爱缠绵不休息,死入地狱苦难量。

世间男女互贪求,皆由乐着诸色欲;

人天由此故缠缚,堕坠三涂黑暗中。

若能舍离贪欲心,住阿兰若修梵行;

必得超於生死苦,速入无为常乐宫。

有等菩萨,以贪求很多的财宝为恐怖。对自己的财宝,积聚惟恐不多,日夜不停的追求,且非常吝惜,自己也不肯享受,不要说施给贫穷的众生了。对於自己的财宝,百般保护,生怕有所损失;对於别人的财宝,却又希望使他遭受损毁而减少。以这样的因缘,身死之後,堕大地狱,受无量的苦报,这种苦报,名为第一正感苦果。

这等众生,从地狱出来以後,又受畜生报,身常劳苦,水草都不易得饱食,这样也要经过很长的时间,以偿还损毁他人的财宝。这样所受的众苦,名为第二正感的苦果。畜生报後,再生於饿鬼道中,受饥渴苦,无量千劫中,听不到浆水饮食的名称,不要说是饥餐渴饮了。他的咽喉细如针尖,腹大有如山岳,纵然得到了饮食,立刻就会化为火焰,这样的苦痛,名为第三正感的苦果。

在三恶道中受苦完毕,才能再生於人间,但仍是贫穷下贱之身,听受别人使唤,追求任何财宝,都不能如愿,任何时地,都不能自由自在,这样的余报,名为相似果。一切菩萨,分明知见这种因果关系,因此常怀恐怖之心,所以急求解脱。由於以上所说种种恐怖心理,所以远离眷属,住於阿兰若处,静修清净梵行。

有等菩萨,以如饥如渴的贪爱心,是可怕的。因对於没有得到的一切财宝,日夜追求,贪而无厌,由是而起种种烦恼,造种种恶业,所以菩萨对渴爱心,心生恐怖。

有等菩萨,以出主入奴的各种法见,是令人恐怖的。因为这是所知障的根源,有了所知障,对一切事理、境界,都不能如实观察,更不能如实明了或亲证,所以菩萨对法见,心生恐怖。

有等菩萨,以六十二种外道见解,是令人恐怖的。因为众生一旦入邪见林,就会被各种邪见所迷惑,很难舍邪归正,易入难出,故菩萨对邪见,心怀戒惧。

有等菩萨,以疑心而为恐怖。因对真正的正法起疑惑,自不能信受奉行,所以菩萨对疑心,感到很可怕。

有等菩萨,以断见是令人恐怖的。因为断见的人,一定执着没有後世,否定因果,毁谤三宝,造各种恶业,生大邪见,必堕地狱,所以菩萨对断见,心生恐怖。

有等菩萨,以常见是令人恐怖的。凡具常见的人,认定人生生世世是人,畜生就生生世世都是畜生,其他各类众生,都是如此,不会因善恶业而有所变易,否定善恶因果变易,也会因此造恶,所以菩萨视断见为恐怖。

有等菩萨,观察嫉妬心是可怕的。因不愿见他人荣显,常怀恶心,见他人功德,不肯随喜赞叹等等,必招无量苦报,故菩萨对嫉妬心,感到恐怖。

有等菩萨,以掉举而为恐怖。因掉举而使心神散乱,致禅观不能成就,故菩萨对此,心怀恐怖。

有等菩萨,以不信心而为恐怖。对三宝没有信心,如人没有手一样,虽身入宝山,终不会有所获得,没有信心的人,虽遇三宝,也会一无所得。

有等菩萨,以没有惭心为恐怖。内无羞耻之念,瞒心昧己,广造恶业,而不重法,业障无明,难得见佛,所以菩萨视为恐怖。

有等菩萨,以没有愧疚心而为恐怖。若没有愧疚心,不明是非善恶,忘恩背义,胡作非为,忝不知耻,造恶必然受报,轮回生死,出入三恶道,受无量苦,所以菩萨心生恐怖。

有等菩萨,以忿恨心等为恐怖。忿恨心不但伤人,而且损己,互为仇怨,没有了时,多生多劫中,为进修佛道的障碍,所以菩萨以为恐怖。

有等菩萨,以彼忘失而为恐怖。对於所闻的善法,不能记忆而受持,忘失文意义理,增长愚痴,所以菩萨对此生恐怖心。

有等菩萨,甚至以一切不善的恶业而为恐怖。什么缘故呢?菩萨观一切恶业,为生死因,所以轮回三界,不得超脱,於是而生无量无边恐怖,这种种恐怖,皆能障碍出世胜法,所以菩萨心怀畏惧。

有等菩萨,以贪欲、瞋恚、昏睡、掉举、疑惑等五盖为恐怖的。因这五种烦恼,都能盖覆菩提心,阻碍菩提进路。

有等菩萨,以憎恶心是恐怖的。因憎恶众生,自然就对各种众生,没有怜悯心,既没有怜悯心,当然不会起大悲心,这样就不能普度众生,於菩提行必然退堕。

有等菩萨,以破戒垢为恐怖的。因戒为定慧的根本,若破戒必难成定慧之果,所以菩萨视破戒而生恐怖。

有等菩萨,以忧恼而为恐怖。因忧悲苦恼,必滋生诸多妄想,致心不能专一,妄想交织,一切善业,都难望有所成就,所以菩萨观忧恼而生恐怖。

有等菩萨,以恶作心而为恐怖。因有这恶作心,每有善行,事後必然懊悔,作善而生追悔心,则善业难成,所以菩萨观恶作心而生恐怖。

有等菩萨,认为狂醉是可怕的。因狂醉而失去常理知见,对於一切善恶是非,不能辨识,黑白不分,胡作非为,所以菩萨观此而生恐怖。

有等菩萨,以非时死而为恐怖。因死於意外,很难保持正念,不能随念往生,或随业而入三恶道中,所以菩萨观非时死而生恐怖。

有等菩萨,以妄语业而起恐怖。因为犯了妄语戒,将来生生世世,所有言说,一切众生,都不相信,即使到了果地,说真实语,众生也不信受,所以对妄语而生恐怖。

有等菩萨,认定无常是永恒,以不净为净,以不乐为乐,无我认为是真实的我等四种颠倒妄执为恐怖。因这四种颠倒妄计,是众生轮回生死的主要原因,所以菩萨观此而生恐怖。

有等菩萨,视恶友为恐怖。因结交不善的朋友,必为引诱而造恶业,退失善心,恶业增长,必然堕落,所以菩萨对恶友而生恐怖。

有等菩萨,以色、受、想、行、识等五蕴魔为恐怖。因为由这五蕴假合而成的身心,是从烦恼而生,既成身心,自起无量无边的烦恼,由於这许多的烦恼,广造不善业,受这些恶业的牵引,堕大深坑,求出难期,以此因缘,菩萨乃生恐怖。

有等菩萨,对烦恼感到恐怖。因为大小烦恼,能令生死相续,菩萨心退失,致堕恶道,所以菩萨心生恐怖。

有等菩萨,厌患死魔,对死魔感到恐怖。因生死不能自由,虽发了菩提心,但尚未获得不退转的地步,一旦身坏命终,难免退堕,所以菩萨对死魔心生恐怖。

有等菩萨,对诸天魔感到恐怖。因欲界之内,到处充满了天魔的眷属,阻碍行者修习圣道,诱使退失菩提心,故菩萨对天魔而生恐怖。

有等菩萨,对无记心感到恐怖。因无记心是处於恍惚状态,善恶不分,是非不明,悠悠忽忽,对一切善法,不能精诚进修,空过时日,退失善业,到头来一无成就,所以菩萨视为恐怖。

有等菩萨,对世间的八难,感到恐怖。因为一堕入八难之中,就展转於黑暗境界,生死长夜,难遇光明,不易超脱,所以菩萨心生恐怖。

有等菩萨,观地狱而生恐怖。一旦堕入地狱,就要经无量劫,受大苦恼,难得解脱,所以菩萨心生恐惧。

有等菩萨,观察堕畜生道而生恐怖。因为堕入傍生道中,受愚痴报,没有智慧,经无量劫,难得脱离畜生身,所以菩萨视之而生恐怖。

有等菩萨,见饿鬼道的惨状而生恐怖。因恒河沙数劫中,受饥渴之苦,不但听不到浆水的名称,且难得值遇佛法僧三宝,实在不易解脱饥渴之苦,所以菩萨心生恐怖。

有等菩萨,观想欲界生而感到恐怖。以生於欲界,烦恼纷起,因而造各种恶业,易堕落三恶道中,所以菩萨观欲界而感到恐怖。

有等菩萨,以彼色界而为恐怖。因生色界,虽能威仪具足,清净禁戒,但仍有潜伏的烦恼,能妨碍进入更深的禅定,所以菩萨观色界而感到恐怖。

有等菩萨,对无色界感到恐怖。因三界之中,以无色界最寂静,好像涅槃境界,众生不知,妄执为究竟解脱的涅槃境界,一旦劫尽命终,仍难免随所造恶业,堕落地狱,遭受苦报,所以菩萨观无色界而生恐怖。

有等菩萨,以数数生死而感到恐怖。因一旦生在邪见之家,就难得出离的缘故。

有等菩萨,厌离生死,对生死感到恐怖。因生死中,常有生老病死之苦,此死彼生,轮转不息,常受各种苦恼,障碍菩萨求涅槃道的行持,所以菩萨视为恐怖。

有等菩萨,对世间闲话,感到恐怖。因闲言闲语,常使心神散乱,荒废时日,妨碍善业的缘故。

有等菩萨,观察心、意、识三者而生恐怖。因为心意识三,都是虚妄分别心,因有此心,才有妄境,妄境又成妄因,展转循环,永无出期,而且妄心妄境,变化莫测,行相难知,所以菩萨对此感到恐怖。

若是在家的俗人,常受世俗因缘的牵连,昼夜扰乱,不得安宁,终难逃出五欲的缠缚,不能证到没有恐怖的境地。

过去的诸大菩萨,所以能断除种种恐怖,是因为能离开五欲交织的俗家,安住於清净的阿兰若中,故能证到无所恐怖,乃可收摄身心,求证无上菩提佛果。

将来的诸大菩萨,欲求证无上菩提佛果,也当安住於清净阿兰若中,先证得无恐怖法。

现在十方诸大菩萨,亦因安住於阿兰若中,摆脱一切障道因缘,得无恐怖法,方可求证无上菩提佛果。

你们应当知道,不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菩萨,都须收摄身心,使万念归一,安住於阿兰若,调伏一切妄想,方能永离恐怖,得证究竟菩提圣果。

其次,出家的菩萨,到底应该作什么?想什么?不论昼夜,应当常作这样的思惟:世间所有恐怖的事,皆是由我而产生,由於执着有一实在的自我,才有种种恐怖。一切恐怖皆以我为根本,一切恐怖由我爱而生,一切恐怖由我想而生,一切恐怖由我见而生,一切恐怖有我才有着落。也就是以我为住处,一切恐怖因我而起,一切恐怖由分别心生,一切恐怖由烦恼生,而一切烦恼,由我爱而起。若是我们住於阿兰若处,却不能舍弃自我,以及我所执着的一切,就不应住於这样清净的阿兰若中,倒不如住於俗家。什么缘故呢?若有人执着五蕴假合的肉身,为自我的体相,不应安住於阿兰若。若人执有六道等补特伽罗相的,不应住於阿兰若。若人有自我的执着和我所执的,不应住於阿兰若。若人有法见存在,不应住於阿兰若。若人具有四种颠倒的执着,不应住於阿兰若。

你们仔细的听着,若人修行,执着有一涅槃相可以依恃,并可证得涅槃,尚不应住於阿兰若,何况是执着自我,以及我所有一切相而生诸烦恼,当然是更不能住於阿兰若了。

你们仔细的听着,若有人不着一切相,才应当住於阿兰若处,这就名坐无著道场,一切诸法,皆不可得。

如果能调伏烦恼,心性柔和,与世无所争论,就应当住阿兰若处。对於一切世俗境界,都没有任何执着,应当住於阿兰若处。对色、声、香、味、触等尘境,都无所依恋,应当安住阿兰若处。对一切法,平等一视,没有差别,应当住於阿兰若处。於二六时中,不论行住坐卧四威仪中,都能善自调心,应当住於阿兰若处。若能舍离前说一切恐怖,就应当安住阿兰若处。

各位佛子!扼要的说,於一切烦恼,都获得解脱的,应当安住阿兰若处。若已成就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乃至三十七道品等涅槃因的,应当安住阿兰若处。若能善自修行四无垢性的,应当住於阿兰若处。若是有少欲而知足的人,应当安住阿兰若处。若是博学多闻,而又有智慧的人,应当安於阿兰若处。若能修行空、无愿、无相等三种解脱门的,应当安住阿兰若处。若能永远断除烦恼结,不再受烦恼束缚的人,应安住阿兰若处。若能谛审观察无明、行、识乃至老死等十二因缘的,应当住於阿兰若处。若是为了解脱生死所应作的,都已经做到了,不再流转生死苦海,应当住阿兰若处。凡已证悟见道位,通达诸法真实如如不动的深妙理体,应当安住阿兰若处。

你们应当知道,阿兰若处的种种药草、大小树木等,自生於阿兰若,从不曾感到有什么恐怖,也不曾起任何分别。菩萨摩诃萨,住阿兰若,也是这样,常观自己身心,好像枯树、墙壁、瓦砾一般,对於一切万象,不起分别,自观身心,犹如幻梦,虚而不实,念念衰老,一息不来,便成隔世,由善恶因,随业受报。这无常的身体,生灭极为迅速,这身虚假,终不能久住世间。这个肉身中,并没有真正的自我主宰,也没有我所执着的什么,没有什么众生,没有什么生命,没有养育的,没有什么菩萨凡夫,没有什么数数受生,没有造业的,没有什么知见的。这样种种境相,本来空寂,好像泡沫一般,都是幻生幻灭,如果能念念不忘,常作这样的观察,就不会有任何恐怖感,像那些树木一样,没有恐怖。这时的诸菩萨,得大安乐的无畏生处,这就名为菩萨住阿兰若,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再次,住阿兰若的出家菩萨,不论昼夜,应当常作这样的观想:这阿兰若,是最好修习四无垢性的安乐之处。这阿兰若,是最好修习少欲知足之处。这阿兰若,是对各种烦恼,获得解脱之处。这阿兰若,是能令具足多闻智慧之处。这阿兰若,是伏断烦恼和所知障之处。这阿兰若,是能令人人三种解脱门之处。这阿兰若,是最好证得八种解脱之处。这阿兰若,是最好修习观察十二因缘之处。这阿兰若,是善能断除业障之处。这阿兰若,是证初果预流果之处。这阿兰若,是能证得第二一来果之处。这阿兰若,是能证得第三不还果之处。这阿兰若,是能证得第四阿罗汉果之处。这阿兰若,是能证得辟支佛果之处。这阿兰若,是所作已办而得自在之处。这阿兰若,是舍弃一切生死烦恼重担,证得轻安之处。这阿兰若,是证得空空真如之处。

这阿兰若,是能够修习无量的大慈心之处。这阿兰若,是修习无量大悲心之处。这阿兰若,是最好修习喜无量之处。这阿兰若,是最好修习舍无量之处。这阿兰若,是能使人发菩提心之处。这阿兰若,是能令菩萨修持到十信之处。这阿兰若,是能令修持到十住之处。这阿兰若,是能令菩萨展转增进,修到十信之处。这阿兰若,是菩萨展转增进,修行到十回向处。这阿兰若,是菩萨最好修习四种善根之处。这阿兰若,是菩萨修行六度波罗蜜之处。这阿兰若,是菩萨由初地修行至十地之处。这阿兰若,是能证得六根清净之处。这阿兰若,是最好修证天眼通之处。这阿兰若,是证得天耳通、宿住智、生死智明,以及神境、他心等通之处。

这阿兰若,是能令人生惭愧心之处。这阿兰若,是能使不会放纵身心之处。这阿兰若,是修习信、勤、念、定、慧等五根之处。这阿兰若,是能修证无量无边三昧之处。这阿兰若,是能修得恒河沙数的陀罗尼门而证到自在之处。这阿兰若,是能使悟无生忍之处。这阿兰若,是能使超出三界,永远断除生死之处。这阿兰若,是使勤修菩提圣道,永不会退堕之处。这阿兰若,是降伏一切魔外怨敌,消除业障,能令见佛闻法之处。这阿兰若,是能使证得佛不共最上法门之处。这阿兰若,是修习戒蕴清净之处。这阿兰若,是出生死无漏三摩地之处。这阿兰若,是能够生般若慧证解脱之处。这阿兰若,是能生解脱知见之处。这阿兰若,是修得三十七种菩提分法之处。这阿兰若,是能得解脱十二入之处。这阿兰若,是永离有漏的十八界之处。这阿兰若,是微妙观察十八空之处。这阿兰若,是容受一切诸法空之处。这阿兰若,是增长十善法生长之处。这阿兰若,是增长坚固菩提心之处。这阿兰若,是三世诸佛的赞叹之处。

这阿兰若处,毘婆尸佛,曾於尼陀树下成道。这阿兰若处,尸弃如来,曾於尸利树下成道。这阿兰若处,毘舍如来,曾於阿尸婆多树下成道。这阿兰若处,俱留孙佛,曾於无忧树下成等正觉。这阿兰若处,俱那含牟尼如来,曾於优昙树下成等正觉。这阿兰若处,迦叶如来,曾於娑陀树下成等正觉。这阿兰若处,释迦如来,於毕鉢罗树下成道。你们应当知道,阿兰若有如上所说,种种无量无边功德殊胜利益。」

当时乐远离行菩萨,并为大众以偈说:

出家菩萨住兰若,当作何念及何业?

世间所有诸恐怖,皆由我见我所生。

若能断除我我所,一切恐怖无所依;

若有能执我见心,毕竟不成菩提道。

涅槃常住皆无相,何况烦恼非法相?

不着诸法及众生,心无诤论修正念。

四威仪中调伏心,应住兰若常寂静;

能断烦恼心知足,住於兰若空寂舍。

入三解脱无相门,住於兰若离尘垢;

能观十二因缘法,四谛二空真妙理,

世间八法不倾动,如是大士住兰若。

能观自身如枯木,亦如水沫及幻梦,

不着二边平等相,如是萨埵住兰若。

罪业缠缚无常身,本来虚假元无实;

我法二执及罪相,於三世中不可得。

自身他身无有二,一切诸法亦如是;

谛观法性无去来,如是菩萨住兰若。

栴檀涂身及赞叹,以刀屠割并骂辱,

於此二人无爱憎,如是菩萨住兰若。

出家乐住阿兰若,昼夜应作如是观:

阿兰若处真道场,一切如来成正觉;

阿兰若处妙法空,出世正法之所生;

阿兰若处圣所尊,能生三乘圣道故;

阿兰若处圣所宅,一切圣贤常住故;

阿兰若处如来宫,十方诸佛所依故;

阿兰若处金刚座,三世诸佛得道故;

阿兰若处涅槃宫,三世如来圆寂故;

阿兰若处大慈室,菩萨住此修慈故;

阿兰若处是悲田,三世诸佛修悲故;

阿兰若处六通室,菩萨於此游戏故;

阿兰若处大无畏,能断一切恐怖故;

阿兰若处三摩地,诸求道者得定故;

阿兰若处陀罗尼,诸持咒人神力故;

阿兰若处善法堂,增长一切善法故;

阿兰若处菩提室,菩萨修道得忍故。

若欲永超三界苦,菩萨涅槃当修证,

徧周法界利群生,应居兰若菩提室。

所修六度四摄法,回施三有及四恩,

自他俱入甘露城,同证一如真法界。

那时乐远离行菩萨摩诃萨,为大家说偈完毕,佛陀当即嘉许说:「很好!很好!善男子!你为会中大众,以及将来的求佛道者,分别演说阿兰若处的殊胜功德,利益安乐,使现在和将来的一切众生,都趣向菩提正直觉道。你所成就的无量功德,千佛共说,也说不完的。」

那时会中的智光菩萨,并无量阿僧只菩萨大众,听了上说阿兰若处的最胜功德,当即得闻持陀罗尼门。有无量众生,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得不退转。千亿众生,远离尘垢,得法眼清净。

观身法要

当佛陀嘉许乐远离行菩萨之後,弥勒菩萨摩诃萨,接着从座位上站起来,偏袒右肩,跪着右膝,两手合掌,恭敬地对佛陀说:「我们已经领悟出家的大菩萨,厌离世俗环境,住阿兰若,能调伏自心,修无垢行;然而这些菩萨,安住清净的空闲处,对於自身,又应当怎么样观察呢?」

佛陀慈和地嘉许弥勒菩萨说:「很好!很好!善男子!你为了众生,发大悲心,请问如来人於圣智的观察妙行法门。你仔细的听着,我现在就为你说。」

弥勒菩萨恭敬地说:「是的,世尊!我非常乐意恭听。」

佛陀继续说:「善男子!出家的菩萨,住在阿兰若处,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於行、住、坐、卧四威仪,都要微细的观察,这个有漏的身体,有三十七种不净的秽恶之物,没有什么可爱的,是脆弱而不坚固的。当观想这个身体,犹如一件未经烧炼的坯器,外表以彩色金银等七宝装饰,看起来非常美观,可是内面却以粪秽等种种不净之物,填得满满的,两肩担着,随这坯器而行,凡是见到的人,皆生爱乐之心。不知这坯器中,充满污秽之物,且有六条黑蛇,隐藏其中,只要有一蛇蠢动,坯器就会破坏,毒害恶臭,令人不堪忍受。世间的人,庄严其身,就好像彩色的坯容器一样,外表美观,内藏污秽。贪、瞋、痴三,名为心病,风黄痰癊,名为身病,这内外六种病,能为害身心,就如同六蛇,潜藏於坯器内一样,一一蛇动,坯器就会破坏,一一病发,身体就会无常。善男子!出家的菩萨,处於空闲之处,这样观察自身,名为第一不净观相。

出家的菩萨,不论日夜,又观自身,臭秽不净,犹如死狗。什么道理呢?因为狗身也是以父母的不净缘而出生。

出家的菩萨,又观自身,如蚁子台,为群蚁集聚之处,时有白象来至台边,以身触台,台即崩碎。善男子!这台就是所谓五蕴之身,白象是为琰魔罗使,身归後世,即如白象毁台。

出家的菩萨,又观自身而作是念:我现这个身体,从头到足,无非是皮肉骨髓等共相和合,以成身体,犹如芭蕉,层层剥去,最後成空,中间并没有不变的实体。我们若将皮肉骨髓分解,也就没有了身体的相状。

出家的菩萨,又观察自身,这身体并非坚强有力,只是一层薄皮包裹着,如土墙涂上一层粉浆,亿万毛发,如草生於地面,微细风大,出入毛孔。这脆弱的身体,刹那不停地向衰老败坏转变,一个有智慧的人,哪里会贪恋这不坚实的身体。

出家的菩萨,又观察自身,好像饲养一条毒蛇,终归自受其害。我现虽以饮食衣服等,养护这身体,但不能知恩报恩,最後还是要使我堕落恶道。

出家的菩萨,又观察自身,譬如怨家仇敌,伪装亲友,一旦得到机会,便暗下毒药,害他性命。我身也是如此,并非真实,终致无常,非圣爱故。

出家的菩萨,又观想自身,犹如水上的泡沫,虽然五颜六色,像琉璃珠,美丽可爱,但是刹那不住,起灭无常。人身也是如此,念念变迁,不能长久的缘故。

出家的菩萨,又观察自身,和化现的城市一样,虽显现城市相状,但到底不是实有。现在我身,也是这样,不过四大假合,暂时的幻现。

出家的菩萨,又观想自身,犹如影像,似有而非真。

出家的菩萨,又观察自身,譬如强大的敌国,侵掠我领土。现在我身,也是这样,烦恼的怨敌,侵掠我善根。

出家的菩萨,又观想自身,犹如朽烂的舍宅,虽加修补,仍当崩塌。我身也是这样,虽百般爱惜保护,终难免死亡。

出家的菩萨,又观想自身,好像隣近怨敌强国,城邑人民,常怀着恐怖心理。现在我身,也是这样,时刻畏惧死神的降临。

出家的菩萨,又观自身,犹如无量的乾柴,猛火燃烧,越烧越盛。我身也是如此,以贪爱火,烧五欲乾柴,贪心增长,没有了时。

出家的菩萨,又观自身,如新生的婴儿,慈母怜爱,常加守护。我身也是这样,若不能奸奸守护这带病的身心,就不能有所修证。

出家的菩萨,又观自身,本性不净,譬如有人厌恶煤炭的黑色,用各种方法,以水去洗涤,不管怎样洗涤,黑色仍旧,甚至把炭洗完了,也是徒然。我身也是这样,诸多烦恼,身心不净,假使用大海水,尽未来际,洗之无益,亦如洗炭。

出家的菩萨,又观察自身,如以油浇於柴草上,引火焚烧,又遇大风,自是势不可止。这身体也是如此,名为五蕴薪,浇以贪爱油,纵瞋恚火,加以愚痴风,永没有熄灭的时候。

出家的菩萨,又观察自身,犹如恶疾,是四百四十种病的寄托之处。也好像大肠,是八万四千虫所寄生之所,是无常之处,一息不来,便成隔世。也像非情,神识易於脱离,即同瓦石的缘故。也像河中流水,刹那前後各异,不得暂住。也如压油,这身常受劳苦的压榨。也如失去父母的婴儿,无所依靠。也如被蛇所吞的虾蟆,没有救护者,永及心所法,皆不可知,如无底洞,深不可测。观人对於五欲之乐,贪求无厌,常不知足。因观人受断见与常见的系缚,常常不得自在。观人不知惭愧,虽蒙眷属养育恩爱,一旦死神到来,就撒手随死神而去。观这身如死尸,现虽未死,但日夜不停,刹那刹那步向衰老接近死亡。观这身唯受各种苦恼,没有真正快乐。观这身乃苦的依托处,一切苦痛,都是因身而起,若没有这身体,众苦皆无所寄托。观身如空寂的村落,中无主宰,身中也没有一真正的自我以为主宰。观身毕竟是空幻的,因愚痴众生,遍计所执,妄自构画而成形影。如空谷传声,都是虚妄的显现,并非真实。观身也如船舶,若没有船师操纵,就会漂流而沈没。也如大车,能运载财宝,什么道理呢?乘於大乘,可到达菩提彼岸。

善男子:出家的菩萨,这样的月夜观察,并不是教人不爱惜这个身体、而是教人珍陪这身体,用这五蕴合的幻身,修出世的菩提圣道,将来广度众生,出生死苦海,便是自度度他的大乘身了。」

世尊演说以上法要之後,又再叮嘱弥勒菩萨说:「善男子!照以上所说修行,这就名为出家佛弟子所观法要。若是有佛弟子,发菩提心,为了求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安住於阿兰若处,修习上说三十七种观法,也教他人依这法要修习,或是解说、书写、受持、读诵,舍弃自我意识及我所执着一切,永远断绝对世间五欲之乐的贪着心,就能成熟坚定不栘的信心;为求菩提大道,不惜身家性命,何况世间所有珍宝?更不会去重视了。这样必然能现身究竟圆满成就一切如来金刚智印,於无上圣道,将永不会再退转,六度万行,速得圆满,迅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果。」

佛陀说法完毕,当时会中就有八万四千新发意的菩萨,深厌世间,得大忍力,於菩提道上,不再退转。百千婆罗门,发了菩提道心,且信根成熟,得不退转。三万六千善男子、善女人,远离尘垢,得法眼净。

 


{返回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白话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7 卷七
下一篇: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5 卷五
 瑜伽师地论 本地分 修所成地第十二
 那先比丘经 第四十四问 两人同死何者先投胎?
 摄类学 第二章 法之三相及周遍
 法称“逻辑一滴”的分析(虞愚译)
 大日经 略评
 比丘尼传 5 梁 禅林寺僧念尼
 盂兰盆经 THE BUDDHA SPEAKS THE ULLAMBAN..
 杂阿含经卷第八(一九七)
 阿毗达摩·清净道论 15.说处界品
 杂阿含经卷第九(二四○)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有情习以为常的错见[栏目:刘嘉诚博士]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骆海飞)[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9 佛今在何处[栏目:石头路滑]
 佛教入门 三十四·印度佛法的三个时期[栏目:佛教入门]
 大智度论阅读笔记 第五十八卷(2/4)[栏目:大智度论阅读笔记·学诚法师]
 那您是否执著对真理的追求和对内心的塑造?这样的执著是否会对您造成痛苦?您是否应该放弃这样的执著?[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九九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二集]
 博大精深的佛教 走向佛教的光辉生命[栏目:能弘法师]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三四四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四集]
 以污浊的心念佛持咒无法得到清净[栏目:达真堪布]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