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 ~ 包括人的情绪、个性、作风、生活习惯、思想意识。
佛法教育不能没有准则,任其自流
本次提要:
■ 佛弟子不能成为一个没有教育的人
■ 只知受苦是报应,不知苦的来源,就不是佛弟子的智慧
■ 今天成为佛弟子,就要接受佛陀的教育
■ 办学就是为了教育,只介绍佛学知识等于查佛学辞典
■ 老师讲得很深,虽然听不懂,但我总是毕业了
■ 不要把佛法变“古董”,只供欣赏,没法使用
■ 佛法教育不能没有准则,任其自流
佛弟子不能成为一个没有教育的人
释迦佛在娑婆世界讲法49年,这么丰富的教言,你不要听,你即使整天唸佛,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讲经,你也听不到一句法,你靠谁来教育你?结果你变成了一个没有教育的人。很多人已经被这种不要法不主张教育的老思想危害了,成了牺牲品,还醒不过来。都被简单的一顶一顶帽子扣住了,迷迷茫茫。
只知受苦是报应,不知苦的来源,就不是佛弟子的智慧
什么简单的帽子?“苦是自己业障呀”。这顶帽子一扣,就样样都不研究了。业障也是自己的问题,自己什么问题?是你没有接受佛陀的教育,你本人没有接受教育,你对孩子也没有教育,却认为“受苦是报应”,那么是今世的报应还是前世的报应,“当然是前世报应了”。佛弟子怎么会变成这么无知了?应该你和你的孩子都没接受教育的报应。
今天成为佛弟子,就要接受佛陀的教育
我对子女从不宠爱,女儿结婚也没有排场,就是自家人相聚吃顿饭。孩子小的时候,我就跟他们说,“我父亲死的时候,没有留给我一分钱,以后我也不留给你们一分钱。”等到大女儿要结婚了,我就把她平时存在我这里的工资拿出来,“这是你的工资,你拿去办事吧。”还跟她说:“利息我拿下来了,(众笑)这是你供养爸爸。”她还不要呢,她说:“爸爸,我已经够了。”从小我就教他们唸经,每天都是先唸经后吃早饭,再背书包上学,天天如此。
所以人要接受教育,每个家庭给我们的教育参差不齐,现在我们成为一个佛弟子了,赶快从头学起。教育是很重要的,所以你们来这儿学习,就要接受教育。
办学就是为了教育,只介绍佛学知识等于查佛学辞典
办学就是教育。我对佛学院了解得很清楚,一般佛学院的教育方式只是介绍佛学知识。至于怎么样改变自己,只能靠你自己教育自己了。而且讲佛学知识也是干巴巴的,就等于是查佛学词辞典。有的人佛学院毕业了,佛法道理还弄不清楚。弄不清楚就弄不清楚吧,反正我已经毕业了。
老师讲得很深,虽然听不懂,但我总是毕业了
我在一个佛学院任教时,有个高中生,算是文化水平最高了,请他做班长,他说:“差不多佛学院我都去学过,有的问题,我到现在还没有弄懂,可是来到这里,傅老师给我讲课,我一听就懂,问题也就解决了。”原因在哪里?他说:“本来我只有一个问题不懂,别的老师用了十个法相名词来解说,结果我变了十一个不懂。”真好像去查了本佛学大词典。这样把佛学搞死喽,没有生命力喽,有的还自我陶醉,“我学过什么什么了,我佛学院毕业了,我的老师讲起课来可深啦,就怪我根基太差,大部份听不懂,但我总是毕业了。”
不要把佛法变“古董”,只供欣赏,没法使用
比如讲起“如是我闻”来,“如者如如不动也”,“如是我闻”跟“如如不动”有什么关系?“法尔如是也”,“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也”。(众笑)即使每一本经都抓一句来作解说,也不好懂啊。这样把佛法变成只能欣赏,却没法使用的古董啦。“明朝有位大德,怎么说怎么说,唐朝有位什么人,怎么说怎么说。”全搬古董,人家一听明朝、唐朝,高兴了,其实双方都不懂。如果把佛法讲得你懂,就有人要说闲话,“这个老师讲法,怎么我全听得懂?”他认为:真正的佛法就是之乎者也、摇头晃脑,不懂不懂的,这才叫佛法。
佛法教育不能没有准则,任其自流
所以,你们今天能来学习,这是你们过去世的特殊因缘。你们这一代,封建一套的教育方式打倒了,新的一套教育方式没有树立起来,青黄不接,任其自流,每个家庭愿意怎么教育就怎么教育,今天佛学院的教育大都也没有标准,没有准则。今天你们能来接受佛陀的教育,要抓紧啊。要活学活用,要结合生活,要结合每个人的心理,每个人的个性,好的要学习,不好的要改正,要按照佛法来培养好佛弟子的性格。今天讲到这儿。(2001.6.23 第十二讲完)
人格心理学 (51)
—— 学佛智慧,圆满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学 ~ 包括人的情绪、个性、作风、生活习惯、思想意识。
只对自己发生兴趣,
会形成种种不良的个性情绪
本次提要:
■ 只对自己发生兴趣,会形成种种不良的个性情绪
■ 自私的喜欢和爱,看问题也会偏
■ 佛是觉悟的观点,众生是迷茫的观点
■ 一切皆无常,何必把过去的偏见抓得这么牢
只对自己发生兴趣,会形成种种不良的个性情绪
自我中心的人只对自己发生兴趣,所以会形成种种不良的个性,起种种不良的情绪。我们前一次讲到父母对子女的态度,由于父母对子女的爱心,所以看问题也有点偏了。一般父母哪个孩子对他比较听话,个性相似,或者相貌相似,他就特别喜欢。父母为了表现自己的骄傲,经常向别人提自己孩子的长处,以孩子的长处作为自己的骄傲,这已经失去了公正的态度,虽然长处应该看,但也应该看到他的短处。还有的父母由于内心对自己的爱,往往缺乏对别人的耐心与关怀,最后出现了怕麻烦,关心自己超过于关心别人,哪怕是自己的孩子,日子长了,“关心”两个字也往往会放松,所以父母的爱,也是有种种的偏差。
自私的喜欢和爱,看问题也会偏
一般人都有凡夫的这种自私的喜欢或者爱,所以看问题也会偏。在社会上男女青年之间,不是往那边偏,就是往这边偏,所以有句话:人生最容易犯错误的时刻就是恋爱时期。心里一起爱慕心,看人就偏了,看他什么都好,其实这个人有毛病、有缺点,可是他不容易看到,即使看到,一会儿就忘了,不会放在心上。人家跟他提出来,他笑笑:“人哪能十全十美?”而谈到他由于爱慕心而起的观点,那是滔滔不绝谈个不完。假如有一天,感情上起了风波了,从爱慕心变成讨厌心,再看这个人也是把人看错了,评头评脚,总觉得不好,看不入眼,意思就是不够他标准,那你自己呢?“我个子比他高。”这样的观点就很难正确。
佛是觉悟的观点,众生是迷茫的观点
佛是觉悟的观点,众生是迷茫的观点,迷在哪里?一有了错误的感情,包括并不是男女的,只是普通人与人之间的错误感情,喜怒哀乐,马上看问题不正确。人间的相聚、共事,全是那样。平常听话就能听得出来,一个人说别人不好的时候,总带有几分说自己的长处,一举两得,一方面把别人贬低,一方面把自己抬高,满足自己烦恼的心态。结果看待一切问题,处理一切问题,加入了一个东西,就是情绪。这样考虑问题也考虑不好,研究问题也研究不好。往往十分钟就能解决的一个问题,结果两个小时都没办法解决。为什么?你说你的,他不一定听你的,他说他的,你不一定听他的,都在感情的圈子里跳不出来。
一切皆无常,何必把过去的偏见抓得这么牢
心里种下了这种种子,以后就麻烦了,以后可能会转变,不过一下子转变不过来,以后每提起这个人,每看到这个人,每跟这个人接触,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人,第一个心态就是印象不好。其实这一次跟从前已没有关系了,假如别人提醒他,“你怎么这个态度?”“你不知道,这个人过去怎么怎么,所以我这么这么。”意思他过去太坏,我比他好得多,所以我今天值得自傲,他应该尊重我,我何必尊重他?这都不是佛教的观点。佛教的观点,一切皆无常,你的观点也要改变改变,根据当时的环境,当时的情况,来起个正确的观念。佛教是辩证的,根据什么情况说什么话,可是众生就这么个脾气,放不下。有的与邻居吵一次架,竟然十年不说话,听到一句怄气的话,四、五年忘不了。我们是学佛法的,应该要牢记,一切皆无常,刹那刹那在变,何必把过去的观点抓得这么牢?
人格心理学 (52)
—— 学佛智慧,圆满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学 ~ 包括人的情绪、个性、作风、生活习惯、思想意识。
不认错的感情,会对错误自以为荣
本次提要:
■ 不根据现实看问题,就会上当
■ 赶快把凡夫愚痴的感情改一改
■ 不认错的感情,会对错误自以为荣
■ 由于盲目崇拜,成了依人不依法
■ 听法起欢喜,批一句就怄气
■ 愚昧加感情,都来自“自我中心”
■ 诽谤造成了善知识度众生上的困难
不根据现实看问题,就会上当
从相反方面来说,他如果一直认为人家过去表现得好,有人提醒你:“你小心啊,最近他烦恼很重。”他听也不听,“我了解他的,过去我一直跟他一起,他过去怎么好怎么好。”这种人容易上当。过去确实很老实,现在变了骗子了,不根据现在来看问题,上当就是这么上的。这样你就离开了释迦佛所教导的“一切皆无常”。
赶快把凡夫愚痴的感情改一改
有些人对某些人某些看法始终不变,即使你给他指出事实,他也变不过来,“你是说得没错,不过我认为他还可以”。他还跟你讲一些这个人可以的事情,来冲淡别人给他的提醒,为什么会这样,有感情啊。所以赶快把凡夫的感情改一改,佛教的感情是具足智慧的感情,可不是愚痴的感情。
不认错的感情,会对错误自以为荣
我这几年有深刻体会。每次讲法,没有人说我讲经说法讲错了,而且非常赞叹,“老师说得都对”,“老师弘扬的是正法”。但是也听到另外一些话,“不过老师太正了。”太正也变了不好了,这是因为他对某些错误的现象抱有感情,由于他过去也参加过这种事情,参加的时候还自以为荣,现在一下子转变不过来。
由于盲目崇拜,成了依人不依法
还有一句话,“傅老师讲起法来老是训人”,我也承认我是训人,可是也没有人说我训错了,有人说虽没训错,就是训人不好,连古德的某些话老师都要指出:某句话不对,某句话有一点说不通,某些话有矛盾,某些话有偏见。如果他思想上崇拜那个人,他就接受不了,人都没有见过面,就说“我是皈依某某大法师的”,一副样子就了不起,傲慢得很,以别人的名望来作为自己的傲慢。何必呢?老是把自己这个“我”这么突出干什么呢?有的人佛法还没有学多少,就对名大的人盲目崇拜,也不知是对是错,成了依人不依法。
听法起欢喜,批一句就怄气
有句话“只要一句,样样不要。”你们在此地听课的同学,以及来旁听的居士,肯定不同意这句话,假如你同意了,那你来听课干什么?有人一听到批判这句话,即使他也觉得这句话确实不对,但又觉得你批判得过份了,因为他心中自己树立起一个偶像,很难倒下去,即使他听佛法越听越欢喜,心里也会怄气,心想:“你讲法就讲法,人家说管说,管你什么事情呢,你不同意就不同意,人家同意就同意,你分析它干什么呢?竟然批评到我崇拜的那个人身上去了。”这里边肯定有感情。
愚昧加感情,都来自“自我中心”
好比一个人,听到别人在批评某一个人的话,可是这个人刚刚是他好朋友,他不会坐在旁边越听越高兴,好朋友即使不在场,也帮他争辩几句,或者扭转屁股就走。其实他心里也明白,“你们说的没错,确实有那么个事情”,他就听不进去。那些受了邪教影响的,就是强调这种对邪教信仰上的感情。开始是信佛法的,接受了邪教思想后,对佛法一点没有感情了,如果你一讲到他们所接受的邪见不对,他们会招集很多人来围攻你。这可怕的错误和愚昧也都是从自我感情出发,也都来自自我中心。
诽谤造成了善知识度众生上的困难
应该怎么样?如果这个人诽谤、胡说八道,败坏一个充满菩提心、充满正知正见善知识的名望,使很多众生知见偏差,影响了对善知识的信心,造成他度众生困难,那个时候你应该起来说话,替谁说话?替佛说话,替法说话,替善知识说话,要对三宝有感情。
人格心理学 (53)
—— 学佛智慧,圆满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学 ~ 包括人的情绪、个性、作风、生活习惯、思想意识。
要善知识依他不依法,善知识就不起作用了
本次提要:
■ 因感情上的崇拜,就会违背佛法而生偏见
■ 怕接受佛陀的正见的人,会有成就吗?
■ 理论还得从实际中去观察,才得明了
■ 时代不同,善知识的教授就更为重要
■ 要善知识依他不依法,善知识就不起作用了
自傲~只看他人短,不看他人长
只想自己长,不想自己短
因感情上的崇拜,就会违背佛法而生偏见
讲私人感情,对看不起自己的人,就看死他,乃至于听到他的名字,心里就像针刺那样,看见他的照片眼睛就要出火,总是认为这个人在我这儿不值得一提。自己对某人有感情,有好感,有崇敬的心理状态,乃至于过去有友谊,哪怕几句话讲得很投机,也种下了种子,不管什么事情,全帮忙,全帮他说话。
举个例子说,听法师说临终时中风,往生是没希望的,不管是大中风小中风,因为意识模糊,如果意识模糊,即使助念也没有用,因为他什么都不知道,可是由于自己或者很多人,对这个人崇敬,有感情,就说“肯定往生”,佛法道理也不讲了,全偏掉了。
怕接受佛陀的正见的人,会有成就吗?
如果这个人是你一向崇拜的——当然是指盲目崇拜,你产生了感情,不仅仅是你把他看成很高很高,你会由于你崇拜他,所以你也高起来了。而且高起来以后,保护自己这种傲慢的心态很牢固,不能受任何的刺激,正确的观点一律拒绝,好像如果接受了佛陀的正见,他就会像皮球泄了气,一辈子瘫在地上了。如果不改变这种心态能修行成就吗?
理论还得从实际中去观察,才得明了
所以说“放下我执”,如果光从法相上去解说,还远远不够,人有他的生活环境,有他的时代背景,各个时代人心都不同,形成的家庭气氛,人际关系,社会状态都不同,所以还要分析到现实生活中去,否则你仍然抓不着,仍然很难改造自己,因为你脱离了实际。理论是理论,这个理论还要结合实际,你才能观察得明了。
时代不同,善知识的教授就更为重要
那佛当年为什么不讲清楚呢?两千五百年前佛当年的弟子,在当时的年代,他们没有这种脾气没有这种心态,或者并不强烈。他们有他们当时的习气当时的风气,即使讲了,那个时代的人也要听得打瞌睡。佛讲:“过两千五百年以后,这些人喜欢卡拉OK了”,“请问世尊何为卡拉OK?”(众笑)
现代人到老了还在跳迪斯科,跌死了就要哭,所以叫“跌死哭”。(众笑)这是我的解说。你别说“傅老师这张嘴巴那么凶,人家跳迪斯科跟你有什么关系?”我是跟信佛的人讲呀,何必跳迪斯科呢?老人骨头老化了容易跌碎呀,还不如修修禅定。所以无论什么时代的善知识都是极其重要的,只要他严格遵守佛教的原则,弘扬正法,书本上的记载,佛学词典上的法相名词,可没有善知识教授的这些话。
要善知识依他不依法,善知识就不起作用了
今天我中午起来,听到远处有超度亡人唸佛的声音,就像无可奈何的叫喊声,心里不由起了个念头:“唸佛为什么不好好唸呢,唸佛应该精神饱满,声音很平和地唸,这样才显示出对佛的恭敬。比如你到佛那里去,像打瞌睡那样叫声:“世——尊——”佛听了也不会欢喜。我年轻时在居士林唸佛,声音和雅,充满朝气,旁人听了也欢喜,如今我还保持着我从前唸佛的状态。我从前有个同事,他去过日本,他告诉我,日本人唸佛那可真是精神抖擞。我说这个话可并不是说唸佛不好,而是说唸佛的人没有唸好。可能有些人会听不进去,说我老是喜欢批评人,所以到了末法时期啊,善知识的指导不起作用了,不是他听善知识的,善知识要听他的。你听他的,照他的意思讲,他就说你好。这些人都在保护自己的感情,当然这些感情都来自“自我中心”。
人格心理学 (54)
—— 学佛智慧,圆满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学 ~ 包括人的情绪、个性、作风、生活习惯、思想意识。
荣耀图享受,世智邪辩人会对释迦佛也不服气
本次提要:
■ 少年得志傲慢放不下,一辈子没好日子过
■ 荣耀图享受,世智邪辩人,会对释迦佛也不服气
■ 说歪风邪气容易证实,说自己难使人信
■ 我有凡夫心态,由紧张引起的障碍,也起源于“自我中心”
■ 不被重视,无人要我,所以我是自己进了佛门
少年得志傲慢放不下,一辈子没好日子过
有人说现在出家人很难度,我说居士也难度,现在居士也很傲慢。最好度的是社会上处处倒霉傲慢不起来,这些人心想:“谁都不可怜我,还是进佛门吧,菩萨会可怜我。”进了佛门什么也不懂,一张白纸好画最美丽的图画。如果你在社会上稍微有一点得意,少年得志,最后的苦境不得了,因为他养成了傲慢,得志当然以我为中心,傲慢放不下。中年起风波,晚年失败,这个人一辈子没好日子过。
荣耀图享受,世智邪辩人,会对释迦佛也不服气
法国从前有个拿破仑,英雄一世,结果失败了,放逐到孤岛上,这个日子难过啊,就像有本小说《鲁滨逊漂流记》里的鲁滨逊,因为船坏了,在孤岛上,跟猴子鹦鹉一起过日子。其实他的日子还好过,拿破仑的日子可不好过了,回忆当年何等荣耀,如今这般落魄,气没地方出,结果在孤岛上整天拿刀砍树,出出气。历史上诸葛亮三气周瑜,还不是把周瑜气死了?人家说因为周瑜太小气,我说还包括周瑜的傲慢,受不了。一个傲慢的人你气气他,当然你要气得像诸葛亮那样地厉害,准会被你气死。诸葛亮有一次派人送给周瑜的礼物,竟然是几件妇女的衣服,把他这样的盖世英雄看成女流之辈,他气得吐血而死。所以一个人知见、感情不端正,有什么好处呢?这一生受苦受难,而且人家来度你也很困难,在社会上大名望、大富豪很难度,佛也说大名望,大富豪、有学问的人很难度,这种人世智邪辩,他不服气呀,乃至对释迦佛也不服气。
说歪风邪气容易证实,说自己难使人信
有人总认为傅老师喜欢说人家,虽然不指名也是说人家,他怎么不说说自己?其实我也常说自己,不过说得不多就是了。为什么?我讲我自己,你心里想:傅老师这是给我们启发启发,他可能是编故事编出来的。其实我在日常生活中看到某种景象,有一种敏感,能够体会得很快,容易使你们得到证实,所以我一说人家,你们都看得见。比如我说现在的寺庙,很多地方都卖门票,“对啊,是卖门票哇”,假如我说,“我从前也帮人家卖戏票。”谁看见了?
我有凡夫心态,由紧张引起的障碍,也起源于“自我中心”
我今世能信佛,前世可能也有善根,而且我信佛确实很虔诚很恭敬,可是我照样有凡夫心态。我从前讲话有毛病,我年轻时一直很苦恼,俗称怀里揣着兔子生活,或者说自己像墙角一颗小草,那些大人先生只会歧视,而不会关心。我看见人是脸红心跳的,那当然是紧张的表现了,能逃得了就逃。那时在单位工作早晨一小时的学习我天天迟到,其实我早就到了,我躲到厕所里去,到最后十五分钟我才出来;有电话机的桌子上不敢坐,因为怕接电话说不出话来,那是不是哑巴了,哑巴还没有像我这样苦啊,叫磕巴,连自己的名字都讲不出来,那么严重。
所以当初我也有出家的念头,一方面是心里有爱慕的心,出家好啊,实际上也包括我的痛苦。我跟妈说,“你让我出家吧,我在人间实在应付不了。”结果到了庙里一看,庙里也要开口说话,也要学习,吓得我又不敢出家了,真叫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我特别喜欢唸经,我唸经从不磕巴,真痛快,获得了语言的自由,这时难免有一点凡夫心态:佛是大慈大悲,即使我前辈子谤了佛,你也原谅我吧,为什么要让我今世受这么多苦?后来我就明白了,这不过是由于紧张引起的恐怖心理,由执着引起的障碍,也起源于“自我中心”。
不被重视,无人要我,所以我是自己进了佛门
我年轻时候,只要我不开口,谁看见我都喜欢,说我很文雅,躲在房里像一个绣房姑娘,看见人脸就红起来,念小学的时候常受人欺负,我要走到我座位上去,一个男生一条腿一横把我挡住,一个大女生说:“你怎么欺负他?”当学徒时躺在沙发上睡觉,有一天听到别人说了我一句话,“看他现在躺着多好,一说话就不行了。”其实我没睡着,这句话我到现在还没有忘记,够刺激了。要不是我说话口吃,早就给社会上人拖走了,到后来没人来拖我,我只好自力更生,如今我看那些有善根的,现在当老板做总经理的,还不如我磕巴好,半天说不出一句话,谁跟你做生意啊?谁把你拖走?所以我是自己进的佛门。
我进了佛门,磕巴就好多了,有时候一着急还会有口吃的现象。如今我能有滔滔不绝讲话的能力。能海上师有一次讲法就说,“上海有个傅居士,唸文殊心咒,磕巴唸好了。”
人格心理学 (55)
—— 学佛智慧,圆满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学 ~ 包括人的情绪、个性、作风、生活习惯、思想意识。
学得多,体会多,善思维,
觉悟高,就能掌握自己
本次提要:
■ 居士难度,习气太重,处处以自我为中心
■ 道场搞不好,因人人想当老大
■ 只看人短不看人长,只想己长不想己短,心就会偏
■ 为了培养人才,我不主张光看别人长处,不看别人短处
■ 要男女平等,既要解放妇女,也要解放男子
■ 起觉性看他人短处,为了度他;起烦恼看他人短处,会伤害他
■ 学得多,体会多,善思维,觉悟高,就能掌握自己
居士难度,习气太重,处处以自我为中心
如果社会上平步青云,趾高气扬的人,带着傲慢进佛门,能看得起师父已经算不错了。居士很难度啊,社会上的习气太重了,执着于世俗生活中的享受,执着于别人对你的捧场、奉承,执着于自己做了头了,发号施令,执着于在世俗生活中养成种种的心态,最容易养成的心态就是自我中心,众生自我中心很厉害,处处以我为中心。
道场搞不好,因人人想当老大
自我中心的人,处处会表现傲慢,绝大多数把自己看得很高,这样就出生了傲慢。即使不把自己看得很高,也想出人头地,即使闹着玩,也很痛快。你看孩子在游戏的时候,个个想当将、王、司令,站上了一块大石头,“众将官听令”,几个孩子帮着说,“得令!”我小时候也是这样的,我跟几个小朋友说,“我当大队长,你们听我的。”那些孩子真的会听我的,我说:“立正。”他们个个立正,蛮像样的。你们即使成年了,这种种子还在,不过换一种方式来表现,所以人际关系搞不好。上海有个地方,人家问“这道场怎么老是搞不好?”有人回答,“个个想当老大,开会时吵架,怎么搞得好?”所以一个人要离开傲慢,学会谦虚,应该放下我执。
只看人短不看人长,只想己长不想己短,心就会偏
以往的种种环境影响,滋长了从自我中心出发的种种自傲的心态,后果会怎么样?如果你讲感情的话,你就会偏,也不一定是感情关系,因为你心里不正,观点也不正,常是只看别人短处,不看他人长处,在漫画里、演戏中,这些年纪大的女老师的形象往往是眼镜挂在鼻尖上,盯着每个学生看,看什么?看短处。小学生看见她都害怕。假如这个老女老师没有结过婚,还好一点,她会把小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人如果只想自己的长处,不想自己短处,就会变成了只看他人短,只想自己长,不看他人长处,也不想自己短处。
为了培养人才,我不主张光看别人长处,不看别人短处
不想人家的功德,你心态就不会平衡,即使看到了别人的过错,也要看到别人的功德,这个天平才能平衡。看别人的功德是改造自己的傲慢,看别人的过错应该是治病救人。当师父当老师,为了要培养一个人才,要处处看到他哪儿错了,这不能算是傲慢,这是负责态度,不怕辛苦,“教不严师之惰”,所以我不主张光看别人长处,不看别人短处。
要男女平等,既要解放妇女,也要解放男子
佛法要两面都说,保持平衡,说一面往往就不是佛法,不是辩证法。从我年轻时候就听到的口号,一直喊到现在,口号没有改变过,只是说一面,举个例子,“解放妇女”。另外一个口号“男女平等”,因为要男女平等,所以要解放妇女,一直到现在,没人再喊出另外一个口号,因为要男女平等,必须“解放男子”。现在大量的男子在结婚后受苦受难,谁去解放他们?我的主张是要平等。
起觉性看他人短处,为了度他
起烦恼看他人短处,会伤害他
佛门讲平等。但是要注意自己的心态,你看别人的短处,是作为研究、帮助,还是作为妒嫉、贬低,引起自己的傲慢?起觉性看别人短处,为了度他,起烦恼看别人短处,为了伤害他。尤其是作为一个法师、善知识、师父、老师都应该两面看,肯定这个学生、这个徒弟的优点,也要指出这个学生、这个徒弟的缺点。医生看病也是两面看的,因为人有两只手,一只手把过脉之后,他还要把另一只手的脉,这叫全面呀。医生为病人X光拍照,不会只照好的部分,不照坏的部分,警察巡逻也不会只看好人不看小偷。所以凡事要辩证看问题,要结合生活实际。如果把老太太也懂的话,作为一个佛门的智慧,那不恰当吧。从小长到大,老奶奶、老外婆整天跟小孩说,“学好别学坏,要看好样子,别看坏样子”。可是社会上为什么坏人还是这么多?能解决问题吗?
学得多,体会多,善思维,觉悟高,就能掌握自己
所以我们看人的原则不能偏,最要紧的是学佛的知见,学佛的觉悟,在这个觉悟上,你看人的功德,你会培养起对人的尊重,消除自己的傲慢;你看人的过失、错误,你会增长经验,知道这是错误的,对众生种种错误的众生相、众生面貌、众生心态,你都能累积经验,提醒自己“我不能这么做”,而且起慈悲心、怜悯心,在恰当的态度、恰当的时候、恰当的方式下治病救人,帮助他改正。片面就是愚,全面才叫智慧,至于说这个天平秤能不能保持平衡,就看你佛法学了多少,你能够佛法学得多,体会得多,思维得多,觉悟不断提高,你自己就能够掌握住自己。躲避不是一个办法,佛并不靠教佛弟子躲避一切而成佛,佛是叫我们投入到众生里去,用觉悟去度众生,用觉悟使自己成佛,今天讲到这儿。 (2001.6.30 第十三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