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安乐集》讲记 第八集
慈法法师
{返回 安乐集讲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042

《安乐集》讲记

第八集

顺着道绰禅师《安乐集》的文字来提示净土一法的教言,以使我们能如法地念佛,于现生得到不可思议的念佛利益。

念佛一法是一个特定的法门,之所以称为一个法门,必然有其别于其它法门的优势,或者说特定的修行方法。净土法门的修行方法,就像我们昨天学习第八料简一样,位该上下,凡圣通往,一生不退——这是它基本的所摄化成就的功德,摄化的是九界有情,成就的是一生不退转。在这个教言中,凡圣通往,这是法则的侧重之相,也就是所普及、所对待面临的机类。十方除佛以下一切有情都是念佛之机类,都为佛愿力功德所摄。若能忆佛念佛,乘佛愿力,缘此法即生必得不退转。若是在这一法能有真正的机遇,生起决定,依无上菩提心信顺此法,必得现前饶益众生之利、自身安乐之利,舍报必然得以依正二报的圆满,就如阿弥陀佛所有功德等无差别。

报土之往生,实在是千古之妙谈,也是一个不可思议的说法,唯有诸佛能知,唯有亲证此法益者能知,若是以理推导、以教推导、以其它法则推导是很难生信的。但信顺佛陀愿力、果德、心智则不难。何以故?此信顺不假造作。因不假造作故,所以远离分别;无有分别,即是法性畅明,所以自然畅显诸佛所证之真实功德。以此因缘,信、顺二德必然成就,入如来种性,作如来业,成就如来果报。这一法则的实质内涵我们下面还来看道绰禅师的文字。

原文:

问曰:弥陀净国,既云位该上下,无问凡圣皆通往者,未知唯修无相得生?为当凡夫有相亦得生也?
答曰:凡夫智浅,多依相求,决得往生。然以相善力微,但生相土,唯睹报化佛也。是故《观佛三昧经》(卷九意)〈菩萨本行品〉云:「文殊师利白佛言:『我念过去无量劫数为凡夫时,彼世有佛,名宝威德上王如来。彼佛出时,与今无异。彼佛亦长丈六,身紫金色。说三乘法,如释迦文。尔时彼国有大长者,名一切施。长者有子,名曰戒护。子在母胎时,母以敬信故,预为其子受三归依。子既生已,年至八岁,父母请佛,于家供养。童子见佛,为佛作礼,敬佛心重,目不暂舍。一见佛故,即得除却百万亿那由他劫生死之罪。从是以后,常生净土。即得值遇百亿那由他恒河沙佛,是诸世尊,亦以相好度脱众生。尔时童子,一一亲侍,间无空缺,礼拜供养,合掌观佛。以因缘力故,复得值遇百万阿僧祇佛。彼诸佛等,亦以色身相好,化度众生。从是以后,即得百千亿念佛三昧门,复得阿僧陀罗尼门。既得此已,诸佛现前,乃为说无相法,须臾之间,得首楞严三昧。时彼童子但受三归,一礼佛故,谛观佛身,心无疲厌。由此因缘,值无数佛;何况系念,具足思惟,观佛色身?时彼童子,岂异人乎,是我身也。』尔时世尊赞文殊言:『善哉!善哉!汝以一礼佛故,得值无数诸佛,何况未来我诸弟子,勤观佛者,勤念佛者?』佛敕阿难:『汝持文殊师利语,遍告大众,及未来世众生:若能礼佛者,若能念佛者,若能观佛者,当知此人,与文殊师利,等无有异。舍身他世,文殊师利等诸菩萨,为其和上。』」以此文证,故知净土该通相土,往生不谬。若知无相离念为体,而缘中求往者,多应上辈生也。

昨天,我们提示到“凡夫智浅,多以相求,决得往生”,实际这是个份量很大的话题。我们知道,在智慧门中说教是要破除我相,得见无自性抉择之法则,这样才能得佛法相似的利益,乃至趣向佛道。就凡夫取相有情,怎么得生彼国呢?或者说怎么得到不退转的法益呢?它是以一切众生得往生的大愿力,令众生在随顺这个力的安慰下,而得到往生的安乐,现前虽在浊土,亦得到决定往生的安慰。一切凡圣有情决得往生,实际是个大安慰。犹如佛陀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如实之说。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执着众生多不生信,怎么办呢?说“决能往生”,这样就会得到一个取相的安慰。何以故?能往生阿弥陀佛的报土,即被佛愿力、功德所摄化,所以心生安慰。或者说,对生死的畏惧,生死的徘徊,生起了信顺出离的安乐,在信顺的过程中得到了安乐,这种安乐是佛所称许、佛所给予、佛所加持、佛所摄化。这要是用常规的意识就多有阻碍,若有信顺心智多得安乐。

然以相善力微,但生相土,

因为取相故,多有阻碍。在此处道绰禅师为了使我们放下执着而作的方便。

唯睹报化佛也。

因为相染,不见清净法身之佛德摄化,于法性土不能信顺成就。

是故《观佛三昧经》〈菩萨本行品〉云:「文殊师利白佛言:『我念过去无量劫数为凡夫时

这就是告诉我们,我们这种现状。在文殊室利菩萨的因地——为凡夫时。

彼世有佛,名宝威德上王如来。彼佛出时,与今无异。

就像释迦佛出世一样。

彼佛亦长丈六,身紫金色。

我们知道,释迦佛所证身是丈六金身。好比当时人普通身高是八尺,释迦佛为丈六身高,这是圣者阿罗汉所得见,一般凡夫各以自己的业缘各有所见。何以故?释迦佛以应化身应世,菩萨所见就是菩萨应见之身;若是法身大士所见的就是法性土之身;若是哪一地的菩萨,在哪一圣位的菩萨,所见各有异;证得圣果之人,能见到佛的丈六金身。

说三乘法,如释迦文。

亦说三乘教言。现在我们一般评判三乘教言,就是所谓的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或者说金刚乘,这是普遍的说法。

尔时彼国有大长者,名一切施。长者有子,名曰戒护。子在母胎时,母以敬信故,预为其子受三归依。

这个因缘是个鼓励吧。

子既生已,年至八岁,父母请佛,于家供养。童子见佛,为佛作礼,敬佛心重,目不暂舍。

我们对世尊、佛陀到底是什么样的心智呢?若是真正有信仰的人见到诸佛世尊的妙像——画像、木像、雕像、塑像,或者说应化像,都会生起极大的喜悦与爱乐。

一见佛故,即得除却百万亿那由他劫生死之罪。

因见佛故而消重罪,因念佛故而消重罪。佛在《观无量寿经》中讲“念一句阿弥陀佛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很多人说,我现在天天念佛罪早除完了吧,这样是自己设置的障碍。我们无量劫以来,在生死苦中作无量无边的业与习,实际业与习的本质如幻,本来无罪,但染着于业习延续故,染着于执着的取舍故,延续着这种颠倒的感受,所以是名为罪。若对佛陀一念生起决定心智,虽然业习还在延续,罪已灭除。何以故?罪根已绝,罪根已断。像我们念佛人,亦复如是。若深知“佛即心,心即佛”,在这个地方作真正的守护,业习能迅速削减,业习不能逼迫我们清净的心智,业习再没有使我们入轮回的力量,业习只是过去蒙蔽的延续,其根已除,所以它不能妨碍我们证菩提的道业。要是我们没有这样的机遇,没有遇到念佛威德的殊胜机遇,多修自己的善缘,积累功德,以自己的渐次修持来转化生命,不识达本性,即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之本性,那这样的修持——不见佛之修持,需要三大阿僧祗劫的渐次修持,方能成就菩提。欲一生成办,决定无份。所以我们若见自性是佛,一样可以断除无量劫生死重罪。若作决定解,决定实施此法则,此生于不退转决定有殊胜的功德因缘。

从是以后,常生净土。即得值遇百亿那由他恒河沙佛,是诸世尊,亦以相好度脱众生。

像阿弥陀佛在我们这个世间,有的人见佛像就可以证悟,有的人闻佛名可以证悟;佛像可以度众生,佛的音声、名号也可以度众生,只是机遇不一;有的人发心得以度脱,有的人行供养得度脱,机类千差万别,皆是宿世所培植,或者说皆是因缘成熟所得见。因为宿世因缘不一,所以现世功德不一,修法得利不一。若是我们宿世功德齐,那可能都是菩萨份了。

尔时童子,一一亲侍,间无空缺,礼拜供养,合掌观佛。

我们现在作为学佛之在家、出家的佛子是不是侍佛无间呢?我们可以来审视自己的作业,是侍佛无间,还是随顺、纵容自己的业习无间呢?随顺法性爱乐无间,还是顺应现前业缘的缠缚无间呢?实际从根本上来讲,顺应法性是无间的,你造业总是有间断的,好比说有无记业、善业、恶业,种种业相的延续总是有间断的,总是有转换的,总是有变异的,唯有法性无增减,平等守护,无间延续。这样我们能观察,就能识得自心之真实,识得善恶无记业的幻化不实。法无自性,自然得见,是为念法身佛。那么我们能不能无间的赞佛、念佛呢?这是个人的业缘问题

以因缘力故

我们都知道因缘是个力。在心、在缘、在决定。要是能深明自心,因缘力就很好把握,决定成就于菩提;若是我们不明自心,因缘力多是牵制力。一切众生,随境而转,不知自心;若识自心,境皆为妙用。我们作为一个念佛人,能不能把因缘力转为缘佛之力呢?能不能缘自性,缘诸佛所成就之功德呢?此处,文殊师利法王子在凡夫地的示现令我等可以来观察。

复得值遇百万阿僧祇佛。彼诸佛等,亦以色身相好,化度众生。从是以后,即得百千亿念佛三昧门

读过《华严经》的都知道,在《华严经》中,世尊举了许许多多的念佛法门,大概有二十一大类念佛三昧门。像我们现在一般的念佛所提倡的依佛宝德名号令众生照见自性之安乐、自性之具足,依佛愿力名号令众生信顺安乐,以普摄十方、无有间断之名号令众生得以安乐住。这个“住”是依名号而得,持名而得念佛三昧,因为名号中有愿力,有佛的报德,有佛的禅定力、神通力,乃至十方诸佛不可思议的回施之力。于“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之中,囊括了诸佛法、报、化三身的功德及愿力的功德,乃至说神通力的功德。我们能不能依从呢?就是所谓的机遇问题。若是能以无上菩提心来信顺修持,就很容易得到相应的法则;若是以妄想心念,念佛亦能消除妄想心。只是说业力不可思议、佛力不可思议,我们所取业力不可思议,还是取佛力不可思议?在取用当下就会彰显。若取用业力不可思议,业力亦不可思议,遮蔽众生自性。虽然(本性)不增不减,纯净圆明,亦被妄想流转的现量、现在的因缘所催使,延续生命与感知。不动心性虽然无染,亦是在无明幻业中痛苦。我们若是以菩提心念佛,取用心是佛,佛是心,我们现前亦是不可思议安住功德,不离刹那即入大觉位。何以故?在于取用。

复得阿僧祇陀罗尼门。既得此已,诸佛现前,乃为说无相法

为什么把它描述的这么漫长呢?实际说值遇一佛乃至得遇无量诸佛,等无差别。因无间修故而成就不可思议的因缘力,因顺应佛相好得以无间的随顺故,即得见法性之随顺,实在是一个很省力的修法。“乃为说无相法”,所谓的说法性之真实功德。

须臾之间,得首楞严三昧。

不可毁坏、不可动摇之三昧。

时彼童子,但受三归,一礼佛故

他的缘起在于三皈依,礼佛一拜,或者说为佛作礼。

谛观佛身,心无疲厌。由此因缘,值无数佛;

我们要是在这难得的人生中无间的来顺应着佛的报德,顺应着佛的愿力,顺应着自性来发心、念佛、忆佛,于无上菩提必得不退转,决定得不可思议的成就。

何况系念,具足思惟,观佛色身?

从《观经》上来看,大家对于无相法则都有听闻,对无上菩提心智也都有闻说,对法性亦都有闻说。那么文殊师利之因地遇到无数无边的佛,一直都没有闻说无相法则,但以眷恋佛法,眷恋佛相好,无有间断故,以这种因缘力使其得以成就。

时彼童子,岂异人乎,是我身也。

这个“我身”是什么身呢?就是念佛之身、观佛之身、随顺教言之身、爱乐佛殊胜妙相之身。此身有定吗?此处希望大家注意。

尔时世尊赞文殊言:

下面是一段很有名的文字,是念佛人所守护的一段文字。

善哉!善哉!汝以一礼佛故,得值无数诸佛,何况未来我诸弟子,

这就是授记说,授记有不可思议的诚实功德、不可毁坏的诚实功德。所谓佛是诚实言者,其言决定无虚,若能信顺,功德如是。他不像众生一样,所有言说,无有实利。诸佛是真实功德者、一切法成就者,所有言说,众生若能随顺,其功不唐捐,必然成为事实。

何况未来我诸弟子,勤观佛者,勤念佛者?

我们是不是勤观佛者呢?我们平时在生活中是在观佛,还是在观自己的业力?是观心是佛,还是观心是业、心是妄想、心是景象?这实是很重要很重要的。我经常每天接到外面出家师父、居士打来的电话,说很烦,生活工作很累,修法很不得力,怎么来转换自己的因缘呢?很痛苦,经常迷失自心。我们心本来是无法迷失的。若观自心是佛,何以迷失呀?只是观业缘,被境所转,被习气所热恼而失心。若观自心是佛,何以失心呢?其佛无有来去,如何失?无有增减,如何得呀?无有垢净,如何染着呀?只是说我们没有观心是佛,没有勤思维观察,不得力于佛法,多念世俗,多念自己的贪染,多念自己所谓的现前业相,被业相所侵害,被业习所逼迫,然后说自己学佛不得力,(实际上)我们没有学佛呀。

我们看看,依释迦佛的教言来说,“勤观佛者,勤念佛者”会得到什么样的果报呢?佛在经典上讲,若人念佛,与文殊等,此人生如来家。何以故?观世音、大势至为其伴侣。“生如来家”是什么样的法则呢?什么样的利益呢?我们自己去观察,我们要是不念佛,念自己的烦恼、念世间的烦恼、念这五浊恶世的颠倒,我们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自然果报也会现前,因果不虚故。自性虽然平等,虽然平满,虽然真实,不动不摇,但是它随顺种种业缘而现种种结果,这是所谓的业力不可思议。业力不可思议不是坏事,是因果彰显,世俗事相之表达。因果不会坏,因果也不会灭。

佛敕阿难:『汝持文殊师利语,遍告大众,及未来世众生:若能礼佛者,若能念佛者,若能观佛者,当知此人,与文殊师利,等无有异。

我们一定要记住这样的话,如果你记不住这样的话,你就会记住自己的妄想。很多人不记住世尊的教言,不随顺世尊的教言去思维观察实践法则,而顺着自己的妄想颠倒去捕捉虚妄的所谓的法益。若我们能顺着世尊的教言来思维观察,来修证佛法,迅速能成就无上菩提。若不如是,妄想无边,轮回无边,苦难无边。你看我们长一个大脑,很多人就装着一脑袋的妄想,永远不愿意休息。诸佛世尊虽然有清净教言,他不愿意守护,不愿意爱乐,那诸佛世尊的教言与其无关。虽心智一如,你还是在颠倒,还是在轮回,因为你取用不一。我们如果能用到佛陀的教言,就能迅速地成就佛陀的功德与利益。关键是我们可以如实的思维和观察,自身的思想中有多少时间来随顺着世尊的教言、随顺着世尊的回施,有多少时间来观察世尊的功德与相好,有多少时间来妄想,随着自己的业流转,你善自观察就对了。我们不要看许多人搭着佛的衣服,吃着佛的饭,但是不做佛的事情,没有佛的心,这是无用的,徒有虚表。

若能念佛者,若能观佛者,当知此人,与文殊师利,等无有异。

那是智慧第一者。我们都知道,释迦佛有声闻智慧第一的大弟子舍利弗尊者,有菩萨中智慧第一的弟子文殊师利。文殊师利虽然能出生无量诸佛功德,是诸佛之师,他亦是诸佛的弟子。何以故,他未现究竟圆满功德之守护,但以此施教,但以智慧施教,大智所现,诸佛成佛之前皆以文殊为师。那我们能不能以文殊为师呢?下面有讲。

舍身他世,文殊师利等诸菩萨,为其和尚。

就是立生我等法身慧命,智慧能立生一切诸佛功德,所以是我等和尚。这个地方是很得力的。以前,我一个人安居的时间,没有办法,没有依止,就遥依文殊,祈请文殊作安居和尚,遥向五台山礼拜,时时作遥依止,得到不共的加持,经常能得到一些自身意想不到的殊胜的提携与爱护。

以此文证,故知净土该通相土,往生不谬。

这是他作一个证明,所谓凡夫取相,亦得往生之证明。道绰禅师一直在安慰我们这些取相浊染的凡夫修行者,令我们生大安慰,或者说无畏的安慰,引用这些经典来提示我们往生不谬。

若知无相离念为体,而缘中求往者,多应上辈生也。

这是依《无量寿经》所讲上辈往生。那么上辈往生,我们善自观察,三辈往生,我们也应善自观察,我们究竟属于哪一类。


{返回 安乐集讲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安乐集》讲记 第九集
下一篇:《安乐集》讲记 第七集
 《安乐集》讲记 第七集
 《安乐集》讲记 第九集
 《安乐集》讲记 第六十四集
 《安乐集》讲记 第三十四集
 《安乐集》讲记 第七十集
 《安乐集》讲记 第三十六集
 《安乐集》讲记 第三十七集
 《安乐集》讲记 第二十六集
 《安乐集》讲记 第四十六集(空缺)
 《安乐集》讲记 第七十三集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第四章 梵呗赞诵的法器 (磬)[栏目:佛教的法器]
 金刚顶经 1 卷上[栏目:金刚顶经·白话文]
 大雄如来、堪忍众生[栏目:慧光法师]
 妙喜世界阿閦佛—大圆镜智[栏目:不动佛·文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二三集[栏目: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空法师]
 蒙山烟供施食仪轨[栏目:仪轨]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二 (9)[栏目: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律宗 肆、律宗要义[栏目:律宗简介]
 从禅宗热中来看安祥禅[栏目:黄夏年教授]
 元音老人文集菁华录 第七章 唯识精义 12 有为法和无为法[栏目:元音老人]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