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三十忠告论》讲记(十)
达真堪布
{返回 三十忠告论讲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100

《三十忠告论》讲记(十)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我们今天学修龙钦巴大士的《三十忠告论》,这里面讲的都是佛菩萨的一些行为。我们做为修行人,尤其是做为大乘修行者,这些都是应该做的。但是这也一定要等到时机成熟。若是机缘不成熟,盲目地去做这些事情,会造业。这不是一般的业,而是非常严重的恶业。相续没有成熟,出离心、菩提心没有生起时,不能去做这些事情。若去做这些事情,表面上是修行,实际上是造业。

出离心是保护自己的。若是没有出离心的话,会贪着或者会起其它的一些烦恼,这样自己的相续会被染污。所以首先要修出离心。没有出离心之前,自己很难把握,很难保持清净。发心,尤其是发菩提心,是真正的利他。若是没有慈悲心、菩提心的话,不能利益众生。行为不重要,重要的是心。发心就是力量。我们现在也做很多利他的事情,很多时候也会去帮助别人,但是不能真正地利益他。结果自己起烦恼了,众生也起烦恼了,最后都造业了。

利益众生的事情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但是没有出离心、菩提心之前,最好先不要做。先管好自己,修好自己、度自己,然后再去利益他人、度化众生。这是有过程、有次第的。

有些人会有疑虑:“我为什么不能有利他心,为什么不能帮助别人呢?”如果你盲目地去帮助别人的话,第一会伤害自己,第二会伤害众生。现在社会上也有好多这样的人,也可以说发的是好心,做的是好事,最终结果却变成坏事了。所以在这里讲,要如理如法,要按程序,一步步地来。

做这些直接利他的事情本来是好事,但若是你发心不到位,没有这个能力的话,就会变成坏事,不但不能利已利他,反而会害己害他。做什么事情都要认真,不能虚假,都要如理如法,不要轻易、盲目地做。这都很重要。

其实《三十忠心告论》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不管是哪一个层次,哪种根基的人,都需要这样的教导。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这里讲的都是一些法师或上师的行为,和我们无关。不是这样的,这些与每个人都有关系,每个人都需要用这些教言来对照自己,按照这些来学修,进而改变自己。

尤其是你们这些居士,非常愿意做这些事情,有的还非常着急。这不是着急的事,慢慢来,缘分成熟了,自然就有机会了,就像瓜熟了,自然就会落下来一样。若是自己的善根、福德、机缘都成熟了,到时候了,庄严的道场,非常有善根的眷属,包括这些名闻利养,都自然就有了。这些殊胜的机缘都是可遇不可求的,也可以说上师三宝会给你安排,也可以说是自己修来的。到时候都会有,不要着急!

修行是修心,修一颗非常安宁、稳定、清净的心。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任何情况下,都不紧不松。没有所求,没有所失,没有所得,也没有患得患失。这种特别安详的心态,才是真正的轻松自在,才是真正的解脱。

求世间的法是种障碍,求出世间的法也是种障碍;求世间的法是一种束缚,求出世间的法也是一种束缚。那种究竟的心态、状态是什么?就是无得无失。所以说心很重要,相续很重要,相续一定要成熟。如果修行不到位的话,这些本来是好事,是很大的善事,对众生是非常有益的,但因为相续不成熟,发心不到位,都会变成恶业,会害人害己。

现在有些修行人,学佛修行不按次第。若是有出离心了,把属于世间的一切法都看破了,放下了,不会生起贪着心。再有名利,再有财富,再有地位,也不会染污自己、束缚自己。出离心是保护自己的,先要看破放下,看透看淡,对世间的一切,包括名闻利养不起贪念,不起贪着,把出离心的盔甲穿上,拿着菩提心的宝剑,保护自相续不被染污。有慈悲心,菩提心,才能真正利益他人。

我和大家讲过:我不靠别的,只靠清净的愿力。这个力量不得了啊,可以超越一切。清净的愿力就是菩提心。这样才能真正弘扬佛法,利益众生。之前学问再高,势力再大,也利益不了众生。有名气,有势力的人有很多,但是他们不能利益众生,不能解决众生心灵上的烦恼与痛苦,只能解决一些暂时的问题。

以前我们讲过,世间的千言万语不如开悟者的一句话!因为力量不一样。他们能感化众生,这是一种心心相通,心心相唤,不一样啊!通过心是可以沟通,可以感化的,通过其它的物质感化不了。要感化人,就要感化心;要感化心,就要靠心,心和心是相应的。通过物质,通过其它的东西,感化不了他人的心,即使能感化也是暂时的、假的。唯心所造,唯识所变,都是心的显现和游舞。心才是真的,其它都是假的。

我们现在所认为的这个“心”不是心,而是心的一种作用。那么心在哪里呢?心到处都有,法界就是心。我们的见闻、觉知,所知的这些东西都是心。世上只有一颗心,没有别的。很多续部里讲,心叫普作,普是普遍的意思,作是作业的作。就是心来制造的。都是心,所以都要靠心,靠一颗清净的心,靠菩提心。菩提心完全是清净的,若是不清净就不是菩提心了,靠菩提心才能真正利益他人。

虽以精进博学净行等,某种功德纵然已超越,
贪执何法自心受缚故,不堕边执即是吾忠告。

“精进博学净行”,就是在表面上修行很精进,明白的道理也很多,行为与戒律也很清净。“某种功德纵然已超越”,某种功德虽然可以说是很圆满,“贪执何法自心受缚故”,若是没有断除这些贪着,若是去执着这些法与功德,自己的心就会受到束缚。

所以,修行要保持适度。有些人特别着急,有的求福报,求不到着急;有的求健康,求不到着急;有的还行,求解脱,求佛果,但是求不到也着急。有的担心身体,有的担心工作,有的害怕不能往生,不能成就。这都是给自己制造的障碍。越着急越不行,越求越得不到。比如说我们现在讲往生,很多人,尤其是年纪较大的一些居士,总担心:“我现在修大圆满,若是修不成,死了怎么办啊?是不是不能往生啊?是不是还要六道轮回啊?”就是给自己制造障碍。这种人根本没有修行,不会修行。

为什么这么说呢?能不能往生,不是你的事,你已经把自己的身口意都献给上师三宝了,你已经变成上师三宝的人了,他们自有安排,你还不相信吗?上师三宝无处不在,哪里都有;无所不知,什么都知道;无所不能,什么都能做到,你还是没有深信,怕到时候阿弥陀佛不来接引你,怕到时候不能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其实,你没有这种挂碍、担心,没有这样的忧虑才能往生啊!

往生是心要往生。心要往生,就是心要解脱。什么叫心要解脱?心里的这些疙瘩都解开了,没有疑惑了,就是心解脱了;心解脱了,就是往生了。就是心态调整不好,老担心。好多人心里都有忧虑,这种顾虑、障碍,这种心态要放下,放下就能往生。其实刚才讲的上师三宝无处不在,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也是让你解脱的一种方法。若是你深信了,心就安定了,清净了,这本身就是解脱,就是往生。这叫往生。我们就是不相信,都没有一个坚定的信念。这种坚定的信念本身就是一种力量,靠这个力量才能断除心灵上的障碍。

坚定的信念,有信心很难啊!其实,如果你不担心、不害怕,就能往生。越担心就越不能,越害怕就越有事。然后有些人说:“我是修大圆满的,我要即生成佛!我要度化众生!”又着急了。什么叫大圆满?就是心态,就是要万缘放下。如果没有放下,怎么能成就大圆满呢?求世间的福报也是如此,放下才能得到,随缘才能顺利。

其实人都是颠倒的。为什么老放不下,有患得患失呢?为什么老有这些挂碍与恐怖呢?为什么老有烦恼呢?就是已得到的怕失去,未得到的怕得不到。其实不是这样的,真的放下了,未得到的就能得到,已得到的永远不会失去。希望遇到,害怕遇不到,不愿意相遇却相遇了,这就是痛苦。爱别离苦,不欲临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四大分支苦。我们是颠倒的,放下了才能得到,随缘了才能顺利。你为什么不顺利?就是没有随缘,总是去攀缘,这样就不会顺利。顺利了也是暂时的,不是恒常的。

这些福报也是,不求才能得到,不管是属于世间的,还是属于是出世间的,都是求不得,不能求,否则都会变成修行上的障碍。表面上挺精进,但是心态没有放下,守持戒律方面也很严格,然后觉得很清净。什么叫戒律?戒是净,净是不染,若是你心里有障碍,有烦恼的话,还是有染污。没有净就没有戒,还是没有受戒。现在有的人特别执着受戒,认为自己要守住戒,要远离这些事,要躲开。能躲开吗?这种受戒是一种束缚,一种控制。

真正的持戒应该是一种放松,一种解脱。虽然表面上很清净,受持的挺严格,但是这样会很辛苦,很痛苦,这种受戒没有多大的意义。虽然明白得多,一讲道理都是滔滔不绝,出口成章,一套一套的,但是一个也没有做到。这样没有用。

佛法不是讲给别人听的,是来改变自己的。有的人很精进,早课、晚课一样不落。然后看书看的眼也花了,头也疼了。过度精进,也是一种障碍。有的人就是这样执着。其实这些书,一句话就够你修的了,但是你翻啊翻,翻了好多页,也不知道看的是什么,然后这本书就看完了。这不是在看书,是在翻书。我们藏地这边有翻大藏经的,光翻页就可以了,不用念。你们这样也是翻书,不是读书,这个过去了,然后又开始翻下一个,没有用。这样对法的执着会越来越强烈,会增加这些烦恼。所以说要不紧不松。其实看太多的书,也不是特别重要,主要是听闻、思维、修持,每一句话都要牢记在脑子里,融化到血液里,落实到生活中。这叫闻思修。

每一句话记在脑子里,这叫闻。只是听一听,讲法一结束,一句话也没有记住,这不叫闻。看了很多书,一句话也没有记住,这不叫闻。闻是要记在脑子里,就像是录音机一样,你要录下来,过后才可以放。若是没有录下来,过后怎么放啊?你们闻法的过程中就是在录像、录音,过后要放的!其实我们这个脑子就是一台高档录音机,它能储存好多东西。

思维是反复想这些道理,然后将它们融化到血液中、相续中。修是落实到生活中、工作中,一举一动,包括每一个起心动念都变成佛法,变成修行。这样才会受益,之前没有意义。这里讲得很清楚!

种种伏胜令受雷雹等,虽思能调难度之事业,
焚烧他续自入恶趣因,当居卑处即是吾忠告。

这也是佛菩萨的一种修为。就是对那些刚强难化的人,可以通过一些咒力或法力调伏。种种伏胜,下冰雹、打雷这些方法,通过一些仪轨或是咒语也能做这样的事情。但这都是自己认为是在调伏这些难度的众生,是一种调伏众生的事业。但实际上,“焚烧他续自入恶趣因”,焚烧他人的相续,这样容易生嗔恨心。若是你没有这个能力,不能度化他,就不能搞这些,不然会伤害他人,他人会生起嗔恨心等烦恼。嗔恨心如火,会焚烧他人的相续,自己也会种下趋入恶趣的因。

通过一些咒力或者法力能调伏,能做一些事情。但若是没有意义,发心没有到位的情况下,不能轻易做这些。否则互相只有害没有利。我们的传承在这方面要求非常严格。

每个众生的根基不一样,有的需要软一点的方法,有的需要硬一点的方法。佛像里面也有寂静的显示,有愤怒的显示,也有慈悲的显示,有这些方便,但是不能随便用。不能利益众生的情况下,也不能随便伤害众生,随便做这些事情。

典籍教言以及记录等,虽聚种种所需深义书,
若无修持临死书无利,当观心性即是吾忠告。

“虽聚种种所需深义书”,在表面上听法、做记录、看好多书,收集很多殊胜的法宝,“若无修持”,但若不去修持的话,临终时都是无益的,对你没有帮助。所以光闻思也不行,也要修持。光靠法本、法物,无法能够解脱。

“当观心性即是吾忠告”。就是心的本性,就是要明心见性。到临终的时候,都不能利益你。虽然收集了很多书,也有很多记录,但若是不修,不调伏,不降伏自己的心,不改变自己的相续,不修这颗心,不明心见性的话,没有多大意义。所以修持很重要,要对照佛法,改变自己,要实实在在,落实一个算一个。慢慢来,这样才能成就,才能解脱。

佛法一定要融入到相续中,修行一定要融入到生活中,将相续变成佛法,将生活变成修行,才是真正的修行,这样才能解脱,才能受益。现在我们好多人不是这样的。佛法没有融入到相续中,没有用佛法来改变自己的相续;修行没有融入到生活中,生活没有变成修行。如果把生活变成修行了,在生活当中你不会有压力,不会有烦恼,也不会有痛苦。

所以,若是真想学佛、修行、真想解脱、成就,就要老老实实,踏踏实实,不要再虚伪,不要再盲修瞎练。盲修瞎练还不如不修。不如法的修行,佛法也会变成恶趣的因,会用佛法造业。这几天讲的都是用佛法造业的,表面是修行、利他、做上师三宝的事业,实际上都是造业,害人害己。不要这样。真的,如果不如法,就别修,别学了。

佛门常开,有缘的人能进来,无缘的人永远都进不来。佛教不勉强人。若是你真能进来学修,非常欢迎,非常随喜,否则,不劝也不勉强。我希望无缘的人不要来,来了只会造业,不会有任何功德和意义,没有必要。这是道场,在这里聚会的都是道友。这里只有道友,只有佛法,没有别的,也不能有别的。

道场里只能有“道”,只能有佛法、正法,不能有别的;同修道友之间只能有“道”,只能有佛法,只能有修行上的交流,不能有别的,否则就会造业。真的,这样还不如不来,还不如不学。不来,不学你只会犯错,但是你不会犯罪。若是你到这样一个严肃的场合,到这样一个殊胜的地方,不遵守戒律,不表里如一,就会犯罪的!犯错是正常的,犯罪不应该啊!因为作为凡夫没有办法不犯错,但是你没有必要去犯罪。

有利就有弊。若是在这里能表里如一,能如理如法地修行,那你的利益,功德就不得了了,能解脱,能成就,不光能度自己,还能度众生;不只是自己解脱,还能让众生解脱,这个利益不是一般的利益。但是有利就有弊!所以大家要注意,好好的做。若是有不足的地方,要统统地忏悔!通过忏悔都能清净。我不希望人太多,只希望大家能如理如法地做。好,就讲到这里。

回向: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返回 三十忠告论讲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三十忠告论》讲记(十一)
下一篇:《三十忠告论》讲记(九)
 《三十忠告论》讲记(五)
 《三十忠告论》讲记(六)
 《三十忠告论》讲记(八)
 《三十忠告论》讲记(二)
 《三十忠告论》讲记(三)
 《三十忠告论》讲记(一)
 《三十忠告论》讲记(七)
 《三十忠告论》讲记(四)
 《三十忠告论》讲记(九)
 《三十忠告论》讲记(十一)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前行讲记 第九十四讲 普贤上师言教-轮回过患-总的思维轮回痛苦[栏目:大圆满龙钦宁提前行引导讲记]
 打坐会全身冒汗,坐完身体凉凉的正常吗?[栏目:海云继梦·禅修释疑]
 2012年3月仙岩寺小参答疑(一):关于妄念[栏目:隆波通禅师]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五十七集[栏目: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
 被人笑话的戒嗔[栏目:戒嗔的白粥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