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六 (9)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037

宙六、慧所摄

又性黠慧成极真智,为极真智常勤修学,为自当来般涅槃,故修习大乘。

这是修行正行这一科里边,第一科是摄受善法,就是成就善法;分六科,第一科是布施波罗蜜多、第二科是戒波罗蜜多、第三科是忍波罗蜜多、第四科是精进波罗蜜多、第五科是禅波罗蜜多;现在是第六科慧波罗蜜多所摄,就是属于智慧这一方面的。

「又性黠慧成极真智」,这是说这位菩萨,他的性,就是他的心佷有智慧,这个智慧当然也是由学习中得来的,但是这是世间上的智慧;由于这样的智慧继续的学习就成就了极圆满的、极高明真实的智慧,这又是出世间圣人的智慧了。「为极真智」,为了成就这个真实的智慧,不是一下子就圆满,须要长时间精进的去修、精进的去学习才能够成就的,要「常勤修学」;若懈怠这是不成就的。「为自当来般涅槃故修习大乘」,为度众生是一回事,但是度化众生的事情与自己本身的成就有直接关系。如果自己本身没有成就,你说你能度众生,这句话是不能成立的,所以菩萨他若为了自己当来入于不生不灭的大般涅槃,故要修习大乘佛法;这就不只是智慧了,其中有无量功德,都须要修行成就的。

 

《披寻记》一一九一页:  

又性黠慧成极真智至修习大乘者:此说慧波罗蜜多行,谓于诸法能了尽所有性,是名黠慧。此相应慧串习所成,由此串习出世智生名极真智;此智生已,为令圆满,故恒修学。又为自身令当来世烦恼障断,所知障断于菩萨乘闻思为先,趣胜意乐;趣胜意乐为先,入修行相;入修行相为先,修果成满,是名修习。即由如是修果成满究竟出离,名般涅槃。此菩萨乘由与七种大性共相应故,说名大乘;如〈功德品〉释。(陵本四十六卷十八页)

「又性黠慧成极真智至修习大乘者:此说慧波罗蜜多行」,这是说菩萨摄受善法中,慧波罗蜜多的德行。「谓于诸法能了尽所有性,是名黠慧」,这是说菩萨来到佛法里边不断地学习,他对于世出世间的一切法能了尽所有性,能够明白这一切的缘起法、一切的因缘生法的边际、品类、差别,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世间法?什么是出世间法?什么是定?什么是慧?这些事情他都通达;「是名黠慧」。

「此相应慧串习所成」,这个相应的智慧是不断的学习所成就的,这个黠慧是不断的学习所成就的,也可能多少生你才能成就。「由此串习出世智生」,连续不断地学习就成就了黠慧,那么也成就了出世间的智慧。「名极真智」,那这个极真智是指出世间的圣人,超越世间了、也超越了一切凡夫,成就了圣人的智慧叫做极真智,那就可以知道黠慧就是世间的智慧。「此智生已」,这个极真智现前以后、成就了以后,还没有圆满,譬如说初得无生法忍以后,那他还由初欢喜地、二地、三地,乃至十地,还要继续地有那么一大段落要修行的。「为令圆满,故恒修学」,为了使令出世间的智慧能够圆满具足,所以要长时期地用功修行。

前面说到由世间智修出世间的智慧、成就出世间的胜慧,这下边呢有点变化。「又为自身令当来世令当来世…」就是解释论文上「为自当来般涅槃故,修习大乘」,这是解释这两句话;前面那一段似乎通于大小乘,有这么一点言外之意。「又为自身」,这位菩萨为了自己本身「令当来世」,现在没有成就,我现在要努力使令我将来能够成就,成就什么呢?就是「烦恼障断、所知障断」。菩萨和佛对比,佛没有烦恼障也没有所知障,这两种障碍都已经消除了;菩萨还没有消除,希望将来能够消除,所以呢「于菩萨乘」,菩萨乘就是大乘,所以先要开始作什么呢?「闻思为先」,先要开始听闻佛法,听闻佛法就是学习佛法。

学习,其中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思」你要专精思惟。这件事我们是常常讲,常常讲就好像没听见似地;什么事情呢?就是我们学习佛法的时候,要思惟!当然我们现在科技的发达就是自己要少努力、少于用功,什么呢?就是影印;影印一下子就出来了,你要我自己去抄写太麻烦,所以就是影印,这件事是我们所喜好的、我们欢喜这样子!但事实上不是这么回事,你想要捡便宜,我不要用那么多的力气,你就吃亏了,吃什么亏呢?假设你不捡这个便宜,我不影印,我自己抄写,一句一句抄写;你这一抄写呢,这文当然要用眼睛看,也要用心的想:『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你眼睛看、心里想,然后又写,写得时候心要专注,这就是把这这几句的文和义在心里面熏习了。你再听老师讲解,又注意听、又思惟,第二次又再熏习。老师讲完以后,若再温习再看、再去思惟,这是第三次了;到第四次、第五次的熏习,就是不断地闻思,闻、思,思、闻,不断地这样学习,你内心里面就把这个文义熟悉了,熟悉了的时候,对我们初开始学习佛法的人有两个好处。

那两个好处呢?你静坐的时候不会茫然无知,我在这儿干什么?我在打瞌睡、打妄想、不是!就听闻的佛法你心里面想,我们上回讲的『言说自性是毕竟空的』还有『离言自性、离言说的法性』这个道理,它那段文有解释,你就把这件事记在心里面想。这个言说自性又说是有、又说是非有,要远离有和非有,无二所显,这是真实性事。你把这个义再思惟又思惟,思惟又思惟;说一切法空这个道理就在这里了,如果你明白了然后经过重复、不断地串习、不断地学习,就这样子思惟这个空;然后再修奢摩他止,奢摩他止修完了,再重新想:离言说法性、言说法性、有即是空,一切法空的道理。这就是一个止、一个观;一个观、一个止,就是这样思惟嘛!哎呀!这件事我不懂,你叫我修行,我不知道怎么修行?这话说得不合道理!为什么你不知道?就是你不欢喜思惟就不知道;不知道,你静坐的时候因为你不知道思惟,不知道用毗钵舍那,那结果睁开眼睛的时候,在外面走的时候,看见老虎的时候,你还用原来的习惯,这是老虎、这是毒蛇,你不知道用「言说自性是毕竟空」,你不知道用它来思惟;不知道用它来思惟,你还是原来的老习惯。「我在你这儿住多少年了,我没有进步!我要走!」,怎么回事儿呢?为什么你没进步?已经说了嘛,你要常思惟;听完了以后要常思惟。说「我用不上」,实在什么用不上…。

我现在这么讲:你会打妄想的人就能够修行,你会打妄想吧?!你能说不会打妄想吗?你不能否认这件事,佛法的修行亦复如是,就和打妄想一样,不过打妄想是一般尘劳的事情,现在的内容要改变,要用佛法:『离言说性、随言说性』就是这两件事,有这样说、有那样说,你一定要把这文句记在心里面,把重要的文句写成短句,用小张纸写出来揣在兜里头,走路的时候要思惟;思惟这件事。如果记不清楚,从兜里头拿出来看一下也可以;或写在手上,手一伸开也可以看。重要的文句,你要这样做;经过一个时期,这个文和义熟了的时候,就作如是观,你所学的佛法就用在止观里面,时间久了它就发生作用,发生什么作用?老虎来的时候「老虎即非老虎」,自然是这样子!「毒蛇即非毒蛇」,熟了嘛!就是这样子!但是叫你思惟,说「我不思惟!」、「你说那一套,我都用不上!」其实不是用不上,是你没有听话,没有经过思惟嘛。

有的人说是「我是大学毕业,前途是光明的,我都放弃了」为什么?「为了学习佛法啊!不然我不放弃的啊!」放弃了这个,在这边要有所得,如果你放弃了!但是到这儿来又不听话,结果是什么也用不上;什么也用不上,到时候你的身口意还是原来样,完全不能改变自己。若有人问:「你在佛学院住了多久?」「住了三年!」说:「怎么样?」「我一无所得!」这一无所得,谁负责这件事。

当然,我们佛法里面有小乘佛法,也有大乘佛法,〈声闻地〉是小乘佛法;我们现在学的〈菩萨地〉是大乘佛法。大乘佛法的理论和小乘佛法不一样,对比起来啊,〈声闻地〉我们比较容易懂,我有这个感觉:照那个文容易讲,有少少地方也要用点心,大体上是容易明白;容易明白,你若不思惟,也是用不上的,老虎来了你还认为这是老虎;四念处你还是用不上的,非要思惟才能够用得上,因为那个文句容易懂,你思惟也应该容易;不思惟还是用不上。

菩萨地的〈真实义品〉,它的道理是深了一点,思惟可能还有困难,何况不思惟,你不思惟就不懂,不懂就用不上。我们很容易就会说出这句话,「你那一套都没有用,我不如学小乘佛法」,学小乘佛法也要思惟,不思惟你也用不上!用不上以后又怎么地?和你没出家一样!没有经过佛法的训练的这种人,随时都是贪瞋痴,穿上出家的衣、受了戒,不用功就和在家人一样;和在家人一样你怨谁呢?如果你不在佛学院里学习佛法,你到一个地方去根本不学习佛法,一天可能就是做一些相似的事情,那当然不能改变自己,你怨谁?虽然已经到佛学院学习《瑜伽师地论》,你还是没接受、也还是原来的凡夫境界,出现事情的时候,有了问题要你说话的时候还是凡夫的知见。你怨谁?这个问题谁负责?

周利盘陀迦尊者,他是来到佛法里边,出家以后学习佛法,老也学不来,他哥哥已经得阿罗汉了,叫他出家、教他佛法,教他三个月吧,他学了前头就忘了后头,学到后头就忘了前头,就是心里面完全不能摄受,还是原来样,学了那么久等于没有学。他哥哥就把他驱逐:「你不能出家,你回家去吧!」佛后来又把他叫回来,「我是三大阿僧祇劫成佛的,阿罗汉不能比;你回来!」继续教导他,好像不是很久也得阿罗汉。这件事说出来,社会大众信佛的、不信佛的,大家都知道这件事,「哎呀!周利盘陀这个人笨啊!他出家了,我请大众僧到我们家吃饭,我不请他!」有这些事情。但是他已经得阿罗汉了嘛!佛这个时候说:「今天啊,有人请我们到他家去吃饭,不请你去啊!你还是来,但是怎么办呢?我这个钵本来是阿难尊者拿、今天由你拿;到那个时候如此如此的…做这件事」。

到了斋主家就是按照次第很整齐地排着队,从门口到了大厅大家坐下来,但是周利盘陀迦站在外边不能进,那个守门的人不许他进来。吃饭都是用钵嘛!每一个人都有钵,佛没有钵;这个时候周利盘陀就从门口一伸手把钵送到里边去,这手一伸很长。斋主说:「这是怎么回事?」「就是周利盘陀你不请他来嘛!他进不来,我的钵是他拿着所以他把我的钵给送来了」「哎呀!这是怎么回事?」佛说:「他已经得阿罗汉了」说:「他这么笨能得阿罗汉吗?」佛说:佛法倒不在学习很多,就是精义入神,精义入神就是佛法的精要之义入到你的心里面,就成功了!怎么能入神呢?要思惟!

譬如说不用影印机,我自己抄写──熏习,听法师讲──又熏习,我自己不断阅读、思惟,经行也思惟、静坐也思惟,这精义就入神了,久了智慧就开了,就得圣道了。你不这样作智慧不开,就不能够转凡成圣!不能转凡成圣,就一直是凡夫;一直是凡夫有什么问题呢?一直是苦恼。说是我不如学习小乘佛法,大乘佛法我用不上。不是用不上!是你的方法不对,你没努力啊!要知道这个事。

这里面还有一件事,我也把我的意思讲出来,比如说念南无阿弥陀佛,我用心来念:「南无阿弥陀佛!」还念出声音,然后由我的耳朵听进来;我自己念出声音来,自己又听回来;念出声音,又听回来,又去又来,一来一回,摄心不乱。当然你还要加上愿,有信有愿有行,可能会得一心不乱,就往生阿弥陀佛国了,这方法是这样,但是念的时候呢就有困难,就是不能一心不乱,念念心里就跑了。

但是现在这上面说闻思为先,「不懂」这件事反倒是个好事,你说的道理我不懂,不懂是个好事,什么好事呢?因为不懂,我要懂,于是乎你要思惟,一思惟的时候你心不乱,没有其它的杂念进来,一直思惟:什么叫作「假名安立的一切是毕竟空;离言自性是有,但是离一切名言」?你思惟的时候,就是一心不乱,常常地思惟并且还要常常阅读文句,不能够离开文句光是思惟。你还要阅读文句然后再思惟,思惟以后再阅读文句,「闻思为先」是这样子。久了呢,法义在心里面的熏习逐渐地逐渐地就有力量,这时候修奢摩容易寂静住,寂静住就是有多少定力,它能帮助你毗钵舍那观的力量也会强起来;观的力量强起来又能帮助奢摩他的力量,你慢慢就成就了。

所以我们学习佛法不可以心粗。我若是这么说:我是师父,你是徒弟(这样说你也可以不承认这件事)。师父说这个话你要注意,你听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如果你不注意就没听见,没听见你心里面就没有资料思惟。你要注意听,然后就把这个资料存在心里面加以思惟,思惟久了自然就知道怎么修行。你没有作这件事,说「用不上!」,说「这些方法我都用不上,我不要学习」,这是怎么回事情?就是这一段话它又提到这件事情,你回想前面常常说这句话的啊,说「于菩萨乘闻思为先」,初一步你一定要这样做,要听闻、要思惟,闻思为先,「先」就是最先,最先你要闻还要思。

为什么要闻思呢?「趣胜意乐」,「趣」就是向前进,到胜意乐那个地方去。「胜意乐」就是得无生法忍了,我要到那个地方去,因为若是成了圣人的时候,你那一念心有定慧的庄严,是有不可思议的力量,那个时候能发上菩提心,是不可思议的境界,所以叫胜意乐。 

「趣胜意乐为先,入修行相」;你先是到胜意乐那儿去,等到了以后就入于修行相,就广修福德和智慧资粮,入了初欢喜地圣人的时候,也有无我无我所毕竟空的智慧了,他用这个智慧,修福修慧,就叫做「入修行相」。「入修行相为先,修果成满,是名修习」,这是由初地到第七地,第二大阿僧祇劫;由第八地到第十地,第三大阿僧祇劫无上菩提圆满了,所以「入修行相为先,修果成满」这就是说修无上菩提的果圆满了,是名叫做修习。这就是「为自当来般涅槃故修习大乘」,显示修习这么多的意思。

所以我在想:我们看《阿含经》或者你看《般若经》,这些经里面佛在世的时候很多人得圣道,很多人随佛出家得阿罗汉、得无生法忍,他就是听话,当然佛说法人家欢喜听,也欢喜按照佛的教导、依教奉行,所以很多人得阿罗汉、很多人得圣道。其实就是这个办法,也就是闻思修;「闻」,他也是注意地听而又能专精思惟,这个阶段我们现在的佛教徒多数不重视这一点,肯学习佛法的人也不多;也有些邪知邪见的佛教徒主张不要学习佛法。我们已经学习了,但只是在文字上学习学习就完了,不思惟;不思惟当然也不去修止观,那么就停留在闻所成慧的阶段,那就是凡夫境界,才懂得一点佛法,只此而已,就不能得圣道了。若是你肯用这个「思」,专精思惟的话,你就通达了修止观的方法,方法拿到了,你在用心修止观的时候就容易成就,就容易得圣道,所以「是名修习」。「即由如是修果成满究竟出离,名般涅槃」,即由如是的修果成就、圆满了,就是究竟地出离了烦恼障、所知障,那就入大般涅槃了。

「此菩萨乘由与七种大性共相应故,说名大乘」,学习大乘佛法的菩萨,他和「七种大性」相应,所以叫做「大乘」。「如〈功德品〉释。(陵本四十六卷十八页)」,菩萨地里面有〈功德品〉,那边有讲解。七种大性,第一个是『法大性』,十二分教里的方广就是大乘佛法。你要学习大乘佛法,大乘佛法里面和小乘佛法不同,因为大乘佛法里面包含小乘佛法而又超越小乘佛法,小乘佛法里面没有大乘佛法,它更不能超越大乘,所以是不同。这是法大性,要具足这个条件。第二个『发心大』,你要发无上菩提心,就是要有愿:「我要得无上菩提」,这就是愿!就像我饿了想要吃饭,心里面念念不忘我要吃饭,发了无上菩提愿,我想要得无上菩提,这样才行,你没有发无上菩提愿,这就不具足。第三个『胜解大性』,胜解大性是什么呢?就是你要努力的学习佛法,对于佛法有强有力的认识,那当然还是要闻思修的,就是刚才说的闻思。

第四个『增上意乐大性』,就是刚才那个「胜意乐」,你由于胜解行地用功学习和修行,得无生法忍了,就是增上意乐。得了无生法忍以后还有一个,第五『资粮大』,就是刚才说的,学习修福、修慧或者说修学六波罗蜜。六波罗蜜就是布施波罗蜜、戒波罗蜜、忍波罗蜜,这是福;精进波罗蜜是通于福、慧的,禅波罗蜜也是通于福、慧的,般若波罗蜜是智慧,这六波罗蜜有福德资粮、有智慧资粮,六波罗蜜能利益自己得无上菩提,也能教化众生,所以是资粮大。第六『时大性』,要经过三大阿僧祗劫那么长的时间。第七『圆证大性』,圆证无上菩提,就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了,要得与这七种大性相应就是具足了七大性,这才名之为大乘。

 

宇二、饶益有情(分四科)  宙一、于有德

又诸菩萨即于如是修正行时,于具功德诸有情所,常乐现前供养恭敬。

前面这六科就是六波罗蜜,总起来是摄受善法,积聚无量无边的功德;第二科是饶益有情就是利益众生,分四科,第一科是于有德。

「又诸菩萨即于如是修正行时」,就是前边的六波罗蜜;修正行的时候。「于具功德诸有情所」,对于具足修六波罗蜜这个正行功德的人,「常乐现前供养敬」,常欢喜地当着那个人的面,供养这位有德的补特伽罗,常对他表示恭敬。

 

《披寻记》一一九一页:

于具功德至供养恭敬者:功德有五,谓信、戒、闻、舍、慧。于彼有情亲面对前,现瞩现见,奉施财物、诸资生具,是名供养,敬问礼拜奉迎合掌,是名恭敬。

「于具功德至供养恭敬者:功德有五」,有五种功德;什么呢?「谓信、戒、闻、舍、慧」,六波罗蜜也是功德,但这里面举的例子是说「信」,就是对佛法有决定的信心、不犹豫;而且他的品德是特别好,就是要有「戒」,才能够诸恶不作。「闻」,这个人对于佛法广学多闻。「舍」就是这个人有慈悲心,没有悭吝心,对于他人的困难肯伸手帮忙。第五个「慧」,就是他知道这是苦、这是苦集、这是苦集灭、这是苦集灭道,通达苦集灭道的道理,这是智慧。这个智慧也还是闻思修乃至到阿罗汉、得无生法忍都在这里头,具足这五种功德,这就叫做有功德。

「于彼有情亲面对前」,菩萨对于这位有功德的人,亲自和他见面,在他的面前。「现瞩现见」,瞩也是见,就是前五识;或者这个「现瞩」就是眼识叫做现瞩。「现见」是第六识,当然眼识见一剎那就是第六意识,所以叫现见。「奉施财物」,就是恭敬地供养他财物。「诸资生具」,就是各式各样资养生命所需的东西,「是名供养」。

「敬问礼拜、奉迎合掌,是名恭敬」,很恭敬地来问候他、向他礼拜,要恭敬地欢迎他、向他合掌,是名叫做恭敬。

 

宙二、于有失 

于具过失诸有情所,常乐现前发起最胜悲心、愍心,随能随力令彼除断所有过失。

第二科于有失。「于具过失诸有情所」,菩萨对有过失的人是什么态度呢?「常乐」,心里面欢喜;「现前」,当他面也好、不当他面也好,从他内心里面现出来什么呢?「发起最胜悲心愍心」,生起最殊胜的悲愍的心情,没有恶心,生起悲心和愍心;悲心和愍心不一样。「随能随力」,菩萨随自己的能力、随自己的福德力、智慧力,各式各样利益安乐的力量。「令彼除断所有过失」,用悲愍心劝导那个有过失的人除断所有的过失,教他离过,要这样做。

 

《披寻记》一一九二页:

于具过失至所有过失者:此诸有情略有三聚谓无苦无乐、有苦、有乐。无苦无乐有情痴多现行,有苦有情瞋多现行,有乐有情贪多现行,是名过失。菩萨于此修四无量,缘一切境总名哀愍。于中大悲唯缘有苦,是名悲心。若于诸法远离分别都无所缘,不共一切声闻独觉及诸外道,故名最胜。复于其中依舍无量,能令无苦无乐、有苦、有乐三种有情,随其次第远离痴、瞋、贪惑增上现行,是名令彼除断所有过失。

「于具过失至所有过失者:此诸有情略有三聚」,菩萨所面对的有情略有三类;「三聚」就是三类。「谓无苦无乐」,这是一种有情;一种是「有苦」;还一种是「有乐」,有安乐自在的有情;这是三种。「无苦无乐」的「有情」,有什么问题呢?「痴多现行」,愚痴心多现前,他的心里面常有愚痴心的活动。「有苦有情瞋多现行」,有苦恼的有情多数现瞋怒的心:「天老爷不公平,为什么叫我这么苦恼!」「有乐」的「有情贪多现行」,因为他有很多满意的事情,所以爱着他满意的事情,所以他的贪心多数是现前的。「是名过失」,这就叫做过失;就是贪心、瞋心、痴心这三种过失。贪心和瞋心我们可能容易明白;愚痴是什么?就是不明白世间、出世间的因果、也不明白一切法是如化如化、是毕竟空的,也不知道无我、无我所,这就叫做愚痴。这三类的众生就是有这个问题,是名叫做过失。

「菩萨于此修四无量」,菩萨对于有问题的众生怎么办呢?就是修学四无量心-慈悲喜舍。「缘一切境总名哀愍」,观察这三类众生就是一切境,就发哀愍心。你是苦恼的人,对你发哀愍心;你不苦恼,很安乐自在也是哀愍你,总名叫做哀愍。「于中大悲唯缘有苦,是名悲心」,悲心是什么呢?唯独缘有苦恼的众生,那叫做悲心;悲能拔苦。

「若于诸法」,这位菩萨对于「诸法」也就是一切众生,一切众生就是这一切法。「远离分别」,就是前面讲的假名安立的一切法都是毕竟空的,毕竟空里面无差别相,所以无分别心。「都无所缘」没有众生为菩萨所观察,众生毕竟空,无众生可度。「不共一切声闻独觉及诸外道」,观察假名安立的一切法是毕竟空,这种智慧是不共于声闻独觉的,声闻独觉没有这个智慧。

天台智者大师解释这个问题:声闻、独觉以无常为门,就是他的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当然主要是色受想行识,色受想行识是剎那剎那变异、老病死的,从这个无常的变化作为入道之门,从这里去思惟观察。无常故苦、无常故无我、无常故空,这样子去入于圣道。大乘菩萨以空为入道之门,我们学习《中观论》、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它观察一切因缘生法自性空。

现在唯识的经论它不说因缘生法,依他起是因缘生法,遍计执不是依他起的因缘生法,它是假名安立的一切法都是毕竟空的、也是空;但是和《中观论》、《般若经》说的空不同。《般若经》说的空是依他起和遍计执不分开,放在一起,观它是自性空,这样观!现在唯识的法门:把遍计执和依他起分开,观遍计执的一切法,也就是假名安立的一切法都是毕竟空的。这两个学派说空是不一样的,说补特伽罗无我是相同的,《阿含经》、《大智度论》也是这样说我不可得;《瑜伽师地论》也这样说我不可得。人无我观是相同的;法无我不一样,但是都是空、都用空的名字。所以是「若于诸法远离分别都无所缘,不共一切声闻独觉及诸外道,」和外道不同,「故名最胜」所以叫做最胜,是现前发起最胜。

我现在再多说几句话:「说我用不上!」这句话就表示你的程度。怎么样才能用得上?就是刚才说的:一定要专精思惟!譬如说,「假名安立的一切法是毕竟空」,这几个字谁都认识,很容易就把它念出来,但是里边的理论不是一下子就能懂。你要专精思惟,到一个时候,就通了、就明白了。明白的时候就能用了,老虎来了你心里面就假名的老虎是毕竟空的,你的心就与空相应,也就用得上。烦恼来了,你认为它是真实的、不是假名,所以就有烦恼。你现在观察它是假名安立的一切法都是毕竟空,就是要经过专精思惟,这个道理你通了,立刻就可以用。就像你学太极拳或者其它什么的,学习熟了,有土匪来的时候,这个拳就能够伸出去;你学是学了但是不熟,这个拳就伸不出去,不能打这个土匪。你学习佛法也是,没有经过专精思惟的话,就不明白那件事;那件事你搞不懂,搞不懂不能用,不能用止观。说小乘佛法容易懂,你也是要专精思惟,不专精思惟还是不行,你也用不上。这上面就是这样意思!现在唯识说:「假名安立的一切法是毕竟空」,是不共于声闻独觉;「及诸外道」,也不共于一切外道,和外道也不同,故名最胜。

「复于其中依舍无量,能令无苦无乐、有苦、有乐三种有情,随其次第远离痴、瞋、贪惑增上现行」这是解释「随能随力,令彼除断所有过失」这句话;这句话怎么解释呢?「复于其中」,说这个菩萨修四无量,在四无量里面「依舍无量」,慈能予乐,无苦无乐的有情,菩萨就布施他安乐;有苦的有情就用悲无量,悲能拔苦;说这个众生有无量无边的安乐,菩萨随喜你,很好!没有苦、有很多的安乐,菩萨生欢喜心;这是慈、悲、喜。

舍怎么讲呢?菩萨「依舍无量」的方法能令无苦无乐的有情、能令有苦的有情、能令有乐的有情,这三种有情随他的次第;这无苦无乐的有情是愚痴心多;有苦的有情瞋心很多;有乐的有情贪心很多,菩萨就用舍无量的方法教导这三种有情,远离愚痴、远离瞋、远离贪的迷惑的增上现行。「增上」,是很有力量,这个瞋心、愚痴心、贪心很大,现在菩萨教他弃舍。怎么能弃舍愚痴呢?当然要修缘起观。怎么能弃舍贪心呢?修不净观;或者其它的观。修慈悲观就可以弃舍瞋心,菩萨有无量无边的法门来对治贪瞋痴的,是名叫做「令彼除断所有过失」。

 

宙三、于有怨

于己有怨诸有情所常起慈心,随能随力无谄无诳,作彼种种利益安乐,令彼怨者意乐加行所有过失及怨嫌心自然除断。

这是第三科,于有怨。这个众生与菩萨有怨恨,菩萨对于这位众生怎么办呢?「于己有怨诸有情所常起慈心」,菩萨对于这个有怨恨的人,不起怨,你怨我我不怨你,我对你生起慈心,怎么生法呢?「随能随力」,随他自己的福德力、智慧力,「无谄无诳」,没有谄曲也没有欺诳,非常真诚的诚恳心。「作彼种种利益安乐」,对于有怨恨的众生就为他做种利益安乐的事情,来利益这个有怨恨的众生、来安乐这个有怨恨的人。

「令彼怨者意乐加行所有过失及怨嫌心自然除断」,你怎么样的怨恨我、伤害我,我都不怨,我就做很多的利益安乐的事情来利益你、来安乐你,令这个怨恨的人的「意乐、加行」,他内心里面怨恨我、或者采取什么行动来伤害我,所有的过失及怨嫌的心情自然除断,这个怨恨的人一看这个菩萨,总是对我很好,我怎么还怨恨他呢?自然就是不怨了,是这个意思。

 

《披寻记》一一九二页:

有怨诸有情所至自然除断者:怨有三品:谓上中下名诸有情,于彼虽遭一切不饶益事,而不弃舍,菩萨自身宁受非爱,终不以恶欲加于彼,是名常起慈心。利益安乐有多种类,故名种种,如〈自他利行品〉释。(陵本三十五卷十七页)菩萨念与众生利益安乐,非为安乐而不利益,若性有罪无益非所宜者不应授与,若性无罪有益是所宜者即应授与,不唯随彼心乐欲转,非欺罔彼,是名无谄。非惑乱彼,是名无诳。由是能作利益安乐,令彼怨者心自了知此是菩萨,于菩萨所终不更起怨恨意乐,及由彼发身语加行,乃至令彼欢喜摄受,起亲爱想不生嫌厌,是名令彼怨者意乐加行所有过失及怨嫌心自然除断。

「有怨诸有情所至自然除断者:怨有三品」,怨恨有三类。「谓上中下名诸有情」,有上品的怨,这个怨是很厉害的;有中品的,有下品的,所以叫做「诸有情」。「于彼虽遭一切不饶益事」,怨恨菩萨的这位众生对菩萨做了很多不饶益的事情,就是不利益、伤害他的事情,「而不弃舍」,菩萨对这个人心里面不弃舍他,还是用慈悲心对他好。「菩萨自身宁受非爱」,菩萨自己本身宁可接受到他不可爱的这一切伤害的事情。「终不以恶欲加于彼」,终不决定「我要用恶心来伤害他」,不这样做!「是名常起慈心,利益安乐有多种类,故名种种,如〈自他利行品〉释,(陵本三十五卷十七页)」,「利益安乐」如〈自他利品〉里面有解释,我们已经学过了。

「菩萨念与众生利益安乐」,菩萨的心情,他的慈悲心于众生有利益,也要他有安乐,菩萨菩萨的心情是这样子。「非为安乐而不利益」,不是说我给你衣食住、给你生活美满就完了;不是!我一定要你开智慧,叫做利益。菩萨是又要安乐你、又要利益你,和我们凡夫一般社会的慈善家不一样。社会慈善家就是我造房子给你住、造医院给你看病、给你面包,叫你生活饱暖就好了,到此为止;菩萨也是这样做,但是还要教你开智慧,要相信善恶果报,教你品德增上,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所以一方面是安乐,一方面要利益,不是只有安乐而不利益。「若性有罪」,要是做的这件事的性质是有罪过的;「无益」,没有利益,要是这样的话。「非所宜者,不应授与」,那就对他不合适了,菩萨就不会这样子做法的。「若性无罪有益」,要是这件事的性质是没有罪过的、是有利益。「是所宜者,即应授与」,菩萨就会帮助他,这样做!「不唯随彼,心乐欲转」,不唯独是随你心里面欢喜的就这么做,若你欢喜但是那件事有罪过,菩萨不会帮助你。菩萨是:你要求什么,菩萨要想一想,不是说什么都「无求不应」,不是这么回事;这句话不对的。菩萨要看你的要求合不合道理,要对你有利益的菩萨才帮助你;如果你欢喜这件事,而这件事对你有伤害,菩萨不做。

说有一个人失业了,看见报纸上有一个广告,一艘船上面要请人,这个人看到这个消息好,就去报名。一方面念观世音菩萨慈悲加被能录取我,结果那艘船没有录取他,他认为观世音菩萨不慈悲、不灵感,对观世音菩萨就埋怨了。那么这艘船过几天在大海里边遇见飓风,这艘船断了,报纸上发布了这个消息,「唉呀!菩萨慈悲我啊!」菩萨不是你求什么,就满足你的愿,不是无求不应,这句话不对;不是那个意思。这件事还容易懂,另外菩萨的意思是说:我令你有健康安乐的生活,满足你这个愿望,但是佛菩萨还担心,若你又要去做恶事,还会得恶报的,又不安乐了!所以现在给你一个面包其实是小小的意思,佛菩萨主要是要你开智慧,不要再做恶事,这件事是重要的,你若能不做恶事才会永久的安乐自在;所以说不唯随彼,心乐欲转。

「非欺罔彼,是名无谄」,不欺骗!佛菩萨有慧眼、有法眼是真实的能看得清清楚楚,这件事对你有害还是有利,对你有害不帮助你。若帮助你就是欺骗你,你将来因此而倒霉了,所以「非欺罔彼,是名无谄」。「非惑乱彼」,不迷惑他愚弄他,佛菩萨不这样做。「是名无诳」。「由是能作利益安乐」,菩萨的大智慧能作利益的事情、也能作安乐的事情,「令彼怨者」,令这个于菩萨有怨恨的人「心自了知」,他看菩萨这样做就明白「此是菩萨」,这是有大悲心的菩萨。

「于菩萨所,终不更起怨恨意乐」,再不怨恨菩萨了,菩萨对你那么好,你还怨恨菩萨吗?「及由彼发身语加行」,不起怨恨意乐‘及’还有别的事情,及由彼发身语加行伤害菩萨的这些事情都没有了。「乃至令彼欢喜摄受」,使令这个有怨恨的人没有怨恨,于菩萨非常欢喜,愿意和菩萨作朋友,所以叫做「摄受」。「起亲爱想」,和菩萨起亲爱想再也不怨恨了;「不生嫌厌」,不会嫌弃菩萨、厌恶菩萨。「是名令彼怨者意乐加行,所有过失及怨嫌心自然除断」,于有怨这段说完了。下面是于有恩。

 

宙四、于有恩

于己有恩诸有情所,善知恩故,若等若增现前酬报,随能随力如法令其意望满足,虽无力能彼若求请,即于彼彼所作事业,示现殷重精勤营务,终不顿止彼所悕求。云何令彼知我无力非无欲乐?

「于己有恩诸有情所」,也有的众生对于菩萨过去有过恩的事情;菩萨以前有什么困难的时候,那个众生也救护这位菩萨的,那么就是有恩了。菩萨对于有恩的有情所「善知恩故」,他能知道这个人以前对我怎么怎么有恩。「若等若增现前酬报」,那怎么办呢?或者是平等地,你以前对我有多大的帮助,我现在平等地还谢你,「若增」是增加,比你以前的恩还要多一点,现前来酬谢这位有情。「随能随力如法」,随自己的能力,合法地不是非法「令其意望满足」,令那个有恩的人,他心里面的希望能得到满足。

「虽无力能」,菩萨这个时候也可能是一个穷苦的人,没有力量报恩,那怎么办呢?菩萨虽然没有能力,「彼若求请」,但是当那个有恩的人,若对菩萨有所请求的时候呢,「即于彼彼所作事业」,对于那位有恩的人的各式各样事情「示现殷重」,就表现出来特别地殷勤、特别地尊重、「精勤」地「营务」,专心地为他做事情。「终不顿止彼所希求」,决定不会拒绝你所希求的事情。「云何令彼知我无力非无欲乐」,这位贫苦的菩萨他心里想:怎么办法能令你知道我是没有力量,但是我心里面是想要帮助你的啊!怎么办法让你知道呢?

 

《披寻记》一一九三页:

于己有恩诸有情所至非欲乐者:此诸有情亦有三品谓上中下,于彼恩惠如实了知,名善知恩。若暂见已,即以若等若增财力供养现前酬报,非以下劣,于彼事业随能随力为作助伴,如其所应令其意乐希望满足;虽无力能,彼若求请,即于彼事殷重而作,终不顿时,不应所求,为欲示现自实无力,非无欲乐。

「于己有恩诸有情所至非欲乐者:此诸有情亦有三品谓上中下」,有恩也有上中下的不同。「于彼恩惠如实了知,名善知恩」,对于他以前对我的帮助,这种恩惠如实地知道;知道他怎么怎么样地对我好,知道这件事!「若暂见已,即以若等、若增财力供养现前酬报」,若暂时一看见了,就立刻地以相等或者是增加,或者是以财力去供养这位有恩的人,现前的酬报他。「非以下劣」,不是用一些下劣的东西来酬谢报答他。「于彼事业随能随力为作助伴」,就是帮助有恩的人做事情。「如其所应」,就是对他是很合适的,「令其意乐希望满足」,就是令他心里面欢喜、令他心里面的希望得到满足。

「虽无力能,彼若求请,即于彼事殷重而作,终不顿时,不应所求」,菩萨不会不满足你的所求。「为欲示现自实无力,非无欲乐」,表示自己现在没有力量帮助你,不是没有欲乐,我是有欢喜心帮助你的,但是没有力量。

 

黄三、结

如是等类当知名为菩萨乘御无戏论理,依极真智修正加行

这是结束这一段。前面是于有德、于有过失、于有恩、于有怨的这些人,「当知名为菩萨乘御无戏论理」就是法无我的智慧;根据法无我的智慧的这个道理。「依极真智」,那是圣人的智慧。「修正加行」,用前面这么多的行动来利益众生。这可见菩萨行菩萨道啊!你一定先要修学圣道、修学这个法无我智,就是假名安立的一切法是毕竟空的、无我无我所的,成就了这样的智慧,根据这个智慧来利益众生,要这样做才行。

 

地三、离言法性(分三科) 玄一、理成(分三科) 黄一、征

以何道理应知诸法离言自性?

第一科是智行门,智行门里面分三科:第一科是真实义相、第二科是境相应慧,这两大科都讲完了。现在是第三科离言法性,前面也提到离言法性这件事,这以下才正式解释什么叫做离言法性;分三科,第一科是理成,离言的这种道理的成立,又分三科第一科是问。

「以何道理应知诸法离言自性」,用什么道理我们才能明白诸法的离言自性呢?这是问。下面第二科解释,解释分两科,第一科显自,显示菩萨本身这一方面的道理;分两科,第一科相非有性:假名安立的这一切法相是没有的,先解释这件事。

 

黄二、释(分二科) 宇一、显自(分二科) 宙一、相非有性

谓一切法假立自相,

这是说相非有性。什么叫做相非有性呢?「谓一切法假立自性」,就是假立的一切法性。

 

《披寻记》一一九三页:

一切法假立自相者:此中自相,唯言说相,想所施设,增益而有,不称真实,故名假立。

「一切法假立自相者:此中自相,唯言说相」,「自相」是指这件事的体相,它的体相只是一句空话而已,没有这件事,但说出这么一句话,譬如说:这房子里有一条龙,是在说空话嘛,这里并没有龙嘛!但是这样说还不是太明白,比如说这个地方本来是有一条绳子盘在那里,由于光线不好看做是一条蛇,「你看那里有一条蛇!」这就是一句空话,那里没有蛇嘛,这就叫做「唯言说相」,只是一句话,没有那件事。但是说那地方有条蛇,这句话也不是无因缘说的,就是搞错了,那是绳子嘛,就是智慧的光明不够把事情搞错了;你说是蛇,这句话是空话,是没有蛇的,所以叫做空,言说法性是毕竟空就是这么意思。

说这里有一条蛇,凭什么说这句话?「想所施设」,是他内心的思想,看见有一个东西盘在那里,「是蛇!」是他内心里想过的呀,才说那是蛇嘛,是这么回事呀。「增益而有」,本来没有蛇呀,是增加上去的叫做有。「不称真实」,他说是蛇和那个真实性不相称,没有蛇嘛!所以不称真实。「故名假立」,所以叫做假立;是虚妄、不真实的安立。这样说呢,世间上的一切法都是这样子,说这是房子、这是雪、外面下雪了、地水火风、这里有一棵树、这里有高山,亦复如是,都是这样子,都是蛇!不是真实有这么一件事。

 

或说为色或说为受,如前广说,乃至涅槃;当知一切唯假建立非有自性,亦非离彼别有自性是言所行是言境界。

「或说为色或说为受,如前广说,乃至涅槃」这是举个例子。「假立自相」是什么呢?「或说为色」法,就是地水火风这些。「或说为受」,我感觉到冷,实在这也是虚妄分别;我感觉到热,也是虚妄分别,或说为受;或说为想、行、识这一切法「如前广说乃至涅槃」,前面解释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那一段曾经说过。「当知一切唯假建立」,这一切法都是假名安立的,「非有自性」,没有体性,它体性是没有的。这几句话呢说得很明白,但是道理还没有说完,还是不容易明白的。

「亦非离彼别有自性」,说是名所诠显的一切相;譬如说这是灯,灯是个名字、是一句话,这一句话呢,灯是所诠显的,名字是能诠显的,有能诠有所诠。现在说不是「离彼」所诠的这个灯,另外有灯的自性;不是离开名所诠的色受想行识这一切法,另外有色受想行识这一切法,不是!离开了这个另外也没有!「是言所行是言境界」,离开了色受等一切法,另外有自性是言所行、是言境界,不是的!「言」就是语言、说话,言所活动的境界「是言境界」,是言语所表达的境界、是言语所活动的地方,这叫「是言所行是言境界」,或者加起来呢,是「言所行境界」;这么说也可以。

 

《披寻记》一一九三页:

一切唯假建立至是言境界者:如前说色乃至涅槃,是名一切。此唯言说自相可得,非如言说有其自性,亦非离彼假立色等自相,别有如言所说自性,是诸言说所行境界。此中言者,意说寻伺,寻伺是彼言说因故;寻伺影像是名所行,起自影像为行相故;寻伺所缘是名境界,唯以名义为所缘故,越此更无胜堪能故。诸法虽有真实自性,然是离言圣智所行圣智境界,非是寻伺之所能及,是故此中作如是说。

「一切唯假建立至是言境界者:如前说色乃至涅槃,是名一切」,前边那一段文举了很多的例子,那就是一切,这一切法「此唯言说自相可得」,举这些例子就表示这都是言说可得,它本身是没有体相可得的,就是这么一句话。「非如言说有其自性」,不是像言说,说了这句话就有那件事,我说那是蛇,其实那儿没有蛇嘛!所以是非如言说有其自性。「亦非离彼假立色等自相,别有如言所说自性,是诸言说所行境界」,也不是离开假立的这些色受等这一切法,另外有言说所说的自性,也不是;说这里没有、另外也没有。

「此中言者」,「是言所行」这个「言」字是指什么说的呢?「意说寻伺」,这「言」这句话是说你心里面的寻伺,就是你心里面的思惟,粗略的思惟或者是微细的思惟。「寻伺是彼言说因故」,为什么「言」是指寻伺说的呢?因为寻伺是彼言说的因,因为你内心里面寻伺才能说话,不然不能说话的,所以言就是指寻伺说的,它不可以离开寻伺还有语言的,它们两个是不可以分离的。

「寻伺影像是名所行」,「影像」是寻伺的所行境界,你心里面的思惟就是思惟那个影像,你这个寻伺在那影像上活动,譬如:我心里面说那是蛇,你的寻伺就思惟这蛇是粗、细,是怎么样的盘旋,这是想!那个寻伺就是想这个事情,所以「寻伺影像是名所行」;你心里面在思惟那个影像,那就叫做是言所行。「起自影像为行相故」,寻伺的生起是从那儿来的呢?也还是从影像上出来的,自者从也,从那影像上出来寻伺,还寻伺影像。

但是这个地方呢,在前文我们没有说;就是我们的心遇见境界的时候要有所缘缘,所缘缘有两种:一个是疏所缘缘、一个是亲所缘缘。疏所缘缘就是所缘缘的境界和你的寻伺是有点距离的,还有个亲近的所缘缘,和你距离很近不可以分离的,有两个所缘缘。两个所缘缘呢,我们还是用这个说:那里有一条绳盘在那里,那就是疏所缘缘。你一看呢!搞错了认为是蛇,蛇是个亲所缘缘,这个绳子是疏所缘缘。「起自影像为行相故」,当然我们内心的寻伺分别也是与疏所缘缘有关系,你生起寻伺的时候与疏所缘缘有关系,但是一起的时候,你没有看见绳子而看见蛇,你心里面就是思惟这个蛇,就是「起自影像为行相故」。从影像生起寻伺,寻伺又去寻伺影像,这就叫做行相,这活动的相貌,是这么意思。

「寻伺所缘是名境界」,这个境界怎么讲呢?寻伺是能攀缘的,在所缘的境界上攀缘,那个所缘就叫做「境界」。影像就是表示你所缘的那件事是个影像,不是真实的性质、真实的体质;说这里有棵树,太阳的光一照,出来个影像,那个影不是树,但是与树有关系,你缘的是树的影而不是树的本质,这是缘影像。我们凡夫缘一切法都是缘一切法的影像,认为影像就是真实的,那是假的嘛!你不知道是假的,认为是真实的,这树的影它不是树的本质,我们就以影像当做是真实的树,这错误就是在这里,是这么回事儿。我们看见这是蛇,这蛇不是蛇,那是绳子嘛!但是它们有点相似,这就是用这个意思表示:我们现在这个错误的遍计执是蛇,这是影像而不是一切法的本质,一切法的本质是依他起。

「寻伺所缘是名境界,唯以名义为所缘故」,这句话就是正式表达这件事,我们心里面在分别的时候就是以名义做你寻伺的所缘。你一定要有名,然后有名所诠的义,这个义要离开了名,这个义就不存在了,要有名来表达义,所以我们的寻伺呢知道它叫蛇!这是个名,由蛇这个名你就能想到很多事情;「名义为所缘故」,是你的寻伺所缘的境界。「越此更无胜堪能故」,若超过了名义的时候,你的寻伺就完了!就没有能力了。我们内心的思惟观察就为名义所限制住了,超越了名义的时候,寻伺的能力就结束、就到此为止。这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我们的寻伺不能缘离名言的依他起,到那时候我们寻伺没有用了。

这样子说呢,就是我们的寻伺一动的时候,都是遍计执、都是空的、不是真的。我们的寻伺看见那条蛇,没有看见那条绳子,只是看见那条蛇,而蛇是毕竟空的。我们这个烦恼就是因为这个蛇生起来的,要观察「是空的!」这烦恼就没有根据了,没有引起烦恼的因缘了,立刻地心情就没有事,所以大乘佛法说假名安立的一切法都是毕竟空的,你若是经过了专精思惟啊!当然不是只有这一段文,下边还有;其它的譬如说是《摄大乘论》、《成唯识论》、《辨中边论》、《显扬圣教论》都有讲这个事情,你不妨通通都阅读;阅读了以后,要专精思惟,通达了,就像一加一是二那么样明白了,立刻有效!所有的问题都是假名安立、是毕竟空的,那么心里就没有事,当然用奢摩他帮助一下,这个奢摩他假设是色界四禅是最好了,那你就是一下子得无生法忍了,就是增上意乐、到这个境界就是圣人了。说「我用不上」,就是你专精思惟的程度不够;你不欢喜学「哎呀!这个说老半天也不懂,不要了,我不学」。不学你就不懂;不懂你就用不上,用不上就还是原来样,还是蛇!你还是看见是蛇,你看不见那个没有蛇的境界。

「诸法虽有真实自性」,这一切法;有为法、无为法都算在内,是有真实自性的。「然是离言圣智所行圣智境界」,但是那个真实的体性是离言说相的圣人的智慧所活动的地方,说现在没有蛇只有绳子在那里,这个蛇的名言都没有的时候你才能看见,就是光线好了,光明来了,光明来了是什么?就是你的智慧来了;智慧来了一看没有蛇,那是绳子,所以这就是离言的圣智所行、圣智的境界。「非是寻伺之所能及」,不是我们现在的执着心、分别心所能活动的境界,我们现在分别心达不到那里。「是故此中作如是说」,所以这段文里面就是这么讲,这是说「当知一切唯假建立非有自性,亦非离彼别有自性是言所行是言境界」。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六 (8)
下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六 (10)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九 (2)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四 (6)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二 (11)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六 (3)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九 (4)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八 (1)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六 (10)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三 (10)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二 (8)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九 (8)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二十卷[栏目:净空法师]
 法句经 24 好喜品[栏目:法句经·白话文]
 胡适的“坛经考证”[栏目:蔡惠明居士]
 自强能够站得长久 有气量才能行得久远[栏目:花开花落·妙语禅机]
 相应3经 有寻有伺经[栏目:相应部 43.无为相应]
 消业的机会[栏目:达真堪布]
 病与业障[栏目:仁焕法师]
 07-089空性的智慧[栏目: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7年]
 相应43经 食物经[栏目:相应部 1.诸天相应]
 CHAPTER 2 The Buddhist Standpoint[栏目:The Buddha's Ancient Path]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