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如来藏之研究 第四章 如来藏说之孕育与完成
 
{返回 印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613
第四章 如来藏说之孕育与完成
第一节 法法平等与事事无碍
  如来藏tatha^gata-garbha说,不是直承「原始佛教」的法流,而是继承「初期大乘」,适应世俗,有了独到的发展──不共大乘。初期的大乘经,可以『般若』、『华严』为二大流。『般若经』与『华严经』,现存的都是大部,这是不断的传出,而再组集为一部的。在发展而次第集出中,『般若』的传出早一些,但彼此都互相影响,而又表现出独特的风格。『般若经』所说的,是菩萨道,菩萨道是以般若prajn~a^的都无所住为主导,重于「正法」的悟入。在般若的如实观中,一切法──境、行、果,一切人──声闻、辟支佛、菩萨、如来,都如幻如化,本性空寂。代表自证内容的真如tathata^,法界dharma-dha^tu,实际bhu^takot!i,也不离如幻如化,本性空寂。『般若经』是以本性空为门,引导行人,透出名相分别的戏论,也就是超脱了语言与思惟,现证「戏论寂灭」的(不过菩萨忍而不证,以免落入二乘)。在现证中,说作什么也是不相符的。超越了时空性,所以没有先后,没有内外、彼此;没有体的生灭,质的垢 [P90] 净,量的增减可说。没有对立──「二」(也就没有矛盾),也没有变异,充分表显了大乘深观的特性。释尊方便说法,说世间与出世间,有为与无为,生死与涅槃,安立相对的论门(不是相对,就无法可说),使人舍有为而入无为,舍生死而得涅槃。后代的佛弟子,依名相安立,落入相对的有诤论处:世间与出世间的对立,随顺世俗而有碍于胜义的现证。『般若经』以一切性空为门,达到了一切无二、无分别──如,世间与出世间,有为与无为,生死与涅槃,在如、法界、实际(的胜义现证)中,无二、无分别,开展了一切本空,一切皆如,一切平等的理念。
 
  「般若波罗蜜能灭诸邪见烦恼戏论,将至毕竟空中」(1)。『中论』说:「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无生亦无灭,寂灭如涅槃」(2)。戏论寂灭的自证,不能说没有,也不能说有,世俗的「有」、「无」概念,都不能表示戏论寂灭的现证。称之为空s/u^^nyata^也只是假名安立(3),要人无所住着而已。然「般若法门」在开展中,渐演化为不同的二流:一、在现证时,一切戏论、一切幻相都不现前,如清辨Bhavya引『般若经』说:「慧眼都无所见」(4)。这是「般若法门」的本义,如瑜伽师不许圆成实性是空,而在根本智证真如──真见道中,也还是一切依他幻相泯灭不现前的。二、西藏传说有二宗,在于现境断绝戏论的「极无所住」(如上所说)外,还有现起与空寂无碍的「理成如幻」(5)。这二宗,在中国佛学中,就是证真空与中道了。在「般若法门」中,这二者是次第发展所成的,可以引为证明的,如鸠摩罗什Kuma^raji^va所译『摩诃般 [P91] 若波罗蜜经』卷二(大正八‧二二七中──下)说:
 
   「慧眼菩萨不作是念:有法若有为、若无为,若世间、若出世间,若有漏、若无漏。是慧眼菩萨,亦无法不见,无法不闻,无法不知,无法不识」。
 
  慧眼prajn~a^-caks!us,是现证般若。经上所说的第一节,是不念一切法,下一节是无一法不知。经文用一「亦」字,那是慧眼不见一切而又无所不见,就是中国学者所说的见中道了。玄奘所译,与前『摩诃般若经』相当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卷四0四(大正七‧二一下)说:
 
   「菩萨摩诃萨慧眼,不见有法若有为、若无为,若有漏、若无漏,若世间、若出世间,… …。是菩萨摩诃萨慧眼,不见有法是可见、是可闻、是可觉、是可识」。
 
  「第二分」所说,与清辨所说相合;「第三分」也是这样说。罗什所译的,不见一切而又无法不见的慧眼,明显的与奘译不同。『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初分)卷八(大正五‧四三中)说:
 
   「诸菩萨摩诃萨得净慧眼,不见有法若有为、若无为,不见有法若有漏、若无漏,……。是菩萨摩诃萨得净慧眼,于一切法非见非不见,非闻非不闻,非觉非不觉,非识非不识」。
 
  初分」的「非见非不见」,意思还是一切不见,只是进一步说:不见也不可得而已。「无 [P92] 所不见,……无所不识」,其实是佛眼buddha-caks!us,这是各种译本所共同的(6)。将佛眼的「无所不见」,作为慧眼的德用,『摩诃般若经』如此,古译的『放光般若经』,『光赞般若经』(7),『大智度论』所依的(二万二千颂)经本也如此。『大智度论』卷三九(大正二五‧三四八上──中)说:
 
   「诸佛慧眼,照诸法实性,尽其边底,以是故无法不见,无法不闻,无法不知,无法不识」。 「问曰:佛用佛眼无法不知,非是慧眼,今云何言慧眼无法不知?答曰:慧眼成佛时变名佛眼。……成佛时失其本名,但名佛眼」。
 
  「无法不知」是属于佛眼的,为什么也作为慧眼的内容?『智论』解说为:「慧眼成佛时变名佛眼」,表示慧眼与佛眼,只是名字的差别,浅深的差别,而不是体性的不同。在菩萨通达法性时,佛眼就是慧眼;如究竟明净通达,就称为佛眼。这如『十地经』所说,从初地到十地,都名为一切智智那样。「般若法门」的发展(到后来),慧眼从一切法无所见,到达无所见而无所不见。这一演进的程序,成为中国佛教界真空与中道的思想根源。
 
  另一引起不同意解的,如『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六(大正八‧五六一下)说:
 
   「菩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为众生说色趣空,说受、想、行、识趣空,一切法皆趣 [P93] 空,不来不去。何以故?色空不来不去,受、想、行、识空不来不去,乃至一切法空不来不去故,一切法趣空,不过是趣。一切法趣无相,趣无作,趣无起,趣无生,趣无所有,趣梦,趣无量,趣无边、趣无我,趣寂灭,趣涅槃,趣不还、趣不趣:一切法不过是趣」。
 
  趣,是究竟归向的意思。求一切法的究竟相,一切法无不是空的,无不是无生、无我的,寂灭涅槃的(末后的「不还」,「不趣」,是总说没有趣与不趣)。这只是一切法终归于空,不出于如;没有比这更甚深的,所以说「不过是趣」,或译为「于如是趣不可超越」。与『般若经』所说的「深法相」、「深奥义」,是完全符合的。与『小品』文段相当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一五(大正八‧三三二下──三三三下)说:
 
   「为众生说色趣空,说受、想、行、识趣空,乃至说一切种智趣空。……一切法趣空,是趣不过。何以故?空中趣不趣不可得故」。 「一切法趣无相……趣无作……趣无起……趣无所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 「一切法趣梦……趣幻、趣响、趣影、趣化……」。 「一切法趣无量无边……趣不与不取……趣不举不下……趣不来不去……趣不入不出、不合不散、不着不断……」。 [P94] 「一切法趣我、众生、寿命、人、起、使起、作、使作、知者、见者……」。 「一切法趣有常……趣乐、净、我……趣无常、苦、不净、无我……」。 「一切法趣欲事……趣瞋事、痴事、见事……」。 「一切法趣如……越法性、实际、不可思议性……趣平等……趣不动相……」。 「一切法趣色……趣受、想、行、识……十二入、十八界……」。 「一切法趣檀波罗蜜……趣尸罗……趣羼提……趣毗梨耶……趣禅那……趣般若波罗蜜… …」。 「一切法趣内空……趣外空……趣内外空……乃至一切法趣无法有法空……」。 「一切法趣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 「一切法趣佛十力,乃至一切种智……」。 「一切法趣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道、辟支佛道……趣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一切法趣须陀洹,乃至佛,是趣不过。何以故?须陀洹乃至佛中,趣不趣不可得故」。
 
  『小品般若』所说,只是一切法趣于如梦如幻,本性空寂的涅槃──「最甚深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所说,有二大段;得一切法趣空,到一切法趣平等,趣不动,大体与『小品经』 [P95] 相合。以下的一大段:一切法趣色……识,到一切法趣佛,『大智度论』卷七一(大正二五、五六0下)解说为:
 
   「色等法亦尔,终归于空。诸法究竟相必空故,余者皆虚妄。……我等十六名,皆因五众和合,假有此名无有实法。……如常(乐我净)等四法不可得,以颠倒故。色等诸法亦如是」。
 
  色等蕴、处、界法、六度、十八空、三十七品等行法,须陀洹果等果法,须陀洹、佛等人,一切都无非是假名施设,「终归于空」。所以经说一切法趣色,到趣佛,都以「毕竟不可得故」,说明没有趣与非趣可说。一切法趣一切法,其实是一切法趣一切法性──毕竟不可得(空、如)。不过,一切法趣一切法的经文,可能被意解为:一切法与一切法,无着无碍,与『华严』相涉相入的思想合流。
 
  『华严经』也是宣说菩萨行的,中国佛学所说的修行位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就是依据『华严经』的集成次第,而被公认为菩萨行位次第的。但『般若』着重于菩萨的自行化他,「无所得为方便」的进修,而『华严』是以如来甚深果德为重的。古译的『兜沙经』,是大部『华严』的少分。『三曼陀跋陀罗菩萨经』,说到「般若波罗蜜,兜沙陀比罗经』(8)。兜沙陀比罗Tatha^gata-pit!aka,义译为如来(箧)藏。如来甚深果德的显示,在大部『华严经』中、 [P96] 如『晋译本」的『世间净眼品』,『卢舍那佛品』,就是「唐译本」的前六品。在大众部 Maha^sa^m!ghika中,如来的无漏身,已经是「色身无边际」,「寿量无边际」,「威德无边际」,「一音说一切法」,「一念知一切法」。同时,十方有无量世界,无数佛现在。原则的说,这些都与『华严经』说相同。承受这些信念,在平等寂灭的悟解中,以信仰的、艺术的、神秘的意境,将如来的甚深果德,无尽利生的大用,充分表达出来,成为庄严瑰奇的毗卢遮那佛 Vairocana-buddha、华藏庄严世界海kusuma-tala-garbha-vyu^ha$lam!ka^ra-lokadha^tu-samudra 。以此为信解修证的理想,然后明菩萨的行位到成佛。『般若』所显示的无性、空、不生不灭、寂静、无二无别──一切法的平等寂灭,『华严经』是相同的。一般以为『华严经』是妙有说,然与后期大乘,批判一切法空而别说不空,并不相同。法法平等,正如『维摩诘所说经』所说的:「如者,不二不异」(无分别、无变异):「一切众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众贤圣亦如也,至于弥勒亦如也」(9)。法法的胜义平等,如说到事相──凡圣、道果、生死涅槃,一切是世俗施设,所以一切是「唯名唯表唯假施设)。这是「般若法门」,深入胜义而不违世俗的善巧!对于法法平等,如不重视(世俗施设的)一切法,与(胜义现证的)如的不即不离,而直说一切法的无二无别,自然会引出一切法「相即相入」,「法法无碍」的理论。如众生如此,如来也如此,众生与如来无二无别,那就可以意解出:众生不离如来,如来不离众生;众生即如来,如来即 [P97] 众生。大众部说如来「色身无边际」,也就是佛身遍满而无所不在。这是信仰的事实,受到法法平等,相涉相入思想的启发,那就佛与佛相即相入,平等无碍。也可以意解出:如来遍在众生中,(众生遍在如来中),如来与众生,也相即相入而平等无碍。这样,众生身中有如来的如来藏说,在华严的无碍法界中,以象征的、譬喻的形式,渐渐的开展出来。
 
  
注【10-001】『大智度论』卷七一(大正二五‧五五六中)。
注【10-002】『中论』卷三(大正三0‧二四上)。
注【10-003】『中论』卷四(大正三0‧三三中)。
注【10-004】『大乘掌珍论』卷下(大正三0‧二七四下)。
注【10-005】『菩提道次第广论』(法尊译汉藏教理院刊本卷一七‧二七)。
注【10-006】『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初分)卷八(大正五‧四四下)。又(二分)卷四0四(大正七‧二二下)。又(三分)卷四八一(大正七‧四四三中)。『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大正八‧二二八上)。『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大正八‧九中)。『光赞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大正八‧一五九中)。
注【10-007】『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大正八‧九上)。『光赞般若波罗蜜经』卷二(大正八‧一五八下)。
注【10-008】『三曼陀跋陀罗菩萨经』(大正一四‧六六六下)。
注【10-009】『维摩诘所说经』卷上(大正一四‧五四二中)。 [P98]
 
  
 
第二节 华严经含蓄的如来藏说
  如来藏tatha^gata-garbha思想,隐约的出现于『华严经』中,以譬喻的、象征的而表示出来。在『华严经』中,主要的就有三处:
 
  一、『宝王如来性起品』:晋佛陀跋陀罗Buddhabhadra所译,为『华严经』第三二品。晋竺法护Dharmaraks!a所译的,名『如来兴显经』。唐实叉难陀S/iks!a^nanda所译『华严』第三七品,名『如来出现品』。梵文也是如来兴起、出现的意义。晋译作「如来性起」,「性起」为后代华严学家所重视。『大方广佛华严经』(「如来性起品」)卷三五(大正九‧六二三下 ──六二四上)说:
 
   「无有众生,无众生身如来智慧不具足者,但众生颠倒不知如来智;远离颠倒,起一切智、无师智、无碍智。佛子!譬如有一经卷,如一三千大千世界,大千世界一切所有无不记录。……彼三千大千世界等经卷,在一微尘内,一切微尘亦复如是。……佛子!如来智慧、无相智慧、无碍智慧,具足在于众生身中,但愚痴众生颠倒想覆,不知不见,不生信心。尔时,如来以无障碍清净天眼,观察一切众生,观已作如是言:奇哉!奇哉!云何如来具足智慧在于身中而不知见!我当教彼众生,觉悟圣道,悉令永离妄想颠倒垢缚,具见如 [P99] 来智慧在其身内,与佛无异」。
 
  三千大千世界经卷在一微尘内,譬如如来智慧在众生身内;一切微尘都是这样,就是一切众生都有如来智慧。约佛说,佛的智慧,遍入一切众生身中;约众生说,众生具足如来智慧。「众生身」,依『宝性论』所引,原文为sattva-citta-sam!ta^na,应译作「众生心相续」。这一段文,在『如来性起品』的「如来应供等正觉心」段中,表示了众生具有如来智慧说,是众生心的本具如来智德。这一经文,被看作如来藏说,为后代如来藏学者所一再引述。『如来藏经』的译者 ──佛陀跋陀罗译作「如来性起」,又在本品末说:「如是微密法,无量劫难闻,精进智慧者,乃闻如来藏」(1),明确的说到了「如来藏」。然唐译与此相当的,作:「如是微密甚深法,百千万劫难可闻;精进智慧调伏者,乃得闻此秘奥义」(2)。晋译的如来藏,是秘奥藏,可以从旁证而确定的,如(3)说:
 
   1.「如是洪范,则是如来秘奥之藏」。 2.「此经名为一切诸佛微密法藏」。 3.「此法门名为如来秘密之处」。
 
  三种不同译本,都称这一法门为「如来秘密藏」,可见晋译本的「如来藏」,是如来秘密藏 ──秘密处guhya-stha^na,而不是胎藏的藏garbha。『如来性起品』传出的时间迟一些 [P100] ,思想与如来藏说相近,但还没有「如来(胎)藏」的名目。
 
  二、『十地品』:一般称为『十地经』;竺法护译为『渐备一切智德经』,鸠摩罗什 Kuma^raji^va译为『十住经』。在本品中,与如来藏说相近的,有金喻与宝喻。金──炼金喻,『杂阿含经』已说到了。本品的炼金喻,是分散在十地中的,每一地都以金为譬喻,比喻「此诸功德、皆回向萨婆若,转益明显,随意所用」;「一切善根转胜明净」等(4)。以炼金喻说明地上的功德善根,一地一地的展转增胜。菩萨的功德善根,当然以智(菩提)德为主,所以这一法门,名为「渐备一切智德」。大摩尼宝喻,在『十地品』末,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二七(大正九‧ 五七五中)说:
 
   「譬如大摩尼宝珠,有十事能与众生一切宝物。何等为十?一、出大海;二、巧匠加治;三、转精妙;四、除垢秽;五、以火炼治;六、众宝庄严;七、贯以宝缕;八、置琉璃高柱;九、光明四照;十、随王意雨众宝物。菩萨发菩提心宝,亦有十事,何等为十?一、初发心布施离悭;……十、诸佛授智职,于一切众生能为佛事,堕在佛数」。
 
  大摩尼宝的从海中得来,经治炼到悬在高柱上,雨一切众宝,如众生发大菩提心,从初地… …十地而成佛。宝从大海中来,还需要治炼,但宝的体性与德用,是早已成就了的;与金从矿中采出,经冶炼而制成饰物,而金性是矿中已经成就了的一样。以此来譬喻菩提心,菩提心从初地 [P101] 到十地、成佛,是菩提的发起到圆满菩提,暗示了菩提是本来如此的。金喻与宝喻,以菩提(智德)为主,而说明菩提的离垢到究竟清净,发生无边的利生德用。在本品中,也没有说到「如来藏」的名目,但如来藏学者,作为众生本有菩提,与如来藏说为同一内容。
 
  三、『卢舍那品』:晋译的『卢舍那品』第二,与唐译本的第二──六品相当。卢舍那── 毗卢遮那Vairocana佛的世界,名华藏庄严世界海Kusuma-tala-garbha-vyu^ha$lam!ka^ra-lokadha^tu-samudra ,从世界住在莲华上得名,如(唐译)『大方广佛华严经』(5)说:
 
   1.「此香水海,有大莲华,名种种光明!9惟香幢,华严庄严世界海住在其中」。 2.「华藏世界海,法界等无别,庄严极清净,安住于虚空。此世界海中,剎种难思议。… …如是诸剎种,悉在莲华住」。
 
  世界是住此莲华上的。世界中有佛出现,有菩萨众翼从,这又都是坐在莲华上的。佛与世界都安住在莲华上,到底意义何在?『大智度论』卷八(大正二五‧一一六上)说:
 
   「劫尽烧时,一切皆空。众生福德因缘力故,十方风至,相对相触,能持大水。水上有一千头人,二千手足,名为韦纽。是人脐中出千叶金色妙宝莲华,其光大明,如万日俱照。华中有人,结跏趺坐,此人复有无量光明,名曰梵天王。此梵天王心生八子,八子生天地人民。……是梵天王坐莲华上,是故诸佛随世俗故,于宝华上结跏趺坐」。 [P102]
 
  韦纽Vis!n!u脐中生莲华,梵brahman天王坐莲华上,是印度的创造神话。这一创造天地人民的神话,与『摩诃婆罗多诗篇』第三卷‧二0三章的传说相近。所以,华藏世界住莲华上,佛菩萨坐莲华上,都不过是「随世俗法」,在印度神教文化区中,为了适应神教信仰的新适应。从莲华的表征来说,是有相当意义的。莲华是深受人类推重的,『阿含经』与『法句』,已经用莲华为譬喻。部派佛教中,塔stu^pa与支提caitya的庄严,也有作莲华形的。莲华的受人重视,有两点:一、莲华生在淤泥里,却不受淤泥的污染,微妙香洁。『阿含』与『法句』,以莲华为譬喻,象征(共三乘)圣者的不染烦恼,品德的高尚与清净。我国周敦颐的爱莲说,也只是这个意思。如约不离淤泥而生长来说,那就如不离生死与烦恼的菩萨,如『维摩诘经』所说的(6)。二、莲华从含苞到开放,莲实已在华内生长。等到华瓣脱落,莲实(莲台)就完全呈现出来。平常说:『华严』是以「万行之因华,严万德之佛果」。华如菩萨行,莲实如佛果。在菩萨修行时,佛果(菩提)已内在,等到因行满足,也就是圆满菩提。象征这一意义的,是莲华开而如来出现,坐在莲华台上。『华严经』与『法华经』,重视佛果,都以莲华为譬喻。所以『卢舍那品』所显示的华藏庄严世界海,以及佛菩萨坐莲华上,都暗示了菩提本有,待万行而显出庄严佛果的意思。莲华开敷,中有如来坐在莲华座上,有通俗的神话背景,容易在佛教中传开;而有类似意义的如来藏说,也就适于通俗而流行起来。『华严经』所传的「华藏庄严世界海」,藏 [P103] 文译本中有garbha,即如来藏的(胎)藏,莲实在华内,正如在胎内一样。不过唐代所传,华藏世界海的原语,还是没有胎藏garbha的(7)。
 
  总之,『华严经』的微尘内有三千大千经卷喻,及金喻、宝喻,特别是华藏所象征的意义,即使还没有明确的提到如来藏一词,但如来藏说,已确乎达到了呼之欲出的阶段。
 
  
注【11-001】『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三六(大正九‧六三一上)。
注【11-002】『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五二(大正一0‧二七八下)。
注【11-003】1.『如来兴显经』卷四(大正一0‧六一三上)。2.『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三六(大正九‧六二九下)。3.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五二(大正一0‧二七七中)。
注【11-004】『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二三(大正九‧五四七上)。又卷二五(大正九,五五九下)。
注【11-005】『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八(大正一0‧三九中)。又卷一0(大正一0‧五一中)。
注【11-006】『维摩诘所说经』卷中(大正一四‧五四九中)。
注【11-007】『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二六(大正三六‧一九九上)。
 
  
 
第三节 心‧菩提心‧菩提‧众生界
  华严法门是起于南方的。南方的部分持法比丘,取『华严经』等譬喻,宣扬「如来常、恒及 [P104] 有性」的法门;而后如来藏tatha^gata-garbha、如来界tatha^gata-dha^tu、佛藏buddha-garbha 、佛性buddha-dha^tu、众生界sattva-dha^tu、我a^tman的教说,形成「真我」──不空大乘的一大流;是重在如来果德,及众生本有佛性的。如来藏说的引发因缘,是多方面的,菩提bodhi与菩提心bodhi-citta是近于如来藏说的。如『华严经』『如来性起品』,「如来应正等觉心」中,说到如来智慧(菩提的异名)在众生心相续中。「十地品」的金喻与宝喻,是比喻十地所有菩提心、一切智智sarvajn~a-jn~a^na的。『升夜摩天宫品』说:「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1)。『十地品』说:「三界所有,唯是一心」(2) 。华严的唯心说,当然是心性本净的。
 
  一般的说,菩提──无上菩提,是如来的果智。声闻法中,约修行所成就说,以为菩提是有为法。在大乘中,菩提是超越时空相对性的,如『维摩诘所说经』说:「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以世俗文字数故说有三世,非谓菩提有去来今」(3)。大乘所说的菩提心,是求得佛菩提的心;发菩提心,只是上求佛道(菩提)的愿欲。论到菩萨行位,十住说比欢喜等十地说要早些。十住的初住,名发心住,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八(大正九‧四四五上)说:
 
   「何等是菩萨摩诃萨初发心住?此菩萨见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妙色具足,尊重难遇; [P105] 或睹神变;或闻说法;或听教诫;或见众生受无量苦;或闻如来广说佛法;发菩提心,求一切智,一向不回」。
 
  初发心住的发菩提心,是愿求一切智,坚定不移的。重颂中广说发心,都这样说:「悉欲… …,菩萨于此初发心」。发大誓愿,志求佛道,是菩提心的原始意义。在大乘法的开展中,菩提心不只是菩提愿(这是不可缺的),更有深一层的意义,那就是「菩提的自觉」,佛菩提的少分显发。如『小品般若』说:「是心非心,心相性本净故」,本来是泛说菩萨心(4)。到了『大品般若』(如『大般若经』的前三分)就举「菩提心」、「无等等心」、「广大心」,而说本性净,也就是本净菩提心(5)。本净菩提心,称为胜义菩提心;而愿求一切智的菩提心,被称为世俗菩提心。『十地品』明胜义菩提心,也说「十无尽藏」大愿。菩提心是(心净性,也是)本有佛菩提的显发,展转明净,所以用金与宝来譬说。直指众生身中有佛性,是如来与如来藏说;菩萨位中本有菩提的显发,是菩提与菩提心说。这二说有着共同的倾向,所以后代学者,作为同一法门来处理。
 
  以菩提、菩提心为主的圣典,数目不少,这里只略举为例。依『华严经』『十地品』的内容,增减而别为编集的,如姚秦鸠摩罗什Kuma^raji^va所译的『庄严菩提心经』,元魏吉迦夜 Kin%kara所译的『大方广菩萨十地经』。唐菩提流志Bodhiruci所译的,编入『大宝积经』 [P106] (四十五会)的『无尽慧菩萨会』,都是同本异译,大同小异。陈真谛Parama$rtha所译,『金光明经』的『陀罗尼最净地品』,也是同本而略有增减,只是人名的变化吧了!这几部经,首先问「何者是菩提心」,菩提与心的关系;说到菩提、心、萨埵(众生)、一切法,都是假名安立而无所得的。「若于一切法无所得,是名得菩提」,这是随顺般若,般若相应的。从菩提的不可施设,非三世,而说到心、众生、一切法(6)。『庄严菩提心经』说:「菩提即是心,心即是众生,若能如是解,是名菩萨修菩提心」(7),与『华严经』的「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相合。菩萨修行,以发菩提心为先,而发菩提心,要从「非去来今」的菩提说起,这是与如来藏说有着共同的倾向。
 
  昙无谶Dharmaraks!a所译『大集经』的『序品』、『陀罗尼自在王菩萨品』,竺法护 Dharmaraks!a所译的,名『大哀经』。这是『宝性论』所依的本经,在古人的心目中,这至少是与如来藏说有密切关系的。『宝性论』依『序品」,立佛宝buddharatna、法宝dharmaratna 、僧宝Sam!gharatna──三宝性tri-ratna-gotra,而归于佛宝。依『陀罗尼自在王菩萨品』,立如来界、菩提、如来功德tatha^gata-gun!a、如来业tatha^gata-karman 。到底本经说些什么?『陀罗尼自在王菩萨品』中,先说菩萨大行:四菩萨璎珞庄严,八菩萨光明,十六菩萨大悲,三十二菩萨善业。次说如来果德:如来十六大悲,如来三十二业──十力, [P107] 四无所畏,十八佛不共法。以不断菩萨授记,为如来真实之业。其次降魔;说八种陀罗尼;宝炬陀罗尼。『大集经』的这一部分,被作为如来藏说,可说是论师的方便。经上说:「不断三宝种性」,依之而立三宝性。其实,「不断三宝种性」的话,是多种大乘经所说的;而『序品』中提到佛、菩萨众,所说的法门、也是极一般的。说菩萨行与佛功德,也不能说与如来藏有什么关联。有些近似的,是所说的如来十六大悲。如来为众生起大悲,是由于众生的不知菩提。经上说:菩提是「无根无住」,「清净寂静」,「心性本净」,「不取不舍」,「无想无缘」,「非是三世」,「无身无为」,「无有分别,无有句义」,「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无取无缘」,「名之为空」,「同于虚空」,「名真实句」,「非内非外」,「无漏无取」,「清净寂静光明无诤」。如『大方等大集经』卷二(大正一三‧一一中──一三中)说:
 
   「如来所得无上菩提,无根无住。根名我见,住名四颠倒。……一切众生皆悉无有,无根无住。欲施众生无根无住,起大悲心,如来于此欲令知故,演说正法」。(其余十五大悲,体例相同)。
 
  依『陀罗尼自在王品』,可说众生本来就是菩提那样的。菩提无根无住,众生也无根无住,可是众生不知道,如来所以起大悲心而为说法。这与『华严经』的慨叹:「奇哉!奇哉!云何如来具足智慧,在于身中而不知见」,是同一意境。众生不知不得,如来为此而起大悲,有十六事 [P108] 。如菩提「名之为空」,「同于虚空」,与如来藏说不同,而是近于『般若』、『华严』的。
 
  在广说如来德业以后,有宝珠譬喻,如『大方等大集经』卷三(大正一三‧二一下)说:
 
   「善男子!诸佛所说,观察众生及佛世界,解脱涅槃,等无差别。佛观法界皆一味已,转不可转正法之轮。
 
  「善男子!譬如善识真宝之匠,于宝山中获得一珠。得已,水渍;从渍出已,置醋浆中,从醋浆出已,置之豆汁;意犹不已,复置苦酒;苦酒出已,置众药中;从药出已,以!3褖褐磨:是名真正青琉璃珠。
 
  「善男子!如来亦尔。知众生界不明净故,说无常苦及以不净,为坏贪乐生死之心。如来精进无有休息,复为演说空、无相、(无)愿,为令了知佛之正法。如来精进犹不休息,复为说法,令其不退菩提之心,知三世法,成菩提道」。
 
  经中先列举众生、世界、解脱、涅槃的「法界一味」──凡圣、依正的平等一如、作为佛法的究极意义,然后说明如来的次第说法。从矿中采得的宝珠,如「众生界不明净」;经佛法的修治,成菩提道,入佛境界,就是明净的宝珠,众生界的离垢清净。青琉璃宝譬喻,不约菩提心说起,而是直从众生界说起,到成菩提道,入如来境界,与如来藏说完全一样。关于如来说法,分三阶段:初说无常、苦、无我,是声闻法(见『宝性论』引文);次说空、无相,无愿、令(菩 [P109] 萨)少分的了解正法;末说不退转*轮,使得三事清净,证入正法。这一次第,与『解深密经』『无自性相品』所说的三时教(8),虽略有不同,而在说一切法空、无相、无愿以上、有更深一层的教法,大体是一致的。这是三时教的又一型。从青琉璃喻,可以看出『陀罗尼自在王菩萨品』的集成,是在般若法门盛行以后的。
 
  经文的护法降魔中,有象征如来藏法门的部分,如『大方等大集经』卷四(大正一三‧二二中)说:
 
   「魔王闻是语已,如教谛观,见其!8喱中,有一世界名水王光,有佛世尊号宝优钵罗。其世界中,有大宝山,如来处中,结加趺坐,与诸菩萨宣说正法」。
 
  诸法神通王菩萨,自称「我此身常住无变」,在他的!8喱中有世界与佛。「宝优钵罗」、晋译作「乐莲华首」。「有大宝山」,晋译作「又有莲华名宝庄严」(9),这是佛菩萨所坐的。与印度神话有关,象征诸法神通王身中,有此(莲华中有佛)宝器──如来藏。『陀罗尼自在王菩萨品』,虽没有如来藏的名词,但说到菩提、功德,众生界及身中有宝器的譬喻,所以受到『宝性论』主的重视。
 
  
注【12-001】『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一九(大正一0‧一0二上──中)。
注【12-002】『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三七(大正一0‧一九四上)。 [P110]
注【12-003】『维摩诘所说经』卷上(大正一四‧五四二中)。又卷中(大正一四‧五四八下)。
注【12-004】『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五三七中)。
注【12-005】『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卷四0八(大正七‧四四下)。
注【12-006】『庄严菩提心经』 (大正一0‧九六一中──下)。『大方广菩萨十地经』(大正一0‧九六三中──下)。『大宝积经』卷一一五「无尽慧菩萨会』(大正一一‧六四八上──中)。『合部金光明经』卷三(大正一六‧三七二下)。参考『文殊师利问菩提经』(大正一四‧四八一下);异译各本均同。
注【12-007】『庄严菩提心经』(大正一0‧九六一中)。
注【12-008】『解深密经』卷二(大正一六‧六九七上──中)。
注【12-009】『大哀经』卷六(大正一三‧四四0中──下)。
 
  
 
第四节 如来藏经
  继承『华严』的『如来性起品』,以如来藏tatha^gata-garbha为主题而出现于大乘佛教界的,是『如来藏经』。这是对以后的大乘佛教,有极深远影响的譬喻集。僧佑『出三藏记集』,说到晋惠帝时(西元二九0──三0六),法矩译出『大方等如来藏经』;『旧录』作『佛藏方等经』(1)。『如来藏经』的传来中国,与竺法护Dharmaraks!a所译「华严部」的『如来兴显经』、『渐备一切智德经』;「大集部」的『大哀经』 『陀罗尼自在王菩萨品』与『序品』 [P111] 的旧译)等同时。可见『如来藏经』的集出,约与这几部经同时,可能多少迟一些,成立于西元二五0年以前。法矩所译的经本,已经佚失了,现在存有东晋佛陀跋陀罗Buddhabhadra的『大方等如来藏经』,唐不空Amoghavajra所译的『大方广如来藏经』。传说本经是如来成道十年所说,表示比佛成道时所说的『华严』要迟些吧!
 
  经文一开始,佛就现神变,象征了这一法门,如『大方等如来藏经』(大正一六‧四五七上──中)说:
 
   「世尊于栴檀重阁,正坐三昧而现神变:有千叶莲华,大如车轮,其数无量,色香具足而未开敷,一切花内皆有化佛。……一一莲花放无量光,一切莲花同时舒荣。佛神力故,须臾之间,皆悉萎变。其诸花内,一切化佛结加趺坐,各放无数百千光明。……见佛百千亿,坐彼莲花藏」。
 
  神变所现的无数莲华,华内都有化佛。华开了,又萎谢了,一切佛都显现出来,坐在「莲华藏」上。这与『华严经』的「华藏」相同,「华藏」在唐译本中,作「华胎」,正是莲华没有开以前,华内已有的莲实。这一神变所表征的意义,就是众生身中有佛,经修持而显现出来。为了开示这一神变的意义,举九种譬喻:一、萎华有佛;二、蜂群绕蜜;三、糠!8嫽粳粮;四、不净处真金;五、贫家宝藏;六、谷内果种;七、弊物裹金像;八、贫女怀轮王;九、铸模内金像。九 [P112] 种譬喻中,萎华有佛,是如来在「华藏」中,也就是名为「如来藏」的根本喻。其他,贫贱女怀轮王,出于『宝积经』(2)。『十地经』的金喻与宝喻,本经共有四喻:不净处真金,贫家宝藏,弊物裹金像,铸模内金像,都只表示如来本有,而没有『十地经』所说的治炼意义。蜂蜜,糠粳,果种喻,为本经独有的比喻。这九种譬喻,后代论师──『宝性论』主解说为如来藏为九类烦恼所染,然九喻的共同意义,是在众生烦恼身中,有清净如来。到底众生身中的如来(胎)藏,是怎样的呢?如『大方等如来藏经』(大正一六‧四五七中──下、四五八中、四五八下、四五九上)说:
 
   「一切众生,贪欲恚痴诸烦恼中,有如来智、如来眼、如来身,结加趺坐,俨然不动。… …有如来藏常无染污,德相备足,如我无异」。 「如来知见、力、无所畏,大法宝藏、在其身内」。 「彼如来藏清凉无热,大智慧聚,妙寂泥洹,名为如来应供等正觉」。 「佛藏在身,众相具足」。
 
  如来藏是众生身内的如来知见、力、无所畏──大智慧聚,也就是妙寂的涅槃。然依第一则说,如来藏不但是如来智,也是如来身、如来眼(众生具足),结加趺坐,与佛没有不同。正如『楞伽经』引经所说:「如来藏自性清净,转三十二相,入于一切众生身中」(3)。这样的如来藏,与如来同样的相好庄严。众生身内有这样的如来藏,难怪『楞伽』会上,提出一般人的怀疑: [P113] 这样的如来藏,不就是外道的神我吗?
 
  『华严经』的华藏法门,重重无尽,事事无碍,表显出宏伟庄严的佛德。这是菩萨所仰望,菩萨进修的理想。卢舍那──毗卢遮那Vairocana是:「无量劫海修功德,供养十方一切佛,教化无边众生海,卢舍那佛成正觉」(4)。广大圆满的佛德,要从无量劫海的自利利他中来,在佛教思想上,胜过声闻的急求己利,有其不朽的价值!这样功德圆满的佛,虽多少适应印度的神教,但「无量劫海修功德」,虽钦仰信受,而终觉得不容易成就!如来藏法门,承「一切众生同有如来智慧德相」,而更具体的通俗化,一连用九种譬喻来譬说,使人人觉得身相庄严的如来,就在自己身中,现现成成的不离自身,而容易激发愿求修持的精进。西藏多拉那他Ta^rana^tha 的『印度佛教史』说:南印度毗土耶那竭罗Vidya^nagara地方,『如来藏经』的偈颂,连童女们都会吟咏歌唱(5)。佛教的通俗化、大众化,如来藏说的确有不容忽视的力量!
 
  
注【13-001】『出三藏记集』卷二(大正五五‧九下)。
注【13-002】『大宝积经』卷一一二『普明菩萨会』(大正一一‧六三四中──下)。
注【13-003】『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二(大正一六‧四八九上)。
注【13-004】『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二(大正九‧四0五下)。
注【13-005】多拉那他『印度佛教史』(寺本婉雅日译本一三九)。 [P115]

{返回 印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如来藏之研究 第五章 如来藏说之初期圣典
下一篇:如来藏之研究 第三章 心性本净说之发展
 净土与禅
 华雨集第二册 上编「佛法」第三章 方便道之发展趋向
 华雨集第五册 四0、致陈永权居士
 如来藏之研究 第三章 心性本净说之发展
 华雨集第三册 六、修定──修心与唯心‧秘密乘
 华雨集第四册 九、道在平常日用中
 华雨集第五册 一三、太虚大师传略
 印度之佛教 第七章 阿毗达磨之发达
 印度之佛教 第十八章 印度佛教之回顾
 华雨集第四册 一、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 九 人菩萨行的真实形象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在河南省“两会”民族宗教界座谈会上的发言[栏目:永信法师]
 佛经概说 九、佛说鬼子母经[栏目:佛经概说·白话文]
 松鼠分食[栏目:智空和尚讲禅]
 Crossing the Wilderness[栏目:Jataka Tales of the Buddha]
 第七十 枳吒山邑经[栏目:第二篇 中分五十经篇]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栏目:道源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