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圣者言教 第十二课(二十一)闻法六度之智慧度
 
{返回 圣者言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452

  圣者言教 第十二课(二十一)闻法六度之智慧度

  【倘若于法生起任何疑惑,应即刻请教上师及道友断除疑惑,即闻法之般若度。】

  在听法过程中,无论是由于自己的智慧薄弱还是其他原因,若对导师所讲解的法义产生一些疑惑,应该即时请教上师及道友断除疑惑。按照历代传承祖师的法规,传法期间当场提问是可以的,但是会中断其他信众听法,因此祖师往往告诫大家,讲法过程中不要提问,讲法结束后,可以随时在道友或者导师面前问。这就是闻法时的般若度。

  【此等即为依止善知识时弟子应具之六法。】

  现前可以反观一下自己在听法期间,是否具备六度波罗蜜。具六度波罗蜜闻法称之为正法,如是闻法则功德无量。因此前面所传讲的一系列道理都应该通达并一一做到。

  当然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些道理比较简单,没什么不容易了解的。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的内心难免会有希求不共同法而轻视共同法的念头,甚至由于轻视的原因,可能并不能完全理解。现前既然已经知道轻视的过患以及法的重要,就决不能再这样。华智仁波切曾经说过,无论他在导师面前听闻的是共同法还是不共同法,都是以恭敬心听闻,内心不会产生任何分别。我们也应该遵照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行持,无论听闻什么法都要提醒自己,一切法对自己都很重要,都是为了对治烦恼。

  当然有些会想,不共同法不是对治烦恼更快一些吗?从某种角度而言,确实如此,但还要记住的是,你的根机是否堪为法器?法虽然很高,但你能接受吗?你能圆满遵照这些不共同法对治烦恼吗?若做不到,就更要创造自己的根机,令自己逐步成为法器。根据传统教授,在没有进入正行之前先要修加行,原因就是因为在没有一定善法基础的前提之上,导师无法讲解更高的法。不是导师不慈悲,而是弟子无法接受。

  即便你认为导师很慈悲,以心印传承的方式为你传讲,现前你也在遵照导师当时所印证的法行持,如遵照导师的教言,将心安住在平静状态当中,处于明空不二或便智双运的状态之中等等。要记住,导师在印证过程中是智慧裸露出来的一种境界,与你现前依据导师所传讲的文字去创造一个见解完全是两个概念。你的见解是心里想出来的,而导师是真正悟证而如是印证,两者完全不能相提并论。所以即便你的智慧很高,能将导师所传讲的一句一词都背诵下来,最终也还是文字禅,与解脱相距甚远。这些道理都要铭记心中。


{返回 圣者言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圣者言教 第十二课(二十)闻法六度之禅定度
下一篇:圣者言教 第十三课(一)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就是持戒
 圣者言教 第二十课(十二)初行者不可轻视有相定
 圣者言教 第二十三课(二)三相圆满人身
 圣者言教 第十一课(八)摆正心态苦行也是快乐
 圣者言教 第十一课(十二)闻法六垢之外散 内收和疲厌
 圣者言教 第七课(六)何谓自然秘密
 圣者言教 第十四课(十三)摧毁正行善根之恶缘
 圣者言教 第十五课(十三)修行地处不清净可能导致懈怠、散乱
 圣者言教 第三十课(六)外障饿鬼与内障饿鬼
 圣者言教 第二课(二十二)善念发心
 圣者言教 第二课(十七)珍惜密法 精进修行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 第二十八回 拜鞞瑟胝罗居士[栏目:善财童子五十三参]
 漫说《杂阿含》(卷十七)~P 484经(跋陀罗经):本经是阿难与跋陀罗二者的问答录。[栏目:界定法师]
 让我跟随你的脚步走[栏目:行禅]
 第七十四课[栏目:量理宝藏论 第十品 观自利比量]
 慧远大师与白人岩[栏目:温金玉教授]
 为什么会有「爱别离」[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九]
 慈光普照——普门救度(修建)[栏目:其它法师]
 对僧众的教导开示--完整性的佛教[栏目:狮吼音·开示集]
 贤愚经白话 宝天因缘品第十一[栏目:贤愚因缘经白话]
 听说女众出家人如果还俗,就再也没有出家的机会;但男众出家人却有七次机会,这是不是一种歧视?[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