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禅的变迁——参禅悟道话古今
 
{返回 陈士强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201

禅的变迁——参禅悟道话古今 

陈士强

开有宋以来众多的禅宗语录、灯录、拈古、颂古、评唱,映入眼帘的是禅师在接引学人时展开的种种机锋语句。参禅者问:如何是佛祖西来意?如何是佛法大意?祖意与教意是同是别?祖祖相传是个什么?如何是三宝?如何是法身?如何是古佛心?如何是和尚家风?如何是本来面目?如何是学人本分事?等等。而禅师则往往以非常规式的言语或举止作答。有正说、反说、庄说、谐说、横说、显说、密说,以及瞬目扬眉、擎拳举指、竖拂拈槌、掀床作拜、持叉张弓、辊球舞笏、拽石搬土、打鼓吹毛、嘘笑棒喝等。于是而有种种禅宗公案,作为禅子登堂入室的参究对象,其要归于截断凡思,发明本心。

时代在变迁,禅法的宗旨不变,而参禅入道的方法及内容则需随时而变。如同耕云先生《安祥禅》中“禅是生活的宗教”一节所说的:“古时候那种作略,现在也不能用。我们观在提出安祥禅来,就是把祖师禅加以稀释,掺点水进去,不让它太浓,浓了别人无法接受。然而法的本质是丝毫没有变。”

提倡安祥禅,实质是提倡菩萨道。而菩萨道的根本,便是自利利他。如能做到这一点,一个人的心态自然就平和安祥了。

讲到“自利”,一般人理解为自我觉悟,洁身自好,视名利如浮云。这当然不错。但如果更深一层说的话,还应加上“精进不懈”。古人云:人身难得。人生活在天地之间,大抵在七、八十年间,除去两头,真正能有充沛的精力从事自己的工作和所选择的事业,也不过三十年多点。要实现人身三大事:立德、立功、立百中的每一件,都是极不容易的,都要花费数十年的时间与精力。世事纷繁,无时不在分散或干扰着一个人的注意力。因此所说的“自利”,就是要对得起人生。安贫乐道,心静如水,摈弃外诱,潜心事业。人的职业和处境有种种不同,但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做有价值的事,则应当是同一的。

所说的“利他”,就是要做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事。人不能选择社会,但却能在既定的社会中选择应当做的事。西晋法炬等译的《诸德福田经》曾列举“福田”(功德)之事说:“一者兴立佛图、僧房、堂阁;二者园果、浴池、树林、清凉;三者常施医药,疗救众厉;四者作坚牢船,济渡人民;五者安设桥梁,过度羸弱;六者近道作井,渴乏得饮;七者造作圊厕,施便利处。是为七事,得梵天福。”这是印度小乘佛教时代所倡导的功德。拿到今天来说,已远远不够。实际上,功德之事随处随地都有,而且毕其一生也不可能做尽。身为凡夫俗子,很难做到一点儿也不为自己的生计考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公家为他人的。但是克己奉公,利他为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做一件好事算一件,日积月累,自然功德圆满了。

倘若一个人能以自利、利他为修身的准则,那么,他的心情就会始终安祥舒坦。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也就是《安祥禅》所说的禅者的德操:“慈、悲、喜、舍。”


{返回 陈士强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南传《大般涅盘经》述略
下一篇:《谛闲遗述语录》纂要
 汉传佛教目录学小史
 《楞伽师资记》游意
 玄奘生平史料七种综述
 历代感应传通鉴
 《唐高僧传》新证
 《谛闲遗述语录》纂要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讲解
 《密教通关》解析
 汉传佛教目录学小史
 《长阿含经》总论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对联三幅[栏目:佛教手机短信]
 及时看见自己,就可停止作恶[栏目:关于这颗心·阿姜查]
 南北朝佛教僧侣文学概述(高华平)[栏目:佛教与文学]
 《悲智心滴》祈竹仁宝哲开示集 藏传佛教修学次第[栏目:祈竹仁波切]
 觉照在当下[栏目:修行笔记]
 《金刚经》四句偈的开示[栏目:傅味琴居士]
 无门直指 第二十七节 只此一事实[栏目:程叔彪居士]
 念佛就是积德(净空法师)[栏目:积德改命]
 佛七讲话 第五集 第三期 第四天 心住一缘除灭三障持戒念佛莫求神通[栏目:智谕法师]
 佛教与慈善事业[栏目:佛教与慈善]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