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三十七
 
{返回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439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三十七
 
                       弥勒菩萨说
                       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
                       韩清净科记
 
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威力品第五
 
午三、威力处(即威力品)2 未一、征
 
云何诸佛菩萨威力?
 
未二、释2 申一、略三种3 酉一、圣威力
 
当知略有三种。一者、圣威力。谓佛菩萨得定自在,依定自在,随其所欲一切事成。
 
  谓佛菩萨得定自在者:此中菩萨,唯约八地以上为论,由于无加行无功用无相住中得十自在故。下皆准知。
 
心调柔故,善修心故,是名圣威力。
 
  善修心故者:善故名圣,由无染义是善义故。如三摩呬多地中圣智三摩地说。(陵本十二卷十五页1030)
 
酉二、法威力2 戌一、释义
 
二者、法威力。谓诸胜法有广大果,有大胜利,是名法威力。
 
戌二、显体
 
此中法者,即是六种波罗蜜多,所谓布施乃至般若。如是诸法有大威力,名法威力。
 
酉三、俱生威力
 
三者、俱生威力。谓佛菩萨先集广大福德资粮,证得俱生甚希奇法,是名俱生威力。
 
申二、广五种2 酉一、标列
 
又佛菩萨如是威力品类差别,复有五种。一者、神通威力,二者、法威力,三者、俱生威力,四者、共诸声闻、独觉威力,五者、不共声闻、独觉威力。
 
酉二、随释4 戌一、神通威力2 亥一、征
 
云何诸佛菩萨神通威力?
 
亥二、释2 天一、出种类
 
谓六神通。一者、神境智作证通,二者、随念宿住智作证通,三者、天耳智作证通,四者、见死生[1]智作证通,五者、知心差别智作证通,六者、漏尽智作证通。是名神通威力。
 
  神境智作证通等者:谓从一种变作多种,如是广说乃至梵世身自在转,是名神境。由神境智,于此神境领受示现,是故说此名为神境。若智具大威德,修所成,是修果,名神境智。由此智,于彼境能领受、能示现,是故说此名神境智。即此智种子,由生缘所摄受故,势力增长,相续随转,名神境智作证。如是一切总摄为一,名神境智作证通。如决择分说。(陵本六十九卷十一页5211)[2]如是乃至漏尽智作证通,皆如彼释应知。
 
天二、别辨相6 地一、神境智通2 玄一、征
 
云何诸佛菩萨神境智通?
 
玄二、释3 黄一、出种类
 
谓佛菩萨神境智通略有二种。一者、能变通,二者、能化通。如是二种品类差别,各有多种。
 
黄二、别辨相2 宇一、能变通3 宙一、征
 
云何能变神境智通品类差别?
 
宙二、释2 洪一、出种类
 
谓十八变。一者、震[3]动,二者、炽然,三者、流布,四者、示现,五者、转变,六者、往来,七者、卷,八者、舒,九者、众像入身,十者、同类往趣,十一者、显,十二者、隐,十三者、所作自在,十四者、制他神通,十五者、能施辩才,十六者、能施忆念,十七者、能施安乐,十八者、放大光明。如是等类,皆名能变神境智通。
 
洪二、别辨相16 荒一、震动
 
震动者,谓佛菩萨得定自在,心调柔故,善修心故;依定自在,普能震动寺馆舍宅、村邑聚落、城郭国土、那落迦世界、傍生世界、祖父世界、人世界、天世界、
 
  祖父世界者:谓饿鬼趣应知。
 
一四大洲、一千世界、二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百三千大千世界、千三千大千世界、百千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无量无数三千大千世界皆能震动。是名震动。
 
荒二、炽然
 
炽然者,谓佛菩萨依定自在,从其身上发猛焰火,于其身下注清冷水;从其身下发猛焰火,于其身上注清冷水。入火界定,举身洞[4]然,遍诸身分出种种焰,青、黄、赤、白、红紫、碧绿、颇胝迦色。是名炽然。
 
荒三、流布
 
流布者,谓佛菩萨依定自在,流布光明,遍满一切寺馆舍宅,乃至无量无数世界无不充满,如前震动。是名流布。
 
荒四、示现2 日一、释2 月一、示现五趣
 
示现者,谓佛菩萨依定自在,如其所乐,示彼一切诸来会众沙门、婆罗门、声闻、菩萨、天、龙、药叉、健达缚、阿素洛、揭路荼[5]、紧捺洛、牟呼洛伽、人、非人等,令悉现见下诸恶趣、上诸人天。
 
月二、示现佛土
 
复令现见诸余佛土,及于其中诸佛菩萨。乃至超过殑伽沙等诸佛国土,种种名声所表佛土,及彼土中某名如来,悉令现见;亦为宣说彼佛土名,及如来名。齐彼至此,若复过彼诸佛国土及诸如来,随其所欲,乃至所欲皆令现见,亦为宣说。
 
日二、结
 
是名示现。
 
荒五、转变2 日一、释3 月一、于四大种2 盈一、于随一
 
转变者,谓佛菩萨依定自在,若于其地起水胜解,即令成水如实非余;火、风胜解亦复如是。若于其水起地胜解,即令成地如实非余;火、风胜解亦复如是。若于其火起地胜解,即令成地如实非余;水、风胜解亦复如是。若于其风起地胜解,即令成地如实非余;水、火胜解亦复如是。
 
  即令成水如实非余者:谓所变水堪为受用,非唯显现令可覩见,是名如实。即于此事所作成办,故名非余。如说于水如是,于余一切皆应准知。
 
盈二、于一切
 
若于一切起余胜解,即随胜解如实非余。
 
月二、于所造色2 盈一、例大种
 
如于大种互相转变,色、香、味、触,当知亦尔。
 
  若于一切起余胜解者:此中一切,谓即地、水、火、风。于是一切起空胜解,名余胜解。
 
盈二、举所摄2 昃一、于种种2 辰一、资具摄
 
若于草叶、牛粪、泥等,起于饮食、车乘、衣服、严饰资具、种种涂香、华鬘胜解,即随胜解如实非余。
 
辰二、财宝摄
 
若于沙石、瓦砾等物,起于末尼、真珠、琉璃、蠡[6]贝、璧[7]玉、珊瑚胜解,即随胜解如实非余。若于诸山、雪山王等起金胜解,即随胜解如实非余。
 
昃二、于一切
 
若于一切起余胜解,即随胜解如实非余。
 
  若于草叶牛粪泥等者:自下为显八胜处中所观资具等色,若劣、若胜,随欲转变,故作是说。言劣色者,谓声、香、味、触不可意色。与此相违,当知胜色。如三摩呬多地说。(陵本十二卷七页992)此所举事,随应当知。
 
月三、于有情类2 盈一、举显色
 
若于好色有情起恶色胜解,于恶色有情起好色胜解,于俱非有情起好色、恶色胜解,于俱有情起俱非胜解,即随胜解如实非余。
 
盈二、例形色
 
如于好色、恶色,于具支节、不具支节,及肥瘦等,当知亦尔。
 
日二、结
 
如是于余所有自相可变色物起余胜解,皆随胜解一切转变,如实非余。是名转变。
 
  若于好色有情起恶色胜解等者:此显八胜处中所观有情,好色、恶色随欲转变,故作是说。言好色者,谓美妙显色。一向净妙故。与此相违,名为恶色。如三摩呬多地说。(陵本十二卷七页992)
 
荒六、往来2 日一、释2 月一、别列三种
 
往来者,谓佛菩萨依定自在,随其所乐,于诸墙壁、山石等中纵身往来,无有滞碍。广说乃至往于梵世,乃至上至色究竟天,还来无碍。或复傍于无量无数三千大千世界,若往、若来皆无滞碍。
 
月二、随应配释
 
或运粗重四大种身,或于远处作近胜解,或如意势速疾往来。
 
日二、结
 
是名往来。
 
  或如意势速疾往来者:身心符顺,名如意势。如说中有,身往趣生,非心缘往;此亦如是,以意为依,身往来故。
 
荒七、卷舒
 
卷、舒者,谓佛菩萨依定自在,能卷一切雪山王等如一极微,舒一极微令如一切雪山王等。是名卷、舒。
 
荒八、众像入身
 
众像入身者,谓佛菩萨依定自在,能以种种现前大众,及以一切村邑、聚落、草木、丛林、诸山、大地一切色像内己身中,令诸大众各各自知入其身内。是名众像入身。
 
荒九、同类往趣2 日一、释2 月一、举于剎帝利2 盈一、示同类
 
同类往趣者,谓佛菩萨依定自在,或能往趣剎帝利众,同其色类,如彼形量,似彼言音。彼若以此名如是义,亦即以此名如是义;彼不以此名如是义,亦不以此名如是义。
 
盈二、明化事
 
然后为其演说正法,示现、教导、赞励、庆慰。化事既终,欻然隐没。
 
  示现教导赞励庆慰者:摄释分说:示现者,谓为令受学白品行故,示现四种真实道理。教导者,谓示现已,得信解者,安置学处,令正受行。赞励者,谓彼有情若于所知、所行、所得中,心生退屈,尔时称赞策励其心,令于彼事堪有势力。庆慰者,谓彼有情于法随法勇猛正行,即应如实赞悦,令其欢喜。(陵本八十一卷八页6192)其义应知。
 
没后时众迭相顾言:不知没者天耶?人耶?
 
月二、例于余有情
 
如能往趣剎帝利众,如是往趣婆罗门众、若沙门众、若长者众、若居士众、四天[8]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覩史多天、乐变[9]化天、他化自在天、梵众天、梵先[10]益天、大梵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色究竟天,当知亦尔。
 
日二、结
 
是名同类往趣。
 
荒十、隐显
 
隐、显者,谓佛菩萨依定自在,于大众前,百度、千度,或过于是,隐没自身,复令显现。是名隐、显。
 
荒十一、所作自在
 
所作自在者,谓佛菩萨依定自在,普于一切诸有情界往、来、住等所作事中,皆自在转。令去即去,令住即住,令来即来,令语即语。是名所作自在。
 
荒十二、制他神通2 日一、释2 月一、总标
 
制他神通者,谓佛菩萨依定自在,能制伏他所现神通。
 
月二、别显3 盈一、如来
 
如来神通普能制伏其余一切具神通者所现神通,如其所欲,令事成办。
 
盈二、究竟菩萨
 
究竟菩萨一生所系,或最后有所有神通,
 
  究竟菩萨一生所系等者:若诸菩萨到究竟地,住于最上成满住中,是名究竟菩萨。作大自在,过色究竟,一切生处最为殊胜。当知此由增上业感,得生其中,是名一生所系。若诸菩萨于此生中,菩提资粮已极圆满,或生婆罗门大国师家,或生剎帝利大国王家,能现等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广作一切佛所作事,是名略说菩萨最后生。如生品说。(陵本四十八卷二十五页3895)此最后有,准彼应释。
 
除诸如来、等类菩萨,悉能制伏其余一切具神通者所现神通。
 
  除诸如来等类菩萨者:此中菩萨,谓同一住,功德平等,故名等类。
 
盈三、诸余菩萨
 
诸余菩萨所有神通,除入上地、等类菩萨,悉能制伏其余一切具神通者所现神通。
 
日二、结
 
是名制他神通。
 
荒十三、能施辩才
 
能施辩才者,谓佛菩萨依定自在,若诸有情辩才穷尽,能与辩才。是名能施辩才。
 
荒十四、能施忆念
 
能施忆念者,谓佛菩萨依定自在,若诸有情于法失念,能与忆念。是名能施忆念。
 
荒十五、能施安乐2 日一、释2 月一、与轻安
 
能施安乐者,谓佛菩萨依定自在,说正法时,与听法者饶益身心轻安之乐,令离诸盖,专心听法。暂时方便,而非究竟。
 
  令离诸盖专心听法等者:盖有五种,谓贪欲等。于闻法时随一现行,能覆真实义不显了。诸佛菩萨以其神力,能令远离如是诸盖,无散乱心听闻正法。然此唯是暂时方便,而不能令毕竟[11]断灭,故非究竟。
 
月二、灭[12]灾害
 
又令诸界互相违变[13]能为损害、非人所行、灾疠、疾疫皆得息灭。
 
日二、结
 
是名能施安乐。
 
荒十六、放大光明2 日一、释3 月一、总标举
 
放大光明者,谓佛菩萨依定自在,以神通力,身放光明。
 
月二、别辨相3 盈一、恶趣苦
 
或有一光往十方面无量无数诸世界中,令恶趣等一切有情息彼众苦。
 
盈二、集会天等
 
或有一光往诸天界,令大威德天、龙、药叉、健达缚、阿素洛、揭路荼[14]、紧捺洛、牟呼洛伽等住自宫中,蒙光觉悟,皆来集会。
 
盈三、集会菩萨
 
或有一光往十方面无量无数诸世界中,令住他方世界菩萨蒙光觉悟,皆来集会。
 
月三、举要义
 
以要言之,诸如来等能放[15]无量无数品类种种光明,能作无量无数世界无量无数诸有情类无量无数利益之事。
 
日二、结
 
是名放大光明。
 
宙三、结
 
当知如是一切能变神境智通品类差别,一一分别无量无数。由此神通,能转所余有自性物令成余物,故名能变神境智通。
 
  能转所余有自性物令成余物者:如地变水、水变地等,各各相望自性有别,是故更互相望名余,而作是说。
 
宇二、能化通2 宙一、征
 
云何能化神境智通品类差别?
 
宙二、释3 洪一、略标2 荒一、出体性
 
谓若略说,无事而有,是名为化。能以化心,随其所欲,造作种种未曾有事,故名能化神境智通。
 
荒二、辨种别
 
此复多种。或化为身及化为境,或化为语。
 
洪二、广辨2 荒一、化身及境2 日一、释2 月一、略2 盈一、化身2 昃一、辨似不似
 
或化为身及化为境者,化似自身,或不相似;化似他身,或不相似。
 
昃二、简非实根
 
又所化身,若自、若他,或似、不似,唯能化作与根相似根所依处,而非实根。
 
  唯能化作与根相似等者:清净色根,是名实根。谓所化身唯能化似自他根所依处,不能化似自他清净色根,故作是说。
 
盈二、化境
 
复能化作相似境界。谓饮食等,末尼、真珠、琉璃宝等,所有色、香、味、触所摄外资生具。若彼相似,若异于彼,随其所欲一切能化。
 
月二、广2 盈一、化身2 昃一、标列差别
 
又所化身与己同类,非一众多种种差别。
 
  又所化身与己同类等者:谓若菩萨化菩萨身,与自相似有其多种。谓如分位、体性、容色、形貌种种相似,是名与己同类,非一众多种种差别。
 
或作天、龙、药叉、健达缚、阿素洛、揭路荼[16]、紧捺洛、牟呼[17]洛伽色像,或作人、傍生、鬼、那落迦色像,或作声闻、独觉、菩萨、如来色像。
 
昃二、明似不似2 辰一、与己同类
 
若所化身与菩萨身极相似者,名所化身与自相似。若不尔者,名所化身非自相似。
 
辰二、与他同类2 宿一、化一2 列一、举天身
 
又所化身与他同类亦有多种。若作天身,与彼天身极相似者,名所化身与他相似;若不尔者,名所化身非他相似。
 
列二、例余身
 
如作天身,乃至佛身,当知亦尔。
 
  又所化身与他同类等者:此中他言,谓即前说天、龙、药叉,广说乃至如来色相。与彼相似,亦有分位、体性、容色、形貌非一众多种种差别,故言多种。
 
宿二、化多2 列一、征
 
云何此中化作多身?
 
列二、释2 张一、明化事
 
谓佛菩萨于十方面无量无数诸世界中,一时化作种种形类,能为无量无数有情作利益事。
 
张二、显差别
 
如是所化种种形类,于中或有诸佛菩萨虽灭度后,由住持力而故随转;或有暂时作利益已,化事便息。
 
  一时化作种种形类等者:决择分说:诸佛世尊有四种化,遍十方界功能[18]无碍。一、未成熟有情令成熟故,作菩萨行化。二、已成熟有情令解脱故,于三千大千世界百拘胝赡部洲中,同于一时方便摄受如来之化。三、即为彼所化有情作声闻化。四、即为彼所化有情作独觉化。(陵本七十四卷十一页5706)此说种种形类,能为无量无数有情作利益事,准彼应知。
 
盈二、化境2 昃一、令覩见
 
又佛菩萨或作化事,唯令众生覩见而已,如幻所作不堪受用。
 
昃二、令受用
 
或复化作饮食、衣服、末尼、真珠、琉璃、螺贝、璧[19]玉、珊瑚、车乘等事,与实无异。如是所作财食众具,令诸众生常得受用。
 
日二、结
 
是名化身及化境界。
 
荒二、化语2 日一、列
 
或化为语者,或有化语妙音相应,或有化语广音具足,或有化语[20]系属于自[21],或有化[22]语系属于他,或有化语无所系属,或有化语宣说正法言辞所摄,或有化语诲责放逸言辞所摄。
 
日二、释7 月一、妙音相应2 盈一、众会相应
 
妙音相应者,谓佛菩萨所说化语,其声深远如云雷音,其声和雅如频迦音,能感众心,甚可爱乐。
 
盈二、法义相应
 
又此化语,圆上、微妙、显了、易解、乐闻、无逆、无依、无尽。
 
  圆上微妙等者:此显八种语具圆满。声闻地说:成就最上首语、极美妙语、甚显了语、易悟解语、乐欲闻语、无违逆语、无所依语、无边际语。如是名为语具圆满。(陵本二十五卷三页2078)一一差别,如摄释分释。(陵本八十一卷三页6172)今此圆上,即彼上首,谓以圆满涅槃为上首故。余文易知,如次准释。
 
月二、广音具足2 盈一、随类遍告2 昃一、遍无量类
 
广音具足者,谓佛菩萨所说化语,其声广大,随其所乐,无量种类天、龙、药叉、健达缚、阿素洛、揭路荼[23]、紧捺洛、牟呼洛伽、声闻、菩萨、人、非人等无量众会,一逾[24]缮那皆悉充满,以妙圆音随类遍告。
 
昃二、遍无量界
 
又随所乐,小千世界、二千世界、三千大千[25]世界,乃至十方无量无数诸世界中,若近、若远所有众会,以妙圆音随类遍告。
 
盈二、随应说法
 
于此声中出种种音,为诸众生说种种法,随其所应,各得义利。
 
月三、系属于自
 
系属于自者,谓佛菩萨所说化语,于化自身出种种音,宣说正法,诲责放逸。
 
月四、系属于他
 
系属于他者,谓佛菩萨所说化语,于化他身宣说正法,诲责放逸。
 
月五、无所系属
 
无所系属者,谓佛菩萨所说化语,或于空中、或于所化非情法上而有所说。
 
月六、宣说正法言辞所摄
 
宣说正法言辞所摄者,谓佛菩萨所说化语,开示正理,令诸愚痴于种种法皆得悟解。
 
月七、诲责放逸言辞所摄
 
诲责放逸言辞所摄者,谓佛菩萨所说化语,为不愚痴获得净信而放逸者,责其放逸,令生惭愧;诲不放逸,令勤修学。
 
洪三、总结
 
如是所说众多化事略有三种,化身、化境,及以化语。当知如是一切能化神境智通品类差别,一一分别无量无数。
 
黄三、结作业
 
如是二种诸佛菩萨神境智通能办[26]二事。一者、示现种种神通,引诸众生入佛圣教。二者、示现种种神通,惠[27]施无量受苦众生众多品类利益安乐。
 
地二、随念宿住智通2 玄一、征
 
云何诸佛菩萨随念宿住智通?
 
玄二、释3 黄一、辨差别3 宇一、于如是处3 宙一、自能念
 
谓佛菩萨以宿住智,自能随念己之宿住,曾于如是有情类中,我如是名,如经广说。
 
  我如是名如经广说者:经中说有八言说句,谓如是名、如是生类、如是种性、如是饮食、如是领受苦乐差别、如是长寿、如是久住、如是所有寿量边际。依此八言说句,忆念过去身等一切品类差别,是名宿住随念。
 
亦能随念他诸有情身等一切品类差别,如自随念己事无异。
 
  有情身等一切品类差别者:谓随言说句有六种略行,一者、呼召假名,二者、剎帝利等色类差别,三者、父母差别,四者、饮食方轨,五者、兴盛衰损,六者、寿量差别。如建立品释。(陵本四十九卷二十页3964)是名有情身等一切品类差别。
 
宙二、令他念
 
又能令他得宿住智,能自随念前际所经若自、若他身等一切品类差别,曾于如是有情类中,我如是名,乃至广说。
 
宙三、展转念
 
如是有情转复令他得宿住智,能自随念一切宿住,如前无异。如是展转令忆宿住,皆如自己。
 
宇二、于如是类
 
于现法中,又能随念诸微细事,所有一切若少若多先所造作、先所思惟,皆无忘失。
 
  先所造作先所思惟者:身语意行,名所造作。种种分别,名所思惟。
 
宇三、于如是量3 宙一、剎那无间
 
又能随念无间剎那,次第所作无间断故。
 
宙二、有量有数
 
又能随念有量有数宿住差别,所知时劫可算数故。
 
宙三、无量无数
 
又能随念无量无数宿住差别,所知时劫不可数[28]故。
 
黄二、举要义
 
以要言之,此宿住智于如是处、于如是类、于如是量,随其所欲皆无碍转。如是名为诸佛菩萨随念宿住所摄威力。
 
  于如是处等者:自他有情身等一切品类差别,名如是处。诸所造作及所思惟,名如是类。无间剎那及有量数、或无量数,名如是量。
 
黄三、明作业2 宇一、示难行苦行
 
又由随念宿住智故,忆念本生,为诸有情开示先世种种品类第一希有菩萨所行难行苦行。令于佛所生净信故,起恭敬故,令于生死深厌离故。
 
  忆念本生等者:声闻地说:云何本生?谓于是中,宣说世尊在过去世彼彼方分,若死、若生,行菩萨行、行难行行,是名本生。(陵本二十五卷七页2096)由是当知,此所说义,即彼本生言教所摄。
 
宇二、示业果异熟
 
又由此智忆念本事,为诸众生开示种种先世相应业果异熟,为令妄计前际常论、一分常论常见众生破常见故。
 
  忆念本事等者:声闻地说:云何本事?谓诸所有宿世相应事义言教,是名本事。(陵本二十五卷七页2096)由是当知,此所说义,即彼本事言教所摄。谓除本生,宣说前际诸所有事故。
 
地三、天耳智通3 玄一、征
 
云何诸佛菩萨天耳智通?
 
玄二、列
 
谓佛菩萨以净天耳,能于种种天声、人声、圣声、非圣声、大声、小声、辩声、非辩声、化声、非化声、远声、近声皆悉得闻。
 
玄三、释12 黄一、闻天声2 宇一、不作意
 
闻天声者,若不作意,下从欲界,上至色究竟宫,其中受生诸有情类种种音声皆悉能闻。
 
宇二、作意
 
若作意时,过是已上诸世界声皆亦能闻。
 
  过是已上诸世界声等者:谓过此世界,于余一切世界诸天趣声皆遍能闻。由闻天声,故说上言,为简生傍人趣闻人声故。
 
黄二、闻人声
 
闻人声者,遍于一切傍四大洲受生有情种种音声皆悉能闻。
 
黄三、闻圣声2 宇一、辨2 宙一、修善舍恶声
 
闻圣声者,于诸如来、声闻、独觉及诸菩萨,若从彼闻展转为余诸有情类宣说种种示现、教导、赞励、庆慰,劝修诸善、劝舍诸恶所有音声皆悉能闻。
 
宙二、能引义利声
 
又于一切无染污心受持读诵、论议决择、无倒谏诲、为作忆念、教授、教诫,及余所有善言善说能引义利种种音声皆悉能闻。
 
宇二、结
 
如是等类,名闻圣声。
 
  无倒谏诲等者:声闻地说:善能谏举、善作忆念、善能教授、善能教诫。如彼一一别释应知。(陵本二十五卷三页2078)
 
黄四、闻非圣声
 
闻非圣声者,于诸有情虚[29]妄、离间、邪绮、粗犷、生下恶趣、生上天趣、生傍人趣种种音声皆悉能闻。
 
黄五、闻大声
 
闻大声者,谓于大众生声、大集会声、种种苦具所逼切声、大号哭声、相呼召声、大雷吼声、诸螺贝声、诸鼓角等种种音声皆悉能闻。
 
黄六、闻小声
 
闻小声者,下至耳语诸微细声皆悉能闻。
 
黄七、闻辩声
 
闻辩声者,于义易了种种音声皆悉能闻。
 
黄八、闻非辩声
 
闻非辩声者,于义难了种种音声,谓达罗弭荼种种明呪、风、铃、树响、鹦鹉、鸲鹆、百舌、鹂鷜[30]、命命鸟等所出音声皆悉能闻。
 
黄九、闻化声
 
闻化声者,谓于一切得心自在具神通者,依神通力所化音声皆悉能闻。
 
黄十、闻非化声
 
闻非化声者,谓于种种异彼音声皆悉能闻。
 
黄十一、闻远声
 
闻远声者,除佛菩萨所住聚落、城邑等中所有音声,于余乃至无量无数世界中声皆悉能闻。
 
黄十二、闻近声
 
闻近声者,闻所除[31]声。
 
地四、见死生智通2 玄一、征
 
云何诸佛菩萨见死生智通?
 
玄二、释2 黄一、辨所见2 宇一、有情世间相
 
谓佛菩萨以超过人清净天眼,见诸有情死时、生时、妙[32]色、恶色、若劣、若胜,
 
  以超过人清净天眼等者:建立品说:此中静虑说名天住。眼依彼故,是彼果故,彼摄受故,名为天眼。是极圆满、是善清净静虑果故,名极清净。于其人中,所有名字皆不相似,是故说言超过于人。欲界天中亦有生得,名相似转清净天眼,人中亦无。诸有情类临欲终没,名为死时;住在中有,名为生时。趣黑暗者,由二种相,起如是类意生中有,如黑羺光及阴暗夜,故名恶色。趣明白者,由二种相,起如是类意生中有,如晴明夜及婆罗痆斯极鲜白衣,故名好色。诸恶色者,说名为劣;诸好色者,说名为妙。诸下劣者,名往恶趣;诸胜妙者,名往善趣。(陵本四十九卷二十页3967)如彼应释。
 
及于后际生已增长,诸根成熟,身诸所作善、恶、无记差别而转。
 
  生已增长诸根成熟者:此显次第生身之相。谓出胎已,从婴孩位至少年位,是名生已增长。从少年位乃至老位,是名诸根成熟。
 
宇二、器世间相
 
又现见知诸光明色、诸微细色、诸变化色、诸净妙色,下至无间,上至色究竟宫,不由作意皆能见知。若作意时,能见上下无量无数余世界色,亦能见傍无量无数诸世界中一切诸色,乃至能见彼彼佛土彼彼如来安坐彼彼异类大会,宣说正法,显然无乱。
 
  又现见知诸光明色等者:谓如日月星等及诸有情自然身光,是名诸光明色。微细色聚,名微细色,非谓极微。决择分说:以彼天眼,唯取聚色中表、上下、前后、两边、若明、若暗,必不能取极微处所,由极微体以慧分析而建立故。(陵本五十四卷十二页4335)神境智通诸所有色,名变化色。上诸天趣彼所有色,名净妙色。
 
黄二、明作业2 宇一、别释2 宙一、正显天眼
 
又佛菩萨以净天眼,普见十方无量无数诸有情类身之所作净不净业。既见彼已,随其所应、随其所宜,施作种种利益安乐。
 
宙二、兼明天耳
 
以净天耳,普闻十方无量无数诸有情类语之所作净不净业。既闻彼已,随其所应、随其所宜,施作种种利益安乐。
 
宇二、总结
 
是名略说诸佛菩萨天眼、天耳之所作业。
 
地五、知心差别智通2 玄一、征
 
云何诸佛菩萨知心差别智通?
 
玄二、释2 黄一、辨差别2 宇一、所知心4 宙一、有烦恼离烦恼心
 
谓佛菩萨以他心智,遍知十方无量无数诸世界中他有情类,若有缠烦恼心,若离缠烦恼心,若有随缚、有随眠烦恼心,若离随缚、离随眠烦恼心。
 
宙二、有染无染心
 
又遍了知有染心、邪愿心,谓诸外道心及有爱染心。又遍了知无染心、正愿心,谓与上相违心。
 
  谓诸外道心及有爱染心者:谓堕邪梵行求,是名诸外道心。若堕欲求、有求,是名有爱染心。此释前说有染及与邪愿,非定别配。由彼皆为后有爱之所摄受,是故皆名有染及邪愿心。
 
宙三、劣中胜心
 
又遍了知劣心,谓生欲界诸有情类,下至一切禽兽等心。又遍了知中心,谓生色界诸有情类诸所有心。又遍了知胜心,谓生无色界诸有情类诸所有心。
 
宙四、受相应心
 
又遍了知乐相应心、苦相应心、不苦不乐相应心。
 
宇二、能知智2 宙一、于一有情
 
又能以一知他心智,于一有情如是所有、如是体性、如是品类、如是行相、如是分齐心起现前,于一念顷并如实知。
 
  于一有情如是所有等者:所有,即是烦恼差别。有寻有伺地说:能摄依事,故名所有。(陵本八卷六页567)体性,谓彼善不善等心转差别。品类,谓彼软中上品差别。行相,谓彼缘境生起差别。分齐,谓彼凡圣建立差别。
 
宙二、于多有情
 
又能以一知他心智,于多有情如是所有、如是体性、如是品类、如是行相、如是分齐心起现前,于一念顷并如实知。
 
黄二、明作业
 
又佛菩萨此他心通,知诸有情诸根胜劣,知诸有情种种胜解,知诸有情种种界行,随其所应,能正安处趣涅槃宫种种正行。当知是名此所作业。
 
  知诸有情诸根胜劣等者:建立品说:如所成熟修证圆满,信等五根成软中上,当知是名诸根胜劣。若从他信以为其先,或观诸法以为其先,成软中上爱乐印解,当知是名种种胜解。若广建立种种种性,或诸声闻所有种性,或诸独觉所有种性,或诸如来所有种性,或有种种不定种性,或贪等行差别道理,乃至有情八十千行,当知此中名种种界。(陵本四十九卷十九页3961)准彼应释。
 
地六、漏尽智通2 玄一、征
 
云何诸佛菩萨漏尽智通?
 
玄二、释3 黄一、辨差别2 宇一、于漏尽得等
 
谓佛菩萨如实了知烦恼尽得,如实了知若自、若他于诸[33]漏尽已得未得,如实了知若自、若他所有能得漏尽方便。如能如实了知方便,于非方便亦如实知。
 
宇二、于有增上慢等
 
如实知他于漏尽得有增上慢,如实知他于漏尽得离增上慢。
 
  如实了知烦恼尽得者:谓心于彼烦恼究竟解脱,证得毕竟种性清净,是名烦恼尽得,亦名漏尽得。漏即烦恼之异名故。
 
黄二、显最胜
 
又诸菩萨,虽能如实了知一切漏尽功德能证方便,而不作证。是故菩萨于有漏事及与诸漏不速舍离,虽行种种有漏事中,而不染污。如是威力,于诸威力最为殊胜。
 
黄三、明作业
 
又佛菩萨由漏尽智,自无染污;亦善为他广分别说,坏增上慢。当知是名此所作业。
 
戌二、法威力3 亥一、征
 
云何法威力?
 
亥二、释2 天一、略标列
 
谓布施威力乃至般若威力。此布施等诸法威力,应知一一略有四相。一者、断所对治相,二者、资粮成熟相,三者、饶益自他相,四者、与当来果相。
 
天二、随别释6 地一、布施2 玄一、释4 黄一、断所对治相
 
布施四相者,谓诸菩萨修行惠施,能断悭[34]吝,施所对治。是名第一。
 
  能断悭吝施所对治者:财、法执着,是名悭吝。此亦名为施所对治,由行惠施能断彼故。
 
黄二、资粮成熟相
 
即此惠施,能作自己菩提资粮,亦即能作布施摄事成熟有情。是名第二。
 
黄三、饶益自他相
 
施先意悦,施时心净,施已无悔,于三时中心常欢喜,以自饶益;亦能除他饥渴、寒热、种种疾病、所欲匮乏、怖畏众苦,以饶益他。是名第三。
 
  亦能除他饥渴寒热等者:施以饮食,能除饥渴。施以衣服,能除寒热。施以医药,能除种种疾病。施以资生众具,能除所欲匮乏。施以无畏,能除怖畏众苦;谓如拔济狮子、虎狼、鬼魅等畏,拔济王贼等畏,拔济水火等畏。如是一切名饶益他。
 
黄四、与当来果相
 
于当来世在在生处,恒常富乐,得大禄位、得大财宝、得大朋党、得大眷属。是名第四。
 
玄二、结
 
是名布施威力四相。此外无有若过若增。
 
地二、持戒2 玄一、释4 黄一、断所对治相
 
持戒四相者,谓诸菩萨受持清净身语律仪,能断犯戒,戒所对治。是名第一。
 
黄二、资粮成熟相
 
即所受持清净尸罗,能为自己菩提资粮,亦即能作同事摄事成熟有情。是名第二。
 
黄三、饶益自他相
 
受持净戒,舍离犯戒为缘所生怖畏、众罪、怨敌等事,寝寤安乐,以自饶益。又由净戒、无悔、欢喜乃至心定,以自饶益;受持净戒,不损恼他,普施一切有情无畏,以饶益他。是名第三。
 
  寝寤安乐者:发心品说:菩萨成就无恼害福,得倍轮王护所守护;由得如是护所护故,若寝、若寤、若迷闷等,一切魍魉、药叉、宅神、人、非人等不能娆害。(陵本三十五卷十五页2877)今说持戒,寝寤安乐,义应准释。
 
黄四、与当来果相
 
由是因缘,身坏已后,生于善趣天世界中。是名第四。
 
玄二、结
 
是名持戒威力四相。此外无有若过若增。
 
地三、忍辱2 玄一、释4 黄一、断所对治相
 
忍辱四相者,谓诸菩萨修行忍辱,能断不忍,忍所对治。是名第一。
 
黄二、资粮成熟相
 
即此忍辱,能作自己菩提资粮,亦即能作同事摄事成熟有情。是名第二。
 
黄三、饶益自他相
 
由此忍辱,济拔[35]自他大怖畏事,饶益自他。是名第三。
 
  由此忍辱济拔自他大怖畏事等者:此说菩萨耐他怨害忍。忍品中说:谓诸菩萨猛利、无间、种种长时从他怨害所生众苦现在前时,应如是学:如此是我自业过耳,由我先世自造种种不净业故,今受如是种种苦果。我今于此无义利苦若不忍者,复为当来大苦因处。我若于此大苦因法随顺转者,便为于己自作非爱,便为于己自生结缚,便为于己自兴怨害,非是于他。(陵本四十二卷六页[36]3431)由是当知此所说义。谓若不忍,能为当来大苦因处,是名大怖畏事。若能堪忍,便得出离,是名济拔。自现受学及与劝他,由是说名饶益自他。
 
黄四、与当来果相
 
由是因缘,能令菩萨于当来世无多怨敌、无多离隔、无多忧苦;于现法中,临命终时心无忧悔,身坏已后生于善趣[37]天世界中。是名第四。
 
  无多离隔者:谓多有情愿为摄受,住亲爱心,不生猜沮故。
 
玄二、结
 
是名忍辱威力四相。此外无有若过若增。
 
地四、精进2 玄一、释4 黄一、断所对治相
 
精进四相者,谓诸菩萨住勤精进,能断懈[38]怠,精进所治。是名第一。
 
黄二、资粮成熟相
 
即此精进,能作自己菩提资粮及所依止,亦即能作同事摄事成熟有情。是名第二。
 
黄三、饶益自他相
 
勤精进故,得安乐住,不为一切恶不善法之所杂乱,后后所证转胜于前,倍生欢喜,以自饶益;勤修善品,不以身语损恼于他,令他发生精进乐欲,以饶益他。是名第三。
 
  得安乐住等者:住四静虑,名安乐住,由依静虑领受喜乐、安乐、舍乐身心乐故。初静虑中,远离诸欲一切恶不善法,是故说言不为一切恶不善法之所杂乱。从是以后更求上进,渐次证得后后静虑,不为寻、伺、喜、乐之所散动,是名后后所证转胜于前。
 
黄四、与当来果相
 
由此因力,于当来世,爱乐殊胜士夫功业。是名第四。
 
  爱乐殊胜士夫功业者:谓诸菩萨难行苦行,是名殊胜士夫功业。心生希慕,是名爱乐。
 
玄二、结
 
是名精进威力四相。此外无有若过若增。
 
地五、静虑2 玄一、释4 黄一、断所对治相
 
静虑四相者,谓诸菩萨入静虑时,能断烦恼、语言寻伺、喜、乐、色想等随烦恼,静虑所治。是名第一。
 
  能断烦恼语言寻伺等者:入初静虑离欲、恚、害,是名能断烦恼。第二静虑离诸寻伺,是名能断语言寻伺。第三静虑出离于喜,第四静虑出离于乐,是名能断喜乐。又修定时,愿乐于外谛视众色;或行住时,于世杂类起种种想。如是色想,与定为难,能障定相,及令退失。如三摩呬多地说。(陵本十二卷十四页1025)又若补特伽罗,多随烦恼染污相续,不能正证心一境性。此中多随烦恼差别,如摄决择分释。(陵本六十二卷一页4965)如是色想等随烦恼,入静虑时总说能断,以彼亦是静虑所治法故。
 
黄二、资粮成熟相
 
即此静虑,能作自己菩提资粮及所依止,亦即能作同事摄事成熟有情。是名第二。
 
黄三、饶益自他相
 
现法乐住以自饶益,其心寂静、最极寂静,远离贪爱;
 
  现法乐住以自饶益等者:静虑品说:若诸菩萨所有静虑,远离一切分别,能生身心轻安,最极寂静,远离憍举,离诸爱味,泯一切相,当知是名菩萨现法乐住静虑。(陵本四十三卷一页3483)此应准知。
 
于诸有情无损、无恼,以饶益他。是名第三。
 
  于诸有情无损无恼等者:此即菩萨饶益有情静虑。如静虑品别释其相应知。(陵本四十三卷二页3484)
 
黄四、与当来果相
 
由此因缘,智得清净,能发神通,于当来世生净天处,得静虑果。是名第四。
 
玄二、结
 
是名静虑威力四相。此外无有若过若增。
 
地六、般若2 玄一、释4 黄一、断所对治相
 
般若四相者,谓诸菩萨具足妙慧,能断无明,慧所对治。是名第一。
 
黄二、资粮成熟相
 
即此般若,能作自己菩提资粮,能以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摄事成熟有情。是名第二。
 
  能以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摄事成熟有情者:此中成熟有情,具四摄事。由诸菩萨妙慧为先,能以四种摄事方便,于诸有情普令摄受、调伏、成熟故。
 
黄三、饶益自他相
 
于所知事如义觉了,能引广大清净欢喜,以自饶益;普为有情称理说法,令其获得现法当来利益安乐,以饶益他。是名第三。
 
黄四、与当来果相
 
由是因缘,摄诸善根,能正所作,于当来世能证二障离系,谓烦恼障离系及所知障离系。是名第四。
 
  摄诸善根能正所作者:谓由妙慧,与信、勤、念、定及慧为摄受因,是名摄诸善根。能成菩萨正所应作,是名能正所作。
 
玄二、结
 
是名般若威力四相。此外无有若过若增。
 
亥三、结
 
是名法威力。
 
戌三、俱生威力3 亥一、征
 
云何诸佛菩萨俱生威力?
 
亥二、释5 天一、堪忍大苦
 
谓性能忆念诸本生事,为欲利益诸有情故,不由思择,于极长时种种猛利无间大苦悉能堪忍。
 
天二、乐利他事
 
为欲利益诸有情故,欣乐领受能办有情利益事苦。
 
  欣乐领受能办有情利益事苦者:谓诸菩萨修十一种利有情业。由彼所生种种忧苦,菩萨一切皆能忍受,不由此缘精进懈废,如是名为菩萨忍受利他众苦。如忍品说。(陵本四十二卷十页3445)言十一种利有情业者,如戒品中饶益有情戒说。
 
天三、生覩史多
 
为欲利益诸有情故,上生第四覩史多天,尽覩史多寿量而住。
 
  尽覩史多寿量而住者:有寻有伺地说:四大王众天以人间五十岁为一日一夜,三十日夜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彼诸天众寿量五百岁。如是所余,乃至他化自在天,日夜及寿量各增前一倍。(陵本四卷四页276)由是当知,覩史多天寿量四千岁,然有中夭;菩萨上生无中夭者,是故说言尽覩史多寿量而住。
 
有三胜事,映彼受生诸天子众。一、天寿量,二、天形色,三、天名称。
 
  一天寿量等者:谓寿量终尽故、形色广大故、名称普闻故。由此三事,映彼受生诸天子众,故名为胜。
 
天四、下生人中2 地一、辨相12 玄一、将欲下生相
 
将欲下生入母胎时,放大光明,普照世界。
 
玄二、入住出胎相
 
于降母胎入、住、出位,皆正了知。
 
  于降母胎入住出位皆正了知者:意地中说:云何四种入胎?一、正知而入,不正知住出;二、正知入住,不正知而出;三、俱能正知;四、俱不正知。初谓轮王,二谓独觉,三谓菩萨,四谓所余有情。(陵本二卷十九页173)此当第三,故作是说。
 
玄三、出胎初生相
 
既出胎已,即于地上,不待扶侍而行七步,自称德号。
 
  自称德号者:谓如经说,佛作诚言:我是正等觉者。如是等类应知。
 
于初生时,有大威德天、龙、药叉、健达缚、阿素洛、揭路荼[39]、紧捺洛、牟呼洛伽等,散以种种天妙华香,持天伎[40]乐、上妙衣服、幢旛、宝盖,殊胜供具而为供养。
 
玄四、生身庄严相
 
又以无上三十二大丈夫相等,庄严其身。
 
  又以无上三十二大丈夫相等者:此中等言,等取随好。如是相好,建立品中一一别辩应知。(陵本四十九卷七页3928)又此相好,菩萨地中已名为得及胜清净,若在如来到究竟地,当知相好善净无上,是故此中作如是说。
 
玄五、自体增上相
 
住最后有最后生中,一切怨敌、一切魔军、一切灾横不能侵害。坐菩提座,以慈定力摧伏众魔。
 
  住最后有最后生中者:谓诸菩萨于此生中,菩提资粮已极圆满,或生婆罗门大国师家,或生剎帝利大国王家,能现等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广作一切佛所作事,是名略说菩萨最后生。如生品说。(陵本四十八卷二十五页3896)其义应知。
 
一一支节,皆悉备足那罗延力。
 
  一一支节皆悉备足那罗延力者:俱舍颂云:身那罗延力,或节节皆然,象等七十增,此触处为性。论自释言:佛生身力等那罗延,那罗延力其量云何?十十倍增象等七力,谓凡象、香象、摩诃诺健那、钵罗塞健提、伐浪加、遮怒罗、那罗延,后后力增前前十倍,如是身力触处为性,谓所触中大种差别。
 
玄六、习诸工巧相
 
于稚童时,不由习学,自然善巧,于诸世间工巧业处疾疾能入。
 
玄七、成等正觉相
 
无师自然独处三千大千世界,证得无上正等菩提。
 
玄八、转正*轮相
 
索诃界主大梵天王自然来下,殷勤劝请哀愍世间宣说正法。
 
玄九、住极寂静相
 
其定寂静,设大云雷,曾无觉受,安然不起。
 
玄十、受诸供养相
 
为菩萨时,一切禽兽蠕动之类,皆极仰信,常来归趣,随其所欲亲附而住。既成佛已,下至傍生亦来供养。如彼弥猴献清净蜜,世尊哀受,欢喜舞跃。龙云常候,洗便降雨;若出游行,止而不落。
 
玄十一、宴坐树下相
 
菩萨如是若坐树下,一切枝条并皆垂影,随荫其身,曾无亏舍。
 
玄十二、念无忘失相
 
证菩提已,于六年中,魔求其便竟不能得。常俱行念每恒现前;由此念故,受想[41]寻思生住灭等无不觉了。
 
  常俱行念每恒现前等者:此显如来无忘失法。所谓如来普于一切所作事业,普于一切方处差别,普于一切所作方便,普于一切时分差别,念无忘失,常住正念,是名常俱行念每恒现前。由此念故,诸有所作无不觉了。言受想者,谓即意行。言寻思者,谓即语行。生住灭者,谓身表色。等言,等取入出息风,谓即身行。如是一切三业所摄应知。
 
地二、明摄2 玄一、标
 
又佛成就俱生威力,或有见便饶益所摄,或有贤圣行住所摄。
 
玄二、释2 黄一、见便饶益所摄2 宇一、列
 
见便饶益所摄俱生威力者,谓诸世间若见如来,癫痫心乱还得本心,逆胎得顺,盲者得视,聋者能听,怀贪欲者得离贪缠,怀瞋恚者得离瞋缠,怀愚痴者得离痴缠。
 
宇二、结
 
如是等类,当知是名见便饶益所摄俱生威力。
 
黄二、贤圣行住所摄2 宇一、列2 宙一、住所摄
 
贤圣行住所摄俱生威力者,谓佛菩萨常右胁卧,如师子王。虽现安处草叶等蓐,一胁而卧,曾无动乱。一切如来应正等觉,虽现睡眠而无转侧。
 
宙二、行所摄
 
大风卒起,不动身衣。行如师子,步若牛王。先举右足,方移左足。随所行地,高处便下,下处遂高,坦然如掌,无诸砾石、砖瓦等物。心专远离而入聚落,随所入门,门若狭小自然高广。食所食时,有粒皆碎,无口不殚。
 
宇二、结
 
如是等类,当知是名贤圣行住所摄俱生威力。
 
天五、证般涅槃相
 
般涅槃时,大地震动,众星晃耀,交流而陨,诸方一时欻然大热,遍满虚空奏天大乐。
 
亥三、结
 
如是无量甚希有事,皆是如来俱生威力,非是神通威力所作。如是名为诸佛菩萨俱生威力。
 
戌四、共不共威力2 亥一、显共不共3 天一、征差别
 
云何诸佛菩萨威力,与声闻、独觉有共不共?
 
天二、释二种2 地一、不共2 玄一、标列
 
略由三相应知不共。一者、微细故;二者、品类故;三者、界故。
 
玄二、随释3 黄一、由微细
 
诸佛菩萨于无量无数诸有情类,及无量无数威力方便,如所应作诸利益事,皆如实知,无不能作。是名微细。
 
黄二、由品类
 
一切品类神通威力、法威力、俱生威力悉皆成就。是名品类。
 
黄三、由界2 宇一、显自
 
以一切世界、一切有情界为威力境。是名为界。
 
宇二、简他2 宙一、标二种
 
声闻但以二千世界及有情界为神通境,独觉但以三千世界为神通境。
 
宙二、随难释
 
何以故?由彼唯为调伏一身而修正行,非诸有情;是故最极唯以一界为神通境。
 
  最极唯以一界为神通境者:界有二种,一者、世界,二、有情界。此中一界,谓即世界。简非有情,故作是说。
 
地二、共
 
除上所说,所余诸佛菩萨威力,当知粗相,与诸声闻、独觉等共。
 
天三、结不共
 
如是诸佛菩萨威力,声闻、独觉尚不能及,何况所余一切天人异生外道。
 
亥二、略摄三种2 天一、标列
 
诸佛菩萨略有三种神变威力。一者、神境神变所摄,二者、记说神变所摄,三者、教诫神变所摄。
 
天二、明摄
 
当知此三,如其所应,摄入三种神通威力。谓神境智通威力、心差别智通威力、漏尽智通威力。
 
  略有三种神变威力等者:声闻地说:由神境神变,能现种种神通境界,令他于己生极尊重;由彼于己生尊重故,于属耳听瑜伽作意,极生恭敬。由记说神变,能寻求他心行差别。由教诫神变,如根、如行、如所悟入为说正法,于所修行能正教诫。(陵本二十七卷二十二页2321)由此三种神变能摄诸相圆满教授,是故此中作如是说。
 
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成熟品第六
 
午四、成熟有情处及成熟自佛法处(即成熟品)2 未一、征
 
云何成熟?
 
未二、释3 申一、标列
 
当知成熟略有六种。一者、成熟自性,二者、所成熟补特伽罗,三者、成熟差别,四者、成熟方便,五者、能成熟补特伽罗,六者、已成熟补特伽罗相。
 
申二、随释6 酉一、成熟自性3 戌一、征
 
云何成熟自性?
 
戌二、释2 亥一、明自性
 
谓由有善法种子及数习诸善法故,
 
  由有善法种子等者:此中善法种子,谓即本性住种性。数习善法,谓即习所成种性。
 
获得能顺二障断净增上身心有堪任[42]性、极调善性,
 
  有堪任性极调善性者:谓如下说诸根成熟、善根成熟,如次配释应知。
 
正加行满。
 
  正加行满者:此即菩萨最上成满。菩萨住于此住中,诸菩萨道皆得圆满,菩提资粮极善周备故。
 
安住于此,若遇大师、不遇大师,皆有堪任、有大势力,无间能证烦恼障断、所知障断。
 
亥二、喻成熟2 天一、举喻
 
譬如痈痤,熟至究竟无间可破,说名为熟。又如瓦器,熟至究竟无间可用,说名为熟。又如众果,熟至究竟无间可啖,说名为熟。
 
天二、合法
 
如是由有善法种子及数修习诸善法故,获得能顺广说乃至正加行满,无间能证二障清净,说名成熟。
 
戌三、结
 
如是名为成熟自性。
 
酉二、所成熟补特伽罗2 戌一、征
 
云何所成熟补特伽罗?
 
戌二、释2 亥一、标列四种
 
谓所成熟补特伽罗略有四种。一者、住声闻种性,于声闻乘应可成熟补特伽罗;二者、住独觉种性,于独觉乘应可成熟补特伽罗;三者、住佛种性,于无上乘应可成熟补特伽罗;四者、住无种性,于往[43]善趣应可成熟补特伽罗。
 
亥二、明所成熟
 
诸佛菩萨于此四事,应当成熟如是四种补特伽罗。是名所成熟补特伽罗。
 
酉三、成熟差别2 戌一、征
 
云何成熟差别?
 
戌二、释2 亥一、标列
 
谓此差别略有六种。一、诸根成熟,二、善根成熟,三、智慧成熟,四、下品成熟,五、中品成熟,六、上品成熟。
 
亥二、随释2 天一、前三种2 地一、出体性3 玄一、诸根成熟
 
诸根成熟者,谓寿量具足、形色具足、族姓具足、自在具足、信言[44]具足、大势具足、人性具足、大力具足。此依身果异熟具足为所依故,堪任发起勇猛精进,修诸善法,于勤修集一切明处心无厌倦。
 
玄二、善根成熟
 
善根成熟者,谓性薄尘垢为所依止,性于诸恶不善法中心不乐入;诸盖轻微,寻思薄弱,柔和正直,随顺而取。
 
  柔和正直随顺而取者:谓善净戒及正直见,是名柔和正直。善思法义,无惑无疑,远离二路,逮得升进,是名随顺而取。
 
玄三、智慧成熟
 
智慧成熟者,谓具足正念,为性聪敏,有所堪任、有大势力,能解善说、恶说法义,能受、能持、能正通达,具足成熟[45]俱生妙慧。依此妙慧,有所堪任、有大势力,能令其心究竟解脱一切烦恼。
 
地二、略摄义
 
当知此中,诸根成熟故,解脱异熟障;善根成熟故,能解脱业障;智慧成熟故,解脱烦恼障。
 
天二、后三种3 地一、下品成熟
 
下品成熟者,谓二因缘下品成熟。一者、未久修习,诸根、善根、智慧成熟因缘未极增长;二者、串习下劣因缘。
 
地二、中品成熟
 
中品成熟者,谓即于此二种因缘,随一阙减,随一具足。
 
地三、上品成熟
 
上品成熟者,谓二因缘俱无阙减。
 
酉四、成熟方便3 戌一、征
 
云何成熟方便?
 
戌二、释2 亥一、标列
 
当知此有二十七种。一者、界增长,二者、现缘摄受,三者、趣入,四者、摄乐,五者、初发处,六者、非初发处,七者、远清净,八者、近清净,九者、加行,十者、意乐,十一者、财摄受,十二者、法摄受,十三者、神通引摄[46],十四者、宣说正法,十五者、隐密说法,十六者、显了说法,十七者、下品加行,十八者、中品加行,十九者、上品加行,二十者、听闻,二十一者、思惟,二十二者、修习,二十三者、摄受,二十四者、降伏,二十五者、自成熟,二十六者、请他成熟,二十七者、俱成熟。
 
亥二、随释2 天一、前二种2 地一、出体性2 玄一、界增长
 
界增长者,谓本性善法种子具足为所依止,先来串习诸善法故,后后位中善法种子转增转胜,生起坚住。是名界增长。
 
  生起坚住者:善法现前,是名生起。得无退失,是名坚住。
 
玄二、现缘摄受
 
现缘摄受者,谓于现法中无倒说法、无倒受持,如理修行法随法行。
 
地二、略摄义
 
当知界增长,由先世因现在成熟;现缘摄受,由现在因现在成熟。
 
  如理修行法随法行者:力种性品说:云何菩萨法随法行?当知此行略有五种。谓如所求、如所受法,身语意业无倒随转,正思、正修。乃至广说。(陵本三十八卷十八页3158)此应准知。
 
天二、后二十五种25 地一、趣入
 
趣入者,谓得净信增上力故,或有在家远离恶行,受持学处;或趣非家远离诸欲,受持学处。
 
地二、摄乐
 
摄乐者,谓依出离众苦行迹,及依远离欲乐、自苦二边行迹,于佛善说法毗奈耶真实圣教深生爱乐。
 
  谓依出离众苦行迹等者:此中二种行迹,谓即四种圣谛及与无罪欢喜处戒,如次配释应知。
 
地三、初发处
 
初发处者,谓即最初于可厌法深生厌离;于能成办真实理义,如实了知有胜功德,而创趣入。名初发处。
 
  于能成办真实理义等者:趣证三菩提果,名能成办真实理义。于彼所证及得方便,如实了知有胜功德,故发正愿,猛利趣入。于此处所最初发心,名初发处。
 
地四、非初发处
 
非初发处者,谓已趣入补特伽罗,现成熟时,常不舍离诸佛菩萨,诸明了处转转明了。由此成熟,转转增进。
 
  现成熟时等者:此中成熟,谓已成熟。现能趣入正性离生,名现成熟。义如声闻地说。(陵本二十一卷十七页1870)是即菩萨最初证得极欢喜住。住此位中,引发大愿,随于一切在所生处,常不远离诸佛菩萨,与诸菩萨常同一味意乐加行。由是因缘,彼诸善根转复明净。义如住品中说。(陵本四十七卷二十二页3804)此所说义,准彼应释。言诸明了处者,谓即五种明处应知。
 
地五、远清净
 
远清净者,谓由懈怠,或由违缘,经极[47]长时,或经多生、或经多劫方能清净。
 
地六、近清净
 
近清净者,当知一切与此相违。
 
  远清净者等者:谓诸菩萨,胜解行地所有一切增上意乐,名不清净。从净胜意乐地以上所有一切增上意乐,方名清净。义如增上意乐品说。(陵本四十七卷十一页3766)此说清净,义应准知。
 
地七、加行
 
加行者,谓为获得自胜义利,猛利乐欲为所依故;或怖当来堕诸恶趣,或怖现法他所讥毁,于诸学处常勤护持;无间所作、殷重所作。
 
地八、意乐
 
意乐者,谓于诸法正观察忍为所依故,于佛善说法毗奈耶不可引夺,于他所证深生信解。信有功德为所依故,于三宝所及于获得自义利所深信无动。
 
地九、财摄受
 
财摄受者,谓于一切饮食等物有匮乏者,施与一切饮食等物;
 
  谓于一切饮食等物者:此中等言,等取所余诸资生具。施品中说,菩萨遂求施有八种相,其事应知。(陵本三十九卷十七页3227)
 
或于随顺饮食等物有匮乏者,施与随顺饮食等物。
 
  或于随顺饮食等物者:谓财宝等应知。
 
地十、法摄受
 
法摄受者,谓或宣说正法,施诸有情;或开显正义,施诸有情。
 
地十一、神通引摄
 
神通引摄者,谓具神通者,哀愍有情故,或为有情意乐清净、或为有情加行清净增上力故,示现种种神通变化。欲令有情见已、闻已,于佛圣教,或当获得意乐清净,或当修行无倒加行。彼诸有情,由此神变引摄心故,或有获得意乐清净,或有修行无倒加行。
 
  或为有情意乐清净等者:此中意乐、加行,如前已说,应准彼释。
 
地十二、宣说正法
 
宣说正法者,谓于获得自胜义利若无堪能,为说正法,伴助令彼发生正行;若有堪能,为说正法,随顺令彼速证通慧。
 
地十三、隐密说法
 
隐密说法者,谓于婴儿智慧有情,隐覆广大甚深义法,为说粗浅易可悟入、易为方便趣入处法。
 
地十四、显了说法
 
显了说法者,谓于广大智慧有情,已善悟入圣教理者,为其开示广大甚深道理处法。
 
地十五、下品加行
 
下品加行者,谓若远离无间加行及殷重加行。
 
地十六、中品加行
 
中品加行者,谓或远离无间加行,或复远离殷重加行,于二加行随阙一种。
 
地十七、上品加行
 
上品加行者,谓无间加行及殷重加行二俱相应。
 
地十八、听闻
 
听闻者,谓于佛语深生信解,精勤听闻、受持、读诵契经等法。
 
地十九、思惟
 
思惟者,谓居远离,乐思惟法,推度其义,解了决定。
 
  解了决定者:摄异门分说:言解了者,于所知事作意发悟。等解了者,既发悟已,方便寻求。近解了者,求已决定。(陵本八十三卷十页6306)此应准释。
 
地二十、修习
 
修习者,谓于止、举、舍相正审观察为先,深心欣乐修止、举、舍。
 
地二十一、摄受2 玄一、与作依止
 
摄受者,谓无染心,以亲教师及轨范师道理方便,无有颠倒与作依止。
 
玄二、起供事行
 
又即于彼发起种种别供事行。谓看病行,给施如法衣服、饮食、诸坐卧具、病缘医药资生具行,除遣忧愁及恶作行,除遣烦恼、随烦恼行。如是等类,当知皆名别供事行。
 
  除遣忧愁[48]及恶作行等者:戒品中说:又诸菩萨,于处衰恼诸有情类,能善开解,令离愁忧。乃至广说。(陵本四十卷十页3288)又说:为贪欲缠所苦有情,开解令离贪欲缠苦。如是若为瞋恚、惛沈睡眠、掉举恶作、疑缠所苦有情,开解令离疑缠等苦。欲寻思缠所苦有情,开解令离欲寻思苦。乃至广说。(陵本四十卷八页3281)此中除遣忧愁,及与除遣烦恼、随烦恼行,准彼应释。言恶作者,谓由毁犯净戒因缘,即便生起五种恶作,亦由五相能正除遣。一一差别,皆如摄事分说。(陵本九十九卷九页7427)此说除遣恶作,应可准知。
 
地二十二、降伏2 玄一、标列
 
降伏者,谓深防护自身杂染。于毁犯者,若犯下品,慈心谏诲;若犯中品,慈心诃罚;若犯上品,慈心驱摈。
 
玄二、料简2 黄一、谏诲诃罚
 
当知此中,谏诲、诃罚,令彼及余利益安乐。
 
黄二、驱摈2 宇一、标差别
 
驱摈一种,若重摄受,令彼及余利益安乐。若驱摈已,不重摄受,但令其余利益安乐。
 
宇二、随难释
 
何以故?余若见彼毁犯因缘,既被驱摈,便自防护,不起毁犯故。
 
地二十三、自成熟2 玄一、自正修行
 
自成熟者,谓自宣说随顺正法,令诸有情出不善处,安立善处。如自所说,亦自修行法随法行,令诸有情同分随转。
 
玄二、遮他讥毁
 
勿使他人作如是说:汝自不能出不善处,安立善处,云何于他教授、谏举、为作忆念?他应于汝教授、谏举、为作忆念。
 
  谓自宣说随顺正法等者:当知此显菩萨同事摄事。摄事品说:云何菩萨同事?谓诸菩萨,若于是义、于是善根劝他受学,即于此义、于此善根或等或增自现受学。如是菩萨与他事同,故名同事。乃至广说。(陵本四十三卷十八页3535)为显此义,故作是说。
 
地二十四、请他成熟
 
请他成熟者,谓若有余无量有情,于彼发起上品爱敬;或复有余善知方便,于说正法已善修学;即应劝请殷勤营助,令其成熟无量有情。
 
  请他成熟等者:此中略显由二因缘。一、由无量有情,于他发起上品爱敬;二、或由他善知方便,于说正法已善修学。是故请他营助,成熟无量有情。
 
地二十五、俱成熟
 
俱成熟者,谓具二种。若自成熟,若劝请他令其成熟。
 
戌三、结
 
由此所说二十七种成熟方便,当知令前六种成熟差别圆满。所谓诸根成熟、善根成熟、智慧成熟、下品成熟、中品成熟、上品成熟。
 
酉五、能成熟补特伽罗2 戌一、征
 
云何能成熟补特伽罗?
 
戌二、释2 亥一、标列能成熟
 
谓略有六种菩萨,住菩萨六地,能成熟有情。一者[49]、胜解行菩萨住胜解行地;二者、净胜意乐菩萨住净胜意乐地;三者、行正行菩萨住行正行地;四者、堕决定菩萨住堕决定地;五者、决定行正行菩萨住决定行正行地;六者、到究竟菩萨住到究竟地。
 
  略有六种菩萨住菩萨六地等者:地品中说:胜解行住,名胜解行地;极欢喜住,名净胜意乐地;增上戒住、增上心住、三种增上慧住、有加行有功用无相住,名行正行地;无加行无功用无相住,名决定地,此地菩萨堕在第三决定中故;无碍解住,名决定行地;最上成满菩萨住及如来住,名到究竟地。(陵本四十九卷一页3910)此说菩萨六地,一一差别,应准彼知。
 
亥二、料简所成熟2 天一、无种性
 
住无种性补特伽罗,于往善趣[50]而成熟时,有数退转、有数应作。
 
  有数退转有数应作者:时堕恶趣,名数退转。作非究竟,名数应作。
 
天二、有种性
 
安住种性补特伽罗,于往三乘而成熟时,无数退转、无数应作。
 
  于往三乘而成熟时等者:此中成熟,如应当知,唯说中品及与上品。若中品熟,不往恶趣,是故说言无数退转。若上品熟,得般涅槃,是故说言无数应作。义如下说。
 
酉六、已成熟补特伽罗相2 戌一、征
 
云何已成熟补特伽罗相?
 
戌二、释3 亥一、声闻3 天一、下品成熟
 
谓诸声闻先已串习诸善法故,若时安住下品成熟,尔时便有下品欲乐、下品加行。犹往恶趣,非于现法证沙门果,非于现法得般涅槃。
 
天二、中品成熟
 
若时安住中品成熟,尔时便有中品欲乐、中品加行。不往恶趣,于现法中证沙门果,非于现法得般涅槃。
 
天三、上品成熟
 
若时安住上品成熟,尔时便有上品欲乐、上品加行。不往恶趣,于现法中证沙门果,即于现法得般涅槃。
 
亥二、独觉2 天一、例同
 
如说声闻,独觉亦尔。何以故?道与声闻同种类故。
 
天二、显别
 
而此独觉与诸声闻有差别者,谓住最后有、最后所得身,无轨范师,宿习力故,修三十七菩提分法,究竟断灭一切烦恼,证阿罗汉,故名独觉。
 
亥三、菩萨2 天一、标三品
 
若诸菩萨住胜解行地,名下品成熟。住净胜意乐地,名中品成熟。
 
  住净胜意乐地名中品成熟者:此说中品成熟,应非唯住净胜意乐地,住行正行地亦此摄故。下说住中品成熟,尽第二无数劫边际故,今未具说,然义应知。
 
住堕决定、到究竟地,名上品成熟。
 
天二、释三品2 地一、辨品类3 玄一、下品成熟
 
若时菩萨住下品[51]成熟,尔时便有下品欲乐、下品加行。犹往恶趣。此尽第一无数劫边际,炽然、无动、极善清净觉品善法,当知一切皆未相应。
 
  炽然无动极善清净觉品善法者:此中觉品善法,谓即菩提分法应知。余如下释。
 
玄二、中品成熟
 
若时菩萨住中品[52]成熟,尔时便有中品欲乐、中品加行。不往恶趣。此尽第二无数劫边际,炽然、无动觉品善法已得相应,极善清净觉品善法未得相应。
 
玄三、上品成熟
 
若时菩萨住上品[53]成熟,尔时便有上品欲乐、上品加行。不往恶趣。此尽第三无数劫边际,炽然、无动、极善清净觉品善法,当知一切皆悉成就。
 
地二、释种种
 
今于此中,性淳厚故,极猛盛故,能有上品广大果故,大胜利故,名为炽然。
 
  今于此中性淳厚故等者:谓性成就净胜意乐,名性淳厚。一切善法不由思择,炽盛现前,名极猛盛。由是因缘,在在生处受增上生,于彼生中超余种类,是名上品广大果。又复成就无量威力神变,名大胜利。
 
不转还故,不退堕故,常胜[54]进故,名为无动。菩萨地中最无上故,
 
  不转还故等者:摄事品说:言无动者,谓此菩萨意乐净故,随所获得、随所积集所有善法皆无退转,于当来世能无退减。如是菩萨,随所经历彼彼日夜、随所过度彼彼自身,所有善法如明分月,唯增无减。(陵本四十三卷二十页3541)此中三义,准彼应释。
 
当知说名极善清净。
 
  当知说名极善清净者:增上意乐品说:又诸菩萨,到究竟地所有一切增上意乐,是名菩萨善清净意乐。(陵本四十七卷十一页3766)由是当知,极善清净非下地有,故最无上。
 
申三、料简2 酉一、品类差别2 戌一、唯下品摄
 
当知此中,若财摄受所作成熟、若神通引摄所作成熟、若隐密说法所作成熟、若下品加行所作成熟、若唯听闻所作成熟,如是五种所作成熟,若于长时修习彼法,尚为下品,况于少时修习彼法。
 
戌二、通三品摄3 亥一、三品
 
其余一切成熟因缘所作成熟,当知皆有三品道理。谓若于彼下品修习,成下成熟;中品修习,成中成熟;上品修习,成上成熟。
 
亥二、九品
 
此下中上三品成熟,当知一一复有三品。于下品中,有下下、下中、下上三品成熟;于中品中,有中下、中中、中上三品成熟;于上品中,有上下、上中、上上三品成熟。
 
亥三、无量品
 
如是等类诸佛菩萨成熟有情,当知展转差别道理有无量品。
 
酉二、自他差别2 戌一、为自成熟
 
此中菩萨,由前所说成熟因缘,为欲成熟自佛法故,精勤修集[55]诸根成熟、善根成熟、智慧成熟、下品成熟、中品成熟、上品成熟。
 
戌二、令他成熟
 
又欲令他诸有情类补特伽罗乘三乘法而出离故,往善趣故,修集[56]如是六种成熟。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三十七
 


[1] 「死生」,磧砂作「生死」。
[2] 編按:此段引文原在卷六十九,韓清淨將之調整至卷六十五。
[3] 「震」,大正作「振」。後皆同此。
[4] 「洞」,磧砂作「烱」。
[5] 「荼」,陵本作「茶」。
[6] 「蠡」,大正作「螺」。
[7] 「璧」,大正作「壁」。
[8] 「天」,大正作「大」。
[9] 磧砂無「變」字。
[10] 「先」,磧砂作「光」。
[11] 「竟」,手稿原作「究」。
[12] 「滅」,手稿原作「減」。
[13] 「變」,磧砂作「反」。
[14] 「荼」,陵本作「茶」。
[15] 「放」,磧砂作「故」。
[16] 「荼」,陵本作「茶」。
[17] 「呼」,磧砂作「普」。
[18] 「功能」,披尋記原作「功德」。卷七十四原文作「功能」。
[19] 「璧」,大正作「壁」。
[20] 「語」,磧砂作「諸」。
[21] 「自」,大正作「目」。
[22] 「化」,磧砂作「是」。
[23] 「荼」,陵本作「茶」。
[24] 「踰」,磧砂作「瑜」。
[25] 大正無「大千」二字。
[26] 「辦」,磧砂作「辨」。
[27] 「惠」,磧砂作「慧」。後皆同此。
[28] 「數」,磧砂作「算數」。
[29] 「虛」,大正作「慮」。
[30] 「鷜」,大正作「黃」。
[31] 「除」,磧砂作「餘」。
[32] 「妙」,磧砂作「好」。
[33] 「諸」,磧砂作「者」。
[34] 「慳」,磧砂作「性」。
[35] 「拔」,大正作「[打-丁+犬]」。
[36] 「六頁」,披尋記原作「九頁」。
[37] 「趣」,磧砂作「起」。
[38] 「懈」,大正作「解」。
[39] 「荼」,陵本作「茶」。
[40] 「伎」,磧砂作「妓」。
[41] 「想」,磧砂作「相」。
[42] 「任」,磧砂作「住」。
[43] 「往」,大正作「住」。
[44] 「言」,磧砂作「信」。
[45] 「熟」,磧砂作「就」。
[46] 「攝」,磧砂作「接」。
[47] 「經極」,磧砂作「或經」。
[48] 「憂愁」,披尋記原作「愁憂」。原文為「憂愁」。
[49] 「者」,大正作「切」。
[50] 「善趣」,磧砂作「善趣種性」。
[51] 磧砂無「品」字。
[52] 磧砂無「品」字。
[53] 磧砂無「品」字。
[54] 「勝」,磧砂作「精」。
[55] 「集」,磧砂作「習」。
[56] 「集」,磧砂作「習」。

{返回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三十八
下一篇: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三十六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七十三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二十三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八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六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六十四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九十七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八十六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十五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三十三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八十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为什么会认为一切皆空?Why is it held that all things are empt..[栏目:一问一智慧 Buddha-Dhamma for Students]
 有麝自然香 何须大风扬 When the Musk-Deer Arrives, Everyone C..[栏目:宣化老和尚开示 Venerable Master Hsuan Hua's Talks]
 我们为什么要修行?[栏目:大安法师·微教言]
 香板[栏目:无声息的歌唱]
 性空禅师口述传[栏目:李尚全教授]
 No Ajahn Chah《154》[栏目:何来阿姜查 No Ajahn Chah]
 关於「四相」之05:成熟我相[栏目: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
 正分15 不舍愿菩提心(4)[栏目:佛子行三十七颂·菩提行法摄要集萃]
 关于皈依的问题[栏目:济群法师问答]
 中观总义 第十六课 应成派不共四大应成因[栏目:中观总义讲解·圆春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