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真假明师与法门
 
{返回 万行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155

真假明师与法门

2010.9.12

问:您说在修证上,上了百尺竿头之后,还要回到人间来行愿。那么一个修行人要行愿到什么时候,才能达到佛的境界?

师:行愿无止境,把三身四智行出来,就是佛的境界,就达到佛的等级。但这时候还要继续行愿,佛的行愿是无止境的。所谓“众生度尽才成佛!”,佛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已经成佛了,只因为悲心,不愿意入涅槃境界,也就是说不愿意去享受佛的境界。如果一定要说享受佛的境界,那么行愿度众生就是佛所享受的境界。

问:到佛的境界,已经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了,在佛的眼里怎么还会有众生呢?众生究竟需不需要度?

师:在佛的境界里,的确已经没有四相了。但佛的境界是无事可做的,他必须从佛坛上下来和众生为伍。当他从佛的境界上下来的时候,就有四相,有众生了。为什么佛要从佛坛上下来,不坐在佛坛上享受他的三摩地呢?这就是佛的境界!比如说一个大学教授,他不是永远坐在办公室里,而是要走进教室,才是一个真正的教授。如果他永远坐在办公室里,不走进教室,他就不是一个圆满的教授。我们说人的一生,酸、甜、苦、辣,什么都要去尝试。佛的一生也一样,佛的境界要享受,人的工作、人的生活,他也要去做,去体验,否则,这个佛的境界和果位是不圆满的。之所以佛能获得三身四智,不仅因为他达到了佛的境界,还因为他回到众生之中行愿,他的三身四智才得以圆满。

问:我们每个生命来到娑婆世界,都要经历很多磨练,我们的生命才会不断净化,以至最终了悟成佛。当我们看到众生受苦时,实际上这些苦都是众生的业力,也就是他们应该完成的学业。就像老师看到学生做题时很辛苦,是去帮他一下呢,还是让他自己度过这一关?可能让他自己度过这一关,他学习的效果会更好;如果帮他一把,虽然你的悲心得到了满足,但因为他走了近路,未必能完成他该完成的学业。从实质上来说,这样的帮并不是真正的帮,甚至还可能害了他。佛对众生是否也如此?

师:我经常说一句话:有求必应的佛,不是真正的佛;有问必答的明师,不是合格的明师。有些问题必须由众生自己去解答,自己想办法去处理。有一部分众生必须让他们自己度自己,而不是完全靠佛去度他。否则,佛就不是真正的佛,就不是真正的慈悲。就像现在很多父母对孩子有求必应,结果孩子长大以后胡作非为,对拥有的一切,无论是物质还是情感,都不懂得珍惜,更不懂得感恩。因为都不是通过自己努力和奋斗得来的。得之太易,不会珍惜。不知恩,又如何感恩?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贪欲与嗔恨之心会更重,他求十次,如果有一次没有得到满足,他就会抱怨,甚至会嗔恨。

圣人绝对不会让你有求必应。就像上次WA说,明师,有时候你很痛苦,他会让你更痛苦;你高兴的时候,他会让你更高兴。为什么明师要这样做呢?按常理来讲,你已经高兴了,为什么还要让你更高兴呢?而你痛苦的时候,应该帮你解除痛苦才对,为什么他却让你继续痛苦,甚至让你更痛苦呢?因为不同的众生,需要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这个道理就如同父母看自己的小孩一样,看得很清楚。可是小孩却总抱怨父母不了解自己。

问:您在书中讲到,圣人也有贪嗔痴,只不过前念迷,后念觉,不会被贪嗔痴的念头所转。贪嗔痴不也是习气吗?难道到了圣人的境界,还会有这些习气吗?

师:圣人所谓的“贪嗔痴”,绝对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众生。这时候他所谓的“贪”,是一种无我的贪。为什么佛教是以一个人的起心动念来判定因果,其他宗教也是以起心动念和动机来判定是非、对错,而社会上是以一个人的行为造作来判定是非、对错呢?佛教讲身口意三业,实际上最关键的是意业,用意念诅咒人,杀人,比杀人的身体还厉害,所造的业更重。

问:您在书中讲到,开悟的圣人做任何事情都合乎道。如果一个圣人抄刀去杀人放火,奸淫掳掠,难道他的这种行为也符合道吗?

师:一个成就的圣人不会轻易去做这样的事。如果他这样做了,一定是出于某种因缘,比如为了度化一些特殊的众生。就像观音菩萨有三十二化身,众生需要以什么因缘得度,他就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度他。但只有达到菩萨的境界才可以这么做。密教讲必须八地以上的菩萨,才能按众生需要的方式去度众生。在没有到达八地以前如果用这种方式,实际上是在造一种因果,自己会堕落。只有八地以上的菩萨这样做才不会堕落,才能真正帮助众生了业。

问:对于我们没有了悟,也没有很高的见地和修为的普通众生来讲,如果遇到一位这样的上师,他度化的方式非常极端,比如说采取一种非常不符合人文道德的方式来度化众生,这时候我们如何判断他这样做是如法,还是不如法?如何知道他是一个八地以上的菩萨,还是一个邪魔外道?

师:一个明师是否达到八地,普通众生无法鉴别和判断。但是佛教告诉我们一句话:“是法住法位,不乱世间相。” 如果他的所为完全违背了世间的潜在规则,也就是说破坏了世间的道,那么,即便他证得了三身四智,也是邪魔外道。

问:很多藏传佛教的上师在西方国家传教,打着双修的旗号,实际上做的都是骗财骗色的勾当。尤其是骗色方面,在国外已经产生了很多法律上的纠葛。那么根据您刚才所讲,是不是这些上师并没有到达他们自己所声称的修为,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已经乱了世相?

师:所谓的“双修法”根本不存在!如果对方没有达到这个境界,你达到了,你用这种方式去度她,跟她做这种事,你就违背了道!你超越了,她没有超越,用这种方式有什么意义呢?如果双方都达到了这个境界,也不需要用这种方法了,为什么还要走回头路呢?可以说“男女双修”度众生的方式是不存在的!完全是一些好色的“明师”,为了满足个人的欲望,打着佛的招牌,骗财骗色!密教分外三密和内三密,可以说内三密之外的密教都不符合佛的心法,不符合佛的要求,都是邪魔外道!真正的内三密就是汉传佛教的禅宗思想。一个修行人连基本的生理欲望都没有超越,怎么能称为明师,称为圣人呢?

问:您讲的这个观点,我听了非常欣慰,也非常振奋!因为您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衡量明师水平的非常重要的指标。也就是说,不管他自称他的修为达到了什么境界,只要他传法的方式不符合世间法的规范,他肯定不是一个明师,这样理解对吗?

师:对,绝对不存在这种度众生的方式。一旦用这种方式,他就不是一个明师,就是一个贪图享受的人。度众生的方式很多,为什么一定要用这种方式呢?就像解渴的饮料很多,为什么一定要喝苹果汁或者西瓜汁呢?解饥的方式也很多,为什么一定要吃米饭或者馒头呢?如果你非要吃馒头,或者非要吃米饭,不接受其他食物,只能说你是为了满足口欲,不是为了解饥。

问:现在社会上对某些寺院商业化的现象,有很多评论。以某某寺为例,这种侧重商业的做法,给当地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但是,您有一个很重要的佛学思想,就是“安分守己,各尽其职”。一个寺庙的职责在于弘化一方,传承法脉,把人类的慧命延续下去。赚钱给当地带来经济效益,应该是商业集团的本分事,您认为某某寺院的这种做法,是值得赞誉呢?还是会使学佛的人产生疑惑?

师:值得赞誉,值得推崇,这也是一种济世救人的方式。某某寺是一个团体,住着几百号人,抓经济的只有一个,其余的都抓修行。我们东华寺现在几十个都是抓修行的,就缺一个人抓经济,一个人抓文化,一个人抓外交。既然这个寺庙有这个优势,为什么不派一两个人去发挥这个优势呢?并不是整个寺庙几百号人都抓商业去了。一个团体需要各种人才,各方面都要得到发展,应该让大家的才干得到发挥。况且一个团体在一个地方,必须发挥自己的价值,得到地方的认可。我一贯主张自己要扮演一个创造者、施与者的角色,而不是一个索取者、消费者的角色。既然他本身有这样的优势和特长,为什么不去发挥呢?

问:某某寺这样做,会不会给普通的信众造成很大的困惑呢?从长远来看,这样的做法对佛法是真正有贡献,还是有损害呢?

师:这种做法只会给普通人造成不好的印象。我们要度的是高素质的人,不是那些愚昧无知的人。愚昧无知的人是“以相论相”。有智慧的人是“见相超相”——这是佛菩萨的境界!若以相论相,佛和众生永远一样!

问:禅宗参话头的殊胜之处在哪里?比如“如何是佛祖西来意”这个话头,我们应该怎么下手去参?

师:参话头是四禅八定修完以后的用功方法。四禅八定修完,达到了一心不乱,才有资格参话头。也就是说高中毕业进入大学,才开始参话头。从小学到高中的课程没有学完,是不允许参话头的。什么叫参话头?首先这颗心要能专注在一个话头上,也就是要能一心不乱地定在一个问题上,才能参。如果心散乱,不能专注在一个问题上,抓不住这个问题,又如何参这个问题呢?如此说来,现在参话头的,不管出家在家,都是自欺欺人,都不懂什么叫参话头。话头就是问题。这个问题不能让你茶不思,饭不进,睡不着,把你堵得难受,你如何参这个话头?二六时中不能把这个疑惑放在心中,你又如何参呢?

你们心中是否一直提着某个问题?你一天提了多少问题,又放下了多少问题?如果你真的能十年如一日地提着一个问题,怎么可能不成就呢?现在的众生是话头太多了,一天换几十个,哪一个话头也没有提上十分钟。过去的祖师之所以成就,是因为他们十年、二十年只抓住一个话头,放在心里,提在心里,行住坐卧都在思考,渴望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开悟了。

问:您书上有一个“悟后起修”的概念。禅宗也有很多这样的公案,比如说一位师父在锄地的时候,把锄头往后一扔,打在了青青翠竹上,“砰”的一声,他就开悟了。那么,他悟的是什么?他悟了以后,是不是就起修?他修的又是什么?应该怎么修?

师:他这时候悟的,不是修行方法,而是本来面目的真相。但他并没有见到本来面目的真相。如果这时候他见到了本来面目的真相,就是所谓的“悟后起修”——真正开始修行了。在此之前,他还处于用有为法的阶段。我曾经讲过,悟道、见道和证道之间是有区别的。比如我们找一棵苹果树找了很多年,有一天终于找到了这棵苹果树,看到了树上的果子,这时候我们称之为“见道”了。在没有见道以前,人家告诉你这棵苹果树长在南方的东华山上,无数个过来人都这样告诉你,于是你深信不疑,信心坚定,也真的悟到了这棵苹果树就长在南方的东华山上,但这时候你并没有见到它。通过你多年的努力和苦苦寻觅,坐飞机,坐汽车,走路,翻山越岭,跋山涉水,有一天终于来到了东华山。当你看到这棵苹果树的时候,就叫“见道”了。但是你还没有摘到苹果,更没有把它吃进嘴里。你什么时候摘到这个苹果,把它吃进嘴里消化掉,和它融为一体,苹果就是你,你就是苹果了,这时候你才有资格出去弘道,弘扬佛法。比如现在有很多佛学研究者,他们只是悟到了道,根本没有见到道。根器利一点的见到了道,但没有放下手中的工作去摘这个苹果,他没有偿到这个苹果的味道,更没有和它融为一体,他所谓的“弘扬佛法”,弘扬的只是一些个人的知见和理论。

问:您宣扬的一个很重要观点是:在家人在红尘中修,也是一种非常好的修行方式,做事一心不乱就是一种禅定境界。但是,在家人用这种修法能否达到究竟呢?比如您讲本来面目出去以后才是真正修道的开始,在家人通过做事来修炼,又如何能达到这种境界呢?

师:在家人如果真的想了生死,悟道成佛,在某个阶段必须把自己封闭起来修炼。我们出家人所谓的“职业修行”,也并非整个修行过程都是封闭式的。我们虽然闭关,但只是在修行的某个阶段。如果修行要一百步才圆满的话,闭关只是其中一步,还有九十九步不需要用闭关的方式来完成。所以出家人修行,有九十九步同在家人一样,也是在工作中修行,在修行中工作,也就是在日常生活和做事中修行。出家人在寺庙里同样每天在生活,每天有很多事务要处理,只是相对而言,出家人的生活和面对的事务,比在家人单纯一些。

问:《楞严经》上有一句话说,如果一个人的淫欲不除,要想了悟,如同煮沙成饭,永远都不可能。在家居士也有修到彻悟境界的,维摩诘居士就是其中之一。也就是说修行未必一定要禁欲,但要节欲,这个度应该如何把握呢?

师:这个问题密宗讲得很清楚,当一个人在气入中脉、开顶的阶段,不仅要节欲,还要禁欲。当中脉打通,本来面目冲出去,梵穴轮打开以后,禁不禁欲就不是很重要了。但是,一个在家修行人一生都要节欲。我们出家人从出家的那一天开始,就必须禁欲,必须把凡夫的根彻底降伏和转化。如果这个根没有降伏和转化,身上的俗气永远脱不去。我们说某某人很脱俗,那是因为他不仅生理上的俗——欲望超越了,心理上的俗——欲望也超越了。但这种超越必须建立在果位的基础上。果位分生理和心理的果位。为什么有时候见到异性,眼睛会放光,身体的细胞会颤动(自己都不知道),手脚都不知道该怎么摆放呢?那不是你想这样,而是因为我们是欲界的众生,我们本身就是两性欲望和合的产物和复制品,也就是说我们骨子里面就充满了欲望,怎么可能超越呢?绝无可能。但是我们的灵魂(佛教从来不讲灵魂),或者说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们的自性,不是两性和合产生的,她来自三界以外,进入到我们这个两性和合产生的身体里面。为什么她要进入这个身体呢?她要发挥她的作用,就必须借助身体这个工具。比如说一个人要以最快的速度抵达一个目的地,但他跑得太慢了,单靠他本人无法完成这个使命,必须跳进一辆汽车,或者钻进一架飞机,才能快速抵达目的地,完成他的使命。我们的身体就是本来面目的载体。这个载体是由各种因素和合而成的,就像一部机器是由很多零部件组成的一样。如果其中一个零配件坏了,这部机器就无法正常运行了。如果这个载体坏到实在无法修理,就只有报废了,本来面目再跳进另一个载体,继续完成她的使命。

只有当一个人的中脉通了,梵穴轮打开了,最先进入我们这个四大(身体)的那个东西出去后,又再次回到身体里面,我们的身体才能彻底转化。在她没有出去之前,如果谁说他超越了身体的欲望,只能说他不懂。如果他懂了还这么说,那就是自欺欺人。

为什么我们这个娑婆世界被称为欲界呢?欲界的万事万物都是由两性和合而产生的,你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充满了阴阳。什么叫阴阳?欲望就是阴阳。正因为如此,我们的本来面目才能主宰我们的身体,改变我们的身体,驾驭我们的身体,不让身体由着它的性子胡作非为。

有一句话说,人的感情有多大,理智也有多大。我们可以把这个感情理解为欲望,而这个理智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一个人只有理智没有感情,或者只有感情没有理智,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健康的表现。为什么要同时具备这两股力量呢?因为只有靠这两股力量,我们的身心才能达到平衡,靠一股力量是无法平衡的。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存在两种力量,所以才能平衡。一旦出现问题,就是这两种力量失去了平衡。无论自然界,还是我们的四大,都是如此。

修,就是把这两股力量修到平衡。地大不平衡就要地震,水大不平衡就要会出现山洪,风大不平衡就会出现暴风、台风。地震、山洪、台风,都是大自然自我调整的方式。当调整结束,自然平衡了,就会有一个相当长的安定、太平的阶段。比如火山喷发,能喷出一千多公尺高的火焰。为什么?因为地大过于激烈的摩擦产生的热量太大了,在地底下隐藏不住,就冲破一个口子,喷出来了。为什么有温泉的地方从来不会出现火山喷发呢?因为它下面的地热已经释放到水里,自我调整好了。为什么这些年来地震、火山爆发特别频繁呢?因为城市化进程太快了,越来越多的地球表面被覆盖上一层厚厚的水泥,大地透不过气来,无法呼吸和自我调整。所以一个修行好,身体通透的人,他汗腺的排汗量是非常大的,而且排汗的速度比别人快,当他喝下一杯热水,汗瞬间就冒出来了。正因为如此,他非常敏感,对周围磁场的反应很敏锐。当你站在他面前,你的身体和心态是否健康,他可以非常准确地感受到。

问:您在书中写到,很多禅师悟道以后,还在反复地打捞,甚至六祖惠能还在禅床上反复打捞了十几年。请问这些禅师都在打捞些什么?怎么才能打捞到?

师:打捞有两种,一是看自己能否念念入道,是否会被境牵,被境转。二是看这个独立超越于身体以外的东西,是否随看随在,是否真的来去自由,无牵无挂。前者是为了用,后者是为了体。有体有用,四大这个相才能保持,比如保持僧相的威仪。

问:我们学佛的一个很大的诱因,就是想知道自己是从何方而来。您在书中提到人是从光音天来的,那么光音天的生命又是从哪里来的?这样持续不断地上溯到源头,我们的生命最初是从哪里来的?

师:人不是从光音天来的,是经过光音天而来的。我们究竟是从哪里来的?打一个比方,比如我住在十楼,我是经过了一至九楼,才到了第十楼。又如我们是从第十层楼来的,那么第十层楼在哪里呢?一般的理解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上面的那一层就是第十层;从一层到十层要经过二三四五六七八层,从十层到一层也同样要经过八七六五四三二层。但三界的概念不同,三界内外是一个整体,我们原本是整体的一部分,只是因为我们起心动念,才形成了个体。一旦变成了个体,就无法再和整体融为一体。什么时候我们破了四相,就和整体融为一体了,这时候我们才知道自己既没有住在一楼,也没有住在十楼,或者说既在一楼也在十楼。十楼和一楼是一体的,十楼就是一楼,一楼就是十楼,只因我们众生分别,所以你说你住在一楼,我说我住在五楼,他说他住在十楼。我们是否真的住在一楼、五楼或十楼呢?的确有楼层之分,因为众生的根器和素质不一样,无始以来的业力不一样,所处的时空也不一样。只有当你通过修证获得了圆满,才会破除楼层的概念,这时候你已经和十层楼融为一体,再也不会分别一楼和十楼了。

问:凡夫有名利权情的欲望,所以他们的六根不断地追逐六尘,永远不会反观内照,因此很难明心见性。所以佛家要我们放下。但是,一旦我们把这些欲望放下,又失去了奋斗的动力,变得消极,也无法一心一意、一心不乱地做事。我们应该如何协调这个关系呢?

师:实际上从究竟位上来讲,六根和六尘也是本来面目的显现,它们本身就是佛。但这句话必须建立在三身四智圆满的基础上,也就是要通过实证才可以感受到,不是用头脑理解到的。为什么佛教讲烦恼就是菩提,这个娑婆世界就是极乐世界?那是站在佛的境界上讲。佛已经圆满了,到哪里都是个快乐自在,没有分别的人。可是有相当一部分无知的信徒认为:我在娑婆世界有烦恼,没有解脱,阿弥陀佛把我带到极乐世界,我就得大自在,就有智慧了。可能吗?你在中国是个弱智,是个烦恼的人,把你接到美国,你就变成高智商,变成自在的人了,这可能吗?可是竟然有很多人都这样相信!

问:南传佛教的小乘修法可以修到四果罗汉的境界。他们也必须经过四禅八定、打通中脉、灵体出窍这个过程吗?如果不是这样,为什么小乘经典对这些问题从来不谈呢?

师:汉传佛教过去也从不谈这些,只是最近这个时代才开始谈,所以好多人认为汉传佛教没有这些东西。不管你信什么教,修什么法,教与法都是人为的。无论你是东方人、西方人、古人还是今人,你的七经八脉、生理结构是不会改变的,只不过是现代人的身体比古时候缩小了一点。无论你修什么法,首先必须改变自己的色身。要改变色身,经络必须畅通。无论你是否了解自己身体的经络,是否刻意去修经络,在修行过程中,色身都是随着身体经络的不断疏通而转化,只不过你懂得经络的位置、布局和走向,在修行的时候,会知道身体的哪些部位会有反应,反应的原因是什么,通过这些你可以知道你的身体净化到什么程度,通过了哪个阶段。如果你不懂经络,对身体的反应你只会一概而论,以为这些都是相,不要执著。但如果你是后者,你更容易超越身体的反应。因为你不了解经络的流程和走向,你就不会把觉知放在身体的感受上。也就是说你不会把心理放在生理上,这样,你更容易超越生理。我们不能超越生理,往往是因为对自己的生理有所了解,但又不是真正的了解。真正了解生理的人,不会把觉知放在生理上,会把身体完全空掉。过去的祖师大德非常慈悲,很有智慧,所以从来不讲身体的反应,一旦听到你在讲身体的反应,他就一香板打到你身上,告诉你不要执着。你对身体执着得越多,越不容易突破生理的反应。

问:您在《降伏其心》上讲人有八层身体,修行的过程就是不断地突破这八层身体。那么,这八层身体的突破和四禅八定的修行境界是如何对应的?

师:这讲起来很多啊!初禅是突破了第一层身体,进去,看到了第二层身体,但没有穿过第二层身体。这个道理就如同八道墙,你穿过了第一道墙,见到了第二道墙,但还没有钻进第二道墙,更没有突破第二道墙。就算四禅八定修完,最多也只突破了第六道墙,见到了第七道墙。一个四禅八定都修完的人,同样还有我执,还有分别,还没有超越第七识(第七识分别是非、好坏),更没有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穿过第一、第二、第三道墙,靠的全是禅定功夫,和理论无关。这时候身心合二为一,完全统一。这个一又和大自然对接,再次合二为一。如果连最初身心的合一都达不到,更不要谈和大自然合一了。当第二次的合一完成以后,就可以从整体里面分出千千万万个你,这时候才能起大用,起妙用。

我们身体里面有一股先天的力量,它来自哪里,来自哪个方向呢?不能给它定方向,也不能说它来自哪个层次,它可以穿透任何一个层次,经历任何一个方向。在进入我们身体之前,它已经遍布每一个空间,穿透了任何一个层次。一旦进入我们的身体,它已经具备了任何一个时空的信息。因为它已经经历了千百万劫,收录和储存了千百万劫的信息。而我们的头脑只收录和储存了二三十年、四五十年的信息,跟它相比,太微不足道了!

为什么所有的宗教都主张我们放弃头脑的知见,把自己的自性、本来面目,或者说灵魂开发出来,发挥它的智慧呢?因为它已经经历了千百万劫,里面储存了无数的信息,什么样的信息都有。用佛教的话来讲,它经过了三界二十八重天,经过每一重天的时候,它都把这重天的信息和智慧储存进去了。正因为它经历了那么多重天、那么多劫,一旦要返回的时候,它才有能力,才有可能返回。它本身就是从那条路下来的,为什么不能再从那条路返回去呢?之所以我们现在回不去,是因为我们没有找到它,没有和它沟通过,我们都用头脑。可是头脑怎么可能返回到灵体的处所呢?这个头脑最多也就一百年,况且我们现在还没有历经一百年,只不过三十年、四十年、五十年而已。

理论说多了,大家不容易理解。还是一句话,不要用头脑的思维去修道,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头脑停止思维。如何让头脑停止思维呢?先确定一个方法,也就是把你的千念万念归于一念。比如你念佛,就住在一句佛号上;你观想,就住在观想上。无论你做什么,就住在你所做的事情上。如果你没有住在一件事情上,你的头脑就会胡思乱想,你永远都在发挥你头脑的作用。你只要能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住在一件事情上,住在一个念头上,你不需要信任何教,不需要修任何法,你的这种状态已经超过了任何教、任何法。哪一个教,哪一个法都是让你持续地执着在一件事情上,停留在一个念头上。你能长期地执着一件事情、一个念头,就是所谓的三摩地。比如我们修莲花生法门,你能时时刻刻把念头放在头顶的这朵莲花上,这样定上半年,你的眼前一定会大放光明。当眼前这个大光明出现以后,你就会住在这个大光明上。这时候你的觉照无论何时何地都不会丢失,你做任何事情都不会被外境所转。因为这时候你已经执着在你自性的光明里面,已经有所住了,怎么还会住在外面呢?之所以我们住在外面,是因为内在无所住。当有一天你内在有所住的时候,你会发现,其实你是无所住的。

无所住的时候,就是有所住;完全有所住的时候,就是无所住。比如你现在的心很清净,很空灵,周围有十种声音你都听到了。但是你并没有把心放在任何一种声音上。如果一定要说你把心放在外面的声音上,那么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你把你的力量分散到外面这十个声音上了,也可以说你和外面的万物已经融为一体了。可是为什么我们现在要么周围十种声音我们都听不到,要么所谓的“听到”,只是听到一两种声音呢?因为你太散乱,无所住,所以才什么声音都听不到;因为你有所住,所以才能听到一两种声音。如果你把自己空掉,和万物融为一体,外面有一万个物体,你就分为一万份,怎么可能听到这个,听不到那个,顾到这个,顾不到那个呢?不怕分散,就怕你不能大分散。把自己分成千千万万份就是大分散。我们是一专就滞,一散就乱。圣人是散而不乱,专而不滞。

这些你们听起来太玄了,还是回到实实在在的现实中来,时时刻刻看住自己的起心动念,当你的心念被境转的时候,你要知道它被转。不怕它被转,就怕你不知道它被转。当你知道自己被境转的时候,你不会一直被它转,也不会被它转得太远,你很快就回来了。经过无数次这样:被转,回来——回来,又被转——再被转,又回来……一年、三年、五年,最后,你就没有来,没有去了。也可以说哪里都是你,哪里又都不是你了。

要善于捕捉真理,善于感受真理,善于思考真理。身体的道、心灵的道,要经常去捕捉,去感受。要把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当作道去做,去体验。千万不要认为盘腿打坐才是修道,才用心去做,其他事情就不用心。其他事情你不用心去做,一旦想做修禅这件事,你也不知道如何用心。你在日常生活中都抓不到心,进入禅堂又如何抓得到心呢?日常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你都能用心去做,当你到禅堂里来打坐,你说你不会用心,那是绝无可能的。佛教讲,三百六十行,只要有一行你会用心,行行你都会用心。绝对不会种田的时候会用心,做饭的时候就没有心了,那是自欺欺人。你种田的时候已经找到心了,做饭的时候怎么会找不到心呢?你做饭的时候找到心了,到大殿里念经打坐,怎么会找不到心呢?如果找不到,只能说你在做饭的时候找到的心是假的。心只有一个,事情有千千万万,只有这一颗心在做千千万万件事。如果你说你打坐没有抓到这颗心,我可以坦白地告诉你:你的人生走到现在,从来没有用心做过任何一件事,从来没有抓住过自己的心。过去我不是讲过三句话吗:用心做事,做事用心,无心做事。也就是多心多意、三心二意、一心一意,全心全意、无心无意。当一个修行人达到无心无意的时候,就可以多心多意,散而不乱了。欲散先专,欲专先散。

也就是一心一意,全心全意、无心无意,多心多意。当一个修行人达到无心无意的时候,就可以多心多意,散而不乱了。欲散先专,欲专先散。

 


{返回 万行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只有发心的人才能成佛
下一篇:身体出汗有利于排毒
 降伏其心 二 如何打开自己的心量
 成就来自专注力
 降伏其心 二 学佛必须看清自己的起心动念
 心中月 下 论生命
 降伏其心 二 学佛做人应在自己身上下功夫
 心中月 上 如是见性
 降伏其心 三 怎样才能与法界融为一体
 佛法只为利益众生而来
 降伏其心 一 如何念佛 净土的实质
 理要顿悟,事需渐修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金刚萨埵上师[栏目:白云禅师]
 光明之旅 第三章 殊胜的菩提心 四、行菩提心——六度菩萨行[栏目:光明之旅·慈成加参仁波切]
 禅修开示 总释四念处 三、四念处是「唯一的道路」[栏目:禅修开示·性空法师]
 续·我的佛教观 四 教相判释的展开[栏目:池田大作]
 佛前深心忏(达真堪布)[栏目:忏悔业障]
 投谋召灾[栏目:纪文达公笔记摘要·纪晓岚写的因果故事]
 和合粉与蔬食[栏目:太虚法师]
 如何帮助、关怀临命终的人?[栏目:空海(惟传)法师·答疑录]
 禅宗 叁、禅门名著与禅学影响[栏目:禅宗简介]
 玄奘精神 第72节:第十一章 胜任生命中的每一个角色(2)[栏目:玄奘精神]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