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四章 认识自我 第二节 我们的认识发展过程
 
{返回 庄春江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966
《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四章 认识自我
  第二节 我们的认识发展过程
 
认识发展过程与佛法的修学
  我们说,烦恼苦迫,是从身心反应中产生的,更精确地说,应该是在我们接触境界,认识境界时的身心反应发展中产生的。境界的范围很广,包括了「心境」与「外境」。什么是心境?就是我们内心的情境,可以略分为三类,如内心的感受(受)、思考(想)、抉择(行)等[1]。外境则包括了内心以外的种种,诸如眼睛与身体触觉所能觉知的东西,耳朵所听到的声音,鼻子与舌头所能分辨的味道都是。我们说,四圣谛「苦、集、灭、道」中的集谛,是要将烦恼苦迫的根本原因找出来,才能将烦恼彻底地解决。烦恼的根本原因是来自自我感的贪爱,然而,贪爱又如何在我们接触境界、认识境界中发展出来的呢?我们对境界的认识过程,是动态的、复杂的、不断发展的,而且十分迅速,我们的烦恼苦迫,也是动态的、变化的,如果不经学习与训练,很难察觉其中的关连,往往一接触境界,当有感觉时,常常已经是在烦恼苦迫的情形下了,中间经过哪些转折,心中可能只有隐隐约约的模糊,甚至是一片空白[2]。如果是这样,对烦恼苦迫的消除,我们连个下手用功处也没有,如何期望能彻底的止息呢?
  如果说,我们一旦与境界接触、认识境界后,自然而然就会有喜怒哀乐、忧悲恼苦的发展,那么,我们还要修学佛法作什么?因为我们一接触境界,不可避免地就会生起认识,这种状况就像两手对拍,一定会发出声音一样[3],而且,我们也不能将六根全部关闭,以不与外境接触来作为修行,因为,如此一来,失去了四食中触食的滋养,这一期生命将无以为继。即使只是关闭某一根,与部分外境作隔离,佛陀也不认同那是有用的修行,因为,如果真的是这样,岂不是只有眼瞎、耳聋了,才能修行[4]?我们知道佛法的修行不会是这样子的,佛陀与尊者舍利弗、目揵连等许多解脱阿罗汉,都不是这样子的。既然不能不与境界接触,一接触又必然引发认识作用,那么,我们只有从认识作用如何生起,如何发展去了解,才能从其中把握佛法修学的下手处,所以,这是我们修学佛法无可回避的基本认识。
我们的认识发展过程-- 现代观点
  近代的心理学家与研究脑部的医学专家,以缺陷矫正与疾病治疗的目的,作了许多动物脑部研究的实验,以及累积了许多人体脑部的病变临床诊疗经验,发现感官器官接收到的讯息,如何在脑中传递、作用[5]。这是偏重在脑部构造与功能研究的,虽然与我们佛法修学的目标(烦恼的彻底止息)不一样,但对我们佛法修学方法的选择,可能也会有所帮助,值得涉猎。
  当我们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等),接触到外境,就如同收到外界的一个讯息。这个讯息经接收器官神经系统的转化,转变成为脑部能够处理的讯息,然后传到「丘脑」(thalamus)。再从丘脑分两路送出讯息:一路传抵「杏仁核」(amygdala)与邻近的「海马回」(hippocampus),另一路(主要的)传达到相关的「大脑皮质区」(cerebral cortex),例如,来自眼睛的视觉讯息,就传到「视觉皮质区」,来自耳根的声音讯息,就传到「听觉皮质区」,来自皮肤触觉的讯息,就传到「感(触)觉皮质区」,气味的讯息就传到「嗅觉皮质区」……,讯息来到各个皮质区进行分析与解读。「杏仁核」是一个形状与大小都像杏仁核般的组织丛,开张于左右脑,是情绪快速反应的前哨与总管,也是情绪记忆的资料库。「海马回」在杏仁核之上,与杏仁核连接,是过去曾经引发情绪所经历情境的记忆库。「大脑皮质」是理性分析(思考)与理解(学习与记忆)的处理中心,在正常情况下,认识过程是以大脑皮质的分析为主导的,它可以调节杏仁核快速反应的冲动。不过,有些时候,当杏仁核的冲动很激烈时,大脑皮质也可能被杏仁核的冲动所控制,杏仁核成为反应的主导,如此一来,大脑皮质的分析,反而会将杏仁核的激动情绪合理化,成为进一步强化情绪冲动的帮凶。
  所谓的分析与理解,对一般人来说,就是将这个讯息,与以前所经历过的相关经验记忆作比对,从过去经验记忆中去认识。过去的经验记忆,包括实际经历过的经验,也包括来自教育、社会文化熏习、宗教道德信仰等等所形成的价值观。杏仁核所作的解读是纯情绪的,它的特性是迅速,但却是粗糙、类比而不精准的冲动性比对。大脑皮质所作的,是多方面考量的、相对准确的、相对耗时的理性比对。大脑皮质的比对结果,还是传到杏仁核,与杏仁核的比对结果结合(综合),然后才发出反应讯息,但也可能等不及大脑皮质的比对结果传来,杏仁核就先将它比对的结果发出反应讯息,以应付环境带来的危险,例如大家常说的「本能反应」,就是这一类情况中的一种。这个反应讯息,从杏仁核传出,一路传到下视丘,而后激发出一连串的贺尔蒙分泌;另一路则传递到与运动功能有关的纹状体。这两条路线的讯息反应,其最后结果可能会引发生理运作的改变,让我们出现所谓情绪引发的生理反应,例如,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胸闷、肌肉紧绷、胃痛(痉挛)、颤抖、流泪、发笑、尖叫、怒吼、……等。
  以上的研究,对「杏仁核」、「大脑皮质」与情绪激发三者间的关系,有明白的说明,让我们对激烈的情绪反应与脑部的构造,有所了解。尤其指出讯息传递到大脑皮质的路径比较长,所做的理性反应也比较费时,所以,理性反应通常比较慢才能完成,而迅速反应或直觉反射的,多是杏仁核主导的冲动反应。这个资讯,对我们选择避免激烈情绪的对治方法,很有参考价值。
我们的认识发展过程--[佛法的观点
  二千多年前的佛陀时代,医学环境自然与现代不同,我们没有发现,当时有脑部解剖,或神经传递研究的相关文献。然而,佛陀对我们认识过程的解说,就修行而非疾病医疗的角度上来看,却是十分清楚而且完整的。经中说:「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缘触受,缘受爱,缘爱取,缘取有,缘有生,缘生老病死、忧悲恼苦集。」[6]这是说,当眼等六根,不管是主动地注意到境界,还是被动地为境界所吸引,那么,就会对这个境有影像或映像的摄入(辨识)。接着,经由过去经验(即储存记忆)的比对与推拟,所辨识的境,对我们来说就有一定的意义,此时,可以说我们认识了这个境,这就是「触」,或者说是「识触」-- 感觉而成为认识[7]。对我们有意义的境,会让我们有苦、乐,或不苦不乐(中性)的感受(受)生起,有了感受,继续发展出来的是喜欢(爱)或不喜欢(憎)。即使是不喜欢,也是因为另有所喜欢,所以才会不喜欢眼前的,所以,憎,其实是爱的另一面,爱憎之间,难分难解,常常辗转相生[8],因此,经中常以爱来涵盖憎与瞋。只要有爱的生成,那么就会驱使我们行动:从执着到想要拥有(取;「缘爱取」),然后是拥有的冲动蓄积成熟(有;「缘取有」),付之行动。于是,事情就一件件的发生、发展,然后结束,带给我们许多喜怒哀乐,忧悲恼苦。
  举个例来说,有一晚,一位学佛的朋友依往常的习惯来到佛堂,闭上眼睛练习打坐。由于还未能专注一心,耳根的作用一如往昔(耳)。突然,响起了一个微弱的声音(声),耳朵听到了(耳识,即经文说的「缘耳、声,生耳识」)。这微弱的声音,与过去听觉记忆库中的讯息比对,怀疑这是蟑螂飞的声音(触,即经文说的「三事和合触」)。由于过去对蟑螂恐惧的记忆,心中立即生起一股不愉快的感受(受,即经文所说的「缘触受」),引起了主动对这个声音寻找与注意的强烈意向(行)。声音继续传进来,每一个声音经比对后,都提供了一些新的讯息,于是,从怀疑到肯定这就是蟑螂,然后知道蟑螂飞行的速度与位置。这些陆续进来的讯息,一直左右着不愉快感受的强弱。结果,由于过去对蟑螂的厌恶经验,不等到蟑螂飞上身来,厌恶感就生起了(厌恶感也归类于爱,即经文所说的「缘受爱」),想中断打坐练习的冲动涌现(取,即经文所说的「缘爱取」)、蓄积,到继续打坐的意愿磨耗殆尽(有,「缘取有」),然后采取行动:或睁开眼睛寻找蟑螂,或干脆离座去赶蟑螂……(生,「缘有生」),然后懊恼今晚的打坐,被这只蟑螂给毁了(恼,「缘生老病死、忧悲恼苦集」)。
  这是一个单纯化例子的简化说明,说明认识及其后续心理状况的发展,一直到烦恼苦迫(忧悲恼苦)生起的过程。为什么说是简化了的说明呢?因为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即使对单一的境界,六根很少是单独一根运作的,通常都有两个以上的感官器官同时运作,相互交叉影响。尤其是意根,一个念头的生起,就可以是意根的一个认识过程,所以,那会是纠葛复杂的,更何况与境界的接触,很少是单一、静止的,通常是一个紧接着一个的来。所以我们的认识过程,是多重而动态的,使得我们更不容易看清楚它的过程发展(所以,上面只是单纯化的例子)。虽然是这么的复杂,但是,透过对单纯境界认识过程的学习,我们会逐渐熟悉,并且有能力去厘清那些复杂的。尤其是那些带给我们显著困扰的事件,再复杂也必须尝试去分析厘清,去看清楚问题的症结。
分析认识发展过程的目的
  分析这样的认识发展过程,有什么用?对我们修学佛法有怎样的帮助?当事件发生时,认识发展过程正在进行中,在当局者迷的情形下,通常一般人是没有余力去作这样的观察分析的,然而,我们却可以自己在事后的反省检讨中来做,也就是说,这是一个重于自我反省的检讨分析。从分析中,可以试着去找出问题的症结,例如,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们会注意到为何会那么厌恶蟑螂?厌恶蟑螂这样的弱点,成为导致整个事件结果 -- 懊恼的重要关键。我们可以根据这样的发现,以佛法的观点去思考,当下一次遇到类似情形时,应当怎么做才是合乎佛法的行为。如果先有个行动腹案,就像沙盘推演一样,这对「生手」是很有益处的。除此而外,还可以进一步寻找或开发自己对治这个弱点的修学方法。
当下的缘起流转
  如果熟悉十二缘起的内容,我们会发现,经文中从「三事和合触」开始,认识发展过程就切入十二缘起了。可以说,这是十二缘起的当下说明,也是十二缘起的九支说类型。我们说,生死烦恼流转(缘起)的观察与说明,不是一定非得说满十二支不可的,也可以是二支(无明、爱)、五支(爱、取、有、生、死),以及着重于当下认识发展过程的九支说。我们也说,尽管二支、五支与九支说,有着详略之别,但每一种说法,都能完整地展现缘起的内涵。就九支说来看,所缺少的无明、行、名色,其实是含摄在其它支中的。例如,无明也是表现在触中的,一般人的「识触」,都是「无明触」,也就是说,当感官器官传进来的讯息,在辨认成有意义的内容时,无明就作动了[9]。行支是指过去行为所留下来的业力[10],那也是表现在「爱」支中的[11],因为,我们之所以会对所认识的,生起喜欢或不喜欢,没有不受过去经验(或印象,即过去行为的影响力 -- 业力)所影响的。名色,依经中说,名是受、想、行、识等「四无色阴」,色是四大以及四大所造色[12]。那么,名色所指的,就是五蕴身心了,这与六入处的身心范围,是相同的。另外,如果依「内有此识身,外有名色,此二因缘生触」[13]的经文,「名色」也可看为「识所认识的境界」:色是外境,名是内境。这样,认识过程中的「境」,也可以是十二缘起中的一支,原来的九支加入「境」,就成了十支了。
俱生与次第生
  经中说由「触」生「受」,感受的生成,就是我们认识境界的后续发展。除了由「触」生「受」外,尊者难陀在一次轮值为比丘尼们说法,教导比丘尼们于六入处作无我观时,也说从触可以直接生起思考、想象(想,「触缘想」),或者生起意向、决断(行,「触缘思」。行,也译为「思」)[14],这是第一类说法,可以理解为认识境界后,有时候会生起情感上的变化,有时候会引发我们的某些联想与思惟,有时候会改变我们的意向。第二类说法,是佛陀在教导比丘们作缘起无常观时说,心中因认识境界而生起感受(触已受),因为有所感受而生起意向(受已思),有了一定意向以后,再生起思考想象(思已想)[15]。第三类说法,是佛陀在教导一位比丘,从「一切空行」观察无我时说,在认识境界后,同时生起感受、思考、意向(触俱生受、想、思)[16]。经中有这三类看起来不一样的说明,好象让我们不知所从,其实,或许可以换个角度想:这三种不同的情况,会不会是表示了我们心中对境界认识后,可能有的三种不同反应?值得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体会。
心、意、识的含意
  心、意、识的含意,在早期佛教中,可能是没有严密区分的。例如,佛陀在解释六入处时,说意内入处就是心、意、识,是抽象性质的非物质,见不到也摸不着[17]。又如,佛陀说大家都习惯把「识」看成「我」,接着就说,其实我们的「心、意、识」是每一刻都在变化的,就像那林树间好动的猴子,哪里会有不变的我呢[18]?再如,佛陀安慰他的堂弟摩诃男优婆塞,说他的「心、意、识」长久以来,受佛法信、戒、施、闻慧熏习,死后「识」一定会往生在安稳处,以免除他一心向着佛法修学,但又担心来世堕入恶趣的恐惧[19]。部派分化以后,论师们对心、意、识的含意到底一样不一样,开始出现不同的意见。有的依着传统思想,说心就是意,意就是识,含意并没有差别,只是称呼上的不同而已[20]。有的说,名称上的差别,就表示了名称上所代表的不同意涵。主张心、意、识应有不同含意的论师们,他们从经典中心、意、识的不同用法里,去归纳、发掘其含意的不同。例如,五阴中用「识」阴,而不说心阴或意阴,六入处中说「意」入处,而不说心入处、识入处,又如经中以「远行、独行」[21]来形容「心」的长远影响,也就是储存、记忆的特性,以「前导」来形容「意」的主导性[22],以「六根对六境」说识生等等,都表示了三者隐含有不同偏重的意涵。如果针对境界的认识作用归纳来说,意是在先的「意念发动」,识是接续的「辨别认识」,心则是后来的「综合统一」、「记忆储存」。怎么说呢?当面对境界时,如果没有注意到这个境界,不管是主动的,或者是被迫的,那么,境界的映像(讯息),是不会在心(脑)中产生的,也就不会进入到下一阶段的辨识作用。这就像俗话所说的「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因为注意力没有放在那里,接收不到境界的讯息。当具备了注意的因缘,境界的讯息进来了,才算是有了分辨了别。分辨之后,紧接着就进入到解读讯息的认识核心。如何解读(认识)呢?是依着与过去经验、记忆的比对,包括各方面讯息的综合统一,而完成认识的。认识之后,就形成了一个新的经验,旋即又融入了储存记忆中,成为过去经验与记忆的一部分,等着在下一次认识中,影响对境界注意的选择,以及对进入讯息的解读与认识,形成一重重的辗转影响,如图所示。
图:认识过程中心、意、识的含意与辗转影响(略)
关键的触与受
  那么,在上面认识发展过程的分析中,哪个阶段是发展成忧悲恼苦的关键呢?认识与认识后的发展过程,是那么快速地进行,我们可能清楚地察觉吗?这是我们在了解认识发展过程后,所关切的问题。以下我们列举四段佛陀的相关教说,尝试来探索这个问题:
  一、佛陀在作十二缘起还灭的思惟观察时,循次从死、生、有、取,一路观察到爱,然后说,如果能不顾念,不起执着,那么,爱就止息了。爱一旦止息了,十二缘起的钩锁,就从这里瓦解:「彼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病死、忧悲恼苦灭」。佛陀并且形容这样爱的止息,就如同油灯不再加油,也不再整理灯芯,必将熄灭一样[23]。
  二、佛陀说,一般凡夫会生起苦、乐、不苦不乐的感受,成就初果以上的多闻圣弟子[24],也同样地会有这样的感受,那么,凡夫与圣人之间,有什么差别呢?差别就在于凡夫只能随着感受起舞,当生起乐的感受时,就起贪,生起苦的感受时,就起瞋,即使在不苦不乐的情形下,对感受的变化也浑然不清。而圣人就不一样了,他们不随着感受起舞,对感受如何生起,如何变化消失,都清清楚楚,而且,只会有生理层面的感受,不会让生理的苦、乐感受,发展到心理层面来,所以不会生起贪、瞋、痴,不会成为贪、瞋、痴的奴隶而忧悲恼苦[25]。这段经文,说明了多闻圣弟子对感受(受)的处理方式,与一般人是不一样的。
  三、佛陀说,在我们「根、境、识、触、受」等等的认识发展过程中,如果对感受生起的原因(集),感受的生灭变化(灭),感受可能发展出来的执着(味)、祸患(患),都没有深刻如实的体会,也没有办法超越感受的后续影响(离),那么,就从这里种下了贪、瞋、痴、我见的祸端,并且发展出种种的恶行来[26]。
  四、佛陀说,如果对认识发展过程「根、境、识、触」中的六触,对其生起的原因(集)、生灭变化(灭)、可能发展出来的执着(味)、祸患(患),都没有深刻如实的体会,也没有办法超越其后续影响(离),那么,就与我(佛陀)所教导法与律离得太远了,就像虚空与地一样。如果能够在六触中如实地体会到无我,不起执着,不起烦恼(漏),就可以称为对触「已知、已断」,就像斩断了多罗树的树根一样,将来再也不会生起、生长[27]。
  第三段与第四段的教说,乍看之下,似乎有些奇怪,为什么一个地方是针对「受」来说,另一个地方又强调是「触」?再仔细看,原来第四段讲的「触已知、已断」,是以斩断了多罗树树根来形容的,而这种形容,只用在对阿罗汉解脱圣者上,是形容他们的永断生死,不再轮回。第三段与第二段都在谈「受」,第三段没有指明对受的如实知,可以有什么成就,但第二段则清楚的指出,能不随着感受起舞的,是多闻圣弟子。多闻圣弟子应该是泛指初果成就以上的圣者,他们在解脱的修学上,虽然已经到了不会退转的程度,但还不及阿罗汉生死解脱的成就,还在继续修学中。所以,在认识发展过程中,能够超越感受影响的,是多闻圣弟子,而能够在更上游的触,就切断我见无明,对每一个认识的当下,都是「明触」的,是解脱生死的圣者。
  从这四段佛陀的教说,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发:认识发展过程如果到了生起爱的阶段,贪、瞋、痴就跑不掉了,就像俗语所说「箭在满弦,不得不发」的情况。而取、有以下,是烦恼由伏而显的蓄积与完成,是难有机会在这些阶段停下来,不继续往下发展的[28]。所以,在认识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学习不要让爱生起,也就是说,让感受停在感受就好了[29],不要再有后续的发展。进一步,如果能够修学到让触就停在触,也就是每一个触都是离我执、无明的「明触」,那么,就完成生死解脱了。
 
注解 
[1]「依五处发前五识,能见五尘;依意处生意识,能知受、想、行──别法处,也能遍知过去未来,假实等一切法。」《佛法概论》第六一页,印顺法师着。别法处,语出《顺正理论》:「彼宗唯执受、想、思蕴,名别法处……。」(大正二九‧三六一中) 
[2]「就像从树上掉下来一样,在你觉悟情况以前──「碰!」你已经着地了。事实上,你掉下来的一路上,已穿过许多小枝和树枝,但是,你既无法记得它们,也无法计算他们。」《森林里的一棵树(II)》第五三页,阿姜查着,法园编译群编译。 
[3]「比丘!譬如两手和合,相对作声,如是,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想、思,此等诸法非我、非常,是无常之我,非恒、非安隐、变易之我。」《杂阿含第二七三经》 
[4]「迹多罗白佛言:我师波罗奢那说,眼不见色,耳不听声,是名修根。佛告迹多罗:若如汝波罗奢那说,盲者是修根不?所以者何?如唯盲者眼不见色。」《杂阿含第二八二经》 
[5]以下有关外界讯息从感官器官的接收,如何在脑中传递、作用的路径与回路,主要参考《EQ》〈第一、二、四、五章〉,丹尼尔‧高曼着,张美惠译,时报文化出版公司。 
[6]见《杂阿含第二一八经》。经中说,这是「苦集道迹」。 
[7]「此识起时,依根缘境而成三事的和合;和合的识,即名为触──感觉而成为认识。此触,经部师解说为即是识,即触境时的识,如『杂含』(卷一三‧三0七经)说:「眼色二种缘,生于心心法。识触及俱生,受想等有因」。有部以识及触为二,又是同时相应的;所以触从三和生,又为令三和合的心所。与根境相对的识,本没有二者,但由于根取境的引动内心,心反应缘境而成为认识,此从外而内,从内而外的认识过程,似乎有内在心与缘境心的二者。如作意与心,识与触,即是如此。此认识过程,本为极迅速而难于分别先后的,也不能强作内外的划分,不过为了说明方便而如此说。否则,易于误会内心为离根境而恒在。」《佛法概论》第一一四页,印顺法师着。 
[8]「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从爱生爱、从爱生恚、从恚生爱、从恚生恚。云何为从爱生爱?……」《杂阿含九八五经》 
[9]「虽然说生死的根源在无明,其实无明早就含摄在十支中的触支里。触有种种的触,而缘起中所说的是无明触。因无明相应的触,所以对所取的境界不能了知;不了知无常、苦、空、非我,不了知三宝、四谛,不了知善恶业果,所以起了味着(受);因味着才生爱、生取。」《唯识学探源》第二五页,印顺法师着。 
[10]「复次,此十二支缘起法,即烦恼业苦展转为缘,谓烦恼生业,业生苦,苦生苦,苦生烦恼,……烦恼生业者,谓无明缘行,业生苦者,谓行缘识,……」《大毗婆沙论》(大正二七‧一二二中) 
[11]「爱取不是无明所摄,却是摄在行支里。」《唯识学探源》第二五至二六页,印顺法师着。书中还引《杂阿含第二九四经》:「愚痴无闻凡夫,无明覆,爱缘系,得此识身。内有此识身,外有名色,此二因缘生触。」与《杂阿含第三0七经》:「诸业爱无明,因积他世阴。」来和「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比对说明这样的观点。 
[12]「云何名?谓四无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云何色?谓四大、四大所造色,是名为色。」《杂阿含第二九八经》 
[13]《杂阿含第二九四经》 
[14]「尊者难陀告诸比丘尼:善哉!善哉!当如实观察,于六触身如实无我: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缘受,彼触缘受是我,异我,相在不?……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生触,触缘想,彼想是我,异我,相在不?……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缘思,彼思是我,异我,相在不?」《杂阿含第二七六经》 
[15]「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二因缘生识,何等为二?谓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如是广说,乃至非其境界故。所以者何?眼、色因缘生眼识,彼无常,有为,心缘生。色若眼、识,无常,有为,心缘生;此三法和合触,触已受,受已思,思已想,此等诸法无常,有为,心缘生,所谓触、想、思。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杂阿含第二一四经》 
[16]佛告比丘:「……譬如明目士夫,手执明灯,入于空室,彼空室观察。如是比丘于一切空行,心观察欢喜,于空法行常、恒、住、不变易法,空我我所。如眼,耳、鼻、舌、身、意、法因缘生意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想、思。此诸法无我、无常,乃至空我、我所。」《杂阿含第二七三经》。又,《杂阿含第三0六经》也有相同的叙述:「眼、色缘,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想、思。此四无色阴,眼色,此等法名为人。……」 
[17]「佛告比丘:意内入处者,若心、意、识,非色,不可见,无对。」《杂阿含第三二二经》 
[18]「彼心、意、识,日夜时克,须臾转变,异生异灭,犹如猕猴游林树间,须臾处处,攀捉枝条,放一取一。」《杂阿含第二八九经》 
[19]「若命终时,此身若火烧,若弃冢间,风飘日曝,久成尘末,而心、意、识久远,长夜正信所熏,戒、施、闻慧所熏,神识上升,向安乐处,未来生天。」《杂阿含第九三0经》
 又《中阿含第一七经》也类似:「彼心、意、识常为信所熏,为精进、多闻、布施、智慧所熏,彼因此缘此,自然升上生于善处。」 
[20]「问:诸契经中说心、意、识,如是,三种差别云何?或有说者,无有差别,心即是意,意即是识,此三声别义无异故。如火,名火,亦名焰顶,亦名……故契经说心、意、识三,声虽有异,而无差别。」《大毗婆沙论》(大正二七‧三七一上) 
[21]「独行远逝,覆藏无形。损意近道,魔系乃解。」《法句经》〈心意品〉(大正四‧五六三上)
 「远行与独行,无形隐深窟。谁能调伏心,解脱魔罗缚。」南传《法句经》〈心品〉(了参法师译,妙心寺印行) 
[22]「一切皆由意为前导,所以者何?意生起已,恶不善法皆随后生。……意为前导法,意尊意所使,由意有染污,故有说有行,苦随此而生,如轮因手转。」《本事经》(大正一七‧六六四上)
 「一切法义,意为前导,是故转行。」《正法念处经》(大正一七‧二五四中)
 「诸法意先导,意主意造作。若以清净意,或语或行业,是则乐随彼,如影不离形。」南传《法句经》〈双品〉(了参法师译,妙心寺印行)(按:此句汉译《法句经》〈双要品〉都译为心,如「心为法本,心尊心使。」但汉译《大毗婆沙论》中有「诸法意前行,意尊意所引,意染净言作,苦乐如影随。」(大正二七‧三七一中)则与南传《法句经》所译相近。) 
[23]「何法灭故有灭?......即正思惟,生如实无间等观,所取法无常、生灭、离欲、灭尽、舍离,心不顾念,心不缚着,爱则灭;彼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如是纯大苦聚灭。......譬如油、炷然灯,若不增油、治炷,非彼灯明未来不生、尽、磨灭耶?」《杂阿含二八五经》 
[24]初果是对修行者成就的一种划分,详见〈第七章圣者之流〉。 
[25]「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愚痴无闻凡夫,生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多闻圣弟子,亦生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诸比丘!凡夫、圣人,有何差别?……以彼愚痴无闻凡夫不了知故,于诸五欲生乐受触,受五欲乐,受五欲乐故,为贪使所使。苦受触故,则生瞋恚,生瞋恚故,为恚使所使。于此二受,若集、若灭、若味、若患、若离不如实知,不如实知故,生不苦不乐受,为痴使所使。……多闻圣弟子,身触生苦受,大苦逼迫,乃至夺命,不起忧悲称怨,啼哭号呼,心乱发狂。当于尔时,唯生一受,所谓身受,不生心受。……为乐受触,不染欲乐,不染欲乐故,于彼乐受、贪使不使;于苦触受,不生瞋恚,不生瞋恚故,恚使不使。于彼二使,集、灭、味、患、离如实知,如实知故,不苦不乐受、痴使不使。」《杂阿含四七0经》 
[26]「缘眼、色,眼识生,三事和合缘触,触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若于此受集、受灭、受味、受患、受离不如实知者,种贪欲身触,种瞋恚身触,种戒取身触,种我见身触,亦种殖增长诸恶不善法,如是纯大苦聚皆从集生。」《杂阿含二一三经》 
[27]「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六触入处,云何为六?眼触入处,耳、鼻、舌、身、意触入处。沙门、婆罗门,于此六触入处,集、灭、味、患、离不如实知,当知是沙门、婆罗门去我法律远,如虚空与地。……于此眼触入处,非我,非异我,不相在,如实知见者,不起诸漏,心不染着,心得解脱。是名初触入处已断、已知,断其根本,如截多罗树头,于未来法永不复起,所谓眼识及色。」《杂阿含二0九经》 
[28]「在我们的修行中,我们必须如截十里流,阻止触发展成受。如果失败的话,就必须阻止受发展成爱。此后就病入膏肓,无药可救了。我们要试着把佛法应用在眼根和色尘交会、耳根和声尘交会、鼻根和香尘交会、舌根和味尘交会、身根和触尘交会、意根和法尘交会的时刻,不断训练自己不可攀缘任何东西。」《菩提树的心木》第二四页,佛使比丘着,郑振煌译,慧炬出版社。 
[29]「在经典里有关修行的记载,大多数在教导我们观察受。很多证得阿罗汉果位的圣人,都是以受为观照的对象。」 《人类手册》第一0八页,佛使尊者着,曦比丘等译,净心文教基金会印行。
 「佛法的修习并不须要你去到处寻找或花费整个的精力去达成,你只要观察那些在你心中升起的各种感觉:当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觉味、以及其他种种时,它们全都会来到这颗心──一颗清明觉醒的心。」《以法为赠礼》第四九页,阿姜查着,法园编译群译,圆光寺印经会印行。
 「这些感觉生起的地方就是我们能够开悟,智慧能够生起的地方。」《心灵的资粮》第一三一页,阿姜查着,法园编译群译,法耘印经会印行。
 
 

{返回 庄春江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五章 生活中的佛法 第一节 六根律仪
下一篇: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四章 认识自我 第一节 人与人性的剖析
 阿含字典(3)
 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五章 生活中的佛法 第二节 对治与调伏
 《中阿含》《说处经》
 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二章 生命之流 第二节 无我下的轮回
 如来藏之研究 第一章 序说
 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二章 生命之流 第四节 人身难得
 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一章 佛法的特质 第一节 佛陀之所以为佛陀
 学佛的基本认识 第六章 圣者之流
 学佛的基本认识 序 自序
 阿含字典(5)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心中无“色”[栏目:谈佛说禅悟人生]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一六集[栏目: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
 相应11经 头全部经[栏目:相应部 19.勒叉那相应]
 一念善心即为佛(黄森林)[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中论释 十八、观我法品[栏目:中论释]
 弟子规浅释 Standards for Students 第一章:开宗明义章 Chapter 0ne..[栏目:弟子规浅释 Standards for Students]
 新与融贯[栏目:太虚法师]
 专访方丈释永信[栏目:永信法师]
 伤天害理,削去官禄[栏目:心念与命运·第3册]
 禅者的财富观[栏目:菩提树下·马明博居士文选]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