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第四章 共中士道修心次第 第四节 中士道发心之量与上士发心差别
 
{返回 菩提大道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102

第四节 中士道发心之量与上士发心差别

一、发心之量

   发心之量者,如是从苦集二门,审知世间之相。若仅生起希求舍离,及于寂灭希求证得,虽是出离之心,然犹嫌不足也。盖必如居火宅及系牢狱,于彼宅狱生若何不乐,则欲求逃脱之心,亦当生起若何之量,然后仍须渐为增广此种意乐。
   如夏惹瓦说:“若置酒上之粉末,仅口面而浮者,则其厌舍世间之集因不过如是,而求灭苦集之解脱亦与相同。”是故虽欲修解脱之道,但唯空言,其不忍于他有情流转世间苦之大悲亦无从生起。故能劝勉不假造作之无上菩提心力亦必不生,其曰大乘者,亦仅随语而转。此当数数修习之。

  下面讲一讲发心的量。佛陀宣说苦谛和集谛,都是帮助我们获得出离心,然后依戒定慧修行,解除惑业,证得涅槃。其中,就是以出离心为首要。说到出离,不仅仅想着我要出离就可以,还要达到一定的量,才能真正产生作用。
   “发心之量者,如是从苦集二门,审知世间之相。”发心的量,就是建立在对苦谛和集谛的认识之上。通过对这两个渠道的智慧审查,了知世间真相,了知轮回本质。
   “若仅生起希求舍离,及于寂灭希求证得,虽是出离之心,然犹嫌不足也。”如果仅仅生起希求舍离轮回和证得寂灭的意乐,虽然也算发起了出离心,但这样的量是不够的。
   “盖必如居火宅及系牢狱,于彼宅狱生若何不乐,则欲求逃脱之心,亦当生起若何之量,然后仍须渐为增广此种意乐。”所以,必须像呆在四处着火的房子或被长期拘押在牢狱那样,一心只想逃离。这种逃生的愿望有多么强烈,我们对轮回的出离之心也要有多么强烈。生起这种出离心之后,还要不断念死无常,念三恶道苦,使这份发心逐渐坚固。如果达不到这样的发心之量,就难以从凡夫心摆脱。如果不在发心后时时巩固,这一心行也会逐渐边缘化,逐渐被其他心行取而代之。
   “如夏惹瓦说:若置酒上之粉末,仅口面而浮者,则其厌舍世间之集因不过如是,而求灭苦集之解脱亦与相同。”正如夏惹瓦所说:就像洒落在酒水上的粉末,只是在面上浮了一层。如果我们所生起的厌弃世间的出离心也仅是在口头说说而已,那往往是轻飘飘的,是没有力量成就息灭苦集的解脱。
   “是故虽欲修解脱之道,但唯空言,其不忍于他有情流转世间苦之大悲亦无从生起。故能劝勉不假造作之无上菩提心力亦必不生,其曰大乘者,亦仅随语而转。此当数数修习之。”这样的话,虽然想要修习解脱之道,但不过是一句空话而已。如果这种出离心不够真切,那么,不忍众生流转世间、饱受痛苦的大悲心也无从生起,而引发没有造作的无上菩提心的力量也必然不能生起。倘若不能生起真实无伪的菩提心,却声称自己是什么大乘行者,不过是说说而已。所以,对于出离心要反复修习。
   在《道次第》中,宗大师反复强调出离心和菩提心的关系,这点非常重要。过去,很多人将出离心和菩提心视为两条不同的修学道路,这是一种普遍的误解。事实上,菩提心只是出离心的延伸和圆满,是将这种解脱的意乐和经验从自己遍及一切众生。而从出离心的生起来说,不仅要发得准确,发得到位,更要达到一定的量。这就必须对苦和苦因反复观察,只有认清轮回本质,我们才会彻底放下对现世的贪著和爱恋。倘能如此,出离就不再会有阻碍了。

二、除邪分别

   除邪分别者,或曰:若修厌患,令想出离,如同声闻不乐世间,则堕寂静之边。故修厌患于小乘为妙,菩萨修此则不应理。以《秘密不可思议经》中说也。答曰:经谓菩萨于世间不应怖畏之义者,非谓于业惑所制而流转三有之生老病死等苦不应出离,盖谓菩萨悲愿自在,为益有情而于三有受生,不应怖畏也。
   夫以惑业所制,流转世间,为众苦所逼者,自利犹且未能,况云利他者哉。此乃一切衰损之门,菩萨较诸小乘尤应厌离而灭除之。而于悲愿自在,受生世间,则应欢喜焉。
   又彼经亦云:“诸菩萨者为令有情悉皆成熟、易摄受故,于此世间见有胜利,不住广大涅槃。”如是未能简别,若如前而说。于彼说者,设有菩萨戒,则生一染污之恶作罪。此《菩萨地》中所言也。
   若于生死意求出离已,见诸有情是自亲眷,为利彼等而发菩提心者,是《四百颂》之意,月称大阿阇黎于彼释中说也。

  在此,宗大师就人们对发心的一些误解作了澄清。不少人觉得,菩萨是要入世救度众生的,怎么可以像声闻那样发心出离呢?对于这样的观点,我们应该如何抉择?
   “除邪分别者,或曰:若修厌患,令想出离,如同声闻不乐世间,则堕寂静之边。故修厌患于小乘为妙,菩萨修此则不应理。以《秘密不可思议经》中说也。”除邪分别这部分内容,是要纠正人们对出离心的误解。比如有人引用《秘密不可思议经》的观点,认为如果修厌离心,发愿出离惑业,出离轮回,就像声闻人那样对世间没有兴趣,就会住于涅槃。所以说,修厌离心只是对小乘行者合适,作为菩萨行者,则不应该修习对世间的厌患。换言之,出离心只适合声闻行者,而非菩萨行人应有的心态。
   “答曰:经谓菩萨于世间不应怖畏之义者,非谓于业惑所制而流转三有之生老病死等苦不应出离,盖谓菩萨悲愿自在,为益有情而于三有受生,不应怖畏也。”宗大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佛经所说的菩萨不应怖畏世间的深意,并不是对惑业产生的轮回之苦和生老病死不应出离。菩萨之所以能积极入世度化众生,是因为悲心和愿力所致,是为了利益有情而不惧轮回,并不是对轮回本身的惑业不加厌离。
   “夫以惑业所制,流转世间,为众苦所逼者,自利犹且未能,况云利他者哉。”如果不能摆脱惑业的影响,就会流转世间,被种种痛苦所逼迫。那样的话,自利尚且做不到,何况是利他?所谓“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此乃一切衰损之门,菩萨较诸小乘尤应厌离而灭除之。”因为惑业是一切衰损之门,是造成轮回和一切过患的根源。所以在这个问题上,菩萨行者应该比声闻行者更加迫切地希求出离和灭除惑业。唯有灭除惑业之后,才能在自利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益众生。
   “而于悲愿自在,受生世间,则应欢喜焉。”在灭除惑业的同时,菩萨还要本着悲心,本着利益有情的愿力,不断来世间度化众生。对于这样的责任,菩萨不仅要发愿承担,更要以欢喜心承担。
   “又彼经亦云:诸菩萨者为令有情悉皆成熟、易摄受故,于此世间见有胜利,不住广大涅槃。”《秘密不可思议经》又说:菩萨为了令有情能善根成熟,引导他们走向佛道,觉得在世间度众是很有利益的事,所以不安住于涅槃。这就是《普贤行愿品》所说的“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如果离开众生,佛菩萨将无法成就大悲,成就菩提。对菩萨行者来说,悲和智是成佛不可或缺的两大品质。因为智慧,所以不住生死;因为悲心,所以不住涅槃。
   “如是未能简别,若如前而说。于彼说者,设有菩萨戒,则生一染污之恶作罪。此《菩萨地》中所言也。”有些人不能简别菩萨入世的意义,将这种悲愿和远离惑业对立起来,说什么菩萨不必怖畏惑业,远离惑业。持这种观点者,如果已经受了菩萨戒,就会形成染污的恶作罪。这是《瑜伽师地论·菩萨地》所说的。
   “若于生死意求出离已,见诸有情是自亲眷,为利彼等而发菩提心者,是《四百颂》之意,月称大阿阇黎于彼释中说也。”菩萨发起出离生死的愿望之后,看到一切众生都是自己的六亲眷属,为了利益众生,进一步发起自利利他的菩提心。这是《四百颂》所说,月称大阿阇黎在相关注释中加以说明的。
   以上,是关于苦和集的内容。中士道的重点是出离心,而出离心的生起,又离不开对惑和业的认识。对于声闻行者来说,唯有认识惑业的过患,才能生起真切的出离心。对于菩萨行者而言,唯有认识惑业的过患,才能发起真实无伪的菩提心。声闻解除惑业,才能成就解脱;菩萨解除惑业,才能自觉觉他。

 


{返回 菩提大道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第四章 共中士道修心次第 第五节 抉择解脱道之自性(道谛)
下一篇:第四章 共中士道修心次第 第三节 思惟流转次第(集谛)
 第五章 上士道修心次第 第三节 菩萨行的安立
 第四章 共中士道修心次第 第三节 思惟流转次第(集谛)
 第三章 共下士道修心次第 第四节 深信业果
 第五章 上士道修心次第 第二节 菩提心如何发起
 第三章 共下士道修心次第 第二节 念三恶趣苦
 第四章 共中士道修心次第 第四节 中士道发心之量与上士发心差别..
 第四章 共中士道修心次第 第五节 抉择解脱道之自性(道谛)
 第一章 依止善知识为入道根本 第二节 略示修法
 第三章 共下士道修心次第 第三节 皈依三宝
 第二章 于有暇身劝受心要 第一节 暇满人身的重大意义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荷泽大师证道歌考[栏目:月溪法师]
 入流分与入流的道次第 2 于法不坏净[栏目:法增法师]
 现证庄严论显明义疏清凉续记 第十二讲[栏目: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证庄严论显明义疏清凉记]
 十五届:戒律的意义和受持八关斋戒的要求(明海法师)[栏目: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
 文殊师利问经卷下[栏目:所依经典·显]
 构建和谐社会佛教大有作为[栏目:永信法师]
 想学佛者注意[栏目:张尚德教授]
 Knowledge[栏目:Ajahn Lee Dhammadharo]
 香风谷禅语 序[栏目:宋智明居士]
 禅修有三法[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禅法]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