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四圣谛讲记 第十卷 方便多门
 
{返回 广超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087

第十卷 方便多门

现在,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菩萨道的方便有多门。

菩萨道的意义:

当一个人认识到世间无常、苦、无我,然后很想出离生死,也很想引导众生出离生死,这样的一个修行人就会发心要成佛来度众生。如果一个人看到众生苦,悲愍众生而发心要成佛,发愿长期地修道,那他就是修菩萨道。菩萨道不是修行一生二世的事情,菩萨必须无量劫在世间广修善缘、广种福田、广度众生,以致最后成佛。

菩萨道与解脱道最大的差别:菩萨的修行重点在于利益众生,解脱道者的修行重点在于自己个人的解脱。然而,菩萨也必须具有解脱的能力,即菩萨要放下自己的烦恼,但是菩萨更进一步要有能力来接引众生,他必须修无量无边的种种方便法门,所以说菩萨道是方便有多门。

根据佛法说,菩萨要修六度万行,六度就是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精进度、禅定度、智慧(般若)度。为什么这六件事情称为六度?其实六度是六波罗蜜的汉译,古印度话"波罗蜜"有圆满到彼岸的意思,那么,什么事情圆满到彼岸呢?其意是:一个人要圆满佛果,就必须修六度万行来圆满道业。其中,布施波罗蜜能够度贪的烦恼;忍辱波罗蜜能够度嗔的烦恼;持戒波罗蜜能够度毁犯--做恶的行为;精进波罗蜜能够度懒惰、懈怠的烦恼;禅定波罗蜜能够度掉举、散乱的烦恼;智慧波罗蜜能够度愚痴的烦恼。因此,六波罗蜜就是从六个方向、六个角度来修持,克服各种各样的烦恼,以达到生死的彼岸。六个波罗蜜是:

(一)布施波罗蜜:梵音"檀那"。布施有三:

①财施:以自己的财物布施给他人,令其安乐。

②法施:将你所学到的知识、真理教导他人。

③无畏施:无畏是不害怕的意思;如果一个人持好戒,行为高超,持戒非常清净,不会损害众生,众生看到他不会觉得

害怕,这就是布施众生无畏,比如慈心不杀,令众生无怖畏。

如果你做布施时生起:我能够帮忙别人;别人有困难,他的际遇不好,接受我的帮忙的心理。站在布施波罗蜜的角度来说,这个不是布施波罗蜜,只能叫做布施。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你在布施、行善的过程中,生起:我能够布施,我比较有力量,对方比较差,他要接受我的布施;我做了一个很大的善事,对方接受我的恩德等心理,就是你在布施的时候,对布施生起执著,生起了贪,生起了傲慢的心。虽然你很高兴地去做善事,善事有善事的功德,但是你做善事而生起某一类贪的烦恼心,就不能够朝向解脱生死,这样的布施,就不能称为波罗蜜。

所以,当一个人在布施的时候,要完成一些条件,才可以称为波罗蜜,即菩萨在做布施的时候,他应当要很清楚:"有因缘让我生起善的心,对方也有因缘来到我的眼前接受布施,这种种因缘、因果关系配合,就完成布施这件事。"菩萨在这其中看清楚之后,里面并没有一个所谓的"我"比谁来得高尚,没有所谓的对方比较贫贱不如我,来接受布施,菩萨不应该有这种高、低的分别心。因为站在布施的角度来说,如果你明白这一切不过是有因缘,有因果业力的推动,你就有因缘布施,其中没有所谓的谁高,谁低,有什么了不起。如果你明白这一点,你就明白布施的本质是空--没有一个真实布施的人,也没有一个所谓接受布施的人,也没有所谓你布施的东西。因为本来世间一切因果,东西来来去去,乃至有钱进入你的口袋,因缘到了,就拿口袋里的钱去买东西,或者因缘到了,你拿它去赞助别人。这其实是钱财跟你有一定的关系,有因缘你得到,然后,又从你这边流出去,一切都是如此。但是你认为钱是我的,然后,你就认为这是我的东西,是我布施给你,你接受我的东西。菩萨有这样的分别心,那他就是有分别见的烦恼。因此,他就不能因为布施而达到解脱的彼岸。如果一个人在布施时,执著我在布施,对方接受我布施,这就是没有智慧的布施,而生起我的执著;如果一个人在布施的时候,知道并没有一个实在的我在布施,也没有一个受者,有因缘就发生这些事情,就是这么一

回事。菩萨看清楚了,知道里面无我--无作者,无受者,也没有所施的财物,在佛法上把它称为布施的三轮体空。所谓三轮是:布施者、受者、所施的财物。三轮体空是:布施者、受者、所施的财物都没有真实性,都是因缘变化而已。当一个人明白了这一点,他布施时,就是在修布施波罗蜜。

如果一个人真的发心行菩萨道,他长期久远地在修布施波罗蜜,如此越布施福报越大。因此,当一位菩萨长期修布施过后,他的福德就越来越大,他在人间、到天上,不管在哪里,就能够成为比较富贵的人。因为是富贵的人,财富多了,就更加有能力布施。因此,一个人如果要利益众生,他应当修布施波罗蜜,这样不但自己将来世投生在富贵之家,种姓高贵、生活富裕,而且还可以布施给众生快乐。一个人的布施波罗蜜修得好的话,不管在什么地方投胎转世,他的生活都会过得比别人愉快。除此之外,当菩萨做布施利益众生,众生接受你布施多了,以后这些众生有因缘遇到你,就很喜欢你,乐意帮忙你。因此,一个长期做布施的人不管到哪里,做事情都很容易,会有很多众生来护持,他做事情不用像一般人那样刻苦耐劳,有很多助手,这些都是布施所得到的利益。

当你在修布施的时候,就可以从中克服悭吝与贪心的烦恼。如果你得到了财物,不执著认为是我的,很乐意地布施给众生,这样你就放下了对世间财物的贪求。所以行菩萨道的人,绝对不嫌财富多,多多益善,财物越多越好布施,可以拿财物来做利益众生的事业;相反的,修解脱道的人就会把世间的财物看成是毒蛇,会障碍修行,他统统不要,只想自己修行。如果一个人懂得布施波罗蜜,必然不会抗拒财物,他就尽量地布施。所以说,只有菩萨才有布施波罗蜜,修解脱道的人没有,为什么呢?因为修解脱道的人不觉得应当多做布施,倒觉得多做布施会障碍道业,拖长了解脱的时间,他不想干;相反的,菩萨是在修布施的当中去放下自己的烦恼。

我就以释迦牟尼佛为例子:佛在无量劫修菩萨道的时候,他什么东西都布施,包括他的妻子儿女,有人跟他化缘,他布施,甚至于别人要他的命,如果能够利益众生,他也布施,

这就是他的布施波罗蜜。为什么呢?因为他对自己所拥有的财物的观念是:有,他就使用,同时他也很乐意给予众生,不在里面生起贪着,这样从中克服他的烦恼。菩萨通过布施波罗蜜破除贪心与悭吝心,所以说菩萨才有布施波罗蜜,阿罗汉没有。

一般人都有悭贪,开始学佛的时候,如果有乞丐向他化缘,或者有人向他化缘做善事,他总是舍不得,总是看那件事情值得不值得做。当他学习了佛法,知道要布施,开始时,只能拿出一毛钱来布施,慢慢学习布施二毛钱,后来就越做越多。开始发心修布施的人,不舍得一次拿很多钱财出来布施,那就得慢慢修,慢慢做。一个真正发菩提心的人,什么东西都愿意施舍给众生,不会想要把财物占为己有,这跟开始修布施的一般人有差别。

开始学习修布施的人,有种种因缘慢慢熏习之后,当然也能够做大布施,所以一切都应当从基本,从放下烦恼心慢慢学习,最后就能够做到。

一个人能不能很快完成布施波罗蜜呢?关键在于他发心的心量的大小。一个人发心越强,心量越大,就越能够布施;如果一个人发心比较小,其所布施的范围,布施的量就有所限制,他会先考虑自己,才来布施给别人。一个真正发大菩提心的菩萨是一切都施,即任何东西都可以布施给众生,那才是发大慈悲心而修布施波罗蜜。

(二)持戒波罗蜜:梵音"尸罗"。菩萨通过对戒律的行持,以达到解脱的彼岸。在佛教的教法中,不管是一个初学佛者,或者要解脱生死,或者要修菩萨道的人都应当持戒。为什么菩萨的持戒才称为波罗蜜呢?因为一般世间的人是为了个人的利益、为了修善法、为了避免堕落、为了生活更好而持戒,是一种善的心,那么,以善的心来持戒,将来能够得到生天、做人的人天果报。但是如此持戒是不能让你解脱生死,所以不能称为持戒波罗蜜。

如果一个人要解脱生死,修解脱道,他也很精进地持戒,最后修行以达到解脱生死,但是站在持戒波罗蜜来说,这还不能算是波罗蜜,因为他的持戒只是为了个人解脱,不能通过

持戒来完成佛果。

持戒有二种情况:一种是在很好的修道环境底下来持戒,这样比较容易持;如果一个人要行菩萨道,为了利益众生,跟众生在一起,要持好戒就不容易了。就是说,修解脱道的人远离世间,远离众生,这样比较少有犯戒的机会;然而修菩萨道的人整天跟众生混在一起,为了要给众生利益,多跟众生接触,在这种情况之下,要持好戒就比较难。因此,一般上修解脱道的人在持戒的时候,并没有很多恶的因缘令他犯戒;相反的,修菩萨道的人经常要碰到恶的因缘令他犯戒,所以菩萨比较是在真正的持戒中修行。这就是修菩萨道与修解脱道的人持戒的差别。菩萨持戒有三:

①摄律仪戒:菩萨对于佛所制定的戒律,都要去学习、都要去持,即菩萨对于好的戒律、行为都会很认真地守持,因为他知道这些戒律都对众生好,对大家都好,他应当去做,应当去持的,所以菩萨都愿意去守持任何的戒律。

②摄善法戒:作为一位菩萨,他在持戒的过程中,凡是好的事情,对众生有利益的善法,他不可以不去做,都要去完成、去做,不去做就是犯戒。比方说,如果我是一个要修解脱道的人,现在某某地方有人在做大布施的法会,我没有必要去参加,自己修行解脱好了,你们布施是你们的事,不关我的事。但是你这位菩萨就得去做。而且很高兴地做。为什么呢?因为凡是一切好的善法,菩萨都会去护持,都会去做,这称为摄善法戒。

③摄众生戒:菩萨持戒的过程中,同时要接受一切众生,在他的心目中,不可以抛弃,或不理会任何一个众生。如果菩萨对任何众生有顾虑,有抛弃的心,这个菩萨的修行就有缺陷了。

以上是菩萨道的行者持戒的纲领。

菩萨在持戒的过程中,要有智慧知道持戒不但能够自利,而且能够利益众生。就是说,持戒能够克服去损害他人的心与行为,不只能够克服自己的烦恼,而且还能够给众生很大的利益。菩萨持戒为众生榜样,让众生学习,众生看到菩萨持好戒,会很放心,喜欢接近菩萨,所以在菩萨来说,持戒就

是无畏的布施,即布施众生不害怕心。如果一个人戒持得好,众生对他就很有信心;如果一个人在戒上的行为没做好,众生对他就比较没有信心,所以持戒对众生的影响是很重要的。如果一位菩萨将来成佛要引导众生,那么,他个人所做的一切行为都要令众生有所信服,如此他更应该把戒律持好,成为众生的榜样,所以持戒对菩萨道行者是非常重要。

持戒也是因缘,在因缘中去修道,不要执著有我在持戒、有别人不如我、他持戒输给我、他犯某某戒、我没有犯戒等等,如果一个持戒的人整天去看别人有犯戒吗?自己有犯戒吗?以这种心态来持戒,不能称为持戒波罗蜜。所谓的持戒波罗蜜,即菩萨在持戒的过程中,他不认为有所谓的我在持戒,也没有所谓的有人犯戒不犯戒,他只知道这样去做,就能够产生很大的利益,里面没有所谓的我是持戒者。如果不懂持戒的人,他以为自己持戒清净,他人不清净,我这个持戒清净的人不要跟你们混在一起。有很多持戒的人都有这样的心态,那么,这种持戒根本就是烦恼,看不起人,傲慢心,这样持戒也不能称为波罗蜜。菩萨持戒看待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没有所谓的:"喔!你犯戒,你不行,我持戒比你好。 "绝对没有这些事情。如果一位菩萨对戒律平等看待,知道戒的本性是空的,没有所谓有一个真正的持戒者,这样,他持戒就能够朝向解脱,如此才可以称为持戒波罗蜜。

在佛法中,戒可分为二种类:一种是戒,戒是不应当做,比如不应当杀人放火;一种是律,律是所应当做,比如对于一些维护好的事情,总称为戒律。

刚才已经说过,菩萨持戒都是在给予众生利益,所以在菩萨来说,没有所谓应当做、不应当做的差别,因为他是站在三聚净戒,即摄一切善法、摄一切律仪、摄一切众生来持戒来看。所以有时候菩萨的某些行为在外人看来是犯戒的,比如猎人要杀一只鹿,那只鹿从菩萨的身边跑过,然后,猎人问: "啊,有看到一只鹿从这边跑过去吗?"菩萨说:"没有,没有看到。"为什么菩萨会这么说呢?因为菩萨知道这样说可以避免那只鹿被杀害,同时也可以避免猎人做杀生业。在外人看来,这个菩萨在讲妄语,就犯戒了。但是菩萨是以三聚

净戒来持戒。所以站在三聚净戒的角度来看,这位菩萨虽然有这样行为,不但不是在讲妄语,还是一个很清净的持戒者。如此,我们就要对戒律的目的有所认识:释迦牟尼佛制定戒律,并非跟佛子说,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而是我们众生有一些贪嗔痴的烦恼,所以佛说,你不应该随着你的贪嗔痴烦恼去做损害众生的事。菩萨为了利益一切众生,他再也不会去损害众生了,所以在菩萨的立场中,没有所谓戒与不戒的问题,只有所谓有没有给予众生利益的问题,那么,菩萨所为是利益众生,外人看来他好像犯戒,其实他没有!这是菩萨持戒与外人的看法之间最大的差别。

(三)忍辱波罗蜜:梵语"羼提"。菩萨忍受一切不如意的事,包括忍受苦,忍受不喜欢接受的事情,忍受别人给予的污辱,称为忍辱。忍辱有三:

①生忍(耐怨害忍):"生"是指众生。即众生用种种方式加害于菩萨,使其受苦,菩萨能够安然忍耐,没有报复的心,此即是菩萨对众生的忍。

②法忍(安受苦忍):如果遇到水火刀杖,贫病寒热,战争等众苦所逼,菩萨能够恬然忍受。

③无生法忍(谛察法忍):无生法是针对佛法的真理来说,即根据佛法的真理,一切法没有生、没有灭,称为无生法。我们众生迷惑,看见世间是有生、有灭的,就认为生灭的现象是真实的。当菩萨听到佛法说一切法没有生灭,内心必定能够接受无生法的道理,而且深信确定是真实的,此菩萨即是有无生法忍。

忍辱可分为:一般人的忍、解脱道行者的忍、菩萨的忍三种。

一般人是为了某些目的,某些利益关系而忍。比方说,老板骂我,但是我为了生活,为了拿他的钱,为了五斗米而折腰,即使是被逼到毫无办法,走投无路,不想面对而面对而需忍,忍到自己很烦恼,这是一般凡夫的忍。此是一种烦恼心让他忍辱,那样越忍越烦恼,只有利益获得的时候,烦恼才减轻一点。

修道人是为了看清楚烦恼,避免烦恼再随着境界生起而忍,即他为了处理个人的烦恼而忍,这样的忍也未必忍得了。根

据佛法说,如果强忍嗔心等烦恼,会越忍越烦恼,就必须修一些对治的法门,来看清楚自己的内心,不只是忍而已。修道人通过观无常、观无我,通过观察因缘,这样就能够慢慢放下烦恼。

菩萨是为了给予众生种种方面的利益而忍,他会把一切众生看成是父母亲、儿女一般地爱护。当一个父母亲爱护儿女的时候,儿女怎样坏,怎样不好,他都能够忍受,都能够接受,而且还更加慈爱地引导他们,那么,菩萨的忍就是属于这一类的忍。就是说,菩萨为了给予众生利益,再也不会跟众生斗争了,一切都为众生着想,所以菩萨只有给予众生悲心、爱心等等,没有所谓忍这回事。因此,菩萨是无可忍而忍,即没有所谓的忍这一回事。菩萨只有给众生利益,但是在给予众生利益的过程中,众生加苦给他,他接受下来,那外人来看,菩萨是在忍辱了。菩萨的这种忍才是没有烦恼的忍,这才能够使他朝向解脱生死的彼岸,因此,菩萨的忍辱称为忍辱波罗蜜。

如果一位菩萨的道行很深,众生对他的一切加害,他都没有埋怨,在《金刚经》中记载:佛做忍辱仙人时,被歌利王支解身体,他都没有生起一念嗔心,还发愿成佛时第一个要度化的人是支解他的歌利王--陈如的前身。为什么他能够做到如此高的境界呢?这就是菩萨的忍辱波罗蜜智慧,这样的忍辱使他朝向解脱彼岸。原来菩萨看清楚世间本来是苦,肢体被支解也是苦的,他更清楚地知道世间这些现象本来是众生迷惑而有的,心中就不去执著。菩萨也知道世间的幻化因缘,有因缘就会发生这些法,他不会执著里头有一个我在忍,他必然也知道无我。因此,菩萨通过布施、持戒、忍辱波罗蜜都能够达到无我的智慧。

修解脱道的人看菩萨在六道轮回中是很苦的,当然菩萨知道在世间受苦受难,但是他就是能够忍,而继续在世间修菩萨道,从中增长智慧,增长福德。另外一方面,菩萨对众生给予他的加害、种种烦恼当成修行道场,即菩萨面对众生,从中修道--修忍辱波罗蜜,唯有众生的加害等等,菩萨才有因缘修忍辱,而众生成为菩萨的助道因缘,给予的苦楚对菩

萨来说是一种训练,所以众生成为菩萨修忍辱的老师。菩萨与想避开烦恼环境的解脱者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菩萨的忍辱称为忍辱波罗蜜。

(四)精进波罗蜜:梵语"毗梨耶"。精进就是勤劳不懒惰的意思。一个人很努力地修道,是精进;世间人很努力干一番事业、或者做善事、或者做恶事,这些都是精进,但是,只有菩萨才有精进波罗蜜。世间人为了某些利益,为了贪嗔痴的烦恼而很努力地做,这样的努力只有增加烦恼,不能帮忙解脱,所以不能称为波罗蜜。

修解脱道的人一心一意想要快点解脱生死,此精进并不能让他从中达到解脱,因为在精进的过程中,他执著世间有我在生死轮回,执著我要出离生死轮回。至于阿罗汉的心只在自己的解脱自在精进,发不起长远利益众生的心,所以不能称为精进波罗蜜;菩萨在精进的当时能够达到解脱,才称为精进波罗蜜。

菩萨的精进重点在于利益一切众生,菩萨知道世间如幻如化,众生在里面迷惑,菩萨知道在世间的幻化里面,他在做利益众生的事情,明明知道世间不是实在,是幻化的,菩萨还很愿意,很落力地去做,这才是真正的菩萨的精进。因为菩萨知道里面是不确实,是苦,是无常的,而他那样地努力去做的过程中,使他更加放下。那么,在菩萨来说,在这个世间与出离世间都是一样了,菩萨就在世间的轮回生死当中精进。修解脱道的人想赶快出离世间的轮回,要解脱生死,这样他就不能成就世间的事业--各种功德、福德,以便最后成佛道;相反的,菩萨很精进地跟众生在一起,继续利益众生,做种种事业,这样就能够累积大量的功德,从中可以给予众生利益,菩萨如此修行,也可以从中开智慧,不再执取世间。菩萨并非远离世间而达到解脱,而是在世间里精进地利益众生,从中放下烦恼,解脱生死。所以菩萨这样的精进,能够使他在生死轮回中,不再生起烦恼,而解脱烦恼,称为精进波罗蜜。

(五)禅定波罗蜜:梵语"禅那"。所谓禅定,是心维持不动,在定境中观察思惟佛法,所以禅定波罗蜜应当称为禅那波罗

蜜,可分为:凡夫修的禅定,解脱道修行者修的禅定,菩萨修的禅定。

所谓凡夫的禅定,是凡夫在定境中享受定的快乐;修解脱道者的禅定,是在禅定的定境中观察思惟佛法,以便放下烦恼,生起智慧来解脱生死;菩萨在修禅定的时候,知道禅定本身是一种方便,然后他更进一步知道没有所谓出定与入定的差别。根据佛法说,菩萨的禅定是随心的自在在生死中,心不随境界而转。如此的禅定有很多种,主要是通过这种禅定,菩萨在世间继续修其菩萨的事业,以便最后达到解脱成佛,那样的禅定能够使其圆满佛果,所以称为波罗蜜。修解脱道者的禅定是站在出离世间,不要继续在世间,那么,心一直远离、远离……而在禅定中观察佛法,这样的修法不能够使他圆满佛果。因此,根据大乘教法说,此禅定不能称为禅定波罗蜜。

菩萨修很多种类的禅定,一些大菩萨的道行甚至于能够在定中做佛事,即他们没有所谓出定与入定的时候,无时无刻都知道世间幻化,知道此幻化是心的幻化,就在里面做佛事。虽然是在做佛事,但是他的心还是在定中,这就是菩萨的禅定。如果是修解脱道者的禅定,就有入定与出定的时候,这就是菩萨与修解脱者所修的禅定的差别。

因为菩萨禅定的功德,所以更加快他利益众生的事业,这是为什么呢?菩萨通过禅定的功德力,他一开始就有神通,菩萨通过禅定训练出各种各样的神通变化,就可以利用这些神通变化做各种各样利益众生的事业。除此之外,因为菩萨产生神通变化之后,就可以在不同的佛世界来来去去,度化众生,他也通过禅定的力量得到这样的功德力,可以在这个世间来来去去,到处在有佛的地方,追随佛学习、修持,这是菩萨修禅定的功德。如果菩萨修到有这样的能力之后,就被称为登地菩萨。

当菩萨已经达到某个菩萨地的果位,那么,这类的菩萨在修道的过程中,不再退转,而不再退转的菩萨,称为阿鞞跋致菩萨。修菩萨道的行者遇到恶缘逆境,会退失菩提心,他就不是菩萨了。就算菩萨不退失菩提心,在修道的过程中,有

时会前进,有时会倒退。但是,当菩萨修到初地以后,他的道业就一直前进,不会再退转了。阿鞞跋致菩萨不会再有堕落的业报,他已经能够身心如意的幻化,这也是从禅定的神通力得来的功德。菩萨要利益众生,就要突破世间的迷惑,即所谓的所知障。他也可以通过禅定训练以突破这方面的执著,就是身心超越世间的限制,在这个世间神通变化来来去去,以禅定来达到解脱,此即是所谓的禅定波罗蜜。

禅定能够使菩萨达到解脱生死成佛,才称为禅定波罗蜜,那么,如果一个修解脱道的行者只想出离世间,不能达到成佛,如此的修禅定,不被称为到彼岸之波罗蜜。

(六)智慧波罗蜜:梵语"般若",读音是bore。因为佛教所讲的智慧与世间的智慧有很大的差别,所以我们往往以般若代替智慧。

佛法把智慧分为二种类:一种是世间的智慧,即是一般上凡夫在这个世间观察了解所得到的知识,包括世间的种种科学、各种工艺技术、各种发明,乃至包括音乐家的创作、画家的绘画等等;一种是出世间的智慧,即是有另外种类可以让你生起出离世间,达到解脱的智慧,以此智慧可以观察到世间是苦、无常、无我,菩萨很清楚看到每一个现象,所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是这么一回事--苦、无常、无我,然后他从中放下很多烦恼,就能够达到解脱。

世间的博士、教授,或一些顶尖的人物,乃至政治家等,都是拥有最高智慧的人,但是以佛法来说,这一类的智慧只能称为世间智慧,不能称为"般若";般若纯粹是佛法所指世间的真理的智慧,你对世间的真理看清楚是怎么一回事,佛法说世间一切都是因缘在变化,因缘无常的变化中,它是苦、空、无常、无我。如果一个人能够看清楚这一点,就能够放下很多烦恼,最后达到解脱生死,这样的智慧称为出世间的智慧。一般世间所谓的聪明人,我们可以把他们称为世间有智慧的人,但是站在佛法的角度,以出世间的智慧来看,此人可能是一个愚痴者,没有智慧的人。为什么呢?原来世间的智慧是去了解外间的事情,而出世间的智慧是去了解自己的烦恼、身心,而从中放下烦恼以达到解脱。不管世间的博

士、教授的学问有多好,他们的贪嗔痴烦恼也是很重的,因此佛法说,这是没有智慧(指出世间智慧)的人。

因为菩萨般若的智慧看清楚世间的一切都是没有本体,都是空性,他以空性的智慧来观察世间,最后从中达到解脱。虽是如此,菩萨也在没有本体,都是空性的世间里修行、生死,跟众生在一起流转的过程中,努力修其菩萨道,在其中他知道没有人,没有我,一切都是因果幻化的现象。佛法说,在因果幻化里面的本质是空的,那么,菩萨就有智慧看清楚本质是空的幻化现象,这称为般若波罗蜜。

般若波罗蜜是出世间的智慧,那么,智慧有其所觉悟的真理--法。其实般若波罗蜜所觉悟的真理,就是所谓的空性,也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空"。中国佛教徒经常把佛门称为空门,空的意思是:世间的一切因缘变化中,没有一样东西是实在的,能够停留下来,这是因为每一样东西都随着种种因果现象、因缘现象而转来转去,其中没有一样是实质存在的东西。因此,我们说世间的每一样东西都是空无自性。所谓空无自性,并非没有,也不是有。因为我们众生迷惑在空无自性的法中,认为有东西存在着,这是执著"有"见;当那东西的因缘散了,我们说它没有了,这是执著"无"见。"有"跟 "无"都是迷惑者所见到的现象,他把有、无生灭变化现象当成世间真的是如此;佛法的般若智慧是说,这个世间本来是空无自性,不是没有,也不是有,世间一切都是因缘,在因缘变化过程中,没有一件东西有它的本体,统统都是靠因缘变化而让你感觉、知觉到。比方说,我们眼前看到一张桌子,这张桌子有光线的因缘,有你眼根的因缘……各种因缘配合,你就觉得看到一张桌子。以佛法说,这张桌子没有它的本体,即使是看,也不过是一段因缘称为看,而看到的桌子也不过是一段因缘,你说有东西的存在。所以说,所谓空的智慧--观察到空、觉悟到空的智慧是看到因缘。就是说,一个人的智慧要明白佛法所讲的世间空的本质,他就要先看到世间因缘的现象,而在因缘的现象中,没有一个东西有它的本体,此即是我们说的空无自性。因此,空不是有,也不是无;空是智慧观察中,远离了有跟无,而其中就是远离了

法的本体的见解。当一个人看见一切法都是空的,都是因缘的,没有本体的,我们说他观察一切法的实相--真实相。那么,当一个人有般若智慧,能够看清楚一切法的真实相的时候,那他的智慧就是证悟到一切法的本性是空的,这是所谓般若智慧所要证悟的空性。

既然般若智慧觉悟到一切法本性是空的、本体是空的,也必然觉悟到这所谓一切法,就是一切因缘现象。一切因缘现象中的法,没有那个法的本身存在,世间一切都是如此,包括智慧本身也是这样。通过对空真理的观察所生起的智慧,使一个人放下他的迷惑,见到一切法的本质,就是见到它的空性,那么,这个人就证悟到空。如果一个人觉悟了,见到一切法的本质是空的,他不但知道它没有本质,也不会生起"有"的概念,也不会生起"没有"(无)的概念,他不会生起"有这个东西存在"的概念,他知道一切都是因缘的过程。菩萨在修般若波罗蜜的时候,他观察世间就是观察世间(一切法)的空性;在观察空性的当时,他就是观察一切法的因缘变化。所谓的智慧照见空,除了智慧看到空,也看到因缘变化,而在因缘变化中,没有所谓的本质、本体。就是说,这段因缘本性是空的。

根据大乘的教法,菩萨在修行的过程中,对空的本质要有很深刻的了解,很专心地观察,从中觉悟到空的本质,就更进一步使心看清楚是心的变化,而生起神通变化来度化众生,最后达到成佛,这是菩萨的智慧。

根据小乘的教法,修行者的智慧是观察生灭无常,从中放下执取,生起远离的心,以这样的方式来达到放下烦恼,那他也是觉悟到一切法没有本质。虽有如此的觉悟,但是他依然觉得这个世间是苦、是烦恼,他要出离,所以就朝向解脱道。

有人说,这六个波罗蜜有其修持的次第,首先,应当修布施波罗蜜……最后修般若波罗蜜,这确实是有这样的差别:一个人刚开始修行的时候,都是从布施做起。但是经上说:"五度如盲,般若为导",在六波罗蜜中一切都要以智慧来作为前导,即不管你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都要配合智慧波罗蜜,以智慧的知见来行持其他的五个波罗蜜。但

是一般人在开始修波罗蜜的时候,可以说是百分之百的人是先修布施波罗蜜,因为开始修道时没有智慧,所以先修布施,同时唯有身外的财物能够施舍了,才能够放下我执,放下其他的烦恼。因此,布施波罗蜜是属于第一个要修的波罗蜜。但是佛法说,般若波罗蜜才是第一波罗蜜。意思是说,在这六个波罗蜜中,最殊胜、最重要的就是般若波罗蜜,因此,我们看到佛经上赞叹般若波罗蜜是第一波罗蜜。

佛经中说:菩萨要修六度万行。除了六度外,还有万行,即菩萨需要修很多的法门。佛在教导的时候,简单的把它们分为这六个方向来修。

修行者因为发心要成佛,所以要圆满以上的波罗蜜。为什么呢?因为唯有菩萨把这些法--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修到功德圆满,其福德、一切智慧也跟着会圆满,菩萨才能够成佛。

菩萨的开始:

任何人发心要成佛度众生,即发菩提心--发成佛的心都有个前导的心念:即发心修菩萨道的行者要成佛,必然很清楚地知道、了解世间是很苦,不值得留恋,自己要远离、出离这个世间,这就是菩萨第一步要生起出离世间的心。菩萨知道世间是六根、十八界的幻化境界,应当远离。当一个人明白了这些道理而生起出离心后,还看到众生迷惑在其中,所以生起慈悲的心要引导众生,此时菩萨生起大悲心、生起慈悲的心悲愍众生。原本菩萨要远离世间,但是因悲愍众生而倒回世间来救度众生,此时的菩萨发要成佛度众生的心。如果一个人没有弄清楚世间是苦,而发心要成佛,这不能算是发菩提心,因为他迷惑在世间,必然地迷惑于佛,迷惑于众生,这样的迷惑不能称为菩萨的发心。所以发菩提心的人,必然知道世间是苦的,应当远离,他也要众生远离这个充满苦楚的世间。如此他知道要发愿成佛,要修长远的菩萨道。因为修长远的菩萨道要在世间受苦,但为了利益众生,他愿意再回到这世间来作种种利益众生的事业,因此以"倒驾慈航"来形容菩萨,这样才是真正的发菩提心,这样的菩萨称为初发心菩萨。

如果一位菩萨真的发了菩提心,必然会一心一意地给予众生利益,那么,他必然放下自己很多的烦恼事业,将全心全意做利益众生的事业,如此,初发菩提心的菩萨很快地放下很多烦恼,所以发菩提心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一位真正发菩提心的菩萨不再想留恋世间,但是为了众生,他愿意留下来,世间的一切财物在他来讲是可有可无的,但为了众生,他依然会以种种方法赚取财物来给予众生利益,这是菩萨不可思议的难行能行,比如佛的弟子舍利弗尊者,在过去世曾经发愿行菩萨道,后来有人来向他化缘,要他的眼睛,就对尊者说:"我的眼睛有毛病,必须用你的眼睛来做药。"尊者因为要行菩萨道,就说:"好!"他就把左眼挖出来布施给对方。那个人拿了眼睛一看,就说:"你拿错了!我要的是右眼。"结果舍利弗尊者也把右眼挖出来给他。那个人拿了眼睛说: "你的眼睛是臭的,我不要,我不能拿来做药!"那个人丢下眼睛就走了。舍利弗尊者很哀叹:"哎呀!众生贪得无厌,很难度呀!我不想行菩萨道,太难了!太难了!"从这个例子来看,一位发心修菩萨道的行者,连两只眼睛都能够施舍,最后都认为修菩萨道不容易,很难。意思是说,一个人要长远、久远地行菩萨道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有人认为:假设发了菩提心、发愿修菩萨道,那就生生世世,长期久远都有菩萨戒。其实不是,是因为有菩提心的存在,才有菩萨戒。那么,如果一位菩萨的菩提心退了,菩萨戒也就没了。以舍利弗尊者做为例子,他退失了菩提心,什么菩萨不菩萨,他都没兴趣,只求自己解脱,所以没有所谓永恒的菩萨戒。世间一切是无常,只是心念能够坚持多久的差别而已。

如果一个人真心发起要行菩萨道,他开始一定要先修布施。如果一位菩萨长期地修布施,他的福德、福报会越来越大,那么,当他的福德、福报越来越大,但是没有好好修其他的五波罗蜜作为辅助,只单修一个布施,这位菩萨也做不久,很快就堕落了,为什么呢?因为只单单修一个布施波罗蜜会越修越烦恼。这六个波罗蜜是互辅互助,菩萨没有所谓的只修一个波罗蜜,而不修其他的波罗蜜。我们只有说那位菩萨

主要在修某个波罗蜜,在圆满某个波罗蜜,其间也是在修持其他的波罗蜜。

在修道的过程中,我们要认识自己是什么程度、什么资格,能够修什么道。意思是说,你今生只能修一点人天善法,做做好人--一个佛教徒;或是你今世有信心努力修行以达到解脱生死;或是你的心有很大的力量,能够发愿生生世世行菩萨道,而不会退转。如此信心、发心、善根的差别,就会影响一个人学习佛法、修道的方向。我们要自己量力而为,看看自己的能力,到底自己适合修什么法门。

在这里,我介绍了一些佛法的基本知识,讲了一些修行的法门,也大略介绍了菩萨道,你就要认识自己的根性是人天道(人天善法)、解脱道、菩萨道的哪一种?如果你都黏住家里的一大堆财物,认为家庭很有价值,不愿意离开,以佛法来说,今生你不可能完成解脱道的修行,那么,你只好修五戒十善的法门,以保住人身,不令自己堕落。如果你真的发心要成佛道,利益众生,那么,修菩萨道就有所谓出家与在家菩萨,你可以以在家人的身份行菩萨道,如此你的家人就是你做为菩萨要利益的对象了,所以你要优先利益自己的家人,以完成家中的事情,达到利益众生的事业。而修修解脱道的人往往不管家,不理家人,自己修行去了。但是一位修菩萨道的人不能这个样子,即菩萨不能给众生增加烦恼,做为一位菩萨只有损己利人。因此,如果你要发心行菩萨道,你的家人等一切……是你修道的对象,是你的恩人,要对他们生起修道的种种心,生起菩提心,如此地开始修道。如果菩萨对自己的家人都没有生起要利益的心,而想要利益众生,那是很难很难的一件事情。如果你只想要自己解脱生死,觉得自己没办法修菩萨道,那你每天一定要拨出修持的时间,安排一些修持的功课。那菩萨是否要有自己修持的功课?前面已经说过,菩萨的第一步是先修布施,所以,如果一个人要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他可能在这一生就专门修布施波罗蜜,而其他的波罗蜜可能在这一生没有办法搞好,但是他也算是一位精进修持的菩萨。如果一个人修解脱道,他整天精进地做布施,站在解脱道的立场,这个人是懈怠,没有

精进,所以解脱道与菩萨道在修道上有很大的差别。但是在完成解脱方面,还是跟前面所说的--唯有唯一的道路,即是从自己的内心生起戒定慧的善法,生起七觉支,然后圆满八正道的生活,这样最终不管修解脱道或菩萨道都能够达到解脱生死。


{返回 广超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四圣谛讲记 感谢与回向
下一篇:四圣谛讲记 第九卷 唯一道路
 定慧之路 第一讲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 第七节 无我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记 第九章 净诸业障菩萨
 四圣谛讲记 第九卷 唯一道路
 定慧之路 问答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 第四节 色法
 中观讲座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总释经文下篇
 普贤行愿品讲记 二、个别解释大愿 3、广修供养
 普贤行愿品讲记 三、偈颂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灾难,是人类的公共课[栏目:明奘法师]
 杂宝藏经白话 不孝子受苦报缘第百十[栏目:杂宝藏经白话]
 呼吸生起的愉悦会影响心的平静。如何处理这种情况呢?[栏目:玛欣德尊者答疑]
 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上士道 仪轨受法[栏目: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
 杂阿含经卷第一(一三)[栏目:杂阿含经]
 菩萨的精神[栏目:传灯法语·乘宗法师]
 请师父开示“空有不二”的思想。[栏目:开愿法师答疑]
 持准提咒神明钦敬[栏目:准提咒感应记]
 《菩萨宝鬘论》讲记(一)[栏目:菩萨宝鬘论讲记]
 念佛求生,刻不容缓[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八]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