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第十 死前经之义释
 
{返回 大义释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909

第十  死前经之义释
p.201.
              一  如何见者与戒者              所言成为寂静耶
                  彼瞿昙是最上人              彼被问而向我语   (八四八)
        「如何见者与戒者,所言成为寂静耶」〔之句中〕,「如何见者」是如何状,如何住
    立,如何类,具备如何见者〔之意味〕。此是「如何见者」也。「如何戒者」是如何状,
    如何住立,如何类,具备如何戒者〔之义〕。此是「如何见者如何戒者」。「被言成为
    寂静耶」是寂、寂静,是言、说、语、话、说明、言说〔烦恼〕消灭、令安息「如何
    见者」是问增上慧。「如何戒者」是问增上戒。「寂静〔耶〕」是问增上心。此是「如何见
    者与戒者,所言成为寂静耶」〔之义〕。
211     「请彼瞿昙向我语」〔之句中〕,「彼」,正是我问、乞、求、信乐者也。「瞿昙」者,
    是彼化人 1依佛世尊之姓而称呼。「向我语」者,是请语、请言,请示,请施设,请
    确立,请开显,请分别,请显示,请说明。此是「请彼瞿昙向我语」〔之义〕。
        「最上之人被问」〔之句中〕,被问者,是被质问、问、乞、求、信乐者也。「最
    上人」者,是最高、最胜、最殊胜、秀逸、最上、胜妙之人。此是「最上之人被问」〔之
    义〕。故彼之化人言:
                    如何见者与戒者            所言成为寂静耶
                    彼瞿昙是最上人            彼被问而向我语
                二  世尊宣示:
                 「〔身〕坏以前离渴爱         前际〔过去〕无依止
                  中〔现〕称计无烦恼          彼〔对未来〕不重视」  (八四九)
        「世尊宣示:身坏以前离渴爱」者,是于身坏之以前,身体之坏以前,尸体被投
    弃以前,命根之断绝以前乃离渴爱,越渴爱,舍渴爱,唾弃可爱,脱渴爱,舍断渴
    爱,舍遣渴爱,离贪,越贪,舍贪,唾弃贪,脱贪,舍断贪,舍遣贪,无爱,〔烦恼〕
    消灭,为清凉,觉受乐,自为梵〔天〕而住。「世尊」 2者,是尊重之同义语。又贪
    之破坏者故是世尊,瞋之破坏者故是世尊,痴之破坏者故是世尊,见之破坏者故是
    世尊,棘之破坏者故是世尊,烦恼之破坏者故是世尊。颁、颁与、颁布法宝故是世
    尊。诸有之终熄者故是世尊。以修习身,修习戒,修习心,修习慧故是世尊。或世
212 尊是在阿练若、森林之边鄙而无(人)声,无(骚)音,无人人之情境,隐人而住,
    于禅思受用适当之卧坐所故是世尊。又世尊受用衣服、食物、病者之资具药品故是
    世尊。又世尊受用义味、法味、解脱味、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故是世尊。又世
    尊受用四禅、四无量、四无色定故是世尊。又世尊受用八解脱、八胜处、九次第定
    故是世尊。又世尊受用十想修习、十遍定、安般念定、不净定故是世尊。又世尊受
    用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支圣道故是世尊。又世尊受
    用十如来力、四无畏、四无碍解、六神通、六佛法故是世尊。世尊之名非由母所作,
    非由父所作,非由兄弟所作,非由姊妹所作,非由朋友、同僚所作,非由亲戚缘者
    所作,非由沙门、婆罗门所作,非由天神所作。此世尊之〔名〕是诸佛世尊于菩提
    树下解脱之后,一切知智之获得作证而共同施设者。此是世尊宣示:「(身)坏以前
    离渴爱」〔之义〕。
        「前际无依止」〔之句中〕,前际者,是过去世。〔彼〕有关舍断、舍遣过去世之
    渴爱、见。舍断渴爱,舍遣见故之如斯者,是于「前际无依止者」也。或又:「于过去
213 世我有斯色」,于其处无随伴喜。又:「于过去世我有斯受,有斯想,有斯行,有斯
    识,于其处无随伴喜。如斯亦是于「前际无依止者」。或又:「于过去世我有斯眼,有
    斯色」于其处无起欲贪所缚之识。识非欲贪所缚故,〔彼〕无欢喜于彼。无欢喜于彼
    者,如斯亦是于「前际无依止者」也。又:「于过去世我有斯耳,有斯声」。「于过去世
    我有斯鼻,有斯香」。「于过去世我有斯舌,有斯味」。「于过去世我有斯身,有斯触」。
    「于过去世我有斯意,有斯法」于其处不起欲贪所缚之识。识非欲贪所缚故,〔彼〕无
    欢喜于彼。无欢喜于彼者,如斯亦是「于前际无依止者」也。或又尝于〔在家时〕与
    妇人共笑、谈、语、所戏之事项,无乐彼,无欲求彼,无由彼至满悦。如斯是「于前
    际无依止者」也。
        「中应称计无〔烦恼〕」〔之句中〕,「中」者,是现在世也。〔彼〕有关舍断、舍遣
    现在世之渴爱、见。舍断渴爱,舍遣见故「无〔以贪〕染」可称计之〔烦恼〕,无「以
    瞋怒」可称计之〔烦恼〕,无「〔以痴〕迷」可称计之〔烦恼〕,无「以慢结缚」可称计之
    〔烦恼〕,无「〔以见〕执取」可称计之〔烦恼〕。无「以掉举散乱」可称计之〔烦恼〕,
    无「〔 以疑〕 不决定」可称计之〔 烦恼〕,无「〔 以随眠〕 为强力」可称计之〔 烦恼〕。彼
    等诸〔烦恼〕 行已舍断,诸行之舍断故,如「地狱有情」,如「畜生」,如「饿鬼」,如
214 「人」,如「天」,如「有色者」,如「无色者」,如「有想者」,如「无想者」,如「非想非非
    想者」,无有关如说之趣可称计。无〔种种〕可称之其因、无缘、无原因。此是「中
    应称许无烦恼者」。
        「彼〔对未来〕不重视」〔之句中〕,「彼」者,是阿罗汉、漏尽者。重视者,是爱
    重视与见重视之二重视……乃至(五六页参照)……此是爱重视……乃至(五六页
    以下参照)……此是见重视。彼舍断爱重视,舍遣见重视。舍断爱重视,舍遣见重
    视故,无重视行渴爱又(恶)见。不以渴爱为幢幡,不以渴爱为旗帜,不以渴爱为
    主;不以(恶)见为幢幡,不以(恶)见为旗帜,不以(恶)见为主。无论渴爱及
    (恶)见皆不从而行。如斯是「彼不重视」〔之义〕。或又:「于未来世我有斯色」于其
    处无令随伴喜。又:「于未来世我有斯受,有斯想,有斯行,有斯识」,于其处无令
    随伴喜。如斯亦是「彼不重视」〔之义〕。或又:「于未来世我有斯眼,有斯色」,无心
    愿于获得未获得者之事。缘无心愿之欢喜彼。无欢喜彼,如斯亦是「彼不重视」〔之
    义〕。又:「于未来世我有斯耳,有斯声,「于未来世我有斯鼻,有斯香,「于未来
    世我有斯舌,有斯味」,「于未来世我有斯身,有斯触」,「于未来世我有斯意,有斯
    法」无心愿获得未获得者。缘无心愿之欢喜彼。无欢喜于彼,如斯亦是「彼不重视」〔之
215 义〕。或又:「我由此之戒,由务,由苦行(根律仪),又由梵行可成某天或他之天」,
    无心愿于获得未获得者。缘无心愿之欢喜彼。无欢喜于彼,如斯亦是「彼不重视」〔之
    义〕。故世尊宣示。
        世尊宣示:
                「〔身〕坏以前离渴爱      前际〔过去〕无依止
                  中应称计无烦恼          彼对未来不重视」
              三  无忿无有战栗事          不夸大而无后悔
                  无掉举者语真言          彼实慎语是牟尼  (八五○)
        「无忿无有战栗事」〔之句中〕,说「无忿」,亦先应说忿。由十行相而忿生。〔即〕
    (一)「〔彼〕行我不利」而忿生。(二)「〔彼〕行不利我」而忿生。(三)「〔彼〕行我不利」而忿生。
    (四)「行我可爱、可意者之不利。(五)行不利、(六)将行不利」而忿生。(七)「行我不爱、不可
    意者之利。(八)行利、(九)将行我不爱、不可意者之利」而忿生。或又(十)无道理而忿生。
    如斯之瞋害、瞋恨、瞋恚、违逆 3、怒、激怒、大激怒、瞋、激瞋、心之大激瞋、
    恚、意之激瞋、忿、忿怒、忿怒性、瞋、瞋怒、瞋怒性、恚、恚怒、恚怒性、违背、
    违逆、愤怒、愤概、心之不快,此云为忿。
216     又应知忿亦有强烈、微弱。有时忿只心乱而未至令口痉挛。有时忿只为令口痉
    挛而未至动颚。有时忿只动颚而未至发恶口〔麤语〕。有时只发麤语而未至环睨诸方。
    有时忿只环睨诸方而未至执刀杖。有时忿只执刀杖而未至扬起刀杖。有时忿只扬起
    刀杖而未至打下刀杖。有时忿只打下刀杖而未至斩斫。有时忿只斩斫而未至种种撕
    裂。有时忿只种种撕裂而未至切离手足。有时忿只切离手足而未至夺生命,有时忿
    只夺取生命未至舍〔失〕遍舍一切状态。〔此之〕忿已杀害他人而杀害自己故,斯忿
    是至第一增盛,达第一广大者也。舍断此忿、正断、令寂灭、令安息,令不得生起,
217 以智火所烧之者云无忿者。舍断忿故而无忿,遍知忿之根本故而无忿,断绝忿之因
    故是无忿也。此是无忿〔之义〕。
        「无有战栗事」者,乃于此处某者有怖、骇怖、惧怖。彼是「我不得施主家」,「我
    不得众」,「我不得住居」,「我不得利得」,「我不得名声」,「我不得赏赞」,「我不得
    乐」,「我不得依服」,「我不得食物」,「我不得卧坐所」,「我不得病者之资具药品」。
    又「我不得看病者,我不被认为〔存在〕而」至于怖、骇怖、惧怖、怖畏、战栗也。
        于此处有比丘,无怖、无骇怖、无有惧怖。彼不怖,不骇怖,不惧怖,不怖畏,
    无至战栗。〔即〕「我不得施主家」、「我不得众」、「我不得住居」、「我不得利得」、「我
    不得名声」、「我不得赏赞」、「我不得乐」、「我不得衣服」、「我不得食物」、「我不得
    卧坐所」、「我不得病者之资具药品」。又「我不得看病者,我不被认为存在」而我不怖,
    不骇怖,不惧怖,不怖畏,无至于战栗。
        「不夸大而无后悔」〔之句中不夸大者〕,于此处某者有夸、夸大。彼夸,夸大。
    〔即〕「我是具足戒」,又「我是具足戒、务」,又「出生、姓、家世、丽容、财、(吠
218 陀之)诵学、事业、技术、学术、博识、辩舌皆具足任何之根据」。又「我由高贵家
    之出家」,「由大家而出家」,「由大财产家而出家」,「由大富豪家而出家」,「我之亲
    戚无论在家者出家者皆是有名者」,又「我得衣服、食物、卧坐所,病者之资具药品」,
    「〔我〕是经师」,「是持律师」,「是说法师」,又「我是阿练若住者」,「是常乞食者」,
    「是粪扫衣者」,「是但三衣者」,「是次第乞食者」,「是时后不食者」,「是常坐不卧者」,
    「是随处住者」,又「〔我〕已得初禅」,「已得第二禅」,「已得第三禅」,「已得第四禅」,
    「已得空无边处定」,「已得识无边处定」,「已得无所有处定」,「已得非想非非想处定」
    而夸、夸大。如斯不夸、不夸大、远离夸,离、离去、出离、舍离、离脱、离缚、
    以不限定之心而住,此是「不夸大」〔之义〕。
        「无后悔」〔之句中〕,后悔(恶作)者,是由手恶作亦是恶作(后侮)也,由足
    恶作亦是恶作,由手、足恶作亦是恶作。不许之物想是已许,被许之物想是不许,
    非时想是时,无罪想是有罪,有罪想是无罪,〔如斯乃误之行为而是后悔〕。如斯之
    恶作(后悔)、追悔、追悔性、心之后悔,意悔恨,此云为恶作(后悔)。
        又依作与不作之二原因而生起恶作、心之后悔、意悔恨。作与不作故生起恶作、
    心之后悔、意悔恨者云何?是「我作身恶行,我不作身善行」,而生起恶作、心之后
    悔、意悔恨。又「我作语恶行,我不作语善行」,而生起恶作、心之后悔、意悔恨。
    又「我作意恶行,我不作意善行」,而生起恶作,心之后悔、意侮恨。又我作杀生,
    我不作离杀生」,而生起恶作、心之后悔、意悔恨。又「我作偷盗,我不作离偷盗」,
219 而生起恶作、心之后悔意悔恨。又「我作邪欲行,我不作离邪欲行」,而生起恶作、
    心之后悔、意悔恨。「我作妄语,我不作离妄语」,「我作两舌,我不作离两舌」,「己
    作恶口(麤语),我不作离恶口」,「我作绮语,我不作离绮语」,「我作贪欲,我不作
    不贪欲」。「我作瞋恚,我不作不瞋恚」。又「我作邪见,我不作正见」,而生起恶作、
    心之后悔、意悔恨。或又「我是不戒圆满者」而生起恶作、心之后悔、意悔恨。又「我
    不守护诸根」,「我食不知适量」,「我不励警寤」,「我不具备念、正知」,「我不修习
    四念处」,「我不修习四正勤」,「我不修习四神足」,「我不修习五根」,「我不修习五
    力」,「我不修习七觉支」,「我不修习八支圣道」,「我不遍知苦」,「我不舍断集」,「我
    不修习道」,「我不作证灭」,而生起恶作、心之后侮、意悔恨。舍断此恶作,正断,
    令寂灭,安息,不得令生起,以智火所烧者,彼云无后悔(恶作)者。此是「不夸大
    而无后侮」〔之义〕。
        「无掉举者语真言」〔之句中〕,真言者,是慧也。即所有慧、知解……乃至(五
    一页以下参照)……乃不痴、择法、正见。〔彼〕由真言把握〔真理〕而语。〔故〕
220 虽多说,虽多话,虽多说明,虽多言说,〔于其中〕已无恶作、恶说、恶语、恶话、
    恶述、语恶言语也。此「语真言」〔之义〕。无掉举者〔之语〕中,掉举者云何?所有
    心之掉举、不寂静、心之散乱、心之散动,此云掉举。舍断此掉举,正断,令寂灭,
    令安息,令不得生起,以智火所烧者,云彼无掉举者。此是「无掉举者语真言」〔之
    义〕。
        「彼实慎语是牟尼」〔之句中〕,「慎语」者 4,(一)于此有比丘,舍断妄语,妄语离,
    语真实,只遵真实,真实而可信赖,不欺世人。(二)〔彼〕舍断两舌,离两舌,为分
    裂此处人人之间,不由此处闻而于彼处语,为分裂彼处人人之间,不由彼处闻而于
    此处语。〔彼〕于如斯分裂人人令融和,愈益助长亲密人人之亲密,悦和合,乐和合,
    喜和合,语令和合之语。(三)〔彼〕舍断恶口(麤语),恶口离,无过失、乐于耳、可
    爱,心琴所触、优雅、所有之语众多人人之欲、适于众多人人之意处,语如斯类之
    语。(四)〔彼〕舍断绮语,绮语离,适时而语,语真实,语义,语法,语律,有因缘
    (序说),有适时之引例(譬喻)、有段落,语伴义语。〔彼具备不妄语、不两舌、不
    恶口、不绮语之〕四语善行,语去四过失之语 5。远三十二之无用论 6,离、离去、
    出离、舍离、离脱、离缚、以不限定之心而住。〔彼〕语十论事。即(一)语少欲论,(二)
    知足论,(三)远离论,(四)不会合论,(五)勤精进论,(六)戒论,(七)定论,(八)慧论,(九)解脱
221 论,(十)解脱智见论。〔又〕语念处论、正勤论、神足论、根论、力论、觉支论、道论、
    果论、涅槃论也。
        「慎语」者,是努力于〔语〕(谨慎),用意(用心深),守护,且守,防护,令寂
    灭〔语过失〕。
        「牟尼」者,以智云牟那。〔即〕所有慧……乃至(六五页以下参照)……已超着、
    网,此是牟尼。此是「彼实慎语是牟尼」〔之义〕。故世尊宣示:
                  无忿无有战栗事          不夸大而无后侮
                  无掉举者语真言          彼实慎语是牟尼
              四  对于未来不系着          无有愁烦忆过去,
                  诸触之上见远离          又于诸见不被导  (八五一)
        「对于未来不系着」〔之句中〕,渴爱云系着。〔即〕所有贪、染贪……乃至(九
    页以下参照)……贪欲、贪、不善根也。舍断、正断此系着、渴爱,令寂灭,令安
    息。令不得生起,以智火烧者。如斯是「对未来无有系着」。或又「我于未来世有如斯
    色」于其处不随伴喜。又「于未来世我有如斯受,有如斯想,有如斯行,有如斯识」于
    其处不随伴喜。如斯乃「对未来无有系着」也。或又「于未来世我有如斯眼,有如斯色」
    于无心愿获得未获得者,于无心愿无欢喜彼事,不欢喜彼,如斯是「对未来无有系
    着」也。又「于未来世我有斯耳,有斯声……乃至……于未来世我有斯意、有斯法」,
    于无心愿获得未获得者,缘于无心愿而无欢喜彼,不欢喜彼,如斯亦是「对未来无
222 有系着」。或又「我依此戒,依务,依苦行,又依梵行,又可成天或他之天」,于无心
    愿获得未获得者。缘无心愿而无欢喜彼,不欢喜彼,如斯亦是「对未来无有系着」。
        「无有愁烦忆过去」者,无愁于事物之变易,又对变易之事物亦无愁。〔即〕「我
    眼是变易」而无愁。又「我耳、我鼻、我舌、我身、我色、我声、我香、我味、我触、
    我施主家、我众、我住居、我利得、我名声、我赏赞、我乐、我衣服、我食物、我
    卧坐所、我病者之资具药品、我母、我父、我兄弟、我姊妹、我子、我女、我朋友、
    同僚、我亲戚、我缘者、之变易」而无愁、无疲、不悲泣、不捶胸而泣、不陷于蒙昧。
    此是「无有愁烦忆过去」〔之义〕。
        「诸触之上见远离」〔之句中〕, 7触者,是眼触、耳触、鼻触、舌触、意触、增
    语触、有对触、乐受触、苦受触、不苦不乐受触、善触、不善触、无记触、欲界触、
    色界触、无色界触、空触、无相触、无愿触、世间触、出世间触、过去触、未来触、
    现在触。如斯所有触、接触、合触、已合触。此云是触。
223     「诸触之上见远离」者,眼触之我、我所、常恒、常住、不变易法见远离。耳触
    见远离,舌触见远离,身触见远离,意触见远离,增语触见远离,有对触见远离,
    乐受触、苦受触、不苦不乐受触、善触见远离,不善触见远离,无记触见远离,欲
    界触、色界触、无色界触、世间触、出世间触乃我、我所、常、恒常、常住、不变
    易法见远离。
        或又过去触未来之诸触及现在之诸触见远离。未来触过去之诸触及现在之诸触
    见远离。现在触过去之诸触及未来之诸触见远离。
        或又为圣、无漏、出世间而与空相应诸触之贪、瞋、痴、忿、恨、覆、恼、嫉、
    惶、谄、诳、强情、激情、慢、过慢、憍、放逸、一切烦恼、一切恶行、一切不安、
    一切热恼、一切热苦、一切不善行见远离。此是「诸触之上见远离」〔之义〕。
        「又于诸见不被导」者,是彼为舍断六十二恶见、正断、令寂灭、令安息、令不
    得生起、以智火烧之。彼依见而不行、不被导、不被运去、不被带去。又不解、不
    解释(不见做)彼坚实之恶见。此是「又于诸见不被导」〔之义〕。故世尊宣示:
224               对于未来不系着        无有愁烦忆过去
                  诸触之上见远离        又于诸见不被导
              五  离着而无有诡诈        无有悭事不羡望
                  不成傲慢不被嫌        又于两舌亦无关   (八五二)
        「离着而无有诡诈」〔之句中〕,离著者,由舍断贪故是离着。由舍断瞋故是离着。
    由舍断痴故是离着。由舍断忿、恨、覆、恼、嫉、悭……乃至(一四页参照)……
    一切不善行故是离着。
        即世尊如宣示:「 8诸比丘!比丘离著者云何?诸比丘!于此比丘之我慢令舍
    断、根绝,如截顶之多罗树成为灭无,于未来不生起者。诸比丘!如斯比丘之离着
    也」,此是「离着」〔之义〕。
        「无有诡诈」,有三诡诈事。〔即〕(一)称受用资具之诡诈事,(二)称威仪之诡诈事,
    (三)称周边语(猜谜)之诡诈事。
        9(一)彼称受用资具之诡诈事者云何?于此诸居士为布施、衣服、食物、卧坐所、
    病者之资具药品而招待比丘。彼〔比丘〕有恶欲而败于欲,有欲求,依欲念〔得〕
    更多之衣服、食物、卧坐所、病者之资具药品〔首先〕拒绝衣服、食物、卧坐所、
    病者之资具药品,彼作如言:「高价衣服于沙门有何用。沙门是由冢墓、又由尘堆,
    又由店前拾集褴褛以作僧伽梨衣而著者,此始是相应。上等之食物于沙门有何用?
225 沙门是行乞,依团食而营生活,此始是相应。上等之卧坐所于沙门有何用?沙门是
    住树下者,又是露地住者,此始是相应。成为高价医药于沙门有何用?沙门是依〔牛
    之〕腐尿,又依诃梨勒果10片为药,此始是相应。」因此着粗糙之衣服,摄粗糙之食
    物,受用粗糙之卧坐具,受用粗糙病者之资具药品。诸居士如斯思考彼:「此沙门是
    少欲知足,独居不杂于〔众〕,励精进之头陀行者」而愈益〔布施〕衣服、食物、卧
    坐所、病者之资具药品而招待。彼如斯言:「依三者之现前而有信之善男子生多福。
    〔即〕依信之现前而有信之善男子生多福。依施物之现前而有信之善男子生多福。
    依应施者(圣者)之现前而有信之善男子生多福。汝等有此信,又此施物之存在
    而且我是此之受用者。若我不受用,汝等则失福,我无用此〔施〕物,然为怜愍汝
    等故我受〔施物〕。」因此而多受衣服,多受食物,多受卧坐所,多受病者之资具药
    品。〔而且受资具时,彼示以麻烦之颜色〕。如此所有〔作派造势〕之涩面、颦蹙、
    诡诈、诡瞒、诈欺者,此云为「被称资具受用诡诈事」。
        (二)「被称11威仪诡诈事」者云何?于此某者有恶欲而败于欲,「意欲由他之尊敬,
    若作如斯者则人人将尊敬我。」装作而行,装作而立,装作而坐,装作而卧〔彼如得
226 阿罗汉果者〕,〔将见为得阿罗汉果之人〕愿求而行,愿求而立,愿求而坐,愿求而
    卧,如入定者而行,如入定者而立,如入定者而坐,如入定者而卧,为令他见而禅
    定。如斯所有威仪之假立、建立,〔作派造势〕之涩面、颦蹙、诡诈、诡瞒、诈欺者,
    此云「被称威仪之诡诈事」。
        (三)「被称为12周边语〔猜谜〕之诡诈」者云何?于此某者有恶欲而败于欲,意欲
    〔由他之〕尊敬,若作如斯,者人人尊敬我」而诈作依据圣法而言。〔即〕语︰「着如
    斯衣服之沙门,此是大有能者。」语:「携如斯钵,携铜碗,携水瓶,携泸水器,携
    键,履履物,着带,着腰纽之沙门,此是大有能者。」语:「有如斯和尚之沙门,此
    是大有能者。」语:「同于如斯之阿阇梨和尚者(弟子兄弟)、同于阿阇梨者(同门)、
    有友人、知己、同辈、朋友之沙门,此是大有能者。」语:「住如斯精舍之沙门,此
    是大有能者。」语:「住如斯偏屋顶家,住于台观,住于平屋,住于山窟,住于洞穴,
    住于小屋,住于重阁,住于楼房,住于圆屋,住于宝库,住于集会所,住于假屋,
    住于树下之沙门,此是大有能者。」或又有恶染之心,屡屡〔作派造势〕之涩面,大
    诡诈,大饶舌,由口(巧言)得(他之)尊敬者,如云:「此之沙门(我)如斯寂静
227 住等至(禅定)」。是甚深、秘密、微妙、隐蔽,出世间与空相应之论。如斯所有〔作
    派造势〕之涩面,颦蹙、诡诈、诈欺者,此云「被称周边语之诡诈事」。
        舍断此等之三诡诈事、正断、令寂灭、令安息、令不得生起,以智火烧者云「无
    有诡诈」〔者〕。此是「离着而无有诡诈」〔之义〕。
        「无有悭事不羡望」〔之句中〕,渴爱云为羡望。〔即〕所有贪、染贪……乃至(九
    页以下参照)……是贪欲、贪、不善根。舍断此羡望、正断、令寂灭、令安息、令
    不得生起,以智火烧者,云为「无有羡望」〔者〕。彼不色,不望声、香、味、触、施
    主家、众、住居、利得、名声、赏赞、乐、衣服、食物、卧坐所、病者之资具药品、
    欲界、色界、无色界、欲有、色有、无色有、想有、非想有、非想非非想有、一蕴
    有、四蕴有、五蕴有、过去、未来、现在、所见闻觉识之诸法不望,不欲,不乐,
    不冀求,不热望。此是「不羡望」〔之义〕。
        「无有悭事」〔之句中〕,「悭」者,是住处悭、家悭、利得悭、称赞悭、法径之五
    悭。所有如斯之悭、悭吝、悭吝性、杂欲、吝、紧缩心之坚执,此云为悭。又蕴悭
    亦是悭,界悭亦是悭,处悭亦是悭。把持云为悭。舍断此悭13、正断14、令寂灭、
    令安息、不得使生起,以智火烧之者,云「无有悭事」者。此是「无有悭事不羡望」〔之
    义〕。
228     「不成傲慢不被嫌」〔之句中〕,傲慢者,是(一)身傲慢,(二)语傲慢,(三)意傲慢之三
    傲慢。
       (一)身傲慢者云何?于此某者(1)于僧伽中示身傲慢,(2)于众中亦示身傲慢,(3)于
    食堂中亦示身傲慢,(4)于暖房中亦示身傲慢,(5)于水浴场亦示身傲慢,(6)于〔行乞
    入于村之〕诸家间亦示身傲慢,(7)于入于家家之间亦示身傲慢。
        (1)于僧伽中示身傲慢者云何?于此某者于僧伽中随便不加顾虑,向诸长老比丘
    冲当而立,冲当而坐,立于前,坐于前,坐于高坐,被衣至头而坐,边立边说,乱
    臂而谈,如斯于僧伽中是示身傲慢。
        (2)于众中示身傲慢者云何?于此某者于众中随便不加检点,诸长老比丘无履物
    而经行〔自〕穿履物经行,彼等经行低经行处而〔自〕经行于高经行处,彼等经行
    地上而〔自〕经行于经行处,〔向彼等〕冲当而立,冲当而坐,立于前,坐于前,坐
    于高坐,被衣至头而坐,边立边说,乱臂而谈。如斯是「于众中示身傲慢」。
        (3)于食堂中示身傲慢者云何?于此某者于食堂中随便不加顾虑,侵害诸长老比
    丘而坐,由座拒外诸新学比丘,向彼等冲当而立,冲当而坐,立于前,坐于前,坐
    于高座,被衣至头而坐,边立边话,乱臂而谈。如斯是「于食堂中示身傲慢」。
229     (4)于暖房中示身傲慢者云何?于此某者于暖房中随便不加顾虑,向诸长老比丘
    冲当而立,冲当而坐,立于前,坐于前,坐于高座,不谘请〔诸长老比丘〕而烧薪,
    闭户,乱臂而交谈。如斯是「于暖房中示身傲慢」。
        (5)于水浴场示身傲慢者云何?于此某者于水浴场随便不加顾虑,对诸长老比丘
    冲当下行,下行于前,冲当而浴,浴于前,冲当而上,上于前。如斯是「于水浴场示
    身傲慢」。
        (6)为〔行乞而入村落之〕诸家之间示身者傲慢事云何?于此某者为〔行乞入于
    村落〕诸家之间而随便不加顾虑,向诸长老比丘冲当而行,行于前,出而亦行于诸
    长老比丘之前。如斯是「入诸家之间示身傲慢」。
        (7)入诸家之间示身傲慢者云何?于此某者为入诸家间虽由〔在家人〕言「尊师!
    请勿入」而入于〔家之中〕,虽言:「尊师!请勿立」而立,「尊师!请勿坐」而坐,入
    于无余地之处而亦立,于无余地之处而坐,向主妇、良家之女、嫁妇、少女之坐,
    良家秘密而关闭之内室,突然入于其处,触击儿童之头。如斯是「入于诸家之间示身
    傲慢」。
230     (二)语傲慢者云何?于此某者(1)于僧伽中示语傲慢,(2)于众中示语傲慢,(3)入诸
    家之间示语傲慢。
        (l)于僧伽中示语傲慢者云何?于此某者于僧伽中随便不加顾虑,不向诸长老比
    丘谘请而语法、答问,〔于布萨日〕诵波罗提罗木义(戒条),边立边言,乱臂而谈。
    如斯是「于僧伽中示语傲慢」。
        (2)于众中示语傲慢者云何?于此某者于众中随便不加顾虑,不向诸长老比丘谘
    请而语法、答问,边立边言,乱臂而谈,向来〔僧〕园诸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语法、答问,边立边言,乱臂而谈。如斯是「于众中示语傲慢」。
        (3)入于诸家之间示语傲慢者云何?于此某者入于诸家之间而向妇人及少女如斯
    言:「某名!某姓!有何耶?有粥耶?有食物耶?有噉食耶?我等将饮何?将食
    何?将噉何?」又「有何耶?与我何耶?」而语种种。如斯是「入诸家之间而示语傲
    慢」。此是语傲慢。
        (三)心傲慢者云何?于此某者非由高贵家而出家,看做自己等同高贵家之出家
231 者,非由大家而出家,看做自己等同大家而出家者。非由大财产家而出家,看做自
    己等同大财产家之出家者。非由富豪家而出家,看做自己等同富豪者之出家者。非
    是经师,看做自己与经师相等。非持律师,非说法师,非阿练若住者,非常乞食者,
    非粪扫衣者,非但三衣者,非次第乞食者,非随处住者,非得初禅者,看做自己等
    同于得初禅者……乃至……非非想非非想处定,看做自己等同于得非相赏井非想处定
    者。此心傲慢。
        舍断此等之三傲慢,正断、令寂灭、令安息、令不得生起,以智火烧者,云不
    是傲慢者。此是「不成傲慢」〔之义〕。
        「不被嫌」者,(一)有嫌恶之人,(二)有不嫌恶之人。
        (一)被嫌恶之人者云何?于此某人有恶戒,有恶法,是不净有可疑之行,有隐蔽
    之业,非沙门而公言为沙门,非梵行者公言为梵行之行道者,内之腐败,有流漏,
    生垢秽。此云被嫌恶之人。
        或又有忿而苦恼多,稍被言而瞋着、怒、瞋恚、反抗、现怒、瞋与不欢近,此
    云「被嫌恶之人」。或又有忿,有恨,有覆,有恼,有嫉,有悭,有谄,有诳,有强
    情,有过慢,有邪见,执取自见,有坚执,难舍遣之人,此云「被嫌恶之人」。
232     (二)不被嫌恶之人者云何?于此处15有比丘,具戒,防护于别解脱律仪而住,具
    足正行与行处,对微细之罪亦起怖畏,受持(学处)而学〔学处〕。此云「不被嫌恶
    之人」。
        或又无忿无有苦恼,虽被多言亦不瞋着、不怒、不瞋恚、不反抗、无现怒、瞋
    与不欢迎。此云「不被嫌恶之人」。
        或又无忿,无恨,无覆,无恼,无嫉,无悭,无谄,无诳,无强情,无过慢,
    无恶欲,无邪见,不执取自见,无坚执,能舍遣之人,此云「不被嫌恶之人」。善凡
    夫并一切圣者是不被嫌恶之人。此是「不成傲慢不被嫌」〔之义〕。
        「又与两舌亦无关」〔之句中〕,两舌者,于此某者为两舌。〔即〕为分裂此间之
    人人,由此处闻而于彼处话,为分裂彼处间之人人,由彼处闻而于此处话,使和合
    人人令之分裂,愈益助长令分裂人人之不和,悦不和,乐不和,喜不和,语令不和
    之语。此云为两舌。
        又由二原因而人为两舌。〔即〕(一)欲被爱,(二)意图令分裂。
        (一)欲被爱而为两舌者云何?是「我欲被此人爱,我欲对〔此人〕为适意,是亲,
    是亲密,是友人」而〔成为两舌〕。如斯是「欲被爱而为两舌」。
      (二)意图令分裂而为两舌者云何?是「若云何而令彼等将相分、相离,将成不和,
    将成二者,将成二分,将成二党,将分裂,将不合,苦而不乐住」而〔为两舌〕。如
233 斯是意图「欲令分裂而为两舌」。舍断此之两者、正断、令寂灭、令安息、令不得生
    起、以智火烧之者不行两舌、不加行、不热心、不专心。此是「又与两舌亦无关」〔之
    义〕。故世尊宣示:
                  离着而无有诡诈              无有悭事不羡望
                  不成傲慢不被嫌              又于两舌亦无关
              六  对喜好者无有漏(爱者)       〔无漏〕无关过慢事
                  柔和而为具应辩              无贪离贪不妄信    (八五三)
        「对喜好者无有漏」〔之句中〕,此云喜好五种欲者。何故云喜好五种欲者耶?诸
    多之天与人欲求、乐、冀求、希望、热望五种欲。其故云好五种欲者。此好者之渴
    爱,不舍断由人人之眼,对色之渴爱漏,漏出、流、转起。由耳对声之渴爱,由鼻
    对香之渴爱,由舌对味之渴爱,由身对触之渴爱,由意对法之渴爱漏,漏出、流、
    转起。舍断此好者之渴爱、正断、令寂灭、令安息、令不得生起、以智火烧之者人
    人,由眼对色无渴爱之漏〔爱着〕、无漏出、无流、无转起。由耳对声之渴爱……乃
    至……由意对法之渴爱无漏、无漏出、无流,无转起事。此是「对喜好者使无(漏)」
    〔之义〕。
        「此为无关过慢事」〔之句中〕,过慢者云何。于此某者由于生,由于姓……乃至
    (八三页参照)……由某种之根据对他人过慢。所有如斯之慢、慢心、高慢、高
234 贡、高举、〔心之〕幢幡、傲慢、心之旗帜,此云为过慢。舍断此之过慢、正断。令
    寂灭、令安息、令不得生起,以智火烧者,此不行过慢、不加行、对过慢不热心,
    不专心。此是「此为无关过慢事」〔之义〕。
        「柔和而为具应辩」〔之句中〕,柔和者,是具备柔和之身业故是柔和。具备柔和
    语业、柔和之意业故是柔和。具备柔和念处故是柔和。具备柔和正勤、柔和神足、
    柔和根、柔和觉支故是柔和。具备柔和八支圣道故是柔和。
        「具应辩」(具应辩者)者是(一)对教说具应辩者,(二)对遍问具应辩者,(三)对证得
    具应辩者之三具应辩者。
         (一)对教说具应辩者云何?于此某者若为学得契经、祗夜、记说、偈、自说、如
    是语、本生、未曾有法、毘陀罗者,彼依(其)教说而〔具应辩者〕应辩之。此是
    「对教说具应辩者」。
         (二)对遍问具应辩者云何?于此某者有关遍问自义、所知义、特相、原因(理由)、
    处非处(理非理),彼依其遍问而〔具应辩者〕应辩之。此是「对遍问具应辩者」。
         (三)对证得具应辩者云何?于此某者于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
235 七觉支、八支圣道、四沙门果、四无碍解、六神通之证,彼知义、知法、知词(文
    法)者,〔具应辩者〕是知义者应说义,知法者应说法,知词(文法)者应说词。对
    此等〔义、法、词〕之三者,智是应辩无碍解。具、正具、达、正达、成、正成、
    具备此之应辩无碍解者是「具应辩者」。
        亦无有教说,亦不遍问,亦无所证得者具应辩者将有何应辩?此是「柔和而为具
    应辩」〔之义〕。
        「无〔贪〕离贪不妄信」〔之句中〕,不妄信者,是自己自知通〔唯信〕自现见之
    法,亦不信其它任何沙门、婆罗门、天、魔、人、梵天〔之说〕。〔即〕「一切诸行是
    无常」自己自知通〔唯信〕已自现见之法,亦不信其它任何沙门、婆罗门、天、魔、
    人、梵天〔之说〕。「一切诸行是苦」,「一切诸法是无我」,「缘无明而有行……乃至
    (一一一页参照)……缘生而有老死。」「明灭之故而行之灭……乃至(一一一页参
    照)……生灭故而老死灭」。「此是苦……乃至(一一一页参照)……此是至苦灭之
    道」「此是漏……乃至(一一一页参照)……此是至漏灭之道」「知通此等诸法……
    乃至(一一一页参照)……作证此等诸法」。「于六触处有集、灭没、乐味、过患、
    出离。于五取蕴有集、灭没、乐味、过患、出离。于四大种有集、灭没、乐味、过
    患、出离」。「所有集法一切是灭法」自己自知通,〔唯信〕己自现见之法,不信其它
236 任何沙门婆罗、天、魔、人、梵天。
        即世尊如斯宣示:「16舍利弗!汝修习、多作信根没入于不死(甘露即涅槃),
    至不死、终极不死、能修习、多作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没入不死、至不死,
    信终极不死耶?」「尊师!我于此处由信世尊而『修习、多作信根、精进根、念根、
    定根、慧根而没入不死、至不死、终极不死』〔非至信〕。尊师!以慧〔自〕不知此、
    不见、不语、不作证、不所触之人人于其处依信他而〔多修习、多作信根……乃至
    ……慧根是没入不死,至不死,终极不死』应至〔之信〕。然而尊师!以慧〔自〕知
    此、见、悟、作证、所触之人人『修习、多作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没入不死、至不死、终极为不死』〔自信〕于其处无有疑惑、无有疑。尊师!而且我
    以慧〔自〕知此、见、悟、作证,而触到。我『修习、多作信根、精进根、念根、
    定根、慧根是没入不死、至不死、终极不死』〔自信〕于其处无有疑惑,无有疑。」
    「善哉!善哉!舍利弗!舍利弗!以慧不〔自〕知此、不见、不悟、不作证、不所触
    之人人!于其处由信他而『修习、多作信根……乃至……慧根是没入不死、至不
237 死、终极不死』应至〔之信〕。」
              17不〔妄〕信        知不作(无为涅槃)
              舍断连结之轮回      害破〔善恶〕之余地
              唾弃欲望之人        彼实最上之人士
        「无贪无离贪」者,于一切之愚凡夫有贪。于善凡夫并七有学有离贪。于阿罗汉
    无贪,无离贪,彼已离贪。离贪故有贪之尽,离瞋故有瞋之尽,离痴故有痴之尽。
    彼〔梵行〕已成,所作已辨……乃至……于彼无再有。此是「不〔妄〕信」〔之义〕。
        故世尊宣示:
                    对喜好者无有漏           〔无漏〕无关过慢事
                    柔和而为具应辩            无贪离贪不妄信
                七  学而非以欲利得            不利得亦无怒事
                    心对爱味无违和            对此亦无贪求事   (八五四)
        「为学非为欲利得,不利得亦无怒事」〔之句中〕,学18欲利得者云何?诸比丘!
    于此有比丘,见(余)比丘〔由在家信者〕得衣服、食物、卧坐所、病者之资具药
    品而思念:「依何此尊者得衣服、食物、卧坐所、病者之资具药品耶?」彼更思念:
    「此尊者是经师。故此尊者得衣服、食物、卧坐所、病者之资具药品。」彼因于利得,
    缘于利得,原因于利得,令生起利得,收获利得而学得经。如斯是「学欲为利得」。
238     或又有比丘,见〔余〕比丘〔由在家信者〕得衣服、食物、卧坐所、病者之资
    具药品而为思念:「依何而此尊者得衣服、食物、卧坐所、病者之资具药品耶?」彼
    更思念:「此尊者是持律师……乃至……是论师,故此尊者得衣服、食物、卧坐所、
    病者之资具药品。」彼因于利得,缘于利得,原因于利得,令生起利得,,收获利得而
    学得论(阿毘达摩)。如斯是「学欲为利得」。
        或又有比丘,见〔余〕比丘得衣服、食物、卧坐所、病者之资具药品而为思念︰
    「依何而此尊者得衣服、食物、卧坐所、病者之资具药品耶?」彼〔更〕思念:「此尊
    者是阿练若住者,是常乞食者,是粪扫衣者,是但三衣者,次第乞食者,是时后不
    食者,是常坐不卧者,是随处住者。故此尊者得衣服、食物、卧坐所、病者之资具
    药品。」彼因于利得,缘于利得,原因于利得,令生起利得,收获利得,是阿练若住
    者……乃至……随处住者。如斯是「学欲为利得」。
        非学欲为利得者云何?于此有比丘不因于利得,不缘于利得,不原因于利得,
    非令生起利得,非收获利得,令偏调御自己,为令止息自己,为令自己般涅槃而得
    经,学得律,学得论。如斯是「学非欲利得」。或又有比丘,不因于利得,不缘于利
    得,不原因于利得,非令生起利得,非收获利得,偏依少欲,依知足,依〔烦恼〕
    之损灭,依远离,依求德19,为阿练若住者,为常乞食者,为粪扫衣者,为但三衣
    者,为次第乞食者,为时后不食者,为常坐不卧者,为随处住者。如斯亦为「学非欲
    为利得」。
239     「不利得亦无怒事」。怒于不利得者云何?于此某者:「我不得施主家」,「我不得
    众」,「我不得住居」,「我不得利得」,「我不得名声」,「我不得赏赞」,「我不得乐」,
    「我不得衣服」,「我不得食物」,「我不得卧坐所」,「我不得病者之资具药品」,又「我
    不得看病者,我不被认为〔存在〕」而现怒、瞋恚、反抗、怒、瞋、不恰意。如斯是
    「怒于不利得」。
        「无怒于不利得事」者云何?于此处有比丘「我不得施主家」,「我不得众」,「我不
    得住居」,「我不得利得」,「我不得名声」,「我不得赏赞」,「我不得乐」,「我不得衣
    服」,「我不得食物」,「我不得卧坐所」,「我不得病者之资具药品」,又「我不得看病
    者,我不被认为〔存在〕者」而无现怒、无瞋恚、无反抗、无怒、瞋、不洽意。如斯
    是「不利得亦无怒事」,此是「学而非以欲利得,不利得亦无怒事」〔之义〕。
        「〔心〕对爱味无违和,对此亦无贪求事」〔之句中〕,违和者,所有心之瞋害、
    瞋恨、违背、怒、激怒、大激怒、瞋、激瞋、大激瞋、心之恚、意之激瞋、心之忿、
    忿怒、忿怒性、瞋、瞋怒、瞋怒性、恚、恚怒性、、违和、达逆、愤怒、愤慨、
    心之不适意,此云为违和。舍断此之违和、正断、令寂灭、、令安息、不得令生起,
    以智火烧之者云为无违和者。
240     爱是色爱、声爱、香爱、味爱、触爱、法爱也。
        味者,是根味、干味、皮味、叶味、花味、果味、酸、甘、苦、辛、咸、碱、
    收敛性、涩、美〔味〕、不味、冷、热。有一部之沙门、婆罗门贪求味。彼等以舌端
    不断遍求最高之味而徘徊20。彼等已得酸〔味〕而遍求不酸〔味〕,已得不酸〔味〕
    而遍求酸味。已得甘〔味〕而遍求不成甘〔味〕,已得不成甘〔味〕而遍求甘味。已
    得苦〔味〕而遍求不苦〔味〕,已得不苦〔味〕而遍求苦〔味〕。已得辛味而遍求不
    辛〔味〕,已得不辛〔味〕而遍求辛〔味〕。已得咸〔味〕而遍求不咸〔味〕,已得不
    咸〔味〕而遍咸〔味〕。已得碱〔味〕而遍求不碱〔味〕,已得不碱〔味〕而遍求碱
    〔味〕。已得收敛性〔味〕而遍求涩〔味〕,已得涩〔味〕而遍求收敛性〔味〕。已得
    美〔味〕而遍求不〔味〕,已得不〔味〕而遍求美〔味〕。已得冷而遍求热,已得热
    而遍求冷。彼等已得各各〔之味〕而以彼不为满足而遍求其它与其它之物,对适意
    诸味贪、贪求、贪觅,昏昧而缚着、悬、悬着、碍着。舍断味爱、正断、令寂灭、
    令安息、令不得生起,以智火烧者之人,如理省察,不为戏,不为憍慢,不为装饰,
    不为庄严,为欲令此身体之存续,为欲维持,为欲止害,「如斯我无旧之苦痛,勿使
241 生新之苦痛,又于我存命、无罪与安乐住」,于为摄益梵行范围内而摄食。譬如植林
    之范围内焚烧森林,或又譬如于运搬货物之范围内向车轴注油,或又譬如于渡难所
    〔沙漠〕之范围内摄食子之肉,如斯,比丘如理省察,不为戏,不为憍慢,不为装
    饰,不为庄严,为欲令此身体存续、维持,为欲止害,「如斯我无旧之苦痛,令不生
    新之苦痛,又对我有存命、无罪与安乐住」,于摄益梵行之范围内摄食,舍断味爱、
    除去、灭除、灭无。〔即〕由味爱远、离、离去、出离、舍离、离脱、离缚,以不限
    定之心而住。此是「心对爱、味无违和,对此亦无贪求事」〔之义〕。故世尊宣示:
                  学而非以欲利得        不利得亦无怒事
                  心对爱味无违和        对此亦无贪求事
              八  常为有舍亦有念        世间〔他己〕无等思
                  不为己胜不为劣        彼无增盛烦恼事    (八五五)
        「常为有舍亦有念」〔之句中〕,有舍者,是具备六分舍者,乃以眼见色亦不喜、
    不忧、有舍、念、正知而住。以耳闻声,以鼻嗅香,以舌尝味,以身触触,以意识
    法亦不喜、不忧、有舍、念、正知而住。以眼见适意之色亦不贪求、不笑喜、不生
242 贪。彼身住立,心住立,于内善安立,善解脱。又以眼见不适意之色亦不悄心,无
    反抗心,无坏乱意21,无瞋恨心。彼身住立,心住立,于内善安立,善解脱。以耳
    闻声,以鼻嗅香,以舌尝味,以身触触,以意识适意之法亦不贪求、不笑喜、不生
    贪。彼身住立,心住立,于内善安立,善解脱。又以意识不适意之法亦不悄心,无
    反抗心,无坏乱意,无瞋恨心。彼身住立,心住立,于内善安立,善解脱。以眼见
    色亦对适意不适意之诸色而彼之身住立,心住立,于内善安立,善解脱。以耳闻声,
    以鼻嗅香,以舌尝味,以身触触,以意识法亦对适意不适意之诸法而彼身住立,心
    住立,于内善安立,善解脱。以眼见色亦不贪所贪,不瞋所瞋,不昏迷所痴,不怒
    所怒,不染所染,不憍所憍。以耳闻声,以鼻嗅香,以舌尝味,以身触触,以意识
    法亦不贪所贪,不瞋所瞋,不昏迷所痴,不怒所怒,不染所染,不憍所憍。己见而
    如已见,己闻而如已闻,觉而如已觉,识而如已识,对已见者不着,对已闻者不着,
    对已觉者不着,对已识者不着。对已见者不近着,不依止,不结缚,〔由彼〕离脱,
    离缚,以无限定之心而住。对已闻、已觉、已识者不近着,不依止,不结缚,〔由彼〕
243 离脱,离缚,以无限定之心而住。于阿罗汉有眼,阿罗汉以眼见色亦于阿罗汉无有
    欲贪,阿罗汉心善解脱。于阿罗汉有耳,阿罗汉以耳闻声亦于阿罗汉无有贪欲,阿
    罗汉心善解脱。于阿罗汉有鼻,阿罗汉以鼻嗅香亦于阿罗汉无有欲,阿罗汉心善解
    脱。于阿罗汉有舌,阿罗汉以舌尝味亦于阿罗汉无有贪欲,阿罗汉心善解脱。于阿
    罗汉有身,阿罗汉以身触触亦于阿罗汉无有贪欲,阿罗汉心善解脱。于阿罗汉有意,
    阿罗汉以意识法亦于阿罗汉无有欲贪,阿罗汉心善解脱。眼乐色,喜色,喜悦色。
    阿罗汉调御彼眼守、护、防护、且防护〔彼眼〕而说示法。耳乐声,鼻乐香,舌乐
    味,喜味,喜悦味。阿罗汉调御彼〔舌〕、守、护、为防护,且防护〔彼舌〕而说示
    法。身乐触,意乐法、喜法、喜悦法。阿罗汉调御彼意、守、护、防护、且防护彼
    意而说示法。
              22人人调御象出战        王乘已被调御象
              堪忍诽谤〔自〕调御      彼为人中最胜者
              被调御之良骡马          信度产之良马〔良〕
              已调御象亦〔良〕象      调御自己更为良
                  盖依此等骡马象            善调自己如驾兽
                  依调御至涅槃域            涅槃之域不可至
                  种种烦恼不动摇            依再有而为解脱
                  能为到达调御地            彼为世间征服者
244               24内外一切于世间          调御修习诸善根
                  洞察此世与他世            修习待时调御者
        「常为有舍」〔之句中于常者〕,是「常于」、于一切之场合、于一切时、于常时、
    于恒时……(二六页以下参照)……于老年期。「有念」者,是依四原因而有念。〔即〕
    对身修习随观念处者而有念。对受,对心,对法修习法随观念处而有念……乃至(二
    ○页以下参照)……云彼为有念。此是「常为有舍亦有念」〔之义〕。
        「世间他己无等思」者,是于出生、姓……乃至(一二八页参照)……又依任何
    之根据不生「我相等」之慢。此是「世间他己无等思」〔之义〕。
        「不为己胜不为劣」者,是于出生、姓……乃至……又依任何之根据不生「己胜」
    之慢。出生、姓……乃至又依任何之根据「我劣」不生慢。此是「不为己胜不为劣」〔之
    义〕。
        「彼无增盛烦恼事」〔之句中〕,「于彼」者,是阿罗汉、漏尽者。增盛者,是贪增
   盛、瞋增盛、痴增盛、慢增盛、见增盛、烦恼增盛、业增盛之七增盛。于彼无此等
   之增盛,无有之事、不存在、不能得、舍断、正断、寂灭、安息、不得生起,以智
   火燃烧之。此是「彼无增盛烦恼事」〔之义〕。故世尊宣示:
                 常为有舍亦有念          世间〔他己〕无等思
                 不为己胜不为劣          彼无增盛烦恼事
             九  于彼无有依止事          彼知法而成无依
                 于彼向有与非有          无有渴爱之存事  (八五六)
245     「于彼无有依止事」〔之句中〕,「于彼」者,是于阿罗汉、漏尽者。依止者是爱依
    与见依之二依……乃至(五六页参照)……此是爱依……乃至(五六页以下参照)
    ……此是见依。彼舍断爱依,舍遣见依。舍断爱依,舍遣见依故,于彼无有依、不
    存在、不能得、舍断、正断、令寂灭、使安息、令不得生起,以智火烧之。此是「于
    彼无有依止事」〔之义〕。
        「彼知法而成无依」〔之句中〕,「知」者,是知而知、考虑、度知、辨知、而明暸。
    知「一切诸行是无常」而知、考虑、度知、辨知、而明暸。知「一切诸行是苦」,「一切
    诸法是无我」……乃至(一一一页参照)……知「所有一切集之法是此灭之法」而知、
    考虑、度知、辨知、而明暸。「无依」〔之句中,依〕者,是成为爱依与见依之二依
    ……乃至……此是爱依……乃至……此是见依。舍断爱依,舍遣见依,于眼无依,
    于耳无依,于鼻无依,于舌无依,于身无依,于意无依、色、声、香、味、触、施
    主家、众、住居……乃至(九页参照)……对见闻觉识之诸法是无依,无系着,无
    近着,无缚着,无信解,出离、弃遣、离脱、为离缚,以无限定之心而住。此是「彼
    知法而成无依」〔之义〕。
        「于彼向有与非有,无有渴爱之存事」〔之句中〕,渴爱者,是色爱、声爱、香爱、
    味爱、触爱、法爱。「于彼」者,是于阿罗汉、漏尽者。「有」者,是有见,「非有」者,
    是无有见。有者是常见,非有者是断见。「有」者,是再三之有、再三之趣、再三之
246 生起、再三之结生、再三身体之发生。于彼无有渴爱、不存在、不能得、舍断、正
    断、寂灭、为安息、不得生起、以智火烧之。故世尊宣示:
                  于彼无有依止事        彼知法而成无依
                  于彼向有与非有        无有渴爱之存事
            一○  对诸欲为不期待        斯人我言寂静者
                  于彼系缚之无存        彼已能成度爱着  (八五七)
        「斯人我言寂静者」〔之句中寂静者〕是寂者、寂静者、寂灭者、〔烦恼〕消灭者、
    安息者。「斯人我言」者,是我语彼、话彼、说彼、言说彼。此是「斯人我言寂静者」
    〔之义〕。
        「对诸欲为不期待」〔之句中〕,「欲」者,概言之,是事欲与烦恼欲之二欲……乃
    至(一页以下参照)……此等云为事欲……乃至(二页参照)……此等云为烦恼欲。
    遍知事欲,烦恼欲舍断之、舍弃、除去、灭除、令灭无,「对诸欲为不期待」者,是
    离欲、舍欲、唾弃欲、脱欲、舍断欲、舍遣欲、离贪、舍贪、唾弃贪、脱贪、舍断
    贪、舍遣贪、无爱、消灭〔烦恼〕、清凉、觉受乐,自成梵而住。此是门对诸欲为不
    期待」也。
247     「于彼系缚之无存」〔之句中〕,系缚者,是贪欲身系、瞋恚身系、戒禁取身系、
    真实住着身系之四系缚。对自己之见贪是贪欲之身系。对他语瞋害、不恰意是瞋恚
    之身系。对自己之戒又务又戒与务之取着是戒禁取之身系。自己之见此是真实与住
    着是真实住着之身系。「于彼」者,是在阿罗汉、漏尽者25。「于彼系缚之无存」者,
    是于彼无有系缚、不存、不存在、不能得、舍断、正断、寂灭、安息、不得生起,
    以智火烧之。此是「于彼系缚之无存」〔之义〕。
        「彼已能成度爱着」〔之句中〕,「爱着」者是渴爱。即所有贪、染贪……乃至(九
    页以下参照)……贪欲、贪、不善根。26爱著者是依何义而为爱着耶?扩大之故是
    爱着,广大之故是爱着,染着之故爱着,邪曲之故是爱着,冒险之故是爱着,夺取
    之故是爱着,欺语者之故是爱着,毒根之故是爱着。毒果之故是爱着。毒受用之故
    是爱着。或又彼渴爱而广大、扩而扩大于色、声、香、味、触、施主家、众、住居
    ……乃至(九页参照)……见闻觉识之诸法中。此是爱着〔之义〕。「彼已能成度爱着
    着」者,是彼度此之爱着、渴爱之越度、度过、超越、令离越。此是「彼已能成度爱
    着」〔之义〕。故世尊宣示:
                    对诸欲为不期待        我言斯人寂静者
                    于彼系缚之无存        彼已能成度爱着
              一一  于彼〔妻〕子与家畜    田园宅地亦不存
                    于彼常见〔与见断〕   〔我与〕非我不能得   (八五八)
248     「于彼妻子与家畜,田园宅地亦不存」〔之句中〕,「不」者,是否定。「于彼」者,
    是阿罗汉、漏尽者。「子」者,自生子,乳母所育子、受养之子、为徒弟子之四〔种〕
    子。家畜者,是羊、山羊、鸡、豚、象、牛马、牝马。田园者,是米之田、稻之田、
    豌豆之旱田,豆之旱田,麦之旱田,小麦之旱田,胡麻之旱田。宅地者,是家之用
    地、库藏地、前〔庭〕之地、后〔庭〕之地、庭园之地、精舍之地。「于彼妻子与家
    畜,田园宅地亦不存」者,是彼对子之遍取,对家畜之遍取,对田园之遍取,对宅地
    之遍取亦不有、不存、不存在、不能得、舍断、正断、寂灭、安息、不得生起、以
    智火烧之。此是「于彼妻子与家畜,田园宅地亦不存」〔之义〕。
        「于彼常见与断见,我与非我不能得」〔之句中〕,我者,是常见,非我者,是断
    见。我无可执,非我无可脱。于无所执者无可脱。于无可脱者无执。阿罗汉超越执
    与脱,离越增与减。彼〔梵行〕已成,〔所作〕已辨……乃至……彼无再有。此是「于
    彼常见与断见,我与非我不能得」〔之义〕。故世尊宣示:
                  于彼妻子与家畜          田园基地亦不存
                  于彼常见与断见          我与非我不能得
            一二  凡夫沙门婆罗门         〔贪等〕之廉訾论彼
                  彼已无视彼贪等          故对訾论彼不动   (八五九)
249     「诸凡夫及沙门、婆罗门,贪等之廉訾论彼」〔之句中〕,凡夫者,是依何义而为
    凡夫耶?广生诸烦恼故是凡夫,广不害破身见故是凡夫,广对师尊口快(阿谀)者
    是凡夫,广为一切趣所障故是凡夫,广行种种行故是凡夫,广由种种暴流所运故是
    凡夫,广由种种热恼所热故是凡夫,广由种种热苦所烧故是凡夫,广对五种欲而贪、
    贪求、贪觅、昏昧、缚着、悬、悬着、碍着故是凡夫,广由五盖所遮障、盖覆、妨
    障、闭塞、被蔽、被阴蔽故是凡夫。「沙门」者,是入于此〔佛教〕以外所有之出家,
    巳出家之人人。婆罗门者,是所有〔相互〕 称呼「卿」之人人(生来即是婆罗门)。「诸
    凡夫、沙门、婆罗门,贪等之廉訾论彼」者,乃诸凡夫以染其贪应〔訾〕论彼,以怒
    其瞋应〔訾〕论彼,以昏昧其痴应〔訾〕论彼,以结缚其慢应〔訾〕论彼,以执取
    其见应〔訾〕论彼,以散乱其掉举应〔訾〕论彼,以不决定其疑应〔訾〕论彼,以
    强力其随眠应〔訾〕论彼,其等之诸行彼已舍断。舍断诸行故,何以论〔凡夫等〕
    依趣而〔令彼〕「为地狱有情」,「为畜生」,「为饿鬼」,「为人」,「为天」,「为有色者」,
    「为无色者」,「为有想者」,「为无想者」,「为非想非想者」。是于彼之廉,〔凡夫等应
    訾论彼,〕而应语、应话、应说明、应言说之无因,无有缘,无有原因。此是「凡夫、
    沙门、婆罗门,贪等之廉应訾论」〔之义〕。
250     「彼已无视彼贪等」〔之句中〕,「彼」者,是阿罗汉、漏尽者。「重视」者,是爱重
    视与见重视之二重视……乃至(五六页参照)……是爱重视……乃至(五六页以下
    参照)……此是见重视。彼舍断爱重视,舍遣见重视、舍断爱重视,舍遣见重视故,
    〔彼〕对爱、见无重视之行。不以爱为幢幡,不以爱为旗帜,不以爱为主,不以见
    为幢幡,不以见为旗帜,不以见为主,无从爱、见之行。此是「彼已无视彼贪等」〔之
    义〕。
        「故对訾论彼不动」〔之句中〕,「故」者,是彼之原因、之因、彼之缘、彼之因缘。
    〔彼〕对诸论,对诽谤,对毁訾,对叱责,对贬称,对恶评而不动、不动摇、不颤、
    不颤怖、不颤骇。此是「故对訾论彼不动」〔之义〕。故世尊宣示:
                  凡夫沙门婆罗门          贪等之廉訾论彼
                  彼巳无视彼贪等          故对訾论彼不动
            一三  舍离贪求无有悭          牟尼不论胜等劣
                  〔爱见二见〕无分别      不至〔妄想〕与分别  (八六○)
        「舍离贪求无有悭」〔之句中〕,渴爱言贪求。〔即〕所有贪、染贪……乃至(九
    页以下参照)……是贪欲、贪、不善根。舍断此贪求,正断,令寂灭,使安息,令
    不得生起,以智火所烧者、云是离贪求者。彼不贪求色……乃至(九页参照)……
    不贪求、见闻觉识之诸法、不贪觅、不昏迷、不缚着、离贪求、舍贪求、唾弃贪求、
    脱贪求、舍遣贪求、不爱、寂灭、为清凉、受乐、自为梵而住。此是「离贪求」〔之
251 义〕。「无有悭」〔之句中〕,悭者,是住处悭、家悭、利得悭,称赞悭、法悭之五种
    悭。所有如斯之悭……乃至(四二页参照)……坚持云为悭。舍断此悭、正断、令
    寂灭、令安息、令不得生起、以智火烧之者,云为无悭者。此是「舍离贪求无有悭」
    〔之义〕。
        「牟尼不论胜等劣」〔之句中〕,牟尼者,以智云牟那……乃至(六五页以下参照)
    ……超越着、纲,此是牟尼。牟尼不论「我胜」、「我等」、「我劣」,不语、不话、不
    说明、不言说。此是「牟尼不论胜、等、劣」〔之义〕。
        「不至分别无妄想」〔之句中〕,分别者是爱分别与见分别之二分别……乃至(五
    六页参照)……此是爱分别……乃至(五六页以下参照)……此是见分别。舍断爱
    分别,舍遣见分别。舍断爱分别,舍遣见分别故,「不至」爱分别与见分别,不近着、
    不近寄、不执、不执取,不住着。此是「不至分别27」〔之义〕。「为无分别」〔之句中〕,
    分别是爱分别与见分别之二分别……乃至……此是爱分别……乃至……此是见分
    别。彼舍断爱分别,舍遣见分别。舍断爱分别,舍遣见分别故,无分别爱分别与见
    分别,令不生、令不发生、令不生起。此是「无分别而不至分别」〔之义〕。故世尊宣
    示:
                  舍离贪求无有悭        牟尼不论胜等劣
                 〔爱见二见〕无分别    〔不至妄想〕与分别
            一四  彼于世间无所有        又无所有无有愁
                  彼无趣至诸法事        彼实成寂可为言    (八六一)
252     「彼于世间无所有」〔之句中〕,「彼于」者,是于阿罗汉漏、尽者。「无所有」者,
    是于彼:「此是我物」「此是他人之物」无有何等对色、受、想、行、识之执、执取、
    住着、缚着、信解之……乃至(七六页参照)……以智火烧之。此是「彼于世间无所
    有」〔之义〕。
        「又无所有无有愁」者,是于变易事物亦不愁,已变易之事物时亦不愁。〔即〕我
    眼变易而不愁,我耳、我鼻、我舌、我身、我意、我色、我声、我香、我味、我触、
    我施主家、我众、我住居、我名声、我赏赞、我乐、我衣服、我食物、我卧坐所、
    我病者之资具药物、我母、我父、我兄弟、我姊妹、我子、我女、我友人、我同僚、
    我亲戚、我缘者乃变易而不愁、不疲、不悲泣,无捶胸而泣,无陷于蒙昧。如斯是
    「又无所有无有愁」〔之义〕。
        或又触及不〔实〕存之苦受,被袭、被包围、具备苦受亦不愁,不疲、不悲泣,
    不捶胸而泣,不陷于蒙昧。〔即〕触及眼病、被袭、被包围、具备眼病亦不愁,不疲,
    不悲泣,不捶胸而泣,不陷于蒙昧。触及耳病、鼻病、舌病、身病、头病、外耳病、
    口腔病、齿病、咳、喘息,外鼻病、热病、老、腹病、气绝、赤痢、腹痛、虎列剌、
    癞、痈、庖疮、肺病、癫痫、轮癣、疥癣、风癣、抓伤、皲、出血、糖尿病、痔疾、
253 疙瘩、溃疡、胆汁等起病、痰等起病、风等起病,〔胆汁、痰、风〕集合病、气候变
    化所生病,不等姿势所生病、伤害所生病、业报所生病、寒、暑、饥渴、大便、小
    便、虻、蚊、风、太阳热、触于爬行类(蛇类)、被袭、彼包围、使具备彼等亦无愁、
    不疲、不悲泣、不捶胸而泣、不陷于蒙昧。如斯是「又无所有无有愁」〔之义〕。
        「彼无趣至诸法事」者,是无至于欲趣,无至于瞋趣,无至于痴趣,无至于怖畏
    趣,无依贪至,无依瞋至,无依痴至,无依慢至,无依见至,无依掉举至,无依疑
    至,无依随眠至,无由行违和之诸法、被导、被运、被带去。此是「彼无趣至诸法事」
    〔之义〕。
254     「彼实成寂可为言」者,彼是寂、寂止、寂静也,言安息、语、话、说明、言说
    消灭〔烦恼〕,此是「彼实成寂可为言」〔之义〕。故世尊宣示:
              彼于世间无所有          不无所有无有愁
              彼无趣至诸法事          彼实成寂可为言
                                                       第十  死前经之义释毕。

    注 1  化人(nimmita)此死前经第一偈是佛为说本经而方便自化作化佛,其化佛向佛质问者。
          化人者是佛问本偈之化佛。
       2  以下之说明已在本卷一七○页以下说出。
       3  违逆(pativirodho)在底本虽亦有patinirodho今从异本及暹罗本。
       4  以下之说明文D.I,4;63f;M.I,345;A.II,209;PP.52f,等参照。
       5  去四过失(Catudo Sapagatam)底本之Catudosagatam是误植。依暹罗本而订正。
       6  三十二之无用论(dvattimsa tiracchanakatha)一、王论(raja-katha)二、贼论(cora-K,)
          三、大臣论(mahamatta-K.)四、军论(sena-J.)五、怖畏论(bhaya-K.)六、战争
          论(yuddha-K.)七、食物论(anna-K.)八、饮物论(pana-K)九、衣服论(vattha-K)
          一○、卧床论(sayana-K.)一一、华鬘论(MALA-k.)一二、香论(gandha-k.)一三、
          亲戚论(nati-K.)一四、乘驾论(yana-K.)一五、村论(gama-K.)一六、街论(nigama-K.)
          一七、市论(nagara-k.)一八、地方论(janapada-K.)一九、女论(itth1-K.)二○、
          男论(purisa-k.)二一、英雄论(sura-K.)二二、道途论(visikha-K.)二三、井边论
          (kumbhatthana-K.)二四、先亡论(pubbapeta-K.)二五、种种论(nanatta-k.)二
          六、世俗哲学(lokakkhyika)二七、宇宙发生论(Samuddakkhayika)二八、有无
          论(itibhavabhava-katha)二九、林野论(aranna-K.)三○、山岳论(pabbata-K.)
          三一、河川论(nad1-K.)三二、岛洲论(d1pa-K.)对此三十二,于佛道修行无何等之益、
          无用有害之徒劳话。底本三六七页及Vm.127等参照。
       7  以下之说明文既出于本卷七四页。
       8  以下由A.II,41之引用。
       9  以下之文 Vm.24f.所引用。
      10  诃梨勒果(har1tak1)亦译为柯子,有苦味之果实,用为泻剂。
      11  以下之文 Vm.26所引用。
      12  以下之文 Vm.25f所引用。
   , ;   13  悭(macchariyam)在底本虽无此字,今依暹罗本补入。
      14  正断(Samucchinnam)在底本虽无此字,今依异本及暹罗本补入。
      15  以下之文详细解释 Vm.166ff,参照。
      16  以下由 S.V,220ff(S.58.44,pubbakotthako)之引用。
      17  本偈由 Dhp.97之引用。J.III,78;法句经卷上(大正藏四、五六四b),法句经譬喻经卷
          二(大正藏四、五八八c)等参照。
      18  学(Sikkhati)在底本及暹罗本虽有na Sikkhati 在文义上已除去na。
      19  求德(idam-atthita)者是智。Vm.81 参照。
      20  徘徊(ahindanti)底本之ahindnti为误植。
      21  无坏乱之意(abhinna-manaso)在底本有adina-manaso。然adina 之语,字义不明。
          在D.L,115 出此字,在彼异本亦有abhinna。故今假取abhinna 之义而译出。底本之
          adina 应为al1na(沈郁)或亦未可知。
      22  以下之三偈由Dhp.321-323之引用。法句经卷下(大正藏四、五七○b),法句譬喻经卷
          三(大正四、六○○b 以下)参照。
      23  本偈由S.III,84之引用。
      24  本偈由Sn,516之引用。Netti,170;Mahavastu III,395f﹔佛本行集经卷三九(大正藏三、
          八三四a)参照。
      25  于漏尽者(Kh1nasavassa)底本之Khina为Kh1na 之误植。
      26  以下之文在本卷九页既出。
      27  不至分Kappam neti在底本此句虽引用语句之「倾斜书体」,此应作为普通文字而
          续前之文。


{返回 大义释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第十一 斗诤经之义释
下一篇:第九 摩健地耶经之义释
 第十三 大集积经之义释
 第一 欲经之义释
 第二 窟八偈经之义释
 第十二 小集积经之义释
 第三 瞋怒八偈经之义释
 第十一 斗诤经之义释
 第九 摩健地耶经之义释
 第五 第一八偈经之义释
 第八 波须罗经之义释
 第四 净八偈之义释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附录四 天台宗[栏目:白话六妙门]
 准提法的密因和禅味[栏目:首愚法师]
 打开心灵的成长方式[栏目:延参法师文集]
 有人以老法师名义贩卖皈依证。请开示[栏目:因果轮回·净空法师问答]
 清静心灵的天籁梵音(冯小兰)[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汉唐佛教讲经(陆永峰)[栏目:佛教历史文化研究]
 我们的身本即清净坛城[栏目:蒋贡康楚仁波切]
 从婚变谈起[栏目:净空法师·微教言]
 168.洞山座下僧悟道因缘[栏目: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
 36.制怒[栏目:专题经文选译]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