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界文法师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第六次课 上节
 
{返回 界文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713

第六次课(讲于2009年4月18日)

上节

    各位同学,下午好。我们已经学到第六次课了,下一次将是最后一次课。
    上次课我们讲到“叹奉持功德”的“如来劝行叹胜”。
    如来劝行叹胜,包括略叹劝行、广叹显胜、结叹难思。略叹劝行的部分,我们上节课稍微讲了一点。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大家听到《金刚经》的法门,能够信受奉持,是非常希有的,因为这是第一波罗蜜。这样赞叹之后,接下来是劝行,如来鼓励我们要在生活中落实般若。
    略叹劝行,是从两个方面来讲的:第一,忍辱离相劝,告诉我们要修忍辱;第二,佛说无虚劝,告诉我们这是真实不虚的。
    广叹显胜,广说般若法门的几种殊胜:独被大乘胜;世间所尊胜;转灭罪业胜。
    最后做了一个总结,说这部经是不可思议的。

如来劝行叹胜

一、略叹劝行

    (一)忍辱离相劝

    我们一起读诵相关经文。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金刚经》中,大乘的六度没有全说。本经中,从理上来讲,说了空性的道理;从事上来讲,讲了两种波罗蜜,一是布施,二是忍辱。最开始的时候讲发菩提心,就说到了布施。到了如来劝行这一段,开始说忍辱。

    1、忍辱的种类

    在发菩提心的阶段,布施最重要。首先把你的心转到奉献的状态中来。从索取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转化为能够布施、放下、付出的心态。
    当我们发起菩提心,开始进入菩萨行,在生活中历练的时候,忍辱是最关键的。如果没有忍辱的功夫,就没有办法真正生起广大的菩萨行。
    我们来看《大智度论》中对忍辱的简单介绍。
    问曰:云何名羼提?
    答曰:羼提秦言忍辱。忍辱有二种:生忍、法忍。菩萨行生忍得无量福德;行法忍得无量智慧。福德智慧二事具足故,得如所愿。譬如人有目有足,随意能到。菩萨若遇恶口骂詈,若刀杖所加,思惟知罪福业因缘,诸法内外毕竟空,无我无我所。以三法印,印诸法故,力虽能报,不生恶心,不起恶口业。尔时心数法生,名为忍。
    羼提,是忍辱的音译。般若系的经论,一般把忍辱分为生忍和法忍两种,瑜伽系的则一般分为三种。
    只有修习忍辱,才能生起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成就一切事业。我们遇到不好的人,有时候是有能力对付他的,但是不去伤害他,这种心态就叫做忍。
    平常所说的忍,是心字头上一把刀,心里气愤得很厉害,很难受,但是外表上很顺从。这种忍,不是佛法里边讲的忍。佛法里的忍,是不生恶心的。
    在修习佛法的过程中,不可能没有障碍。如果没有忍辱的功夫,无法成就事业。修行、工作、生活,都需要忍辱。
    《瑜伽师地论》和《菩提道次第广论》中,都说到三种忍,对治我们的三种障碍:
    耐怨害忍,对治人际方面的障碍。
    安受苦忍,对治身心方面的障碍。
    谛察法忍,对治法义信解方面的障碍。
    学佛的人,都想在生活中做一个好人,可是周围的人不一定跟你理念一样。你想做好事,他不认为做好事有什么意义;你想吃素,他偏要杀生;你要提高你的道德,觉得做人要有信用,他反而觉得兵不厌诈,讲究“厚黑学”。甚至有时你会遇到一些暴恶的众生,他们的行为和理念都非常邪恶,如果你没有忍辱的功夫,你就会被他们所动摇,被他们所干扰,被他们所障碍。我们没有办法要求周围的环境总是一帆风顺。所以,就需要修耐怨害忍。
    另外一方面,我们的身心也存在种种障碍。像大家坚持过来听《金刚经》,也是要克服种种障碍的。风里来,雨里去。有时候很疲劳。打坐,也会腰酸背痛。只有有了安受苦忍,你才能坚持。做任何事情,都要忍受一定的痛苦,何况是学佛呢?
    第三是法义信解方面,也会有障碍。比如,般若的法门让我们放下,但你可能会觉得就是放不下来。放不下怎么办?放不下也得放!在信解方面就要有谛察法忍的能力。读经教,有时候觉得是枯燥的,好像不如看电影、唱歌那么有趣,但是,你还是要一遍遍地研读经教,做笔记,渐渐地在生活中探讨和验证。慢慢地,你就会契入法义。这都需要忍辱的功夫。

    2、以无相的心忍辱

    在忍辱的过程中,如果不能调整心态,就会带来很多冲突。佛陀告诉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忍辱呢?“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那就是说,要有无相的心,不执著的心。
    为什么能忍辱?如刚才所说,要思维诸法内外毕竟空,无我无我所,以三法印,印诸法故。了知伤害我们的众生、伤害的行为、被伤害的自己,都是空性的,没有自性的,我们自然能够用不执著的心面对一切,心胸放得如虚空一般。
    下面,佛陀引了一个公案,是他过去生中的事情。他在修菩萨道的时候,曾经转生为忍辱仙人。忍辱仙人在山里修行时,遇到过歌利王。歌利,是暴恶的意思。这位国王性格特别急躁、残忍。一天,歌利王带着一群宫女,到野外游玩。游玩的时候,国王困倦了,睡着了。宫女们趁空四下走走,遇见一棵大树下端坐着一位面貌端正的修行人,正在很寂静地打坐,这就是忍辱仙人。
    宫女们很好奇,把忍辱仙人团团围住,问长问短。忍辱仙人就给宫女们开示法义。正在说话的时候,国王醒来,发现周围的人都不在了,跑去一找,看见她们都围着一位年轻的修行人。国王火冒三丈,认为忍辱仙人在引诱宫女。仙人解释说:我是在给她们说法。国王又问,看到这些美女,难道你没有动心吗?仙人说,没有动心。国王问他为什么不动心,仙人说自己在修戒,以忍为戒。
    国王说,原来你是修忍辱的,那我就看看你到底能不能忍。于是,国王用刀把仙人的手臂砍下来,并且问他现在生不生气,能不能忍。仙人说,我在忍。国王又把仙人的脚砍掉,把仙人的鼻子、耳朵也都割下来。
    此时,忍辱仙人不但没有产生任何嗔恨心,内心反而生起了极大的悲悯,发愿说,未来世我成佛的时候,第一个要度的就是你。
    后来,佛陀成佛以后,歌利王的后世就是佛陀座下第一个开悟的弟子憍陈如。
    当时忍辱仙人遭到这样的冤枉和无端地对待,为什么能忍呢?他被辱骂和肢解的时候,观察到了甚深的空性。什么是我?那个被辱骂的我在哪里?通过无我的观察,他了知骂也好,打也好,都是了不可得的,不会去执著。他不执著自己的名声,不执著自己的身体,甚至不执著所谓的自我,所以没有人能够伤害得了他。即使歌利王那样暴恶地伤害他,也不能真正伤害到他的内心。
    如果有执著,他就会受伤害;没有执着,他就不会受伤害。就这么简单。
    在生活中,别人骂我们,我们会觉得特别难受。但是,你想一想,当别人骂你的时候,你真的少了一些什么吗?当别人夸奖你的时候,你真的多了一些什么吗?著相的凡夫,总是迷失在感觉的幻境之中,好像别人一夸,自己就变好了,别人一骂,自己就变得不好了。如果你觉得自己真的会由于夸赞而变多,由于辱骂而变少,那你要问问自己:什么是你?什么是你自己?那只是幻觉。圣者了知这种感觉的虚幻性,就能够成就无忍之忍。说他忍,事实上他没有忍,因为他没有执著,不需要忍什么,这样恰恰成就了真正的忍辱波罗蜜。
    《清净道论》对于忍辱说得很好:
    “你对此人忿怒时,忿的什么?对他头发忿怒吗?或对毛,对爪……乃至对尿忿怒呢?或于发等之中对地界忿怒吗?对水界、火界及风界忿怒吗……对色蕴忿吗?或对受、想、行、识蕴而忿呢……对色界,对眼识界……乃至对意界,对法界,对意识界而忿呢?”如果这样对界的分析,则如置芥子于针锋,绘图画于虚空,他的忿怒实无可置之处。
    我们对一个人生气的时候,不妨想一想,你到底气他的什么,是他的头发还是牙齿?你会说,我气他整个的人。整个的人,这只是一个概念。具体是什么?你可以一样一样地想。是他的胃吗?不是的。是他的心脏吗?不是的。是他的念头吗?他的念头刹那就消灭了。你会发现,你的愤怒无处可置,就像要在空中画一幅图画,画不上去的。
    很多烦恼,来源于我们不观察。观察得细一点,就会发现空性。
    佛陀过去生中修过五百世的忍辱,而且都是真正的忍辱,是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忍辱。
    我们生气的时候,可以想一想佛陀。我们受到的一点不公正的对待,有佛陀受到的不公正对待那么可怕吗?
    “忍”是强毅不拔的意解力。菩萨修此忍力,即能不为一切外来或内在的恶环境、恶势力所屈伏。受得苦难,看得彻底,站得稳当。以无限的悲愿熏心,般若相应,能不因种种而引起自己的烦恼,退失自己的本心。
    忍是内刚而外柔的,能无限地忍耐,而内心不变初衷。这是无我大悲的实践,非奴隶式的忍辱。
    我们无法控制环境。娑婆世界就是浊恶的、充满烦恼的世间。真正的忍,是内在的安详,内在的慈悲,心像天空一样广大,没有任何东西能遮蔽它。
    菩萨的发心,是离一切相发起的菩提心。一切相,无非是色声香味触法六种。不要执著颜色、声音、味道、触觉,乃至心里的想法和念头。有了这样的无所住心,你就真正地得到了解脱和自由。如果你的心有所取向,有所执著,那你就没有办法安住于菩提心了,没有办法安住于般若了。
    所以,我们行菩萨道的时候,不要住色声香味触法布施。通达了非相、非众生,才能真正地布施,真正地忍辱。

    (二)佛说无虚劝

    下面讲到“佛说无虚劝”,我们先把这一段念诵一下。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萨,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1、如来语业的特性

    如来鼓励我们,要有信心。
    如来语业的五个特征:真——不错谬;实——不虚假;如——符合事理;不诳——无欺骗性;不异——始终如一。
    前段时间,我跟一些没有学习佛法的人交流。他们到寺院里来,问我出家多少年了,我说有八九年了。他们问我感觉怎样。
    我说,感受很多。起初学佛的时候,发心非常大,要成佛作祖,要开悟,要当菩萨度众生……是带着这样的热情出家的。但是,在学佛的过程中,碰到很多困难。自己也不是佛菩萨再来,也不像六祖那样听到几句经就开悟。于是,觉得解脱很遥远,原来成佛需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往生净土也不容易,念佛者多,往生者少。有点迷茫,甚至没有信心。看周围的学佛人,也都是凡夫,不是佛菩萨。会产生这样的困惑。但是,随着不断地坚持,不断地学习教理,逐渐能够在生活中体验到,佛说的所有的道理都是真实的。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回过头想想佛陀是怎么说的,就会发现他说的完全对。这样,对佛法越来越有信心,也越来越欢喜。一点一点地,尝试着按照佛法调整自己的行为,心慢慢打开了,就会有解脱和自由的感觉。这种解脱不是成佛也不是开悟,而是过去的压力在消减,过去的烦恼在淡化。这时,心就变得稳定了。经历的事情越多,学佛时间越久,对佛法的信心就越深刻。当我看到《金刚经》中的这句话,是非常有感受的——“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他说的,都是实相,是宇宙人生真实的道理。

    2、不著相则一切圆融

    “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为什么说“无实无虚”呢?
    如来所说的法,是无所得的法,空性是诸法实相,是为了对治有所得。但是,你不要对诸法实相又产生执著,觉得有那么一种真实的东西。如果你没有了执著,那就不需要说空性。正是因为我们有虚妄,所以如来说真实。当你没有虚妄的时候,你就不要执著于所谓的真实,把真实也放下来,还它诸法的本来面目。
    无实无虚,是超越了有和没有两边,达到中道。说空说有,都是对治。有如手指月亮,看到月亮的时候,手指就要放下来。
    著相地修布施,就会处处都是疑惑,都是障碍。不著相地修布施,处处都能够圆融。
    心有所执的人在修布施时,或是因“我能布施”而起贡高;或因“彼受我施”而生轻蔑;或因“所施之多少”而贪求果报。由此而引生种种烦恼,遮敝本发的善心。
    唯有心不住一切相,才能体验到纯净的悲心,才能见到真正的布施相。
    建立在我执之上的慈悲,是虚假的。修布施时,不仅不能产生我执,也不能执著与布施的东西和对象。布施的时候没有执著,就会对一切法通达无碍。
    禅宗里边有一个公案。唐代郎州刺史李翱喜欢佛法,听说惟严禅师道行很好,就去拜访。李翱问惟严禅师佛法是什么,禅师没有说话,指指天,指指地。李翱不明白,希望禅师讲清楚一点,禅师给他一句话:“云在青天水在瓶。”李翱听了此话,豁然开悟,感激地顶礼禅师。
    云在青天水在瓶,是非常高的境界。我们的心如果真的能像天空一样,云飞来飞去,是遮挡不住天空的。水没有形状,装到圆的瓶子里就是圆的,装到方的瓶子里就是方的,处处无碍。如果它有一个固定的形状,那换个瓶子就适应不了。我们有了无相的修行,就可以像水一样,不管到哪里去,不管在什么角色上,都可以通达无碍。
    我们有时候会给自己设定角色。比如:“我是一个父亲。”在你的孩子面前,你是父亲就可以了。可是到了单位里,还把父亲的角色用出来,你的下属就对你不感兴趣了。在单位里你是领导,到了朋友圈里还把领导的架子端出来,朋友们对你就烦了。到底什么是你真实的身份呢?只要有无相的心。到了任何环境,见到任何人,都能够圆融。
    修行,不是打坐的时候和到寺院里的时候才是修行。修行是时时处处的,无处不是道场。你上班的地方,难道就不是道场吗?你家里的众生,难道就不是你度化的众生吗?我们接触的每一个人,都是我们度化的众生。

    3、又一次校量功德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受持了这一部经,读诵的当下,你就与如来心心相契了,自然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
    下面,讲到对功德的校量。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
    布施得再多,不能根除我们的烦恼,不能解放我们的心灵。掌握了般若智慧,才能真正断除一切束缚。佛教里边,最重视的不是物质的层面。佛陀在这里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二、广叹显胜

    (一)独被大乘胜

    我们继续看经文。
    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大乘的般若,是佛的大智慧、大功德、大事业和大责任。大乘的法门,要断除对自我的执著,也不能执著于一切法。发大乘心者,要能信解此甚深教授,从无我大悲中去承当,从利他无尽中去圆成!
    三种人不堪承担这样的事业(以失释得):二乘——乐小法;凡夫——著我;外道——著见。
    声闻种姓的人,乐于小法,对空性的观察没有那么广。他只是观察身心的空,观察五蕴的空。当他破除了我执的时候,对他自身来说,已经解除一切烦恼了。佛陀在大乘经典里对这种情况是呵斥的。凡夫执著于我。外道则执著于见,有的执著于断灭见,有的执著于常见,执著于种种思想、种种戏论。
    如果你只是喜欢在道理上思维,不会真正地信受般若。般若是必须用心去体会的。要在生活中去体味它、实践它,要在为人处事和心念中观察它,它不是哲学,不是理论。
    有人来跟我说,我听你讲的《金刚经》,完全是辩证法。如果你只是把它作为辩证法,觉得西方哲学家也有这样的思想,那你就错了。
    这个法门,是大乘人才能承担的。需要破我执、破法执,观一切法空。


{返回 界文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界文法师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第六次课 下节
下一篇:界文法师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第五次课 下节
 迈向成佛——略谈佛法修学的次第 四、菩提道上三个层次
 界文法师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第四次课 上节
 界文法师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第三次课 下节
 迈向成佛——略谈佛法修学的次第 一、学佛需要循序渐进
 界文法师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第二次课 上节
 迈向成佛——略谈佛法修学的次第 二、我们怎样成为法器
 界文法师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第二次课 下节
 界文法师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第五次课 上节
 界文法师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第五次课 下节
 愤怒与忍辱 第一讲 认识愤怒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主人公在什么地方(贾题韬)[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痛苦的蚌和安逸的蚌[栏目:智空和尚讲禅]
 漫说《杂阿含》(卷二十三)~A 604经(阿育王因缘经)[栏目:界定法师]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九(一三一七)[栏目:杂阿含经]
 修行实证[栏目:鸡足山随缘诗话生活禅]
 它本身即佛--明惠上人的感激[栏目:和颜爱语·山田無文]
 写牌位是众生执着还是人执着,佛陀时代的众生如何超度?[栏目:海涛法师·佛学问答]
 答汤雪筠问(二项二十则)[栏目:太虚法师]
 杀戒的开缘有哪些?[栏目:在家居士律仪五百答]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四六六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五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