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四集
 
{返回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讲记·净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191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四集)  2008/11/17  台湾华藏电视台  文件名:12-47-04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接着看贤首大师的《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六门列名,第四门看起:

  【四。行四德。一者随缘妙用无方德。二者威仪住持有则德。三者柔和质直摄生德。四者普代众生受苦德。】

  这是说明修华严法门六门里面第四门,前面三门是看破,后面三门是放下,所以总的原则不外乎看得破,放得下。为什么你能够放下?正是因为你看破了,你才肯真的放下,所以看破在前,放下在后。初学佛的人,实在讲我们现在真的是属于初学,初学从哪里学起?初学是先放下、后看破。你放不下,你就看不破,放下一分你就看破一分,放下十分你就看破十分,真的搞清楚了,那个放下叫彻底放下。所以华严不是普通的法,在中国佛教里面称它作一乘法,也称它作一佛乘。佛经上有大乘、小乘,有三乘:菩萨、声闻、缘觉。这是一乘法,像《法华经》上所说的「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这就说明,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教我们什么?教我们一生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这才是真的。帮助你这一生证得阿罗汉、证得辟支佛、证得菩萨,这不是诸佛的本意,那是什么?那是我们的根性太劣,烦恼习气太重,没有办法在这一生当中证得佛果。这就慢慢的提升,一步一步的往上走。

  《华严》既是一乘,我们就知道它不是渐教,也不是顿教,它是圆教。天台大师讲藏通别圆,它是圆教,贤首大师讲小始终顿圆,所以《华严》是圆教。大师在这篇文章里面,第一句话就给我们讲满教难思,说满教、说圆宗,这把《华严》在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的地位就说出来了,它是究竟圆满的佛教,所以它的看破就不是一个简单的。我们昨天学习的显一体、起二用、示三遍,这是看破。看破什么?看破宇宙、看破人生,在顿教里面,禅宗,这就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就成佛了。成佛还得要放下吗?要,还有要放下的,要放下无始劫来的妄想习气,这是没有任何方法的,完全随顺自然。到这个境界,肯定与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起感应道交的作用,就像《普门品》里面观世音菩萨所说的,千处祈求千处应。那个「千」不是数字,是遍法界虚空界,哪个地方众生跟他有缘,现在在苦难当中,或者是有心求佛菩萨帮助,或者是无意,无意也有求,叫冥求,这是过去生中跟佛菩萨有殊胜的缘分,现在堕落在苦难当中,虽然没有求,跟有缘的佛菩萨他自自然然起感应。

  众生有感,佛就有应,佛怎么应法?『行四德』第一条就讲了,『随缘妙用无方德』,缘是众生的,就是众生的感,众生感,佛就有应,随就是应。同时在遍法界虚空界不同的处所,诸位记住,同时不同的处所,佛菩萨一一都起应化的作用,一个也不漏,这是随缘。「妙用」是什么?用是起作用,或是现身,或是说法。像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应化在印度,那是随缘。印度当时那些修行人,甚至于还有一些学者专家,我们现在说的,印度学术界的研究科学的、研究哲学的,他们在过去生中与佛也有缘。所以佛出现在世间,他们都变成佛的弟子,弟子当中有出家弟子、有在家弟子,都是与佛有缘。佛示现灭度到今天已经二千五百多年,二千五百多年这是外国人讲的,在我们中国典籍里面记载的,我们大家一般还是常常提到,佛出生的那年是周昭王二十四年,灭度是周穆王五十三年。照这个算法,佛出生那年到现在已经三千多年,在中国跟现在的说法差不多相差六百年。到底哪个是真,哪个是假,这个不要紧,不要在这上面去打妄想、去操心,为什么?你入佛境界之后,时间跟空间都没有了,时间、空间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用不着去讨论这个问题。

  最重要的是佛怎样帮助我们妄尽还源,这个重要。妄是什么?妄想分别执着,这是妄。我们现在是六道凡夫,我们想想自己,妄想分别执着统统具足,一样也不缺少。这一切具足就出不了六道轮回,六道轮回从哪里来的?执着造成的,你只要能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着,轮回就没有了。正是永嘉禅师在《证道歌》里所说的,他说「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六趣就是六道轮回。六道轮回是一场梦,迷的时候,昏迷的时候才会产生梦境,清醒过来,梦境就没有了;清醒是比喻觉悟,迷惑是比喻分别、执着。我们堕落在这个深渊之中,生生世世出不去,纵然念佛也不能往生,这是我们讲真话,不能够欺骗大家。为什么?你念了一辈子阿弥陀佛,最后不能往生,你会怪责,这个法师骗我,说念佛可以往生,我念一辈子为什么不能往生?念佛是一种方法,往生极乐世界的一个方法,这里面有条件的。念到什么样的功夫才能往生?经典里面告诉我们,最低限度你要念到功夫成片,那真的就往生。

  什么叫功夫成片?给诸位说,功夫成片就是《弥陀经》上讲的「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分上中下三品,上品叫理一心不乱,华严境界,这样的功夫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是生实报庄严土,这功夫高。他确实对于六门里面前三门,他真看破,真的明白,所以他能够放下身心世界。怎么放下?对于身、心(心就是念头)、宇宙,不起心、不动念了,这是上上品的一心不乱。中品的,起心动念有,这个放下非常难,但是分别执着放下了,生西方极乐世界方便有余土。最低的程度,妄想分别执着没放下,但是很淡薄、很轻,不严重,这句佛号确实能够把它控制住,控制住就是不起现行,现行就是作用,能够到不起作用。譬如对五欲六尘不起贪心,贪并没有断,但是这个佛号管用了,能念这一句阿弥陀佛让贪心不起,遇到逆境瞋恚不起,愚痴不起、傲慢不起,这个烦恼都有,没有断根,它不起作用,这样的人生凡圣同居土。

  我们自己要时时刻刻检点,遇到顺境很欢喜,遇到不顺的境界就觉得讨厌、厌烦、厌恶,这就是烦恼起现行,这不能往生。几时念到像印光大师给我们开示,我看到你们到处都贴的有,二六时中,就是一天到晚二十四小时,心里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其它的念头都没有,这叫功夫成片,这叫下品一心不乱,也就是一心不乱最低的程度,生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这个道理我们不能不懂,佛菩萨、祖师大德决定不欺骗人,我们天天读经,不能把经的意思给错解,错解了,吃亏不是经典,是我们自己。尤其在现前这个阶段,这个世界不好,灾难很多,人心不善。这样的环境,对于一个真正发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来说,我觉得这个环境很好,真好!为什么?逼迫着你赶紧求生极乐世界,逼迫你不能不放下,为什么?你要不放下,一个灾难来,你到三途去了。真正放下,灾难来的时候,你到极乐世界去了,去亲近阿弥陀佛,这是遍法界虚空界所有六道众生求之不得的好事。所以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这话都是真的,都不是假的。只要你看清楚了,你能够善于掌握、运用当前的这些事、缘,你就会有成就,这也是妙用。

  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那个妙用是真的妙用,是圆满的妙用。何以说他是究竟圆满?他起作用跟我们凡夫在形相上来说没有两样,实际上完全不一样。我们这个身体起作用,有妄想、有分别、有执着,他们起作用,没有妄想分别执着,换句话说,他们根本就没有起心动念,这个妙。这是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是「随缘妙用无方德」。释迦牟尼佛的示现,他示现八相成道,跟我们一般人没什么两样。他也是父母生的,父母把他养大的,十九岁离开家庭出去求学,三十岁开悟,就是成道了。开悟之后,一生从事于教学,身教、言教还要加一个意教,身语意三业教化。他有没有起心动念?没有,这就妙,我们会起心动念。他有没有分别?没有。他有没有执着?也没有,这就妙,妙用是指这个。妙用无方,方是什么?方是方所、是方法。佛所示现没有方所,哪里有缘哪里示现,佛教化众生没有方法,活的,活活泼泼的。就跟大夫为众生治病一样,大夫有没有方法?没有。方法从哪里来的?方法从病人身上来的,你害的什么病,需要用什么药来治。药方是随着病人他害的病来处方,绝对不是大夫先把处方处好,再给你治病,没这个道理。一切众生的病不一样,各个不相同,所以佛无有定法为人演说。佛也没有一定的形相示现于人,所以《普门品》里面举了一个例子,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实际上,诸佛菩萨在法界虚空界里面应现是无量无边,不止三十二类,三十二不是数目字,代表什么?代表圆满这个意思。《华严经》里多半用「十」代表圆满,诸位念《弥陀经》,《弥陀经》里用「七」代表圆满。所以,这些数目字决定不能当作数目字来看,那你就解错了。《华严经》上佛给我们说了一句话,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无碍,一多不二,这个意思才是圆满的意思。

  这都是讲法身菩萨,他才有妙用无方。我们读了之后应当要学,我们没有圆满的妙用无方,我们要随分认真学习。那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工作之中,处事待人接物,首先真正去学习放下对立。我在联合国多次和平会议里面向大家做报告,我们应当从这个地方学起,不跟人对立。他跟我对立没有关系,为什么?他没有学佛;他学佛也跟我对立,也没关系,他不是真学,他是假的学佛,不是真学佛,真学佛一定从这里下手。佛法修学最重要的关键不是别的,就是放下。看得破,放不下,没用,那是什么?那是佛学,那不是学佛。放得下、看得破才真正叫学佛,关键在放下。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小乘入门,小乘证须陀洹果,初果,条件是什么?他把三界八十八品的见惑放下。见惑是什么?执着里面的一分,他放下才能够证得初果,大乘《华严经》上所说的初信位的菩萨。《华严》是大乘,修学的级别,菩萨有五十一个位次,这五十个就好比是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所。它每个阶段都是有十个等级,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初信位是小学一年级,你要是能入到小学一年级,你是真正的佛弟子,他断证的功夫跟小乘须陀洹相同,也就是说三界八十八品见惑要放下,你不放下你就到不了小学一年级。

  这八十八品见惑是什么?佛菩萨慈悲,为了便利教导初学,他把它归纳为五大类,就是五种。第一种「身见」,这身体,你看我们都把这个身当作我,看得很重,佛告诉我们,身是假的,身不是我。也就是说小乘初果、大乘初信的菩萨已经把「我」放下,这个功夫就不简单。「我」一放下,就是《金刚经》上所说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你们念《金刚经》,《金刚经》上讲得很清楚,须陀洹就把四相放下。如果四相没有放下,释迦牟尼佛绝对不说他是证须陀洹果,说他证须陀洹果,就是他这个放下,他无我了,身见破了。

  第二条,「边见」破了,边见是什么?对立。边是二边,我跟人,这就对立,众生跟佛,对立了。现在科学家讲什么?相对,相对是边见,相对没有了。所以一定要知道,不能管别人事情,要管自己,我自己不跟人对立,不跟事对立,不跟一切万物对立。我们跟佛对不对立?不对立,跟菩萨也不对立,跟天人也不对立,跟鬼神也不对立,跟妖魔鬼怪也不对立,为什么?一体!都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叫看破。所以,真看破了才没有对立,没有对立,身心和谐。第三、第四叫「见取见、戒取见」,这两种合起来我们讲成见。成见是什么?是自己的意思,强烈的执着,我是对的,你们是错的。这两个是有因果关系,戒取见是因上的执着,见取见是果上的执着,都是错误的。为什么?你执着是以为它真有,你不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知道一切法是假的,不是真的,你就会放下。所以这个标准还是挺高的,不容易。昨天刘富台在此地听讲,这是个学科学的,讲完之后他告诉我,现在科学家也发现了,宇宙现象不是真的,是一种相似相续相。科学的发展愈来愈接近佛法,在某一个角度上很接近,实际上没有办法达到佛法的究竟圆满,为什么?他们的起心动念、分别执着没放下。所以他们发现这种现象,他得不到受用。佛法的修学不需要用任何科学仪器,他用什么?用心灵、用禅定、用清净心去证得,所以他得受用。

  最后一个叫「邪见」,除了前面讲的四种错误见解之外,其它一切错误的见解就归纳到邪见。这五种错误的见解统统放下,这是大乘初信菩萨、小乘须陀洹,都在放下!如果我们真的把这五种见惑放下,我们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能不能往生?给诸位说,肯定往生。生到哪一品?生到方便有余土,不在凡圣同居土。凡圣同居土里面带业,这五种东西都带着,没放下,所以你在这个世间是凡人,到极乐世界也是凡人,叫凡圣同居土。可是带了这么多东西,他怎么能去得了?这个要知道,经上说得很多,祖师大德就说得更清楚,只带旧业,不带新业。你没有学佛之前,你造作这些业可以,你能够带,现前造的不能带,也就是告诉你,我昨天造的业可以带,今天造的不能带。明天呢?明天又变成今天,我今天造的业能带,明天造的业就不能带,就是你可以带前一天以前的,当天的不能带。这样一算就能算到你临命终时,你临命终那天你造的业就不能带,你就去不了,你命终前一天造的业还可以带去,这个很重要。昨天造的是旧业,今天是新业,新业会产生障碍,旧业就可以带。

  所以这个法门,善导大师讲得好,善导是阿弥陀佛再来,到我们中国来示现,以祖师身分示现的。我们净宗十三祖里面有两位是阿弥陀佛再来的,还有些身分没有暴露,不知道,善导的身分暴露了,弥陀佛来的。还有永明延寿,净土宗第六代的祖师,也是阿弥陀佛再来,善导是我们净宗第二祖。真的,佛菩萨常常来,不露身分,你不知道他。善导大师告诉我们,这个法门叫万修万人去,一个都不漏,这个话是真的,一点都不假。可是你修要如理如法,不如理、不如法你去不了。理是在经教上你要通达明了,法是在事相上、修行上你一定要达到最低的标准,这是给你讲断证。怎么断法?最初的、最基本的,断恶修善,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善恶的标准是什么?是戒律,在佛门里面,最低的戒律,基本的标准,最低的标准,是《十善业道》,这个诸位要知道,佛门里头最低的标准。这十条你有没有做到?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这是佛家戒律,就是善恶的最低的标准。向上提升,也是这十条扩大而已,你看小乘阿罗汉,三千威仪,大乘菩萨们所修的八万细行,三千威仪、八万细行都是以十善业道为基础扩充的。然后你才晓得,十善业道是多么重要,是佛法修学的基本法。这个要做不到,你在佛法上决定没有成就,你还是凡夫,怎么修都是原地踏步,你没有向菩提道上跨进一步。

  所以今天我们在华藏净宗学会,悟道法师的道场,跟大众谈话的时候,我勉励大家要真干。今天佛法衰微到极处,谁的责任?我的责任,不能怪别人。你责怪别人是错误的,我们老祖宗教导我们「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我自己认真反省,我有没有做到?出家佛弟子,十善业有没有做到?《沙弥律仪》有没有做到?出家提升了,标准提升,提升到《沙弥律仪》。在家是《十善业道》,十善五戒,这是在家的。在家做不到十善五戒,假的,不是真的;出家做不到《沙弥律仪》,也是假的,不是真的。我们在搞假的,佛法怎么能不衰?所以这个责任不在别人,在我们自己。

  学了这么多年,现在逐渐搞明白了,我们要搞真的,不能再搞假的。再搞假的,前途是一片黑暗,肯定是地狱。古大德有句话说得好,叫「地狱门前僧道多」,学佛学到最后都下地狱。我没有做什么坏事!你破坏佛教的形象,这个罪过就是阿鼻地狱,你说多么严重!为什么我们今天十善业做不到?为什么古人可以做到,我们做不到?这个道理,古人他有善根,他有修学的基础,我们没有。这个基础就是世尊在经上所讲的,「佛子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我们没有从小乘教学起,大乘一开头就是十善业,我们做不到。佛教传到中国,小乘很兴旺,小乘经典的翻译在我们《大藏经》里面的四阿含,跟现在南传巴利文的藏经一对照,我没有去对过,章嘉大师告诉我,他说我们汉文《阿含经》跟巴利文一比较,巴利文经典大概比我们多五十几部,我们只少五十几部,那就很完整了。小乘经差不多有二、三千部,它只比我们多五十几部,你说小乘经典翻得多完备。

  隋唐的时候,小乘有两个宗,俱舍宗、成实宗,学佛都从小乘学起。可是唐朝中叶以后,中国佛教就把小乘舍弃了。是不是违背佛的教诲?没有,中国人很聪明,用儒、用道代替小乘,儒跟道是中国东西,内容不亚于小乘,所以用儒道代替。在这一千三百年当中,高僧大德辈出,证明这是有效的,没有用错。可是到我们今天这个世纪,顶多我们只讲最近这一百年,我们把儒也丢掉了,小乘丢掉,儒也丢掉,道也丢掉,所以十善业道怎么学也学不像,问题发生在这个地方。现在我们把原因找到了,就应当赶快回头,我们还遵从古圣先贤,我们把儒的根找到,道的根找到,把基础奠好,学佛就不难。儒的根,这是根本的根本,《弟子规》,道的根是《太上感应篇》,讲因果教育,儒的根《弟子规》是伦理道德的教育,《十善业道》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好像盖房子,儒的根是第一层,道的根是第二层,佛的根是第三层,上面才能够建高楼。

  于是我们对儒、道两个根就非常重视,没有儒跟道这两个根,《十善业道》你做不到;有这两个根,就是佛法里面讲的善男子、善女人,这是善恶的标准。我们如果用上中下三品来看,《十善业道》是上品善、上善,《太上感应篇》是中善,《弟子规》是下善,要从下善扎根,你才会有上面。我们如果把这三个根疏忽,不去学它,我们学佛就没根,经上所说的「善男子、善女人」,没有我们的分,我们怎么能往生?哪有这种道理!真正念佛往生的人你细心去观察,这个人在生前,心地善良,言行善良,他相应。这是我们说某人善根深厚,才会有这个成就,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

  所以,要学佛菩萨的随缘妙用,我们今天妙用就是守规矩,下面这一条就讲到这个,第二条『威仪住持有则德』。「威仪」是行住坐卧得有个规矩,有个样子。「住」就是不离,威仪就是戒律,要真正守住。「持」是保持,不能把它丢掉。「则」是原则,就是规矩。诸佛菩萨他在世间表演给我们看,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他老人家日常生活讲经教学、待人接物,你把它记录下来,一条一条记录下来,就是戒律,就是威仪。他也没有学过,为什么做得那么好?现在我们总算明白了,他老人家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他的形象从自性里头自然流露出来的,就是那个样子,所以叫性德。这四种德是自性性德,自然流露出来。我们凡夫迷失了自性,性德变成恶业,智慧变成烦恼,相好变成现在的三途六道,这原因是什么?迷失了自性,所以把性德统统扭曲了。怎么迷失的?佛讲得非常清楚,就是你起心动念、分别、执着,坏了。放下妄想分别执着,性德就现前,你跟经上讲的完全相同。所以,我们不能不遵守古圣先贤从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德行,用它来做为我们修行的标准,那就对了,一点错误都没有了。

  所以戒律不是释迦牟尼佛制订的,这个要知道。释迦牟尼佛要制订戒律,他不就又分别执着了吗?不就又起心动念?那就不是妙用,跟我们凡夫没有两样,这一点要知道。完全是自性流露,是称性的大德。我们今天读到这些经典,我们能体会的很有限,我们学《十善业道经》也只学了这十条,哪里知道随着菩萨位次的上升,十善愈来愈微细。到了法身菩萨,性德完全显现的时候,居然有八万四千细行。这个我们凡人看到不可思议,可是真的,八万四千一条不漏,那是什么?那是圆满的十善。我们常常看到佛像,特别是画的佛像,佛的头上都有个圆光,圆光上面有三个字,多半是梵文写的,也有用汉文写的,或者是西藏文写的,我都看见过。这三个字叫「唵阿吽」,这是性德,是什么?就是十善业。「唵」是身业,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阿」是口业,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后面「吽」是意业,不贪、不瞋、不痴。这说明什么?成佛了,十善圆满。十善圆满,诸位想想是不是八万四千细行?不止,八万四千细行太少了,八万四千细行应该是什么?应该是初住菩萨示现的,愈往上面去,没有数量,无量无边无有穷尽的细行,这是性德圆满的流露。尤其是我们这种想象是有理由的、有根据的,根据前面所讲的三遍,出生无尽、含容空有、周遍法界,这个才是对的,正确的,哪里有数量可以说,性德没有数量。所以我们看到这一句,诸佛菩萨示现在十法界,我们现在迷失自性,想把自性找回来,那你就得要向佛菩萨学习,他所示现的就是他所教我们的,我们要真干。

  在《华严经》上佛给我们讲到,菩萨有三重障,菩萨不能向上提升境界,这三重障一说出来,我们每个人都有,那你要有高度的警觉。为什么?今天我们学佛,听了,听懂了,也觉得很有道理,但是做不到。境界一现前,烦恼习气马上就露出来,佛法忘得一乾二净,这里头有三重障。三重障,第一个是「傲慢」,你说你有没有傲慢?如果你傲慢没有了,至少你成阿罗汉,阿罗汉没有傲慢,还有傲慢的习气,到辟支佛,傲慢的习气就没有了。傲慢从几时有的?迷失自性那一天傲慢就起来了。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迷了自性,自性变成阿赖耶,几乎是同时,阿赖耶的业相立刻就变成转相,转相就是见分,见分就是末那识,末那是四大烦恼常相随,四大烦恼里面有傲慢。这就是说明傲慢是俱生的烦恼,不是你学到的,迷失自性那个时候它就生起来,我见、我爱、我痴、我慢,四大烦恼。为什么会有这四大烦恼?你有了分别执着,立刻境界相现前,境界相是什么?宇宙现前,我现前了,这个时间之短你没有办法想象。弥勒菩萨告诉我们这时间多长?一弹指,我们算秒好了,是一秒钟的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这么短的时间。所以佛在经上常讲,生灭同时,不生不灭,为什么?是有生灭,你没有办法觉察到它有生灭现象,你觉察不到。这个我们都承认,有傲慢,为什么?不能接受圣教,这就是傲慢。天天在读经,天天在学佛,就是傲慢挡住,入不进去,就是你所学到的经教,理你没有悟入,事你没有落实,这是重障。

  第二个重障是「嫉妒」,不能容人,别人比我好一点,心里就难过,一定要超过别人。第三个是「贪欲」。这是三重障,你有这三样东西,菩提道上就非常困难,要想提升谈何容易。放下业障要从这里放起,愈是严重的要先放,比这个其次的就容易放了,跟治病一样,最严重、要命的先治,然后小病再慢慢修养。我们要消除业障,首先要把这三种重障消除,菩提道上才能够向前迈进,这三种障碍只要有一种,无论你怎么用功,怎么样勤奋修学,你想进一步就非常困难。这些纲目到后面都会细讲,每一条我们都要细讲。在这一条里头,也就是在这些年来我们常常提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一个意思。这个意思就是时时刻刻、在在处处,我们起心动念所有的行为都要给社会大众做最好的样子,不能做坏样子。做坏的样子,果报在三途;做好样子,果报在人天,人天是善人,不是恶人,从人天这个基础上才能够修成佛菩萨。

  第三,『柔和质直摄生德』,这是讲摄受众生,太重要了。人与人之间的往来,人与自然环境的往来,人与天地鬼神的往来,我们生活在法界里面,佛家讲法界,我们一般人讲宇宙,就不能够脱离这些关系。人事关系、跟一切万物的关系、跟大自然的关系,实在讲,前面我们学过了,是一体。那要用什么心态来跟大家相处?你看第一个「柔和」,我们中国老祖宗教导我们「和为贵」,跟什么样的人都要和睦相处。「质直」就是平等对待,上跟诸佛菩萨,下跟三途众生,在物质环境,树木花草、山河大地,再扩展到太空,与一切不同维次空间的生物都是和睦相处,平等对待,这个人是什么人?这个人是明心见性的菩萨。有差等就不是平等对待,有分别,平等也没有了,不平等里面就没有和睦。所以我们中国人称「和平」,这个有道理,和是从果上讲的。我们中国人跟佛法都是先讲果,后讲因,因是什么?因是平,你要想真正做到和睦,你一定得平等,不平等里面没有和睦。这摄受众生。

  十法界无量无边无数的诸佛剎土,这些剎土里面,大多数都有十法界。摄受众生,这是对法身菩萨讲的;佛对于我们来讲,对我们凡夫,教导我们初学,摄受众生是四种方法,叫四摄法。摄受众生,这是对菩萨讲的,这称性;四摄法不称性,但是从性德里头生出来的。四摄法里面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用四摄法来说,对我们很有受用,这实在讲是太高了。四摄法是表面,这是里子,里面的。你就晓得菩萨示现在世间,四摄法做得多圆满!为什么?他里面柔和质直,我们凡夫虽然学着做,总没有菩萨那么圆满,道理就知道了。「布施」,四摄法总的来说就是关怀,对于一切众生用真诚心去关怀照顾。布施跟六度里的布施意思不一样,六度的布施是把烦恼习气放下,这个地方不是的。这个地方布施就是我们常常讲的请客、送礼,礼多人不怪,人与人之间的往来,首先要懂得送礼、请客,特别是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建立友好关系。人与人之间,最小的用在家庭、夫妻,你要是懂得用四摄法,夫妇好合,百年偕老,决定不会有变故。夫妻彼此关怀,常常送一些小礼物。一九九九年、二000年,我住在新加坡,团结新加坡九个不同的宗教,做得很成功,什么方法?就是这个四摄法。

  「爱语」不是甜言蜜语,是真正关怀他、爱护他的言语。那真正关怀、爱护的是什么?在今天来讲就是《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这是三教圣贤对我们的爱语,我们要学习,我们要帮助别人。「利行」是我们的所作所为有利于别人,利益社会、利益众生,而不是自私自利。自私自利好像眼前得到一点小便宜,所以很多人他做,没有诚意利益别人,可是到最后这种心态将来堕地狱,到那个时候后悔莫及。现在如果起心动念是真诚心利益社会、利益众生,以这个功德回向念佛是决定往生,到极乐世界去作佛、作菩萨去。这个里头的利益真叫做天渊之别,我们不能不知道。利人才是真正利己,利己是真正在害自己,名闻利养害死人,沾不得!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舍得那么干净?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法?他就是对我们地球上这些众生柔和质直的摄生德表现出来的,做出最好的榜样,我们不能够不懂,不能不认真努力的去学习。

  「同事」,这个很难讲,大彻大悟的菩萨,叫法身大士,他的示现是给一切众生同事,我们凡夫做不到,我们要学了这一条,那不堕三途才怪!所以我们今天讲同事,没觉悟的人我们要学着跟佛同事、跟菩萨同事,佛、菩萨做些什么,我们也照样去模仿,这就对了,这个就一点过失都没有。佛菩萨做的什么事情?佛菩萨把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统统放下,全心全力在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目标。苦从哪里来的?苦从迷失自性来的,迷失自性之后他就不知道行善,他作恶。所以,佛菩萨教导我们,首先教我们断恶修善。哪些是恶?十恶,十善业道的反面,十恶,那个要断,十善要修,断恶修善用十善做标准,你就决定不堕三恶道。你能够与经教里所说的善男子、善女人相应,经上讲的善男子就是你,讲的善女人就是她,他做到了,不堕三途。

  这是佛帮助人离苦得乐,三途太苦了,把你从三途救到人天,你来生在人天的果报比这一生一定更殊胜。往上再提升,帮助你破迷开悟,从人天道进入到佛菩萨道,佛道、菩萨道,往这里去了,脱离六道轮回,脱离十法界,你得到的是永恒之路。佛菩萨在世间干这种事,多半用什么身分?用老师的身分,从事于教学的工作,也有用其它的身分,我们的观察不明显。实际上菩萨无处不现身,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就像《华严经》末后五十三参所显示的。五十三参是五十三类,真的是我们所说各行各业、男女老少,五十三参里面,出家的只有六个人,其余全是在家的。那些人统统都是诸佛再来的、应化的,这是我们要学习的,这个意思很深很广。特别是在现在这个时代,介绍给广大的群众学习《华严》最为契机,为什么?现在这个世界是开放的、是自由的、是平等的,《华严经》符合开放、自由、平等,一般人欢喜学习。无论你从事哪个行业,你在《华严经》上都找得到,找到你同行的,你看他在那个行业里怎样作佛、怎样作菩萨,你就都学会了。这都是性德自然流露。

  最后这一条,『普代众生受苦德』,这条是什么?四弘誓愿里面第一条,「众生无边誓愿度」。这是诸佛如来在因地上发的大愿,四弘誓愿,现在成了佛,自自然然就兑现,佛没妄语。「普代众生受苦」,他有没有起心动念?没有,这妙用。所以记住,这四个是一而四,四而一,这一条里面包括前面三条,每一条都包括其它的三条,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这妙!众生,十法界里面全是众生,佛经上也称为凡夫,十法界都是凡夫,为什么?没见性。在大乘教里,见性才称为圣人,没有见性都是凡夫。所以称六道叫内凡,在六道之内的叫内凡,四圣法界是六道之外的,叫外凡。四圣法界就是释迦牟尼佛的方便有余土,六道是凡圣同居土,释迦牟尼佛有实报庄严土。实报庄严土是什么?给诸位说,就是华藏世界。毘卢遮那,法身;卢舍那,报身;释迦牟尼佛,应化身,在十法界里示现应化身,三身是一身,这在《华严》里面就讲得很清楚、很明白。

  不起心、不动念,怎么能代众生受苦?这就是诸佛菩萨不仅仅是对这一个娑婆世界,那你就完全想错了,到不起心不动念的时候,法界就通了,没有障碍,遍法界虚空界是一法界。这个法界没有大小,称性的,自性没有大小,念念形形都是普周法界,前面「三遍」里第一条所说的。遍法界虚空界里头确实有不少众生迷失了自性,一迷就把自性变成十法界、变成六道、变成三途,这就受苦。这些诸佛如来、法身菩萨,与这些众生(就是十法界众生)自自然然起感应道交。佛来了,佛来帮助他,不定现什么身,像三十二应一样,到底现的什么身,那是众生的感。因为佛没有念头,他没有起心动念,众生想什么身他就现什么身,众生需要什么法他自然就说什么法,现身说法都没起心动念,当然更没有分别执着,所以叫妙用。跟我们不一样,我们起作用一定起心动念、分别执着,人家起作用没有起心,没有分别执着,这个妙。

  现的身是不是从极乐世界、从华藏世界到这里来的?没有。我们在讲席里面曾经学过,为什么?分别执着放下,时间、空间就没有了。空间没有了就是没有距离,极乐世界在哪里?就在现前。华藏世界在哪里?也在现前,当下即是。这又是个不可思议的境界,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有这个念头,或者是没有这个念头,没有这个念头是冥感,有这个念头是显感。显感有显应、有冥应,冥感有冥应、有显应,四种感应,都是在现前,没有过去、没有未来,没有此界、没有他方。我们感觉当中有此界他方,有过去、现在、未来,这是我们迷失了自性,产生错误的感觉。事实真相通达明了之后,这些错误的现象全都没有了,所以能够示现普代众生受苦德。代众生受苦,他自己有没有受苦?自己没有。为什么?自己苦乐没有了,不但苦乐没有,染净也没有,他自己常住在一真法界,随类现身,得大自在。晓得这些好处,你才真正发心希望早一天证得佛果,好处太多了,说不尽。现在舍不得离开眼前这个五欲六尘,是你迷惑得太严重,在佛的说法是你太可怜了,可怜悯者,怎么迷成这个样子!因为你所迷的没有一样是真的,全是假的。真的,真的你完全不知道,不但你没见到,你听说,听说不相信,你怀疑,你认为这个假的是真的,这就是佛在经上常常讲到的可怜悯者。

  我们这一生算是非常幸运,得人身,闻到佛法,闻到佛法当中无比殊胜的《大方广佛华严》,这太难了。华严跟净土是一不是二。我在新加坡答复同学们一个提问,他们问我,华藏世界跟极乐世界有没有差别?这问得好。我的回答,我说华藏世界就好像新加坡这个城市,这是华藏世界,极乐世界就好比乌节路,新加坡最繁华的一条路叫乌节路,这他听懂了。极乐跟华藏是一不是二,极乐是华藏的精华,是华藏最好的一个部分,所以文殊、普贤率领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求生净土,去拜阿弥陀佛,你说多殊胜!所以古大德,这个人是乾隆年间的彭际清居士,这是我们佛门的大德,他没出家,在家学佛,通宗通教,显密圆融,是在家的大菩萨。他说《无量寿经》就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反过来说,《华严经》就是大本《无量寿经》,他说得很有道理。我有理由相信,魏默深居士,这是清朝咸丰年间的人,他有《无量寿经》的会集本,我们印祖对他有批评,魏默深居士就把《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最后的一卷,《四十华严》最后一卷,抽出来附在净土三经的后面,号称为净土四经。我相信他这个做法是受彭际清居士的影响,有道理,你看在末后一卷,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称《无量寿经》为中本《华严》是有理由的,《华严经》到最后入《无量寿》,归《无量寿》。

  到印光大师,这民国初年,印光大师把《楞严经》里面「大势至圆通章」摘出来,放在净土四经的后面,称为净土五经。净土五经的来源我们要知道,这就圆满了,再就没有净土六经,没有了,达到圆满了。印祖这招对我的启示很大,因为我们过去对于《楞严经》这段经文疏忽了。特别对我们这个启示,我们发现净土法门在楞严会上是两个特别法门,不是一个。以前我们都听说「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是楞严会上的特别法门,为什么?太明显了,普通法门是按照顺序排列的,特别法门是不按顺序的。《楞严经.二十五圆通章》,它是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是按照这个排列的,后面是七大,你看看十八界加上七大,二十五,二十五位菩萨来做代表。按顺序排列,观世音菩萨是排在第二,耳根圆通,第一个是眼根,第二个是耳根,排在第二。他排在最后,像唱戏一样摆在压轴戏,最殊胜的,这个很明显,一看就明白了。可是大势至菩萨排列也没有按照顺序,但是他调整得很微,不容易看出来。大势至菩萨排列是在七大里面,七大是地、水、火、风、空、见、识,大势至菩萨是见大,弥勒菩萨是识大。按排列的顺序,大势至菩萨应该是二十三,弥勒菩萨二十四,这就是顺序。可是他两个颠倒了,弥勒菩萨排在二十三,大势至菩萨排在二十四,这个调整是很微,一般不容易看到。观音菩萨从第二跳到最后,这个太明显,两个特别法门。

  这是印祖把它拈出来放在净土四经的后面,我们就特别去留意这一章,这一章特别在哪里?才发现它也是特别法门,两个特别法门。念佛法门是遍法界虚空界的第一法门,它是普遍契机,普契群机,是对法界虚空界来说的;观音菩萨耳根法门是专门对娑婆世界来讲的,范围很小。我们这个世界的人,耳比眼聪明,眼看看不清楚,耳听得清楚,「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我们的听超过我们的见,看不清楚,会听得清楚。这是我们发现到「大势至圆通章」不可思议,走遍虚空法界,一切众生都得利益,这还得了吗?所以,「大势至圆通章」是净土宗的《心经》,确实超过《般若心经》,只有二百四十四个字,比《心经》还少,《心经》二百六十个字,这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佛菩萨这些设施都是代众生受苦德,我们要能体会到,这才真正会感恩戴德,才会认真的学习。他们来给我们示现不容易,我们得到不容易,那就要希望在这一生当中圆满成就,不生西方极乐世界对不起佛菩萨,对不起这些祖师大德。那我们求生净土这个愿就真实了,认真的去干,放下,身心世界都不要放在心上,彻底放下。念念为正法久住,念念为苦难众生,我们功德就圆满了。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返回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讲记·净空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五集
下一篇: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三集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八十七集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四十三集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二十四集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四十五集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五十六集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六十六集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九十九集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六十集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三十三集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五十二集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相应4经 众多经[栏目:相应部 9.林相应]
 弟子发了菩提心以后,行持时很困难,怎么办呢?[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华严法界观门》略论[栏目:业露华]
 良心如枕[栏目:心灵对话]
 没有好与不好[栏目:慧光法师]
 14 -TheBuddha (Dh.179-196) 十四、佛陀品[栏目:法句经·中英对照]
 佛堂讲话 第一辑 四、念佛决定愿往生[栏目:道源法师]
 危难见本色,患难见真情[栏目:万行法语]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七 (7)[栏目: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父母有姊姊照顾,请问弟子要如何落实孝养父母?[栏目:答疑解惑·净空法师问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