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前行讲记 第一百八十二讲 普贤上师言教-皈依-皈依之分类-依动机分-皈依之方法
 
{返回 大圆满龙钦宁提前行引导讲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478

  大圆满龙钦宁提前行引导讲记

  ——《普贤上师言教》与《前行备忘录》合讲

  蒋阳龙朵加参尊者传授

  桑昂丹增传讲

  第一百八十二讲 2014年1月24日

  【原文】

  丁二、皈依之分类:

  具有如此信心的皈依根据动机的不同也分为三种:其一、如果是因为畏惧地狱、饿鬼、旁生三恶趣的痛苦,希求善趣人天安乐而皈依,称为小士道皈依;其二、如果是因为认识到无论生在轮回的善趣恶趣都离不开痛苦的本性,为了摆脱轮回的一切痛苦,获得寂静涅槃的果位而皈依三宝,称为中士道的皈依;其三、如果是因为现见沉溺在茫茫无边的轮回大苦海中的所有众生遭受无法想象的各种深重苦难逼迫,为了将他们安置于遍知无上真实圆满正等觉的果位而皈依,就叫做大士道的皈依。

  在这三种发心当中,我们必须具有希望将无边众生安置于圆满正等觉果位的大士道发心而皈依。善趣的人天安乐暂时好像是快乐的,但实际上也超不出痛苦的范畴,有朝一日善趣乐果耗尽以后又会再度堕入恶趣之中。我们绝不能追求瞬间的善趣安乐。如果只是为了独自一人得到寂静、安乐涅槃的声闻缘觉果位,而不去饶益无始以来曾经当过自己父母、现今沉沦在轮回苦海中的无边众生,实在不合情理。希望一切众生能获得佛的果位而皈依三宝是大士道无量福德的津梁,所以我们理所应当修行大士道的皈依。《宝鬘论》中说:“众生界无量,利彼亦如此。”

  丁三、皈依之方法:

  (皈依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共同乘皈依法:也就是以诚信佛为本师、法为道、僧众为修道助伴的方式来皈依。

  不共同密乘皈依法:通过三门供养上师、依止本尊、空行为助伴的方式而皈依。

  殊胜方便之金刚藏皈依法:依靠脉清净显现化身、风清净显现报身、明点清净显现法身的捷径来皈依。

  究竟无欺实相金刚乘皈依法:皈依境圣众心相续中的本体空性、自性光明、大悲周遍三相无二无别大智慧,我们为了使自相续生起这种智慧而反复修持、决定,依靠这样的方式而皈依。

  ——《普贤上师言教》

  不共内前行  

  不共前行实际上是四摄中的利行。  

  不共前行分为六个部分,第一是一切道的基石——皈依引导,“一切道”是多数词,它是指什么呢?是指显宗密宗的一切道。显宗和密宗的一切道首先都必须皈依。如云:“虽众皆可受戒律,然未皈依不可得。”尽管在所有外道中也都有受一分戒的情况,可是没有皈依,就不具备真正的善戒,因此相续中要修行道谛证悟无我的智慧,必须具备它的基础禅定,正如(《入行论》中)所说:“有止诸胜观,能灭诸烦恼,知已先求止,止由离贪成。”禅定的基础是戒律,因此必须守护清规戒律。受戒之先,如果没有皈依,就无法得到戒体。

  ——《前行备忘录》

  【正文讲解】

  顶礼大恩根本上师!

  祈祷大恩根本上师赐予意心相融之加持!

  愿尽虚空之际有情父母即生证得四身五智之金刚持果位,为此结合《大圆满龙钦心滴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与《前行备忘录》而宣讲。

  此前行分三:首义、论义和结义。首义已宣完,今天宣讲论义。论义乃大圆满龙钦心滴共与不共之前行,由吾等殊胜上师无谬口传所著之备忘录。论义分三:共同外前行、不共内前行、修持正行之支分捷径往生法,第一已宣讲完毕,今天所宣的是第二、不共内前行。

  不共内前行分为六个科判:一、诸圣道之基石——皈依;二、趣入最胜大乘——发殊胜菩提心;三、清净违缘罪障——念修金刚萨埵;四、积累顺缘资粮之供曼茶罗;五、顿然断除四魔之古萨里——积累资粮;六、自相续生起证悟智慧之究竟方便——上师瑜伽。今天所宣的是“第一、皈依”。

  皈依引导分四:皈依之分类、皈依的方式、皈依之功德和皈依之学处,今天首先所宣的是皈依的分类。如之前所宣般,总的来说,皈依能开启一切正法之门,开启皈依之门必须依赖于信心,信心分为净信、欲信和诚信,之前宣讲了净信、欲信和诚信的定义。皈依的分类以动机分为三种,那么此三种皈依为何呢?

  丁二、皈依之分类:

  具有如此信心的皈依根据动机的不同也分为三种:其一、如果是因为畏惧地狱、饿鬼、旁生三恶趣的痛苦,希求善趣人天安乐而皈依,称为小士道皈依;

  小士道皈依指的是:对地狱、饿鬼、旁生三恶趣的痛苦生起畏惧之心,比如畏惧三恶趣中地狱的寒热之苦、饿鬼道的饥饿之苦、旁生的愚痴和使役之苦,而希求得到善趣人天安乐,以这样的动机而皈依三宝,此称之为小士道之皈依。

  总之讲解皈依的时候,不应该仅仅这样口中宣说:“哦,皈依是这样的,畏惧地狱及三恶道的痛苦、希求人天安乐,这就是小士道之皈依。”我们皈依以后应实际修学皈依。

  那么实际修行当中,你是如何皈依的呢?你皈依的动机是什么?是否仅仅为小士道的动机呢?所闻之法不应该放在书中或者知道以后轻易放弃,不应该这样,应该于实践中实修,反观自己皈依的动机是什么。

  以上内容为小士道之皈依,接着宣讲中士道之皈依。

  其二、如果是因为认识到无论生在轮回的善趣恶趣都离不开痛苦的本性,为了摆脱轮回的一切痛苦,获得寂静涅槃的果位而皈依三宝,称为中士道的皈依;

  之前所宣讲的小士道的皈依——只能认识到三恶道的痛苦而希求善趣人天的安乐,如是皈依为小士道的皈依。中士道的皈依,不仅仅认识到三恶趣的痛苦,同时也认识到三善趣的痛苦,总之认识到六道都是痛苦的自性,为了摆脱轮回的一切痛苦、自己一人获得寂静涅槃而皈依三宝,此称之为中士道的皈依。

  皈依依动机分三:小士道皈依、中士道皈依和大士道皈依,大众都要认识皈依的分类,了解此等分类依何而分。比如说你皈依的时候,是小士道皈依、中士道皈依还是大士道皈依?同样你在实际修持当中,是以小士道、中士道还是大士道的方式而修持?此等都要反观自心,并如理奉行。

  接着宣讲大士道之皈依。

  其三、如果是因为现见沉溺在茫茫无边的轮回大苦海中的所有众生遭受无法想象的各种深重苦难逼迫,为了将他们安置于遍知无上真实圆满正等觉的果位而皈依,就叫做大士道的皈依。

  什么是无边呢?即为如虚空般的无边,虚空没有边处。轮回中如虚空般的众生指的是:众生遍于虚空,无有一处没有众生。无边众生的业也是无边的,所遭受的痛苦也是不可思议的。此处以大海比喻轮回,众生沉溺在轮回大苦海中,所遭受的痛苦也是无法想象的广大痛苦,比如说地狱寒热之苦、饿鬼饥渴之苦、旁生愚痴和使役之苦、人道生老病死之苦、阿修罗战争之苦、天人堕落之苦。虽然之前讲解过此等法义,但是我们思维一下:一个人遭受的痛苦是不可思议的,一个动物所遭受的痛苦也是不可思议的,所有众生都在遭受着无法想象的深重痛苦。我们不是为了自己独自一人,而是为了将所有遭受痛苦的众生安置于遍知无上真实圆满正等觉的果位,因此皈依三宝,这就称之为大士道之皈依。

  总之,之前所宣讲的小士道的皈依、中士道的皈依或是大士道的皈依,都要反观自相续,皈依的动机应该做到大士道之皈依。

  这三种动机或发心当中,我们需要具足什么样的动机呢?

  在这三种发心当中,我们必须具有希望将无边众生安置于圆满正等觉果位的大士道发心而皈依。善趣的人天安乐暂时好像是快乐的,但实际上也超不出痛苦的范畴,有朝一日善趣乐果耗尽以后又会再度堕入恶趣之中。

  如果你们认为三恶道是痛苦之自性,认为人天暂时具有快乐,因此畏惧三恶道、希求善趣人天安乐而皈依。虽然善趣比恶趣暂时具有些许快乐,但是善趣仍然没有超越痛苦的自性,善趣的乐果有朝一日耗尽以后,仍会再次堕入恶趣之中。因此,小士道发心而皈依没有很大的必要性。

  我们绝不能追求瞬间的善趣安乐。如果只是为了独自一人得到寂静、安乐涅槃的声闻缘觉果位,而不去饶益无始以来曾经当过自己父母、现今沉沦在轮回苦海中的无边众生,实在不合情理。希望一切众生能获得佛的果位而皈依三宝是大士道无量福德的津梁,所以我们理所应当修行大士道的皈依。

  已经知道三恶道和三善道皆为痛苦之自性,独自一人得到寂静、安乐涅槃的声闻缘觉之果位,这样的皈依也没有任何意义。为什么没有任何意义呢?因为无始以来所有众生都曾经当过自己的父母,他们仍然在轮回中遭受痛苦,如果只有一个人远离三善道和三恶道的痛苦而得到声闻缘觉果位,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因此应该希望沉沦在轮回大海中的无边众生都能得到佛的果位,如是发心而皈依三宝为大士道无量福德之津梁。因此之故,应该以大士道发心而皈依。

  《宝鬘论》中说:“众生界无量,利彼亦如此。”

  之前宣讲了大士道是无量福德之津梁,在《宝鬘论》中复次如是所宣。

  皈依的分类已宣讲完毕,接着宣讲第二、皈依的方式。

  丁三、皈依之方法:

  (皈依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共同乘皈依法:也就是以诚信佛为本师、法为道、僧众为修道助伴的方式来皈依。

  不共同密乘皈依法:通过三门供养上师、依止本尊、空行为助伴的方式而皈依。

  殊胜方便之金刚藏皈依法:依靠脉清净显现化身、风清净显现报身、明点清净显现法身的捷径来皈依。

  究竟无欺实相金刚乘皈依法:皈依境圣众心相续中的本体空性、自性光明、大悲周遍三相无二无别大智慧,我们为了使自相续生起这种智慧而反复修持、决定,依靠这样的方式而皈依。

  此等皈依的方式在《前行备忘录》中有详细讲解,希望大众把此处科判铭记于心。比如说,共同乘之皈依为:佛为本师想、法为道、僧众为修道助伴的方式而皈依;不共同密乘皈依法:自己身语意三门供养给上师,视上师为佛,以本尊、护法、空行为助伴的方式皈依;殊胜金刚乘皈依为:依靠脉、风和明点清净而显现化身、报身和法身而皈依;尤其是究竟无欺实相金刚乘皈依法:以圣众心相续的本体、自性和大悲的方式而皈依。

  在《前行备忘录》中详细讲解了如何皈依的方式以及皈依之后如何获得成就,因此希望大众将此处科判铭记于心。接着宣讲《前行备忘录》中不共内前行之法义。

  不共前行实际上是四摄中的利行。不共前行分为六个部分,

  大家应该知道不共前行的六个部分,如之前所宣般,比如说皈依、发心、念修金刚萨埵、供曼茶、古萨里积累资粮、上师瑜伽,分为六。在这六个科判中,首先宣讲了第一、皈依。

  第一是一切道的基石——皈依引导,“一切道”是多数词,它是指什么呢?是指显宗密宗的一切道。显宗和密宗的一切道首先都必须皈依。

  一切道之基石是什么?即为皈依,因此显宗和密宗的一切道首先都必须皈依。

  如云:“虽众皆可受戒律,然未皈依不可得。”尽管在所有外道中也都有受一分戒的情况,可是没有皈依,就不具备真正的善戒,因此相续中要修行道谛证悟无我的智慧,必须具备它的基础禅定,正如(《入行论》中)所说:“有止诸胜观,能灭诸烦恼,知已先求止,止由离贪成。”禅定的基础是戒律,因此必须守护清规戒律。受戒之先,如果没有皈依,就无法得到戒体。

  此处法义为何呢?显宗密乘的一切道之基石,必须要作皈依。如果没有皈依的话,如颂中云:“虽众皆可受戒律,然未皈依不可得。”尽管外道有受一分戒的情况,但是如果没有皈依之基石,就不具备真正清净的善戒。

  那么什么是清净、真正的善戒呢?善戒必须依皈依才能得到。若欲求修行道谛相续证悟无我之智慧,那么必须依靠它的基础——禅定,此禅定必须要修寂止才行,修了禅定才能证悟胜观,而此寂止、禅定等一切必须依靠戒律才能得到。因此,若想证悟无我智慧,必须守持清净的善戒。而若想得到真正清净的戒律,首先必须要受皈依戒。

  尽管外道中也有受一分戒律的情况,但是它没有皈依,因此无法成为真正的善戒。此等能不能成为修道中相续证悟无我智慧之所依呢?无法成为所依,为什么呢?虽然外道行人受了戒律,但没有皈依之故,所以无法成为所依,也无法证悟无我智慧而超越六道。

  因此若要超越六道,必须具有清净的戒律,清净的戒律必须要先皈依。正如《入行论》中所说:“有止诸胜观,能灭诸烦恼。”就是说,若想灭除烦恼、超越六道,首先必须要修寂止;寂止由离贪而成,因此必须守持清净的戒律;唯一受持皈依戒,才能得到清净的戒律,因此首先要受皈依戒。

  今天的法就讲到此。讲解此等法义之时,希望大众认真听闻、铭记于心。自己在皈依或修道之中,要反观自相续:是不是清净的皈依?是不是清净之法?如之前所宣般,开启一切法之门是皈依,一切圣道之基石也是皈依。如果没有皈依,能开启一切正法吗?能成为一切圣道之基石吗?如果连皈依都不知道,仅仅口中宣说:“我所实修的法是光明大圆满法,一生一世能得到金刚持的果位。”如是诳言的话,一生一世能得到金刚持的果位吗?是无法做到的。

  因此之故,皈依非常重要、非常关要。讲解之时希望大众认真谛听并铭记于心。我讲解完皈依的科判以后,你们的相续应该具足一定的定解。比如说,在座的大众都修过十万遍的皈依偈颂。念诵皈依偈颂之时,仅仅口里念诵“皈依上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而实际上根本不明了皈依的理趣和理由,这样念诵没有任何意义。念诵皈依偈颂之时,应该明了皈依的重要性和理由,这样念诵修行才是清净之法。

  回向

  【备注】

  此为弟子根据大恩上师讲法记录略作整理,更详细的内容请参考闻法录音。因时间仓促,恐有错谬。故于大恩上师及道友面前忏悔!

  愿大恩上师*轮常转!信众法喜充满!早证菩提!


{返回 大圆满龙钦宁提前行引导讲记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前行讲记 第一百八十一讲 普贤上师言教-皈依-皈依之分类-诚信3
下一篇:前行讲记 第一百八十三讲 前行备忘录-皈依-信心之分类
 前行讲记 第一百一十三讲 普贤上师言教-轮回过患-人道之苦-老苦..
 前行讲记 第一百二十二讲 普贤上师言教-轮回过患-六道不离痛苦本性..
 前行讲记 第五十五讲 前行备忘录-观修十圆满-普贤上师言教-暂生缘八无..
 前行讲记 第十八讲 前行备忘录-菩提心两要义
 前行讲记 第七十四讲 前行备忘录-思维难得之因之五
 前行讲记 第一百九十二讲 前行备忘录-皈依-皈依分类-僧众
 前行讲记 第一百五十五讲 普贤上师言教-因果不虚-一切为业之自性..
 前行讲记 第三十九讲 普贤上师言教-其他威仪-前行备忘录-依止四想..
 前行讲记 第一百六十三讲 普贤上师言教-依止上师-依师之次第-依止上师..
 前行讲记 第八十三讲 普贤上师言教-寿命无常-思维殊胜正士而修无常..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修心的戒律[栏目:戒律学研究]
 梦参老和尚为香港居士问答开示[栏目:梦参法师]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精解 拾、显正觉功德 第四十二愿、住定供佛愿[栏目:信愿法师]
 佛教丛林观 第一章 丛林清规 第三节 丛林组织 五、称谓 五 七众弟子[栏目:佛教丛林观]
 观世音菩萨对我们的渴求──如何修学菩萨道[栏目:仁俊法师]
 德清(1546~1623)[栏目:汉传佛教人物]
 虚云老和尚禅茶诗歌十四首[栏目:虚云禅师思想研究与纪念文]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