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要有一颗感恩心!?
 
{返回 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138

   问:要有一颗感恩心!?
  索达吉堪布答:人生中最关键的是什么?我认为,首先是要有一颗感恩心。
  我们现在拥有的学识和智慧,都源于自己的老师,因此,不管在求学阶段,还是从学校毕业之后,何时何地都要记得老师的恩德。
  刚才与檀教授交谈时,他也讲了自己和老师的故事,我听了之后很感动。从教育界来说,一个人如果对老师有感恩之情,那么他所学的知识,对自己的人生会真正起到作用。从我们佛教界来讲,历代很多高僧大德,一提起上师的名字,就会流露出无法言表的感激之情,甚至泪流满面,这也是源于一种感恩。
  不过,现在这个社会,很多人把老师当成学习知识的一种工具。依靠老师获得了知识后便远走高飞,从此就再也不联系了,对老师根本不关心、不过问。更有甚者,老师到晚年遇到一些困难时,自己明明有能力,却也不愿伸出援手,这就是没有感恩的表现。
  感恩的对境,除了老师,还应该有父母。当我们刚来到这个世界时,不会说话,不会走路,连吃饭都要人喂。而依靠父母的长期呵护,我们才得以长大成人,所以,对父母的恩德也一定不能忘。
  父母对孩子的付出,是非常难以想象的。为了孩子,他们付出了所有的青春,倾注了大量的心力、财力。即使儿女已成家立业,父母仍然放心不下。就拿我来说,父亲早已去世,母亲现在都80岁了,但还是每天牵挂着我。前段时间,我去了香港7天,母亲天天给我打不通电话,就特别特别挂念。我想天下父母对儿女都是如此,哪怕自己到了垂暮之年,也念念不忘自己的子女,一直惦记着。
  但遗憾的是,如今很多子女,有了各方面的能力以后,总是以忙为借口,对父母不闻不问、置之不理,甚至一个月也不打一次电话。有些父母年纪大了,身体不好、行动不便,生活上特别可怜,子女也只是请个保姆照料他们,自己根本不把他们放在心上,这都是忘恩负义的表现。
  所以,作为一个人,不能忘记父母的恩德,以及老师的恩德。在此基础上,按照大乘佛教的教义,还不能忘记众生的恩德,要关爱所有的生命。
  总之,不管是什么身份的人,都应该有一颗感恩心。这一点,可能许多人没有兴趣听。因为这个社会非常现实、非常功利,能带来眼前利益的知识,像赚钱的手段、享乐的方法,人们都兴致勃勃,愿意去了解、去学习;而一谈到精神追求,尤其是伦理道德、宗教信仰,大多数人都兴趣索然,甚至嗤之以鼻。
  其实,科技再发达、社会再进步,你们学习上再聪明,基本的做人也不能忘。否则,一旦失去了这些,今后在社会中生存,必定会举步维艰。
  现在许多大学生,不缺知识、不缺技术、不缺文凭,尤其是像北师大这样的高等学府,这方面应该都圆满具足。然而,许多人最缺的是什么呢?就是道德教育,是正确的信仰。
  大家都清楚,如今的小学、中学、大学,安排了大量课程,需要学习许多课本,可是学生们从中得到的知识,以后工作时真正能用上的,可能不到20%。当然,我并不是说学校不好、教材不好,而是说,学校除了传授知识和技能以外,更重要的是,还应该训练学生如何为人处事、待人接物。
  毕竟他们毕业了以后,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如何与人交往,怎样对待上级、平级、下级,以什么样的态度投入工作……诸如此类的基本问题,假如上学时从来没有学过,那即使是名校毕业的硕士生、博士生,身上也常会发生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不仅世间需要人格教育,其实从佛教的层面来讲,若想成佛,也要先学会做人。“人”都没有做好的话,“佛”是根本谈不上的。因此,假如不懂怎么做人,无论身处哪一个领域中,都是相当困难的。
  你们北师大,跟全国的教育有着密切关系,这里的许多老师,也经常参与编教材的工作和会议。如今各个学校使用的教材,从小学到大学,乃至博士生的课程,基本上我都看过。里面相当一部分知识非常珍贵,对培养人才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不过,人格教育方面的内容,可能还是有所欠 缺,今后若能增加一些,那就最好不过了。
  我始终认为,人格教育不论对学生还是老师,都非常有意义。这次我去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高校演讲,发现他们的教育方式,特别值得内地借鉴。这些学校的任何一个部门,对各大宗教都不排斥,他们普遍有种理念,认为有信仰的学生比较可靠,不论信佛教或是其他宗教,一个人只要有了信仰,内心至少会有所约束,不敢随心所欲、为所欲为。这一点是令人值得深思的。


{返回 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吃肉...这种过失有多大?
下一篇:皈依是不是一种迷信?
 开悟和证悟有什么区别?
 现在有些人没有皈依就去灌顶,后来又诽谤舍弃上师,这样的话,给他灌顶是利..
 刚入佛门的修行人,应该看什么书?
 佛教到底是有神论还是无神论?
 如果一切唯心,上师也是心的自现,为什么还要报答师恩?既然心外无有众生可..
 我们常说这是共业所致。请问,我们看到的都是恶业方面的共业,那在善业方面..
 我对地藏菩萨稍有了解,他的大愿是“众生度尽,方证菩提”,但我想问的是,..
 欧洲菩提小组应该怎样摄持更多有缘的众生?
 通过断食断水,达到克制欲望的目的。您有过这种修行吗?
 很多活佛、堪布、上师经常到大城市里传法,却很少光顾偏僻贫穷的农村,那农..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怎么让不信佛法的人破迷、开悟?[栏目:达真堪布·学修问答]
 一念之差,转身即是[栏目:济群法师]
 唯识的中心思想(馨缘)[栏目:唯识学研究]
 佛化奠祭手册 二、临终关怀要领[栏目:法鼓山智慧随身书·生活实用]
 入中论自释讲记 第一课[栏目:入中论自释讲记·益西彭措堪布]
 大乘无量寿经简注易解 法会圣众 第一[栏目:净空法师]
 修心法语--护意恶行偈语[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跨年度八关斋戒纽涅法会开示(95-12-30)[栏目:噶玛天津仁波切]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