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一念之差,转身即是
 
{返回 济群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354

一念之差,转身即是

  顿教的修行是从真心入手,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因为在迷惑系统之外,每个众生都具有觉悟的潜质,具有成佛的力量。修行所要做的,不是要成就什么,而是直接体认这个觉悟本体。

  这一见地为我们修行提供了极大的信心。我们都知道,学佛是为了成佛,但怎么才能成佛呢?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这个目标遥远得仿佛是个神话,又渺茫得让人失去信心。但禅宗却告诉我们,这个目标不在别处,就在我们心中。我们要做的,不是踏破铁鞋,而是回到当下,反观自照。这是多么令人振奋的消息!

  同时,这一见地也缩短了凡圣的距离。否则,我们总觉得自己是愚下凡夫,业障深重。在这种罪恶感中,成佛简直是无法想象的。此外,想到三大阿僧祇劫的遥遥无期,也会让人失去修行动力。而《坛经》告诉我们:“前念迷即是众生,后念悟即是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何其痛快!佛和众生之间,并不存在无法跨越的鸿沟,差别只是在迷悟之间,在明与无明之间。

  所谓迷,就是迷失觉悟本体。如果不能体认觉性,就是众生。而在体认的当下,从某种程度上说,就与佛无二无别了。为什么着境?因为我们处在无明、迷惑的系统,而这个系统是有粘性的,必然会对境界产生粘着。因为粘著,就会彼此纠缠,彼此阻碍,烦恼由此而生。而觉悟本体具有无住的功能,由无所住而生其心,当下就是菩提。

  所以,禅宗的修行是直接建立在觉悟本体之上。比如禅宗所说的三宝,我们有觉悟本体,具备觉的特点,这就是佛;具备引导我们走向解脱的能力,就是法;具备清净的特点就是僧。所以佛法僧就是觉正净,是离不开觉悟本体的。

  而禅宗所说的戒定慧,也有别于教下的持戒、修定、发慧,所谓“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当心安住于觉悟本体,便不会胡作非为,当下具足戒;也不会随境而转,当下具足定;更不被无明所覆,当下具足慧。


{返回 济群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什么让妄想显现为世界
下一篇:佛诞日的忆念
 七日禅开示之三
 具足万法的自性
 《心经》的般若正观
 “佛教修学体系建设与反思”总结发言
 问:轮回是看不见的,应如何理解呢?
 大众化修学体系的特点
 《菩提路漫漫》自序
 人心和人生
 向左转,向右转
 佛法修学要领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杂宝藏经白话 提婆达多放护财醉象欲害佛缘第百一[栏目:杂宝藏经白话]
 我们平时供养佛陀、阿拉汉、僧人等是供养给本人才行吗?[栏目:玛欣德尊者答疑]
 住持佛教其责在僧[栏目:界诠法师]
 60 承受信物[栏目:没时间老]
 胜鬘经 11 一依章[栏目:胜鬘经·白话文]
 六十七世 密云圆悟禅师[栏目:佛祖道影·再增订版]
 佛教对神通的看法[栏目:星云法师]
 吴言生论“禅宗哲学象征”[栏目:吴言生教授]
 无死的金刚心 第25章 公开的辩论[栏目:无死的金刚心]
 《入中论》第十次课程 第二十讲之:经量部的宗依[栏目:入中论讲记·110]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