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教的见解是否经得起科学观察?
 
{返回 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998
  问:佛教的见解是否经得起科学观察?
  索达吉堪布答:其实,科学所得出来的结论,大多数是通过仪器测量,但如果过于相信这些仪器,而没有从内心方面入手,这不一定会对人类带来正面作用,也不一定能揭示佛教的伟大。
  那么,佛教在什么地方展现它的伟大呢?一个是慈悲,一个是智慧,这两方面确有不共的优势。
  就慈悲方面来说,佛教不仅要求对人类心存大悲,而且这种心应扩展到所有的生命。佛陀告诉我们,如同我们对自己的生命珍惜、爱护那样,所有的众生也是如此,我们没有权利剥夺他们的生命。这种慈悲的范围,在其他任何宗教、学说中都很难发现。也许有人乍听起来不太舒服,但你如果真正去深入研究,就会懂得它的甚深意义。
  然后,智慧体现在什么地方呢?体现在无有执著上。人类一切的痛苦,追根究底全部来自于内心的耽著,而佛教却可帮我们摆脱这一切。具体来说,佛教最强调的是三主要道:一是出离心,二是菩提心,三是无我的智慧。所谓的“出离心”,是看到轮回万法皆无实义,对此贪执只能招致无量痛苦,故应当从中获得出离。而要出离的话,不能只管自己、不管众生,其实我们任何一种痛苦都源于自私,倘若对自己没有耽著,完全是开放性的博爱,就不会有丝毫苦恼,这便是“菩提心”。而在爱众生的过程中,应以无有执著的心态进行摄持,这称为“无我的智慧”。如果能生起这三种境界,从佛教的角度来讲,就已经证得了明心见性;从世间角度而言,则是达到了自由洒脱的最高境界。
  当然,这些不可能以仪器进行探测,唯有通过自己的实修实证才能证明。一旦你达到了这种境界,在面对科学时就会有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藏地著名学者根登群佩(Gendun Chophel,1903-1951)也曾讲过:“佛教不管是探究事物的本源也好、道的修行也好、果的功德也好,在科学面前不但不感到羞愧,反而会给科学打下稳固坚实的基础。”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1900)也说:“佛教是历史上唯一真正实证的宗教。”
  还有近代科学家沈家桢博士说:“我本人是科学家,对科学很感兴趣,对佛法同样感兴趣。我个人认为,佛法与科学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由此可见,佛教的观点与科学并不冲突。佛教所揭示的很多道理,就算以前无法从科学中完全得到印证,但到了后来,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最终仍可以证实它的正确性。
  如今有些人对佛教排斥、蔑视,实际上这是他自己无知的表现。虽然信仰是自由的,不愿意信佛教的话,就算佛陀在世也不会勉强,但你若认为佛教的观点不合理,那可以跟我们展开激烈的辩论。尤其在藏传佛教中有许多辩论场所,大家通过互相探讨,很多疑团可以当下解开。所以,我经常会想:汉地的高等大学最好能采纳藏地的辩论模式,如果有了这样的辩论,把许多问题开诚布公地摆在桌面上,最后很多人决定能生起非常清净的智慧。

{返回 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迷信与正见?
下一篇:在多元价值观冲突的现代社会中,人们怎样才能保持一种祥和平静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请问什么是大乘佛教?
 如何才能做到不把佛法与世间法混淆,使自己所作成为解脱之因?
 佛陀大悲周遍,为什么不代众生受苦,让一切众生都脱离轮回?
 我们藏族人在磕长头时,会念很多不同的经,请问念哪个比较好呢?
 若是成天忙于帮助他人,定会影响个人的修行,对此您持什么态度?
 佛学很注重逻辑性...我想问一下,非逻辑的方法是怎么样的?
 正法真正融入自心,它是一种什么状态?
 您刚才说到观修释迦牟尼佛,请问该如何观呢?
 有些上师说:“放生可以代替修五十万加行,这种善行功德更大,磕大头只不过..
 那为什么有的人会想自杀,这是前世的串习吗?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增支部1集4经[栏目:增支部1集]
 中观论颂讲记 正释 观涅槃品 第二十五[栏目:印顺法师·中观论颂讲记]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