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应细致理解佛教的最高境界
 
{返回 普巴扎西仁波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806

应细致理解佛教的最高境界

普巴扎西仁波切

曾经有居士问我,佛教最高的境界是什么?长时间处于心不散乱状态之中,是否就叫做佛教最高的境界?要知道,所谓佛教最高的境界是一个综合性的范畴,而仅仅内心不散乱的境界,即便是世间禅定也可以具有,因此以他来作为判断境界标准还是非常偏颇的。

那么何谓佛教最高境界呢?我们以现实生活为例,当面对生活之时,生活不再束缚自己的内心,这种自在就是佛教最高的境界,也是我们在具备暇满人身之后应去成办的快乐。

现前有很多对佛法不太了解的人认为,作为一个佛教徒,皈依三宝以后,此生就不能再有理想了。是这样吗?当然不是的,我们可不能这么去理解。

对一个佛教徒而言,当然可以有理想,也一样可以去从事世间的事业。但是同样是从事世间事业,佛教徒与非佛教徒的差异又在何处呢?两者的差异不在于佛教徒是否能有理想,而是他已经没有如往昔一般极端庸俗的贪执,这才是区分佛教徒与世间人的区别。

世间人由于内在情绪飘动得非常厉害,所以时时被生活的各种显现所束缚。而出世间人由于极端的贪执已经逐渐消尽的缘故,所以在面对生活时,情绪起伏不会很大,生活也不会如往昔一般束缚自己的内心。因此对修学佛法的人而言,内心会越来越自在,也越来越快乐。

但是我们所谓生活不束缚自己的内心,是指在一切正常的前提之下行持佛法而得到的功德。如果一个内心本身不健康的人。面对什么事情都没有反应,就不能说生活不束缚他的内心是一种功德。

比如一个身心不是很健康的人,看到房子着火,他在边上傻笑;或者家里的东西被狗叼走了,他也还是在边上笑,并且还觉得这只狗真是太好玩了,而没有一种想要把东西取回来的想法。这都不是一个正常人应具有表现。所以虽然生活也不束缚他的内心,但是这种不束缚可不是一种智慧,也不是修行的功德。

因此我们在理解这些道理的时候,要懂得区分不同情况,我们总不能说,信仰佛教的最终的目的是要变成一个和愚痴之人一般,什么反应都没有的状态,佛教的最高的境界可不是这么理解的。所以我们对这些道理的理解还要再细致一些为妙。


{返回 普巴扎西仁波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什么叫做珍惜人身
下一篇:行持善法应具出离心
 从地处清净的角度谈共修
 调伏内心令世出世间功德增长
 共同外前行之人生难得
 信仰佛教要有智慧
 怨敌乃修学佛法之增上缘
 座下如何与法相融
 生活不如意的根本是贪嗔痴烦恼
 皈依必须要发菩提心
 真实相信无欺的因果法则
 身口意三门心为根本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七十一世 恒涛大心禅师[栏目:佛祖道影·再增订版]
 震旦佛教衰落之原因论[栏目:太虚法师]
 何为苦集灭道?[栏目:理净法师·问答集锦]
 探究真心(上)[栏目: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
 走近佛教 第五章 佛法概要[栏目:佛恩居士]
 拂子[栏目:佛教常用器物]
 净土宗念佛会共修须知[栏目:慧净法师]
 天台宗的圆融哲学[栏目:潘桂明教授]
 三法印(杨国安)[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七五三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八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