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应细致理解佛教的最高境界
 
{返回 普巴扎西仁波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698

应细致理解佛教的最高境界

普巴扎西仁波切

曾经有居士问我,佛教最高的境界是什么?长时间处于心不散乱状态之中,是否就叫做佛教最高的境界?要知道,所谓佛教最高的境界是一个综合性的范畴,而仅仅内心不散乱的境界,即便是世间禅定也可以具有,因此以他来作为判断境界标准还是非常偏颇的。

那么何谓佛教最高境界呢?我们以现实生活为例,当面对生活之时,生活不再束缚自己的内心,这种自在就是佛教最高的境界,也是我们在具备暇满人身之后应去成办的快乐。

现前有很多对佛法不太了解的人认为,作为一个佛教徒,皈依三宝以后,此生就不能再有理想了。是这样吗?当然不是的,我们可不能这么去理解。

对一个佛教徒而言,当然可以有理想,也一样可以去从事世间的事业。但是同样是从事世间事业,佛教徒与非佛教徒的差异又在何处呢?两者的差异不在于佛教徒是否能有理想,而是他已经没有如往昔一般极端庸俗的贪执,这才是区分佛教徒与世间人的区别。

世间人由于内在情绪飘动得非常厉害,所以时时被生活的各种显现所束缚。而出世间人由于极端的贪执已经逐渐消尽的缘故,所以在面对生活时,情绪起伏不会很大,生活也不会如往昔一般束缚自己的内心。因此对修学佛法的人而言,内心会越来越自在,也越来越快乐。

但是我们所谓生活不束缚自己的内心,是指在一切正常的前提之下行持佛法而得到的功德。如果一个内心本身不健康的人。面对什么事情都没有反应,就不能说生活不束缚他的内心是一种功德。

比如一个身心不是很健康的人,看到房子着火,他在边上傻笑;或者家里的东西被狗叼走了,他也还是在边上笑,并且还觉得这只狗真是太好玩了,而没有一种想要把东西取回来的想法。这都不是一个正常人应具有表现。所以虽然生活也不束缚他的内心,但是这种不束缚可不是一种智慧,也不是修行的功德。

因此我们在理解这些道理的时候,要懂得区分不同情况,我们总不能说,信仰佛教的最终的目的是要变成一个和愚痴之人一般,什么反应都没有的状态,佛教的最高的境界可不是这么理解的。所以我们对这些道理的理解还要再细致一些为妙。


{返回 普巴扎西仁波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什么叫做珍惜人身
下一篇:行持善法应具出离心
 持戒、念诵功课
 依止对境必须审慎观察
 如何理解在修法之中体现窍决
 转换修行法门,是否会令导师生气
 佛教徒应该做到两面齐全
 信心的增长也离不开调伏内心
 共同乘皈依
 执著外境无法成办解脱
 为什么要具有普遍之信心
 何谓根本上师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去年今年两智光--白鹭鸶、鸽子-八十八年安居[栏目:哼哈一如说]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九)第二集[栏目: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净空法师]
 生前造作杀业,临终一念十念能往生吗?需要什么条件?[栏目:临终助念问答·净空法师]
 立夏抒怀[栏目:超然法师·岁月枯思]
 只怕心老 不怕路长[栏目:慧语禅心]
 佛的智慧是免灾难[栏目:仁焕法师]
 弟子想受菩萨戒,请问应从哪里学起?是否每天应诵戒条来提醒自己?[栏目:答疑解惑·净空法师问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