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细致理解佛教的最高境界
普巴扎西仁波切
曾经有居士问我,佛教最高的境界是什么?长时间处于心不散乱状态之中,是否就叫做佛教最高的境界?要知道,所谓佛教最高的境界是一个综合性的范畴,而仅仅内心不散乱的境界,即便是世间禅定也可以具有,因此以他来作为判断境界标准还是非常偏颇的。
那么何谓佛教最高境界呢?我们以现实生活为例,当面对生活之时,生活不再束缚自己的内心,这种自在就是佛教最高的境界,也是我们在具备暇满人身之后应去成办的快乐。
现前有很多对佛法不太了解的人认为,作为一个佛教徒,皈依三宝以后,此生就不能再有理想了。是这样吗?当然不是的,我们可不能这么去理解。
对一个佛教徒而言,当然可以有理想,也一样可以去从事世间的事业。但是同样是从事世间事业,佛教徒与非佛教徒的差异又在何处呢?两者的差异不在于佛教徒是否能有理想,而是他已经没有如往昔一般极端庸俗的贪执,这才是区分佛教徒与世间人的区别。
世间人由于内在情绪飘动得非常厉害,所以时时被生活的各种显现所束缚。而出世间人由于极端的贪执已经逐渐消尽的缘故,所以在面对生活时,情绪起伏不会很大,生活也不会如往昔一般束缚自己的内心。因此对修学佛法的人而言,内心会越来越自在,也越来越快乐。
但是我们所谓生活不束缚自己的内心,是指在一切正常的前提之下行持佛法而得到的功德。如果一个内心本身不健康的人。面对什么事情都没有反应,就不能说生活不束缚他的内心是一种功德。
比如一个身心不是很健康的人,看到房子着火,他在边上傻笑;或者家里的东西被狗叼走了,他也还是在边上笑,并且还觉得这只狗真是太好玩了,而没有一种想要把东西取回来的想法。这都不是一个正常人应具有表现。所以虽然生活也不束缚他的内心,但是这种不束缚可不是一种智慧,也不是修行的功德。
因此我们在理解这些道理的时候,要懂得区分不同情况,我们总不能说,信仰佛教的最终的目的是要变成一个和愚痴之人一般,什么反应都没有的状态,佛教的最高的境界可不是这么理解的。所以我们对这些道理的理解还要再细致一些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