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元音老人文集菁华录 第七章 唯识精义 4 别境五心所
 
{返回 元音老人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627
4、别境五心所
 
“别境”就是个别着境,即每个心的缘境,也就是着善、着恶的心,进而要造业了。一旦到达“别境”时,那就止也止不住了,就要造业了。别境心所又分为五法:欲、解、念、定、慧。
 
欲”就是我们的欲望。因为大家皆执着这个色身,所以都希望享乐,这就是乐欲。当我们遇到了自己所喜欢的、心爱的境界,就很希望到这境界当中去,有所作为。这就是要去造业的心。譬如爱财的人,一旦看见了很好的发财机会,就会起发财的欲望心。要发财,则必然要去造作。不去造作,财怎么能够到手呢?所以说,这个“欲”是必做之心。
 
“解”——理解、胜解之意。譬如,理解了在什么样的形势与环境中,怎样做才能发财,不然的话必遭失败。这就是说,当他理解了什么境界对自己有利,事情怎样办才能成功,于是就下定决心去做,要他停不干,那是不可能的了。这就是“解”。
 
“念”就是念念不忘,牢牢记取了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定”是专一之意。不是修道入定或戒定慧中的定,而是专注事缘境界,执着不舍,专心致志地去做他的粘着生死的事业,这叫做定。
 
“慧”是慧黠之意,不是佛法的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是通达世法与出世法,一切圆融无碍,究竟的智慧),而是世间所说的世智才聪,是他在认为可以做的事业上,了然不疑,从而积累了经验,即对某种事情怎样做才能成功,否则就会失败,这叫做慧。上述就是五个“别境心所”的作用。
 
假如没有别境五心,纵然有前面的意、触、受、想、思善恶之念,也不会成为事实。这个别境五法,不但世间的一切善恶事业需它成就,就是出世修行,也需要此五法,方能够成就。我们修法欲成大道、欲离生死、欲度众生同出苦海,这不是“欲”吗?因欲成道,故先须理解佛说的经义,次须摸清修行的道路,怎样修才能成功,且收事半功倍之效,而不致走冤枉路,这就是“解”。“念”就是修道要念念不忘,专心致志地将整个身心扑在道业上。不论修什么法,皆要朝于斯,夕于斯,流离于斯,颠沛于斯,念念不忘地修去,才能成就。念佛的人不是说二六时中都要执持名号,不可稍懈吗?所谓二六时中,即二六一十二个时辰,也就是二十四小时,须将这佛号时时安在妄心中,念念不忘地执持不舍,这样死心踏地地用功,才能将妄心变成佛心。念佛是在心地上用功夫,是在生死最切近处下手,所以最易成就。任何事业,乃至十法界都是唯心所造,造贪、嗔、痴恶业,就落六道轮回。反之,念佛、念法、念僧就能成佛。所以修法要念念不忘地修,才能有所成就。
 
至于“定”和“慧”,我们学佛修行的目标是开大智慧成道。要开智慧先须得定,若不得定,对境迷乱,为境牵引,覆障本性,怎能开得出智慧?但是要得定,先须识得一切声色货利皆虚幻不实,犹如空花水月不可取、不可得,方能舍之而得定。为舍离幻境,故须戒。戒为定母,慧从定生。戒、定、慧三学是佛教的基础、根本要理,不可缺少。五别境心所,看起来不是好东西,是造善恶业的祸端,就象前面讲五蕴中所说的那样,虽是造生死业之本,但我们如能善用它,则能用来成就佛道,救度众生。
 
摘自《心经抉隐》

{返回 元音老人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元音老人文集菁华录 第七章 唯识精义 5 十一善法
下一篇:元音老人文集菁华录 第七章 唯识精义 3 遍行五法
 大手印浅释 第一讲 大手印三要释义 八、法贵当机
 元音老人文集菁华录 第三章 见道 2 直指方便
 佛法修证心要问答集 (修法)
 元音老人文集菁华录 第七章 唯识精义 15 五蕴百法
 元音老人文集菁华录 第九章 其他 11 回光返照
 消业往生与带业往生
 大手印浅释 第一讲 大手印三要释义 九、如实知自心
 元音老人文集菁华录 第五章 证道 7 三玄三要
 大手印浅释 第一讲 大手印三要释义 十、净土要义
 大手印浅释 第五讲 结语 三、总结大手印三要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增支部1集79经[栏目:增支部1集]
 中台世界 初级佛学 第四课 中台四箴行[栏目:基本佛学]
 不谄富贵,不嫌贫穷[栏目:卢志丹居士]
 漫说《中阿含》(卷三十四)~D 四、息止道经[栏目:界定法师]
 我无法做到边念咒边观想,就用一部分心力观照心田,请问这样做是否如法?还有其他更适合的方法吗?[栏目:阿松仁波切·利乐问答]
 大悲咒句偈 - 前言 Great Compassion Mantra Verses - Prefa..[栏目:大悲咒句偈·宣化上人Great Compassion Mantra Verses]
 玄奘精神 第2节:第一章 进退由心,大德之境(1)[栏目:玄奘精神]
 莫辜负人好(常静)[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佛教未来之展望[栏目:菩提法师]
 中国佛教的社会形象和历史发展趋向[栏目:王志远教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