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道得道不得,得道不得道
 
{返回 济群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682

道得道不得,得道不得道

  说到修行,通常会让人联想到诵经、坐禅、礼拜等等,总之是有固定的形式。诚然,我们不能否定这是修行。但“修行”二字,并不仅仅局限于此。“行”乃身、口、意三业之行,我们意业中的贪嗔痴烦恼,使得我们的身、口不断造作杀盗淫妄诸业。而修行就是对错误的思想、语言和行为进行修正,使之符合道德规范,使之与佛道相应。

  《金刚经》以显实相为宗。实相即诸法真实相,证得实相要离相,不住于相。所以《金刚经》以无住生心为要领,表现在修行上,也就没有固定的形式,只是在日常生活的四威仪中修行。因为实相是无相的,也是无所不在的,要通达实相自然不能住于某种相。只有在日常生活处处离相无住,才能与实相相应。

  这也就是禅家所讲的“道”在日常生活中。那么,如何从生活中去体会道呢?禅家告诉我们,“平常心是道”。何为平常心?马祖道一说:“道不用修,但莫染污,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是染污,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凡圣。”道是现成的东西,只因被妄想执著覆障而不得显现。倘能去除染污之妄心,道就自然能够显现。

  南泉禅师也有类似的开示。赵州问南泉:“如何是道?”泉曰:“平常心是道。”州曰:“还可趣向也无?”泉曰:“拟向即乖。”州曰:“拟向怎知是道?”泉曰:“道不属知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道从平常心中证得,不可起心求道。起心者,即为马祖所说的造作之心,是非之心,取舍之心,凡圣之心。凡人有了这许多心,早就与道相违了。所以南泉说“拟向即乖”。另外,道也不属于知与不知的范畴。凡人的知是妄觉,不知又处无记状态,总之与道是不相应的。


{返回 济群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解脱会让你失去什么
下一篇:新年,许一个高尚的愿
 七日禅开示之二
 建立合理的世界道德规范
 学佛者的信念
 名言与真实
 改变生活方式
 解脱不是逃避
 唯识三十论讲记
 凡圣只在迷悟间(第一届观自在禅修营开示)
 供的是他人,养的是自己
 出家与解脱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菩萨与义工(释星云)[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天台六即说(容通)[栏目:天台宗文集]
 真理手册[栏目:海涛法师]
 落花有声 明月无言[栏目:佛网文摘]
 答善因问(九则)[栏目:太虚法师]
 格鲁派黄帽之起源及其历史演变探析[栏目:格鲁]
 简析因明论式中的概念(徐东来)[栏目:因明学参考资料]
 大乘佛法的价值[栏目:法藏法师]
 一零一、断欲去爱[栏目:现代因果实录]
 七、爱情让我如此刻骨铭心(1)[栏目:盛噶仁波切自传]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