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7讲
 
{返回 宗性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784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7)

第 7 讲

时 间:公历2009年8月15日,农历六月二十五日,星期六下午

地 点:成都市文殊院后客堂

学习内容:

因为前面我们已经谈过,这个意地啊是包括了我们现在通行所讲的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上一次已经把它们几个的所缘都谈过了,从这儿开始,就谈它们的作业。

这个地方的作业啊,有点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讲的作用。实际上这个作用啊,按照后来通俗的说法,每一种新词我们先给大家交代一个梗概。就严格意义上讲,每类心识,不管是第六第七还是第八乃至前面的五识,一般它的作用大致上可以分为三大类。一个叫分别,也就是有点像我们今天常人所讲的认识。第二个,所缘,既然有认识的作用,对认识的对象要有判断,这是它的第二个作用。第三个作用,按照佛法讲,就像地藏经上讲阎浮众生,阎浮提就是我们这个世界哦。所有的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业。就是你一起心、一动念、无不是业的那个业就不是作业的业啦,那个业是业力的业,这个地方的业是作用的意思,那个起心动念无不是业的业就是指我们平常讲的业力。所以既然每一个起心动念无不是业,实际上你这个起心动念为核心它已经涵盖了,你想啊,你起心动念了以后,自然这个起心动念就会去指挥语言、指挥行动。你的所有的语言和行动不会无中生有的。你之所以要讲话,是因为你脑子里想要表达;你之所以要有动作,是因为你心里想好了要干事情,对吧?所以严格意义上讲,起心动念也已经包括了身口意三方面。但是呢,由于这个意,心念力的作用更突出。因为你的语言表达,你的行为动作,是谁在真正的指挥它啊?就是这个意,心念指挥它。你想啊,你不想讲话,你脑子里会有语言吗?没有。这个就和那个写字一样的,对吧?写字啊,写字有个口诀:意在笔先。实际上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意在笔先的意,就是你的想法、思维、心理活动;“在笔先”就是你的那个笔还没拿起来,还没下笔的时候,想法就已经先有了,心念先有了,才会拿笔去表达。实际上严格讲这个地方是有唯识的。上回跟他们几个画画的聊天,就说近代成都有个画家叫陈子庄,听说现在他的画很贵。有好几个人来找我,说这个唯识讲什么。我跟他们聊了一会,我说你们怎么对这个感兴趣,他们说听说那个陈子庄就是研究唯识的。我对这个陈子庄可能还研究的不够,比如他的画啊,不了解,所以不知他研究唯识到什么程度。我讲这个意思是顺便说的,实际上估计这个写字画画的人,他是有这个认识的,就是那句:意在笔先。

我讲这个意思就是举例子说明:我们很多的语言行为,实际上是被动的,真正支配它的是意业。而在这三个当中、身口意这三个当中,意业是主导的。所以我们平常看地藏经上讲也好、其它经上讲也好,起心动念无不是业,实际上已经涵盖了身、口、意三方面。那么我讲的这个意思是什么呢?我们这儿不是讲心识的作用么,第三个作用就是造业,造作业力。心识,它只要你起心动念了,就一定会有业力的形成。当然了,我们一听说业力,哎呀,我的业障深重!这个业是不是都是坏的?不见得。佛法讲,业力有善业、有恶业,对吧?并且,善业里面还要再分,有有漏的,有无漏的。我们讲百法的时候讲过。那么有漏与无漏,是善还是恶,由谁决定?不是外在的,就是看你那个起心动念里面的动机,就是你最早那个念头的动机是什么?尽管有些事情做得是善的,对别人都有好处,但是你有自己隐性的私人目的,就是有漏的善。无漏的善就是不但这个做的东西是好事、是可以利益大众的,同时,内心里没有自我的想法,这就是无漏的。当然恶的统统的就是对别人、对众生、对大众是有伤害的,这就是恶的。那么这些东西最终由谁决定啊,就是你那个念头,动机很重要。那么这个念头、动机从哪个地方来呢?就是从心识上说。当然,心所也会参与,它们两个是一起活动的。

我说前面这个一大堆,就是讲心识还有更重要的作用,就是造业。所以华严经上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当然这个地方的唯心啊,不是今天我们哲学上讲的唯心与唯物的那个唯心。这个心呢,应该包括八识在内。当然这个造,也不是我们今天讲的制造,不是英文里面的made in China那个made in。这个造啊就是显现的意思:显现、组合。你比如我们这个屋子里的空间,哪个造的?我们一般人都会说工人造出来的啊。不对!不是他造的,他造不出来。怎么说呢?你看这边一堵墙、那边一睹墙、上面还有个顶子,这些材料、这么多东西一砌,这个空间就出来了。当然工人是产生这个空间的条件之一,但不是他制造出来的。有了这些条件组合在一起,它自然就要显现这个空间,你想说我不要这个空间,办得到吗?办不到!因为这些条件具备了,它必然就会有空间的出现。所以这个叫显现。“一切唯心造”是指的这个。所以世间,一切东西,都没离开过,世间的没离开过;出世间的,菩提涅槃也好、成菩萨成罗汉也好都没离开这个原理。一切唯心造,都是这样。那么这个里头啊,实际上就跟我们刚才讲的有关。

这是心识重要的作用,就是造业。所以我们平常啊,可能学了百法以后,你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这个识是干什么的啊,认识的功能。我们当初给你讲百法的时候只提到了这个层面,没有提到更多的层面。最多的是谈到色法的时候,那些都是心识所认识的对象,对不对?就是所缘的问题么,没有谈到第三个层面。实际上严格意义上来讲,心识的作用最重要的还是这个第三:造业。因为你要修行么,你要从凡夫到圣人,你要从凡夫到成佛,那个认识功能很自然的。有些人常常给我说:哎呀,我脑子里又看到那个,又知道它是什么东西,意念是控制不了的,只要有东西在眼前,你肯定要看到、肯定要辨别它,只要是正常的人。关键问题出在哪个地方,就是当你看到眼前这些东西的时候、你认识到它的时候、那一刹那跟进来的时候,你的念头啊对这些东西有没有受它的牵制、是不是跟着他在跑,这个东西就是关键了。你跟着它跑的过程就是造业的过程,这个是最关键的。你说释迦牟尼佛我们这个化身的佛啊,也是从娑婆世界、从中印度,还活到80多岁,还说法49年,他还在灵鹫山、恒河到处转悠,我的天,他没看出那条河?他说这条河不是河,这座山不是山,我见不到,什么都没看见。可能么?他都看见,跟大家看的都一样,但是他最后的境界和我们不一样,所以他不可能没有认识,有分别但是他没有执着,所以他第三步的造业就不会有恶的业、不会有染污的东西。而我们凡夫就不同了,你有分别,分别完了跟着执着就去了,麻烦就来了。所以你明白这个,也就明白金刚经上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要生其心,要有分别的,关键是应无所住,就是没有执着,那些东西对他没有牵绊、不会左右他。所以这个佛法,你要学通啊。拿来把玩的东西你都可以弄得通,哪个经、哪个论,全部都可以汇通的。

所以今天我们谈这个意地,就是特别是第六第七第八这三类识它的作业它的作用。我先提前给大家总结来提要一下。这三类识包括前五识都具备这三个作用。我们刚才说了:分别,就有点像我们原来说的认识啊、辨别的能力啊,是吧?它能够辨别,这是从“能”上在讲,具有能够辨别的功能,具有能够认识的功能。比如眼前的境界:红的、黄的、白的、蓝的、紫的,高的、矮的、大的、小的,它都能分辨出来,对吧?这是一个。第二个,就是所缘,它对这些对象,这个是从“所”在讲啊,它能够认识。前面第一个是说认识,它能够有这个功能,但是这是理论上说它具备这个功能哦,能不能认识它还要跟这个对象碰在一起产生作用才说它能不能认识,所以这是第二个作用。那么这两个碰在一起的时候如果加入了我见、执着,第三个(作用)造业就出来了,它就成了染污的;可是当这个认识和所缘碰到一起的时候啊,你没有这些执着的东西进去,那你就是清净的。所以实际上这三个东西啊 ,在某种程度上来讲,还有点一致性和统一性,互相关联的,但这中间有侧重点。前五识,就偏重于认识,它造业啊就不一定是那么厉害,但是它有轻微的。而第八识它也是这个问题,它有分别、自性分别,也有所缘,但是它造业也是微乎其微的,小。因为它是帮你们保存的,顶多就是这个家伙保存的太死了,它舍不得扔掉,是吧?但是这个第六和第七就不同了,他们除了分别,你看那个第六意识,我们前面讲过分别厉害吧?五俱意识、独头意识。独头意识,你看梦位、散位,到处它都要去活动、分别,强大吧?强大。正因为强大,它认识的对象也就宽,对不对?什么东西,不在眼前,它都能够想,这个都是第六意识的功能。正因为它的认识功能大,认识的对象宽,所以它造业才是最凶的。

你不要觉得有能耐就是好事哦,有能耐也最危险,这个是禅宗里一直强调的。这个很重要啊,智慧要拿到日常生活里都可以用的啊。你有没有记住哦?越有本事越危险,你名望地位越高越危险。这个就是禅宗里面过去参禅的祖师告诫徒弟的有两个字:顶堕。那个顶啊,就是山顶的顶;堕就是堕落的堕。就像你爬山爬的最高的时候你最容易摔下去了、最痛,也最容易摔。你在地上走的时候,你挺自由的。你爬到高处往下一看,啊,恐高症,扑通,就要掉下去,最容易。所以这就是过去祖师告诫我们的:崇高必堕落,有情决定死。爬的越高,容易堕落,这个今天我们都是容易检验的。比如我们今天说那个家伙好贪哦,因为有才贪嘛。说那个家伙贪得无厌,贪那么多还要要,他有机会啊。越是有机会干那种事情的时候越要把握这个东西。修行也是一样的。为什么,你看,我们今天,一开始啊,这个学佛啊,好啊,心里开心,多舒服啊,你看这个东西让我今天改变很多,这个时候好像进步很快;可是到了一定阶段的时候,哎哟,不行了,我是不是出问题了,怎么老是心境也不如从前啊、力量、自律、喜悦感啊也不如从前啊,这个时候就是要用力的时候。你这个时候不警惕,你着急也不行,违反规律你着急,你说算了吧,这个懒惰也不行,越这个时候越要把念头提起来。你保持坚持现在的念头,过段时间,慢慢又要上个台阶。所以它永远好像是处在一个山顶顶上的,不停的往一个山峰一个山峰的爬。这样子。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修行的路上,它也是这个样子。所以祖师才告诉你“顶堕”。你越用功,越达到一定的高度,干扰越大,所以为什么过去祖师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就是从这个地方来的。没修行的人那个魔鬼不找他,为什么,因为他和魔鬼一样,是朋友。你越有修行的人魔鬼就要找你啦,因为魔鬼说哎呀这个家伙背叛了我们,你看电视里面演的,背叛了就要干吗呀?就要追杀你,你就要亡命天涯。道理是一样的。所以佛教里讲和尚要出家的时候,魔鬼就要找你。他说不能让他去,他要出家修行啊,要出离三界啊,将来我们这个集团就少了一个成员啊,那怎么行啊?不得行,要把他拉住。这是一样的道理。所以有些人很羡慕不修行的人,你羡慕吧,你和他差不多了。所以有些时候,你有点修行的时候、上路的时候,干扰更大,那么这个时候就要把念头提起来,这个时候也最危险、容易堕,甚至比开头不起步的人还容易堕、还危险得多,所以这些都是修行过程中一定会出现的心境。不知道诸位有没有这个经验,反正我都是经历过,我都毫不保留的告诉你。但是很多人都在这个地方过不了关,很多都容易出问题,就这样子出的。我记得有段时间一点劲儿都没有了,蓬头垢面的,这个学佛有什么鬼意思,搞了半天也没得什么神通、也没看看到飞得起来,也没有觉得好像……,跟别人也差不多,都还要吃饭,没信心了。哎,忽然我看见禅宗的东西,觉得不行,这个念头啊它让你中了圈套了。哎,把它一过啊,它马上又好了。它这个过程是个螺旋形的一样,不断在推着自己前进。所以我希望你们在这个过程中也要记住这些,路上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陷阱,一定要在这个时候要把住,不然的话容易出问题。所以我讲,越高越危险,越是你拥有的东西多越危险,所以讲富贵学道难嘛,同样是这个道理。就包括世间上做生意都是这样,两个人做生意,开始穷的时候两个人抱成一团,我们要拼命地挣钱,等到有钱的时候完了,一般都拜拜了。一般95%好像都没有脱离这个规律,“崇高必堕落”,谨防顶堕,就这个道理。所以你不要觉得越有你就越……为什么啊,人因为啊,你看嘛,干事情都是这样的。你比如说最近事情很多,你很紧张,当你把事情处理完的时候,哎呀我终于可以松口气了,而这个时候恰恰就是最容易出问题的时候。哪有松气的时候。所以有人老跟我讲:“师父,我要退休了。”我老跟他说:“退而不休,退了不要休息。”所以今天我给他们讲都是退职不退休。那个职位那个工作可以让别人去干,但是我不休着、不闲着,意思就是要有事情干,没事情干要出问题的。就是这个道理。为什么说这个,我们刚才讲那个第六意识它管得宽、东西多,但是它出问题的可能也大、它造业也就最多。

所以你看这个佛法的东西啊,拿来用、横七竖八都可以用,天天在生活中,哪一样你都可以用,拿来琢磨。所以我刚才讲在修行的路上,为什么会出这些东西?这是必然的,你看我们讲唯识里面讲修行有五位,应该大家都有这个印象啰: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究竟位。其它几个我们不谈,我们专门说加行位。就跟我们刚才讲那个在修行路上遇到那些怎么办?加行位分四个阶段:暖、顶、忍、世第一法。暖位好办,冷得不得了,突然面前有堆火有点温暖的,你追都追不赢,你一定往那个地方跑,要解决冻的问题。关键问题是在你烤火烤的你身心都温暖的时候,这个时候挺舒服了,你就容易懈怠了、容易放逸呢,一放逸说不定大火把你烧死了你都不知道,对吧?所以到了世第一法的地方,最要紧的功夫,世第一法,因为到了这个阶段,就超出了世间了,再下一步见道位就是出世间了,就成圣人了。所以你现在在凡夫这个凡位期间啊,碰到些障碍,你都处理不好,到了加行位就更难处理了。这个是要贯穿始终的一个观念。

所以这八个心识里,各个的作用、侧重点都不同。我们刚才说第六识的侧重点是什么?它样样都重要!它的分别最盛、最强。第七识虽然迟迟没离开过,但它守的地盘很小,它就天天守着第八阿赖耶识的相分、见分。这个第六意识它就参加的多、到处跑,都被它认识。第七识,它的地盘有限。第七识缘谁啊?缘阿赖耶识啊,所以它就守着那个地盘。可是这个第六意识,一切法都是它缘,所以它的地盘就大,所以造业就很多。侧重点不一样,但是这三个功能是必须都有的。所以我们今天在原来基础上推进一步,不要仅仅只是停留在什么是识啊,识就是认识、是辨别,除了这个以外,它实际上还会造业。其实我最提倡对后面这个功能的重视。为什么,我们不是在学佛教心理学,不是在学佛教哲学;你是要修行的,你是要发心成佛的,那这第三步就最关键、最重要啰,那就区别于其它搞唯识研究的人。可能很多人还是停留在把那个识认为是认识的层面,还认为:哎,佛法了不得啊,把认识活动分的那么细,还是不简单,但不能只停留在这个层面。关于这个心识的作用,今天在往下面读之前,我先给大家做这么一个提要,大家现在要反复的去思维。

彼作业者,谓能了别自境所缘,是名初业。

那么下面,首先第一个讲的就是“彼作业者, 谓能了别……”这个前半句我就不让你来读了,我来说。“彼作业者,谓能了别自境所缘,是名初业。”最初的作用,是干什么?了别自境所缘。实际上这个里面,已经包括了刚才讲的心识的两个作用:认识和所缘,都包括在里头了。但是关于这个认识和了别的功能呢,所以唯识一展开来,它又很复杂。光是了别、这个认识,要分的话又可以分:自性了别、随念了别、计度了别,

自性了别。我举个简单的例子,你认识我不?你认不认识你自己?你肯定知道你自己是谁嘛。所以,你认识我是对我有认识,同时你认识你自己就是你那个自性分别,明白吗?还有随念分别,还有计度分别。随念分别是什么呢?比如说我这个时候在分别这个麦克风之前,你的意识就知道它在分别。意识一转过来,它也就转来分别这个,这就是随念分别。还有呢计度分别,什么叫计度分别呢?就是推理。就在这儿眼睛一闭:哎,这个东西怎么没对呢?上次是这个样子的,怎么这次又不这个样子呢? 你就开始在那儿琢磨了,为什么会不这个样子呢?你就会找出个一二三来,对吧?因为今天天气热了,所以开了空调了。为什么开空调呢?因为热了。你就开始琢磨开始推理。这种就叫计度,推理认证。过去做数学题,因为什么什么,所以等于什么什么,搞的多了,还一步二步三步。这个就属于计度,推理,一步一步的推,推到最后得出个结论来。所以你看分别搞这么复杂,我都怕把你们搞复杂了,都不想说那么多。但因为今天涉及到它们的作用了,我就顺便说一下。再看所缘,所缘的境,名堂多了,一会又是性境、带质境、独影境啰,一会儿最后的造业又是自性善、相应善,那个名堂多了。现在不说那么宽,反正总的来说,记住三个:分别、所缘、造业;就是任何一类识都有的作用,就差不多了。顶多呢你把那个分别呀、了别认识啊把我刚才说的那几个再琢磨琢磨。自性分别、随念分别、计度分别是不同的,所以你看这个佛法这个唯识佛法老细老细的,还有更细的,但是都没超过这本《瑜伽师地论》。这本都会谈到,只是我提前了给你们勾画勾画。 “彼作业者,谓能了别自境所缘,是名初业。”开始的作用是干吗啊,了别所缘的境,这就包括了认识和所缘在里面。“谓能了别自境所缘者:此中自境,谓一切法。若共五识、不共五识,一切皆为意识之所缘故,得此境名。”并且这个地方更侧重于讲第六意识,主要是侧重讲第六意识的功能。你看嘛,“此中自境,谓一切法。”我刚才不说它的地盘大么、它的所缘宽么,是哪呢?一切法!一切法的名堂多呢。如果要讲第七识呢,此中自境,谓阿赖耶识,为什么?它只守这个地盘,其它的都不管。“若共五识”,就是讲的五俱意识;“不共五识” 就是讲的独头意识;“一切皆为意识之所缘故,得此境名。”它们被第六意识所认识,所以那个所缘,就当所认识说。 复能了别自相、共相。

复能了别自相共相者:谓于有法了知有相,于有相中复有自相、共相差别。自相有法略有三种。一、胜义相有,二、相状相有,三、现在相有。共相有法亦有五种。一、种类共相,二、成所作共相,三、一切行共相,四、一切有漏共相,五、一切法共相。思所成地广释其相。(陵本十六卷二页1365)由彼意识于此一切能善思择,名能了别自相、共相。

这个自相和共相啊,先有个印象。这个自相和共相,跟今天我们哲学上讲的比,自相,相当于我们今天讲的个性;共相,相当于我们今天讲的共性。比如说,我们现在坐的这几十个人,共相是什么?都是人。自相呢,老百姓讲的呢:人与人不同,花儿有几样红。很简单的讲,这儿有男同胞、有女同胞,这就分开了。那每一个人之间,又有明显的区别于其它人不同的特点。我有我的特点,你一眼就看出:哦,那是谁。你有你的特点,别人一看,哦,知道那是谁。对不对 ?那个就叫做自相,每个人自身的特点,就是个性啊。今天这个世界好像很强调个性。这个很麻烦,个性太突出了也不好。今天人的个性啊,实际上每个人都有个性。你的个性已经够明显的啦,鼻子比别人大,眼睛比别人圆,还搞那么多个性干嘛。所以今天讲的个性实际上是自我,知道吗?是自我。所以今天的人啊,跟历史上很多人比啊,就是对自我的表现、就是我执的表现比历史上任何时期的人都突出。拥有了这个观念,所以大家就开始我行我素,一切东西都是自以为是,以自己为中心,那就麻烦了。今天我们讲我要自由么,要自由么就要有自我啊,就要有个性啦。你看今天都是这样子,你看穿的是有个性的、吃的要有个性、搞艺术的画画的都要有个性,写字的也要有个性,写的都看不懂、不认识,是有个性,但是把我们全都蒙了。为什么呢?表现自己,那是表现自我的欲望。实际上这个很成问题。所以我们今天人的个性的背后就是自我,自我的背后就是要讲自由,自由的背后是什么,自欲、私欲。就是这个样子出来的。所以佛教,前段时间有几个词我给他们讲:看破、放下、随缘、自在。哎哟,今天好像到处都在用啊,可是我一听啊,本来全都是补药,结果全都当做泻药在用。全都用歪了。

讲到这儿有一个“自在”,自在和我刚才说的自我有点关,所以我给它补了几句:“看破不等于看冷”。我们今天人的所谓看破啊,等于看冷,没有激情了,不对的。“放下不等于放弃”,今天人说“我都放下了”,就是不想干事了、退休了,可以去耍了、可以提着鸟笼养鸟去了。这是放弃啊,哪里是放下,放下不等于放弃啊,放弃绝不是放下。你看,现在不都是这样在用吗?“随缘不等于随便”,今天的人说“哎呀,随缘吧”,就是弄不了了,找不到了办法啦,随缘吧,这哪里是在随缘啊,这是随便啊。什么叫随缘啊,众生需要度,你度他,这就是随缘。对不对?所以做不了的事情你说随缘啊随缘啊,这是在随便。“自在不等于自我”,佛法讲的自在是真正破除了所有的执着妄想分别,一种洒脱的境界、没有羁绊的境界,对吧?今天的人为了把自在和自由两个混淆,于是就把这个自我主义表现的特别明显。因此有了这个自我主义,个性就特别鲜明。你看,你出去大街上看那些人个性鲜明么?“穿别人的鞋,让他打的去”,这个有个性吧;“走别人的路,让他无路可走”,这些是有个性的人创造出来的哟。这都是走极端的办法,都不符合佛法的精神。所以我把那八个字我重新补了一下,你们可以琢磨琢磨。不然的话,你们也要用歪的,很多人都把它用歪掉了。

佛法本来很好的,结果拿给这些用歪的人一看,说这些学佛的人好消极的。佛法你永远记住,我跟你讲,那个释迦牟尼佛一刻都没停止过、没休息过,你以为他涅槃了?没有,那都是做给你看的。他哪里涅槃?不生不灭!你说没有了,哪里没有?无处不在!他实际上都在三类分身息苦轮,都在度众生。不是成佛以后就万事大吉没事干了,事情更多。所以一定要有这个观念。不要觉得……今天人的观念是:哎呀,等到我将来没事干的时候我再来学佛。这样的人我坚决不要。我这儿不是休闲俱乐部,我们更希望有干事的激情的人到这个地方来,才能够去弘法利生啊。找不到事情干的好像才来学佛,你说这个经是不是念歪了。那是不是就像“看破、放下、随缘、自在”一样的念歪的。讲到这儿,是我联想到的。自性、个性要和今天我们说的个性区别开来。个性就是特点,但是特点,下面谈到的,有胜义有、相状有、现在有。本来自然有这些特点就够了。我们今天所谓的个性所谓的特点是矫揉造作出来的。那麻烦了,这就让人越来越看不清楚今天的人究竟在想什么了。我老实讲,今天你看那些学周易的、算命的、看相的都少了,你看那麻衣相术都不太看的准了。为什么?它那个表现出来的都是假相。鼻子隆过了、眼睛割过了,不是她原来自然的了,所以看麻衣相术的他都没折儿。我是跟原来看相的人开玩笑讲的。他说哎哟你怎么知道,我说你想这个道理啊,因为今天这个相已经不是(原来的)他了。佛法讲相貌与身体都是业力感召的,对不对?感的就是自然的。可是现在已经违背这个自然了。你那上面搞些麻子、穿些新衣服、穿些花衣服、画些色彩在上面,把人都麻痹住了。所以今天相面的人都难啊。这是我想起来说的啊,你琢磨一下嘛。不然中间多沉闷啊。

所以这个自相啊,就是个性、就是特点,这种个性和特点是原生的,也是缘生的。明白吗?这儿两个yuan生,一个原生是原生态的原生,不是后天那些去加工过的、到韩国去美过容的,不是。这是一个原生;二个是条件、因缘的缘生,这些都是因缘生的么。这个才是它真正的特点。共相,就是我们讲的共性,这是一个法则、一个规律,那么这里面自相、共相又分了好几种,实际上后面还会谈到,这已经给你预告了。“思所成地,广释其相”,后面谈闻思修的时候,还会讲到。这儿已经提前讲了几个了。“自相法略有三种:胜义相有、相状相有、现在相有”。什么叫“胜义相有”?,就是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菩萨虽然没那么多,但是也具备一定的好的相貌。他的特点,你一看,哎哟,这人不是凡人啊。是吧?不要说圣人啊,就是普通人,有点修养的人你看他总归都有气质,是吧、很高贵。不像走路腾腾空空,说话喷喷碰碰,一看那人就没修养的,对吧?这是胜义相有,稍微有点气质的人你一看都流露出让人很能正视,让你肃然起敬,这就叫胜义相有。最具有胜义相有的就是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三十二相没法给你一个一个讲,十天也讲不完,佛的三十二相有很多。比如双耳垂肩,所以佛像的耳朵都比较长一些,这是三十二相之一,在现实生活中,所以相面的人说耳朵大的人就有福,那是长的你不要没事就去拉它;还有双手过膝,就是这两个手垂下去要过膝盖,当然你坐着的时候随便都可以过啊,是说站着的时候两个手得过膝;齿白如雪,牙齿白的像雪一样。今天都是刷冷酸灵。那不是刷出来的,是自然的;还有四十颗牙,你有多少颗啊,有四十二个,那就比佛还佛,你就是古佛啦;双足如轮,两个脚板心里头有花纹、有法论的轮相。好多呢。当然,牙齿多有福,可能也是根据佛教来的。佛有四十颗牙么。今天的人一般多少颗?好像二十八颗的挺多的,三十颗的都不太多。三十颗、二十八颗、最多可能三十二颗;有三十四颗的没有?我好像没碰到过。三十二颗的我倒碰到过。二十八颗的多。

这些都是特点。尽管这些相有这些特点,金刚经又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所以“能以三十二相见如来否?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这些相是什么,都是虚妄,都不可以对它认真,所以称为缘起法,这都不是真实的,所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原来有个人让他照相,照片上写的,让他照相他就在照片上写: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他还补了一句:明知虚妄,还要装模做样。你光是前头那句,还不是佛法的二谛哦,“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是胜义谛。他补得是有点名堂的,后面那句“明知虚妄,还要装模做样”是世俗谛,真俗圆融啊。这是第一个“胜义相有”。第二个“相状相有”,什么意思呢?方的、长的、圆的,这个是不是相状?方的有方的特点、长的有长的特点、椭圆形有椭圆形的特点,你一看就知道:哦,椭圆的。对吧?“现在相有”,什么意思呢,因为这些东西都是无常的。人有一定的特点,但那些特点是不是无常的、是在变化的?再过几天,哎哟,怎么脸上变黑了,变化是个特点,在现在这一刹那。往后还会谈到。

“共相有法亦有五种”。一、“种类共相”,种类多啊,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就是说的这个。人、猫、狗,这是种类。人,就是这一群人的代号、共相,对吧?“成所作共相”,什么叫“成所作共相”?这个主要是从作用上讲。装水的,都叫什么?杯子,这是从作用上说。因为有些东西命名就是从作用上命名的,对吧?“一切行共相”,这个行,比如造作啊,是从这个上头命名的。“一切有漏共相”就是指的世间法,世间的一切东西和出世间比,就是有漏。这个漏就是染污,就是生死,这是一个总名字。祖师的智慧都是这样的,能有这个智慧,就是把复杂的简单一句话就概括完了。会上,和一些人讨论传统文化,有个人说要读写基本的三字经、百家姓,谈到那个百家姓有人提出来说这个姓现在不止那么多啦,还有些姓没写进去,再补一些。哎呀,补那么多干嘛,再多的姓,天下其实只有一个姓,什么?姓“钱”。这也是共相,你不姓钱吗?都要姓。钱才能买吃的,钱才能买泡泡糖,钱才能买肯德基,没钱不行,现在谁都姓钱。这就是共相。这个一切有漏的共相就有这个特点,这是跟出世间法比。出世间法总的名称叫什么?无漏法。世间的呢?有漏法。两大类,分完了,不搞那么复杂。就象我原来给你们讲的人家叫我去看夜景,不用去,再复杂,再好看,声光电影,除此以外没有别的,对吧?管你哪样好看的,不外乎就这些,除了这些声光电影,还有什么可以看?没有你可以看的。第五个,“一切法共相”。不管是世间、出世间,给一个名称——法,就是所有的东西命一个名称,就是总名称。这也是共相。意识所缘一切法。就等于说:这儿有多少人啊?一大堆!你自己去看吧。这种人呢,比如别人问你多少人啊,你答“一大堆”,说话还有点别致啊。若问多少人啊,回答“大概二十个、大概三十个”,一听这人可能就是书生、呆子。“大概二十个、大概三十个”,万一估不准呢,你又说错了,所以你要记住“一大堆”。这就是共相。所以,我们从这个里头,要知道,不管是自相、共相,第六意识都要缘它。实际上前五识缘自相的时候多,真正对共相能够缘能够分别还是第六意识的功能。你比如这个人,我的眼识看到眼前这个人,这个人长的什么样啊,这个是五识的眼识在缘,可是这个人的相貌、特征、年龄、大小,这个人看起来有气质、没气质,这就是共相。这要第六意识来具体分别。这表示,这里面还是有分工的。这个自相、共相啊,它除了一些具体的事物,还有一些道理也是。自相就是个别规律,共相就是普遍规律。道理啊,自相、共相,就等于个性也好,差别也好。都是从这个里头概括出来的。再接着读。

复能了别去来今世。

复能了别去来今世者:若诸果法,已谢灭相,名过去世;有因未生相,名未来世;已生未灭相,名现在世。又诸种子不离法故,如前说法亦有三世建立差别。如下自说。(陵本三卷七页221)

前面是分别自相共相的空间嘛,认识的对象嘛。“了别去来今世者”这是从时间上的,第六意识,你过去的也能缘,但眼识不行。眼识必须要现在摆在眼前的,这是凡夫啊,圣人不是,圣人眼识可以看见现在过去未来的,他不受。。包括墙壁外的东西,他都看得见。他是六根可以互用的,圆通的,没有障碍的。那有多大本事,有啊,《楞严经》中二十五圆通,就教你二十五个办法,你把二十五个办法学好了,你就可以看到墙那边去。哎,这好玩,可以的不是我蒙的。所以这些时间、空间啊,还是人为把它划分开来的。这个地方从时间上来讲,第六意识能了解认识、分别。

去就是过去,来就是未来,今世就是现在。那么他对这个过去、现在、未来啊,有一个说法,实际上,过去、现在、未来的说法,他主要依那个很重要“又诸种子不离法故,如前说法亦有三世建立差别。”注意啊,“过去、现在、未来亦有三世”,这个很重要,“建立差别”,这是建立的差别,有没有真正的过去?有没有真正的现在,有没有真正的未来?这都是假象,这都是相对的。为什么,过去曾经也是今天,曾经也是明天。对吧,今天,它也会成为过去,但是它曾经也是明天,明天,它也将会成为今天,也将会成为过去、昨天。所以,这些东西啊,它都是人建立假分别。

那这个分别建立从哪里?“又诸种子不离法故”,从种子的立场上来建立,怎么建立?“若诸果法,已谢灭相,名过去世”,这个种子生起现行了,现行怎么啦?已谢灭。已经消失了,我们就把它叫做什么啊?过去。“有因未生相,名未来世;”那个因是指的什么?就是种子。有了种子,还没有产生形象,我们就把它叫做未来。“已生未灭相,名现在世。”就是这个种子生起现行,还没有消失,我们把它叫做什么?现在。所以,这个过去、未来、现在按照唯识来讲,就是在种子的立场上给它分:过去、现在、未来。这是我现在给他们说的。这个种子处于工作状态,就叫什么?工作状态属于什么?现在嘛。这都弄不懂了。如果这个种子处于休息状态呢?过去。种子处于待岗状态,未来。未来嘛,待岗嘛,我还没上岗呢。这么去理解一下。再往下念。

复剎那了别,或相续了别。

复剎那了别或相续了别者:谓如意识寻求心生时,或散乱不相续起,是名剎那了别。若不散乱,决定心生,由是分别引发染净,是名相续了别。

这个读作刹那了别。相(音“箱”)续不是相(音“巷”)续。这里面就有几个概念了啊。寻求心、决定心,我们前面讲五识的时候不是讲过吗?几个?第一个是什么?率尔心,第二个呢?寻求心,第三个呢?决定心。第四个呢?染净心,第五个呢?等流心。所以任何一念心识,虽然你看那一刹那很快,实际上,我们今天搞电影的特技镜头一样,把它放慢。它都会有这五个过程。率尔心,就是你刚生起认识那一刹那,寻求心,随着你有个寻求的阶段,在琢磨,对吧。决定心,就是你这个认识已经产生了,产生了以后,有所行动,所以接着是什么?染污。要么我就非法获得,要么我就生贪念,对吧。有了这个染的,它自然就有业力嘛,有业力就有等流心。对将来就造成影响。在这里面讲,刹那了别是哪一个呢?寻求心生时,或散乱不相续起,这个念头分别了,下个念头又是其它的了。这就叫刹那分别,他是散乱的嘛。寻求心生时,或散乱不相续起,,因为他这里还没生起来。刹那、刹那、刹那。但是下一个,相续了别,就是不散乱,决定心生。什么叫决定,就是有一个决定的认识,由它要引发后面的染净和等流。所以它叫相续了别。你比如,这个决定心,下来就是染净心、等流心,它是相续的,没有散乱夹杂的,而前面那个呢,只是在寻求心那一刹那,后面的东西还没有生起来,所有那个叫刹那。所以这个叫刹那分别,所以虽然这个很短暂,很短暂,包括前面的率尔心,实际上都很短暂,实际上都可以视为是刹那分别,但是这个圣人啊,有的他们有这个功夫,他就把他的心念控制在率尔心和决定心这个地方,所以那个《起信》讲前念不生、后念不起是个什么东西,这个就是。他后面的什么染净心、等流心、决定心说的是后头这两个,染净心、等流心都可以给控制下来,他的念头,虽然你看着短。它只有前头的率尔、寻求、决定,你说这个心态怎么这么复杂,实际上,我原来和你们讲过,任何一念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明白不?你看过这个链条吗?这么一扣,这两个链条靠起来,这两个链条中间一定有衔接口,这个链条才是不断的,对不对,这个心念实际上也是这样的,前念和后念之间也有个接口,那么你这一念和再前面一扣也有个接口,实际上,这三个圈圈,一定中间有两个连接点,对吧,就等于三个念头,一定有两个连接点,这里讲这两个意思,实际上是什么呢?就是任何一个念头,按照唯识佛法来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就是入心、住心、出心。你比如,前面,我这边手代表一念,这边手代表一念,这个念要灭的时候,要消失的时候,是它的出心结束了,当然马上接着是什么啊?入心,这两个实际上有交集。这两个框框里头啊,等于是住心,明白不?它要暂时停留一下,然后,马上,到了这个边缘的时候,它又是出心,出心又要和下面一念衔接,所以我们这个率尔心、寻求心、决定心、染净心、等流心,可以放在这三个点上的,率尔心等于是入心;寻求心、决定心等于是住心;到了染净心、等流心等于是出心了,这已经形成了。它实际上这个东西是可以。你别看它复杂,有点多,实际上,它是可以套起来的,刹那了别,很大程度上就是那个率尔心啊、决定心啊,寻求心,实际上很短,就是住于这一刹那。相续了别,因为有了决定心起来,染净心、等流心,你想让他不起来都不行。知道吧,它就一定是跟着的,连在一起的,只要你有决定,不管你决定是好是坏,你这个决定如果是善意的,它就是净的,它的那等流果就是什么啊?可爱果。如果你那个决定有自我色彩,有执着的,那么形成的就是什么?染,染过了才是等流果。就是那个不可爱果。只要到了决定阶段,后面几个就都斩不断了,所以那个决定那一刹那很重要。就这一刹那,看你受不受执着啊、我执的干扰,但是我们凡夫很难,这个第七识啊,还有第六识的俱生烦恼,它时时刻刻就跟着你,它就把你看着呢,象守犯人一样守着你,你是囚犯呢,那个守监狱的人天天一刻也不离开,怕你跑了。所以这个第七识,它这个我执啊也是这种,它一刻也没有离开过所以佛法里面为什么给它一句“恒审思量”。恒啊,你睡觉他都没有离开过。说梦话的时候都在说:“我的啊,你要给我啊。”是吧,诶,说梦话都离不开我。这为什么,这个就体现这个第七识的恒呢。再往下面念。

复为转、随转,发净不净一切法业。

复为转随转发净不净一切法业者:由彼意识有分别力,善染心所相应俱起,不同五识唯为随转。剎那变异,名之为转;相似相续,名为随转。由是总说发净不净一切法业。

这个净不净就是染净、善恶。就是随转。它产生善业和恶业有两个渠道,一个是转,一个是随转。它都会产生净和不净的业,就是善和恶的业。这个地方理解了就好解决了,“由彼意识有分别力”,这个意识,我们刚才讲了吗,只要是识,它都有认识活动,都有分别,对吧。“善染心所相应俱起”,问题是这儿。善心所,那个染心所指的什么?烦恼心所嘛。就是说你善心所与第六意识相应,它造的业干嘛啊,善业嘛。烦恼心所与第六意识相应,造的业是恶业。就这个样子,而这种善叫相应善和相应恶。还有一种本身自性就是善、自性就是恶的。你看,所以说又扯开了,什么叫自性善,你比如,善心所,是不是自性善,肯定是了。烦恼心所呢,自性恶,什么叫相应善、相应恶,就是第六意识。自性善的心所跟它相应,它还会造善,对吧,这叫什么?相应善。自性恶,就是烦恼心所,它与心识相应,还会造业。那造的业是什么?相应恶。以此类推,当然还有自性无记,相应无记。无记还多得很,到处都是,所以,它这个地方说啊,“由彼意识有分别力,善染心所相应俱起,”善心所与它相应,烦恼心所与它相应。“不同五识唯为随转。”它不跟五俱意识相应。它自己跟它两个相应。不是跟五俱意识的同类的那个,就叫随转。这个实际上就是指独头的那个。“剎那变异,名之为转”。就是第六意识啊,它是刹那变异,它造业也是刹那变异,虽然造的善,造的恶,但是前面造的善和后面造的善,前面造的恶和后面造的恶,一不一样?它在变化的,都在变化的,变异名之为转。但是尽管它不同,相似相续,名为随转。这是说,在某一个特定的阶段,你看这个人呢,实际上有时候它有阶段性的。这段时间,老是善念多,你每天想干的都是那几件事。今天、明天、后天都想干,叫相似相续,有时候,烦恼心所起来,恶念一起来,它自然象上瘾一样,每天都干那几个。相似相续,跟抽烟上烟瘾一样的。它每天抽烟感觉都不一样,但每天你看他都差不多,相似相续,造业也是一样。虽然有不同,有变异,但是这中间,有前后相似相续递进关系,这是普通来讲,但是利根人除外。有些人大恶,他马上也可能干嘛呢,大善。反过来,大善会不会大恶呢?嗯?这里前提就是在三界以内。佛就是最善,他会不会最恶?不会。因为他的阿赖耶识里面,连恶的种子的影子都没有了。我说的为什么要加个定语,大善有可能大恶呢?他的阿赖耶识,特别在某个阶段,善和恶的力量相当的时候,一个占一半,50%对50%。凡夫啊,我们很大程度上,善的只有百分之几的比例。10%都了不得了。所以这个地方是讲常规,不是讲特定的。所以我们有些时候讲课啊,你讲完,他就给你提问。你本来讲常态的东西,他给你提个体的东西。牛头不对马嘴嘛,个别的东西不在这个之列。对吧,那这个就不是那回事。这个佛法,有些东西是有针对性地来讲,有些东西是有普遍性地来讲。有针对性的就不能普遍性地用。比如说开药一样的嘛。你看那个中药里头,差不多开中药都有大黄,里头还有什么?甘草,普遍哪里都可以开。吃不死人的。但是有的就不能乱开了。砒霜,你敢乱开吗?所以针对性地某些人有这个病,特别需要的开一点点。你说我每个人都来搞一点点。你试试看,那就要死人的。这个佛法也是这样的,就我刚才说的,这些都是讲的常规状态。是普遍性的,有些个别性的不在这个之列。有可能大恶的人有可能大善,一念转念。那你也不能说,我去当个大恶人,也可能我转得更快。关键问题你要碰到那个机缘。你没有那个机缘,没有那个善根,你也一下大善不了。所以你看,他那个从大恶到大善,好像有偶然性,实际上,他这个偶然带有必然的。这个必然是什么?过去多生累劫积累的东西。佛法一定是这样的,就像你吃饭一样嘛。看着你放碗了,筷子都搁好了,问你:“吃好了没?”说:“吃好了。”你不是这一下子吃饱的,你是从端着碗开始,慢慢慢慢填饱的。到最后,我吃饱了。没有人说,“你吃好没?”“我慢慢慢慢地吃饱了。”没有吧,嗯?我们一般都是挑它的结果在说。对吧,而很容易忽略这个过程。所以大恶可以成大善,这个是什么?结果。而容易忽略那个过程。而我们人呢,往往容易仿效的就是别人的结果。是吧,做生意一样嘛。看到别人赚钱,哎哟,大把大把的钞票数,心里好舒服。我也要去数钱呢,要跟着去做。别人都赚完了,你跟着去做,你一定赚不到钱。钱都被他赚光了,是不是。这真正要赚钱的,要另辟渠道,从他那里得到启发,你才能赚得到。就是要去得启发,从他的过程得启发。这个才是重要的。所以,你看佛法里到处都是智慧啦。所以我们这里讲的这几个,都是指的常规状态。再往下念。

壬三、能取果

复能取爱非爱果。

复能取爱非爱果者:此中果言,谓异熟果。有爱非爱二种差别。生人天趣,是名爱果;若生恶趣,名非爱果。由意识力,有诸欲取、或诸见取、或戒禁取、或我语取,即由诸取能生三界苦果,是名能取爱非爱果。

这个所谓“取”啊,是感得的意思。复能取爱非爱果者,爱,就是平常讲的善果,非爱就是平常讲的恶果,但是唯识佛法里为什么叫爱非爱果,我们原来已经讲过了。在佛法里面,因有善恶,果呢,无记。它只是用爱果、可爱果。可爱果和非爱果来表达,它本身是无记的。“复能取爱非爱果者:此中果言,谓异熟果”。异熟果指的我们现在这个果报,指异熟果。那么这个异熟,我们原来讲过,异时而熟,异性而熟,异类而熟。异时而熟就是你造的这个业啊,它要产生果,一定要有个时间段。所以这个异时而熟,就好比你春天种下去的种子,要到秋天才能收获,有个时间演变的过程。异性而熟,就是他的性类,因有善,有恶,果呢?无记。这叫异性而熟。还有异类而熟。什么叫异类呢?因和果之间,它就是两个不同的嘛,不可能还是从因到因。对哇,这叫异类而熟。这个异熟果,有爱非爱二种差别。爱非爱就是爱果、非爱果。就是我们讲的善果、恶果。生人天趣,是名爱果,就是好的。人天嘛是善报嘛。人天乘是善报。生人天怎么去?嗯?坐宇宙飞船?人天乘对应的就是五戒十善。十善就是到天人,严持五戒就是人。所以要保持人身不失要严持五戒。你皈依还要受五戒的呢,五戒受的时候要问的呢。能够受持满分、或者半分、一分。五戒可以一条一条地受的,知道吧?只要五条戒能够受好,就能够下次保证还能够,干嘛呀?成人,但是能不能当成都人就不知道。所以要看各人的缘。对吧。那要奉行十善,可以做天人。所以他们说要到月球上去看一看,哎呀,我说很简单,买宇宙飞船买不起啊,没钱啊,你就修十善啊。自己就去了,还不用一天到晚,弄个发射台,弄个打一枪把你推出去。一念就去了,你只要奉行十善。所以人天乘。佛法就是这样的嘛。人乘就是严持五戒,天乘就是奉行十善。声闻呢?罗汉,声闻。就是四谛。缘觉呢?十二因缘,菩萨呢?四摄六度。这都是对应的,有对应关系的。到佛呢?福德智慧,就两足尊嘛。这是对应关系,所以这个地方说。但是,注意啊,这个异熟果仅仅只限于六道轮回,当然也包括到菩萨乘有一部分。到了真正的圣人就没有异熟了,不存在异熟的问题,所以他这个地方讲的人天、恶趣,六道。人天乘,人天趣,是名爱果。好一点,条件好一点。所以我们变人啊,你要知足啊。今天的人都不知足。其实人在这个人乘里学佛法是最好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啊。比上呢,你没有天人快乐,但是快乐的人,他就不修行,他就不知道闻法。比下有余,比那三恶道里头,你还算好的。所以你要知足诶,要发得起心啊。“若生恶趣,名非爱果”。恶趣嘛,就是地狱啊、恶鬼啊、畜生啊,哪个愿意去啊,没人愿意去。有人报名参军的嘛?没有,拉壮丁都拉不去。过去经典里描述吗,你不是念《地藏经》吗,八寒地狱、八热地狱。你看中国人在那个十殿里头。锯子拉的,磨子推的,上刀山,所以有的人说:“你交代我的事,我上刀山下火海,都要给你干完。”天哪,我说不让你去,那是下地狱的地方。这干嘛要上刀山下火海,这些人发愿就发得不好。上刀山下火海,那是到地狱里头去了。呵呵,对吧,不好,那个不好玩的哎。所以这些东西啊,叫非可爱果。就是让你感受到痛苦,当然我们今天这些人呢,对这些东西没有警惕,为什么呢?因为现在受实证主义的影响,他讲现实。恶鬼看不到,地狱看不到,但是我说畜生你总看得到吗。他说这个畜生嗯,现在看畜生还不容易发起心来。城里头的畜生比人都金贵,还有宠物医院,还有打吊瓶嘛。人都治不起病,它还比你玩格呢。当然,我给他们讲,这是有福报的狗。那是哦,狗里面也有有福报的,有上等嘛。他是狗里面的地主和贵族,有福报,对不对。地狱恶鬼看不到,对不对,所以古时候,它有很多画,就画这个地狱的画,十殿的画。画了挂在那些地方,像城隍庙啊,人一看有有警戒作用嘛。哎呀,那里头那么惨了,他就要收敛自己的行为,别干坏事。今天人吗把那些东西都砸了,那些东西子虚乌有,我看不见得,有积极作用。我们学佛法的人要了解,地狱是为什么去的啊?嗔心太重。恶鬼呢?贪心太重,畜生呢,愚痴、没有智慧。所以贪嗔痴呢,这是三毒,它可以感得恶趣的果。三毒大地狱,三毒哎,贪嗔痴是最大的毒素,上次,我跟搞生物科学的院士说,来我这聊天。我说你们搞生物科学的研究研究嘛,不是研究那个什么排毒养颜胶囊,排的那个什么毒。你研究一个排除贪嗔痴的毒的胶囊,有没有?早就有了。佛早就给你开出来了,排贪的胶囊是什么?(布施)对了。排嗔呢?(忍辱)慈悲啊,排愚痴呢?修十二因缘观嘛。对不对,这个是排毒养颜胶囊,听到没有。对这个恶趣,就是这些东西感得的。那么这些,他刚才讲了,对于异熟果有两种:爱、非爱。爱是指的人天趣,非爱呢?恶趣,就是三毒。那么这些爱、可爱,这些果地感得的是什么呢?由意识的,他自己造的业,哪些东西造的呢?“有诸欲取、或诸见取、或戒禁取、或我语取,即由诸取能生三界苦果”,这个取啊,这个取就是执着的意思。前头那个能取爱非爱果的那个取就是感得的意思。这两个取,你别看在一段里头,意义不一样的。后面这些:欲取、诸见取、戒禁取、我语取,这是感得非可爱果的因。这几个就和我们前面讲的那个邪见里头:身见、边见、戒取见、戒禁取见。还有呢,邪见,这几个都可以对应的啊。所以归根结底啊,还是这个我见在作祟。还是这个我执在作祟,也就是这个自我意识在作祟。那今天是不是说到这里,下面这些问题说不完,看大家有没有问题,可以说。下面开始讲这个余识身的问题,如果这个说一半,下次还要倒回来说。哎,今天还是说了好多这个本本上没有的哦,你们下来要去消化哦。你们前面那些东西都琢磨过一下没有?

学员问:我有一个疑问,第六意识缘一切法,然后第七缘阿赖耶识。我想意识缘一切法,实际上,你还要阿赖耶识里面有种子才能想象得到,比如跑到天上去,就是说这个末那识。。。

答:有些境界是不由种子生的,下回我们讲《八识规矩颂》,我会给你讲独影境,独影唯从见,性境从种生,就是由种子生的才是性境,那是八识里头说的。有些境界,比如说独影境,它就是个影子。臆想出来的,它没有种子的。有些境界不是种子生的,要性境才是种子生的。这样,下次谈到《八识规矩颂》我会说的。等到凉快一点,我再讲八识规矩颂啊。都写完了,昨天晚上,我都校对到一点半。我早上五点半还是起来了。我上午搞一上午,下午还是要给你们说,我想搞完了,我要搞其它的了,所以我已经给他了,反正稿子让他再校对一遍。所以你一定要记住啊,一切境界不一定是种子生的。因为这个境啊,它大概有三类:性境、独影境、带质境。这三类。性境一般就是由种子生的,独影境就不是种子生的。所以它在第八阿赖耶识就没有,还有,第六意识缘不缘第八,我给你提个问啊,有几种情况:没有转识成智前,第六意识缘第八,它就想的,它不是直接缘,不是现量。就开始琢磨了,《成唯识论》讲五教十证,就讲阿赖耶识怎么样,怎么样,你就开始琢磨了,阿赖耶识怎么样,到最后转识成智以后,现量证的,才是彻底的缘,是不一样的。所以这里缘啊,是要缘啊,情况不同的。转识成智之前,和转识成智之后不一样。转识成智以前呢,可能也是自己臆想、推理,是在道理上的缘。找过那个《成唯识论》的五教十证去看过没?没看。这怎么证明阿赖耶识存在,我上次不是说过吗,五教十证,在《成唯识论》里头啊,引用了五个经典里的话和十个道理,在《成唯识论》卷十里。

问:再问个问题,好像到了这个罗汉啊,他就没有这种再投胎的种子了?

答:也不是没有这个种子。实际上,我要告诉你,没有永远的罗汉。你看那个《法华经》《涅槃经》上,后来佛陀授记的好多都是罗汉,舍小转大,明白不,实际那个罗汉,也是阶段性的。他不是永久的罗汉,唯识现在讲五性,五种性,但是都是相对说的,不是绝对化的。你永远记住,佛法没有绝对化的东西,一绝对化就不是佛法。你不要觉得,哎呀,他成了罗汉,他是不是永远都是罗汉?不可能。为什么,很简单,哪怕他是入定成的罗汉,他还有佛菩萨去给他说法,他还是会舍小转大的。你比如那个第七识平等性智:如来现起他受用。他还要现身去给菩萨说法,给罗汉说法呢。这罗汉在听法的时候,他还可以舍小发起心来,所以他没有永远的罗汉,你那就是说,他永远成了罗汉,没法投胎了怎么办?不是,他一发心,他就有变异生死,就还要到这个世间,他还要来把这些剩余的习气业力消完。所以,他还有个舍小转大的。所以,你看法华会上,那些罗汉最后的表示,开始嘛,都听不进去。哎呀,说这东西,我从来没听过哦,算了哦。但是最后,你看他都改变了,所以,读经要会读呢。要把前后连贯起来,你包括《涅槃》,我们最近大家一起来读这个《涅槃经》,开始他讲一阐提吗,最后他告诉你这一阐提都是方便说,没有永远的一阐提。因为他站的立场不一样,有些东西,是有针对性的,有特定的时空,他就必须那样说,但是离开那个时空以外,你那就不能那样说。还有不?

问:师父我想问个问题。您几乎每次课的时候都强调这个问题,修行要注重当下一念。平时在生活当中,当下一念结合三世因果,您能给我们讲一讲嘛?

答:嘿嘿,我都讲了好多了,每次讲课都在讲。它实际上是这样的,实际上,我个人在这一点上的体会啊,在这一个我个人提法,不是我的发明创造,是过去祖师们都是这样提倡的。但是我个人的体会在哪个地方呢,过去可能更多从禅宗里面讲觉照提得多。对现前这一念能够有觉照,修行的功夫就到了,而我个人在这个上面进一步有个体会,就是唯识,就是我原来讲过的,遍行心所,作意、触,因为我原来准备研究那个,遍行心所的顺序,你注意,唯识的有些论里头,遍行心所的排法是不一样的。有些是:作意、触、受、想、识。有些是:触、作意、受、想、识。我资料已经收集了很多了,准备写这篇文章,一直没时间。但是从这里面,我就发现,我个人认为作意应该在前头。那么触啊,根境识这三者要和合才是触,而那个作意啊,只是令心心所生起现行,它只是识生起现行。就是识由非工作状态到工作状态,而那个触是三个连在一起,问题就出在根境识三个连在一起触的时候啊,接下来是什么,受,受肯定有好的、不好的,马上想、思就造业了。所以根境识三个一合的时候,那就是当下一念。根,缘起的;识,缘起的;境,缘起的。所以,你看我原来讲《百法》的时候,讲到这里,有一个讨论叫:知道烦恼的起处吗,不知道大家还记得不记得,所以在百法里头,我自己提出来的那几个问题,是我觉得最闪光的地方,你们不要仅仅是停留在那一百个法相的解释上头,觉得那个解释解释得很好,而我提的那几个问题是最关键的。其中我有个问题是:你知道烦恼的起处吗?烦恼的起处从哪来的,就是根境识这三个本身,根不是烦恼,境不是烦恼,识也不是烦恼。而恰恰三个碰到一起的时候,烦恼从哪里产生,从受想思里产生出来了。有受的地方,好的、不好的,他们这个识,一牵动到这个识里头,这个染污的就起来了。所以根境识三个一碰到一起,你如果在这个受上面的,把握不好,一牵动到那个染污一起来,这个因就是有漏的了,那也就是生死。哎,根境识三个碰到一起的时候,识一起来,你能够掌控受,苦受、乐受能够很了解他,苦乐怎么来的,你比如修六波罗蜜里头,修忍辱,忍辱不是有三个吗,谛察法忍、安受众苦忍、耐他怨害忍,对那些不好的,什么逼迫的,你要有智慧洞察,这是业力感的,这是自然界的规律,等等的,那你就很能够正确地面对这些感受,那下面的受想思,那自然就是正确的了,那它造的因啊,业,那自然就是解脱道、出离道。所以这里面,一念里面就含有因果呢。这一念,它既可以成为因,就是你将来的因,但是,它也是果。为什么,你这根境识三个分别之前。根有根的种子,境有境的种子,识有识的种子。所以,最下面这个,他本身就是果了,所以即是因又是果,这是关键环节,所以我历来强调,根境识三个碰在一起,内含的觉照很重要,所以我常说啊,禅宗讲觉照,就是说现前一念,我通过学唯识,我更大的体会是,这一念在哪个地方,根境识碰在一起的那一刹那,你能够觉照透根境识的真相,能够觉照到根境识碰到一起产生的受的真相,安受众苦忍、耐他怨害忍、谛察法忍,那么下面一系列的东西都是正确的。《百法》里面,我不仅仅提了这一个问题,后面还有好几个问题,世间的虚幻性,那个是学了色法后提的,还有那个不相应行法的人生智慧,我记得好几个地方都提了,好几个都提了,还包括那个异生性,流转性,我还提了世间公平的问题、时空的问题,那些东西,虽然不是百法里头的,是我自己的发挥,那是我的心得。实际上,我谈的那些都是我时常在上课的时候都贯穿进去讲的,所以我希望你们将来在温习百法的过程中,把那一部分的东西要好好温习。当然,体会不是说,我的体会是我的,我提供给你参考。你要注意,怎么来的,为什么要这样提,要这样去琢磨。好吧。好,那就这样子。


{返回 宗性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6讲
下一篇:《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8讲
 幸福的起点 四、信仰的内涵
 佛法与情绪管理
 幸福的起点 一、确立正确的人生信仰
 力行十善 第三章 何为力行十善(下)
 《金刚经》讲课记录 第三
 人.家庭.社会
 佛法中“四摄法”的基本内容及其社会价值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11讲
 痛念惟贤上人示寂
 幸福的起点 二、缺乏信仰的综合症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第五十二 八城经[栏目:第二篇 中分五十经篇]
 念佛可以圆转五浊为五清[栏目:大安法师]
 二○ 饭泡施者天宫[栏目:天宫事经 二 兹他拉他园品]
 七届:在开营式上的讲话(净慧大和尚)[栏目: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
 佛陀教法的现代价值[栏目: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
 修学佛法的省思要点[栏目:明法尊者]
 No Ajahn Chah《108》[栏目:何来阿姜查 No Ajahn Chah]
 第二章 戒行品 瑞相鹿本生谭[栏目:第一篇]
 五子登科[栏目:一池落花两样情]
 明证的妄想[栏目:明证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