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天台宗修持与台密探索--序言
 
{返回 黄心川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199

天台宗修持与台密探索

序言

黄心川

天台宗是我国佛教史上源远流长的一个宗派,对我国毗邻的日本、韩国、朝鲜、越南等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据史书记载,最早把天台宗典籍及思想传入日本的是我国唐朝着名的律学大师鉴真。  日本僧人最澄(767—822)在鉴真的影响下曾来我国求天台教法,并在805年回国后,正式开创了天台宗。最澄创立的宗派以天台教观为其理论基础,  同时又融合了禅、密二宗的思想及菩萨圆教,密宗的成分尤其突出,因此逐渐形成了日本台密。台密是日本佛教的根本,也是连续不断的法灯,  因此要认识日本的台密,首先要了解中国天台宗的理论和修持方法。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宗教界对天台宗的教理研究相对地说比较深入,其中不乏很多有见解的着作,但对天台宗的修持方法——“止观”似乎注意得不够,因为、天台宗是强调定慧双修的,一个教徒既要学习教理,也要掌握修持方法,“止观双运”才能达到中道真理的境界。

朱封鳌先生新着《天台宗修持与台密探索》一书是针对上述研究情况不足而提出的。该书主要由两个相关部分所组成,前面一个部分着重探讨了天台宗“一念三千”、“诸法实相”的理论及其现实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到了作为修持实践的止观学说,探讨了止观学说的不同层面——三种止观、六妙门修持、四种三昧等等,并从止观的具缘,谈到山居养生的思想境界、物质生活、环境条件等等;后一部分阐述了日本台密修持仪轨建立和发展的历史。台密修持的仪轨是最澄和圆仁(794—864)相继制订的,直到安然才完善成熟。其仪轨既继承了最澄严持戒律和鲜明的护国保民思想,也吸收了密教的内容,从“圆密一致”逐渐发展到“一大圆教”。台密弟子所授的佛戒也是“大乘菩萨戒”,授菩萨戒的仪轨要在一定的时期内举行,并有“三师七证”在场。”授戒有十二种繁琐的程序,如开导、三归、忏悔、发心、授戒、劝持等等。台密把忏悔分为“事忏” (破戒的事实所作的忏悔)和“理忏”(修行者能观妙理空,以此消除孽障)。从台密受菩萨戒仪轨中可以看出:处处是以天台思想为准绳的,例如在“劝持”顺序中,戒师告诫弟子要“以妙观门融通万境,事理俱足,正助合修,圆顿十乘,超逾十境。”(见安然《普通授菩萨戒广释》)很明显,戒师所说的“妙观门”指的就是天台“十乘观法”中的“观不思议境”。台密公然号召受戒者勤修天台“十乘观法”中的观法,以“融通万境,事理俱足”达到最后的解脱,这可见天台宗的影响。

朱封鳌先生是我国着名的天台宗研究专家。他先后发表过一系列有关天台宗历史和理论的着作。2002年出版了《天台宗史迹考察与典籍研究》后,今年又推出了《天台宗修持与台密探索》一书,这部着作从实践方面研究了天台宗的修持方法与台密仪轨的实践,这样使他的研究从理论联系到了实际。朱先生在天台学方面能够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探索,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是与他的好学钻研精神和在平时长期积累资料,广种薄收分不开的。这两种精神正是我们值得学习的方面。朱先生正值英年,在天台学研究方面已经闯出了一条路子,我希望他攀登学术高峰,取得更大的成就,有厚望焉,乐为之序。

2003年12月

于北京华威西里寓所

注①三师即羯磨师、教授师、戒法师;七证即七位证明师。


{返回 黄心川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第三届玄奘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序一
下一篇:玄奘及唯识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少林学”学术研讨会总结
 《鸠摩罗什与中国民族文化论文集》序
 玄奘及唯识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佛教戒律与中国社会》序二
 论玄奘精神
 当代临济宗的复兴与前瞻
 瑜伽行派简介
 佛教造像艺术之路
 佛教史上的大成者——祖师
 中观派简介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庄子集注序[栏目:太虚法师]
 大乘二十颂论[栏目:龙树菩萨]
 十五届:在第十五届生活禅夏令营闭营式上的讲话(明海法师)[栏目: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
 佛陀教育的目的[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六]
 佛陀成佛前的六年苦行是走了修行上的“弯路”吗?还是属于菩萨在积累菩提资粮?[栏目:玛欣德尊者答疑]
 生从何来,死往何去[栏目:人生智慧·济群法师]
 牟措空行母(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院长门措上师的传记)[栏目:圣者传记]
 梦老为清泰园为出家众开示[栏目:梦参法师]
 修道要有恒心 Cultivation Requires Perseverance[栏目:宣化老和尚开示 Venerable Master Hsuan Hua's Talks]
 妙莲老法师谈般舟三昧[栏目:般舟三昧念佛法门]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