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思惟是修行的过程
 
{返回 探究真心·圆觉文教基金会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260

思惟是修行的过程

梁乃崇教授

修行的时候一再强调识心不可造作,直觉才重要。于是就有人会疑惑:难道修行就不要思惟了吗?

修行之初,是先要用思惟的,没有办法不思惟;先想清楚之后才会觉照。思惟乃是过程,一个必然的过程。我自己的修行经验,还是从理解开始,然后要把握feeling;也不是说应该从那一个开始,在修行的过程中,你会有直觉,然后又有理解;理解后,又会有直觉、又会有理解──修行是直觉与理解交互发生的过程,不会单单只有直觉。

对于佛法经典,有些部分是经过理解而明白,理解本身就有思惟、有分析在里头。像我如果没有经过分析的话,就没有办法理出「能知与被知」这套论述。心灵有分析的运作,这就是在思惟。修行的过程,你会有某些了解、某些理解;当你想对这了解做更进一步的认识时,你就必须分析、分解这些了解──这时候你就不只是在思惟了,你是在拆解自己的思惟。这是厘清的动作,也是向心灵源头探究的动作。

修行有各种方法,持咒、诵经、打坐、观想、阅读佛典……;做是另一阶段的事情,做完了之后,你对你做的东西自然会想去了解:为什么会这样做?为什么这么想?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为什么有这样的了解?这个了解的来源是什么?……这些事,我全都用反省的方式来检讨。

其实,反省式的检讨本身就是一种思惟,而且是解剖的、分析的。

透过解剖、拆解、分析自己的思惟,我才清楚自己思惟中的种种内容,并且找到它的源头。因为我有某一种假设、某一种认定,所以才生出某种思惟方式和观念。就是因为经过这样的拆解,我才厘清楚:所有东西的根源都是「能知与被知」──那是所能拆解的最终极部份了。「能知与被知」就是「无明」或「阿赖耶识」中的「二分」;第一个「二分」就在这里分出来。

拆解的功夫,我是下了很多──我把我所有的想法,一个一个都拆过;不只是想法,连情绪、感情、愿望、欲望、企图、主张……全部都拆过。一开始拆的时候很慢;但是熟练了之后,新来一个东西,只要一下子就把它拆解了。

经过无数次的拆解,最后我才晓得:心有一个成份是无法被拆的,是自己拆不到的;并且清楚明白。

没有经过这番拆解思惟的过程,我怎会有十足的把握告诉大家:「直觉就是没有思惟」?我如何能下这种断语?

我虽然是拆我自己,但是,事实上,修行要思惟与直觉交互作用,大家都是一样的。(本文摘选自20070917周一共修)(莉华、忆玫、满妹整理)

关键字:修行 识心 思惟 feeling 理解 佛法 能知 被知 厘清 心灵 持咒 诵经 打坐 观想 阅读 反省 无明 阿赖耶识 二分 直觉


{返回 探究真心·圆觉文教基金会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由浅至深皆「不二」
下一篇:实相离言说,还当如理思维
 细胞也有独立的心灵
 生死大事之13:如何实质帮助亡者(一)
 皈依自性师
 教育的真谛在心灵的成长
 化解瞋恨,转「成所作智」
 养成修行的习惯
 离我相要先健全我相
 愿性之19:确立志愿努力实践
 四无量心之12:舍无量的实践
 「主动权」不等于「据理力争」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金刚经和我们的生活(妙华法师)[栏目:其它法师]
 心清秽净[栏目:禅是一枝花]
 世间虚假 唯佛 独真[栏目:慧净法师]
 修道人[栏目:界诠法师]
 《优婆塞戒经》辑要[栏目: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10年]
 菩萨在未成为菩萨但发了愿之后还是会堕恶趣,但成了菩萨之后呢?[栏目:玛欣德尊者答疑]
 禅林风雨 23.附身与着魔[栏目:果煜法师]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一集[栏目: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
 佛说获得无罪正路法忍的十种法(节录自《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第七·忏悔品第五》)[栏目:忍辱]
 居士传四十三[栏目:居士传]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