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名与物(邱全春)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954

名与物

邱全春
 
  世间人总以求名声、求财物为当务之急,所以通常把世俗社会称为“名利场”。人们你争我夺,也多是为了“名”(精神)与“利”(物质)。例如许多人想获得更高的地位,更大的权力,更多的财富,总之酒色财气,名闻利养不厌其多。让世人以生命相许的名与物,到底有何魔力,到底有些什么特征?
  在《肇论》中有段这方面的探讨,或许可帮助我们了解。
  “夫以名求物,物无当名之实;以物求名,名无得物之功。”
  在世间法里,我们用“名”来指示一切万事万物,来诠解“有”、“无”、“非有非无”。久而久之,习以为常,以为说“有”,必是实有,说“无”必定没有。其实,并非如此。当我们要“以名求物”、循名责实的时候,往往找不到名实相符的“实物”。例如:有“天空”的名称,难道就有一个摸得到的天空吗?有“快乐”的概念,难道就可以找到一个实体叫“快乐”吗?都是做不到的。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名称、概念,都是“假名”,它们不过是人们基于了解和沟通的需要,而给予对象一些命名,并设下一些定义,它们与对象有联系,有对应的关系,但不是同一体,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不可能完全达到“名实相符”。
  反之,如果“以物求名”,我们按照实物的状况,去考察它的“名称”,就会发现,“名”称并不具有实“物”所具有的功能。例如,火能燃烧,冰有寒气。但当我们口说“火”与“冰”的名称的时候,既不会燃烧,也没有寒气。
  “物无当名之实,非物也;名无得物之功,非名也。是以名不当实,实不当名。名实无当,万物安在?”
  既然没有名符其实的实物,所以在理论上“实物”就不成其为物;既然名称不具备实物的功用,在理论上,“名”也就不成其为名。既然名不符实,实不符名,名和物之间没有恰当的对应关系,那么,万物在哪里呢?
  如果能够明白这个道理,就能不贪求“名”、“物”的欲望,妄想不起,心境两空,真俗不立,就容易安于中道。
  印海长安常讲“人生往往不了了之”,这真是至理明言。细心观察一下我们周围的亲朋好友,那一个是把人生的事情全部办好才告别人世?所以看清人世间的本质:“名实无当,万物安在?”自能看破一切,放下、自在。否则,汲汲于名利,最终得到的是一场空。
  《肇论》这一段是以逻辑推理的方式,说明“空”理,这是作者针对古时“书呆子”的思维方式,应机施教,劝他们看破、放下的一种方便说。作者由“名实无当”而推导出“万物安在”的结论,其中转换了概念,让读者把“万物‘安’在”误为“万物‘不’在”,把“名实无‘当’”误为“名实无‘有’”。其实,万物万名虽然“无当”——不能准确的一一对应,但还是能够大致地相对应的,人们虽然不能准确地把握它们,但它们都还是客观存在的,砒霜虽然不能完全当“毒药”之名,但是您如果拿来当茶饮,照样会被送到医院。“银行”之“名”虽不能当实,但是你如果去抢,却肯定能招来“‘实’祸”。所以,佛法讲“万法皆空,因果不空”。
  无常迅速,万缘放下;一念提起,阿弥陀佛!
  谨以此文,与读者诸君共勉。

摘自《觉有情》28期


{返回 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孤独的放生者(林清玄)
下一篇:学佛的三步骤
 说“这个心”(世明)
 普劝敬惜字纸 及尊敬经书说(印光大师)
 救人与放生
 处世智慧(周桂钿)
 抄经能强身(果真)
 尽形寿(莫子)
 慈悲对象(乐根)
 人生本来就会有高低起伏
 灌顶的真意(南怀瑾)
 修学佛法究竟为了什么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相应25经 阿罗汉经[栏目:相应部 1.诸天相应]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四九0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五集]
 当今社会怎么修佛法?[栏目:传喜法师·信众问答]
 知人之明[栏目:管理三部曲·迷悟之间 ]
 十二缘起法[栏目:宗萨钦哲仁波切]
 四十八愿 第五讲:前十六愿拔苦与乐[栏目:纯祥法师]
 前言[栏目:王维咏佛诗文集]
 释惟贤法师访谈录[栏目:黄夏年教授]
 没有待遇的工作[栏目:不急不急·星云大师]
 放假是作一个弹性更大的一种训练方式[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禅法]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