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杂阿含经选集 二十、空相应
 
{返回 杂阿含经选集·新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216

二十、 空相应

<<阿含之空>>

【阿含为空义之本源】

阿含经」是从佛陀展转传来根本敎典空义当然也是以阿含为根源。有些学派,因对阿含的看法不同,影响到他对于空的看法不同阿含对于「」的重要,可见一斑了。

处在现今要想对于古典的阿含,得个圆满的认识,本是很困难的。假使我们愿意在观察各种佛敎的发展情势中彼此同异的比较中,时时回过头来注意这根本敎典,从本敎观察发展的佛敎,那将会别有会心将发现多少学者发展流衍数典忘袓,把阿含都忘记了。那么,我们在研究空的时候,是应该怎样的注意到这根本敎典阿含中的空义

闻学者或明我空,或明法空思想直接出于阿含,这是不用说了。就是大乘学者,如龙树、无着他们所显了的空义,也有出于阿含的。如龙树中论』里,引『虚诳妄取经』及『化迦旃延经』以明空;『十二门论』引『裸形迦叶经』以明空;『大智度论』三门中的空门,全引阿含四悉檀中的第一义悉檀,即根据『小部』的『义品』(『智论』译为『众义经』)而说明的无着师资的『瑜伽师地论』,不但「闻、思地都依据阿含,「菩萨地真实义品」所引的三种经,除『转有经』而外,「义品」与『迦旃延经』,也都是出于阿含的。

阿含古代大小乘学者共同依据空义有一切理论的共同本源(有人说阿含明有,那是很错误的)。源净而后流淳,研究空义的人,对这根本敎源的阿含,应该如何的注意!

<<杂阿含经>>

305 (232) ﹙上p276﹚空世间.此性自尔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比丘名三弥离提,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所谓世间空,云何名为世间空」?佛告三弥离提:「眼空,常、恒、不变易法空,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尔。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空,常、恒、不变易法空,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尔。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是名空世间」。佛说此经已,三弥离提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37 (80 ) ﹙上p127﹚空三昧.三解脱门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说圣法印,及见清净。谛听,善思。若有比丘作是说:我于空三昧未有所得,而起无相、无所有、离慢知见者,莫作是说!所以者何?若于空未得者,而言我得无相、无所有,离慢知见者,无有是处。若有比丘作是说:我得空,能起无相、无所有、离慢知见者,此则善说。所以者何?若得空已,能起无相、无所有、离慢知见者,斯有是处。云何为圣弟子及见清净」?比丘白佛:「佛为法根,法眼,法依,唯愿为说!诸比丘闻说法已,如说奉行」。佛告比丘:「若比丘于空闲处,树下坐,善观色无常,磨灭,离欲之法。如是观察受、想、行、识,无常,磨灭,离欲之法。观察彼阴无常,磨灭,不坚固,变易法,心乐清净解脱,是名为空。如是观者,亦不能离慢知见清净。复有正思惟三昧,观色相断,声、香、味、触法相断,是名无相。如是观者,犹未离慢知见清净。复有正思惟三昧,观察贪相断,瞋恚、痴相断,是名无所有。如是观者,犹未离慢知见清净。复有正思惟三昧,观察我、我所从何而生?观察我、我所,从若见、若闻、若嗅,若尝、若触、若识而生。复作是观蔡:若因、若缘而生识者,彼识因缘为常,为无常?复作是思惟:若因,若缘而生识者,彼因、彼缘皆悉无常。复次、彼因、彼缘皆悉无常,彼所生识云何有常!无常者,是有为行,从缘起,是患法,灭法,离欲法,断知法,是名圣法印知见清净。是名比丘当说圣法印知见清净,如是广说」。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96 (273 )﹙上p353﹚诸行如幻.空诸行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异比丘独静思惟:云何为我?我何所为?何等是我?我何所住?从禅觉已,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独一静处,作是思惟:云何为我?我何所为?何法是我?我于何住」?佛告比丘:「今当为汝说于二法,谛听,善思。云何为二?眼、色为二,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为二,是名二法。比丘!若有说言:沙门瞿昙所说二法,此非为二,我今舍此更立二法。彼但有言数,问已不知,增其疑惑,以非境界故。所以者何?缘眼、色,生眼识。比丘!彼眼者,是肉形,是内,是因缘,是坚,是受,是名眼肉形内地界。比丘!若眼肉形,若内,若因缘,津泽,是受,是名眼肉形内水界。比丘!若彼眼肉形,若内,若因缘,明暖,是受,是名眼肉形内火界。比丘!若彼眼肉形,若内,若因缘,轻飘动摇,是受,是名眼肉形内风界。比丘!譬如两手和合,相对作声。如是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想、思。此等诸法,非我、非常,是无常之我,非恒、非安隐、变易之我。所以者何?比丘!谓生、老、死、没、受生之法。比丘!诸行如幻,如炎,剎那时顷尽朽,不实来、实去,是故比丘于空诸行,当知、当喜、当念:空诸行,常、恒、住、不变易法空,无我我所。譬如明目士夫,手执明灯,入于空室,彼空室观察。如是比丘于一切空行,心观察欢喜,于空法行常、恒、住、不变易法,空我我所。如眼,耳……。鼻……。舌……。身……。意、法因缘生意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想、思。此诸法无我、无常,乃至空我、我所。比丘!于意云何?眼是常,为非常耶」?答言:「非常,世尊」!复问:「若无常者,是苦耶」?答言:「是苦,世尊」?复问:「若无常、苦,是变易法,多闻圣弟子宁于中见我,异我,相在不」?答言:「不也,世尊」!「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如是多闻圣弟子,于眼生厌,厌故不乐,不乐故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时彼比丘闻世尊说合手声譬经敎已,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成阿罗汉。

474 (293) ﹙中p25﹚空相应缘起法.甚深复甚深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世尊告异比丘:「我已度疑,离于犹豫,拔邪见刺,不复退转。心无所著故,何处有我?为彼比丘说法,为彼比丘说贤圣出世空相应缘起随顺法。所谓有是故是事有,是事有故是事起,所谓缘无明行,缘行识,缘识名色,缘名色六入处,缘六入处触,缘触受,缘受爱,缘爱取,缘取有,缘有生,缘生老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乃至如是纯大苦聚灭。如是说法,而彼比丘犹有疑惑、犹豫。先不得得想,不获获想,不证证想;今闻法已,心生忧苦、悔恨、朦没、障碍。所以者何?此甚深处,所谓缘起;倍复甚深难见,所谓一切取离、爱尽、无欲、寂灭、涅槃。如此二法,谓有为、无为。有为者,若生、若住、若异、若灭;无为者,不生、不住、不异、不灭:是名比丘诸行苦、寂灭涅槃:因集故苦集,因灭故苦灭,断诸径路,灭于相续,相续灭,是名苦边。比丘!彼何所灭?谓有余苦。彼若灭、止、清凉、息、没,所谓一切取灭、爱尽、无欲、寂灭、涅槃」。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5(262) ﹙上p54﹚

如是我闻:一时,有众多上座比丘,住波罗!抖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佛般泥洹未久。时长老阐陀,晨朝着衣持钵,入波罗!抖城乞食。食已还,摄衣钵,洗足已,持户钩,从林至林,从房至房,从经行处至经行处,处处请诸比丘言:「当敎授我,为我说法,令我知法、见法!我当如法知、如法观」。时诸比丘语阐陀言:「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阐陀语诸比丘言:「我已知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阐陀复言:「然我不喜闻一切诸行空,寂,不可得,爱尽,离欲,涅槃。此中云何有我,而言如是知、如是见,是名见法」?第二、第三,亦如是说。阐陀复言:「是中谁复有力,堪能为我说法,令我知法、见法」?复作是念:「尊者阿难,今在拘睒弥国瞿师罗园,曾供养亲觐世尊,佛所赞叹,诸梵行者皆悉识知,彼必堪能为我说法,令我知法、见法」。

时阐陀过此夜已,晨朝着衣持钵,入波罗!抖城乞食。食已还,摄举卧具,摄卧具已,持衣钵,诣拘睒弥国。渐渐游行,到拘睒弥国。摄举衣钵,洗足已,诣尊者阿难所,共相问讯已,却坐一面。时阐陀语尊者阿难言:「一时,诸上座比丘住波罗!抖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时我晨朝着衣持钵,入波罗!抖城乞食。食已还,摄衣钵。洗足已,持户钩,从林至林,从房至房,从经行处至经行处,处处见诸比丘而请之言:「当敎授我,为我说法,令我知法、见法!时诸比丘为我说法言: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我尔时语诸比丘言:我已知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然我不喜闻一切诸行空,寂,不可得,爱尽,离欲,涅槃。此中云何有我,而言如是知、如是见,是名见法?我尔时作是念:是中谁复有力堪能为我说法,令我知法、见法?我时复作是念:尊者阿难今在拘睒弥国瞿师罗园,曾供养亲觐世尊,佛所赞叹,诸梵行者皆悉知识,彼必堪能为我说法,令我知法、见法。善哉!尊者阿难!今当为我说法,令我知法、见法」!时尊者阿难语阐陀言:「善哉!阇陀!我意大喜,我庆仁者能于梵行人前,无所覆藏,破虚伪刺。阐陀!愚痴凡夫所不能解,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诸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汝今堪受胜妙法,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阐陀作是念:我今欢喜,得胜妙心,得踊悦心,我今堪能受胜妙法。尔时、阿难语阐陀言:「我亲从佛闻,敎摩诃迦旃延言:世人颠倒,依于二边,若有、若无。世人取诸境界,心便计着。迦旃延!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计于我,此苦生时生、灭时灭。迦旃延!于此不疑、不惑,不由于他而能自如,是名正见如来所说。所以者何?迦旃延!如实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如实正观世间灭,则不生世间有见。迦旃延!如来离于二边,说于中道: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缘无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集。所谓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谓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尊者阿难说是法时,阐陀比丘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尔时、阐陀比丘见法,得法,知法,起法,超越狐,疑,不由于他,于大师敎法得无所畏。恭敬合掌白尊者阿难言:「正应如是,如是智慧梵行,善知识敎授敎诫说法。我今从尊者阿难所,闻如是法,于一切行皆空,皆悉寂,不可得,爱尽,离欲,灭尽,涅槃,心乐正住解脱,不复转还;不复见我,唯见正法」。时阿难语阐陀言:「汝今得大善利,于甚深佛法中得圣慧眼」。时二正士展转随喜,从座而起,各还本处。

 

[本段请自行参阅]

<<阿含之空>>

又有在无常下加「」而成四句的,如『增一阿含』「四意断品」第八经云「一切诸行皆悉无常,一切诸行(应作「受」),一切诸行(应作「」)无我涅槃休息。」

无常、苦、无我、涅槃,就叫四法印四优陀那。经中常说:「无常故苦苦故无我」。这四印的次第,是有因果的关系。在学派中,有主张三法印的,有主张四法印的。其实,三法印就够了,因为五种无常所摄,说无常就含有苦的意义了。如『杂阿含』一0八五经(1188)云:「无常,不恒,不安,非稣息,变易之法」。这就在无常变易中显示其不安乐之苦;所以,可不必别立苦一法印的。

又,三法印中的无我印,有分析为二句的,如『杂阿含』第九经(15)说:

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

<<阿含之空>>

这在无常、苦、无我之后,加「无我所」成为四句。又如『杂阿含』第一(1)及一二一四经(1314)等,则说「无常、苦、空、无我」四句。这样一来,把「」的意义看小了,使它局限为苦谛四行相之一

于是有部学者,说这个「」是无即蕴我「无我」是无离蕴我。『成实论』则说:「空」我空,「无我」是法空──法无我(但在单说「无我」的经文,也仍旧解作人无我)。细勘经文,『杂阿含』第一经,汉译虽分为无常、苦、空、无我四经,而巴利文只有三经;如第一二一四经的四句,现存大藏经里的别译『杂阿含』,也只说「无常无有乐,并及无我法」,没有的一句。直到后来的大般涅槃经,还说涅槃常、乐、我,是对治无常、苦、无我三修比丘」的。

所以,佛法的初义,似乎只有无常、苦、无我三句。把空加上成为四行相,似乎加上了「」义,而实是把空说小了。这因为,照『杂阿含』其他的经文看来,总相义是成立无常、苦、无我的原则,如二六五经(48)云:

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

又二七三经(396)云:

空诸行常恒住不变易法空,无我我所。」

这都先空而后无常、苦、无我空的是总一切的「诸行」;空是贯穿了常与我我所。以总相义的空否定常,及我、我所,指出常、我、我所的不可得。依这见地不但我空、我所空,无常也是空。『杂含』二三二经(305),说得最为明白

眼空,常恒不变易法空,(我)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尔。」

一般学者,在世间生灭现象上,对无常作肯定表诠的解释,以为无常法的生灭,并不是没有自体不是空不知如来的本意,不在说有,是要在生灭流动中,否定其常性的不可得常性既空我我所当然也无所有了。

终归磨灭」与「终归于空」,在阿含中是完全一致的。所以,空是遍通诸行此性自尔」的──后代大乘本性空法性空皆出此;因为空,所以诸行无常,所以诸法无我深入诸法本性的深而又遍,不应把它看小局限在「无人我」或「无即蕴我」上;这仅是空义的少分吧了!

总之蕴法门是以无常为论端的,诸行之生灭无常,群趋于灭,而显示其皆空达到涅槃寂灭

在这里,顺便谈谈无常、苦、无我理由

[本段请自行参阅]

<<阿含之空>>

【空与禅】

上面说的从空诸行观无常、无我,是所观境空由观无常、无我而得涅槃,是所证果空,这境与果之间的连贯,就是实行。与空相关的行持定与慧两种。体证空性的慧,虽如『杂含』三四七经 [489] 所说,可以不依四禅、八定便能悟入而得解脱的。但空慧的发生,多少要依于禅定,这是大家一致的说法至少须有最低的定力,如欲界的电喻三昧,或者说初禅近分未到定方可发慧证空同时,禅必定离欲,也与空同样的有所离有所否定,而可称之为空的;所以禅与空有关

『杂阿含经』中虽也常见佛陀指示弟子要精进禅思但究竟如何是禅如何修?除了四禅以外,其详细情形说到的很少。所以单依『杂阿含』,对于禅定是不易得到明确的观念。至于『中阿含』,处处说禅定。『中阿含』以对治为重心,故除持戒外,以禅定说得最多。对于禅定,虽『杂含』与『中含』都还是以慧说定据定明慧的,但也可看到二者精神的不同:『杂含』中,如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所有三昧、真实禅等,都处处散说,重在真慧的体悟上,并且是相互融通的。『中阿含』已为组织的说明,多论四禅、八定或九次第定,重在修行次第,重在禅定的渐离上,彼此间也多是差别的。

这两者精神的不同,对后代有很大的影响。如大乘经中的种种深定,是继承『杂含』定慧综合风格;另一方面,如小乘萨婆多部他们,分别定慧,忽略了真慧的禅定次第化说定专在四禅、八定上去详细分析

又须说明者佛世的修行方法,平易、简单,观察空、无我义由一最低的定力引发真慧,断烦恼而得解脱。不过弟子根性不同,有的一修即得,有的须经各种次第;修时的下手处、得力处、注意处,彼此有异;由这种关系,佛弟子之间,对于禅定就有所议论

无想心定,是阿难尊者常说的法门。有一比丘想不自请问从旁听闻跟随阿难六年之久,还得不到机会,结果只得自己请问;可见这种定在当时,虽可以是行者共证,但还不是普遍共知公认的

又如那伽达多四种三昧,请问质多长者,长者未解说前,先问明这是否佛说过的,这也可见四种定之名称,不是世尊常说的

可见禅定诸弟子自己修行所得的体验有密切关系。只是禅定中身心的经验,大体是可以共同的,所以后代的弟子们依之建立一种共认的次第组识

所以,禅定由佛弟子们修证体验所得依之而组织成为佛敎中一种严密体系的它关系到后代的学派,也促成了后代三界说组织的完成

这里顺便谈谈修定得观慧通达正理得解脱一切有系依四禅、三无色定,可以发无漏慧而于四禅、三无色定的本身纯从世俗立场去看它;这是定与慧差别论

在经中也可看出,佛说禅定,不是单为禅定而禅定。如四无色定,是依定中观察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无我、可厌患而证得有部等,说依定中可以发慧通达真理证得解脱的本身不是慧定境也不是解脱

灭尽定有部谓是三果以上圣者止息受想等心烦乱而修的,把它看为纯粹的禅定;而大众分别说系等(『成实论』也是兼取大众分别说之义的),则谓灭定也就是烦恼灭,是第八解脱;到大乘经,如『华严十地经』,则说此定是七地菩萨证入诸法甚深空理的定,这也是把禅定空慧结合成一的。

修定可以通达真理得解脱,大家是共同的;不过,有的在定慧差别立场说,有的在定慧综合立场说,影响大小学派思想分流

【空.无相.无所有】

『杂阿含』讲的修行方法,多为观无常苦不限于空、无相、无所有。但以空义明常恒我我所之无所有,最后的体验诸法真实,与空义有密切关系。『杂阿含经』第八十经(137)说:

若得空已,能起无相、无所有离慢知见者,斯有是处。」

这说:能见无相、无所有,知见清净而得解脱,必须以空义为根本。固然也有经说空观不究竟,但以空为前提而入三昧更深刻体验真理最后还是会归于空。在佛经中,无相、无所有、无所得、无着、无住等名辞,意义都可以通用;但含义最广,用之于实行的地方很多,故多以之为前提,且为归结所在空、无相、无所有的三个名辞,究竟是一义?是别义?经中有时说有共同点,有时又说他有次第深浅的不同质多长者那伽达多谓可通二面:可说是文异义异,也可说是文异义同。如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究竟是同是异?『杂含』中没有明白说明;『中阿含』说是异的;后来的大乘经则解说为同的。我以为:这些,最初下手的方法,或者彼此不同,最后所得的境界实可归于一致。而且是随义立名,有时彼此的名称也可以互相通用;所以经中有时说同,有时说异。不如此看,经中文义的多少出入,就无法了解

现在将空、无相、无所有三种三昧,个别的解释一下。一、空三昧,『杂阿含』二三六经(309)这样记载着: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今于林中入空三昧禅住。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舍利弗!汝今入上座禅住而坐禅。」

佛赞叹空三昧是高级的上座禅。至于空三昧如何修法,则未见开示,不过佛从另一方面说:

「若入城时,若行乞食时,若出城时,……若眼识色有爱念染著者,彼比丘为断恶不善故,当勤欲方便,堪能系念修学。……若于道路,若聚落中行乞食,若出聚落,于其中间,眼识于色无有爱念染著者,彼比丘为断恶不善故,当勤欲方便,堪能系念修学。……若于道路,若聚落中行乞食,若出聚落,于其中间,眼识于色无有爱念染著者,彼比丘愿以此喜乐善根日夜精勤,系念修习。」

行、住、衣、食之间,住空三昧中时时反省观察自心,是不是生起惑染贪着有则观察空义对治它,无则心安乐住。这样常修空三昧,以达一切清净。所以,有两方面的意义:一、专在义理上说,是体验无我我所。一、在行为上说,则是于见色闻声中不为境界所系缚,离欲清净,这是空三昧的特色不体验无我我所,固然不能解脱;但在日常生活行动中不为环境所缚流散驰求安住不动,确是佛法的一种重要目的离欲清净不因环境而引起痛苦,就是空义。所以在「义品」中佛答摩犍提外道说:「空于五欲」;而摩诃迦旃延在『杂阿含』五五一经(1626)解说为:

「于此五欲功德,离贪、离欲、离爱、离念、离渴,是名空欲。」

又如摩诃迦叶头陀行,处处不为五欲所转,释尊赞叹他为「如空不着」。『杂阿含』所说的空义都重在这离欲无系空的实际修持上说;至于空理的观察反而说得少佛赞舍利弗的入空三昧为上座禅,在『增一阿含』也有这同样的缘起,但它的侧重点就不同了。如该经卷四十一第六经佛说:

空三昧者,于诸三昧最为第一三昧。王三昧者,空三昧是。」

上座禅空三昧赞为最高的三昧之王(后来大般若的佛入三昧王三昧,即出此)。为什么呢空三昧中观察无我我所;一切诸行不真实、不常恒空,因空故不起着于相,就是无相三昧无相故未来生死相续,无所爱染愿求,就是对外境法不起所缘相?阿难答他有两种:一、有想不觉知,修的是有想定,只因定力强,不起觉知。二、无想不觉知,不取外所缘相,且连内心的能缘想念也不生起,这是无心定阿难为诸比丘尼说(杂五五七经)(1663):

「若无相心三昧,……是智果智功德。」

定境中,这是比较深刻的,须有真实慧厌患离欲,观察无常无我者方可获得,不是外道专门修定者所能得到

『杂阿含』二七二经(55),佛陀曾为对治一般比丘的贪欲瞋恚亲里等恶觉恶想,而起诤竞故,为说无相定

「于四念处系心住无相三昧,修习多修习,恶不善法从是而灭无余永尽。……多闻圣弟子作是思惟:世间颇有一法可取而无罪过者!思惟已,都不见一法可取而无罪过者我若取色,即有罪过;若取受想行识,则有罪过。作是知已,于诸世间则无所取,无所取着,自觉涅槃。」

观察世间一切法,不见有一法是真实可取的,就有烦恼不清净──罪过。经中说:就是善法功德,也如热金丸好看,还是取不得,何况五欲染污法呢!「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就是这个道理。如是观色等相不可取,能取心亦不起,就能自觉涅槃

无相心三昧,是在一切上不着,与大乘空最近;如『般若经』的无所受三昧,即此无相三昧的深化。总之,于一切相不着,不念一切相,念无相界(涅槃),就是无相三昧。这三昧,在『杂阿含』常常谈到的,如:

无所取故无所著,无所著故般涅槃。」

这,在四三(155)、四四(156)、二二六(293)、二二七(295)等经中都同样说到,实为佛敎比丘现证涅槃寂灭的无上境地。就是佛敎迦旃延所修的真实禅也是此无相心三昧的别名。大梵天王遍寻不得,因为不知他禅心所依的境界

在中国,大耳三藏他心通知道忠国师内心的所缘,忠国师另入深禅不住一切相他心通也就观察不到。这些所修的都是无相心三昧。佛说这无相心三昧,是不依地水火风,不依受想行识,遣其能相所相入真实禅见真实

如何遣相呢?这要观察一切法唯是名言没有实性,假名无实故,即能于不起所缘相,进而能缘心想不可得,就得入此三昧空义,在空三昧中不明显,而这无相三昧中明白可见。『杂含』五五九经(1635)说:

一切想不忆念无想心三昧身作证具足住。」

这经先说四禅及前三无色定有相行定,在无所有定之上说这无相心三昧是无想行定(地位与非想非非想定相当),是一切定的最高深的,是无漏智所得的。这直证涅槃空寂的深禅,是契入无相界的。

三、无所有三昧。这三昧在『杂阿含』中,有两个地方提到,但都没有单独的说明。『中阿含』则说它就是无所有处定。『杂含』虽对这三昧没有详尽明确的解说,不过古来说「三三昧」,都提到它的名字,似与三解脱门中的无愿三昧有关

现在将三种三昧作综合的观察:『杂阿含』八十经(137)(胜法印知见清净经)佛告阿难说:

「若得空已,能起无相、无所有,离慢知见者,斯有是处。观察彼阴无常磨灭不坚固变易法,心乐清净解脱是名为空如是观者,亦不能离慢知见清净

复有正思惟三昧,观色相断,声香味触法相断,是名无相。如是观者,犹未离慢,知见清净。

复有正思惟三昧,观察贪相断,瞋痴相断,是名无所有。如是观者,犹未离慢,知见清净。」

此经对三种三昧,有不同的看法空三昧是由观无常义,不起染着,心得清净解脱──心厌有漏杂染,而倾向于离染的清净解脱。这空定的境界并不很高,近于平常所谓看得破」,只是心不外驰求清净解脱而已

无相三昧,是断除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相的定没有贪、瞋、痴三毐烦恼,叫做无所有三昧

三者有其浅深次第空三昧不随境转为基础;进而无相三昧不见外六尘境;最后则无所有三昧内心的欲贪等不生起这都还不是彻底的断除,只是由定力执持,在定境中暂伏,外不见六尘、内不起三毒而已。所以都还「不能离慢知见清净」知见清净,必须另起增上修习无我为出发的三昧。经云:

「复有正思惟三昧观察我我所从何而生?从若。……若因若缘生识者彼因彼缘皆悉无常……所生识云何有常无常者,是有为行,从缘起,是患法、灭法、离欲法、断知法。是名圣法印知见清净。」

由此可见到定境中不受外境所系暂时过程还不是究竟;必须要彻底的遣除我我所通达无自性法法归灭见灭法不可量,平等寂静不可得,即见到了涅槃寂灭理,才能离我慢而得知见清净见灭而得无我,因此而得解脱,也见于『杂含』一二六六经(13359)。如云:

「于眼眼识及色,……见灭知灭;故见眼眼识及色,非我,不异我,不相在。」

三三昧是不够的,必须要体证到法法归灭,不可得,才能我慢毕竟断,得真正的知见清净。所以,「空、无相、无愿」三者叫做「解脱门」,它是解脱之门,本身尚未究竟,必须进一步体知我我所之为因缘假合无常不可得否定之,始能达到解脱,在这里,是最前面的基本,而最后归结所证达的也还是它(终归于空)。

圣法印经有两种异译本,西晋竺法护译的意义与『杂含』同;赵宋施护译的则已改为修行三解脱门的次第;但同谓此三三昧还有慢在未得究竟。故以出发经无相、无所有(或无愿),再观无我我所涅槃寂灭;这过程是完全一致的。

空无相无所有三三昧,与三解脱门的关系,也更可显见其合一。此经名「圣法印」,『杂阿含』虽处处说到无常、无我等义,但并未名之曰法印;这要到『增一阿含』才见明说。那么这经的「法印」,究竟是什么?不是三法印四法印,应该是证入解脱涅槃之门三解脱门

在『杂阿含』五六七经(1643)中,质多罗长者那伽达多所问,除空、无相、无所有三三昧外,又加一无量心三昧。后代说四无量心定,纯是世俗的,不能体验真理;但此经所说的无量,与三三昧有同义同以无烦恼建立(有烦恼有相、有量、有所有无烦恼无相、无量、无所有)。特在空三昧上加遣常恒性不可得空。同在离烦恼证真理上说明,与后代所说的三解脱门同缘实相的意义相同。

但『杂阿含』由观无常苦厌离,而外无六尘相内无贪瞋痴所有,而得解脱;从空而无相而无所有的次第,完全是建立在观慧所观义上,不以此为浅深的无色定

但『中阿含』不动道空三昧,而将无想无所有倒置过来,这才与四无色定次第,完全吻合。

很明显的,佛敎所说观空的禅定,在演变中渐次的与三界的次第符合所以我敢说三界中无色界的次第全是后代佛弟子们修定的过程在「身坏命终由本意故得至彼处」的理论下,组识安立成功的。

世尊以四禅为正定,『杂阿含经』有明文。空、无相、无所三三昧的无色化,组成三界次第,这是显然无疑的。

『杂』四五六经(719)的光界、净界,(与二禅少光、无量光、光音)、三禅(少净、无量净、遍净)相当光界定中生光见色,『中阿含经』中阿那律对此特为着重净界,成实论主解作空观,不如一切有部的观清净色为是。八解脱前三解脱八胜处十遍处中的前八遍处,都只是光中见色净色的禅定

称叹世尊的妙法时,常说「天、魔、梵」所不及,这本是婆罗门敎的世界观天是不脱生死的欲天生死的统治者;再进就是婆罗门敎的梵我界了。佛敎认为未脱生死,是修四无量而到达的。外道的梵,本称叹为光、为净,佛敎也就组为前三禅;除了无量心三昧(下、中、上三品)的修证外,与光中见色净色观禅定相合。佛法也常叹三禅为乐之极点,但「圣说能舍」,虽三禅中都有解脱的可能(『杂含』中叹四无量心中可得解脱),而佛陀与圣者的一切功德,主要是在第四禅中开发的

解脱相应第四禅,「除断苦乐,忧苦先灭,不苦不乐,舍念清净」,佛敎目标所在,大概是第一期的思想

空、无相、无所有三三昧的熏修,其未能引发无漏即生解脱者理应生于无相、无所有处无色界的组织,因此成立

空处以上有识处这是定心空外境存内心,也就是境空心有过程,与十遍处四空处、识处次第相合境空心有,进而不念境空,不念心有即是无所有;等到心境并寂,即是无相心定

瑜伽者禅观过程,显然与四无色的次第相合『杂含』空、无相、无所有次第,『中含』而为不动、无所有、无想,实有深切注意必要。『杂含』五六七经,『中含』『支离弥梨经』,仅立无相心定,这是第二期佛敎者的目标了。

但此无相心定,如『杂含』四八五经、『中含』『一切智经』,开为无想定(非想非非想处)与灭受想定二者;『杂含』四五六经,开为非想非非想界灭界,『中含』『净不动道经』、『小空经』,开为非想非非想处(无想处)及解脱二者;而『杂含』四七四经、『中含』『真人经』、『大因经』(巴利藏见长含),又开为非想非非想、灭受想定、及解脱三者。到此,无相心定不再说它智果智功德被视为有念出定计我了。

空观化为四无色次第,岂不是显然可见的吗!阿含之空义,姑止于此


{返回 杂阿含经选集·新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杂阿含经选集 二十一、受
下一篇:杂阿含经选集 十九、八不缘起
 贤愚经白话 羼提婆罗因缘品第十二
 杂阿含经卷第十八(四九三)
 解深密经 源流
 那先比丘经 第四十五问 通过何种方式学习可知道法?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七(七四四)
 百喻经 90 地得金钱喻
 中观派与因明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四(一一九六)
 杂宝藏经白话 长者子以好蜜浆供养行人得生天缘第八十五
 不同的文化背景与不同的思想路数——因明与名辩学的比较(张晓芒)..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运甓翁[栏目:人生的阶梯·星云大师]
 和同事出差时不方便大声修法,默念修持可不可以?[栏目:阿宗白洛仁波切·学修释疑]
 行脚记事——二〇一〇年行脚乞食体会报告(释亲空 比丘)[栏目:大悲寺妙祥僧团·心得体会]
 一六二 亲交本生谭[栏目:第二篇]
 07-138圣无量寿决定光明王如来陀罗尼经-辑要[栏目: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7年]
 佛学的真面目·28:虚怀若谷方是真修行[栏目:妙泽居士]
 第三十七课[栏目:量理宝藏论 第六品 观相属]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十三集[栏目:阿弥陀经疏钞讲记·净空法师]
 浅谈药师法门与解脱生命的关系(胡净丰)[栏目:药师佛·文集]
 在家居士可以诵《地藏经》吗?[栏目:妙祥法师·开示问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