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唯识研究 第十七章 正行唯识和预备
 
{返回 周叔迦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707

唯识研究

周叔迦

第十七章 正行唯识和预备

菩萨是梵文的译音;菩是菩提,翻成中国语就是觉悟;萨是萨多,翻成中国语就是有情。这觉悟的有情,他确实知道平常人的知识行为完全是错误的、不彻底的;而他自己却坚决的要求到最圆满真实的觉悟。

就前一章看来,这几夫和佛的分别,在于一个具足一切烦恼障和所知障的,一个是灭离一切烦恼障和所知障的。换一句话说:便是一个具足一切有为法,一个是纯净无为的。这具足一切有为法的主动,便是「阿赖耶识」;这纯净无为的,便是「无垢识」。由凡夫的地位,要修到佛的地位,必须经过五个阶段:

①「资粮位」

②「加行位」

③「见道位」

④「修道位」

⑤「究竟位」

资粮位的人,并不是真正能修唯识道理的人。譬如人要远行,必须要筹集资财粮食,方能起程;不然半路上是要受冻饿穷困的。所以人若是没有相当的智慧和相当的福德,作修行唯识道理的资粮;是无从修行的。这资粮要如何筹集呢?便是先要切实研究唯识的学理。这种研究所得的思想虽然也是一种现行,也还熏习成种,却不属阿赖耶识,而是启发本有的无漏种子成「习所成种」。虽然不能见着真实的法,却与真实的法相似。由此再用三种事来勉励磨炼自己,除灭四种障碍。

甚么是「三种磨炼」?

㈠要知道十方的世界是无穷尽的。在这无穷尽的世界之中,时时刻刻有无数的有情证得佛果。

㈡要信我若修行「六度」,必定可以圆满,并不是难事。这「六度」便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种菩萨行。

 ㈢要信世间人作有漏的功德,所熏成的种子,尚能令将来得一切富 乐;我修这圆满妙善,将来绝对可得一切圆满。

 甚么是「四种障」?

㈠要舍离「声闻」、「独觉」的小乘思想。

㈡要决定信大乘的道理,不可犹豫。

 ㈢对于一切所闻所思的法不可生「相对」的执着,便是不可有「我」和「我所」的执着。

 ㈣对于一切境界只可任运进行,而不可有执着分别。

这资粮位中分三十位:「十住」、「十行」、「十回向」。

 ㈠「十住」:「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

⑴「发心住」:是发十种求觉的心:

①「信心」:便是信大乘的道理,心不疑惑。

②「精进心」:便是勤励的修行。

③「念心」:便是念念在正道不忘失。

④「慧心」:便是能分别邪正,不起错误的见解。

⑤「定心」:便是心能寂静,不散乱。

⑥「施心」:便是不贪爱悭吝。

⑦「戒心」:便是不作一切恶事。

⑧「护心」:便是保护这其余的九种心不叫他废忘。

⑨「愿心」:便是愿断烦恼,愿明正法,愿度众生,愿成佛果。

⑩「回向心」:便是所作所为只是为求佛果。

 这以上所发的十种心,也叫「十信」。十信圆满,所以叫做「发心 住」。

⑵「治地住」:便是能修身业、口业、意业,可以生长一切功德;如同耕治土地,生长禾稼一样。

⑶「修行住」:便是对于一切事上观察他胜妙的道理,能巧妙的应 付。

⑷「生贵住」:便是一切都能依从佛的教化。

⑸「方便住」:便是能善巧的利益众生。

⑹「正心住」:便是对于一切毁誉能不动心。

⑺「不退住」:便是人若说有佛、无佛,或是有过去、未来、现在,或是无过去、未来、现在;心皆不为所动。

⑻「童真住」:便是身业、口业、意业,都极清净,不受「有情世间」和「器世间」的染着。

⑼「法王子住」:便是明了佛法。

⑽「灌顶住」:便是明了佛法渐能如说修行。

㈡「十行」:「欢喜行」、「饶益行」、「无恚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著行」 、「尊重行」、一善法行」、「真实行」。

那「十住」所修但能自利,所以叫做「住」。这「十行」所修兼能利他,所以叫做「行」。

⑴「欢喜行」:是修行「布施」;一切都能舍,不求财利名誉,所以人见了都很欢喜。

⑵「饶益行」:是修行持戒」;不受色声香味触的染着,并且能令

一切众生也能持戒。

⑶「无恚行」:是修行「忍辱」;因为心能空寂,所以了悟身是空 寂,对于一切怨害都能忍受。

⑷「无尽行」:是修行「精进」;无论多久远,或是多少时劫,受种种极大的苦痛,而念念求佛道度众生的思想,没有间断。

⑸「离痴乱行」:是修行「禅定」;一心正念,没有散乱,便是生时死时、入胎出胎都没有痴乱的时候。

⑹「善现行」:是修行「智慧」;知道一切法没有定实的性相,所以身业、口业、意业都是寂静。不受缠缚,不受染着;却能随众生的根机来教化他们。

⑺「无著行」:是修行「方便」;对于空有两端,通达无碍;对于一切佛事、求法、度生的事勤苦修行,心不厌足;却又了知一切法是寂灭相,毫无所着。

⑻「尊重行」:是修行「愿」;因为尊重善根,更增益修行自利利他的事业。

⑼「善法行」:是修行「力」得了「总持」的法门,能有力量护持;正道。

⑽「真实行」:是修行「智」;便是成就诚实的了悟,能言行相应。

㈢「十回向」:「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诸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一切坚固善根回向」、「等心随顺一切众生回向」、「如相回向」、「无著无缚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

 「回向」的意思是凡所作事都是别有作用而作的。别有个甚么作用呢?只是下化众生,上求佛道便了。

①「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向」:是用种种方法来救济众生;令他得离生死的苦,得寂灭的乐;然而对于一切众生平等看视,没有怨亲高下轻重种种的分别。

②「不坏回向」:是坚固的信从佛理;用此回向令一切众生明了真理,得着利益。

③「等诸佛回向」:是学一切佛的「悲 」、「智」。「智」是虽在生死,不染不迷;「悲」是修行回向的事业。

④「至一切处回向」:是以善根的功能,供养诸佛,利益众生;就是回向供养一切佛,利益一切众生。

⑤「无尽功德藏回向」:是修悔过的善根,因此得离一切业障;所有一切如来一切众生所有的善根,尽都随喜;由此随喜所得的无尽善根,回向庄严自己的佛土。虽用种种善巧方便来成就一切功德,然而无有虚妄,无有染着。

⑥「随顺一切坚固善根回向」:是能以「内财」、「外财」随众生的希望,便能舍施。「内财」便是身体性命,外财便是饮食衣服以至于妻子国土。由于布施回向,令一切众生得大智慧,而除灭大苦。

⑦「等心随顺一切众生回向」:是能增长一切善根,能修习一切善根,能究竟一切善根;由此善根回向普覆一切众生,令他脱离生死,亦得一切善根。

⑧「如相回向」:能成就定慧,心无依着,不动不乱;也能随顺一切平等的正法,庄严佛土,成熟众生;所修的一切善根,都顺着真如平等的相。

⑨「无著无缚解脱回向」:就是对于所修习的善根,不分为人为我,便是同体大悲,修普广贤善的行为,由此饶益一切众生。

⑩「法界无量回向」:是能说法利生,智慧如同虚空,不可限量;由此善根回向,等同法界。

这「资粮位」以前是「凡夫位」;凡夫要经过一万大劫的修行,方能十信成就,入「资粮位」。这资粮位要经过一阿僧只劫,方能修满这三十个等级。阿僧只是一个很大的数目,假使万万是一亿,万亿是一兆;这一阿僧只便是一千兆兆兆兆。但是资粮位满只是所积集的善根圆满足罢了,还不能算真正的修行;因为还不曾真正的明见一切法。他所了解的不过与真实的道理相似罢了,便是还不能脱离名言的熏习。譬如旅行者既然资粮准备充足,便应当正式起程出门了,所以资粮位满,便应当是修道位。但是还应当找一个人领路,方不至于迷失途径;所以在唯识哲学中,在资粮位后,修道位前,特别添了两位,这「加行位」是研究如何可以明了途径的方法,这「见道位」是规定如何才是认识路径了。

这「加行位」有四个等级:

①「暖」

②「顶」

③「忍」

④「世第一法」

在「暖」「顶」二位修「四寻思」;在「忍」「世第一」二位修「四职实智」。甚么是「四寻思」?便是寻思这「名」、「义」、「自性」、「差别」四种都是假定的,而实在是无有的。

 譬如「牛」:这个文字和声音便是「名」;这个文字和声音便是指那个二角四足一身一尾的物,就叫做「义」;那牛的实物便是「自性」;那牛所有的一切形状作用便是「差别」。在「暖」位中一一推求这四种都是由自心所变的,是假定的,是无实的,如同日出天明,所以这时候所见的道理叫做「明」,由明得到安定。如同钻木求火,未发火之先,必定先发暖;所以这位道火虽然未发,却已有暖相,便是道火必定可发的凭据;这暖位所修的寻思叫「下寻思」。

这「顶」位更深刻的推求名等四法是唯心所变的;那时明相转盛,定亦增进,寻思到了极顶,所以叫做「顶」位。这顶位所修的寻思叫做「上寻田心」。

由四寻思产生四种如实智,便是如实知道这名等四种绝对是无有。如同官府的印信,绝对可以凭准,所以这智叫作「印」。由这印可依顺真理,得着了寂定。如何由这印便可依顺真理呢?因为既得这四如实智一定再进一步观察绝对的道理。那暖顶二位不过是明了此唯心的道理,现在再研究心从那里产生的。那「所取」是环境,「能取」是识。在暖顶二位知道所取是假的,认为只有能取:便是只知道离识无境。现在要知道离境也无识,确实知道「名」、「义」、「自性」、「差别」四种是假的,那能生这四种的「识」也是空的。譬如人在暗中看见绳子以为是蛇,这是凡夫的妄见;明白的人对于蛇的认识虽除,却还有绳的认识,这是四寻思。再观察这绳也没有,不过是麻;既知色香触是假相,仔细分析生境的识也是空的,只是依于真如,于此才认识真义的一少部分;决定认可「境」、「识」二种都空,所以叫做「忍」位。

由于在「能取、所取」上,都绝对地彻知空的道理,得无间的寂定;从此便明见真实的义理,所以叫做「世第一法」位,是世间最第一的法了。

那「暖」、「顶」二位的四寻思,便是明了「遍计所执性」;那「忍」、「世第一」二位的四如实智,便是明了「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这四位成就了,才是真实的唯识观,对于识的「见性」、「相性」,以及识所显现的种种相和「名」、「义」、「自性」、「差别」六种的分别都降伏消除,得到那「无分别智」,彻知一切平等平等的实状;这便是「见道位」了。

这「见道位」,只是由资粮位因为修四加行的功夫进到修道的第一步。修道位有十个阶级,叫做「十地」,这「见道位」正是入「第一地」的头一步。

这「见道位」是就所得的智慧来建立的,所以只是一念的工夫。因为这智慧有两种,所以这「见道位」也分两位:

 ㈠「真见道」是得「根本智」。

 ㈡「相见道」是得「后得智」。

这根本智是由四加行所生的体会真如的智,这智同真如是平等平等的;没有「能取」、「所取」,也没有一切名言的相状。所以这根本智只有「见分」,没有「相分」。没有相分所以没有分别;只有见分所以能随带真如的相状;因为这根本智同真如是不相离的。由证得这根本智所以能证「生空」、「法空」的道理,断「所知障」、「烦恼障」的分别种子。得了「根本智」,然后起「后得智」。这「后得智」却有「见分」也有「相分」,因为这智所观察的只是相似真如的形相而不能确见真如的本性。这「相见道」又有二种:

⑴「观非安立谛」:就是观一切平等的真理。

⑵「观安立谛」:就是观种种差别的真理。

「观非安立谛」有三个等级;

①「内遣有情假缘智」:就是观知「生空」,能除软口凹的分别种子。

②「内遣诸法假缘智」:就是观知「法空」,能除中品的分别种子。

③「编遣一切有情诸法假缘智」:

 就是观知「生空」、「法空」,能除一切分别种子。

前二智叫「法智」,后一智叫「类智」。

 这「观安立谛」有二种:

①「观能取所取」:便是观「胜义谛」。

②「观下上谛境」:便是观「世俗谛」。

这二种中每种都分十六心。这「观能取所取」中就苦集灭道四谛,每谛有「法智」、「类智」成八品;每品又先成就「忍」后成就「智」,便成十六心。便是观苦谛的真如得「苦法智忍」,由「苦法智忍」证「苦法智」 ,由「苦法智」证「苦类智忍」,由「苦类智忍」证「苦类智」;其除的集灭道三谛也是如此。那「观下上谛境」的十六心,就是据苦集灭道帝令「下界」、「上界」二境,下界是欲界,上界是色、无色界;这八品又各有「忍」、「智」二心成十六心。这「忍」叫「现观忍」,这智叫「现观智」。现观就是现前分明观见的意思。由此断「见所断」的一百十二仅分别种子,便是「相见道」,就是修道位中的「初地」的地位了。这修道的「十地」往后再讲。


{返回 周叔迦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唯识研究 第十八章 六度
下一篇:唯识研究 第十六章 烦恼障同所知障
 八宗概要 第八章 律宗
 普贤行愿品颂疏
 佛说阿弥陀经义疏
 什么是苦
 佛教常识--盂兰盆会
 《涅槃》三经之研究法
 八宗概要 第六章 真言宗
 佛说十善业道经注
 大方广佛华严经人法界品四十二字观门义证
 周叔迦先生著作年表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般若品易解句义释·净水如意宝 第29课[栏目:净水如意宝讲记·圆春法师]
 竭力孝亲,诵偈而逝[栏目:心念与命运·第4册]
 什么是实相无相?[栏目:高月明居士]
 三无漏学[栏目:消除烦恼的方法·智慧100]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