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行深般若的第一步
 
{返回 周叔迦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407

行深般若的第一步

周叔迦

佛教所说的义理,是不能用世智聪明从文字上得到真实了解的,唯有运用般若在事实上观照,才能有所体会。因此,修行般若是佛教徒必须的条件。在佛教中又有大乘和小乘的分别。小乘行人即所谓声闻,大乘行人在因地时称为菩萨,在果位时称之为佛。而声闻、菩萨、佛都必须依靠般若才能有所进修,有所证人。于是般若也就有三种之不同,就是所谓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相智的三智。从三乘来说,一切智是声闻观空的智,道种智是菩萨照有的智,一切相智是佛的圆满智。声闻由于一切智而能解脱生死,菩萨由于道种智而能具足万行,诸佛由于一切相智而能圆满菩提。另一方面从菩萨的修学来说,菩萨又必须具足通达三智。菩萨由一切智观察事物而悟空性,才能不住于生死,不滞于涅槃;由道种智而能了解声闻、缘觉、菩萨的见道和修道;由一切相智而能通达自初发心乃至成佛中的一切正行,然后才能下不堕于二乘地,上直趣于菩提。由此可知,般若是概括了一切佛法,是佛法中最根本、最深奥、最繁难的部分,而在这最繁难深奥之中又有一以贯之的平淡简易的义理。学者是必须结合这以简御繁的方法来修学的。如若不从深奥繁难处着手而只求其平淡简易,以为般若只是谈空,只要能扫荡一切便是般若,那就易于流为满旰笼统之谈,是无俾于实际的。有人好高骛远,自以为修学大乘,便鄙视声闻的一切智,以为不足观修,其结果成为无本之学,退堕于声闻而不自知。

般若是用来观照事实的,而事实的发展不外乎因果的规律;佛教的根本*轮也就是说明世间和出世间的因果规律,这就是四谛。所以三智又都是建立在四谛的基础之上的。如若不通达四谛的道理,那所修行的般若必定是落了空。四谛是声闻和菩萨所须要共同修学的。声闻以一切智观察世间和出世间的因果,通达四谛十六行相,而能解脱生死证得涅槃。菩萨便必须比声闻所通达的更深人一层,才能不住于生死,也不滞于涅槃。因此在说明如何修习般若之前,先要简单概略地叙述四谛的道理。

世人以为人生在一定时期之内可以是永恒的,是快乐的,是真实的,是有自体的。佛教说明人生——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是刹那变幻无常的,是苦痛的,是空虚的,是无自体的。这便是苦谛的无常、苦、空、无我四行相。而这世间之苦是真实不虚,所以称为苦谛。有人感觉到人生的苦痛,因而相信佛教,便想从信仰佛教中能逃避了苦,或者想佛教能将自己从苦中拯救出来。这种逃避思想和依赖思想都是错误的,而这种希望也是不可能达到的。佛教只说苦谛应知而不曾说苦谛应断,因为当前的苦果不是从逃避中能获得解脱的,也不是依赖他人能将自己从苦痛中拯救出来的。唯有真实明白了世间之苦,然后进一步搜寻出苦的因由,用自己的力量来断除苦因,才能获得解脱。佛教说人生苦痛的因由是在于有能招集苦痛的不合理的思想(烦恼)和行动(业)。人们认为人生是永恒的而贪爱这永恒的人生(后有爱),这便是苦的生因;认为人生是快乐的而贪爱这快乐的人生(喜贪俱行爱),这便招集了种种的苦;认为人生是美满的而贪爱这美满的人生(彼彼希乐爱),这便能令种种苦痛生起;认为人生有其自我的实体而贪爱这实体的自我(我爱),这便是未来苦痛的缘由。这便是集谛的因、集、生、缘四行相。由于贪爱便招集苦果,真实不虚,所以称为集谛。这集谛是应当断的,只有断除了种种爱和因爱而生的一切非理的思想和行动,才能解脱苦痛。贪爱断除了名为灭相,苦痛息止了名为静相,此灭静相第一无上名为妙相,此灭静相永恒不改,究竟出世名为离相。这便是灭谛的灭、静、妙、离四行相。这出世间果的寂灭是真实不虚,所以称为灭谛。这灭谛是佛教徒所应当证人的,而证灭的方法是修道。佛所指示修道的方法是真能达到所寻求的目的名为道相,是符合于所寻求的目的名为出相,是以因果四谛道理为依据的名为行相。是趣向涅槃的名为出相,这便是道谛的道、如、行、出四行相。而这道决定通向涅槃,真实不虚,所以称为道谛。这道谛是应当修的。佛教徒能明了通达四谛十六行相,辨清是非,这称为见道。依据四谛的道理,应断的断,应修的修,这称为修道。这就是声闻和菩萨所共同修学的基础。

声闻和菩萨虽同以四谛为基础,然而菩萨要经历无量生死,修学无量法门,救度无边众生,断除无尽烦恼和习气而最终要求成佛的,因此不同于声闻仅仅急于求解脱个人的生死而希证涅槃。这就必须对于四谛有进一步更深入的认识,才能担当起这广大深重的菩提心和大悲心而无所畏难,无所怯弱,无所惊怖。这就是般若的力量和作用。如若以为般若的道理是排斥了四谛的道理而只是谈空,那就大错而特错了。惟有坚定的在如上所述的四谛的体会上更进一步通达空性,才能任重而道远的为广大有情的利乐而精进不息,无有退堕。佛说的般若经中正是如此教示的。

佛教中重要的经典内容,大致都是谈“境、行、果”三科。境是说明智所照境的真实情况,行是依据实境而修行的方法,果是修行成就所得的果证。姚秦鸠摩罗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密经》既是般若经典的重要经典,也是佛藏中重要经典之一,其中正宗分所说当然也是境、行、果三科。自《奉钵品》第二至《无作品》第四十三,凡有四十二品是说境,从《诸波罗密品》第四十四至《六喻品》第七十七,凡有三十四品是说行,此后有十品是说果。修行般若就是要学习三智;经中所说的境就是三智所照的真实情况,所说的行就是修习三智的方法,所说的果就是修习三智所得的果证。修行般若是大乘行人所必须,因此就必须对于三智有概括的、根本的、正确的体会,特别是经中所说修习三智的方法,方能免于流入歧途。

弥勒菩萨所着的《现观庄严论》就是解释《摩诃般若经》的,其中对于修习般若的方法建立了四种现观:第一圆满一切现观,是包括全部进修般若的过程,第二顶现观,是说明在进修般若中每一阶段的成就,第三次第现观,是从次第修行上重复来谈修行般若中主要的、根本的问题,第四刹那现观,是说修习般若圆满最后刹那转成佛智的问题。从修行般若方面来说,第一现观中所谈是最全面的、基础的,这就是从《诸波罗密品》第四十四至《学空不证品》第六十,这十七品经文所说的。在这段经文中说明五个问题:一所修般若相,二能修般若相,三修行般若相,四修般若的得失,五修行般若的进度。譬如有人要将良木作成美好的器具,必定要找良匠用精巧的工具来施工。此中最基本的问题是要有良木。良木是所修,良匠和巧具是能修,施工是修行。修习般若也是如此。必须先明白所修般若相,然后才能运用能修般若来修行。此中所应注意的是般若就是三智,因此所修是三智,能修也是三智,而修行还是三智,也可以说是从三种不同的角度来说明三智而已。所修般若就是《诸波罗密品》(《摩诃般若波罗密经》卷十二)全章所说,所以这一品是修习般若的最初下手处,是全经最根本的部分。

在《诸波罗密品》中列举了九十波罗密来说明般若所该摄的三智。前二十八波罗密是从四谛十六行相中说明所修一切智相,于道谛中别说菩萨所修对治所知障的智相;次有三十七波罗密是从四谛十六行相中说明所修道种智相。因为道种智是菩萨智,所以先谈世、出世间的因——集、道二谛,后谈世、出世间的果——苦、灭二谛;后有二十五波罗密是从声闻、菩萨、佛的基本行证中说明所修的一切相智。如若对这九十波罗密的意义能有深刻的体会,那就可以说了解修行般若的入门途径了。现在依据《现观庄严论》解释经文的大意叙述如下。

一所修一切智相

这是修行般若的第一点,菩萨由此能正确认识世间和出世间的因果而证人空性。世间生死的果就是苦谛,其因就是集谛;出世间涅槃的果就是灭谛,其因就是道谛。四谛是有内在的和外在的矛盾的。外在的矛盾是生死和涅槃的矛盾,所以苦集二谛是俗谛,灭道二谛是真谛。内在的矛盾是四谛各各具有真俗两方面的义理。声闻只通达四谛外在的矛盾而解脱生死,住于涅槃。菩萨必须通达四谛外在和内在的矛盾,才能不住生死,不滞涅槃而成熟有情,严净佛土。经中说: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无边波罗密是般若波罗
密。佛言:如虚空无边故。世尊,等波罗密是般若波罗密。
佛言:诸法等故。世尊,离波罗密是般若波罗密。佛言:毕
竟空故。世尊,不坏波罗密是般若波罗密。佛言:一切法不
可得故。

这四句是次第说明菩萨所通达的苦谛的无常、苦、空、无我四相。一、无常相。菩萨观察世间的一切确实是刹那变幻无常的,然而这刹那的生灭不是孤立的而是关联一切、包罗一切,如虚空之无边。二、苦相。菩萨观察世间一切确实的苦痛逼迫,然而应当体会苦乐的平等性,才能忍爱世间苦来作饶益众生的事业。三、空相。菩萨观察世间一切确实是由众缘集合而成,无其实体,然而一一众缘又还是众缘所生,穷源到底,毕竟无其实体。于是远离一切人见、法见的分别。四、无我相。菩萨观察世间一切确实是无主宰、无自性,然而这无我相也无定相,不可执着,才能精进不退地利益众生。经云:

世尊,无彼岸波罗密是般若波罗密。佛言:无名无身
故。世尊,空种波罗密是般若波罗密。佛言:入出息不可得
故。世尊,不可说波罗密是般若波罗密。佛言:觉观不可得
故。世尊,无名波罗密是般若波罗密。佛言:受想行识不可
得故。

这四句是次第说明菩萨所通达的集谛的因、集、生、缘四行相。一、因相。菩萨观察贪爱于永恒的人生(此岸)确实是苦因,然而进一步体会到涅槃(彼岸)无名无色而生死涅槃一如无二,本未住于生死,又何住于涅槃。二集相。菩萨观察贪爱于快乐的人生确实是招集了苦,然而进一步体会到人生苦乐是刹那生灭而变幻无常,如空中风,不可捕捉,便无能集、所集。三、生相。菩萨观察贪爱于美满的人生,确实能生起种种苦痛,然而进一步体会到所谓美恶只是由于人的思惟(觉观),由思惟而有名言,由名言而更限制了思惟。思惟若不成立,美恶的名言也无所施。四、缘相。菩萨观察贪爱于实体的自我,确实能使苦痛相续,然而进一步体会到自我不外乎身心。身心相待而有,离身则无心,无心则无我。经云:

世尊,不去波罗密是般若波罗密。佛言:一切法不来
故。世尊,无移波罗密是般若波罗密。佛言:一切法不可伏
故。世尊,尽波罗密是般若波罗密。佛言:一切法毕竟尽
故。世尊,不生波罗密是般若波罗密。佛言:一切法不灭
故。世尊,不灭波罗密是般若波罗密。佛言:一切法不生故。

这五句是次第说明菩萨所通达的灭谛的灭、静、妙、离四相。一、灭相。菩萨正确了解贪爱永尽则死生灭,然而进一步了解生死本性即是涅槃,流转生死既无所从来,证人涅槃亦无所归趣。二、静相。菩萨正确了解苦果止息是为涅槃,然而进一步了解法从缘起,亦复从缘灭。缘生性空之理决定不移。三、妙相。菩萨正确了解涅槃常住,永无灾难,然而进一步了解一切法即生即灭。无有住故,本自解脱,非适今也。四、离相。菩萨正确了解涅槃安稳,永无过患,然而进一步了解染垢本自清净,生无所生,灭无所灭故。经云:

世尊,无作波罗密是般若波罗密。佛言:作者不可得
故。世尊,无知波罗密是般若波罗密。佛言:知者不可得
故。世尊,不到波罗密是般若波罗密。佛言:生死不可得
故。世尊,不失波罗密是般若波罗密。佛言:一切法不失故。

这四句是次第说明菩萨所通达的道谛的道、如、行、出四相。一、道相。菩萨正确了知八正道是唯一正确通向涅槃之道,然后于观行中更能观察无有作者,是为正道之要。二、如相。菩萨正确了知八正道是符合真理的,然后于修行中更能观察无有知者,是更随顺于真理。三、行相。菩萨正确了知由八正道决定能通向涅檠,然而于修行中更能观察原无众生从今世死,去到后世;亦无有能远离生死,转入涅槃者。四、出相。菩萨正确了知八正道是能调伏烦恼,至于清净,然而于修行中更能观察亦无能调伏者。菩萨以此四无我理对治我见烦恼,经云:

世尊,梦波罗密是般若波罗密。佛言:乃至梦中所见不
可得故。世尊,响波罗密是般若波罗密。佛言:闻声者不可
得故。世尊,影波罗密是般若波罗密。佛言:镜面不可得
故。世尊,焰波罗密是般若波罗密。佛言:水流不可得故。
世尊,幻波罗密是般若波罗密。佛言:术事不可得故。

这五句是说明菩萨在修道位中断修所断的所知障所用的后得智,即是道谛之中的法无我理。声闻但断人执,不断法执,以四谛智证得人空而人涅槃。菩萨依一切智如实通达道谛四相破于人执,断烦恼障,更须破除法执,断所知障,才能忍受众苦,长处生死,精进不息。一、如梦。世间一切法无有自性,如人梦中以为所梦是实,醒后时知其虚妄。世人由于结使,以世间诸事为实,得道则知其虚妄。二、如响。如空谷回响,因声而有,无有作为,亦无意义。世间诸法也是如此,虚诳无实。三、如影。日光照故便有影生,光灭则影灭,影生亦无所生,影灭亦无所灭。如是世间一切环境亦是如此,生无所生,灭无所灭。四、如焰。旷野沙碛之处,灰尘飘动,日光远照,见有水流之相。如是众生在生死旷野之中,以烦恼风鼓动行尘,见有男女相,而其实本来寂静,无有众相。五、如幻。如幻师以幻术幻出种种事物,虽可见闻而非实事。世间环境本来自性涅檠而有可见闻,不相杂乱。也就是说一切诸法的真实相是:都无自性的如梦;生无所生的如响;灭无所灭的如影;本来寂静的如阳焰;本来涅槃的如幻事。经云:

世尊,不垢波罗密是般若波罗密。佛言:诸烦恼不可得
故。世尊,无净波罗密是般若波罗密。佛言:烦恼虚诳故。
世尊,不污波罗密是般若波罗密。佛言:处不可得故。世
尊,不戏论波罗密是般若波罗密。佛言:一切戏论破故。世
尊,不念波罗密是般若波罗密。佛言:一切念破故。世尊,
不动波罗密是般若波罗密。佛言:法性常住故。

这六句是说明菩萨在见道位中断见所断所知障所用的无分别根本智。一、不垢。二、无净。一切烦恼本性是空。从本已来常自无生,今亦无断;昔既未曾垢,今亦无所净。三、不污。烦恼名为污,眼耳鼻舌身意六情是生烦恼处。六情性空,便不可得;生处既不可得,烦恼亦不可得。四、不戏论。五、不念。一切法乃至菩提皆是戏论。真如妙理过言语道,超世智境,无有戏论,亦无忆想,亦复无可味着,故无忆念。六、不动。住法性已,一切结使所不能动,永无退失。

二  所修道相智相

这是修行般若的第二点,菩萨由此而能行菩萨道。先缘集谛,明了能治所治;次缘道谛明了能立所立;然后由因向果,缘苦谛明了世间的自相共相,缘灭谛明了修行的胜利。这便是菩萨修学四谛的次第。故四谛是三乘人所共修的法门。经云:

世尊,无染波罗密是般若波罗密。佛言:知一切法妄解
故。世尊,不起波罗密是般若波罗密。佛言:一切法无分别
故。世尊,寂灭波罗密是般若波罗密。佛言:一切法相不可
得故。世尊,无欲波罗密是般若波罗密。佛言:欲不可得
故。世尊,无嗔波罗密是般若波罗密。佛言:嗔恚不实故。
世尊,无痴波罗密是般若波罗密。佛言:无明黑暗灭故。世
尊,无烦恼波罗密是般若波罗密。佛言:分别忆想虚妄故。
世尊,无众生波罗密是般若波罗密。佛言:众生无所有故。

这八句是说明菩萨观察集谛以明因、集、生、缘四相。一、因相。无染、不起、寂灭都是显示因相。贪爱是生死的因。菩萨观知对一切境界所起的贪爱只是由虚诳迷惑而生,则能远离染着欲尘之贪。菩萨观知对于一切境界的执着只是从虚妄的忆想分别而生,不复起未来生死之业。菩萨观知一切法相不可得,则不复贪着于永恒的人生而受后有。二、集相。无欲、无嗔、无痴都是显示集相。由于三毒便招集众苦。菩萨观知贪嗔痴性虚诳无实,毕竟无有,则能断除贪嗔痴。三、生相。无烦恼是显示生相。由于对人生无常计常,苦以为乐,空以为实,无我计我,从四颠倒的非理作意而生起种种希望,便令苦生起。菩萨观知忆想分别本性空寂,则颠倒灭;颠倒灭故,烦恼亦灭。四、缘相。无众生是显示缘相。由于计有自在主宰之我体,则为苦的生缘。菩萨观知众法相生无所有故,便得破除我见,不复执着有我。经云:

世尊,断波罗密是般若波罗密。佛言:诸法不起故。世
尊,无二边波罗密是般若波罗密。佛言:离二边故。世尊,
不破波罗密是般若波罗密。佛言:一切法不相离故。世尊,
不取波罗密是般若波罗密。佛言:过声闻、辟支佛地故。世
尊,不分别波罗密是般若波罗密。佛言:诸妄想不可得故。
世尊,无量波罗密是般若波罗密。佛言:诸法量不可得故。
世尊,虚空波罗密是般若波罗密。佛言:一切法无所有故。

这七句是说明菩萨观察道谛的道、如、行、出四相。一、道相有二句,以断和离二边显示道相。菩萨观一切法不生不灭,无所造作而为无量有情开示解脱道。所开示理应离于二边,契乎中道。二、如相。不破、不取是显示如相。菩萨了知法界一相无相,无有离散,则不取一切法。乃至二乘出世清净之法亦不取着。三、行相。不分6,j、无量是显示行相。菩萨了知由于取相生心故,妄想分别。忆想分别从本已来不可得故,一切法性不可以六情筹量,毕竟空寂。四、出相。虚空是显示出相。菩萨观知一切法无所有、无能作、无所作故,则究竟寂灭。经云:

世尊,无常波罗密是般若波罗密。佛言:一切法破坏
故。世尊,苦波罗密是般若波罗密。佛言:一切法苦恼相
故。世尊,无我波罗密是般若波罗密。佛言:一切法不着
故。世尊,空波罗密是般若波罗密。佛言:一切法不可得
故。世尊,无相波罗密是般若波罗密。佛言:一切法不生
故。

这五句是说明菩萨观察苦谛的无常、苦、空、无我四相。一、无常相。菩萨观察五蕴乃至一切法从因缘生,刹那破坏故,通达无常相。二、苦相。菩萨观察行苦故,通达苦相。三、无我相。菩萨观察一切法无自性。四、空相。菩萨观察一切法不可得故,一切法不生故,一相无相,是谓空相。经云:

世尊,内空波罗密是般若波罗密。佛言:内法不可得
故。世尊,外空波罗密是般若波罗密。佛言:外法不可得
故。世尊,内外空波罗密是般若波罗密。佛言:内外法不可
得故。世尊,空空波罗密是般若波罗密。佛言:空空法不可
得故。世尊,大空波罗密是般若波罗密。佛言:一切法不可
得故。世尊,第一义空波罗密是般若波罗密。佛言:涅槃不
可得故。世尊,有为空波罗密是般若波罗密。佛言:有为法
不可得故。世尊,无为空波罗密是般若波罗密。佛言:无为
法不可得故。世尊,毕竟空波罗密是般若波罗密。佛言:诸
法毕竟不可得故。世尊,无始空波罗密是般若波罗密。佛
言:诸法无始不可得故。世尊,散空波罗密是般若波罗密。
佛言:散法不可得故。世尊,性空波罗密是般若波罗密。佛
言:有为无为法不可得故。世尊,诸法空波罗密是般若波罗
密。佛言:一切法不可得故。世尊,自相空波罗密是般若波
罗密。佛言:自相离故。世尊,无法空波罗密是般若波罗
密。佛言:无法不可得故。世尊,有法空波罗密是般若波罗
密。佛言:有法不可得故。世尊:无法有法空波罗密是般若
波罗密。佛言:无法有法不可得故。

这十七句是说明菩萨观察灭谛的灭、静、妙、离四相。一、灭相。内空、外空、内外空是灭相。内法是内六根,外法是外六尘,内外法是十二人,如是根尘都非常非断,本性自空。二、静相。空空、大空、第一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始空、散空,这八空是显示静相。空亦复空,是空空;十方皆空,是大空;涅槃亦空,是第一义空;三界皆空,是有为空;离生、离住、离灭的无为法亦空,是无为空;一切法究竟不可得,是毕竟空;一切法初来处不可得,是无始空;一切法终际不可得,是散空。三、如相。性空是如相。无论是有为法或无为法的一切法法性,都不是佛或声闻、缘觉所作,亦非余人所作,性自常空。这就是如。四、出相。诸法空、自相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是显示出相。有为法、无为法各各有自相,而各各自相皆空,是自相空。五蕴、十二入、十八界空,是诸法空。求觅诸法皆不可得,而此不可得亦空,是无法空。诸法和合有自性相,此自性相亦复是空,是有法空。若法有、若法无,此等皆空,是无法有法空。

三  所修一切相智相

这是修行般若的第三点,菩萨由此而能通达一切正行。此中有三种:一是共声闻所有行,二是菩萨所有行,三是佛所有行。共声闻行就是以三十七道品为主要;菩萨所有行是以三解脱门、八背舍、九次第定、六度为主要;佛行是以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如所有智、尽所有智、成等正觉为主要。如经云:

世尊,念处波罗密是般若波罗密。佛言:身受心法不可得故。世尊,正勤波罗密是般若波罗密。佛言:善不善法不可得故。世尊,如意足波罗密是般若波罗密。佛言:四如意足不可得故。世尊,根波罗密是般若波罗密。佛言:五根不可得故。世尊,力波罗密是般若波罗密。佛言:五力不可得故。世尊,觉波罗密是般若波罗密。佛言:七觉分不可得故。世尊,道波罗密是般若波罗密。佛言:八圣道分不可得故。

修行的主要是三十七道品,这是大小乘道所共的,大乘行人是以无所得为方便,所以精进修行三十七道品而知三十七道品从本已来不可得,经云:

世尊,无作波罗密是般若波罗密。佛言:无作不可得
故。世尊,空波罗密是般若波罗密。佛言:空相不可得故。
世尊,无相波罗密是般若波罗密。佛言:寂灭相不可得故。
世尊,背舍波罗密是般若波罗密。佛言:八背舍不可得故。
世尊,定波罗密是般若波罗密。佛言:九次第定不可得故。
世尊,檀波罗密是般若波罗密。佛言:悭贪不可得故。世
尊,尸罗波罗密是般若波罗密。佛言:破戒不可得故。世
尊,羼提波罗密是般若波罗密。佛言:忍不忍辱不可得故。
世尊,毗梨耶波罗密是般若波罗密。佛言:懈怠精进不可得
故。世尊,禅波罗密是般若波罗密。佛言:定乱不可得故。
世尊,般若波罗密是般若波罗密。佛言:痴慧不可得故。

菩萨行略举四门。一、三解脱门是诸佛根本法,也是对治道。无作是对治愿求三界;空是对治我见;无相是对治非理作意。二、八背舍。初三背舍是成就变化作用,后五背舍是成就现法乐住作用。三、九次第定是出世间道。四、六度是成就佛道。菩萨所行三解脱门、八背舍、九次第定、六度,一一皆以无所得为方便。经云:

世尊,十力波罗密是般若波罗密。佛言:一切法不可得
故。世尊,无所畏波罗密是般若波罗密。佛言:道种智不没
故。世尊,无碍智波罗密是般若波罗密。佛言:一切法无障
无碍故。世尊,佛法波罗密是般若波罗密。佛言:过一切法
故。世尊,如实说波罗密是般若波罗密。佛言:一切法如实
故。世尊,自然波罗密是般若波罗密。佛言:一切法中自在
故。世尊,佛波罗密是般若波罗密。佛言:知一切法一切种
故。

佛的一切相智略举七门:一、十力;二、四无所畏;三、四无碍智;四、十八不共法;五、如所有智;六、尽所有智;七、正等觉相。一切相智,圆融一切。佛十力最为尊胜,不可破、不可伏,而一切法实相亦复如是,亦不可破、不可伏。佛以法眼观众机宜方便引导,是道种智,此智恒常增益。一切法人于如、法性、实际,皆是无碍相。佛法最胜,广大无等故。一切法如如不异故,法皆如实。于一切尽所有法心是自在,是名自然。于如所有尽所有一切相现正等觉名正智一切法、一切种。

这九十波罗密就是菩萨所修的般若相。这九十波罗密并不是离开世间而独立的,乃是菩萨在日常生活中处理社会事务中所应体现的道理,而不可一时忽略的。菩萨若能在一切时处都能明见能贯彻这九十波罗密,那便是所修般若成就了。


{返回 周叔迦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新唯识论三论判
下一篇:漫谈佛画
 焰口与密教
 佛教文化-版刻艺术
 唯识研究 第十三章 名言的熏习
 中国佛教史
 唯识研究 第二十四章 禅、净土、密、律宗与唯识之比较
 舍利弗问经略注
 唯识研究 第五章 八识万法的体性
 唯识研究 第十章 物质是甚么
 《法华经》之研究法
 出生无边门陀罗尼经略疏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一○ 郁多罗母鬼事[栏目:饿鬼事经 第二 郁婆利品]
 中国近现代佛教的融和精神及其特[栏目:楼宇烈教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