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直指大印 第七章 止——稳定自心
 
{返回 直贡法王澈赞仁波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362

第七章 止——稳定自心 
 

  依教授次第,於身姿之後应教止、观。首先讨论如何长养「止」。精通之後,再培养「观」。
  中文的「止」,梵文称为舍摩他(Shamatha),藏文是息涅(Shinay)。「息」(Shi)意为平静,「涅」(Nay)指安住。此处所修就是使狂野、未调伏之心平静寂止。
  万法唯心。如何调伏自心是修学禅定与一般佛法的主要课题。调伏、平息心性以後,使它稳定,就是「涅」的意义。使心稳定於宁静、调柔之境界,便称为「息涅」。英文叫做心的静止(mental quiescence)。
  「止」的禅定修习,一般分为有(禅定的)对象物、所依物,与无对象物两种。「所依物」指的可以是真实、或观想的客体,所以称为有对象物的禅定。任何的物质都可以被用来专注,它可以是木头、石头,甚至是小毯子、或墙壁上的一点。但是颜色不能太亮、太鲜艳,以柔和或较暗的颜色为佳。如果太亮的话,会刺激眼睛,导致流泪。
  专注时,眼睛要半开半闭,不要全部闭上。对象物要能被舒适地看著,没有太多闪烁。因为太过闪烁会导致分心。在「止」的修习中,了解自己正在试著断除妄念是非常重要的。而任何的念头或概念都算妄念,也就是分别心。所有这种造成自、他分别概念的心理运作都要被除去。
  「止」的修习,只是单纯的觉知、专注、静止於对象物上。当妄念、概念生起时,舍弃之、断除之,绝不执取,随之而去。
  关於对象物(的禅修)有两种危险,一种是心外驰於对象物,一种是心将对象物搬到心里面。举例而言,若以石头为对象物而禅修「止」,我们可能会找到石头上面有很有意思的纹路,或是发现石头的色泽很美,这就是心外驰於对象物,陷入有关对象物的妄念中,从而失去专注力。
  我们必须避免这些有关对象物的妄念,如果心开始被对象物所打扰,开始乱想其颜色、特质、形态、工艺等等,都不好。仅仅专注於全体对象物即可,不要分析、评价。
  注意力也可能转而向内,导致毫不专注在对象物上。我们可能会想:「喔!我的对象物是颗石头,而我正在禅定於这石头上,长养著止的功夫。」这就是把对象物搬到心里,发生的原因是太过想到自己,与禅修的过程。这是不正确的禅修,因为这只是分别心,一种把自己与对象物分开的心里过程。
  同样地,任何分析的想法,如:「我和石头是一是异?我的心与石头是一是异?石头在我心中,还是我的心在石头中?」等等,只是更多的分别妄念,应予断除。
  关於有对象物的专注,在不同的教法之中,提及可以采用不同的对象物,如油灯、蜡烛等等都好。但对於对象物的种类不必太过关切,因为此类禅修的重点在於如何训练自心,使能一心专注地持於对象物而不分心,除去所有分别妄想而一心专注。所以对象物并不要紧,只要避免选择其本质会使人分心的东西即可。
  在修持(无上瑜珈部)密法生起次第时,最好以本尊做为专注的对象,但必须以行者不会因此而分心为前题。(对本尊)评价太多、想太多,这些概念将会导致丧失禅定的专注力。
  行者应不要有太多的设想而应专注於本尊、或佛像。如实的专注於全貌,而不要只专注在一部份,把其它部份排除在外。那种不仅修「止」,还感到和本尊更加亲近的修法,虽然对生起次第的修持过程有所帮助。但永远应记得,「止」的修习不是依赖於所选的对象物上,它是一种以任何对象物来训练一心专注的过程。
  在有对象物的禅定之後,接下来是无对象物的禅定。这也可以分为两种,首先是以专注於呼吸而长养「止」。
  呼吸虽不可见,但它是专注的对象。如前所说,应避免一切分别地专注在呼吸上,仅仅专注於气息的出入即可。要小心翼翼地不使妄念生起,对所修习的对象物亦然。专注在气从鼻孔出去的感觉还可以,但是不应该让「现在在吐气、现在在吸气」等等的念头生起,是很重要的。单单专注在气息自身就好。
  至尊觉巴吉天颂恭曾说:「专注於气息的禅修,可以很容易地使心离於一切念,从而产生像『金刚喻定』这种极强的定境。」
  如是,在两种无对象物的禅定修持中,第一种仍有不可见的客体——呼吸。第二种,则连呼吸也不专注,令心无任何物质或观想的对象物而安住。这种禅修的目的是要断除一切生起的妄念。断念的当下,即刻回到无对象物的专注禅定境界之中。
  接下来讨论的是「无相」禅修。也就是禅定的本质,而非所专注的对象、或「相」。此处可以发现过紧、过松两种极端的倾向。太松时要提紧,太紧时要放松。
  感官的对象物中,如听觉的刺激,能引起分心,丧失专注力而导致过於松散。正在修习「止」的时候,听到声音或看到东西都会使人分心。发生这种状况时,(立刻)断除并摄心专注。此时,要断除的不是念头,而是对感官对象的回应。
  禅定中过松、过紧的瑕疵,不一定和身体的松懈有关,即使身体姿势正确,但内在的松懈却可能发生。在柔和内在中,松懈导致心以更细微的方式失神漫游,而不是先前所说种种分别妄念等较粗的模式。它是极微细的念,不以真实念头的型态发生,而与感官的内在松懈有关。行者可能无念地陷入其中。这种过失将扰及心的专注。
  如同身体姿势虽然正确,但微细的干扰或念头仍然可能生起,而使心过於松散,微细的干扰也可能使心过紧。换句话说,如果持心过紧,就算粗念未生,细念也会微微地干扰著心。所以「止」的修习,有赖於松紧之间的圆满平衡。
  正确的平衡,可以用以棉来纺线做比喻。如果绷得太紧了,线会断裂,如果太松,就无法纺线。另一个例子是弹奏弦乐器,为得正确音调,琴弦不能过紧或过松,必须松紧适度。如是,修「止」的关键就在於正确地摄心,不能绷得过紧、太过专注,也不能太松。
  初学者在松紧间是无法自然拿捏的。必须要努力地保持平衡。因此初学者常被建议每一座禅修的时间要短。大概六分钟的长度是正确的一座时间。然後应该休息,再进入禅修。初学者可以反覆禅修十座,也就是做十次六分钟的禅修,外加中间休息的时间。
  倘若,一开始就想要做长时间的禅修,微细与粗的打扰将无法避免,就算能勉强克服这些心的纷扰而安住於禅修中,也是不好的。


 


{返回 直贡法王澈赞仁波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直指大印 第八章 观——解析自心本性
下一篇:直指大印 第六章 身姿
 圣妙吉祥真实名经讲述 以下赞平等性智二十颂
 直指大印 第一章 前行
 直指大印 第五章 调息
 圣妙吉祥真实名经讲述 以下结赞五智五颂文
 直指大印 第十章 问答(二)
 圣妙吉祥真实名经讲述 以下赞清净法界二十四颂
 直指大印 第二章 正行
 直指大印 第十二章 帝洛巴的口诀
 直指大印 第十三章 法王冈波巴的教诫
 直指大印 第十四章 问答(三)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马路上或地铁里总有很多乞讨的人,该不该给他们钱?如果是骗子怎么办?[栏目:达真堪布·学修问答]
 观止[栏目:继程法师]
 天台小止观 禅病发相 二、五脏生患[栏目:永本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