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直指大印 第七章 止——稳定自心
 
{返回 直贡法王澈赞仁波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145

第七章 止——稳定自心 
 

  依教授次第,於身姿之後应教止、观。首先讨论如何长养「止」。精通之後,再培养「观」。
  中文的「止」,梵文称为舍摩他(Shamatha),藏文是息涅(Shinay)。「息」(Shi)意为平静,「涅」(Nay)指安住。此处所修就是使狂野、未调伏之心平静寂止。
  万法唯心。如何调伏自心是修学禅定与一般佛法的主要课题。调伏、平息心性以後,使它稳定,就是「涅」的意义。使心稳定於宁静、调柔之境界,便称为「息涅」。英文叫做心的静止(mental quiescence)。
  「止」的禅定修习,一般分为有(禅定的)对象物、所依物,与无对象物两种。「所依物」指的可以是真实、或观想的客体,所以称为有对象物的禅定。任何的物质都可以被用来专注,它可以是木头、石头,甚至是小毯子、或墙壁上的一点。但是颜色不能太亮、太鲜艳,以柔和或较暗的颜色为佳。如果太亮的话,会刺激眼睛,导致流泪。
  专注时,眼睛要半开半闭,不要全部闭上。对象物要能被舒适地看著,没有太多闪烁。因为太过闪烁会导致分心。在「止」的修习中,了解自己正在试著断除妄念是非常重要的。而任何的念头或概念都算妄念,也就是分别心。所有这种造成自、他分别概念的心理运作都要被除去。
  「止」的修习,只是单纯的觉知、专注、静止於对象物上。当妄念、概念生起时,舍弃之、断除之,绝不执取,随之而去。
  关於对象物(的禅修)有两种危险,一种是心外驰於对象物,一种是心将对象物搬到心里面。举例而言,若以石头为对象物而禅修「止」,我们可能会找到石头上面有很有意思的纹路,或是发现石头的色泽很美,这就是心外驰於对象物,陷入有关对象物的妄念中,从而失去专注力。
  我们必须避免这些有关对象物的妄念,如果心开始被对象物所打扰,开始乱想其颜色、特质、形态、工艺等等,都不好。仅仅专注於全体对象物即可,不要分析、评价。
  注意力也可能转而向内,导致毫不专注在对象物上。我们可能会想:「喔!我的对象物是颗石头,而我正在禅定於这石头上,长养著止的功夫。」这就是把对象物搬到心里,发生的原因是太过想到自己,与禅修的过程。这是不正确的禅修,因为这只是分别心,一种把自己与对象物分开的心里过程。
  同样地,任何分析的想法,如:「我和石头是一是异?我的心与石头是一是异?石头在我心中,还是我的心在石头中?」等等,只是更多的分别妄念,应予断除。
  关於有对象物的专注,在不同的教法之中,提及可以采用不同的对象物,如油灯、蜡烛等等都好。但对於对象物的种类不必太过关切,因为此类禅修的重点在於如何训练自心,使能一心专注地持於对象物而不分心,除去所有分别妄想而一心专注。所以对象物并不要紧,只要避免选择其本质会使人分心的东西即可。
  在修持(无上瑜珈部)密法生起次第时,最好以本尊做为专注的对象,但必须以行者不会因此而分心为前题。(对本尊)评价太多、想太多,这些概念将会导致丧失禅定的专注力。
  行者应不要有太多的设想而应专注於本尊、或佛像。如实的专注於全貌,而不要只专注在一部份,把其它部份排除在外。那种不仅修「止」,还感到和本尊更加亲近的修法,虽然对生起次第的修持过程有所帮助。但永远应记得,「止」的修习不是依赖於所选的对象物上,它是一种以任何对象物来训练一心专注的过程。
  在有对象物的禅定之後,接下来是无对象物的禅定。这也可以分为两种,首先是以专注於呼吸而长养「止」。
  呼吸虽不可见,但它是专注的对象。如前所说,应避免一切分别地专注在呼吸上,仅仅专注於气息的出入即可。要小心翼翼地不使妄念生起,对所修习的对象物亦然。专注在气从鼻孔出去的感觉还可以,但是不应该让「现在在吐气、现在在吸气」等等的念头生起,是很重要的。单单专注在气息自身就好。
  至尊觉巴吉天颂恭曾说:「专注於气息的禅修,可以很容易地使心离於一切念,从而产生像『金刚喻定』这种极强的定境。」
  如是,在两种无对象物的禅定修持中,第一种仍有不可见的客体——呼吸。第二种,则连呼吸也不专注,令心无任何物质或观想的对象物而安住。这种禅修的目的是要断除一切生起的妄念。断念的当下,即刻回到无对象物的专注禅定境界之中。
  接下来讨论的是「无相」禅修。也就是禅定的本质,而非所专注的对象、或「相」。此处可以发现过紧、过松两种极端的倾向。太松时要提紧,太紧时要放松。
  感官的对象物中,如听觉的刺激,能引起分心,丧失专注力而导致过於松散。正在修习「止」的时候,听到声音或看到东西都会使人分心。发生这种状况时,(立刻)断除并摄心专注。此时,要断除的不是念头,而是对感官对象的回应。
  禅定中过松、过紧的瑕疵,不一定和身体的松懈有关,即使身体姿势正确,但内在的松懈却可能发生。在柔和内在中,松懈导致心以更细微的方式失神漫游,而不是先前所说种种分别妄念等较粗的模式。它是极微细的念,不以真实念头的型态发生,而与感官的内在松懈有关。行者可能无念地陷入其中。这种过失将扰及心的专注。
  如同身体姿势虽然正确,但微细的干扰或念头仍然可能生起,而使心过於松散,微细的干扰也可能使心过紧。换句话说,如果持心过紧,就算粗念未生,细念也会微微地干扰著心。所以「止」的修习,有赖於松紧之间的圆满平衡。
  正确的平衡,可以用以棉来纺线做比喻。如果绷得太紧了,线会断裂,如果太松,就无法纺线。另一个例子是弹奏弦乐器,为得正确音调,琴弦不能过紧或过松,必须松紧适度。如是,修「止」的关键就在於正确地摄心,不能绷得过紧、太过专注,也不能太松。
  初学者在松紧间是无法自然拿捏的。必须要努力地保持平衡。因此初学者常被建议每一座禅修的时间要短。大概六分钟的长度是正确的一座时间。然後应该休息,再进入禅修。初学者可以反覆禅修十座,也就是做十次六分钟的禅修,外加中间休息的时间。
  倘若,一开始就想要做长时间的禅修,微细与粗的打扰将无法避免,就算能勉强克服这些心的纷扰而安住於禅修中,也是不好的。


 


{返回 直贡法王澈赞仁波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直指大印 第八章 观——解析自心本性
下一篇:直指大印 第六章 身姿
 直指大印 第十四章 问答(三)
 直指大印 第十五章 金刚萨埵净化禅修
 直指大印 第一章 前行
 直指大印 第十三章 法王冈波巴的教诫
 直指大印 第十章 问答(二)
 圣妙吉祥真实名经讲述 以下赞妙观察智四十二颂
 直指大印 第五章 调息
 直指大印 第四章 问 答(一)
 圣妙吉祥真实名经讲述
 直指大印 目录 序 引介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五六九集[栏目: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
 坛经讲座 忏悔品第六[栏目:贾题韬居士]
 有智慧就有清净圆满[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4年]
 续高僧传卷第十一[栏目:续高僧传]
 解心——心要法门讲记 三、生命运行的轨则[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
 杂宝藏经白话 子为其父所逼出家生天缘第九十[栏目:杂宝藏经白话]
 解脱心 A Heart Released 六、生死轮回的根本教唆者[栏目:解脱心 A Heart Released]
 N+1就是无尽[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福慧滋长]
 根本佛母 准提密法 六 佛母修持法[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
 曹山本寂禅师的禅法思想[栏目:徐文明教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