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法句经讲记(二十四)
 
{返回 传道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145

◎1997.09.4讲于法云文教协会

法句经讲记(二十四)

释传道主讲

〈惟念品第六〉十有二章

壹、释品题

惟念品者 守微之始 

内思安般 必解道纪

惟,一音(违)ui5英逵切

一音(姨)i5英其切

微,音(眉)bi5文其切

始,音(屎、矢)si2时纪切

般,音(班)pan1边干切

在解释本品〈惟念品〉的品题之前,我们先要知道「念」在佛法中的二个意义:一是明记不忘(为其体),一是忆持对治(为其用)。

何谓明记不忘呢?从负面来讲:对于自己曾经犯过的错误、得到的教训,我们明记不忘这个失败的经验,不再重蹈覆辙,以后便不会再吃同样的亏、受同样的苦。

这说来似乎容易,但多数人却是在同样的错误、同样的教训,与同样的苦难中,一而再、再而三的反复轮回。他难道不觉得苦吗?不!他很苦的,而且迷于此苦,不知如何出离。所以我常说:很多人是有「经历」,而没有「经验」。因为他始终没有找到失败与错误的原因,而将其明记不忘;更没有从苦难当中学习、反省,而得到正向的成长,所以只得一次又一次的「经历」那些恶性循环的苦而不克自拔!

正面来讲:对于学过的佛法真理,我们一定要明记不忘,临到要用的时候,才能够忆持对治而正念现前。但我们常常是学了很多,也背了很多,可是一遇境界现前,却什么都想不起,就随着境界而团团转了!有一句台湾谚语说:『拳头学二十四馆,拍一只胡螓(苍蝇)拍夹呯呯喘。』就将这种窘境,形容得十分贴切传神!

学,以致用;学而不能致用,主要还是因为自己没能将佛法内化到自心,成为资益成长的养分。而所以如此,原因不外就是内心散乱,以致于不能将所学明记不忘、忆持对治所致。所以在本品「惟念品」中,佛陀就教示我们透过定中的思惟观念,将多闻熏习而来的法义,内化为我们的见解与人生观,乃至应用于自己的立身处世。

见解与思惟,左右一个人的言行;但是有了正确、合理又适当的见解与思惟,并不就意味着自己不会做错事、说错话。就凡夫而言,理解与行践,不但常常是不能统一的,甚且彼此之间,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尤其,凡夫的一切动身发语,始终离不了烦恼,也始终要与外界的烦恼恶欲相应,所以总要在一再的错误与挫败之后,才能看见自己、认识自己,也看清外界、认识外界。

后悔也罢(后悔无益),忏悔也罢(忏悔以后又故态复萌,还是枉然)!做过的一切事,说过的一切话,仍如覆水般无可收回;重要的是,我们是否从过去所经历的一切中,找到得失成败的关键,并且从此超脱出来,终止那样的轮回!重要的是,我们是否有足够的勇气与担当,摆脱那些诱引我们沉沦的烦恼恶,而奋力向上!

这就不仅仅在我们的言语身行上用功夫了,所以品题开宗明义便告诉我们:要慎「守」内心任何一个细「微」的念头「之」伊「始」,从起心动念之初,便觉知它的善与恶,然后抉择该做不该做、该说不该说,如此,才能防微杜渐、防患未然,而使恶止善行。

但是,从我们触对外境,到发动身语意行去回应,那么短促的时间里,我们如何去觉知这个(六)根、(六)境、(六)识三和合触,而后受(领纳)、想(认知)、思(审虑、决定、发动身语意三业行)的过程,并且如实、如理的领纳、认知,从而如分的表达于身语呢?这非得先摒息外缘,专注于「内」心的「思」惟观察,始能揭发心中那幽微深隐的部分,而予对治修正。

对此,佛曾说了诸多的修习法门,来息止学人纷飞的妄念,这里所说的,是被称誉为二甘露门之一的「安般」念──念住息观。「安般」,乃安那般那(AnApAna)之略称。安那(AnA)为入息(吸),般那(pAna)为出息(呼),安般念即于坐中观呼吸,念住出入息,以达摄心一境的方法。妄心一旦得到止息,在静定当中,思惟观察向所听闻的佛法义理,「必」能胜「解」佛说「道」法之「纪」要,而引发真智慧以断烦恼。

人活着,是因为有呼吸;只要一息不来,这一期的生命便要宣告结束。呼吸是如此庄严的一件事,只可惜我们的心太粗、太浊,也太乱,所以一向就轻忽它的存在。其实,呼吸的轻浊、缓急,与我们的心理状态密切攸关,所谓心平气和,倘使我们的内心平静,则气(呼吸)自然调和舒缓。反之,当内心生起贪瞋烦恼,那呼吸一定急促混浊,所以经由观呼吸,我们更容易觉察到自心是否清净光明。知所觉察,那才能忆念所学的佛法义理,而有效的对治调整。

这世间本没有天生的弥勒佛,也没有自然的释迦如来,所以修行,不是要人不犯错,一次就做对、说对,一切无懈可击。果真如此,那成了圣人了,哪还需要修什么行?可贵的是不怕做,也不怕错,错了就虚心认错、改过、不再犯,那才有走出固陋闭塞的自我,而迎向智慧光明的可能!否则,畏畏缩缩、遮遮掩掩的,我们能逃避得几时?

古德说得好:「不怕念起,唯虑觉迟。」1「一起便觉,一觉便转。」2凡夫在对境之时,要没有起心动念是不可能的,要紧的是:这个或善或恶的念头一生起,我们就能够觉察到,而且清楚明白!善的、有利于人的,我们鼓励它、增长它;恶的、不利于人的,我们看住它、扭转它,至少不让它发展到身语,去伤人、害己,那么,这便是修行了!

贰、释颂义及因缘

1.出息入息念 具满谛思惟 
从初竟通利 安如佛所说

具,一音【舅】ku7求遽切

一音(技、忌)ki7求芰切

谛,音(帝)te3地计切

惟,一音(违)ui5英逵切

一音(姨)i5英其切

竟,音(敬、径)keng3求敬切

观「出息(呼)入息(吸)」的持息「念」住,是修止的得力法门。藉由念、观息调和呼吸,使粗动散乱的心安静下来,系念于出入息上;「从」息入鼻腔之「初」,到终了(「竟」,终之意)的觉息遍全身,每一个流程都了了分明,并且「通利」(不艰濇)顺畅、绵密匀长、若存若亡。再进以调心,使其不惛沉、不掉举、不散乱,而得平正安定。如此,身、息、心「具」得圆「满」的调摄,而后在静定之中,如实「谛」察「思惟」曾习过的佛法义理,如蕴、处、界,无常、无我、空等,以修发真慧,即可趣向解脱「安」隐,「如佛所说」的寂灭涅槃。

※※※※※

我们的心,一如未经驯服的野马,又如纵归山林的猿猴,一刻都不曾停止它的躁动奔逸;不是念此顾彼,就是思前想后,难得专注于当前的这一刻。因为内心散乱,所以「情意容易冲动,认识不能明确(散乱重的,连世间学都不能了解),自己不能控制自己,(只得)一味随着环境而转动。」3

散乱,实「为引起颠倒烦恼的有力因素」4,助长爱见无明的重要原因。由于散乱,人们因此「陷溺于多忧多苦的欲海,不能自拔。」5由于散乱,人们因此随顺烦恼的牵引,造业受苦。这唯有「修定才能不受欲乐的系缚,不为散乱所娆乱,心地明净安定,而有自主的自由。」6是以修定虽然共于世间其他宗教,但是要达佛教『自净其意』的理想,乃至引发无漏智慧而得解脱自在,则非赖持净戒为基,而以修定为助力不为功──这是说明所以修定的理由与动机。

最近几年,习禅修定俨然形同显学,自政要权贵,以迄佛教徒、非佛教徒,对于暂息缘务,而作短期的打坐修禅,似已蔚然成风。我自己早年对于打坐修定,也曾着实下过一番功夫,并且颇有得于心;只是,从不曾开过禅修的课程。为什么?因为一般人净行、正见的基础工作都没做好,就痴想修禅得定,到头来恐怕着魔的多,成就的少!

修习禅定,究应下什么预备功夫呢?印顺导师在《成佛之道》书中,即揭示了二项要点,学人若欲学而有成,理当遵嘱,依教奉行,兹敬录如下:

一、依于慈心:修定,不是为了好奇,不是企图满足无限的欲乐,延寿长生,或者为了引发神通来报仇;要存着慈念,就是利乐众生的意念来修定。有慈心,心地就柔和,容易修习成就。成就了,也不会利用定力通力来娆乱众生,如聚众作乱等。

二、住于净戒:必须受持净戒(十善等),身口有善良的德行。如行业不端,修定就会招魔着邪。成就定力,也是邪定。结果是成为魔王眷属,自害害人。7

至于修定的方法,则不出调身、调息与调心三者;《天台小止观》(《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则将调饮食与调睡眠也一并列入,成为五事。打坐修禅,首先要注意肚子不宜吃得太饱(易惛沉),也不能太饿(易打妄想);不宜太疲劳(会成为瞌睡禅),也不能在剧烈运动之后;打坐处的光线不可太亮(心不易安止),也不能全暗(易恐怖、惛沉),否则即不易得定。

先说调身:坐下来,要留意身体不可以直接受风(易致禅病),双脚单盘或双盘皆可,两手则相合轻置腿上(不可贴近丹田,以免打妄想),腰椎挺直,臀部与两边膝盖成一正三角形(臀部微垫高),全身保持自然放松,却安稳不晃动。坐姿不可前俯后仰,若身着海青或长衫,可以先将头低下,后脖子慢慢抬高,当颈背正好碰触到立起的衣领,就是最理想的姿势。

坐姿调整好,其次当开口,徐徐吐出胸中秽气,如是经三次,然后闭口,将舌头轻轻抵住上腭,如此口水即会顺着喉咙自然流下去。再来就轻阖双眼(亦可微微张眼),开始观呼吸。

次说调息:将注意力集中在鼻端的出入息,去感知它的冷热、粗细、长短。一口气吸进来,观察它经过鼻腔,到气管,到肺部,再下到横膈膜;然后再反方向观它自鼻中呼出去。如果数入息(吸),就不数出息(呼);数出息,就不数入息,如是从一数到十,反复循环。万一忘记数到哪里了,就再从一开始数,务要使心随息转,息息分明,这是「数」息。

等到心安静下来,再忘失,那就不必再数,只要随着它就好了,这是「随」息。「久久修息渐成,心与息,如形影的不离。忽而心息不动,身心泯然入定,也就是修止成就。」8这是「止」息。调息,应注意离风相(出入息有声)、喘相(出入息结滞不通,印顺导师形容如刀刮竹,一顿一顿有形可见)、气相(出入息虽无声,也不艰濇,但口鼻仍有气入之感),离此三相而「出入绵绵,若存若亡,资神安隐,情抱悦豫」9,此即息相。

再说调心:要怎样用心修习,才能引生正定呢?要修得正定,则当勤修八种断行──信、欲、勤(精进)、(轻)安、(正)念、(正)知、(正)思、舍(平等持心),以灭除懈怠、忘圣言、惛沉掉举、不作行、作行等五种过失。修八断行,灭五过失,自能成就定心。10

修定的动机、准备工作与内容,就略作以上的介绍。平日,我们或许难得有机会能够「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但至少每天利用晨起、睡前,早晚各十分至二十分钟的时间,将自己沉淀下来,这应该是做得到的。静下来,就反省自己一日里的起心动念、言语身行,是否如实、如理、如分,是否伤了别人、也害了自己?又该如何改正自己、增益自己?不为解脱生死那般高远的理想,但至少做到最起码的──认识自己、净化自己!若得定课专修,则当增长时间、次数,精勤不懈,方克有功。(待续)

【注释】:

1.《宗镜录》卷三十八(大正48.638上)。

2.明.洪应明(一说洪自诚)《菜根谭》。

3.~6.印顺导师,《成佛之道》(新版)页114。

7.同注3.,页114~115。

8.同注3.,页315。

9.隋.智者大师《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大正46‧466上)。

10.详见印顺导师,《成佛之道》(新版),页306~314;316~318。


{返回 传道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法句经讲记(二十三)
下一篇:法句经讲记(二十五)
 平淡、平实中的不平凡──记亲近印公导师的殊胜因缘
 法句经讲记(十八)
 记一位平实的长老
 法句经讲记(四十一)
 法句经讲记(三十八)
 印顺导师「人间佛教思想」之实践——以妙心寺为例(上)
 孽障的心愿
 从解行相资谈人菩萨行
 法句经讲记(四十七)
 法句经讲记(三十一)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生活中的佛教 佛教景观与旅游经济的发展[栏目:林克智居士]
 生涯四阶段 1994.4.16~1994.4.30[栏目:星云日记]
 助念多久才算安全?[栏目:临终助念问答·净空法师]
 自性弥陀,唯心净土。[栏目:张秉全居士]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