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觉·教导的智慧 第三章 人文智慧的启发
 
{返回 郑石岩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507

觉·教导的智慧

郑石岩

第三章 人文智慧的启发 

  人文智慧就是一种精神生活的创意,使人产生蓬勃的朝气,明白事理的睿智和反省思考的能力,而禅的本质正是人文教育所必须的内涵。

  人的一生能否不断福慧增长,迈向成功之路,要看他是否具备起码的人文智慧。我所说的人文智慧是指一种内在的精神悟性,它像禅家所说的“毫光照大千”一样,给自己孕育活力、热心和光明。人文智慧得到开展的人,幸运之神必然经常守护著它。因此,教育上必须重视对学生人文智慧的启发。

  禅的本质就是要开启一个人的觉性,透过清醒的智慧,去展现其丰富的人生,幸福的生活,成功的事业,恬谈悦乐的态度和慈悲的精神。它正是人文教育所必须的内涵。

  智能和智慧是不同的,智能是智慧透过经验法则所衍生的思考、逻辑、知识、经验和言语系统;智慧是一种创意、开悟和直觉的能力。我们因为有智慧才孕育出创意,触及到一个全新的思考领域和情性的活动;但如果要把它加以证验、整个和叙述,就必须用智能来处理。智慧是一种观照和开悟的能力;智能是一种系统的逻辑和思考工具。

  就精神生活而言,智能是很重要的,但智慧尤其重要。智能是现象的、形式的、可以操作的系统。智慧是无相的、超越的、创意的、领悟的。因此,我们若缺乏智慧的创意,就没有解决新问题的点子。然而,我们的教育太偏重科学智能或人文的知识,很少启发其智慧,所以科学研究的创意不彰,人文精神的表现亦显得没落。本章的尽可能谈的人文知识就是一种精神生活的创意。透过它我们才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的判断。透过它我们才能在坎坷的人世,有著坚强的毅力、清醒和活泼的态度。

  生活在一个价值观念纷歧,物欲充斥,处处是诱惑与陷阱的社会里,能保障孩子不致堕落的是人文智慧,能促进孩子开展成功人生的是人文智慧,能使他活得悦乐自在的也是人文智慧。

  人文智慧是无相的,所以很难直接教导。父母教师只能透过经验学习来孕育孩子的人文智慧、兹就实践的智慧、信心的智慧、否定的智慧和应变的智慧加以讨论如下:

一、实践的智慧

  禅是传递生活智慧的一门艺术。它不是理论性的哲学思辩,也不是规范性的道德格律;而是启迪一个人,活在醒觉和实现的过程中,具有实践的智慧,能妥贴地待人接物,解决问题,过创造性的生活。

  禅师们教导弟子,无不落实在生活的实践,深入心灵的启悟。在教学上避免理论和规范的阐述,而用直接导入的方法,要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品触,并享受其成的喜悦,承担挫折或失败的感觉,从而学会自爱与自重。只有这样才能直接获得实践的回馈,好让他们能自我提升,发现生活的光明面。

  在教育上说一篇冗长的大道理,显然不如从直接体验和力行中去表达善行来得有效。与其让学生说得头头是道,还不是如实际去做一次观察、激荡和探究。生命的圆满答案,生活的喜悦态度,是从每一个人的心中流露出来的,因此,如何使一个人能在实际生活中绽放著智慧,才是教导的核心课题。

  你一定不会否认这个事实;影响自己最深的教诲,往往不是从课堂的学习获得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经由老师、父母或同学的激发。诸发如一件偶发事件,一次及时的谈话或提醒,直接在那事态中触动你的心思,直渗心头,使自己的有了彻底的改变,从而走向新生。禅家总是提醒我们:

  这是说,经过系统化整理的说教,充其量只不过是一堆知识,孩子们即使照单全收,也不能获得活泼的创意和智慧,真正的智慧必须在实际活动与思考中历练得来。

  因此,禅者时时刻刻把握机会,为弟子作出风驰电掣的脑力激荡,要他们在读诵经典之后,把知性的说教推开,用自己的悟性去思考,去发现,去生活,去展现,去适应那充满变化和新奇的环境,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禅师就像催化剂一样,能及进触动学生的心灵,让他们的思想活络起来,看透疑惑,发现到清澄的答案。禅师也像一盏明灯,总是在学生山穷水尽的时候,给他们一线光明,照得柳暗桃花明,这就是禅门教导的禅机。

  现代的老师或父母,在教学上普遍犯了禅家的大忌。大家总是求功心切,想要一语道破,好让学生照单全收,结果反而失去学习的历程,教学效果也就大打折扣。我常听到老师训示学生说,“要有礼貌,这样才有好人缘”、“你要有恒心干下去,它是成功的凭藉”、“你要有公德心,这是现代公民的责任”等等。但你也必然发现,我们的国民礼貌,实在无可恭维,公德心更不当一回事。试想,当你看到市民蛮横地挤公共汽车,开车子的绅士却不守道路交通完全规则时,你能说他们的老师和父母,从未教给他们起码的规矩吗?

  生活态度与德行不是用知性化的理解培养出来的。许多人说,现代人缺乏道德观念。我认为,道德观念一点也不缺乏,真正缺乏的是实践的能力与智慧。今天的教育,太偏重知而忽略行;太强调知识而不重视在生活中实践。最近,我与两个念国中的儿子讨论学校应如何加强生活教育。他们对我开玩笑说:“老爹!你是教育专家,你是知道的,教育部可以请国立编绎馆,再编一本厚厚的课本,让学生们读诵、记忆和考试。最后,让大家忙得连家庭生活情趣也没有了。”我知道是玩笑,但是我们目前的教育不正是也是如此吗?

  在教导上,我们很少透过生活的回馈和体验来建立学生的道德能力和生活态度。我知道许多父母和老师,嘴上说教个不停;要用功读书!要诚实负责!要放轻松一些!这种说教法,即使说破了嘴皮,也达不到真正的教育效果。所以禅家说:

  “思而知,

  虑而解,

  是鬼家活计。”

  如果父母亲不在生活中教导子女,只一味要他念书,而不时时透过风趣、规矩和及时的指导孩子应对时退、做家事,就很难培养孩子们主动负责的精神和实践力行的毅力。

  无论是家庭教育或学校教育,最重要的核心问题是培养孩子们的实践智慧。教育学家们把它解释为一种思考、判断、探究和实践的能力。人一旦具备这种能力,就能引发自爱和自动的精神,它是心智不断成长的动力,也是健康精神生活之所系。因此,如果你想让你的孩子有个健康而幸福的人生,就必须从以下几点去培养他们的实践智慧。

  ·鼓励孩子读书,更要鼓励他们学习做人做事。

  ·读书、待人和做事必须结合起来,成为一个完整而有意义的实践智慧和能力。

  ·要引导孩子自己回答问题,才能培养其实践智慧。

  在我们社会里,父母亲虽然普遍关心子女的教育,但却偏重学校的智育,而疏忽全人教育的陶冶。而智育的目标又定位于考试。因此,许多父母亲把教育看成学生的成绩单,只要有好成绩就处受了好教育。这一来,五育均衡的合适人教育被牺牲了。孩子们整天埋在书堆,丧失接受生活教育的机会。许多家庭为圆孩子能考个好成绩,更把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只有读书,不足以开展智慧,照顾得太多,孩子就会缺乏独立和安全感。生活的体验越少,经验越窄化;多替家里做些家事,合作分担劳务,反而使孩子觉得能干、有用、快乐、有信心。禅的教导是:

  “日常生活之中涵藏著珍贵的教导。”

  如果父母和师长,不注重寓教于生活,所学习的知识,无非是一堆幻梦泡影的东西,那是不实在的。

  其次,学习能否具有丰富意义,使学生真正受用,有个通盘的了解,那就是要看所提供的教育是否能把知识、待人和接物完全融合起来。佛法重视“理事无碍”,也就是说,所有的学习必须构成一个完整的意义。这点文化学派教育哲学家斯普朗格(E.Spranger,1982—1963)把它解释为:把知识和经验的意义,作丰富的把指握。

  说到这里,我想起多年前的往事。当时,我的第二个孩子念政大实验小学三年级,有一天晚上,茶馀饭后的时间,他很仔细地告诉我吴郭鱼的引进,鱼在水中游泳的动作和优美。又说到鱼器官的功能,最后还告诉我鱼肉的鲜美。我很惊讶于他所知之多,而且实际有系统,于是问他怎么会知道得那么多,他说:

  “今天上自然课,我们分组观赏吴郭鱼,五个人一组,既好玩又有趣。我观察得很仔细,连呼吸、尾和鳍的摆动,游泳的姿势,都看得很清楚。”

  我接著问道:

  “你又怎么知道鱼的内部构造和器官呢?”

  这时他张著一双亮丽的眼睛说,在他们充分观察鱼的外形,揣摩鱼的游泳动作,所赏鱼的优美线条之后,老师教他们如何迅速让鱼窒息,减少鱼的痛苦,如何放在锅子里煮清荡,接著仔细品尝吴郭鱼的鲜美肉质,边吃边观察器官和骨头,我听著,自己也融入那惊奇与颖悟之中。

  当时我为了使这个生动的教学扩充其广度和深度,让孩子能把握更深更丰富的意义,所以又问道:

  “那条活跳跳的鱼,后来那里去了?

  孩子说:

  “被我们几个小朋友吃光了!“

  我接著问:

  “这样就结束了吗?”

  这时,孩子疑惑地看著我,一言未发,显然不知道如何回答我的问题。稍停片刻,我对他说:

  “要记得感谢师恩,因为他教给你惊奇、探究、实践和领悟,也要感谢那活生生的吴郭鱼,因为他现身说法,启发你了解自然的神秘与完美。”孩子点头笑了。他的笑似乎包含意义丰富的完整学习历程。

  最后,教导必须能引发学生自己回答问题的能力。一个称职的教师或父母,必然要引导孩子主动求知和寻找答案的能力。被动的学习,对孩子心智成长并无实益,死板的记诵,无法产生实践性的智慧。美国北卡罗来那大学威廉斯(H,Williams)教授,对他所任教的哲学课考试,有其独特的看法。如果你照他所说的作答,一定得不到好成绩。有一次,有全位学生抱怨说:

  “老师!我写下的答案都是你课堂上讲的,一个字也没有改,为什么得不到甲等?”

  威廉斯教授的回答是:

  “那么我问你,我吃了一顿饭,你得到了营养吗?这次考试。我要的是你们的省发和意见,我的意见我自己早就知道了。”威廉斯不愧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深深的了解教学的目的在于发慧,而不是记诵。禅门又何尝不是一样呢?唐朝的洞山苦苦要求他的老师沩山为他解释醒觉之道时,沩山却横下心来对他说:

  “我父母为我生的嘴,不是用来替你解答疑情的。”生活的智慧,必然要建立在“自性自悟”上,如果孩子不能自己反省思想,不能在生活中观察省悟,他所学习的一切知识都不能有益于生活,这将导致生活的溃败。香严未悟道时,也乞求他的老师沩山为他解说生活之道,而沩山总是说:

  “我说的是我的答案,对你没有什么帮助啊!”

  可是经过一番波折和历练参学,香严却自己悟道了,当时却说:“老师啊!要是当时你为我说穿,我怎么有今天这样么彻底的发现呢?”

  禅家总是苦口婆心地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去破解疑惑,而不让步学生捡现成的答案。反观现代的教育,则往往疏于实践智慧的培养。我常常想著,校门口写著“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真能培养出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吗?教师们把学生集合起来,训诫他们一定要守纪律、负责、讲公理,这样的说教,可以孕育高贵的情操和民主态度吗?我也常常想著,用一只钝拙的斧头,能精雕出绽放光芒的明珠吗?很明显,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们要透过禅的智慧去教导学生,启发子女,要让教导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才能引发孩子们实践智慧的开展,也是我们能给下一代最珍贵的般若明珠。

 

二、信心的智慧

  一般人认为信心是一种心理现象,或者把它解释为一种道德规范或必须恪守的生活律则。我认为这并没有把信心的本质和内涵,作完全的把握。事实上,信心是一种生命力,同时也是生活上珍贵的智慧表现。人的一生有了信心或信仰,必然能生活得稳实有力。生活有了信心,做起来业就能把握原则,是非分明。学习有了信心,就能锲而不舍,一定会有成就。所以教育之先,必须先培养信心。

  禅门很看重信心的培养,《华严经》上说“信为道元功德母,能养一切诸善法”,它是成功人生的基础,是孕育生命活力的泉源。所以,我们不妨把信心视为一种精神生活的智慧。教育上,在启发思考之前,必先建立信心,在教导待人接物之前,也要先陶冶信心。由于它与精神生活息息相关,与圆满的人生不可分离,所以唐朝僧璨大师的《信心铭》中说:

  “信心不二,

   不二信心,

   言语道断,

   非去来今。”

  信心这种人文生活的智慧,是在生活中直接表现出来的。它决定精神生活的品质,决定事业的成败。它不是用言语传递的知识,不是用熟读和记诵所教得来的。当然,这也不是时间上过去、现在、未来所刻意要表现的道德规范,而是瞬目扬眉之间,与生活完全本融,自然流露出来的。所以,只要你刻意想使自己有信心时,信心总是不够浑厚实在。

  因此,做为教师和父母,必须重视孩子们信心的培养。星云大师期勉佛光山弟子的工作信条就是:

  “给人信心,

   给人欢喜,

   给人希望,

   给我方便。”

  其实,这四点就是教师和父母培养孩子信心和人生智慧的方法。孩子们要在成功的经验中建立信心,在多方面学习和试炼中增长信心。孩子们信心的成长要从生活与工作中培养,从易而难,由简到繁,由近及远。它要从家事做起,从待人接物做起,从学习上的点点滴滴做起,当父母亲能引领孩子,多尝试,少责备;多指导,少批评,孩子就很容易建立信心。

  鼓励孩子自己去试探,很容易培养主动欢喜的干劲,这是培养信心的第二种妙力。IBM公司现任总裁汤马斯·华特生二世(Thomas J.Watson,Jr.),在他所写的《父子公司》(Father & Son Co.)一书中说:

  “父亲从不刻意教我经营之道。他希望我有更多自由作决定。但在同时,我也必须为每一件须经他批准的事上据理力争。我知道父亲在考验我,锻炼我,让我学习成功的智慧。”他靠著父亲给他的信心和历练,在他父亲过世之后接管了IBM而这个迄今却成为世界性的大企业。

  有希望的人,一定会有信心,有信心的人也必定充满希望。教师和父母一定要给孩子希望和信心。你必须了解,希望是自己发现的,而不是别人指定的,发现希望的动力就是信心。因此,能给孩子信心,就等于给了他成长的希望,生命的希望,幸福的希望。成人不可以拿物欲来引导孩子,因为那会误导成为欲望,反而失去真正的希望。

  最后是方便,有方便才有善巧,有方便就有贴切的启发。我们能给予孩子学习上的方便,适应孩子的需要,力求变化弹性,配合学生的需要加以指导,都是方便权变的做法。教育的真谛是:

  “教学的措施是为了适应学生成长的需要;

   绝非强制学生来顺从教学的措施。”

  教导的旨意在于启发学生,使他有信心,有兴趣,肯自动学习,从而开展他的潜能和智慧;而不是把学生教成读书而不懂求知,会考试而不懂生活的书虫。

  信心的背后是一种安全感;经常遭遇挫败,受到过多的批评和凌辱,失去安全感,没有机会伸展自己的才能等等,都会严重破坏孩子的信心。因此,师长要多方维护孩子信心的成长,这样才能培养坚定不阿,刚强有力,能力行悲智大愿的人。

  真正的信心不是建立在依赖权威之上,而是一种能自我肯定的开悟。这种对生命的开悟,是自由的,是能从许多障碍和诱惑中解脱出来的正信。它使自己能更自在,更接近真理。难怪唐朝的仰山禅师对他的老师沩山禅师说:

  “我连信仰都不要。”

  于是沩山问说:

  “你是信之后才要它呢?还是不信才要它呢?”

  仰山回答说:

  “除了我自己之外,还能信个什么。”

  禅家所谓的信心,不是对权威的盲目信从,不是自大和自我膨胀,更不是挫败后神经质的迷信。真正的信心是源自内在心灵世界的反省、觉悟和肯定。透过这样的信心,才接触到生命的第一义谛。这才回向过来,能实实在在的去过理智的生活,同时与佛的精神法界相应。

  信心显然是要从日常生活中培养,形成一种肯定、安全感和积极的态度,最后形成一种刚强的生命智慧。我认为培养孩子的信心,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著手:

  ·鼓励孩子发挥优点,改正缺点。

  ·培养凡事预作准备的习惯。

  ·在孩子心中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

  ·培养自信信人和喜欢别人的态度。

  ·引导孩子勤劳做事的习惯。

  ·陶冶正确的宗教信仰。

  每一个孩子都很聪明,只要你能看出他们的优点,信心之火即可引燃,脱颖而出。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只要你稍加留意,就可以看出各个孩子本有的才智。有一位教师为一名顽皮的学生大伤脑筋。他的学业水准低落,闹事,以大欺小。有一天,老师请他帮忙收拾办公桌,他不但把桌子整理好,而且把桌子移致力另一个角度。并对老师说:

  “老师,桌子移动一下方向,显得气派,你看!光线也好多了。”

  教师新奇的坐上移动后的位置,对他表示满意和感谢。第二天,这个顽皮的学生,又建议老师,重新布置他们的教室。老师同意他的建议,由他负责策划并指导他征询班上同学意见,提出计划。一星期后,班上焕然一新,顽皮的孩子也泛著自信的爽朗。老师能给予学生自我肯定的机会,学生就可以发展潜能,所以禅家说:

  “灼然一切处,

   光明灿烂去。”

  让孩子看出自己的优点,就是佛光普照;佛光普照之处,缺点也会转变为光明的助缘。

  培养孩子凡事预作准备的习惯,信心就会自然的建立起来。人之所以缺乏自信,是因为对眼前的事情缺乏了解,而引发不安的感觉。因此,无论家庭教育或学校教育,都要培养学生“预备”的习惯:读书要预习,考前要充分准备,参加一个活动也要事先搜集资料。就成人而言,参加一个会议要准备,赴国外考察要先阅读基本资料,参加一个餐会也要有所准备。许多人曾疑惑的问我,去参加一个餐会,看一个少谋面的远亲,为什么要准备呢?我的答覆很简单,“如果你不知道共餐的人的基本生活资料,就会因为无话可说而尴尬,说话不切题而觉得窘迫,气氛也不熟络。最后,你会败兴而归。”类似的经验是使许多人对于交际活动却步的原因。准备可以使你胸有成竹,信心倍增。禅家说:

  “一切现成。”

  但如果没有一番修行和预备的学习功夫,那来的“现成”呢?

  给孩子成功的经验和温暖是很重要的,这正如同时要给他必要的生活磨练一样不可或缺。给孩子成功的经验和温暖,是要在孩子心里深处打下建全的自我形象,给他一些工作上的磨练,是要发展他的承担能力和责任感。给孩子成功的经验,就是给他自尊;让孩子承担责任,就能使他多才多艺,这是信心的来源。

  日本企业界用人,普遍主张从基层干起。从基屋干起,做起来容易成功,多学些成功的经验;由基屋做起,各种磨练考验增加,将来才有信心堪当大任。禅家重视基础生活的磨练,几凡挑水、劈柴、知客种种要作都要磨练,因为道就在这些纷繁的生活与工作之中表现出来的。禅门的教育信念是:

  “潭深鱼聚。”

  经过多方面的学习,知识有如深潭,种种的见识就像群鱼一亲活络浮游出水。没有经过艰困就没有入木三分的体验,缺乏生活的挑战就不可能有好的信心。请主意,禅家的妙语:

  “伸脚就在缩脚里。”

  不过,师长们一定要记得,对孩子的历练,需要你多方面的指导、鼓励和支持,这才是真正的爱。

  培养子女对人的信任,也是教育上重要的一环。能清醒与人建立互信,自己才有安全感,才有和谐人际关系;它影响子女未来的家庭、婚姻、社会适应。现在,由于绑架犯罪太多,师长对孩子,并遍在教导防人之心不可无。但若过于危言耸听,做了过当的暗示,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安全感将会受到危害。我们要教给孩子健康的一面,当然也要教给他们的消极面。但要立足在积极面上才行。

  最后,信仰可能是当前教育最缺乏的一环。我们把信仰含糊笼统地视为宗教迷信。于是,正信了宗教信仰,随著对封杀迷信的强制性意识,被摒除于教育之外。正信的宗教理念和信仰被遗弃了。人们天生所需要的宗教信仰,开始盲目移转。在宗教自由的条件下,不少迷信的神坛或寺庙,反而误导了信仰。而正信的宗教,包括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道教等,反而没有发挥应有的教化功能。我们社会的宗教活动,脱离不了怪、力、乱、神,甚至是一种精神困惑的反应。

  天是,正信的宗教清流,有必要介绍给新的一代,让他们接触生命的本质,看出人生的崇高意义,给予光明的生活引导和待人处世的基本态度。

  宗教给予我们安身立命的精神力量,它不是一种强制的教导,而是在生活中的薰陶。正信的宗教情操,促进个人精神生活的成长与圆满,它能给孩子一项人生的最大财富。在价值紊乱,世途险恶之中,我们离不开苦难与迷失。只有透过宗教的信仰,才有个真正皈依处。清素禅师说:

  “世界是佛魔共有的,

  最后放下时,

  要能入佛,

  不能入魔。”

  信仰所能给我们的是生命的终极关怀——成佛~~一种精神法界的生命延续,要趋向善良和慈悲。

  我认为信心是精神生活的智慧,有了它,无分男女、老幼、贵贱、贫富,都能得到安稳和悦乐。教育一定要重视信心——自信、信人和信仰,这才能给下一代一个清明的人生坦途。

  

三、否定的智慧

  我们除了要教导学生信心之外,也要教给他们“否定的智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于用“是”来表示肯定和支持,用“不”来表示否定与反对。在语言使用上,我们有了刻板印象,总觉得否定是很难为情的,是跟别人过意不去的,不合作,不成全对方的。肯定则表示自己识大体,支持别人,个性大方而随和。于是,许多人碍于情面,为了保持自尊,经常因为不便说一声不字,使自己陷于困扰和窘境。

  人总是不便婉拒朋友,才会跟他们一起斯混。不能勇于说不,而使自己失去做人的原则。不好意思表达自己不同的看法,造成无谓的损失和困局。事实上,否定的意识一如肯定的意识,同样具有积极的意义,都能促进思考的清醒,个人的独立和自由。所以说,肯定与否定的平等的。教导学生时,两者不可偏废。

  禅家经常教导弟子透过否定去寻找肯定。他们训练弟子否定自我中心,而促进自我了解,提升自己的感受性,发挥清醒觉察的能力。人总是在抛下对面子和尊严的顾虑时,才有几分自在,少许自由和清醒的思考。因此,唐朝的赵州禅师,最常用否定的方法来启发学生,特别是弟子们问到什么是道或什么是成佛的根本法门时,他总是说:

  “无!”

  他回答的“无”,不是表示没有答案,而是“无”这个否定的智慧就是答案。他要你否定一切成见,一切偏见,一切刻板印象,那就能张开法眼,看到最清楚的答案,这时看的人和被看的对象,都处于最真实的“如来”状态,亦就是人类智慧流露和展现的时刻。

  无这个字表示不要被别人的意见所左右。如果一个人很容易被别人的批评或消极性看法所感染,就会打击自己的信心和豪情,放弃自己秉持的原则,而走向失败之路。反之,若能否定别人的冷言冷语和消极性批评,自己就能坚持理念,去创造新机运。

  日本新力公司的缔造者盛田昭夫说,新力公司在一九五七年便向美国贝尔实验室买到电晶体的专利,他们不断开发新的电晶体,同时也开发了小型收音机。当时,美国也有一家公司比他们先制造出电晶体收音机。他说,我以销售员的身分,信心十足到美国推销自家的收音机。美国公司也派员推销产品。当时的收音机有真空管放大器,加上使用大型喇叭,音响有分量,能发出好的声音,消费者对于小收音机兴趣缺缺,于是美国公司停掉生产电晶体音收机。然而日本新力公司却努力开拓市场,他们发现同一个时段有许多节目,而以一个一台收音机,好收听自己喜欢的节目为号召,在推销上获得成功,而行销世界。

  新力公司在听到消极的反应时,瓴导人深通禅家所谓“无”的否定智慧,不受它的影响,而睁开自己的慧眼,净静的创造市场奇奇迹。而美国公司却接受了一个消费者的刻板印象,不懂重去改变消费者的观念,这就是成改的分野了。唐朝牛头法融禅师说:

  “无心恰恰用,

  常用恰恰无。

  今说无心处,

  不与有心殊。”

  禅门所说的“无”即是否定一切刻板的意识情结,用活泼的“心”去待人处事,所以是“无心恰恰用”,而最恒常可用的心却来自“无”。在这种心境下,“无心”与“有心”并不是绝对的殊异,而是一体之两面。这是我们所要教给学生的。

  于是,我把“无”这个开启智慧的禅家妙方,取个名字叫“否定的智慧”。它是以否定来发现肯定,以消除尘垢来看清事理,以净化自心显露智慧。这个无心妙方要从以下几个层面去努力:

  ·否定贪婪才能展现卓越的潜能。

  ·否定对尊严的的执著,才有自由的判断。

  ·否定消极的念头,才衍生积极的态度。

  ·否定刻板的思考,才能孕育创造的智慧。

  贪婪是一种精神生活的病毒,一旦侵入人的思想,就会破坏他的正常思考,老想著投机取巧,来满足无限的野心和填补无尽的欲望坑洞。我们的社会,贪婪的病毒正流行著。欲利所在,趋之若鹜,把生活看做满足欲望的手段;把经营事业的理想,扭曲为发财占有的伎俩。为了钱,有些人可以放弃经营已上轨道的事业,一赌发财的美梦,人总是在贪婪时,最容易被引诱上当,最容易本末颠倒,只有把贪婪的恶习戒除,才能踏实地成就事业,过成功的生活。因此,破除贪婪的奢靡,是当今教育的首要工作之一。

  其次,每一个人都爱面子和排场。这看来很像是自爱,事实上,爱面孔子往往使自己没有勇气认错,而坚持错到底。为了顾及颜面,强撑著承担自己负荷不了的工作,更是愚不可及。人总是在贪婪冒宠时,才把自己的生活糟蹋得紧张忙乱。禅家总是提醒大家:

  “人法双净,

  直心真实。”

  人唯有把爱面子和追求别人赞美的虚幻之心放下,不受它的干扰,自己才能自由的思考和判断。

  无论处理什么事,只要从自家颜面去考虑,心理负担自然沉重,做起事来不免虚伪不实。因此,你必须用否定的智慧,把自己追求颜面和虚浮不实的坏习性破除,这样一颗明辨事理、谦虚求教之心也就自然然展出来。

  有智慧的人重视的是真实,愚蠢的人眷顾的是颜面。教学要注意避免误导学生流于爱面子的虚荣。

  其三,消极的念头可能是精神生活最顽劣的毒素。消极、逃避、绝望和心灰意赖的意识,可以毁掉一个人的前途,贬抑其豪气,破坏其健康,斲丧其生机。人在逆境的时候,最容易产生消极的念头。重病人的,只要一念绝望,病毒就加速吞蚀他的宝贵生命。事业失败的人,忧郁的情绪可以摧毁其东山再起的豪气。自怨自艾的人,悲观的意识,使他抑郁终生。

  消极的意念是精神上的贫血,它使人感到夫力和晕眩,前途一片茫然。这时,你要用一声“无”去否定它。你有没有听说守,“禅门一声无,云破月圆时。”驱走了消极的心念,心里便能油然浮现积极与振作的力量。

  最后,每个人都要提防自己的刻板思想。禅家所谓“无常”是指时间、环境、潮流、意识形态、经济生活和文化社会的不停变化。如果以刻板的意识观念去适应无常瞬息万变的大脉动,终究要被淘汰的。因此,要培养自己否定既有的刻板观念,努力充实求知,要有广博的知识和见闻,也要有多方面的参与和经验。

  所知越少,越容易陷入刻板的狭隘思想,所知越多,越能虚心求证、客观落实。因此,否定刻板的思想不是要学生学读书、不思想、不历练,而是要他们精进的打起精神,多读、多看、多听和多参与,而后从中孕育自己的创造性思考;从许多经验和知识中解脱出来,形成真正有用的智慧。牛头法融禅师说:

  “不住空边尽,

  当照有中无。”

  打破刻板的思想观念,不是叫人什么都不学,而是要人从许许多多的知识和经验中,观照出智慧,而不流于食古不化的刻板。

  禅门所揭示的“无”,是一种孕育生活智慧的微妙独立思考。禅者在“无”的参究和训练中,否定一切障碍,而令自己优游于正念之途,这样才能自由独立思考,绽放智慧之光。

  教师务必要教导学生在纷扰多欲的社会中,及时知道自拔,否则很容易经不起引诱而误码入歧途,教导上,最好的方法就是训练学生参一个“无”字。用“无”来否定诱惑,排遣烦恼,解脱干扰,泯除消极和怠隋。从而培养其心平气和。积极向上的志气。《大学》上说:

  “知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

  禅门的“无”字正是上开精神的表现与实践,它给予一个人否定的智慧,有能力去除执心,让自心中的良心和智慧得到展现。

  当前的社会价值观念紊乱,物欲横流,资讯传播无处弗及,各说各话,莫衷一是,如果不培养学生“否定的智慧”,将来就无法做正确的抉择。

  现代的教师和父母,要注意培养学生否定的智慧,否则他们会迷失在自由社会的迷宫之中,看不出正义、真理和慈爱的人生坦途。

四、应变的知识

  教导下一代适应环境的变迁,是教育上最值得重视的一环。

  在高度工业化的社会里,社会变迁是迅速的,人无时无刻不是生活在变动的情境中。周遭的环境在变,经济生活方式在变,思想和情感也跟著变。佛家说生活的本质就是无常,而我们的智慧和心力就是适应无常的凭藉。同时,正因为能适应无常的变动,自己的智慧才有所增长。无常的变化,种种的打击,形形色色的遭遇都是促进智慧增长的因素。禅家因而认为无常本身就是一种生命的实现和智慧。因此如何教育一个人在无常多变中成长至为重要。

  人注定要在苦难中成长,从巨大的心理压力中超越,由恶劣的环境中脱颖而出。任何一个人都会遭遇到失败和挫折,也许是失业的落魄,学业上的挫败,爱情上的失意,家庭生活的悲郁。只要能挺得住,愿意去控制当时的情绪和冲动,就能冷静的发现新机。请仔细回想自己过去的经验,那一次难关不为你带来丰硕的收获,不为你带来智慧的成长,宋朝宏智禅师说:

  “六尘昏扰,

  世界峥嵘。”

  只要能保持清醒,维持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信心,不要被消沉的思想所左右,必然能够安然度过困境,这就是禅定的功夫,是福慧增长的要源,更是我们要传授给下一代的智慧。

  人最忌讳在遭遇不幸的时候,对自己强烈的情绪失去控制,惊慌失措,以致把困难和不幸夸在,造成强大的精神压力,导致思想的萎缩和紊乱,这就有了精神崩溃的危险。有一天,一位妈妈打电话给我,她劈一句话就说,“我活不下去了,我想自杀。”接著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从电话筒中传来的只有哀伤和绝望的啜泣。后来她告诉我,“我的儿子令我绝望,他在校成绩绝大部分不及格,国英数等重要科目,只老个位数的成绩。我想尽办法帮助他,总是失败,他注定没有前途,我也绝望了。”我深信,当一个人把部分的挫败夸大成全部的失落时,就像一瓶墨汁污染一缸水一样,再也看不出清澈的部分,那就会绝望。

  绝望令人窒息和厌世,也是令人疯狂的原因。透过谘商,这位母亲发现到自己儿子满听话,长得高壮,没有学坏,看到这些优点,于是情绪开始转趋平静。人总是著眼在失去的东西,才感到绝望,若能回看自己手中所有的,又开始萌生希望。

  绝望显然是用消极的念头去看自己的遭遇所导致的迷失现象,有一位先生历车祸而锯断一只腿,他几乎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每天忧郁,情绪低落,自怨自艾。后来,当他发现除了一只腿之外,其他部分还是很健康时,他开始有了新生的念头。

  禅无非是要教导一个人去看出生活的光明性。人一旦绽露著自性光明的力量,就可以活得起劲,活得达观,恢复信心,努力克服当明的困境。唐朝马祖道一禅师有一次生病,弟子们问候他说,“和尚近日尊候如何?”马祖回答说:

  “日面佛,

  月面佛。”

  在这里,左眼是日面,右眼是月面;和尚虽然生病,身体不适,但还是很平常的有如日月一般,以“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态度生活,用日月一般的光辉来待人处世。

  在佛经的象征式语言中,日面佛代表著光明的觉性,这个积极的心意力量,就是阿弥陀佛的法性,它的光明像太阳的能量是一切生命所依托。月面佛代表洁净澄澈,它使我们冷静清醒,令我们不被火辣的情绪和炽熟的急躁所吞蚀。这种“月灯三昧”,正是弥勒佛的法性。有了冷静闲适的月光和清醒,就能够孕育明月太阳一般的光明,遍照自己的人生,使自己活得朝气蓬勃。禅家把人生的真理解释为:

  “日照书,

  月照夜。”

  人需要学习用积极光明的态度去看种种无常的变局,努力克服困境,力求精进。但是这个光明的力量,却来自清醒冷静的心情。就好像要经过月夜般清解的睡眠,把种种紊乱的情绪和思想统统放下来,充足的睡一觉,才有隔日的活力和力劲。这是教导时所应留意的。

  生活是不容许用消极的念头去看待的。在无常的生活中,无论困难是什么,都必须去承担,去克服,去设法改善,苟或不然,就会造成情感或情绪的困扰。人只有面对困局,实事求是,生活才有幸福,心情才能安泰,智慧才会展现,禅家说:

  “三世诸佛,

  向火焰里转大*轮。”

  教育的主要职责是教育人在种种困局中实现人生,要在波折和失败中发现智慧,要在困难重重中找出成功的经验。也许现在你要问我,怎样教导火焰中转大*轮,好稳定他的思想和情绪,增强其应变能力呢?我认为父母或教师应教给孩子以下几种能力:

  ·控制紧张,排除一再重复的消极性想法。

  ·避免生活紊乱。

  ·认清事实做成决定,避免用感觉做判断。

  ·采取行动,保持乐观。

  ·要有信心和信仰。

  人在遭遇巨变时,情绪即刻焰入冲动或紊乱,随即全身肌肉也就紧张起来。这两者交互影响,使人更加心烦意乱,甚而导致精神崩溃,无法处理事情。因此,在不幸遇到巨变或困局时,要能控制肌肉不紧张。须知身心是互相影响的,如果能放松肌肉,心情上的疲竭状态就不易产生,放松肌肉最好的方法是散步、运动、做一点体力的劳动。能维持心智的镇定,才能客观的认清事实。

  其次,大部分的人一旦遇到变局,比如说深爱的人去世、得了不易治疗的疾病、失业等等,都会深觉痛苦,甚或精神委靡不振。这时,如果生活不能维持正常的动作,情绪健康将大受影响,以致振作不起来,若要扭转困局就要有一点豪气,不要整天陷在愁云惨雾之中,要照常工作或正常的起居,才能分散忧郁。记住!正常的起居和生活,可以帮助人摆脱消沈的心情,孕育新生的活力。

  第三、处理任何事情,不可凭感觉作判断;在情绪低落、惧怕和不安的时候,感觉往往是扭曲事实的想像。因此,不可以一相情愿的相信自己的感觉。自己所感觉的憎恨、厌倦、孤立无援和失望,只不过是一种不确实的感受。只有远离这些感觉,才可能面对事实,了解真相,看出希望,做正确的抉择。

  第四、遭逢不幸的人,很容万念俱灰,无精打采,即使有所决定,也不能付诸实践,那就会使他愈陷入困境的泥淖。实践的动力是乐观,当自己在认清事实,做完决定之后,就要对决定保持乐观,要从好处想,才能鼓励自己,振作精神,培养活力。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乐观的人总比悲观的人善于应变和解决问题。要常常提醒自己,“我知道我办得到,我现在就去做!”

  最后,信心和信仰可能是应付巨变和困局最重要的因素。信心是一个人对前途抱持肯定态度的情操,它能带来热情和毅力,给自己安全感和坚持的勇气,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有十足的把握,根本没有信心的问题,一个面对困局必须在艰难中突破瓶颈的人,才真正需要信心,但这时的信心是多么难得呢!因此,克服困境所必须的信心,降了充分准备与努力之外,更需要有宗教的信仰,它是一种高级宗教的正信,它给我们一种崇高深邃的精神力量。当佛或神与人同在的精神力量,发生在自己身上时,即刻领悟到生命的价值和微妙的启发。因此,人在平常就要培养宗教信仰,有宗教信仰的人是有福气的。

  人生是无常的,随时都可能面临困局或巨变,只有懂重教给孩子禅定之道,将来他才有智慧去应变,也唯有让孩子懂得“在火焰下转大*轮”的道理,才能增长其智慧,过有活力,有朝气的人生。

  教育一定要重视培养个人的应变能力,因为它即是智慧的生命力的本身。

  人文的智慧使一个人产生蓬勃的朝气,明白事理的睿智和反省思考的能力。孩子所受人文智慧的薰陶越多,越能帮助他建立清明的待人处事态度。人文智慧并不是只限于实践的智慧、信心的智慧、说不的智慧和应变的智慧。这四种智慧只不过是适应现代生活最不可缺的部分,其他如恬谈、温柔、慈悲等等,都是高妙的人文智慧,均是丰足精神生活所不可缺的教育素材。         


{返回 郑石岩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觉·教导的智慧 第四章 自动自发的性格
下一篇:觉·教导的智慧 第二章 教导的新猷
 禅语空人心 第五讲 莫向他处觅欢喜
 禅——心的效能训练 第七章 禅坐 调和身心的关键
 随缘成长 第四篇 随信安住心灵
 寻找著力点 第一篇 拥抱希望的勇气
 父母之爱 第三篇 教导的原则
 寻找著力点 第二篇 保持正确的信念
 换个想法更好 第三篇 感受在牵引你的心情
 觉·教导的智慧 第五章 师生互动的空间
 换个想法更好 第四篇 想法决定心情与作为
 禅悟与实现 第七章 悟、醒觉与解脱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阿弥陀佛的心愿[栏目:仁焕法师]
 悼念新佛教运动的战士理妙法师[栏目:巨赞法师]
 十二、法与姑娘[栏目:圣人的故事]
 体尝佛法的喜悦[栏目:宽谦法师]
 贤愚经白话 坚誓师子缘品第六十一[栏目:贤愚因缘经白话]
 密乘行者应避免的极重罪业[栏目:根松成林曲杰嘉才仁波切]
 助念人数应愈多愈好,或是力求清净,只通知几个人即可?[栏目:临终助念问答·净空法师]
 心态 State Of Mind[栏目:佛教文章·中英文双语阅读 Buddhist Article · Bilingual Reading]
 Who We Really Are[栏目:Ajahn Sumedho]
 凡事不必太较真儿[栏目:佛心禅语中的人生智慧]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