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耳根圆通章 第四集
 
{返回 海云继梦法师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014

耳根圆通章第四集

海云继梦和上

好,我们来看这个总表以外的表(心性学基本结构图)。这一个是把刚才里面几个重点删掉的一个抽象的概念,这个是抽调的第一部分,心性念的这一部分,它是一个理论。

我们先看前面那一张。这里面把第一个部分心性念“萨婆若海”这一部分除掉了,第二个是把五蕴运转的部分除掉了,第三个是把十二缘起这个部分也除掉了。虽然是把这三个部分除掉,但是你不见得看得出来,因为一般我们所接触到的,你没有经过真正的深入你掌握不到。

这里面生住异灭是一个,十二缘起是一个,五蕴结构是一个,这三个看起来是都不一样,事实上它们是同一个东西,都是在讲心理的状态。十二缘起你可能不感觉到也都是心性的东西,因为它是后面的地方讲到因果再重新连结的问题,所以你看到十二缘起是轮回的现象,而这个轮回的根本,真正的部分就在于受以前的部分,它通通都是心性上的东西,你到底是堕入了那一种轮回的心性,还是一个解脱的心性,这个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

我们学佛人这一点你要弄清楚:凡夫,他是一种的民间信仰,他在拜拜,他只在求人天善果都在异灭的地方。这些都根本可以不要了解,不小心听到了他也糊里糊涂,本来是正法给他讲一讲不知道变什么法,都变歪法了,那就不管了,因为他是民间信仰,一般凡夫。

那你想要转凡成圣,这一点可要弄清楚了,你要怎么转凡成圣这个关键才重要了,你就必须把心性这个部分弄清楚。那我们跟各位谈过小乘、大乘之间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大乘的心性理论,小乘他不太谈什么心性,但是他的技术面很强,所以我们发现大乘行者在大乘之间每一个都很牛,讲起佛法来个个都是齐天大圣,可是你去看当这些人碰到小乘行者的时候,噤若寒蝉,一句话也不敢说,因为他没有脚下功夫。

一讲起大小乘之间,大乘行者老是瞧不起小乘,谈起真功夫都是小乘在讲,大乘不知道跑哪里去了,关键就在于你的心性学不彻底,你的心性你不够了知,讲起来都是枝末的东西都是异灭那边的东西,那不是佛法。讲“不是佛法”这句话是不对,因为没有一法能够离开佛法,都在佛法中,但是那个跟解脱的佛法是无关的。所以你在讲心性学不要讲到心理学里面去,心性学的东西就是心性学,这个有很大的差别你一定要把它弄清楚。

所以大乘它有几个原则:

第一个要真发菩提心,你要懂得菩提心是什么?这个你要相当长的一番功夫了,不是你想的:“我发菩提心,这个礼拜我去扫地”,这叫发什么菩提心,但是你也讲,琅琅上口。

第二个大乘绝对重因果,非常尊重因果。我跟你讲这句话你听不懂,什么叫做绝对尊重因果?如是因如是果,什么叫做“如是因如是果”?这大家都会讲。你看观世音菩萨“从与昔来有佛名观世音,我予彼佛发菩提心”。你去注意,观世音菩萨是跟观世音如来来学。这讲什么?我修这个法我是跟观世音如来学的,换句话说“我修什么法一定得什么果”。

今天,你是个行者,你在修法吗?你修什么法?你得什么果?所以我跟各位讲:那些爱讲感应的要特别小心,你感应到什么?你有没有修那个东西?你假如没有修那个东西,那个东西会跑出来,那你自己小心啊,这叫堕落因。你没修法嘛,你要真修行,如是因如是果,观世音菩萨当时就是跟观世音佛学这个法,成就了他叫观世音菩萨,不像我们现在感应一族、神通六号,我修这个法跑出那个境界来,那根本就错嘛,还很喜欢讲,讲得很精彩,一定出问题。不是说我对这些人在打压,你要堕落,那没办法,你不要以为说:“我在大华严寺里学什么”,你到阎罗王那边去,他还要我当证人,我说“送他去死好了”。

我已经讲得很清楚,你是怎么修的,这两个因素你要是不具备的话,你不是大乘行者,你只是在这里混饭三界、靠佛吃饭,绝对不行。这两个前提你先弄好,怎么修?你要如实的修。你在这个修法当中有没有跟你的善知识一再的去切磋,怎么钻进去,那个关键要领在哪里?我们这时候看到很多人根本就钻错地方嘛,对不对?叫你种田,你老是在那边打石头,然后脾气一来的话说:“那怎么种啊?”奇怪,田你不去种,你猛敲石头你还说“那个你怎么种?”你连这种拣别的能力都没有,那你还讲什么?你要留意到,这个修行你一定要有这种状况,所以大乘为什么它会要求你一定要依止善知识,所以你自己现在想修法,你自己先确定好你有没有师父?先弄清楚,你要有师父,死也要赖着他,你知道吗?听懂吗?你要赖着他一直到成佛啊。

你不是啊,外面一堆,师父再多也有,抽签就有了。我到大陆去,一个方丈跟我讲:“你有没有带五十万来?”我说:“干嘛?我们是来弘法的。”“法,法我也有。”我说:“你有什么法?”他也有啊,他说:“看你要多少人我都叫得来。”我说:“要打架吗?”对不对?他对法也有认知啊,“道场是怎么要回来的?就叫人去打回来的。”我就搞不懂他是流氓还是和尚,那你呢?你修法搞清楚啊,好好的弄清楚。

在小乘里头,他不是不依止善知识,他不强调这一个,可是小乘行者绝对依止善知识,因为他们都住在道场里,小乘行者不离开道场,离开道场的就算还俗了。我们不是,到处乱窜满街都是,你问他住哪里?我就住楼上那间,顶楼那里,都是大乘行者。你看藏密他们也没有特别强调依止善知识,但是全部住在道场里。我们怎会这样?跟你讲,都是在家居士害的,师父你来住我家楼上我有事请教比较快,弄一间鸟笼把他关起来,师父就乱窜。你看看,这个“业”呀,相牵入火坑哪。

你要弄清楚,修行发菩提心,第一个真发菩提心,第二个跟善知识好好学。如是因如是果,你修什么就是什么,不会跑掉的,有跑掉的,绝对不对。那你之所以会有那些东西出来,表示你根本没在修行,也没有善知识指导,自己摸,然后孤魂野鬼随便搭,你就鬼通,你什么都通。这个一定先弄清楚基本的要领,所以这一个理论,你看没注意的话,你全部在“异灭”那边。

现在,我们要跟你谈的是后面这三个理论。第一个,我们再看图。我们现在要跟各位谈这个部分,主要是谈那一念无明起,无明怎么起。从整个大结构来讲,我们跟各位谈的,你是可以用你自己的法门。现在要谈这个法门,它就开始分类,是一类而已,刚才讲的那整个图里面它有无量法门。

现在来看这个一念无明起,这个无明到底怎么起?它已经从这个地方来下手了。你要从这里下手,前面“异灭”的地方全部要扫掉,不要讲一讲又跑出那些善恶念、变异念的那些东西来,那你这里根本谈不到。一谈到这里,你拿善恶念或变异念来介入这里面,那你就造业了。所以那个善恶念跟变异念是什么东西,你一定要去扯清楚,要不然谈到这里来你马上出问题,你脑筋里头浮现的都是世间的善恶、名利、得失、好恶,那些情感问题在那边纠缠不清,你没有办法进入到这里面。所以要谈这个无明怎么起,它已经到核心根源的问题来了,你不能够再把善恶念跟变异念的东西扯进来。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们为什么要有那些课程,那些课程我不能这里再讲了,那个讲席中讲太多了,这里讲行法我就不讲那里,但是你不要以为我这里没讲你就随便扯进来,那你是在造业。

现在谈这个地方就是这个部分,它这里(的字)只打到“名色”,要一直打到“受”才算,因为受是包括住的这个部分。那么我们通常来讲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怎么来现在就不讲了,因为后面又是另外一个理论。假如要从这里讲的话,那这个门槛又更高了,那不只是善恶念、变异念你要净化掉,即使是在这五蕴的结构里头,讲到识的时候,识是第一个概念,讲第一个概念——最单纯的第一个概念里头,基本上是十个念,十个念构成一个概念。

第一个它有第二念,第二念进入受,第二念就色、受,那就两个,那么受以后要到末那识,末那识到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又出来到末那识,然后又到第六意识的了别,确定,基本上这里就有八识,八个念。基本上最原始的一个识要八个念,假如你再仔细分析它可以再多,那我们基本上按照传统的概念来讲,这里已经绕过八个念才有一个。

那一个识放在那个地方再来第二个识,就刚才讲的识,譬如:我听到声音,我确定是声音,这样就八念过去了。当那个声音来,再来一次说是“狗声”,又八念过去了。你会发现它是八念加八念加八念,其实不只,当狗声的时候其实你会发现有人来了,这个时候他就不是八念构成一个识,他可能是几十念构成一个识,因为你在现在这种情境中,你不是原始人,你也不是婴儿,你已经有很多很多的污染在。

所以每一个识当中,第一个很纯的识,我们可以这样跟你解析,纯理论解析:八个念到十个念之间。但是当这些念逐渐增加的时候,他有的一个念已经是几百念了、几千念了。所以当你能够构成一个说“有人来狗在叫,那是狗声”,这个时候“那狗声在叫人”的这种感觉,它已经变成一个意识形态,我们说这个意识形态是百万念了。那个不是这个识,“无明缘行行缘识”的这个“识”不是那个识,不是意识形态的那个“识”,那意识形态的“识”已经很复杂了,所以这一个“识”是属于第一个识。

那你要留意到,讲念有第一念,一直到变异念,讲识有第一个识,到意识形态的形成乃至于到你后面是是非非、因因果果的那些识,识性的部分了,那又要分类分成好几个层次。那我们就不跟各位谈那么多了,各位你可以去做研究,你在禅修的时候可以去感受,假如在做表达的时候你可以去做那样的训练。

现在我要跟各位谈的是,那个“无明”现在最主要的就是来自于这个“识”跟“行”的问题。这个地方讲“识”我们是讲第一个识,因为你只有从第一个识你才能回到无明那边去,这是讲真正无明产生的那个无明,不是你那个无明火的无明,那无明火的无明那不是我们所讲的无明。

那这个识是第一个识,可是你要知道那个“行”是什么,“行”大概你也讲不清楚了:受、想、行、识嘛,所以有行、有识,行是缘识来的,所以无明是缘行来的,你又变成这样了。我跟你讲不是这样,这个语言文字在古文里头他们用的都很简练,一个字都有好几个意思,我们讲心、讲念都帮你解析的很清楚了。这个“行”其实就是模式,现在的话来讲叫做方程式,我们用比较土的话叫模式,你有一个行为模式跟思维模式在那里,这个“取、爱、有、生、老”,那是行为模式,在这个“受”以前都是思维模式,你思维在运作的一个模式。

无明怎么来的?无明就是跟着那个模式来的。所以我们说相续心为无明本,相续心就是一个惯性嘛,惯性就是有个模式才能惯性,有没有?断相续心就免轮回了,那你要怎么断那个相续心,就是破这个模式,你那个思维模式要破掉。那你怎么破思维模式呢?那就破啊!破不懂?破啦!懂吗?断相续心就免轮回了,那就断嘛,断吗?讲的跟唱的一样的,你要做到才算,知道不算,你要不做到就没用。所以修行就要你去做到,一再反复的去训练这个。

那你在禅修中你一定要静心下来,一定要止住妄想,没有止住妄想你这根本不可能进行啊。所以现在各位在训练的那个“止住妄想的模式”,你要训练好,那个止住妄想的模式你不要训练成平行线。走这一条路是止住妄想,你好像也是,你就走在旁边,因为走上去很累,有很多挫折,你走不上去,干脆我就在外面走好了,就跟在旁边,反正铁路一直走都会到台北去,我们就走在铁路的旁边开始走。那平行没有用,平行没用。

你留意到,这个是模式。因为经过行、经过识以后,那个“行”的模式是很清楚没有错,可是那个“识”的形成本身它是有一个模式的,而这个“行”里头包括“想”,就那个受想行识的那个过程。那个过程你看那个五蕴结构这个图,这个是比较简单。从色到受,因为受所以才进入末那,所以我们受是指第六意识的作用,其实第六意识要产生成色的时候,第六意识就已经进去了。那个受是第六意识的另一个功能,它的功能里头。我们清楚的这样看,当你第六意识透过末那识到阿赖耶识,这个叫“想”;从阿赖耶识到末那识再回到第六意识做确认的时候,这个叫“行”。所以这个地方无明缘行其实是沿着整个过程,因为你这个过程这样绕过,无明就产生了,再来你就这样惯性一直用。

所以现在你再想想看,你在家里教孩子:叫爸爸、叫妈妈,这个是圆的、那个是红的……你一直教他什么?你一直在污染他啊,一直在污染小孩子。他本来是很纯真的,你就一直给他这个,一直给他这,你不是给他记什么,你就给他这么一个模式。爸爸妈妈是很伟大的污染专家,你把那个纯真的小生命你就给他这么一个模式,然后这小孩子就很厉害了。你看那有聪明的孩子,他知道这个模式运行完成后,他就去揣摩父母亲的意思,他自己就开始加工了,那工厂日以继夜的加班不只三班制,所以你会发现孩子好厉害,那就是你污染成功,所以他很厉害。你污染不成功的小孩子,他老是“哈”,你就快被气死。你看吧,当你这个完成以后,你很难断了。

那个识以后就更不用讲了,识是怎么来的?就是从受到触,触到六入,因为六入才有名色,所以你看到色是怎么来的,就是在这里无明介入啊,你透过六入产生名色,色就产生了,而这里面最主要就是无明在这里起作用。所以你现在要怎么破无明?你看到识很清楚的运作,也知道模式在那里,是这样产生无明的,你现在要把无明拿掉就很简单了,它就像乌龟一样,你就把它拿来丢河里就好了。现在问题是你看不到,你感觉好像有乌龟在动,可是你抓不到它,因为你没有办法看清楚它从哪里来?

所以修行基本上要回到“住”这边,把这一个五蕴的结构,它在运作的地方,你把它看得很清楚。在这个时候没有善恶,它只有那个念起的运作的逻辑在那里而已,只有那个逻辑在那里。当你很清楚的看到这种状况,那你把那个逻辑给断了就全部结束了嘛,无明就不见了。

小孩子是怎么样养成这个模式,普天之下没有人知道,只有行者在这个时候他才发现。所以你会觉得说,怎么我都会讲的那个样子,我不是怎么都讲得那个样子,因为你在禅修当中你就发现你的心念是怎么起作用的,然后你就发现——你看到那个年轻的妈妈在教小孩子讲话,你就发现了。关键就在这里,所以你一定要训练自己把心静下来,只有你把心静下来以后,你才有可能回到这个地方——“住”这个领域里头来看这个东西,你能够掌握到,你很快就会进去了,你就到分水岭来把无明拿掉。

当你一再的训练,各位要知道,把无明拿掉一次是简单,我认为不难,要让无明永远在你的生命里消失,那就要很长的时间了。讲这个后半段就要很长的时间,前半段只是要更长的时间而已,你看有几个段落?所以我跟各位讲说:无数次的失败有一次成功,无数次的失败才有一次成功,要有无数次的成功才有一次成就,要有无数次的成就才有一次成熟(无明拿掉叫成熟),然后要有无数次的成熟才有成佛,知道吗?要成佛就这么简单,要有多少个无数,那是平方算的。成就要进入成熟,要有无数的平方,你才进得去,一次成熟而已。因为你无数次的失败有一次成功,无数次的成功才有一次成就,我是讲成就不是成熟,要一次成就要无数的平方,要成熟的话就要无数的立方,三次方,要成佛的话就要无数的四次方,那你自己去算吧。

修行的一个架构,我们就跟各位谈到这个地方。文字上给各位再看一下,十二因缘法这个我们补充一下好了。

我们是这样看,凡夫顺生死流,有没有?《忏悔记》里头清凉国师写的,顺生死流就说无明顺下来的行、识、名色、六入,这样一直下来,一直到生灭、老死,接着到下一生灭就来了,这个就是一个大的循环模式,大的模式。修行是另外一种模式,叫逆生死流,不是顺生死流,它逆。逆你要从老死这样一个一个修回来才有可能。讲逆是这样过来,那我们就不是这样了,因为顺的话是无明缘行,行缘识一直顺下来,我们逆生死流就从无名灭则行灭,是这样下来的。它是顺的话是缘,一个缘一个下来,现在我们要逆生死流从下面修上去,到最后是无明灭,那就讲境界了,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一个一个下来,所以基本上你还是从因向果走上去,然后果一灭,无明的果一灭,下面通通灭了。所以我们要怎么样从下面一直走上去,那又是个人的手眼各有不同,大家都不一样,但是你一定要走的是一个把无明灭掉的这个终极目标,一个终极目标。

现在,关键我们要跟各位谈的,在《心经》上面我是跟各位讲,爱是很好破的,因为爱很具体,破爱那就好修。那这里我们不是跟你讲破爱的问题,你要从受开始往前看,真正修行到成熟的时候,是从识到无明,有没有?这整个关键都有啊。

你从受开始往前,你去了解到你的心里结构状态,这是一种思维模式。那么你要很清楚看的话,那个名色以后不管,从识、行、无明这样来看,无明是怎样产生的?因为在这一个行法的系统里头我们叫做唯识,它的关键就是要破无明。所以任何一法你都要到达破无明的目标。我们真的不一定从这里走,你从五蕴走也可以。你从这里走当然也可以,不是不行,是不同的行法。所以我们跟各位讲说,你一定要依止你的善知识,你跟哪个师父学都不要紧,他要教你你那一法的目的在哪里?

有一个佛学研究所毕业的比丘跑来找,我问他说:“你干嘛要出家?”“我出家无大志,只图一个预知时至。”我说:“你去死好了,佛学院读到研究所了图个预知时至?”我说:“兔子吃草每只也预知时至。”你要知道你跟谁学?你到底是什么?他没有目标,外面杂讯又多,然后碰到出家人又不敢讲“我想明心见性或者我想要什么入一真法界”,不敢讲,只好图一个预知时至,想说我会不会赞叹他?

要有目标,你没有目标,语无伦次不知道干什么。这一点是我们要告诉各位,你一定要弄清楚,你跟哪个善知识走,他有一套,各有手眼嘛,那手眼就是一套,他那一套要教你的时候,他目标在哪里?这个你要弄清楚。所以你用五蕴结构它是一个目标,用十二因缘也有一个目标,语言是不同的,基本上应该是一致的,是一样的,你要去谈那个东西。

“生住异灭”也一样,我是把这三个东西并在一起的时候,稍微错落一下,所以把生这个区块弄到另一个地方叫萨婆若海,你要能入,破无明是不是入萨婆若海呢?那不一定。所以在整个修持的过程当中,关键在于指导你的人怎么指导你,要你到达哪里?他可能说破无明是终极目标,那就要进萨婆若海了。他的指导在破无明,这个地方的手段跟我现在跟你讲的是不一样的,所以不能够用类比。这个师父讲的跟那个师父讲的不一样,怎么会不一样?你不能这样类比,因为他用的语言不同,他指导的内容也不一样,你必须要彻底的去所谓的登堂入室,要能够真的是请教到那个法的核心跟终极目标,那整个行法的那个部分一定要弄清楚,这才是你要学的。不要皮皮,皮皮你要学什么?在皮外面的那层皮上面,你要学什么?你什么都没学到,而且会弄到都是杂讯。

有人跑来问:“师父你看我这样对不对?”我说:“对。”“好,你说的。”他走了。你那边演一下耍猴戏给我看,很好啊,那当然对,因为你没跌倒,头没撞破,当然对嘛。他回家一定说那是我讲的他对。你这样子突然间冒出来问两句,我要从哪里讲起?我总不能够说你坐下来,我讲个三、四个小时给你听吧,对不对?那不可能啊。

你要怎么登堂入室?你跟那个善知识要有共同的语言模式,共同的思维模式,共同的行为模式,那你才有可能登堂入室。你没有共同的语言模式跟思维模式,讲的同一句话,南辕北辙。你不要看“阿罗汉”这个字大家常讲,证阿罗汉,是证阿罗汉,你讲的证阿罗汉的意思可能跟另外一个道场的证阿罗汉的意思不一样,你讲的成就跟另外一个道场的成就不一样。

你看高僧传打开,它分有好几个科目:有些高僧他成就的就是盖庙,有些高僧成就的就是翻译,有些高僧成就的是讲经。他们都成就啊,你可能会说他讲经讲得那么好,有没有到极乐世界?他翻译的人有没有明心见性啊?你可能通通扯在一起了。译经译的那么好,真谛三藏、鸠摩罗什、玄奘大师、实叉难陀都翻得那么好,他们一定都明心见性,也都是阿罗汉,又都是法身大士,然后都住在极乐世界。那都是你定义的,人家有没有跟你讲?那是都不一样的。所以你现在要走哪一条路,要经过你师父的指导,师父怎么指导,那你一定要穿透它。跟各位讲,不要表面工夫,全部学那皮皮的,出去全是非,一定要深入,这个部分也提供给各位作参考。

那我们看一下文里面的,这个文、这些图表是以前讲的。这个文是我那天在西安的时候刚好那天感冒,反正哪里也不能去,感冒全身懒洋洋的。去了水陆庵,看那些古人的伟大成就,它用泥塑的一些佛像,哇!那真是不可思议,刚好在那个时候红卫兵去破坏,看它一间破房子不理它,破房子里头宝真多,因为没有被破坏所以才捡下来,那不小心还留到现在的宝。回来感触很多,我就想说古人怎么造这些东西,我就把它写了这篇文章。

“生住异灭”这个我跟它叫心性学的基本理论,它是一个核心的架构。图表讲是比较清楚,可是你记不起来,那天写的刚好我们现在可以用。

“生住异灭是心法中的基本架构,它是从宏观、总体的说,其中,心性念是心的本体结构。心是本体心的心体,性是本体心的心用,念是本体心的心相。”这个我们常常跟各位讲。

“故将此心相又称为本体念”,因为它是用念,所以我们先把念弄出来,这个念因为只讲一个念,你分不清楚,所以要用比较完整的词来说明,不能只用这么一个字。“念的自相是本体念,从念自相为第一念”,从念到相这个地方叫第一念。

“相成之后”,我们刚才跟各位讲,从相再回到萨婆若海心性念里头去,那个时候生命能量是非常地壮观的,也因为那么壮观的生命能量,所以才有佛经上面所讲的那种富贵的境界。那假如不是,我们从整个解析来讲,我为什么要带那么一句话,让你知道修行的可贵在哪里。那一般来讲从理论一直往下讲,那是知识,因为你没有修行、没有实证、没有那个境界,所以你不知道,我不是不讲境界,只是我讲境界你听不懂。你爱讲境界,你讲的都是鬼境界,知道吗? 

“这个相成以后,由于一念无明起,此中的无明介入就产生了色”,所以色跟相之间就差一个无明而已,无明介入之前叫相,无明介入以后就叫色。“此色即是第二念”,就是第二念了,“故第二念其实是夹杂了无名作用的生灭念”,这个时候就叫生生灭灭的生灭念了。“此生灭念生,自此五蕴丛生,由色而有受想行识”,色其实还是静态的,第六意识的受,那就开始动态了,那下面凡夫的境界那就多了。

凡夫境界是什么知道吗?你假如不知道的话,市面上有一部书叫做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全集,你去买回去好好看一遍,那个里面所记载的都是第二念以后的众生五蕴丛生的境界,因为它是写得最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品,你好好去欣赏,你就可以知道娑婆世界五花十色是什么样子。乱七八糟的著作也不少,台北市街头,每个月都有几千本出书,都是描写这个五蕴丛生的境界。这样你就看很清楚,那个你很好放下。那是人家把你表现出来,你要放下不是那些书,那些书都从你的心里产生的,他假如不是写到你心里的,他不会得诺贝尔奖,会得诺贝尔奖一定把每个人的心境通通写出来。但是他写的就是刚才图表上面的“异灭”的,他不会讲到生住那边去,因为你的心里都在“异灭”那边,所以你应该要放下,这个叫出离心,你放不下,你没有出离心,要出离的是善恶念跟变异念那边。

所以我们看下面再跟各位讲的,“是故相以前属第一念,乃在生的范畴之中,当无明起用介入之时,正夹在生与住的分野上,故色以后便是第二念之后的生灭念作用,皆在住的范畴中,住的范畴就是五蕴工厂内的酝酿作用,此中正是识的形成。”这识的形成刚才跟各位简单的介绍过,其他都要你深深地去体会了。

“以及大脑作用的基地,而一个识的形成必有五蕴的一再轮转运作以及连结,而形成意识形态乃能记忆。”这里应该掉了“意识形态乃能记忆而形成概念”,没有意识形态你就不能记忆,那么有了意识形态你就能记忆,记忆以后你才会形成概念,串联起来变成一种概念。

“换言之,每一个概念的形成,必有百万念的累积才能完成,而人类的大脑作用以及活动,乃是这些概念的环扣所形成,此时即在异的范畴里,是以凡夫的大脑取向思维模式即是在异的范畴中,运用概念在运作,而非一般人所谓的第一念,这个叫做善恶念。”你都在那个地方异的范围里头在那边运作,用很多很多的概念,你那概念大概都是好的,至少你认为是好的,是不是真好那不知道,反正你是认为好的才做的就对了。

“此说所指第一念乃善恶念的直觉反应,为概念式的第一念,且此概念的抉择,事实上是一种善恶念的抉择,此抉择中有无量的善恶、是非、罪恶、利害等意识形态的纠缠。换言之,善恶念的抉择乃是在观念上的作为与不作为的观念抉择,这是由异入灭,入灭的阶段为变异念,也就是善恶抉择是在变异的范畴中,而变异的抉择是末端的观念决定,决定以后即是作为或不作为的行动抉择,此行为抉择事实上已属幻灭,故云变异念或灭异念。行为之后接着就是属于因果的范畴了,故所谓灭即是由老死再入果报的轮回课题,是以十二因缘与生住异灭五蕴结构等,乃是同一主题的不同语言模式。”就是这样,给各位作参考了,下面这些都是解释了。

“念属意业,心为命主,意思是心与念都在心性上,念清净乃此第一念的阶段。”我们讲清净念、念清净,事实上应该是指那第一念,可是你一般讲的念清净、清净念是善恶念的善或者不坚持,是这个意思,那就跟这个完全不一样。“住的第二念到五蕴丛生的过程,是法身轮转五趣的状况呢,或者经洗心而回到第一念的关键。”有没有?这个状况弄清楚,它是两个选择。

“异的概念运作,乃是善恶念的抉择,纯属凡夫阶段中的大脑思维,这是佛法中十分明确的指示,若想不用大脑取向的思维模式,唯有进入住的领域用洗心的功夫回到第一念的领域,才有可能运用生命取向的思维模式。”几位新来朋友们,这些名词可能你都是新听到的,你假如新听到的你就要好好的去思索一下这里面有什么不同.

“但是经由善恶念而转入行为的作与不作,事实上是由念转入行,这行为的产生已入因果轮回的命数,其中身、语两业是非常清楚的。”这里应该打一点才对,身业跟语业这两业是很清楚的。

“意定于心而行于外的情形”,这个身业跟语业是意定于心而行于外,是你表现出来的。“然而意业的形成却是心行决定,构成了意识形态,在方方面面影响着身业与语业。”这是意业的形成正好是生于两业的行为方程式,这个就是无间业的根本因,这个就是意业所形成的模式是无间业的根本因,轮回业就是由这里来的。你不要以为说,我们讲心性跟你那个因果轮回没关系,这里面是操控你因果轮回的晶片,你放进去它就通通出现了,你不用隐瞒,你做错事不承认,没有用。因为你的一切都透过你的意表现在身业跟语业上面,身业、语业过了以后你可能会掩饰,可是意业里面轮回因通通记录着。所以阎罗王在哪里?阎罗王在你自己的家里,在哪里?你要造恶业,你还要隐瞒,它一条一条都给你记下来,你别躲。

这个后面再做一个补充:“第一念相的产生,原本就是生命在自然界中的本然状态。”注意,我这里面用的是讲到第一念里面那个地方,这个地方多讲是这样让你多熏习,这辈子搞不清楚也不要紧,下辈子再来就很轻松了。因为你前辈子没熏习,所以这辈子听得糊里糊涂的,头都快炸掉了。

本然状态那个相,如果用语言来表达,生命与自然的接触是根的作用。相以前才叫根,所以你要舍识用根,那叫懵讲的,你不回到这里你怎么用根?“此时的反应就是这样”,不要问为什么?没有为什么?因为那个你已经控制不到了。“而无所谓的名相或状态,只是一种清晰的存在而已”,注意,清晰的存在而已不糊涂的。但是一般人的大脑思维将这种状况称为混沌状态,这是完全错误的,因为你没有到达这里,它是很清晰的存在,它不是混沌状态。但是当那些人在讲混沌状态的时候,我知道他在说什么,你讲混沌状态就证明你根本就不知道。因为那个东西是很清楚的,很清楚的相,假如不清楚,那表示你没有达到这个地方,你都在善恶念那边。

“相完全是根尘相接的本然状态,这是第一念。当第一念产生之后若为无明所介入,无明就会将这本然状态加以加工,随即进入识尘相荡的作用。”那识根尘互相激荡,前面是根尘相接它是很顺的一种状态,所以这二个词是我在应该讲来十六、七年前所用的词,我是觉得有时候会想一想怎么那么厉害,这个词那么美。“然此已非根尘的关系,而是识尘的关系”,根尘,我们叫根尘相接,识尘叫识尘相荡,这二个是完全不一样的现象,所以可以称为第二念。

“第二念就是色,所以此时的色统称为六尘。在第一念跟第二念之间的差别就是介入了无明的作用,此时的问题是:无明是什么?无明如何起作用?”既然是无明介入了,那我们不要它介入,这很简单,把无明拿掉,关键就在这里。那无明如何起作用,无明是什么呢?简单的说,“无明就是累积在大脑内跟记忆中的惯性反应,此一惯性能将相的状态突显出来运作,运作即是大脑的标的,因此识性就是惯性的作用。”有没有?就这样产生了,“惯性作用越频繁识性就越发达,无明就越旺盛。”所以我常跟各位讲聪明、伶俐、能干、反应敏捷的请特别注意,你是识性发达、无明旺盛,故云“相续心为无明本”。

那么接下来的便是“十二因缘论”的范畴,就是因果轮回的部分。这个部分,我想我们大概就简单这样讲。“无明是什么,无明如何起作用?”这是另一个主题,不是我们在行法中这边要讲的,所以我这里就不详细跟各位讲这些,哪天有空,闲着无聊,我们树下泡茶,再讲无明是什么!好,今天就讲到这里。

 


{返回 海云继梦法师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耳根圆通章 第五集
下一篇:耳根圆通章 第三集
 佛说阿弥陀经 马来西亚槟城开示 第一集
 华严禅行法--《禅修正行》第六集
 华严禅行法--《禅修前行》第十集
 华严经经首 第二十一集
 认真生活就是一部华严经 第四集
 海云继梦解华严 菩萨问明品讲记 - 第一章 文殊叩觉首——智慧的作用与..
 地藏经 北京夕照寺开示 第四集
 净眼看世间 华严经世主妙严品卷二 - 七 自在天王众——宽广、包容,顺..
 佛说阿弥陀经 马来西亚槟城开示 第六集
 普贤行愿品 昆明开示 第三集 (2011年四月)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一四七集[栏目:阿弥陀经疏钞讲记·净空法师]
 慧灯之光一 11-7、皈 依[栏目:慈诚罗珠堪布]
 《维摩诘经》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举要(张培高)[栏目:维摩诘经思想研究]
 禅修手册 修习毘婆舍那禅观的益处[栏目:禅修手册]
 大手印瑜伽法要(竹巴•白玛噶波著)[栏目:藏传佛教•资料文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