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大般若经》五七六卷〈舍利弗般若〉,龙吉祥菩萨与文殊菩萨对言:彼即如幻师化人,何人证菩提?
答:是的。幻师化现一个人,对化现的人说佛法,令那个人得无上菩提,得声闻菩提、得辟支佛菩提、得佛菩提,实在都是无所得的,就是这个意思。
问:初学者可否以此「如化人」之无所得为修行的参考。
答:可以,可以这样思惟。
问:该品又强调初发意菩萨不应以此而退堕二乘。
答:是的。退堕二乘,感觉到一切法都是幻化不真实的,那么他就不发大悲心度化众生,唯求自己出离生死,那就是堕落到二乘的境界了,不能得无上菩提了。这个地方说你不要因为一切法是如幻如化,是毕竟空,而去退堕二乘,还是发慈悲心度化众生,是这样意思。
问:父亲已经过世了,父亲现在好不好?
答:我不知道。
问:如果已经投胎为小孩,请问姓名、住址?
答:我不知道,我不知道。如果你十分地想念你父亲,你就拜观世音菩萨,一天拜一百零八拜,拜二十一天,就是诚心地请菩萨告诉你,有可能观世音菩萨满你愿,拜地藏菩萨也可以。
问:我的业障很重,没有功德给父亲,偶尔做一点点功德,希望多给父亲,回向是不是像点蜡烛那样,所有回向的人一律平等得到回向的利益。
答:你诚心的回向,还是有力量的。
问:祖先的灵魂会不会散掉?散掉了,是不是不再轮回?
答:当然散掉就是灭了,就不再轮回了。
问:散掉了是好,还是不好?如果散掉了是不好,是不是要念佛诵经可以恢复灵魂?
答:人的识,在佛法上讲是能散掉的,但是不是凡夫,圣人才可以。佛法上讲:无明缘行,行缘识。譬如说是这个人生存的时候是女人,死了以后,中阴身的时候,他就是变成男人了,他的思想是个男人的想法。生存的时候是女人,死了以后中阴身的时候,他的思想是个男人的想法,为什么这样子?就是行缘识,就是业力,是业力使令他有男人的想法。他生存的时候是个男人,死了的时候,这个中阴身出现的时候是个女人的想法。为什么?无明缘行,行缘识,这是业力,业力使令他这样子。这样说,这个识它不会自己消失。为什么会有识?行缘识,就是你的业力使令你有识。所以你想散掉还没有那么容易的,不能,只有圣人可以,就是阿罗汉入无余涅槃的时候,在小乘佛教来说,这个识就是灭了,小乘佛教是这样说法。所以若不是圣人,这个识是不能灭的,识是灭不掉的。
譬如说,我们看那个老鼠在地里边挖个洞在里边住,冬天很冷,它也只好受这个苦,下大雨的时候洞中满着水,它也只好受着,或者淹死了。它这么苦,它没有办法解脱这个苦,为什么呢?就是这个业力得的果报,非要这个业力结束了才可以,不然的话不可能解脱。不要说老鼠,就说我们人也是这样子,有的人这个苦恼的境界来了,很苦,他没有办法从苦的境界解脱,就是这个业力这样子,他没有办法解脱的。
若从佛法的真理说,一切法即是心,即是你的心。在《大毗婆沙论》上说:「鸟归虚空,鹿归于野,法归分别。」这话是什么意思呢?鸟就是飞到虚空里面去,鹿就是在原野里边跑,世间上的一切事物,从那儿来的?就是你的心的分别,你若不分别就没有这件事。唯识讲的理论,《摄大乘论》讲的理论,一切法就是你的分别,和这一段文是合的,和《大毗婆沙论》这句话是合的,「法归分别」。说我现在很苦,并不是另外有个苦加在你的身上,是你的心的分别,你的心这样分别,你若不分别就没有事,佛法的理论是这样的。为什么他会有这个分别,就是业力,你的业力就是这样子,你想解脱很难的。
但是你若明白了佛法的真理,用止观的方法加强你的道力,成功了的时候就解脱了。你不分别就没有这件事;你若有分别,也就才有这件事。我们凡夫的这种境界,就我们当前的境界,也可以看出来有这个道理。什么道理?譬如说是有一个人破坏你,说你的坏话,做了很多伤害你的事情,但是你还不知道,你心里什么事也没有。若是有一个人他是免费的来告诉你,把那件事情告诉你,你立刻就火了,立刻就愤怒了。这看出来,你这个愤怒的苦恼从那儿来?就是分别,你不分别的时候没有事。那个人破坏你,做了很多伤害你的事,但是你不知道,就不分别,不分别的时候,你的心情还是原来样;等到这个消息传到你这儿来,你的心分别了,这时候才有很多的苦,所以这个苦就是你心的分别。若是明白这个道理的话,有人传来消息,你心里面也不要分别,也就没有苦,苦恼也没有。但是这件事凡夫的时候很难做到,非要用戒定慧帮助一下才可以,不然不行!不然这件事做不到。
我有一年从美国回到香港去,在一个山坡上走路,那儿人家很少,看见一个人在那里骂,在那里用拳头又用脚在那里踢,手在那里打,我就站在那里注意,我看这是个神精病。这个神精病是怎么回事呢?就是他的心里面前面有一个人在打他、骂他,他也就骂那个人、打那个人,就是这样意思。但是我们正常的人看,前面没有人,只是他自己在打、在骂,是这么回事。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自己的虚妄分别,所分别的境界是没有的,但是你若这样分别,就好像有一样。从这个神精病的这个情况来看,一切法都是心,这个真理是成立了,是成立的。当然懂得神精病的道理的医生,应该他若学习佛法,很容易明白佛教的道理,一切唯心造!很容易明白这个道理。有的人,我不要做大法师,我学习佛法干什么?其实你说错了,你若学习佛法,明白佛法的真理,你修行的时候不同的,你很快的就可以得圣道,是不一样的。你若是不学习佛法的时候,你修行的时候是怎么样呢?就是有执着心在里边,拜佛的时候也有执着心,读经的时候也是有执着心,念咒的时候还是有执着心。我们感觉说是…我又要犯口过了,说是南传佛教来到,啊,怎么怎么好,南传佛教没有摩诃般若波罗蜜,没有摩诃般若波罗蜜,《阿含经》里没有这个法门,没有。说密宗很好很好,密宗可能也有摩诃般若波罗蜜,但是所有的事情,它的重要的、精要的地方,都在般若波罗蜜这里。如果你不学习般若波罗蜜,都是普通的境界。说是我感应得不得了,啊,会得到长寿、会得到财富,会得到很多可爱的事情,其实这样子都是苦恼的事情,并不是快乐的事情,不是快乐的事情。
我们佛法是令人得解脱,得圣道,永久地安乐自在的法门,但是我们凡夫不欢喜得圣道,因为得圣道要弃舍了欲,才能修学戒定慧,才能成就圣道。弃舍欲这件事我办不到,我欢喜的就是世间的荣华富贵,那怎么办呢?佛法也给你一个方便,好,你愿意要嘛,就给你,所以告诉你念个咒,或者是做什么事也能荣华富贵,这是不得已的一个方便,实在是不能得解脱,非要学习般若波罗蜜不可,才能得解脱。而般若波罗蜜,我们汉文佛教《大般若经》六百卷、《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三十卷、《大智度论》一百卷,还有很多的《瑜伽师地论》的佛法,都是非常殊胜的,你若好好学习,不会辜负你的。
问:请师父开示四念住在修习上,一、对于初学者而言,其正确的修习次第为何?及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对初学者在用功观想时,是否有一定的次第?
答:是的,是有次第。有一定的次第这个话是这样说,大多数人来说都是有欲,而且这个欲心很重,那你这样的情形,你就要先观身不净,观察这个身体是臭皮囊,「观此粉饰身,疮伤一堆骨,疾病多思惟,绝非常存者。」这个《大智度论》上修不净观那一段文说得很多。所以你先应该修不净观破这个欲。修不净观,当然有的人说我想不上来,我不能观不净,这个话不对。当然是,不是欲心动起来的时候你修不净观,不是这个意思;是虽然这个人有欲,但是有的时候他欲也不动,这个时候修不净观,这时候修不净观能修上来。能修上来的时候,你常常这样修,加上一定要有奢摩他,有奢摩他再修不净观,这样慢慢地、慢慢地能转变自己的思想,这个欲心就没有了。因为人,现在有报纸,有的时候会有很多消息,很多人因为欲而造了很多的罪。造了很多的罪,在社会上只能用法律来制裁,或者是亲友、或者是父母彼此告诫,但是也未必有效,有释迦牟尼佛的大智慧告诉你修不净观能对治,它能有效,所以应该先观身不净。如果你没有这种问题,虽然不是圣人,但是这个男女的欲不是那么明显有这种欲,心里面也很淡薄,虽然也是一样的见色闻声这样子;但是心里没有什么欲,那你不修不净观也可以,你就是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也可以,观这个色受想行识都是无常的,都是无我的,也是可以的。
但是这个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修这个无常观,怎么能够见到真理呢?怎么能见到诸法寂灭相呢?天台智者大师说:修无常观和修自性空观,所见的真理是平等的,是无差别的。怎么能见呢?是能见的。就是你要修奢摩他,又要修毗钵舍那,修止观就是了。常修止观的时候,止的力量强了。我们没有定,心里面很散乱,就是困难,所以要修止,使令心里面能寂静住。我昨天说了,由欲界定能到未到地定,就不错了;由欲界定到初禅是更好。这个时候你的心力量很大,有了这样大力量的心,你再修毗钵舍那观,观无常、无我,就能达到诸法寂灭相,能到这里。
譬如说是我们看十二缘起,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是顺流,就是生死流转的次第。如果倒过来说,是生缘老死,生若灭了,老死就灭了。这个「生」这个字,譬如拿人来说,说这个小孩出母胎了,他降生了,其实不是,是一投胎的时候就叫做生,你的阿赖耶识爱着父母的不净,这个时候一结合的时候,就叫做生。
从这个《瑜伽师地论》说得很详细,这个身体是不净,是我们的阿赖耶识和父母的不净一和合在一起的时候,那一开始的时候就叫做生。如果没有生,以后老死也没有。没有生,就没有老死,这是什么境界?什么叫老死?就是你的色受想行识,你的色受想行识不断地在变化,最后消灭了,就老死了。如果不生,也就没有老死,也就是没有色受想行识,这是什么境界?就是无色受想行识的境界。说这个生从那来的呢?有缘生,因为就是你的业力,你这个业力,我们业力是有差别,就是你达到了一个很大力量的程度,这个时候这个业力,它可以有果报了,可以有了,所以这个业力叫做有;有这个业力,你才会生,也就是前面说的行缘识的意思。如果有灭则生灭,你没有这个业力,没有这个业力他就不会去投胎的,不投胎,就无色受想行识了。无色受想行识是什么境界?不是寂灭相吗!所以你修无常观的时候,也一样可以达到无我、无我所、无一切法相的境界,也一样能达到这里。所以欲心特别轻的人,是有这种人,我就遇见这种人,他心里面没有什么欲,所以修无常观、修无我观也可以。所以你说这个次第,就是看你本身的情形怎么样,来决定修四念处的次第。
我讲个故事你听听。优波鞠多有个弟子,就是修不净观,优波鞠多叫他修不净观,他就修不净观。他这个不净观修得很成功,就是没有欲心了;平常也没有欲心,就是遇见什么境界,心里面也没有欲心,他就认为他得圣道了。但是优波鞠多尊者是有神通的阿罗汉,就把这个弟子叫过来,你还没有得阿罗汉,你还要继续修行。他这个弟子,我自己感觉我身口意都清净,没有烦恼,怎么不是阿罗汉呢?嘴没有说,心里面就不同意这个师父的说法。那么这个时候优波鞠多尊者说:你到干陀越国去,某一个聚落里面有个女人,在那里卖东西,卖食品,你去看她去,你就知道你没有得圣道。这时候他说:好!他就把自己的事情打理打理,然后他就到这个地方去了,到那儿去,果然是看见一个女人在那儿卖东西。他一看见这个女人,这个女人一笑,女人一笑,这个牙就露出来了;他也一笑,他一看见女人,心就动了,而那个女人也一笑,牙就露出来,牙一露出来,他立刻这不净观现前了,不净观最后观到白骨,人就是一节一节的骨头,尤其是这个脊骨和胁骨,就是这样子一条一条的骨头。他这个白骨观一现前的时候,立刻得阿罗汉果。所以修这个不净观成就了,再修无常观、无我观,很容易得圣道。这个身体就是一条一条的骨头,这那里是可爱的呢?那里有常、有我可得呢?很容易就与诸法实相相应了,就得圣道了。所以,没有欲心你不用修不净观,直接修无常观、无我观也可以;你没有欲心,修不净观也可以,因为这就是捷径,修不净观是得圣道的一个捷径,是最迅速、最直接的一条道路。
问:二、对修习熟者而言,是否在用功的时候,可以不必依原次第?
答:也可以,不必依原次第,就是色受想行识都是不净、都是苦、都是无常、都是无我,而至于寂灭相,就成功了。
问:昨日师父说到:「舍利从般若波罗蜜中生,般若波罗蜜熏修故。」那么是否修学般若波罗蜜才能得到舍利呢?
答:我第一天讲的时候,曾经讲过这个问题,就是不要说佛教徒,非佛教徒也可能有舍利,把这个身体火烧了以后,他也有些事情。但是那个和修学般若波罗蜜,乃至得无生法忍,得圣道,得无上菩提的人的舍利不可以并论的。因为这些人有圣道的熏修,那个人没有圣道,那两个是有差别的。你没得圣道,当然你就是贪瞋痴,贪瞋痴熏修所成就是舍利谁恭敬呢?谁恭敬供养这件事呢?所以只有是般若波罗蜜熏修的人成就的舍利才能得人家的恭敬供养;这样的舍利恭敬供养,你才能得到福德的,是这样意思。
问:修学到何种程度才有舍利产生?
答:应该说到圣位才好,得无生法忍以上的圣人,一直到佛的境界是最圆满,应该是这样说。
问:舍利的有无,及数量的多寡,能不能做为判断一个人一生的修行程度的依据?
答:不必,你不必这么执着这件事,不必执着。我说一件事你听听。就是天台智者大师的传,是章安尊者写的,章安尊者写智者大师的传,但是智者大师有一件事,什么事呢?就是智者大师也是接近晚年,到湖北玉泉山,到那里去的时候,在那里入定,入定的时候,就来了三个人,有王者相,他就自己介绍,自己介绍他是汉末关羽,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关公,就是关云长。汉末天下三分,余侍臣蜀汉,他就是忠于刘备,但是事与愿违没能成功,死掉了以后,就在这个玉泉山做王,现在大德你到这儿来做什么呢?智者大师说:我原来是在这个地区生的,我父母在这里住,生我在这里,我现在想要报答这里的恩德,想要造一个庙。那么这个关羽就说:请你入定七天,我给你造庙。智者大师就入定七天,等到出定了以后,这个庙就造好了,有这么一段事。但是在智者大师的传上没有这件事,没有记载。
我们就想:为什么这样的事在智者大师的传上不写呢?我想了又想,想了又想,我心里有个分别,就是章安尊者的意思,智者大师他见到南岳大师,修学法华三昧,得初旋陀罗尼,见到灵山法会释迦牟尼佛还在那里说《法华经》,而后又讲《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代慧思大师讲《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后来到了南京讲经说法,后来很多弘扬佛法的事情,这足以知道智者大师的圣德的不可思议,不需要再说关羽的事情,不需要假藉他来提高他的身价,不须要,不须要这件事。我想到这里我感觉章安尊者的见地很高,如果是我有这种事情,我的徒弟一定要写出来,因为感觉这样子很了不起,但是这是人的见地;但是章安尊者不是这样,他的见地我认为是更高一层,不需要假藉说某某人是我的归依徒弟,了不起啊,要登登报纸。但是章安尊者他的见地不这样,所以的确是,这个智慧是有高有低。
说是舍利这件事我认为也应该这样看,就是看这个人他一生究竟做了什么事情,就可以知道这个人怎么样了,不必去执着舍利这件事,不必。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人,是个国王出家了,出家了的时候,他没有见到佛,他就自己把头发剃了,穿上袈裟,就从他自己的住处到佛的这个地区来,但是太阳要落了,他就住下来,住在一个陶师的工厂那里,住在那里。佛这时候就知道了,佛知道一想:这个人明天他就死了,他的计划是明天托钵乞食,吃完饭以后再来见佛。佛的天眼看见他明天一托钵乞食的时候就死掉了,看不见佛了,认为这件事很值得哀愍,所以佛就化现一个比丘也到陶师的工厂这里来,要求住在这里。陶师说:刚才有个比丘来,你就和他同住好了。这个比丘就到这儿来住,到这儿来住的时候,那么国王这个王比丘一见到佛化的比丘来了,大家当然就是讲话了。这个化比丘就说:你的师父是谁?我的师父是佛──释迦牟尼佛。说:你见过佛?没有见过。说是:那你怎么计划?我计划,我明天太阳出来以后,我去托钵乞食,吃完饭以后我去见佛去。喔!是这样子。佛就给他说四念处,说六妙门,数、随、止、观、还、净,也就是修止观、修四念处。佛这么样讲,他就这么样思惟,他就得了初果,得了初果的时候,佛就现身,现出来本来面目,现出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佛,佛再为他说法,得了三果圣人,得了三果以后,佛忽然间就走了。走了以后,佛当时就说了,说:你的冤业到了不要害怕,说了这么一句话,那么他果然就是到第二天太阳出来,他就去乞食,乞食的时候遇见一个母牛,母牛才生一只犊,它这个母牛就认为这个比丘要伤害它的犊,这个母牛上去就用这角一下子把这个比丘的肚子就伤了,就破了,比丘就死掉了。比丘死掉了的时候,你看他出家,才见佛几天,但是得了三果圣人了。这个时候佛就在大众僧里宣布:某某比丘现在过世了,大家去火化他的舍利。这个人这个时候他是三果圣人了,若我们一般人,哎呀,这个人不得好死啊,被牛撞死了。但是这个人还是圣人,所以我们不必说,从表现于外的形迹上来说三说四,不必这样。
问:曾听闻非佛教徒乃至动物在火化后,也能烧出所谓舍利,但若未曾修学般若,是否还能称为舍利呢?或者今生虽未修行,但过去生所修行的功德也能令其在今生得到舍利呢?
答:我看,若不是圣人都是不行的,没有般若波罗蜜的熏习,不是圣人,如果你称它为舍利,有你的自由,你还可以称它为舍利;但是没有圣道的熏习,还是不要称为舍利好一点。
问:《大般若经》五百八十卷中解释,菩萨道的行者,若于一剎那间起念,证声闻果则为犯戒。
答:你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你是发愿要弘扬佛法、广度众生的。你发了这个愿,你向佛说了,「我弟子某某,我从今天开始发无上菩提心,我要广度众生,要行菩萨道,修学佛法,度化众生。」你这样发愿了,那就叫做发无上菩提心,你就是成为菩萨了。如果你心里面忽然间一剎那间,「我不要做菩萨,我要去得阿罗汉果好了」,你这样子,就是说谎话了,因为你发愿,你向佛说了,你要弘扬佛法、广度众生。现在证声闻果,就是不广度众生了,那你以前说是广度众生,不是说谎话了,就是犯了妄语戒了。的确是这么回事,是犯戒了。
问:台湾有个道场教导学人禅坐,所使用的方法为:任何境界现前都不要理它,不必用数息法,也不需修止观,只是盘腿而坐,坐姿与一般禅坐方式相同,而认为数息与修止观都是执着,平常也互相研讨藏经,教授者却不吃素,请示长老如此修法是否正确?
答:这个数息法、止观的法都是佛说的,我们佛教徒修学圣道当然应该遵循佛的教导,应该这样才是对的,如果把佛说的法门不要,你另外有个方法,另外有个方法,你能够调伏你的贪瞋痴的烦恼吗?能不能调伏呢?应该是知道这件事。如果你不用数息,就是不修四念处,不修止观的时候,你这个心怎么能够寂静下来?能够不生烦恼吗?能不能?如果不能,那就足见那个方法是错误的,是不对的。所以我们还是要依教奉行,依佛陀的圣教去修行,这样才是最稳当的,所以他这样的办法很明显地是不对的。这个教授者却不吃素,他不吃素,他受没受三皈五戒,他究竟是不是佛教徒呢?都应该知道一下,是不是?
问:开悟、证果要得无生法忍,是否请各述其境界之不同,例如阿罗汉能知五百世。
答:我不知道这个人是谁?你可能是佛法学得不够,「开悟」,《法华经》上说:「开示悟入」,是有这个开悟的字样,禅宗的人也常常用开悟这个字,若是《法华经》的「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天台智者大师的解释,那就是法身菩萨的境界,法身菩萨的境界,那当然也是有浅有深。这个「证果」,多数是指小乘佛教,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多数是指这个说的。这样说开悟就是大乘佛法用的言句,证果是小乘佛教常用的言句,得无生忍也是大乘佛法用的言句,而得无生忍也是有浅深的不同。所以和开悟证果、得无生法忍可以有个相通,是相通的。但是小乘佛法说证果,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但是大乘佛法里面说开悟,说得无生法忍,范围是很宽的,是高过阿罗汉的,这里是有差别。说阿罗汉能知五百世,这句话有点问题。有的阿罗汉没有得禅定、没有得神通,也没有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都没有,但是有漏尽通。若是阿罗汉有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这种禅定的功德,他还要修神通才能有神通,修神通有神通的时候,那可能不只五百世,能知道过去八万劫、未来八万劫都能知道,不是五百世,不是这样子。
问:近代高僧广钦老和尚,对三藏十二部经典通达得似乎不太圆满。
答:这是你说的,不是我说的,我没有说这个话,我没说。
问:却也能通达圣道。
答:这也是你说的,我没有说。
问:请长老略述个人看法?
答:我不知道!对各别的情形,谁能知道这件事呢?我看没有得神通的阿罗汉都不能评论,要得神通的阿罗汉才可以,那最好是八地菩萨以上,他来评论这个人是有没有得圣道,是怎么个情形,到了什么程度了,他能说;其他的人最好是闭上口好,不可以评论人,不可以随便地评论人。因为我们没有神通的人,又不是圣人,又没有神通,就是只知道一个表面,表面都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根据表面来评论那个人,怎么能够评论得正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