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五戒的现代意义之七
净因法师
{返回 净因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062

五戒的现代意义之七

菩提之旅静修营97演讲稿之十一

净因法师 


饮酒为其他罪恶之根源

  饮酒之後,往往不能自制;醉了,不但误事,而且平时不能说不能做的恶行,都会做出来。在律本中记载:一位佛弟子,本来持戒谨严,一次饮酒醉了,失去理性,见著邻家的一只鸡走来,随趁机顺手抓住鸡,烹煮当著下酒菜,(犯杀、盗二戒),之後,邻妇前来寻找失鸡,他答不见(犯妄语戒),酒醉饭饱後易起淫念,见著邻妇,随之强迫成奸(犯邪淫戒),因一时的酒醉,而致五戒全犯,所以说饮酒为“败众德"。


饮酒能乱性,令人失去理智

  自古以来,为著饮酒而失败误事的不胜其数。如纣王、幽王等,广作酒池,不分昼夜的长饮,以致失去常性,乱杀大臣,逐致国破身亡。如号称诗仙的李太白,也是一个醉翁,因为饮了过度的酒而乱性,误认月在河底,为欲取月,投入水内,而被溺死。
  在佛本生故事中还有一则故事:一天,一只苍蝇喝了几滴酒後,它便觉得头重脚轻,於是便回到它自的王国--一堆牛粪上休息,当它感觉良好时,来了一头大象,它的脚碰到了苍蝇的王国--牛粪堆,苍蝇很不高兴地说:“我的朋友,回来,让我们比一比高低,今天我已准备好与你决斗。"大象向後回退了两步,只对准苍蝇所在的位置又拉下一点粪便,甚麽也没说便照常走它的路,可当苍蝇见到那堆大象的粪便向它身上压来时,心知不妙,想逃命,但因饮酒过多,双不听使唤,六腿又发软,结果白白的送了性命!
  这都是酒後失去理智,而狂妄所得的结果。类似的事件在日常生中时有发生,情节重者酗酒滋事,情节轻者酒後人们感到懒洋洋的,不积极进取做事,酒醒後人也是无精打彩,整个社会就会变得有气无力的,所以在任何一个国家,饮酒和劳动力紧密地连系在一起。如果一个国家失去了劳动力,这个社会就会衰退。只要国人中大部分人酗酒,这个社会就不可能发展,只要家庭中的主要成员酗酒,这个家庭就很难兴盛!只要一个团体中大部分人酗酒,这个团体就不可能有活力!如果一个社会大多数人都是老弱病残,这个社会的生产力就会下降,生活水准就会降低。所以劳动力是提高生产的重要因素。这非常重要。因为在公元前六世纪的佛陀时代,没有现代科技,没有大机器生产,是农业社会,只能靠劳动力去生产,所以强而有力的劳动力是社会繁荣的重要条件,酗酒与强而有力的劳动力从来就不可能在一起。所以佛陀要求我们要持不饮酒戒,道理就是这儿。


讨 论

  有人跟我讲,“我在过去的三十年中,每周只喝两杯酒,很有节制,从来不贪杯,这对我的身体绝无坏处,我是否也有戒酒的必要呢?"
  答案是肯定的。我告诉他,“不错,三十年来由於你饮酒适度,有伤你的健康还未明显地表现出来,这是幸运之事,但为了你的子女健康成长,你仍必须戒酒。因为你的自控力很强,意志很坚定,所以饮酒一直有节制,但在你的子女眼中,他们只知道你每天饮酒,好像还有益健康,所以他们有可能也跟你学习,开始饮酒。但一旦开始饮酒,你是否能保证你的每一位子女都像你一样理智很强、每天只饮一杯酒吗?万一出一位不孝之子,情感脆弱,变成酒鬼,这岂不是因你而起,令你遗憾终身。所以为了你子女的健康成长,你也有戒酒的必要。如果你能放弃这杯酒,给子女与青年一代做个好榜样,岂不是功德无量!"
  也有人讲,“我也知道饮酒不对,但由於多年养成的习惯,一下子断不了,从现在开始,我会慢慢地减少饮量。"这种做法固然比不做有进步,但为甚麽不能横下一条心一下就除去呢?要知道饮酒就是一种有上瘾的行为,对於一般人讲,如果你喝第一滴酒,就有第二滴,如果你喝第一杯酒,就会有第二杯,如此下去,很难控制,损己不利人。为甚麽不一下子断掉呢?法国电视台为酒做的广告说:“一杯没问题,三杯就会有危险。"看起来很开明,但他们从来就不警告人们,第一杯酒下肚後,会有喝第二杯酒的欲望,第二杯酒会鼓励你再试第三杯!英国有句俗语:“第一杯是人喝酒,第二杯是酒喝酒,最後酒喝人。"
  记得古代有一位小偷,每天都要偷百只鸡,搞得他的臭名远扬。他也知道不对,很想改变,但又不知从何下手,所以去问孟子。孟子告诉他,“你最好从现在起不偷,重新做人就可以了。"小偷也接受了孟子的建议,不过说,“我每天偷一百只鸡,多年来已成习惯,见鸡不偷就难受,你要我一下子全断了应该很困难,我可不可以每天减少偷鸡量,一天减少一只,一百天後就可以完全停止偷鸡了。"孟子回答说:“好是好,但既然你决定不偷,为甚麽不痛下决心,从现在开始一只也不偷,这样人们才会改变对你的看法。但如果你每天减少偷鸡量,不管你偷少偷多,那怕是一只,你还是偷鸡贼啊!"小偷听後似有所悟,决定从此以後彻底改掉偷鸡的习惯。
  同样,不管你喝多少酒,只要你喝,酒精在你身体中就会发生效应,就有麻醉作用,你还未能成为新人。
  在现代社会中,甚麽稀奇古怪的想法都有。有人问我:“身体是我的,我想怎麽做就怎麽做,别人管不著,我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如果他这样坚持,法律也会支持他,因为民主、自由在宪法中有特别重要的位置。
  但根据佛教教义,世界一切事物(包括人类)是由种种条件和关系组成的,事物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关系,绝对不依靠任何其他事物的人是不存在的。因此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对社会有影响,社会上的每一个发展反过来对每一个人也有影响,因此不受任何限制的绝对自由是不存在的。譬喻:年轻的母亲,她的一举一动,都会对体内的婴儿都有直接的影响;如果年轻的母亲坚持婴儿是一个独立的实体,坚持饮酒,这不仅对她自己的健康有害,而且对胎中婴儿更有害。科学证明,母亲饮酒对婴儿脑细胞有很大的损伤。有些人,因常在醉乡,生下儿女来,也精神失常,或者患著严重的白痴症。
  如果你健康,努力工作,别人会因此而受益;如果因酗酒而遭蹋了身体,别人就得花钱为你治疗,父母妻儿为你操心,又怎能说你的好坏与别人毫不相干呢?再说若酒後开车,威胁到的直接是他人的生命财产,怎能说你喝酒跟他人不相干呢?所以不饮酒戒是让我们这个社会成为更安全地方居住。
  又有人问,“做菜时,为了去除怪味,在菜中放一点酒调味,算不算犯不饮酒戒?"
  有时,为了治病,用酒调药,根据戒律不算犯戒,因为此时酒的性质已发生变化,不再是麻醉人的东西,而是治病之药。同样,在我们做菜时,在菜中放少许调味也不应算犯戒,因为一大锅菜中放几滴酒,酒早已失去麻醉作用。


五戒之间的相互关系

  其实五戒中,每一戒都包含其余四戒。现以第四戒--不妄语戒为例说明这个问题。
  第四戒包含第一戒,很多人因语言而被杀头。当你坚信某种思想是世界上最好的思想时,如果有人与此思想不同时,你自然会千方百计地改造他,当你发现无法改造他时,你可能会想办法去除他,这就和第一戒──杀生发生了联系。坚持某种思想,受害的不仅是一人,而是千百万人!譬喻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因种族问题,使得几百万犹太人丧生毒气罐。
  第四戒包含第二戒--不偷盗。现在也有说谎工业。很多人为了政治的目的而说谎,产品推销员必须讲产品的优点而不讲缺点以便骗取客户买他的产品。有一位推销经理告诉我,他也想不说谎,告诉产品的缺点,但他不能,一旦他这样做了,就没有人买他的产品。很多人都有同样的困境。在政治领域,政治人物为了能获得选票而说谎。所以我们讲,在这个世界上,有说谎工业。说谎的目的就是为了骗取别人的信任,获得支持,得到某种利益,所有这一切就是偷盗的行为。
  第四戒与第三戒--不淫欲也有联系。当有人说,“我爱你。"这有可能是说谎,这有可能仅仅是为了迎得某人欢心而故意做的“广告",其用意是为了与她发生性关系。
  第四戒当然包含第五戒──不饮酒。有一位很体面的教授,如果你晚上打电话找他,他的妻子会说,“他很忙,不在家。"其实,他在家只因喝酒喝得酩酊大醉,无法接听电话。


结 论

  以上所述的五戒,不仅是学佛者必须受持,而且是社会上每一个成员都要共守的规则。持五戒不仅对个人有意义,对社会也有很大的价值。一方面来说,人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同时人又是社会的一分子。所以任何一个动作,不仅对他个人有影响,而且对他所处的环境也有影响。他的每一个行为影响著社会;社会的每一种变化反过来又影响他自己。由於这种互相影响的关系,个人的生活必须对他自己有益,对他所处的社会也有益。持五戒帮助我们保持这种健康型态的生活。
  古今中外,为安定社会,纲维人伦的立法条目,都无法超越这五戒的范围。佛陀所制的五戒,若能依法受持,则有自利利他之功效。约自已方面说:受持五戒就是入道的正因,精进不懈的守持,则惑业渐渐消灭,功德渐渐增长,最後即证圣果。约利他方面说:五戒是净化人心的良药,一人受持,一人得益,万人受持,万人得益,如果全世界所有的人都能受持五戒,则天下太平。
  当然,受持五戒并非易事,正如印顺导师说,“受持戒行,要克制自己的私欲,所以要有`坚'毅的决心,`忍'受种种的考验:忍受艰难困苦;忍受外来恶劣环境的诱惑,威胁,强迫;忍受内心的欲而不让他胡闹,甚至要有`宁持戒死,不毁戒而生'的决心。要这样坚忍的克制情欲,克伏环境,才能`持'戒而保持`净戒',不致毁犯戒行;不致多年来的持戒功德,毁於一旦(只要一犯,就全部失败了。如人一生守法,一次犯法,就要受法律的制裁)。"2


总 结

  1、第一讲为“戒定慧三学概论",主要说明人类花了五千年的时间,才意识到:戒定慧三学为人类解脱之唯一道路;重点论述了戒定慧三学必须并重,不可偏废。第二讲从十一个方面讨论“戒学之重要性",从而说明戒为佛法之寿命,正法久住之根本。第三讲为“戒学概论",通过对戒律的制定、实施和执行,探讨了佛教僧团为世界上最早的实行民主议事的团体。同时也说明了七众戒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佛陀制戒的精神与特色。其余的三讲为“五戒的现代义"。若能守五戒,则有自利利他之功效。约自已方面说:受持五戒才能保证你获得人生,这是入道的正因,精进不懈的守持,则惑业渐渐消灭,功德渐渐增长,最後即证圣果。约利他方面说:五戒是净化人心的良药,一人受持,一人得益,万人受持,万人得益,如果全世界所有的人都能受持五戒,则天下太平。
  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必须严持净戒,以戒为师,因为这是我们解脱之根本。但在特殊情况下,以菩萨三聚净戒3为依据,运用智慧,在不伤害菩提心的前提之下对小小戒作适当的通融,以便适应特殊的社会环境、时间和地点是必要的。
  3、佛在世时以佛为师,佛灭後,以戒为师。可见戒律和佛自身同等重要。今天领导教团的不是佛自身,而是戒律;戒律在一日,便是佛在世一日。所以说戒律为佛法慧命所依。佛教一切修证都是建立在戒行之上的,无戒之修行,不但不能获得解脱,最终沦为魔业。所以严格说起来,在末法时代,戒学所起的作用,比定慧更显得重要。
  学佛的目的是为了当下活得潇洒、自在;生活美满、幸福、社会安定,最终获得涅槃。在日常生活,如果你们当中有人因持戒,或学佛而感到越来越不自在,麻烦越来越多,这说明不是佛法不好,而是求学佛法时,经常会遇到的一种现象,是进步的一种表现。

  【注释】
  1、Firstaman takesadr ink,The nthedr inktakesa drink,The nthedr inktakes the man。
  2、印顺,(1994),《成佛之道》,第106-107页。台湾:正闻出版社
  3、摄律仪戒(止恶)、摄善法戒(行善)和摄有情戒(利他)为菩萨三聚净戒。

【全文完】
刊载于《澳门佛教》16期


 


{返回 净因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三位一体的戒律
下一篇:五戒的现代意义之六
 五戒的现代意义之七
 五戒的现代意义之三
 一代高僧——正果法师
 戒学之重要性之一
 戒学之重要性之二
 五戒的现代意义之二
 五戒的现代意义之六
 五戒的现代意义之四
 朴老与我的求学生涯
 佛教反对任何形式的「执着」吗?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心安[栏目:实修教言]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正行第十三[栏目:宋智明居士]
 第七部 从杀人魔到圣者之路 盎古利马喇 第三章 「生在圣者家族」[栏目:佛陀的圣弟子传]
 Awaken inWisdom[栏目:S.N. Goenka]
 跋般若波罗密多心经释义[栏目:太虚法师]
 建立全球伦理 前言[栏目:法鼓山智慧随身书·心灵成长]
 佛教因缘观的人生智慧[栏目:依空法师]
 依止 第五章:摈出[栏目:坦尼沙罗法师]
 因明简介[栏目:因明简介]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1)[栏目:慧律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