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六 (8)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526

未二、总料简(分二科) 申一、总说一切(分二科) 酉一、显义(分二科) 

戌一、标建立(分三科) 亥一、显方便

如是不净,是能清净贪行所缘。

这是这个「不净所缘」。这个「净行所缘」里面分四大科,分四科。第一科「征」,第二科「标」,第三科是解释。解释里边分五科,第一科是「不净所缘」。「不净所缘」里边分四科「征、标、列、释」,在解释里边第一科是「别辨相」就是说明这个不净的相貌,一共有六种不净;「朽秽不净、苦恼不净、下劣不净、观待不净、烦恼不净」,还有一个「速坏不净」,这六种不净的相貌已经说完了。

现在第二科「总料简」,就总起来再重新的思惟观察一下,这样意思。分二科,第一科是「总说一切」分二科,第一科是「显义」又分两科,第一科「标建立」又分三科,第一科是「显方便」。这个「显方便」是什么意思呢?就表示你修不净观的时候有这样的作用,这个「方便」就是你采取这个不净观的行动,你在你内心里面有这样地观察思惟会有什么好处呢?

「如是不净,是能清净贪行所缘」,前面这六种不净观,是能够清净你内心的这个贪的染污心,把你内心里面那个贪着欲的染污心能清净出去。「所缘」就是你若缘这个不净的时候,内心里面以不净为所缘去观察这个不净的时候,就能破除去贪着欲的染污心,它有这个作用,就是这样意思。

这是第一科「显方便」。第二科「辨所治」说明所对治的这个欲,究竟这个欲是怎么回事情,就这个贪欲心是怎么回事?

 

亥二、辨所治

贪有五种。一于内身欲欲欲贪,二于外身淫欲淫贪,三境欲境贪,四色欲色贪,五萨迦耶欲萨迦耶贪,是名五贪。

「贪有五种」,有五种贪。「一、于内身欲欲欲贪」,「内身」,对外身说自己的身体是「内身」,对自己的身体也是有欲的。这个「欲欲」和「欲贪」,在《披寻记》里面解释的很好,我们在这里就念一念好了。

「二、于外身淫欲淫贪」,这第二种就是,不是自己的身体、另外别人的身体,有这个「淫欲」和「淫贪」的这种事情。「淫欲、淫贪」,这个「淫欲」是那种行为,「淫贪」是内心里面爱着这件事,坚固地执着这件事。

「三、境欲境贪」,除了前边两种欲贪之外,就是我们生活所需的这一切色声香味触。这个「境」,我们没有的想要有,有的也是爱着,就是这样意思。这里面有三个意思;没有的想要有,有了就要受用这是所欲,这个贪就是执着的意思,这是第三。

「四、色欲色贪」,这个是色界天上的事情;前三种是欲界,欲界的人都有这前三种的欲贪。这第四种是色界天上的这个三昧乐,那也是欲也是贪;没有成就想要成就,成就了以后就是享受,也是爱着。

「五、萨迦耶欲萨迦耶贪,是名五贪」,这个贪是遍于三界的,所有的人都有这个我见,爱着这个我。这个是第七识,第六识也是有;这个第六识这个爱着自己,我们自己会知道,在第七识这个爱特别微细,我们自己不知道,这个欲也是很厉害的。「萨迦耶贪」也是执着而不肯弃舍。加起来这是「五贪」,都是不净,但是我们都是爱着这种欲贪的。

 

《披寻记》九一○页:

贪有五种等者:此中贪相略别为二:一、欲,二、贪。〈摄异门分〉说:欲者,谓于未得已得希求获得及受用故。贪者,谓于受用喜乐坚着故。(陵本八十四卷六页)言五种者:三唯欲界,一唯色界,一通三界,如文可知。希求当来人天乐异熟果,乐着现在已得自体,不离欲界,起欲贪故,名于内身欲欲欲贪。余文易了。

「贪有五种等者:此中贪相略别为二」,二种不同。一是「欲」,第二个是「贪」,这个欲和贪怎么讲呢?「〈摄异门分〉说:欲者,谓于未得已得希求获得及受用故」这个「欲」字这么讲。怎么讲呢?「谓于未得」的欲就是「希求」,我想要得到;已经得到的我就要「受用」,要享受,就是这么意思。这是这个「欲」是这么解释,有「未得」的欲,有「已得」的欲,有这种不同。未得的「希求」,已得的就是要「受用」;这个「欲」字这么解释。「贪者,谓于受用喜乐坚着故」,这个「贪」字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受用」、感觉它是乐的,有喜有乐,我就坚固的执着这件事,这叫做「贪」,这「贪」字是这么解释。这是(陵本八十四卷六页)里面的解释,这就是用《瑜伽师地论》本文解释它自己的,这么意思。

「言五种者」,这底下说这五种。「三唯欲界」,前三种这个贪欲唯独欲界的众生有,色界天没有这回事情,色界天没有这种欲。「一唯色界」就是那个第四「色欲、色贪」,这还是高明了的人,就是弃舍了欲界的欲,然后我不高兴这个欲了,这是苦恼我要弃舍,修这色界定这样子,这是「色欲、色贪」。「一通三界」就是最后一个、第五个这个「萨迦耶欲、萨迦耶贪」,就是我见、我爱、我痴、我慢这种欲,这是通于三界的众生都是有的。

「希求当来人天乐异熟果」,现在解释这个「于内身欲欲、欲贪」,他再解释。这个「内身欲欲,欲贪」前面说有没得的、有已得的,现在解释。「希求当来人天乐异熟果」,这个众生若是听闻了佛法,或者是其他的宗教说到有地狱、有饿鬼、有畜生、有人、有天,天的身体比人好,人还比三恶道好,那么他就会「希求当来」将来我得人天的富贵,不要是这么贫苦;我上天上去,天上的这个身体特别好,没有老也没有病,也不需要做工,生活所需都是自然的,这个境界好,我「希求当来人天」的「乐异熟果」;这是没有的、希求得到。「乐着现在已得自体」,现在的这个生命体是你已经得到了,得到了、爱着现在这个身体,这是这个意思。「不离欲界起欲贪故」,这个「欲贪」不是离开了欲界起欲贪,离开欲界没有这种贪了,是这样意思。「名于内身欲欲欲贪,余文易了」,其他的都容易明白,不说了。

这是「辨所治」。这「显方便」就是能对治,你修不净观能对治欲,这能治、所治这两科说完了。现在下面第三科「明所为」。

 

亥三、明所为

为欲令此五种欲贪,断灭除遣不现行故,建立六种不净所缘。

这前面说「不净观」说了六种,这什么意思?目的是为了,「欲令」想要使令这五种的欲,「五种」的欲贪「断灭除遣不现行故」,就是「断灭」了这种欲贪。怎么叫做「断灭」呢?就是把心里面的这种染污心「除遣」、排除出去,不再有这种心理的活动,何况有这种事呢?这目的是这样子。「建立六种不净所缘」,所以说出来「六种不净所缘」来灭除去这么多的欲、欲贪,叫它不现行。前边这是「明所为」。

前边「标建立」这是第一科,现在「配对治」分五科,第一科「于内身欲欲欲贪」。

 

戌二、配对治(分五科) 亥一、于内身欲欲欲贪

谓由依内朽秽不净所缘故;令于内身欲欲、欲贪,心得清净。

这前面说这个「朽秽不净」的时候,有内朽秽不净、有外朽秽不净;现在是「内朽秽不净」,那一段文是有什么作用呢?就是你若能作如是观的时候,你就对于内身,你自己的生命体你这个「欲欲,欲贪」的心就清净了,对他有厌离心、厌恶这个身体,感觉到不满意,这个身体这个臭皮囊、不欢喜。

这是第一科。下面第二科「于外身淫欲淫贪」分三科,第一科「标」。

 

亥二、于外身淫欲淫贪(分三科) 天一、标

由依外朽秽不净所缘故;令于外身淫欲、淫贪,心得清净。

「由依外朽秽不净所缘故」,前面那个第二段就是对外边的「朽秽不净所缘境」,你若能作如是观的话,「令于外身」的「淫欲、淫贪,心得清净」,对于外身的淫欲心、淫贪心就「得清净」就没有了,它是有这种作用。所以这两种;内朽秽不净、外污秽不净,你应作如是观。

这地方这是「标」。下面解释分二科,第一科「广分别」分三科,第一科「总标」。

 

天二、释(分二科) 地一、广分别(分三科) 玄一、总标

淫相应贪复有四种:一、显色贪,二、形色贪,三、妙触贪,四、承事贪。由依四外不净所缘,于此四种相应淫贪,心得清净。

「淫相应贪复有四种」,我们这个凡夫,心里面有与淫欲相应的这种贪心有四种不同,那四种呢?一个「显色贪」,这个人这个青黄赤白,这样的这叫做「显色」,在这上有贪欲心。「二、形色贪」就是长短方圆,这个人是瘦的、是胖的、是高的、是矮的、是高眉广额,各式各样的事情,对这感觉到满意、爱着。「三、妙触贪」,这也是一种贪。「四、承事贪」,怎么叫「承事贪」呢?这个「承」者是「禀受」,禀受你的意思,你把你的意思表示出来他接受了,按照你的意思为你作事叫「承事贪」;这个人会做事,你感觉到满意你就生了贪心,就是这么意思。

「由依四外不净所缘,于此四种相应淫贪,心得清净」,我们这个凡夫有这四种贪,怎么样能对治呢?「由依」这外的朽秽不净有四种「不净所缘」,对于这「四种相应淫贪」的心就可以排除出去就没有了,心就不爱着了。

这个佛教是令人转凡成圣的,并不是已经得圣道才出家的,不是嘛!就是凡夫出家的嘛!令他转凡成圣之道,的确是应该有一个很完备的对治的方法,而不应该是马马虎虎的,马马虎虎怎么能有效呢?的确是应该是这样子的,说得清清楚楚的。

前面这是「总标」。下边是「别释」分四科,第一科是「于显色贪」。

 

玄二、别释(分四科) 黄一、于显色贪

若于青瘀、或于脓烂、或于变坏、或于四胀、或于食啖、作意思惟:于显色贪令心清净。

若是这个人,你作如是观:作这「青瘀」的这种观想,或者作「脓烂」的观想。或者作「变坏」,这个身体全面的都坏了。「或于四胀」这个身体四胀起来,好像一个袋子风吹起来,都鼓起来了。「或于食啖」、这个狼来了、或者是狗来了、或者鸟来了来食啖这个死尸。你能「作意思惟」,能这样子。这个「作意」就生起来这样子的不净观,这个「作」是生起的意思,警觉、警觉你,你努力把你的心把这个智慧生起来叫「作意」;生起来「思惟」,作这个不净观的思惟。「于显色贪令心清净」对于那个人那个显色怎么怎么好,这时候心没有了;都青瘀了、脓烂了还有什么可爱的呢?就这显色被破坏了,清净。

 

黄二、于形色贪

若于变赤作意思惟,于形色贪令心清净。

这是第二个「于形色贪」,这个是胖的、是瘦的、这是高的、矮的,各式各样的色。「若于变赤」,假设你这位修行人,你作「变赤作意思惟」,就是这个血肉、皮肉、血都没有了,变成了一个或者还有筋缠着骨头,可能还剩一点血,还有剩一点肉,就叫作「变赤」。你在「作意思惟」的时候,「于形色贪令心清净」,你欢喜形色的这个贪心没有了,心就清净了「令心清净」。

这是第二科。下面是第三科「于妙触贪」。

 

黄三、于妙触贪

若于其骨、若于其锁、若于骨锁、作意思惟,于妙触贪令心清净。

「若于其骨、若于其锁、若于骨锁、作意思惟」,思惟只是个骨头,一节一节的骨头,触髅骨、胫骨、肩骨、肋条骨,乃至脚趾头骨头都是骨头,你这样的作意思惟的话,「于妙触贪令心清净」,再也没有这个意思了,没有这心情了,也是有效。

 

黄四、于承事贪

若于散坏作意思惟,于承事贪令心清净。

这是第四「于承事贪」。「若于散坏」,他这骨散坏了,头骨在一个地方、手骨、肋骨各在一个地方都分开了「作意思惟」,「于承事贪」呢也不会贪心,心也清净了,不会有这个贪心了。

这么多的不净观分成这么四种,对治这四种贪,说完了。

 

玄三、总结

如是四种,名于淫贪令心清净。

下面第三科是「结」。第一科「总标」,第二科「别释」,现在第二科「总结」。

「如是四种,名于淫贪令心清净」,使令心清净,再没这个贪心了。

 

地二、引教证(分二科) 玄一、举教

是故世尊、乃至所有依外朽秽不净差别,皆依四种憺怕路而正建立。

现在是第二科「引教证」。前面说这个不净观,是弥勒菩萨说,但弥勤菩萨现在要引这个教,引释迦佛的圣教来证明是这样子的,是这个意思。这可见这个说法的确是不容易,你这样说人家相信吗?弥勒菩萨还要引证。这「引教证」里分二科,第一科「举教」,先把佛说的话标出来,这样意思。

「是故世尊、乃至所有依外朽秽不净差别,皆依四种憺怕路而正建立」,所以我们的本师释迦世尊,就是由前面一开始这不净观,有内朽秽不净、外朽秽不净的不同。「皆依四种憺怕路而正建立」,这「憺怕路」就是这一条路通到那个放死尸的地方去,你走这条路就到这死尸的那个地方去了,这条路很少人走所以是「憺怕」就是寂静的地方,谁愿意到死尸的地方去?谁也不愿意去嘛!所以是「憺怕路」。「皆依四种憺怕路」来建立这个朽秽不净的差别;有「四种憺怕路」,这在《大般若经》上有,那个〈四念处品〉说这个事情。

这是「举教」。下面「配说」分四科,第一科「显青瘀等」。

 

玄二、配说(分四科) 黄一、显青瘀等

谓若说言:由憺怕路见彼彼尸,死经一日,或经二日,或经七日,乌鹊、饿狗、瞳鹫、狐狼、野干、禽兽之所食啖;便取其相、以譬彼身亦如是性,亦如是类,不能超过如是法性。此即显示始从青瘀乃至食啖。

「谓若说言:由憺怕路见彼彼尸,死经一日」,就是在经上说;这《阿含经》里也有说,在《大般若经》也有说。「由憺怕路」,你从这「憺怕路」走过去的时候,就见到一个死尸、一个死尸在那里放着。这个死尸经过了一天,或者经过二天,或者三天、四天,乃至到七天,或者经过七天。「乌鹊、饿狗、瞳鹫、狐狼、野干、禽兽之所食啖」,这些鸟兽来吃这个死尸!来吃他。我们不明白,这个死尸里边坏了就是有毒了,这鸟兽去吃,这个鸟兽是不是也会中毒?不明白。

「便取其相,以譬彼身亦如是性」,你这个修行人修不净观的时候,你自己凭空想这不行的呀!你要到那个「憺怕路」那个地方去看这个死尸,经过一天乃至七天,为鸟兽所吃的相。「便取其相」,把那个相取到心里面来。「以譬彼身亦如是性」,以譬喻你所爱着的那个人的身体「亦如是性」,也是这样子,他也一定是要这样子的。「亦如是类」,也一定是与这个相似的、类似的。这个「性」呢,现在还没有显示出来、但是有这可能性的;等到「类」就是显示出来了,是这样子,终究有一天是这样子。「不能超过如是法性」,现在虽然会走路、会说话、种种令人颠倒迷惑;但是他不能超过前面这种境界,变成这个死尸了、为鸟兽所食啖,这样子,「不能超过如是法性」。

「此即显示始从青瘀乃至食啖」这几个差别,前面那个第一段说的,这就是那个显色贪。第二科「显示变赤」。

 

黄二、显示变赤

若复说言:由憺怕路见彼彼尸、离皮肉血筋脉缠裹。此即显示所有变赤。

这是第二科。若是那个经上佛说:「由憺怕路」,你这个修行人从憺怕路去了,走过去了,「见到彼彼的尸体」,见到尸体那尸体这时候也没有皮、也没有肉、也没有血、也没有筋脉的缠裹,没有这个。「此即显示所有变赤」,就剩了骨头了;当然未必那么清净,所以还会有残余的事情。

 

黄三、显骨锁等

若复说言:由憺怕路见彼彼骨、或骨、或锁。此即显示或骨、或锁、或复骨锁。

「若复说言:由憺怕路见彼彼骨、或骨、或锁」,这是第三科「显骨锁等」。「说言」,经上说:「由憺怕路」见到这一个骨头、那一个骨头,「或骨、或锁」。

「此即显示或骨、或锁、或复骨锁」就表示这个意思,这样子意思。这当然就是没有这个妙触贪的这回事情了,这样子。下面第四科。

 

黄四、显示散坏

若复说言:由憺怕路见彼彼骨、手骨异处,足骨异处,臗骨异处,膝骨异处,臂骨异处,肘骨异处,脊骨异处,髆骨异处,肋骨异处,颌轮、齿鬘、顶髑髅等,各各分散;或经一年,或二、或三、乃至七年,其色鲜白犹如螺贝,或如鸽色,或见彼骨和杂尘土。此即显示所有散坏。

「若复说言:由憺怕路见彼彼骨」,见到那样的骨、那样的骨,或者「手骨异处」在另外一个地方,「足骨」在另一个地方,「臗骨」在另一个地方,「膝骨」在又一个地方,「臂骨」在又一个地方,「肘骨异处」、「肘」就是胳膊这个肘骨,还有「脊骨」这个「脊骨异处」,还有「膊骨」就是肩膀的骨头、「异处」,还有肋条骨异处。

这个「颌辅、齿鬘」,「颌轮」就是下巴骨、颌轮。「齿鬘」这个牙齿也像个鬘似的,多少个牙齿排列就像个鬘似的。还有顶上的「髑髅骨」髑头骨,各各都分散在一处了,并不是连在一起了。而这骨头或者经过「一年、或二、或三,乃至七年」,「其色鲜白」,那个颜色变成白的,变了颜色。「犹如螺贝」,像那海里面的螺贝的颜色似的,或者是像鸽子色,有一点黄、不是洁白的。「或见彼骨和杂」在尘土里面,在尘土里掺在一起,或者骨被埋多少还漏出多少。

「此即显示所有散坏」了,这个身体就是散坏了。这也就是你不会有承事的贪了。

 

天三、结

如是依外所有朽秽不净所缘,令于四种淫相应贪心得清净。

这是第三科,结束这一段。「依外所有」的「朽秽不净所缘」,「令于四种淫相应贪」,这样的心「得清净」,你若作如是观就会有这样的作用。

这是第二科讲完了。第二科就是配说,那个不净观配合这四种。现在是第三科「于境欲境贪」,说这个事情。

 

亥三、于境欲境贪

由苦恼不净所缘,及下劣不净所缘故;令于境相应若欲若贪、心得清净。

前面说到那个「境欲」。「由苦恼不净」,你感觉他是满意的,结果以后就出现不如意的事情,很令你苦恼、「苦恼不净」,「及下劣不净」,欲界这个欲是最下劣的了,这是共于畜生的,畜生也知道这些事情。「所缘故」,「令于境相应若欲若贪、心得清净」,你作如是观这也没有了,所有的生活所需的一切境界都没有贪着心了。

这是第三科,下面第四科。第三科是「于境欲境贪」,第四科是「于色欲色贪」。

 

亥四、于色欲色贪

由观待不净所缘故;令于色相应若欲若贪、心得清净。

色界的境界当然超过了欲界;若对这无色界来说,色界也不是美妙的了,所以对色界的贪心也会清净了,也除遣了。这是第四科,下面第五科。

 

亥五、于萨迦耶欲萨迦耶贪

由烦恼不净所缘、及速坏不净所缘故;令于从欲界乃至有顶诸萨迦耶若欲若贪、心得清净。

「由烦恼不净所缘、及速坏不净所缘」,这两种「不净所缘」;欲界、色界、无色界都有烦恼,有烦恼种子,都是无常败坏法。能作如是观,「令于从欲界乃至有顶诸萨迦耶若欲若贪、心得清净」,这样作观把萨迦耶见也灭掉了,那就最少是得阿罗汉果了,这样境界。

 

酉二、结名

是名贪行净行所缘。

是结束这一段。这个「贪行」的「净行所缘」,这个「净行所缘」一共有五种,这个不净的「净行所缘」能对治「贪行」,是这样子。这结束这一段。

 

申二、显所说义(分二科) 酉一、结前说

如是且约能净贪行,总说一切,通治所摄不净所缘。

这是第二科「显所说义」,前面是「总说一切」。这个「总料简」那个地方,第一科「总说一切」,现在第二科「显所说义」。这个「显所说义」这个地方还有点意思的,分二科,第一科「结前说」。

「如是且约」,「如是」就是前面这一大段文。「且约能净贪行」,其实就是朽坏不净。「且约」这「能净」,能清净内心的贪欲心,约这一方面,一说就说多了说这个「一切」,说到六种不净。那么这六种不净「通治」遍一切处对治「所摄不净所缘」,能对治六种不净,对治六种贪行,六种不净都被对治。

这是「结前说」,前面就是说的很广。下面第二科「明今义」。

 

酉二、明今义

今此义中,本意唯取朽秽不净,所余不净亦是其余净行所缘。

「今此义中,本意唯取污秽不净」,现在这里说不净所缘,这个本来的用意,就是这个目的不是么广。那么用意只是什么呢?只是取这个「朽秽不净」对治内心的贪,对治贪行、淫欲、淫贪这些事情,不净。「所余不净亦是其余净行所缘」,其余的这个不净,这个苦恼不净、下劣不净、观待不净、烦恼不净、速坏不净这些事情,也是「其余净行所」,现在是能遣除贪行、是能净贪行的这一种所缘,「其余」的慈愍所缘、缘性缘起所缘、界差别所缘、阿那波那念所缘,就是「其余的净行所缘」。这里面说到六种不净,除了朽秽不净,其余的不净也是「其余净行所缘」,是这么意思。「其余不净」、那个地方说是萨迦耶见也断掉了,那就是属于界差别所缘了,界差别来断除我见,就这样子。这是「显所说义」。

前面这一段是「不净所缘」结束了。下面是第二科「慈愍所缘」。

 

巳二、慈愍所缘(分二科) 午一、征

云何慈愍所缘?

这是第二个,修这个慈愍心的这个所缘境,分二科,第一科是「征」。

怎么叫做「慈愍所缘」呢?这句话怎么讲呢?这个法门怎么修行呢?这个问。

下面第二科解释分四科,第一科「略辨相」分二科,第一科是「标义」。

 

午二、释(分四科) 未一、略辨相(分二科) 申一、标义

谓或于亲品、或于怨品、或于中品、平等安住利益意乐,能引下中上品快乐,定地胜解。

云何慈愍所缘?「谓或于亲品、或于怨品、或于中品」,这个也可能是没得禅定、连欲界定都没得到,也可能得到欲界定,也可能未到地定,也可能色界四禅,也可能得到定,是通于定也通于散。总而言之你静坐,坐下来以后摄心不散你作如是观,观什么呢?「或于亲品」,有亲爱关系的一类的人叫「亲品」。「或于怨品」,和你有怨恨的人这一类的人。「或于中品」,就是也不亲也不怨,这样的中等的这一类的人。

「平等安住利益意乐」,这个所缘的亲、怨、中是有差别,但是你能观察的心是平等的;什么平等心呢?「安住在利益意乐」,用利益的意愿去观这亲品、怨品、中品无差别的,都是利益这个亲品、利益怨品、利益中品的;我的心情平等的欢喜他们好,希望他们得到快乐,你的心要住在这个意愿上去观想,是这样意思;这叫做「慈愍所缘」。

「能引下中上品快乐,定地胜解」,这个地方说还是要有定。「利益意乐」,究竟什么利益意乐?利益的意愿,你想要他们好,得到快乐,什么快乐?「能引下中上品快乐,定地胜解」,这个「定地」就是在心里面寂静,在这里边你心里面引发出来下品的快乐、中品的快乐、上品的快乐,就送给这些人,送给亲品、怨品、中品,送给他们。你在定地做这样的胜解,就是做这样有力量的观察,有力量的观想,在寂静心里面做这样的观想;去观想有下中上品的快乐,送给亲、怨、中这些人,平等的安住利益意乐,是这样意思。

这是标,这是「标义」。第二科「释名」。

 

申二、释名

当知此中亲品、怨品、及以中品是为所缘;利益意乐、能引快乐定地胜解,是为能缘。所缘能缘总略为一,说名慈愍所缘。

「当知此中亲品、怨品、及以中品是为所缘」,解释这个慈愍所缘这个名字。「当知」这里边你要注意知道,这里边说的这个亲品、怨品、中品这三种人,是你在定地里边、心里边的所缘境;在静坐的时候先静下来入定了,思惟这三种人来了,可以前后次第,要这样说,「当知此中亲品、怨品、及以中品是为所缘」。

「利益意乐,能引快乐定地胜解是为能缘」;这三种人是「所缘」,什么是「能缘」呢?就是「利益意乐」,你对于他们有利益他们的意愿,这是「能引快乐,定地胜解」。这个「利益意愿」用什么利益呢?就是在定里边你心里面想,观想有快乐、有快乐出来;前面说三品快乐,这也是三品的快乐。但是这样的快乐,利益意乐也好,能引的快乐也好,都是在定地的胜解,定地的观想「是为能缘」,这是「能缘」,以能缘来缘所缘来利益他们,是这个意思。

「所缘能缘总略为一,说名慈愍所缘」,这个「所缘」的三种人和,「能缘」的利益意乐定地胜解,把它总合起来略而为一,成立安立一个名字,叫做「慈愍所缘」,这样意思。

这是第一科「略辨相」说完了。下面第二科「配经说」。

 

未二、配经说(分四科) 申一、慈俱心

若经说言慈俱心者:此即显示于亲、怨、中三品所缘、利益意乐。

这个「配经说」分四科,第一科是「慈俱心」。

「若经说言慈俱心者」,若是佛在经里面,佛这样说「慈俱心」,佛说这么一句话「慈俱心」;心是心王、慈是心所;这个「慈」,这慈能与乐这种心情和心王在一起,和心王在一起的时候干什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此即显示」于亲、于怨、于中三品所缘的人,利益的意乐,叫做「慈俱心」,就是这么样解释。若只是说「慈俱心」,我们不知道慈俱心什么意思,这个弥勒菩萨解释一下,哦!是这个意思;「此即显示于亲、怨、中三品所缘利益意乐」,「利益意乐」正好就是慈能与乐,就是这个意思。

 

申二、无怨无敌无损害(分二科) 酉一、标显

若复说言无怨无敌无损害者:此则显示利益意乐有三种相。

前面是「慈俱心」第一科,现在第二科「无怨无敌无损害」,这是分两科,第一科是「标显」,就是先把它说出来,立出来。

「若复说言」若佛陀在经里面又说了,修这个慈愍观的人,心里面「无怨无敌无损害者」说这句话,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此则显示利益意乐有三种相」,有三种形相。这是「标显」,标出来。

现在底下「逐释」,逐就是随,随所标的文加以解释。这就解释了。

 

酉二、逐释

由无怨故,名为增上利益意乐。此无怨性二句所显,谓无敌对故、无损恼故。不欲相违诤义、是无敌对;不欲不饶益义、是无损害。

「由无怨故,名为增上利益意乐」,由于这个人修慈愍观的目的,就是要破除去对某一种人的恨,目的是这样子。现在说你这个修观的人,修慈愍观的人,你心里面没有怨,你心里面不愿意有怨恨,所以心里面有慈悲心没有这个怨,这就叫做「名为增上利益意乐」,就是很有力量的利益人的一个好的一个愿望,「利益意乐」。

「此无怨性二句所显」。说这个「无怨」这句话,究竟是怎么解释呢?「二句所显」,用两句话来显示它的意义。那两句话呢?「谓无敌对故、无损恼故」,前面这个文上说「无怨、无敌、无损害」就是这样、这个无敌。这样说这个「无怨」是总说的,「无敌、无损害」是别说的,也是用这两句解释这个「无怨」,用这两句所显示。「谓无敌对故」,自己心里面解除这个怨恨,同他不是敌人,不是对立的,没有敌。「无损害故」,怎么叫做「无敌」呢?就是没有损害心了,我对他没有损害心,这样意思。

怎么叫做「无敌对」呢?是「不欲相违诤义」,我不愿意和他相诤论,不愿意同他冲突,这样意思。「相违」,你说东我就说西,你若说是好我就说坏,总是我和你是不一样,冲突。现在不想这样子;「不欲相违」,不愿意和你诤论,这就叫做「无敌对」的意思。这「无敌对」是什么意思?就是这样意思,「不欲相违诤」就叫做「无敌对」。

这「无损恼」是什么意思呢?是「不欲不饶益义,是无损害」。「不饶益」,我不能够利益你、我要伤害你;我现在,不,我不要「不欲不饶益」,我不愿意伤害人,对人都要利益,我不要伤害人,「是无损害」的意思,这个「无损害」是这个意思。

这个「无敌对」是「不欲相违诤」,就是语言上不和他起冲突。这个「不欲不饶益」是行动上不要伤害他,不要做出来的事情对他有伤害,不要做这个事,叫做「无损害」。这两句话合起来,名叫做「无怨」,这个解释完了。

下面第三科「广大无量」。前面第一科是「慈俱心」,第二科是「无怨无敌无损害」。现在第三科「广大无量」分二科,第一科是「标显」。

 

申三、广大无量(分二科) 酉一、标显

若复说言广大无量者:此则显示能引下中上品快乐。

「若复说言广大无量者」,若是经上佛陀说修这个慈愍所缘,修这个慈愍观的时候,要有「广大无量」的这个话。经上这样讲,这是什么意思呢?「此则显示能引下中上品快乐」;前面说是「下中上品」就是三品快乐,什么三品快乐呢?没有说;现在这里说了。就是「广大无量」这句话就是显示「能引下中上品快乐」,这个「能引」就是你在定中这样子观想,叫做「能引」,是那么意思。

这是第一科「标显」。下面解释,第二科「随释」。

 

酉二、随释

欲界快乐、名广;初二静虑地快乐、名大;第三静虑地快乐、名无量。

「欲界快乐、名广」,欲界人所认为快乐的事情,世界上快乐事情,人间的富贵,或者天上的五欲乐,叫做「广」。「初二静虑地快乐、名大」,色界初禅、二禅的快乐,那是三昧乐了,这是叫作「大」。「第三静虑地快乐、名无量」,这欲界、色界、无色界最快乐的就是第三静虑,所以称做「无量」,「广、大、无量」这是三品快乐。

 

申四、胜解遍满具足住

若复说言胜解遍满具足住者;此则显示能引快乐定地胜解。又此胜解,即是能引快乐利益增上意乐所摄胜解作意俱行。

这是第四科。前面是第三科「广大无量」,现在第四科「胜解遍满具足住」。

「若复说言」,若佛陀又说了,又开示了修慈愍观的人,说「胜解遍满具足住」,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此则显示能引快乐定地胜解」,这句话是弥勒菩萨作注解的解释。说这句话的意思就表示「能引快乐」的定地胜解,就是「定地胜解」能引快乐,能引这三品快乐、三品快乐是所引的;谁能引发出来这三种快乐呢?就是「定地的胜解」,就是你入了定的时候你作如是观,是这个意思。说「胜解遍满具足住」就是这个意思。但这是一个解释;下面第二个解释。

「又此胜解,即是能引快乐利益增上意乐所摄胜解」,也就是这个「胜解」,前面是「能引快乐定地胜解」是一个解释。下面又这个「胜解」还有什么意思呢?就是「能引快乐」的,这快乐是由这「胜解」引发的这个「利益增上意乐」。「利益增上意乐」也是「能引」的;说「胜解」是能引的,也是「利益增上意乐」所引的,所以这个「利益增上意乐」和这个「胜解」,他们是一回事。就是「能引快乐」的「利益增上意乐所摄」的「胜解」,这个「胜解」就是利益意乐,他们是相互相摄属的。

「作意俱行」,就胜解是个「作意」,胜解就是利益增上意乐,这三品快乐也是「作意」,就是你心里面这样子生起来,是在一起活动的、在一起,不是分离的,分离就不行了,「作意俱行」。这就是叫做「胜解遍满具足住」,这句话弥勒菩萨这么解释。

 

未三、广差别(分二科) 申一、能缘

若于无苦无乐、亲怨中三品有情,平等欲与其乐,当知是慈。若于有苦、或于有乐,亲怨中三品有情,平等欲拔其苦、欲庆其乐,当知是悲、是喜。

这下边是第三科「广差别」,未三「广差别」。第一是「略辨相」,第二科「配经说」,现在第三科「广差别」分二科,第一科「能缘」。

「若于无苦无乐,亲怨中三品有情,平等欲与其乐」,就是这个人是我亲爱的人,这个人是我怨恨的人,这个人是无亲无怨的人,这三种人。这三种人也没有什么苦恼的事情,也没有快乐的事情,不苦不乐这样的有情,「平等欲与其乐」,那么这个修慈愍观的人在静坐里面,就平等的;这三种人我没有怨亲的差别,我平等的一样的给他这三品的快乐,三种快乐。「当知是慈」,这就叫做慈愍,这就是「慈」,这个「慈」的作用慈能与乐就是这个意思,修这个慈观。

「若于有苦、或于有乐,亲怨中三品有情,平等欲拔其苦、欲庆其乐,当知是悲、是喜」,这个慈、悲、喜,不只是修慈、也修悲、也修喜的。怎么样修悲、修喜呢?就是「若于有苦」的亲怨中三品有情,或者是「有乐」的亲怨中的三品有情,那对这样的情形你怎么样修观呢?就是「平等欲拔其苦」,若是都是有苦的亲怨中三品,他们有苦我就欲拔其苦,观想他们没有苦、苦没有了,这样子「拔其苦」。如果是有乐的三种有情呢?是「欲庆其乐」,就祝贺他:很好啊!你没有苦恼,你很快乐!祝贺他。「当知是悲、是喜」,这就是以悲所缘,和喜所缘的差别。这个「喜」就是庆贺他的快乐,拔其苦就是「悲」所缘,悲能拔苦,是这个意思。这是慈、悲、喜这三种。

下面第二科是「所缘」。前面是指「能缘」,就是慈悲喜这是能缘,下面指「所缘」。

 

申二、所缘

有苦有情、是悲所缘;有乐有情,是喜所缘。是名慈愍所缘。

「有苦有情是悲所缘」,「有乐」的有情是喜所缘,「是名慈愍所缘」。加上前面那个「慈愍所缘」。下面第四段「显方便」。

 

未四、显方便

若有瞋行补特伽罗,于诸有情修习慈愍,令瞋微薄;名于瞋恚心得清净。

这是「显方便」,表示你作如是观你能得到这种效果,得到这样的利益。

「若有瞋行补特伽罗」,说这个人他是贪欲心不重,贪欲心不障碍他的道,不能说一点也没有,但是不障碍他修止观,不障碍他修学圣道。但是他另外有个瞋心、瞋心很大,这个人瞋心很大,那这个瞋心能障碍他修学圣道,那怎么办呢?就是「于诸有情修习慈愍」,这个人,这个瞋行的补特伽罗,他要「于诸有情」,于这个亲怨中这三种有情「修习慈愍」观,你像前面这么样修。这么样修就能「令瞋微薄」,使令你这个瞋心就轻微了,就微小了就薄弱了,不是很重了,就不障碍你修学圣道了,「令瞋微薄」。「名于瞋恚心得清净」,就是你这样子修,使令瞋恚心就「清净」了。

这是这个「慈愍所缘」讲完了。

 

我们从这上看可以知道,这个佛在世的时候这个出家人,你随佛出家以后;不管你是随佛出家、随阿罗汉出家以后,佛就是针对你,你是贪行补特伽罗叫你修不净观,瞋行的补特伽罗叫你修慈愍观,就是给你开药方,针对你的病开药方;然后最后是修四念处。先修五停心观,把障碍修学圣道的这些烦恼先把它对治了,然后修四念处转凡成圣。佛在世的时候,佛是这样做法。

我们今天的出家人,出家以后怎么做法?如果我们出了家以后,我们不学习佛法,我们不知道佛在世的时候怎么办,佛陀怎么样做法,不知道。而现在的我们中国佛教,出家多数就是叫你念佛,念佛好!是的确好,也是好!

这个念佛好是好,可是修这五停心观修四念处也是好,我认为还是特别好,原因是什么呢?就是把内心里面这些烦恼能对治能消除了,令你能转凡成圣,念佛不一定转凡成圣,我看。念佛的人其中有人转凡成圣吗?并且修念佛法门的人,尤其是现在是持名念佛,持名念佛目的并没有想要断惑证真,你目的没有这种想法,没有断惑证真的目的,只是告诉你信愿行求生阿弥陀佛国,只是这样,这也是好啦!但是现在你没能断惑,这个烦恼还在你心里面,就是还有这个问题。如果专心念佛虽然是很好,也可能就不想要去广学佛法,因为…我不管了,这个世界的事情我不管了,我到阿弥陀佛国去了,一切一切的事情等我从阿弥陀佛国回来再说了,就是这样子。这样子对娑婆世界的佛法可有很多问题。但是佛菩萨安排这个净土法门实在是不得已,如果不安排净土法门的话,更糟糕,更糟糕了。

所以从学习经论我们知道一件事,佛菩萨就是…佛菩萨那个法眼、慧眼,看见这个众生他现在能修学四念处,就不说这个念佛法门,不说这个持名念佛的法门,不说这个,就说五停心、四念处叫他现在转凡成圣。如果不能修五停心观,也不能修四念处了、这个人,但是这个人也信佛那怎么办呢?你念阿弥陀佛到阿弥陀佛国去,原来是这么回事,是这么回事。如果也不修五停心观,也不修四念处,也不念佛,那怎么办呢?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六 (7)
下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七 (1)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五 (8)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七 (3)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七 (10)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六 (3)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七 (5)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 (12)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二 (10)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五十 (5)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一 (1)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二 (3)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一生解脱之路》序[栏目:昌臻法师]
 郭耀华讲《金刚经》[栏目:郭耀华博士]
 中国佛教美术漫谈(常任侠)[栏目:佛教与绘画]
 金陵刻经处——“中国雕版印刷术”的守护者[栏目:王孺童居士]
 白圣长老对全球汉系佛教汇聚与拓展的功绩(觉光法师)[栏目:其它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