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二 (4)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150

卯三、于定乐

又非此间及在彼处,入诸等至乐有差别,唯所依身而有差别。

这是「料简静虑」。前面是「辨离熏修静虑」,这是重新再解释这个静虑。这一科里面分三科,现在第三科是「于定乐」。

「又非此间及在彼处」,这个欲界的人修色界的禅定,已成就了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但是你这个人还是欲界的人,并不是色界天上的人,可是你已经得到色界四禅了。这个时候,你在禅定里面,所享受的乐有什么差别呢?解释这个问题。

「又非此间」,又不是此间,这个「此间」就是欲界。「及在彼处」,在彼色界天,这是两个地方。这两个地方,「入诸等至乐有差别」,你成就了色界定,但是你的生命体在欲界,或者是升到色界天,在这两个地方你「入诸等至」,入于色界定里面;「乐有差别」,这个三昧乐是没有差别的。这个非,这个「非」字,贯下来,「此间及在彼处,入诸等至非乐有差别」,乐是一样的。虽然没有生到色界天,你在欲界的时候,入色界定,你的乐和色界天的定乐是一样的。

「唯所依身而有差别」,但是这个定所依止的身体是不一样。因为欲界,我们人间这个人的身体,这是一种果报;色界天上的那个身体,另一种果报,这两种果报是不一样的,但是那个三昧乐是无差别的。这是解释这个问题。

 

己四、摄诸经宗要等(分二科) 庚一、结前生后

复次已说修习作意相差别,云何摄诸经宗要?

这是〈三摩呬多地〉,这一大科里面分四科,第一科「总标」,第二科「安立」,第三科是「作意及所缘」,这三科都讲完了。现在就是第四科,最后一科「摄诸经宗要等」,把「诸经」里面重要的部份,把它凝聚在这里说一说,这是提要。这一大科里面分两科,第一科是「结前生后」。

「复次已说」,前面已经宣说了修习四十作意、三十二相的差别,这一大科已经说完了,这是结前。「云何摄诸经宗要?」这是生后。诸经的宗要,就是诸经的宗要,当然佛法里面最重要的,就是修行,这个修行的成果是我们佛教徒最重要的一件事,这里讲一讲。

 

庚二、摄释一切(分二科) 辛一、摄宗要(分十五科)

壬一、八解脱等(分三科) 癸一、标经说

谓八解脱等,如经广说。

「谓八解脱等」,这个前面是「结前生后」,第二科就是「摄释一切」,解释这个宗要,解释一切经的宗要,分两科,第一科「摄宗要」,分十五科,第一科就是「八解脱等」,「八解脱等」分三科,第一科是「标经说」。

「谓八解脱等,如经广说」,诸经里面的宗要究竟是什么呢?就是「八解脱等」,这个八解脱这么重要,是佛教徒最重要的一种功德。这个八解脱究竟怎么回事情呢?「如经广说」,像经里面说的非常的详细。

这是「标经说」,是第一科。第二科「随别释」。

 

癸二、随别释(分三科) 子一、八解脱(分二科) 丑一、略辨

八解脱者:谓如前说有色观诸色等前七解脱,于已解脱生胜解故,名为解脱。第八解脱弃背想受,故名解脱。

「八解脱者:谓如前说有色观诸色等」,这是随顺八解脱的义,别别的解释,分三科,第一科是「八解脱」,分两科,第一科是「略辨」,就是精要地说明八解脱的大义。

「八解脱,谓如前」面〈三摩呬多地〉那个地方已经说过了八解脱的名字,这名称说过了。「说有色观诸色等」,乃至最后灭受想解脱,这个「前七解脱」,八个解脱,前七个解脱,「于已解脱生胜解故」,就是对于这个修行人,已经得解脱的境界再进一步「生胜解」。前面是解脱了,这个「已解脱」,就是把欲界的欲解脱了,这八解脱是色界初禅以上的境界,色界初禅以上的境界,而唯独是佛教徒的圣人,三果圣以上的圣人所修有法门,初果、二果还是不及格的。这是圣人所修的一种法门。

这个「于已解脱」,因为他得了色界定了,所以他对欲界定,欲界里面的境界,已经解脱了。欲界有什么系缚呢?就是欲,欲能系缚欲界的人,现在这个圣人已经把欲的系缚解除了,就能解脱。但是,还嫌不够!继续「生胜解」,一个更有力量的思想,这个「胜解」更有力量的观想,那么这就是前七个解脱的大义,名为「解脱」。

第「八解脱」是「弃背想受,故名解脱」。这个第八解脱,就是灭受想定。灭受想定怎么也叫解脱呢?就是把这个想受弃舍了,那就叫做「解脱」。因为我们一切的凡夫,不管是没得定、已得定的,只要是凡夫,他心里面都有受、都有想,他心里面都要有所缘、有所缘境的。这个所缘境,就是系缚他,系缚他的心不得自在。现在佛教徒这个圣人,三果以上的圣人能够把这个所缘境弃掉了,使令心没有所缘境,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心没有所缘境是很难的,但是三果圣人是辨到这件事,他能够得大自在、得解脱了,所以叫做灭受想解脱。那么这就是说这个八解脱的大义。

 

丑二、别广(分六科) 寅一、有色观诸色(分二科) 卯一、征

云何有色观诸色?

这底下第二科,前面是「略辨」,这底下第二科「别广」,就是八解脱一条一条的详细的解释一下。这分六科,第一科是「有色观诸色」,分两科,第一科是「征」,就是问。

「云何有色观诸色?」这个八解脱的第一个解脱,就叫做「有色观诸色」;这个名称,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问,提出这个问题。

 

卯二、释(分二科) 辰一、辨有色(分二科) 巳一、标义

谓生欲界,已离欲界欲,未离色界欲。彼于如是所解脱中,已得解脱。即于欲界诸色,以有光明相作意思惟,而生胜解。

「谓生欲界,已离欲界欲,未离色界欲」,这以下是第二科是「解释」。

解释呀,先解释这个「有色」,什么叫做有色?分两科,第一科先「标义」,先标这个有色的大义,把它列出来。

什么叫做「有色观诸色」?我告诉你,「谓生欲界,已离欲界欲」,这是说这个人,他不是在色界天,他是在欲界,在欲界当然是人,或者是欲界天,欲界六天的天,所以他是生在欲界这个地方。「已离欲界欲」,就是这个人已经成就色界定了,他经过长时期的用功,他成就了色界的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了,他成就了;那么也成就了无色界的四空定,那个暂时不说。

「谓生欲界,已离欲界欲」,他已经成就了色界定,所以他一定是已经解脱了欲界的系缚,欲界的欲不再系缚他了,欲界的色、声、香、味、触对他来说是等于零了,不影响他了,得解脱了。「未离色界欲」,他成就了色界的四禅,对于色界的四禅还有烦恼,有爱味,爱、见、慢这些烦恼,这些烦恼还系缚他,他没能解脱,是这样意思。

「彼于如是所解脱中,已得解脱。即于欲界诸色,以有光明相作意思惟,而生胜解」。前面这几句话呢,这是说这个人的身份,这个人的程度,已经到这个程度了,他虽然是欲界的人、或者天,但是他已经得了色界定了,但是在色界定里面还有爱味,对于色界定还有爱味。「彼于如是所解脱中,已得解脱」,说那个修行人,他如是在色界定、在欲界的境界里面,他得解脱了,这个所解脱的境界里面,已经得解脱了。色界他还没得解脱,这欲界的色、声、香、味、触,他得解脱了。

「即于欲界诸色,以有光明相作意思惟,而生胜解」,那么他现在还做什么事情呢?他欲界的欲已经解脱了,他还做什么呢?「即于欲界诸色」,他就在欲界的色法,欲界的色法就是一个正报的色法,一个依报的色法。「以有光明相作意思惟」,就是作意思惟光明相,思惟欲界色的光明。「而生胜解」,这个时候,就是在色界定里面,在色界的初禅、二禅、三禅、四禅里面思惟欲界的色法、思惟欲界的色的光明,欲界色的青、黄、赤、白、地、水、火、风的种种光明。「而生胜解」,这个他逐渐这样思惟,思惟光明,心里面就是想这光明的境界,这样子训练自己,这个「生胜解」,长时期地这样修的时候,就是造成了有强大力量的观想,他可以想出来种种的光明。

这个,这里就是简单这么的一说,说的还不是那么的详细,但是在《大智度论》里面,在其他的《阿毗达磨论》里面就说的比较详细,但是又不是完全相同的。这个说的什么呢?就是修不净观。我们开始修不净观,修这个青瘀、膨胀、脓烂、散坏,这些污秽的境界,但是这最后是白骨观,白骨观修成功了的时候,就是「即于欲界诸色,以有光明相作意思惟」就是这个境界。光明相就是在白骨的骷髅就是眉间骨的这个地方,从这里思惟放出光明来,放出来青、黄、赤、白、地、水、火、风的光。思惟自己是一个白骨,也思惟其他的人都是白骨,那么思惟白骨的二眉之间放出来了光明。

这个初开始这么观想的时候,光明不是那么纯净,不是那么纯净的,但是不断地这么练,不断地这样观想,那个青色的光明就是青莲花的,黄色黄光,白色白光,这光明就非常的清净、纯净、广大,随意自在,要小就小,大就大,这就是以「有光明相作意思惟,而生胜解」,就是这么意思。

 

巳二、释名(分二科) 午一、标

由二因缘,名为有色。

前面是「标义」,前面标出来这个大义。这底下解释名字,解释名字分两科,第一科是「标」。

「由二因缘,名为有色」,这个「有色观诸色」,前面就是把这个有色的大义、观诸色、「有色观诸色」的大义说了,但是还没有详细,这底下嘛,又解释这个名字。是「由二因缘,名为有色」。这是有色观诸色,怎么叫做「有色」呢?有两个理由,两个理由名为「有色」。

这是「标」,底下第二科是「释」,释分两科。

 

午二、释(分二科) 未一、约界辨

谓生欲界故,得色界定故。

「谓生欲界故」,因为你这个人现在在欲界,欲界当然是有生理的组织,有山河大地,这是有色。「得色界定故」,你在欲界的时候,你成就了色界的四禅了,色界还是有色。这是第一个理由是有色。

 

未二、依相辨

又于有光明,而作胜解故。

这是一个理由,这是未二「依相辨」,这是依相辨,这是第二个理由。头一个理由是依「约界辨」,约欲界色界辨。第二「依相辨」。

「又于有光明,而作胜解」,就是有了光明,光明中再继续的殊胜,这样观想,「而作胜解」,所以叫做有色。

我们学习佛法,当然我们说,我们文字的佛法学一学,就去行菩萨道了,或者怎么为人讲经说法,或者怎么地。若从经论上才知道,得了圣道以后,得了无生法忍以后,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不是要度众生,要充实自己!充实自己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就这个八解脱要修行多久呢?就是那个圣人,他每天要静坐,还要修八解脱的,要这样锻炼自己。

这是第一科「辨有色」,就是什么叫做有色?这是一个意思。

 

辰二、辨观行(分三科) 巳一、略问答(分二科) 午一、问

问:观诸色者,观何等色?复以何行?

现在第二科「辨观行」,分三科。第一科「略问答」,分二科,第一科「问」。「问:观诸色者」,有色观诸色。这个有色观诸色,这个有色这个地方,下面那个第二个解脱,八解脱,现在第一个解脱,有色观诸色;第二个解脱,内无色想观外诸色。内无色,现在说有色,所以那个地方有个什么特别的意思呢?就是这个人有个生命体,这个修行人,有这个身体的色,主要在这个地方。不过这里说是有光明,作光明的胜解。

现在说,辨这个观行。分第一科「略问答」,第一科是「问」。「观诸色者」,「有色」,这句话讲完了。现在「观诸色」怎么讲呢?谓「观何等色?」观什么色呢?这是提出一个问题。「复以何行?」又用什么方法来观色呢?分这么两个问,提出两个问题。这个「行」,是指心行;心里面的活动叫「行」。你内心的活动,内心里面怎么样活动?就是内心里面怎么样观想呢?是这么一句话。这底下回答这个问题。第二科回答。

 

午二、答

答:欲界诸色,于诸胜处所制少色,若好若恶,若劣若胜,如是于多,乃至广说。

「欲界诸色」,说是观何等色?现在这是说观欲界的色,不是说观色界天的色,是观欲界的。那么就是我们欲界里面那些光明色,或者其他的山青水秀,这一切的色,是这样子说。

「于诸胜处所制少色」,这底下就是「复以何行」,回答这个「何行」。「于诸胜处」,这个「胜处」是下面,现在是八解脱,下面有解释八胜处。这个八胜处里面的境界和这个八解脱是有关系的。所以引八胜处里面的色来解释这个。「所制少色」,「制」是控制的意思,类似就像这个灯有开关,或者电脑上有那个手,那个有一个制。你怎么活动那个制呢?就变出来种种的事情,就是这个意思。

这个「胜处所制」,在胜处也是禅定,在禅定里面,你那一念分别心来控制的。控制的有少色、有多色的不同。这个「少色」,这下面有解释,就是有资具的色。我们所用资具的色,这个色里面有好、有恶,就是我们满意的色,或者我们不高兴的色,不高兴就是不净的色,满意的是好色。「若劣若胜」,若劣若胜是声、香、味、触的色。声、香、味、触的色,满意的就是「胜」,不满意的就是「劣」。就是心里面在观想、在想这些色。「于多,乃至广说」。前面说是「胜处所制少色」,这底下就是「胜处所制多色」,就是广大的这个各式各样的色法。「乃至广说」,也就是「若好若恶,若劣若胜」,那么就是「复以何行」,就是你心里面就这样观想这些色法。

说是你去看,我老想要去拜见文殊菩萨,我老想看见文殊菩萨。有一天,看见有一个很苦恼的一个老和尚,鼻涕也流下来了,穿着破烂的衣服,还带着一个狗。我们一看,就厌烦!不高兴了!原来这个就是文殊菩萨。就是文殊菩萨他就能现出这么一个相。为什么能现这相呢?就是八解脱,他能现出这个相,就是这么现的。或说是观世音菩萨『应以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就是这么回事情,就是因此而示现出来。为什么能这样子?是修来的!你不修,那有这种事情。所以这是「于诸胜处所制少色,若好若恶、若劣若胜,如是于多,乃至广说」。

那么这是「略问答」,这是简略的解释这个「观诸色」。

 

巳二、更征释(分二科) 午一、修习观行

何故修习如是观行?为净修治能引最胜功德方便。

「何故修习如是观行?」这是第二科,前面是「略问答」,这里「更征释」,再解释解释,解释分两科,午一「修习观行」。

「何故修习如是观行?」说是那个三果以上的圣人,他为什么要做这种事情,做这事情干什么?「何故修习如是观行?为净修治能引最胜功德方便」。他的目的就是「为了净修治」,清净的,用这个清净的道力来对治,来对治这些障碍,成就那个殊胜的功德方便。能这样修就是一种方便。这个方便「能引最胜功德」。就是这么回事,为了成就那最胜功德,所以「修习如是观行」。

这是第一科,底下第二科。

 

午二、最胜功德

何等名为最胜功德?谓胜处、遍处、诸圣神通,所诤愿智、无碍解等。

「何等名为最胜功德呢?」「谓胜处」下面说的八胜处、十遍处、诸圣的神通,六种神通,还有这个无诤、无诤三昧、愿智三昧、无碍解等。这个无碍解里面有词无碍辩。我们凡夫有语言的问题,不会说话,这是不行,或者只会说这一种,这是不可以行菩萨道的。得了圣道要想广度众生,也同样有语言问题,所以需要的词无碍辩,这词无碍辩怎么办法呢?就是在这里面会出来。这个禅定,得到八解脱、八胜处、十遍处这一些,这些功德里面能发出来这个词无碍辩,这个法无碍辩、义无碍辩、词无碍辩,就是一切众生的语言,他都明白,都会讲。所以这个,我们只是简单的讲行菩萨道,行菩萨道,可不是那么容易的。很多事情、很多的功德、很多的因缘要准备!要修行的!这是一个事情。

 

巳三、明所为

虽先于彼欲界诸色,已得离欲;然于彼色,未能证得胜解自在。为证得故,数数于彼思惟胜解。

这是第三「明所为」。这是为什么要做这件事?「虽先于彼欲界诸色,已得离欲」,说这个修行人,他已经对于欲界的欲,色、声、香、味、触的欲,已经解脱了。解脱就好了嘛!还要做什么事情,不!还不够!你虽然是离欲了,还不行。

「然于彼色,未能证得胜解自在」,你虽然得解脱了,但是对于欲界的这些色法,你没能成就殊胜的自在力,你想要怎么变化就怎么变化,这件事还做不到。那么怎么才能做到呢?就是要修这个八解脱,要修这个法门,这样修,你就得自在,得大自在就随意变化。

「为证得故,数数于彼思惟胜解」,为了成就大自在的境界,所以在禅定里面,「数数于彼思惟胜解」,一次又一次,不断地重复去思惟,思惟种种的光明,思惟种种的少的,若好若恶、若劣若胜,多的、广大的,若好若恶、若劣若胜,就这样思惟。这是在禅定里面,已经得圣道的人在四禅里面这样观察、思惟,才能成就这个功德的。这个《披寻记》念一下:

 

《披寻记》四○九页:

于诸胜处所制少色等者:此中少色,谓诸有情资具等色。即于是中美妙显色,说名为好。与此相违,说名为恶。声、香、味、触不可意色,说名为劣。与此相违,说名为胜。如说少色如是,于多色中,好、恶、劣、胜差别亦尔,由是说言乃至广说。言多色者:谓诸宫殿房舍等色。如是一切,当知前四胜处之所制伏,唯说欲界情非情色为所观故。

「于诸胜处所制少色等者:此中少色,谓诸有情资具等色」,我们用的资具,用的书桌,或者是穿的衣服,或者什么什么地资具等色。「即于是中美妙显色,说名为好。与此相违,说名为恶。声、香、味、触不可意色,说名为劣。与此相违,说名为胜。如说少色如是,于多色中,好、恶、劣、胜差别亦尔,由是说言乃至广说。言多色者,谓诸宫殿房舍等色」。这个「多」是指宫殿房舍等色。「如是一切,当知前四胜处之所制伏」,八胜处前四个胜处,这后面有解释。「唯说欲界情非情色为所观故」,这是说欲界,而不是说上界的。那么这个第一个,有「色观诸色」,解释完了。

 

寅二、内无色想观外诸色(分二科) 卯一、征

云何内无色想观外诸色?

这底下第二科「内无色想观外诸色」,分两科,第一科是「征」,就是问,怎么叫做「内无色想观外诸色」呢?

 

卯二、释(分三科) 辰一、标义

谓生欲界,已离色界欲,无色界定不现在前,又不思惟彼想明相,但于外色而作胜解。

这底下回答这个问题,回答问题分三科,第一科是「标义」。「谓生欲界,已离色界欲」,这是说,还是和前面这句话一样,他这个修行人,他还是在欲界,得欲界的生命,但「已离色界欲」,前面说未离色界欲,现在进一步「离色界欲」了,这个色界的色没有欲了,这话什么意思,就是得了无色界定了,得了无色界定,他就是在色界第四禅里面!来破这个色的执着,成功了,你就成就了空无边处定,再进修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非想处定,这样子呢就把色界的色的系缚解脱了。解脱了这话什么意思呢?他若一入定的时候,他只有受想行识,而没有这个生理的组织,这有形象的地、水、火、风组成的这个根身没有了,没有这个身体了,前面那个第一个「有色观诸色」,是有这个身体的,现在这个呢有形相的身体没有了。

「已离色界欲」,「谓生欲界,已离色界欲,无色界定不现在前」,他的这无色界定不显现,这里面有点事情,我们先放在这儿先不要管。「又不思惟彼想明相,但于外色而作胜解」,他入了定的时候,入在这个「内无色想观外诸色」这定里面的时候,「不思惟彼想明相,但于外色而作胜解」。前面我们那个是「又于有光明,而作胜解」,这样子「于欲界诸色以有光明相作意思惟,而生胜解」,这是前面是这么样讲,这里呢是「不思惟彼想明相,但于外色而作胜解」,但于外色而作胜解是什么意思呢?外色是对内色说的,他只是对于外色,内色就是身体,这个内识所依止的身体叫做「内色」,也就是人的生命体叫做「内色」。这个以外的色,叫「外色」。

「而作胜解」,这个时候呢?刚才我们说是!那个人入了定以后,或者是初禅、二禅、三禅或者四禅。在禅定里面,观想这个白骨,白骨的二眉之间里面放出光明来,或者乃至最初这样子,后来的全白骨都是放大光明,放光明说是若少若多,若好若恶的,这些事情。现在是呢,不是了,白骨没有了,就是「内无色想」没有白骨,只是思惟光明,所以这个时候叫做「内无色想观外诸色」,只是思惟这光明哦!所以是「但于外色而作胜解」就是思惟这个光明,各式各样的光明而作胜解,这样子。

那么「但于外色」那就表示不思惟内色,所以这个「不思惟彼想明相」,就是不思惟这个内色放光明的事情,这个生命体,这个白骨放光明不思惟了,不思惟内色放光明,所以叫做「不思惟彼想明相」,这句话是这个意思。只是思惟外色这样子,因为这个入定的这个人,现在这个时候没有内色了,所以他不思惟内色放光明,只是,只是思惟光明,或者是若少若多的这些事情,这样的境界呢?就表示是无色界定不现在前的意思。因为无色界定是不观色的,无色界定是不观色的,现在观色就是不是无色界定不现在前,这意思是这样意思。那么但是他还是入于无色界定的,入了这个定里面,但是他又不完全按照无色界定的那个规矩,他还是观外色种种的光明,无量无边的变化是这样意思,所以这段文是这样意思。

这是「标义」,这底下第二科「释名」,先解释外色。

 

辰二、释名(分二科) 巳一、外色

若于是色已得离欲,说彼为外。

这「外色」,这句话怎么讲?「若于是色已得离欲」,若是这个修行人,他对于这个色已经没有执着了,没有烦恼的执着了,那么这些色,就都名之为「外」。这样讲呢这里的话!就是有一点妙,有一点微妙,就是有一点伸缩性。若刚才说,说是他把这白骨灭了,就是没有内色只是有种种的光明在虚空之中有无量无边的变化,这就叫做「但于外色而作胜解」,我们可以这么解释。

但是这句话呢是「若于是色而得离欲,说彼为外」,这意思又不同了。只要是他不执着了所有的色都名之为「外」,这又是不同了,那也可能还是有,有白骨也可以,也可以有种种的身相的,但是都名之为「外」,而不名之为「内」,因为他对他不执着有我我所了,所以不名之为「内」,但名之为「外」,这也是相对的一句话。「说彼为外」,这是解释这个「外色」。

 

巳二、内无色想

由二因缘,名内无色想。谓已证得无色等至,亦自了知得此定故,不思惟内光明相故。

「由二因缘,名内无色想」,这底下解释这个「内无色想」这个名字。这有两个理由,「名内无色想。谓已证得无色等至」。「内无色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说这个修行人,他已经成就了无色界天的四空定,他成就了,无色界的四空定,当然是灭除了这个色了,所以说「内无色想」。

「亦自了知得此定故」,他得了无色界定,他并不糊涂的呀!他还自己也知道他得定,并不是不知道,那么他这样子说呢,当然他是…他一入这个定的时候,是在定中看着看着他是没有这个地、水、火、风组成的根,这个生理的组织没有,没有这个。

「不思惟内光明相故」,这是又是个理由,他入了定的时候呢?他不思惟这个是我的身体,从这个身体发出光明来,他不这样想。这个可能就可能还是有,有各式各样的内色,但是不执着这个是内色,所以叫做「内无色想」。这里面是有这么一点伸缩性。看这《披寻记》:

 

《披寻记》四○九页:

云何内无色想观外诸色等者:此中离色界欲,略释内无色想,谓已证得无色定故。无色界定不现前等句,略释观外诸色,谓虽已证无色界定,然以为依为观诸色,是故说彼不现在前。彼想明相内色所摄,非此所观,是故说言又不思惟。已离色欲所有诸色,是名外色。此中诸色,当知如前说欲界色,谓诸胜处所制少色多色品类差别,依无色定于此诸色作意思惟,是故说言但于外色而作胜解。

「云何内无色想观外诸色等者:此中离色界欲,略释内无色想」的意思,「谓已证得无色定故。无色界定不现在前等句,略释观外诸色,谓虽已证无色界定,然以为依」。依无色界定,为观智的依止处。这观察的智慧,观想的智慧,这智慧以无色界定为依止。「然以为依为观诸色」,因为这个智慧,依止这无色界定,而又去观诸色。「是故说彼不现在前」,说这无色界定不现在前,因为无色界定不观色,所以这个不属于无色界定。

「彼想明相」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彼想明相」,这句话是「内色所摄」,就是这个生命体,「彼想明相」,光明是想所生,所以叫做「想明」。这个光明也是「相」,所以是「光明相」,光明相是想所生,所以叫做「彼想明相」;但是这个是「内色所摄」,就是你的生命体所摄的,所以「不思惟彼想明相,但于外色而作胜解」,是这样意思。这个「内色所摄,非此所观」,这里面不观内色,「是故说言,又不思惟」,这句话「又不思惟彼想明相」。

又「已离色欲所有诸色,是名外色」,离了色欲的人,他所有的色法,他都不执着我、我所了,所以他就名之为外色。「此中诸色,当知如前说欲界色」,这里的色还是和前面第一个「有色观诸色解脱」一样,还是属于欲界色。「谓诸胜处所制少色多色品类差别,依无色定于此诸色作意思惟,是故说言,但于外色而作胜解」,做这么解释。这个「无色等至」,「谓已证得无色等至,亦自了知得此定故;不思惟内光明相故」,这「不思惟内光明相故」,和前面那句话应该是一样的,「又不思惟彼想明相」,这两句话应该是相同的。

 

辰三、指余

余如前说。

其余的意思,像前面那个「有色观诸色」,那个意思一样,和那个讲法是一样。那个讲法,也就是「于诸胜处所制少色,若好若恶、若劣若胜,如是于多,乃至广说」。这底下,这也是一样的。「何故修习如是观行?为净修治能引最胜功德方便」。这底下和前面说的是一样的,所以这里就不重复了,这是第三科「指余」。

 

寅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分二科) 卯一、征

云何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

这是八解脱,现在是第三个「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分两科,第一科是「征」。前两个解脱解释完了,现在解释第三个解脱。

叫做「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样问。《披寻记》这文,也念一念。

 

《披寻记》四○九页:

云何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者:谓依止静虑,于内净不净诸色,已得展转相待想,展转相入想,展转一味想。故于净不净变化无有艰难,名净解脱。此如集论说。(集论三卷八页)身者意身故。作证者由智断得作证故。具足者谓修习圆满。住者谓于入住出随意自在。此如显扬论说。(显扬四卷三页)今略释名,义如下说。

「云何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者:谓依止静虑,于内净不净诸色,已得展转相待想」。「于内净不净诸色」,也就是前面这胜劣好恶,这都叫「净不净」。「已得展转相待想」,展转相对待的,你观察这个色和其他的色相对的时候,你才心里想,这个是清净色;若观察这个色和其他的色相对待的时候,说这个是不净的色,这个净不净是由相对而来的,也就是由心分别而来的,这叫「展转相待想」。这「相待想」是什么意思呢?这色法本身,也不是净,也不是不净,因为相对的时候,才有净不净的这种分别,所以这是假的了,本来是毕竟空的,因为相对,才有这样的名称,这是这个意思,净也不是决定的,不净也不是决定的,都是由分别来的,这是这个意思。

「展转相入想」,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举一个例,拿人来说,人这一层的皮,这一层薄皮包起来,把我们这身体,骨、心、肝、脾、肺、肾里面很多东西,用薄皮包起来,只看这一层薄皮呢,也好像清净,你天天洗澡,看薄皮,也可能清净的,但是里面所包的就是不净。这样说,从外面看,在这相似的清净里面,都是不净,那么就是「展转相入」的意思。这个不净、不清净的色,又有一层薄皮包着,又有一点净,就是净又有不净,不净又有净,都不是决定的,就是这个意思,都不是真实的,不真实的关系,所以「展转一味想」。

由于「展转相待」和「展转相入」,就观察这一切的色法都是虚妄不真实的,都是毕竟空寂的,所以叫「展转一味」,离一切分别相是这样子。「故于净不净变化无有艰难」,你这样一观察,净色也好、不净色也好,都是内心的分别,都是虚妄的,它本身是没有体性的,净色也没有体性,不净色也没有体性,没有真实性,所以就容易变化,所以容易转变;净可以转变为不净,不净也可以转变为净,也可以示现净,也可以示现不净,也可以示现小,也可以示现大、少、多,「变化无有艰难」。这个时候,这个圣人,想要示现种种的净不净色,没有困难,「名净解脱」,这净解脱原来是这个意思。「云何净解脱?」,净解脱是这样意思,神通变化没有困难。

「此如集论说(集论三卷八页)」,这个三、八写错了,应该是八卷三页,两个字调过来,就对了。「身者,意身故」这个净解脱解释完了。这个「身」字,怎么讲呢?是「意生身故」,不是这个生理组织的身体,而是「意生」就是你的心,这样意思。「作证者,由智断得作证故」,因为你有智慧的观察,能断出去你的执着心,智慧就成就了,智慧成就了又能断出去执着心,这个执着也不是一下就断清净的呀!是展转的增上,智慧也增长了,烦恼也消灭了,这就叫做「作证」,这个「作证」是这样意思。「具足者,谓修习圆满」,叫做具足。「住者,谓于入、住、出,随意自在」那叫做住。「此如显扬论说(显扬论的四卷三页)今略释名,义如下说」。

 

卯二、释(分二科) 辰一、明净解脱(分三科) 巳一、标

谓如有一已得舍念圆满清白,以此为依,修习清净圣行圆满,名净解脱。

「谓如有一已得舍念圆满清白」。前面「云何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这只是问,下面才正式解释,但是《披寻记》的作者,又引《集论》的文,先解释这个「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他先解释一下。这底下是本论作者,这么解释,分二科,第一科「明净解脱」,分三科,第一科「标」。

「谓如有一已得舍念圆满清白,以此为依,修习清净圣行圆满,名净解脱」。「谓如有一」,就是说比如有一类的人,有这么一位修行人。「已得舍念圆满清白」,他已经成就舍圆满清白、念圆满清白了。

你们各位还记住吗?这色界四禅舍念清净地,就是那个字。这个「舍圆满清白」这是什么呢?就是弃舍了寻思,寻思苦乐,苦里面,忧苦喜乐,弃舍了寻思忧苦喜乐,也弃舍了出入息,这就叫做「舍圆满清白」。成就了界四禅的时候,没有出入息了,三禅以下还是有,而这个时候,他的禅定的境界是平等正直无功用住,是名为「舍」,这就叫「舍圆满清白」。

这个「念圆满清白」呢?他这个时候,对于平等正直无功用住,就是分明的显现而不忘失,那就叫做「念」。这个定的境界明了的现前、分明的现前,叫做「念圆满清白」。这样子,有「舍」才有「念」,若没有「舍」这个「念」就不成就了。

「以此为依」,你成就了色界的第四禅,以此为依「修习清净圣行圆满」,就修习这个解脱,也可以说修习这个八解脱、或者说修习前面这几个解脱,都修习。这下面有解释,修习圆满了,这就叫做「净解脱」。

 

《披寻记》四一○页:

已得舍念圆满清白等者:第四静虑已得自在,名得舍念圆满清白。为得增上安乐住故,一向意解思惟净妙色,解脱净不净色变化障是名修习清净圣行圆满。由是义故名净解脱。

「已得舍念圆满清白等者:第四静虑已得自在,名得舍念圆满清白。为得增上安乐住故,一向意解思惟净妙色,解脱净不净色变化障」。这个清净的色、不清净的色,种种的变化是有障碍的,这个障碍现在弃舍了,就是在第四禅里面这样修行的时候,常常这么观想,观想怎么样变化,无量无边的变化,就把那个障碍弃舍了,这样意思。所以一向意解思惟净妙色,解脱净不净色变化障碍,「是名修习清净圣行圆满,由是义故,名净解脱」,那个障碍就是不清净,就是执着,现在常常的这样训练,就是弃舍了那个障碍,那就叫做「净解脱」是这样意思,这是解释「净解脱」。

 

巳二、征

何以故?

「何以故?三因缘故,谓已超过诸苦乐故,一切乱动已寂静故,善磨莹故」。这第二个「征」,下面「标」,标出来「净解脱」,这底下是问。「何以故」?第三解释。

 

巳三、释

三因缘故,谓已超过诸苦乐故,一切乱动已寂静故,善磨莹故。

「三因缘故」,有三个理由,所以叫做「净解脱」。「谓已超过诸苦乐故」,谓你到这时候成就色界第四禅的时候,你已经超过那个忧苦喜乐故,初禅的时候超过了忧,二禅超过了苦,三禅超过了喜,第四禅超过了乐,所以「超过诸苦乐故」,这是一个理由。第二个是「一切乱动已寂静故」,这个初禅寻伺的动,还有出入息这些动乱的境界,也都寂静了,这是一个理由。还有第三个理由「善磨莹故」,就是你长时期的这样训练,就像磨那镜子似的,镜子上有垢,把镜子上的垢,把它磨掉,慢慢地,它就光明了,就是内心里面的有执着,你在禅定里慢慢的修,慢慢地就把心里面的执着也破出去了,所以就名之为「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了!是这样意思。

 

辰二、名身作证

身作证者:于此住中,一切贤圣多所住故。

「身作证者」,这是第二科「名身作证」,前面「名净解脱」,次第解释身作证。「于此住中,一切贤圣多所住故」。就是在这个住里面,在这个净解脱的这个禅定里面,一切贤人、一切圣人!「多所住故」,多数都是安住在这里面,而不是住在前面那两个解脱,而是住在这个「身作证」这里头。

 

《披寻记》四一○页:

一切贤圣多所住故者:证智及断,是名贤圣。由此故说贤圣所住。

「一切贤圣多所住故者:证智及断,是名贤圣」。成就了无所得的无我、我所的智慧,能断烦恼,这个时候称之为贤圣。如果没有断烦恼,还不能得到这个名字的。「由此故说贤圣所住」,这个贤圣是能住者,这个禅定是所住者,所以叫做「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

从这个「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上看呢?这个是色界第四禅,前二个解脱没有明白的说什么?但是按照这个意思看,也还是色界四禅,就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在四禅里面这样修行,修这个解脱的。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二 (3)
下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二 (5)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一 (2)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九 (1)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四 (4)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 (5)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九 (7)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二 (5)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五 (2)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二 (2)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四 (14)
 瑜伽师地论讲记 初发论端 5 问答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2010年10月空海法师福建灵峰寺开示(三)[栏目:空海(惟传)法师]
 论“方便与慧,成佛缺一不可”[栏目:济群法师]
 慈悲喜舍——贵于珍宝的品格[栏目:觉真法师]
 异国的温情[栏目:我的人间佛教性格]
 大企业家的四种结局[栏目:蔡礼旭老师]
 环球人物专访星云大师:先把我们的心治好[栏目:星云法师]
 得到传承的标准是什么?[栏目:普巴扎西仁波切]
 辨中边论颂讲记(十六)[栏目:辨中边论颂讲记]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0七集[栏目: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
 念佛灭罪是转变非断灭吗[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六]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